没有任何一个国家的老百姓觉得自己国家的高官是清廉的。
也没有任何一个国家的老百姓觉得自己国家的富豪是没做过坏事的。
放到科技领域也是一样。
你看这问题下无数的人在吐槽中国的科研体系如何如何不合理,某些专家学者如何名不副实等等。
但问题是,你到国外就找不到名不符实的专家教授了?外国的同行审核就一定严格了?
要是这样,圈子里怎么会有大家公认的“水刊”?再说,理工科我不太熟,但是文科领域,大名鼎鼎的“索卡尔事件”到如今都还反复被人提及。
更何况,所谓的科研体系有问题,也要看跟谁比。
就像之前我说的,如果说你认为中国科研体系最差,连阿富汗、冈比亚都不如,我就是去喀布尔大学当个讲师也比在北大当教授强,那我绝对承认中国的科研体系是全宇宙最烂的。
可他们一比,说的从来都是德国、英国、美国、日本……
这有啥可说的?哪怕是国内的大型民营企业——这是纯以挣钱为导向的机构,想学国外大企业的先进管理模式,也不是十年八年就能学的过来的。何况一整个国家的科研体制,指望二三十年就能变过来,这是做什么梦呢?
那中国的科研体系差不差呢?这东西是个主观评价。但如果一个人还自诩自己是一个科研工作者的话,应该知道科学研究最重要的原则就是重证据、讲事实。
回到一开头的问题上,没有一个国家的老百姓会觉得自己国家的高官是清廉的,因为贪腐问题哪国都有。但我们评价一个国家的国力强弱、经济发展,需要根据官员是不是清廉来决定吗?
说到科研,既然你要评价两个国家的科研体系,总该拿出一个可以量化和对比的客观指标吧?不管是奖项数量、论文数量、专利数量以及其他可以进行对比的东西,要建立起来一个能被人认可的体系。
你上下嘴皮子一碰,“我遇到的人都是什么什么样”、“我觉得在国外工作很开心、国内工作很憋屈”、“我在国内经历的都是灌水造假”……这就是搞科研的人,应该有的客观态度?
当然,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如果是这样的人活跃在中国的科研领域,那中国的科研能力差倒真的好理解了。
无论哪里的科技人员,拿出来挑刺,那都是”科研能力很差“的。
科研入门者对学术论文的标准是”没有差错“,一旦有个差错,什么词拼错,或者某个小概念搞错之类,就觉得”这什么玩意儿,水平太低了吧,我上我也行“
但实际上,做了几年之后,真的发表了论文之后,就知道,论文的实际意义在于”亮点“。一篇论文有任何可以学习借鉴的地方,他就是一篇好论文,就是有价值的。因为论文的本质,是学术成果的分享,是帮助整个学术界提升对某个领域的理解,而不是”没有差错的教科书“。
用”没有差错“和”亮点“两种不同标准,去看待科技人员,得到的结果是完全不同的。前者觉得”A不会1,B连2都搞不懂,C更是3,4都不知道,这些所谓的砖家,学术水平也太差了吧,不配做科研人员,应该换我上,我1,2,3,4都略懂,不知道比他们高到哪里去了“
后者则可能会说”A对2的理解很有意思,B搞3,4有一套,C的1做的很好,把他们的idea结合起来,哇,看上去整个领域都不一样了。A,B,C学术水平真的不错。“
管理层面并没有怀疑我们的科技人员。
君不见〈功勋〉,除了抗美援朝的李延年、扶贫的张富清、男女同工同酬的申纪兰,其余的全是科技人员。
2019年建国70年的观礼台及城楼,除了重要人物之外,基本以科技人员为主。
你放眼全世界,有没有第二个国家如此?
别的国家都是哪个财团捐款最多,谁就站在最前面。
目前我们的研究经费并不充裕,并不是所有的科技人员都能有经费搞自己的研究。有很多人拿不到科研项目,影响了晋升。也有一些活动能力强的人当起了包工头,自己不干活,却占据了大量的科研资源。这些现象都客观存在。
但是,总体而言,这些年我们不论是军工还是企业,干一个成一个。反观美国,现在干什么都是臀部有屎擦不干净(我昨天已经列了一大堆,包括航母、战斗机、探月、电磁炮、高超音速、核武升级,等等)。
产业界我们也一直在攀升。
2020年以来,我们最先检出了病毒,研究出了检测试剂,搞出来疫苗,制定出了科学的、代价最小的防疫方法。
管理层也均予采纳。
我们才是真正的科教兴国、科学发展观!
