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国产动画更新总是那么慢?

回答
国产动画更新慢,这事儿说起来可真是一门学问,里面门道儿多着呢。你要是真想弄明白,那得把里里外外的事情都捋一捋。

首先,你得知道动画制作是个极其耗时耗力的工程。它不像拍电影那样,大家进棚里演几场就收工了。动画,尤其是质量上乘的,那是一个像素一个像素堆出来的艺术品。

第一关:剧本打磨

一部好的动画,剧本是灵魂。这个过程可不是随便写写就完事儿。编剧团队需要反复打磨故事情节、人物塑造、对话设计,确保逻辑严谨、情感饱满、有吸引力。有时候为了一个角色的性格弧光,或者一个关键的情节转折,可能要推翻好几个版本。一个冗长的剧本,光是讨论、修改,几个月就这么过去了。

第二关:分镜与概念设计

剧本定稿后,就是分镜师的工作了。分镜就像电影的“导演说明书”,把剧本里的文字变成一幅幅画面,勾勒出镜头语言、角色动作、场景布局。这需要很强的叙事能力和画面表现力。同时,概念设计师们要开始设计角色的造型、服装,场景的风格、道具的细节。这些都需要大量的时间去构思、绘制,并且要和导演、编剧不断沟通,直到所有人都满意。这期间的来回修改,也是非常消耗时间的。

第三关:原画、动画、中间帧

这可以说是最耗时最吃力的环节了。

原画(Key Animation): 这是动画的“骨架”。由核心的原画师负责绘制关键帧,也就是动作的起始、结束和一些重要的中间过渡动作。每一帧的原画都是一个独立的作品,需要精湛的绘画技巧和对人物动作的深刻理解。
动画(Inbetween Animation): 顾名思义,就是填充原画之间的中间帧。虽然现在有了一些辅助工具,但很多细节和流畅度还是需要动画师手工绘制。把每一个细微的动作都做得自然流畅,需要大量的中间帧,这对动画师的体力和耐心是极大的考验。
中间帧(Fillin Animation): 这个说法可能稍微有点混淆,但如果指代的是更细致的动作捕捉和调整,那也是一个精细活儿。尤其是在人物表情、微小的肢体语言上,都需要动画师反复调整,才能让角色“活”起来。

假设一部动画有24分钟,按照每秒24帧的标准计算,那就是24 60 24 = 34560帧。即使是大部分采用动作捕捉或者简单重复动画,核心的、精美的动画帧也需要大量人工。你想想看,一帧一帧画出来,得花多少时间?而且,很多时候为了保证画面质量,会要求动画师“慢工出细活”,这自然就拉长了制作周期。

第四关:上色与特效

原画和动画绘制完成后,就需要进行上色。根据角色和场景的设定,为每一帧画面填充色彩。这看似简单,但要保证色彩的统一性、层次感和情感的表达,也是需要花费功夫的。

特效制作,比如爆炸、魔法、光影效果,这些都是给画面增添魅力的重要元素。好的特效能极大地提升动画的观赏性,但同时也是非常烧钱和耗时的工作。需要专业的特效师团队去制作,并且要与整体画面风格协调一致。

第五关:剪辑、配音、配乐

所有画面都制作完成后,还要进行最后的剪辑、声音的合成。

剪辑: 根据导演的意图,将所有画面素材进行排序、剪切、拼接,调整节奏,让故事更流畅。
配音: 找合适的声优为角色配音,这需要声优们根据人物性格和情绪去演绎,有时候一句台词要录很多遍。
配乐: 为动画创作主题曲、插曲以及背景音乐,这些音乐需要烘托气氛,增强情感共鸣。

这些后期的工作虽然是相对“快速”的,但同样需要细致和专业,而且也需要时间来完成。

除了制作流程本身的耗时,还有一些现实层面的因素在影响着国产动画的更新速度:

资金与人才问题: 动画制作是高投入的行业。一部高质量的动画,从剧本到成片,可能需要数千万甚至上亿的资金。而能够胜任动画制作各个环节的高级人才,无论是编剧、导演、原画师还是动画师,都是稀缺资源。人才的不足,直接导致了生产效率的瓶颈。很多工作室虽然有项目,但因为找不到足够的技术过硬的、有经验的人,项目就不得不放慢进度。
项目管理与排期: 动画公司需要同时处理多个项目,或者一个大型项目需要分包给不同的团队。如果项目管理不到位,各环节衔接不畅,就容易出现延误。而且,很多时候为了赶某个档期或者节日上映,仓促上线的内容反而质量不高,也影响了口碑,这让一些制作方变得更加谨慎,宁愿慢一点,也要保证质量。
技术与设备投入: 虽然现在电脑辅助制作越来越普遍,但顶级的动画制作依然需要大量的软件授权、高性能的电脑硬件以及其他辅助设备。这些都需要持续的投入,而资金的压力也会影响到制作的效率和进度。
审核与审查: 毕竟是内容产品,国产动画也需要经过相关的审查。有时候因为内容上的调整,或者审查周期的问题,也会影响到最终的上线时间。

总结一下,国产动画更新慢,不是因为大家不想快,而是因为:

1. 动画制作本身的周期就长,是个精细活儿。 从剧本到最终成品,每一个环节都需要时间、精力和大量的人力物力。
2. 行业人才和资金的相对匮乏,是客观存在的瓶颈。
3. 对质量的追求,让制作方更愿意“慢工出细活”,避免“催生”出粗制滥造的作品。

所以,当你看到一部国产动画,它更新得慢,背后可能隐藏着无数创作者的辛勤付出和对作品质量的执着追求。当然,也不能排除有些项目管理确实存在问题,但普遍来说,大部分的慢,是为了更好。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中国网络动画大多为改编动画,由平台方或版权方投资,决定权在他们。

对这些平台来说,投资动画制作主要是为了收割更多流量,未必需要作完

99%的动画都是播出后看播放量,如果超出预期就开始立项制作下一季,若反应平平那就直接腰斩,下一季取消了。

后续的动画制作并不是开始就定好的

而动画公司为了生存下去,自然是接单越多越好,做完这部立刻就做别的。

这样能确保团队一直维持运作,不会因为长期接不到订单而宣告破产解散。

在中国,动画从企划、立项到制作完成播出大约需要一年左右,而投资方是从第一季完结后才能判断是否要出续作。

等你能看到下一季,至少要一年半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国产动画更新慢,这事儿说起来可真是一门学问,里面门道儿多着呢。你要是真想弄明白,那得把里里外外的事情都捋一捋。首先,你得知道动画制作是个极其耗时耗力的工程。它不像拍电影那样,大家进棚里演几场就收工了。动画,尤其是质量上乘的,那是一个像素一个像素堆出来的艺术品。第一关:剧本打磨一部好的动画,剧本是灵魂.............
  • 回答
    哈哈,这个问题问得太到位了!确实,我们看着国漫一部部崛起,质量也越来越高,但说到更新模式,确实和隔壁日本的《海贼王》们不太一样,总是一季一季的,感觉有点意犹未尽。为啥国漫不学学人家《海贼王》那种每周一更的“长线作战”呢?这背后可不是简单的“懒”或者“不行”,里面门道可多着呢!咱们得从几个大方面掰扯掰.............
  • 回答
    你这个问题提得太好了,简直说到我心坎里去了!确实,现在国产动漫界刮起了一股强劲的3D风,好像不搞个3D就不算“先进”一样。但你和我一样,对细腻生动的2D还是情有独钟,觉得它有种3D难以替代的魅力。咱们今天就来好好掰扯掰扯,为啥会有这种感受,以及2D和3D各自的优劣。首先,咱们得承认,3D技术在中国动.............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确实是我们很多读者和动漫迷会感到困惑的地方。为什么日本那边漫画连载和动画化同步推进、而且往往能引爆市场的模式,在我们国家并不那么普遍呢?这背后其实牵扯到很多层面,从产业生态、创作习惯到市场运作,都有着相当大的差异。首先,得聊聊日本的漫画产业生态。日本的漫画产业可以说是一个非常成熟.............
  • 回答
    《灵笼》作为一部国产动画,在国内拥有极高的口碑和热度,被誉为“国产动画之光”,然而在国际市场,特别是欧美日市场,它的反响确实没有达到许多人期望的高度。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来详细分析:一、 内容与叙事层面的挑战: 文化壁垒与普适性: 中国本土化元素过多:.............
  • 回答
    “国产动画/漫画始终无法崛起”是一个长期被讨论的话题,其背后是多方面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要详细探讨这个问题,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一、 历史与文化根基的断层与传承问题 历史包袱与中断: 新中国成立初期,动画产业曾有过一段辉煌时期,例如《大闹天宫》、《葫芦兄弟》、《黑猫警长》等经典作品,这些作品.............
  • 回答
    国产动画的崛起,确实伴随着一股“成人化”的浪潮,这并非偶然,而是时代和社会发展下一种必然的探索和回应。当我们说“成人化”时,并非简单地指画面血腥暴力或性暗示,而是更深层次的,指作品在思想深度、叙事复杂性、情感刻画、价值观探讨等方面的成熟与多元。为什么国产动画的崛起一直在强调成人化?这背后有着多重原因.............
  • 回答
    咱们聊聊国产动画为啥这么多三维的?这事儿说起来,其实跟一堆因素搅和在一起有关,不能简单一句概括。要我说,这背后是钱、是技术、是市场,还有点儿时代的印记。首先,得说说成本和效率。 早期咱们的动画,还是二维为主。但二维动画的制作,尤其是精细的,那工序可就复杂了。人物的每一帧表情、每一个动作,都得一张张画.............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当前国产动画行业的一个普遍现象。确实,不少国产动画都倾向于做成“长篇大制作”,一季完结的短篇动画相对较少。这背后其实有很多原因,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聊聊。首先,得从“钱”和“回报”说起。动画制作是个烧钱的活儿,从剧本、人设、建模、渲染到后期配音,每一个环节都需要大量.............