有的国家号称霸主,国民还在纠结地球是不是圆的。可笑之极。
算是在一个科研单位,但是偏向于实际应用还带一点管理职能的那种。
当初刚来我们单位的时候,看到我们这个系统有口子可以报项目,还可以一级一级往上推。觉得自己的毕业课题和手上工作有点关系,就申报了一个,然后石沉大海。我们部门副主任说你一个新人申报课题肯定不行的,所以第二年我把我们主任列成负责人,还是同样的课题,几乎没怎么改,然后就立项了,后面也顺利结题了。
后来我又有一个idea,涉及到化学计量学,涉及到手机编程可随身携带等想法,而且也和同事做了简单的模型和测试了一点数据。主任和所里几个专家觉得还不错,推上去了去答辩,而且由于学科跨了几个,我感觉会场几个专家相对是比较传统的,不是特别接受。之后专家说你这做不出来怎么办?化学计量本来就有问题,你怎么能把化学计量学当回事呢扒拉扒拉一堆?把我一顿狂喷。我觉得如果我这个项目设计有什么问题你们可以从技术层面提出来,说一门正儿八经的学科不靠谱算几个意思,觉得会失败是几个意思。
刚来我们单位的时候我还是有点傲气的,觉得怎么都弄一些特别特别水的课题,简单把前人做过的捣鼓一下改一改就去申报了,要么看看国外做了点什么新玩意,也就稍微修一修改一改回来申报课题了。现在觉得是自己想的太简单了,我们系统的课题有一个不成文的规定,只许成功不许失败。而且基本上不允许延期。项目延期都需要写一系列无比繁杂的情况说明,而且最后评职称或者评奖都要做降级处理。失败的项目我不知道有什么后果,因为没看到过失败的课题,我估计是不是连项目评审专家都要写情况说明。这么严苛的规定也就导致了大家只能用最保险最稳的办法,课题的创新性也就都不足。
现在我也开始学会水课题了,我自己已经成了当年鄙视的那种人了。
不了解别人,我还不了解自己吗?
照葫芦画瓢,我们天下第一。
然后摸着石头过完河以后,没有石头摸而要生往前闯,那就不是我们强项了。
搞科研就是烧钱,国内私营资本实力不够,国营资本又不能出事故,出事故砍项目。
但不出事故怎么搞科研,凡事都有经验教训,只有经验没有教训可能吗?
但不好意思,不能出事故。
所以安心照着葫芦画瓢。
都散了吧。
别横向比较打嘴仗了!我来个纵向比较吧 ——
我在欧洲工作的时候,一周的工作可以顶国内合作单位同行一个月到一年不等。我所谓的工作一周,是休息两天,摸鱼三天(当然也有不小心摸成上网自学的时候),干活两天。平时每天跑步上下班,研究所楼里有厨房有浴室,朝9晚5实际被我们执行成了朝10晚5. 有时出差野外科考,环境恶劣,后勤强大,出差约等于旅游探险,我最喜欢和肌肉强壮的女同事一起出差。
我老板极其鄙视中方合作单位,认为我回国就能秒杀全部。我刚回来的时候确实迅速取得了一些进展,但是中国某个组织讲究艰苦奋斗,所以我们野外后勤基本是自生自灭的水平,一两年后我出现了健康问题,三年后发生出差时去医院抢救的事情,工作效率降低到跟当初的国内同行没有本质区别。
于是我撤回直辖市工作,工作效率突出。项目取得重大进展之后,所在单位要求我们严格考勤制度。此前我由于每天通勤距离近100公里,所以私款在家配备了比单位好得多的办公条件(私款不受政府采购规定约束,买多贵的东西都可以),没事经常在家办公,去研究所也是错峰。严格考勤制度之后,每天早晚高峰通勤,到岗后、下班前各休息两小时养精蓄锐,工作效率不如其他同事了。
雪上加霜的是,我们隔着好几层的上级单位的大领导看到我们取得了重大进展,给我们下了指示,直接指导我们工作。于是,我一项预计今年春天用一个月左右完成的关键研究,现在快年底了还没动工呢,这半年一直在给贯彻指示造成的技术失误擦屁股。
所以你说本国科技人员能力差吗?
对了,国内还要求听讲座和上casmooc自学积累学时,其它渠道自学不算数。我不能为了评优,自己在casmooc上开一门课自己学吧?我现在已经没时间干正经事了。
别的不敢多说,不过国内科研圈的风气实在有点……
给大家讲一个最近听来的故事:
我们这里最近新来了一个博士后,他之前在长江中游某省的一所国内著名211、985大学做博士后,他的老板前一段时间获得了EYSF(常被称为“xjq”),据他说他的老板在EYSF会议评审前夕取了三十多万现金,带着他和另外一个博后直接开车来到北京,找到举办会议评审的大酒店,趁着晚上休息时用挨个敲门的方式给十几个评委送了红包,送完后已经是凌晨一点多了,可能是因为心虚他和另一个博后甚至没敢在北京过夜,立刻开车返回他们的城市,之后他的老板果然顺利获得了EYSF。
客观地说,他的老板也是在国外获得的博士学位,学术上还算有些建树,当年作为高层次人才引进,很快被提拔为副院长,据说还是未来副校长的候选者,可谓年轻有为,但是在大环境之下也做了这种让人不齿的事情,可见国内的科研圈的风气……
和一个有着“长江学者”“本领域排名世界前20的科学家”“著作完爆院士却没评上院士因为生活作风问题被举报”等等一大堆头衔的“学术大咖”(博士导师)接触并在其私人企业里工作过一段时间,亮点如下:
1.会搞错本科生都懂的专业性问题,在团队汇报时整得全场团队内(100人左右)所有导师和学生鸦雀无声,不知道如何接话。
2.搞学术是不可能搞学术的,官场那套倒是很6。所谓的学术成就由团队内学生堆砌,自己加名即可。团队内的研究生进入团队以后,本科毕业的暑假就要去实验室当劳动力。(实验室安置在离市区、主校区都极其偏远的地区)整个实验室疯狂接项目。寒暑假都不能按学校规定的放,只有大概两周。法定假期也无法保证。
3.实验室要求打卡,时间每周统计每周公布,设置迟到和早退,打卡时间少的学生要被敲打约谈,学生们自己卷就完事儿了。项目里人力(都是学生做的)不便宜,实际给学生的补助每个月300-400,不够吃饭。
4.定课题的时候,某位学生的课题得到了其小组导师的认可,但到他那里时是:“你做这个干什么,做这种花我那么多钱能给我带来什么收益?”
5.其企业的产品微生物日常超标,报告改就完事了。
6.国家的研发经费都被用各种路子转成自己企业的了,具体来来去去都是那些操作,不展开。
7.其私企不需要研发部门,因为都是直接由其庞大的学生团队充当。企业内实验室的设备器材,稍微贵点的都是学校的钱买的,就这么长期放在自己公司里用了。
随手一答,其他想到再说。
中国科研能力是真的很差的,仅以工科角度而言,以汽车方面为例。
一个中年人,在数理功底没有变化,在实验室设备经费没有变化的情况下,选对一个合适的方向,就可以年产两位数的SCI论文。
学科的SCI论文是增长了, 根子却更烂了。
我也不是很懂研究生为什么要做一些奇奇怪怪的项目,一些既不着力于理论又不符合现实需求的项目。
为什么五十岁的中年教授还能根据政策换方向,
怎么跟炒股一样的追热点???
最为可笑的是,这帮五十多岁的老教授,改方向了还能接到项目。
然后出现学生懂的比老师多,却依旧要被老师瞎几把指导的局面。
汽车行业科技树其实很容易点,
你照着F1、拉力赛之类的标准,一步步把国内技术短板去补齐。
WRC方面,大众polo连拿几年冠军了, 我们国内看不起的现代标致雪铁龙也都很强。
我们国家的悬架、轮胎、制动、车身、整车气动性发展水平都不咋地。
https://www.zhihu.com/video/1423780562587152384国产车不是靠吹牛逼买海军就能干倒丰田大众的,
丰田小钢炮 https://www.zhihu.com/video/1423805140218929152一个国产品牌实只要打实WRC拿一个冠军,就可以在欧美卖爆!