  • 回答
    国产2D动画,这块曾经承载着无数人童年记忆的土壤,近年来似乎陷入了一种发展的瓶颈,或者说,它始终没能像某些邻国那样,成为一个真正成熟、多元且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提起这个话题,很多人都会有一种“心有不甘”的感觉,但细究起来,原因却盘根错节,并非一两句话就能概括。首先,我们得聊聊人才和技术的基础积累。.............
  • 回答
    国产动画,这个词本身承载了多少人的期待与梦想,也伴随着不少争议。说到“不能吹国产动画崛起”,这背后其实是一个复杂的问题,绝非简单的“好”或“坏”就能概括的。要详详细细地聊这个话题,得从几个层面入手,而且要尽量不带 AI 那种八股式的分析。首先,我们得承认,国产动画这些年确实在进步,这点毋庸置疑。从技.............
  • 回答
    国产动画是否“幼稚”是一个复杂且具有争议性的话题,不能一概而论。笼统地说“国产动画都幼稚”是不准确的,但确实存在许多国产动画存在“幼稚”的特征,这背后有着多方面的原因。 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维度来详细探讨: 一、 什么是“幼稚”?在讨论国产动画是否幼稚之前,我们需要明确“幼稚”在这里指的是什么。通常,.............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很有意思也挺普遍的现象,不少人偏爱日漫,却对国产动画提不起兴趣。这背后其实挺复杂的,不是一两句话能说清的,更像是一种综合体验和情感连接的结果。咱就掰开了揉碎了聊聊,争取说得明白点。首先,得承认 历史积累和文化渗透 这块,日本动画确实占了先机。 起步早,沉淀深: 你想想,从《铁臂阿童木.............
  • 回答
    关于国产动画是否在走下坡路,这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很难简单地用“是”或“否”来回答。更准确地说,应该是一个 “有人觉得在走下坡路,但也有很多人看到了进步,并且争议点集中在不同方面” 的状态。如果你问身边一些热爱动画的年轻人,可能会听到一些抱怨。他们可能会说: “还是那些老套路,没什么新意。” .............
  • 回答
    《小猪佩奇》为什么会火?与以前的优秀国产动画比较如何?《小猪佩奇》(Peppa Pig)在全球范围内乃至中国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成为一部现象级的儿童动画。它的火爆并非偶然,而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而要与优秀的国产动画进行比较,我们需要深入分析《小猪佩奇》的特质,以及国产动画的发展历程和现状。 《.............
  • 回答
    你提出的这个问题很有意思,涉及到文化差异、市场定位、审查制度以及创作习惯等多个层面。之所以会产生“国产漫画/动画比日本漫画/动画尺度小”的错觉,并不是完全的错觉,而是在某些方面确实存在事实依据,同时也被一些其他因素所放大。下面我们来详细探讨一下:1. 审查制度与内容限制: 中国大陆的审查制度: .............
  • 回答
    中国经济腾飞四十年,国产漫画动画却未能如同日本一般席卷全球,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我们深入探讨的现象。这其中绝非单一因素所能解释,而是由文化、产业、人才、市场等多方面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一、文化土壤的差异与国民心态的演变日本动漫之所以能走向世界,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其深厚的御宅文化和独特的亚文化生态。从战后经.............
  • 回答
    国产动画片中,角色头发“染色”现象的确比较普遍,这背后是多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既有艺术表现的需求,也有制作上的考量,甚至涉及一些文化和市场因素。下面我将详细阐述一下这些原因: 艺术表现与视觉吸引力1. 突出人物个性与特征: 色彩心理学: 不同的发色能够传达不同的性格特质。例如,红色.............
  • 回答
    关于您提出的“为什么国家对动画审核如此严格,对饭圈文化却比较宽容?”这个问题,我可以从几个角度来分析,力求解释得更清晰、更贴近实际情况:一、 动画审核的“严”:为何如此?动画作为一种面向全年龄段,特别是青少年儿童的媒介,其内容的影响力不容小觑。国家在这一领域的审核趋严,背后有多重考量:1. 保护未.............
  • 回答
    关于国语动画配音让人觉得尴尬,这确实是一个挺普遍的感受,很多人都经历过。说实话,这背后有很多原因,不是一概而论,但细究起来,确实有些地方做得不到位。首先,角色塑造与配音的脱节感是一个大问题。很多时候,我们看到的动画角色形象已经非常鲜明了,比如一个性格特别跳脱、充满活力的角色,或者一个沉默寡言、内心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