感兴趣的知友自己去搜一下WRC的视频,你们会知道什么叫做汽车的极限!
汽车强国的悬架,轮胎,制动,包括车辆的转向系统,实打实的强!
勒芒的24小时比赛,保时捷、奥迪等品牌都拿过冠军,日本车企也拿了不少。
个人浅见:
无人驾驶中的视觉、判断逻辑等交给计算机与理学院做;
电池板块交给化学相关的理学院去做;
我们这种机械出生的,老老实实把车身强度,悬架,转向,轮胎,制动器给一步步做到顶尖才是正途。
诚然,国产厂商去吹牛逼买水军比做WRC赛车容易。
诚然,灌水新能源也比老老实实正向研发好出SCI。
汽车类SCI发了这么多,国产汽车唯一拿得出手的就是性价比。
雷克萨斯BBA之类的海外工厂工人拿的都比我们985工程师多,
但是人家裸车价格有时候比我们国产车还低,真不知道钱都去哪里了。
雷克萨斯NX裸车25万人民币的话,估计能血洗中国SUV市场。
差不差的不好说
但老一辈,属实是有点心理阴影。
现在的小朋友们大部分对以前的一些事没经历也没什么认识……
你们回去问问自己爷爷奶奶,应该有了解的
差不多6,70年代那会儿的时候,有号召过自制
“超声波”装置,要老百姓用什么竹子筒啥的自制超声波……
还有80年代那会儿,“气功热”,特异功能研究兴起
还找了好多科学家站台,听说还成立了专门机构
最后发现号称能不吃不喝的大师,夜里偷偷吃山楂片
号称隔玻璃瓶取药片的大师,偷偷把药片提前藏袖子里
90年代,水变油 把戏,国家砸下巨款,最后发现是水里加了点化学品的街头把戏
0几年那会儿,我们小时候,号称中国汉芯cpu出来了,举国欢腾,后来发现是买的摩托罗拉产品造假
……
国内外都呆过。
首先,国外的水货一样很多,尤其是这两年国外学术圈已经被亚非拉占据以后,基本那套和国内没什么区别,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
第二,国外的科研精英,有两部分:
个人和同事们讨论过
科研也分高低,中低层次的民工科研在强大的压力和过度竞争之下,往往可以短时间内爆出很大很多的成果,毕竟没成果就毕不了业,拿不到长聘,评不上职称,上不了院士,那么没成果也得有成果了。如今很多领域的国际期刊,已经是清一色汉语拼音名字。可以说,中国在此类研究领域,已经是世界第一,远超美国。
但是深入,高质量,团队协作,需要长期持续投入,短期内无法见效,不能给参与人以及起所属单位带来快速的评职称晋升和利益,无法带来申请项目优势,带来能摆在纸面上可以量化成果的科研,目前差距还大着呢。
顶尖的科学和艺术,某种意义上有相似之处,都是吃饱喝足之后,属于马斯洛需求理论里高层次的追求。所以也别太高看西方的学术圈,毕竟这些年养尊处优吃饱喝足,毕业于顶尖名校的老白人已经越来越少了,新晋的都是些如狼似虎,想靠着做科研学术在异国他乡出人头地的中国人,印度人,伊朗人,土耳其人,韩国人,北非人这些……再看看spacex,也是马斯克先做完paypal,tesla之后,利用前两个项目讲好故事,后面吃饱喝足再去做的更高层次的创业。如果马斯克上来就做spacex,估计现在也是扑街。
总之,虽然都是科研,但是目的不同,一种是“科研能为我带来什么”,第二种是“我能为科研带来什么”,这才是问题的根本所在,不同的目的导向,带来的结果自然不同,国外当然纯粹第一种的功利化科研也不少,但是后者的比例目前还是大一些的。
这个问题既有科研本身的现实基础,又有政治因素。
比如说经典的“钱学森之问”,很多人将这个问题理解为,为什么现代中国没有形成世界顶尖的科学团队。
再谈钱学森之问 - 知乎
在这个疑问下,一些蛇虫鼠蚁也出来碰瓷。比如所谓民国大师。这些民国大师当中也有一些人有真才实学,例如钱学森。他是留学美国回来的。比如鲁迅,他是留学日本回来的。当然,严格来说鲁迅的学术有很多其实是留学日本期间跟章太炎学的国学……但是被拿出来碰瓷的民国大师通常不是这些有良心有能力的人。而是被解读为“民国自己培养出来的大师”。比如说王国维等人。尽管王国维实际上应该算是清朝培养出来的大师。至于那种在国外学了个学士学位或者硕士学位,乃至博士学位,回来就靠着转译一点国外知识就在清朝四书五经限制下只是科研水平极度低下的环境下横行天下的“大师”,这才是他们吹捧的对象。实际上,民国自己统计的数据说,民国二十五六年,一共培养了几十万大学生。这个数字大概是前几年我国一年毕业大学生数量的二十分之一。我粗略算了算,新中国培养的大学生,大约是民国的两千倍。即便总数不是两千倍,至少也是跨越数量级的差别。所以拿所谓民国大师来碰瓷,基本上就是“你也配”的情况。
我们都知道,建国初的很多科研大师,实际上都是到欧美发达国家留学回来的,直接在欧美发达科研环境下成长起来的。
这个现象说明两件事,第一,中国人具备足够的科研能力;第二,中国本身的科研环境太差。
这个两件事同时又告诉我们,我国的科研社会是什么状态:
民国时代惨不忍睹的科研环境、懒到极点的社会建设,导致国内严重缺乏科研人才,也缺乏由科研人员组成的科研社会。
在民国覆灭以后,我国面临的情况,是由于民国时代提供的基础实在太差,我国需要从小学开始逐渐普及教育,然后从小学学历、初中学历、高中学历、大学学历逐渐普及,然后从青年学者、中年学者、老年学者、学术名宿逐渐养成人才梯队,最后,积累足够的科研人员,以求建立完整的科研社会。
而建立科研社会所需要的时间,不是十年,不是二十年,不是五十年,不是八十年,而是至少一百年。
为什么?
因为必须有足够的科研人员才能组成科研社会。必须由完整接受科研训练的人员才能组成科研社会。
完整科研训练的意思是,一个科研人员自己无论在学校学习还是在院所研究,他的前辈都是接受过完整科研训练的科研人员。我国一开始只能普及小学学历,这显然不足以提供完整接受科研训练的科研人员。而且他们自己也无法为自己的后辈提供具备足够科研精神的指导,或者营造科研气氛。
所以我们需要一大批具备大学学历的科研人员充当前辈,在他们之后,才可以建立起科研社会。
我国普及大学教育,是最近二十年的事情。不过不要害怕,在此之前我国已经培养出了一大批大学生。人口比例上虽然不算太多,但是数量上已经十分庞大,足够充当科研前辈了。
我们的邻国日本,通过1894年甲午战争获得巨额赔款之后,才有资源大力发展教育。然后恰恰是经过了一百年,到20世纪末,日本提出了要在21世纪前半段进行科研井喷,争取五十年出五十个诺贝尔奖科学奖。现实中他们的确做到了一年一个诺贝尔科学奖。
整个过程经历了整整的一百年。
这个时长,足以让甲午战争时期日本开始培养的小学生全部去世、甚至他们自己的第二代也几乎全部去世。也就是说,我们建党时的那一代日本小学生都已经死了,日本的科研体系才正式成熟。
人类的寿命都差不多。整个科研阶段来说,最早一批接受科研教育的人,他们的思维习惯中还有很多不科学的内容。他们的子代就明显好很多了。等到了他们的孙代,整个社会从教师到科研机构,都接受了较好的科研教育。然后这个孙代也逐渐老去,成为科研体系的老前辈、领路人,这个科研体系才成熟。
我国科技人员受到各种质疑,我粗略看了看这些质疑,其实都是些明察秋毫不见舆薪的事情。
比如说早些年常常听到的“外行指挥内行”。说科研机构的领导往往没有科研经历,甚至没有相应学历。这个事情不是很典型的阶段性问题吗?民国时代就没给我们留下足够的高学历人才啊。他们的培养能力相当于现代中国的两千分之一。这个差距相当于说我们从刘邦时代发展到了近代社会了,他们还吃先秦的剩饭。独木不成林,一个钱学森再优秀,也不可能替代几百万接受大学教育的优秀教师。在科研人员极度匮乏的情况下,你不让外行指挥内行,你还能让外行去做科研吗?你能怎么办?
但是大部分人,包括科研人员,有几个了解科研发展阶段的?
没几个。
这需要先注意到人员代际更替的问题,然后才能发现这个人员代际更替的必要性,才能发现对科研社会的影响。
然而没几个人研究这个。我连相关资料都找不到,最后是查看新近的科研发展历史,才注意到日本这个科研社会发展案例的。
于是大部分人,包括科研人员自己,都只会对这些现象愤愤不平。
这个心态很容易被利用。比如说我国的高知群体是欧美渗透最严重的人群。你在家族群里能够看到的一般是“这几样东西不要吃”,你在高知群里看到的可能就是“这个国家不能要”。
这个“国人总是怀疑本国科技人员”的现象,实际上就是这个阶段性问题的正常表现。
这个现象本身就是“中国科研社会发展不成熟”的表现。
要说科研能力差不差,这压根不是关键。
这就是一个简单的发展问题。在我国科研人员培养数量急剧增长、培养时间日益接近完成代际更替的情况下(1949-2021,72年了),再过几年,再想质疑就来不及了。
比如说近几年我们就很少听到“外行指挥内行”的批评了。因为现在这些学者,他们的领导很可能也是从事科研工作很多年的老科研了。这个问题之所以消失,就是因为我们已经有大量这个年龄的中老年科研人员可以安排到领导岗位上去了。
问题得到解决,不是因为唯心主义的“我们要把外行从领导岗位赶出去”——我们一直都想要把外行从领导岗位上赶出去——而是因为唯物主义的“我们有大量的内行以至于外行再来领导岗位就会被排斥”。我们下一个问题实际上是“如何避免行业内的近亲繁殖,所以我们需要引入一些外行来防止形成学阀”。
我们从历史发展阶段来看问题,就会发现旧的问题处于日益削弱的状态(并不是说现在已经没有老问题了,而是老问题在减少。请那些拿个例说话、缺乏科研精神的人退散),新的问题却处于日益严重的状态。比如说现在我们批评的问题正在转变为“导师压榨学生”。
你看,当初外行是领导,那时候外行领导内行是问题的表现形式。如今内行是领导,这时候内行压榨内行是问题的表现形式。其实问题的本质并不是内行外行,而是管理机制。从科研角度来分析问题,你会发现最后你只能按照马列主义来看待问题。
现在我国的科研能力是相当强大的。国际上有个自然指数,是评价各国科研能力的。我国的科研指数原本排在德国日本等国家后边,但是经过几年发展,仅次于美国。而且值得一提的是,国外还调整了这个指数。按照西方文化的一贯表现,他们既然修改评价标准了,那么中国在科研实力上很可能已经达到了“总量世界第一,质量接近世界第一,综合实力世界第一”的程度。
有的人会说,总量多并没有意义,还有一些领域落后。
那就要你努力了。你不努力,却指着别人的努力挑三拣四,只讲不足不讲成绩,然后问为什么没有成绩,我认为这是不公正的。
你不看成绩,所以你没有资格问为什么没有成绩。
有的人眼睛瞎了,心却在追求光明。有的人心瞎了,懵懂无知的大眼睛就只能忽闪忽闪。
我看很多人还在那里很努力的讲自己听别人说或者自己遇到的学术界的事情。从这种讲述中,我看不到一点学术精神。因为他们连最基本的归纳总结能力都没有,遑论抽象提炼了。提起这个,有些人会从“人际斗争”的角度揣测,以为是说看不起他们。这个想法就很不“科研”。他们很多人还是在科研一线做工作的,有什么看不起的。这个思路是我所不取的。我是想说:
建议科研人员在思考科研环境问题时,将自己在科研工作中坚持的科研精神,也用一点到对科研环境的研究上去。
不要像祥林嫂一样,拉拉杂杂都是这个人怎么样那个人怎么样。这些都是案例。做科研,就要理解这些案例放在整体发展过程中代表了什么指标。然后这些指标和上一阶段的指标相比,有了什么变化。这些变化指示了什么趋势,代表了什么问题,应该采取什么对策。这才是做科研。
啰嗦一遍不是搞科研。
我国科研水平还是有欠缺,科研社会还缺点时间才能建成。等到建成以后,我们会发现还有新的问题。现在还是早点预备吧,将来你们会用得上。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