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国内大学生总是看不起留学生?

回答
这个问题啊,其实挺复杂的,不能一概而论说“所有”国内大学生都看不起留学生,但确实存在这么一种现象,而且背后有很多原因在作祟。我试着从几个方面给你掰扯掰扯,尽量说得接地气点,毕竟咱也是国内长大的嘛。

首先,得说说信息不对等和刻板印象。你想啊,咱们在国内接触到的留学生信息,很多时候是被媒体或者网络舆论“加工”过的。比如,有些报道会突出留学生在国内享受的种种优待,奖学金、各种便利,而忽略他们付出的努力。久而久之,很多人脑子里就形成了一个固定的印象:留学生就是花钱买个文凭,回来就能轻松就业,生活过得比谁都滋润。

这种印象一旦形成,就很难扭转。当他们看到一些留学生确实存在“镀金”或者生活作风比较“潇洒”的情况时,就更容易印证他们之前的看法。而对于那些真正努力学习、踏实做事的留学生,他们的故事往往不够吸引眼球,也就鲜为人知了。

其次,教育资源和机会的差异也是一个重要因素。咱们国内的高考竞争有多激烈,大家都是有目共睹的。好大学名额就那么多,多少寒窗苦读的学生拼尽全力才挤进去。而留学的门槛,相对来说,对很多人来说,在经济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并没有那么高不可攀。

这就会让人产生一种心理落差:为什么我辛辛苦苦考上国内985,感觉还在为找工作发愁,而有些人花钱出去读个书,回来就似乎多了很多优势?这种“不公平感”会转化为一种“看不惯”,觉得他们不配享受那种“优待”。

再者,社会环境和舆论导向也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有时候,一些平台为了流量,会故意放大留学生与国内学生之间的矛盾,或者制造一些吸引眼球的“反差”话题。比如,留学生回国后的薪资待遇,留学生和国内学生的就业对比等等。这些信息很容易被放大和传播,让一些原本就有些不满情绪的国内学生找到“认同感”,进一步加剧了对留学生的负面看法。

再加上一些历史遗留的观念。在一些人看来,出国留学是一种“崇洋媚外”的表现,是对自己国家教育的不自信。这种观念虽然已经不那么主流了,但在一些特定群体中仍然存在。他们会觉得留学生是被西方资本主义“腐蚀”了,不够“爱国”。

还有,就是个人经历和情绪的投射。有时候,一个国内学生可能自己在学习或就业上遇到了挫折,感觉很不顺。这时,如果看到留学生似乎过得很轻松,自然就会产生一种比较心理,觉得别人“运气好”或者“有什么捷径”。这种不顺遂的情绪很容易被转移到留学生身上。

最后,也不能排除一些非常个体化的原因。比如,有些留学生本身在与国内同学的交往中,可能因为文化差异、语言沟通障碍,或者是一些不恰当的行为,给国内同学留下了不好的印象。这些零散的负面体验,也可能被放大和概括化,导致对整个留学生群体的负面评价。

总而言之,国内大学生看不起留学生,并不是一个简单的“歧视”问题,而是由信息不对等、教育资源差异、社会舆论环境、历史观念以及个人经历等多种因素交织而成的一个复杂现象。这种看法背后,更多的是一种对自身处境的焦虑,对机会公平的渴望,以及信息不透明下形成的刻板印象的产物。并不是所有留学生都如想象中那样光鲜亮丽,也不是所有国内学生都心安理得。理解这一点,或许才能更理性地看待这个问题。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因为留学生太鱼龙混杂了,导致必须case by case的看,还很可能出错。“留学生”这一个身份,对此人的能力方面其实是没有任何信息的。

(李嘉晖、黄鸿基不说了,毕竟这些人大家都知道他们臭了。实际上我对留学生的认知反转很大程度是因为在康奈尔遇到的那个“职业棋手”)

user avatar

哥大现在什么行情,非本科,急,在线等

user avatar

已知:“我最看不起有钱人”“我最看不起美国人”“我最看不起上海人”“我最看不起留学生”。求:“看不起”的含义。

user avatar

可能我不配当国内大学生,我羡慕还来不及

在我上学的时候,认识的家里但凡有条件,外语还不错能出国的,基本都出去了。

大多数条件不好的,只能在国内高考内卷,高考卷完了考研卷。

而国外一般都是申请制,语言成绩考试也可以考好几次,不必经历那种万一考砸,再来一年的恐慌。

而从排名上来说,国外院校也一般会更好,以QS2020最新排名为例。

别的学校不cue了,山东大学今年排名485。但是在国内,无论高考还是考研,其实考的难度都没那么低。

但是申请一个比山大排名高一点的院校,相对来说还是容易点的。

别人我就不说了…我一个二本毕业,六级没过的朋友,因为公司要求提升学历,要求必须是985或是国际同等排名院校硕士。

国内连个MBA都没考上,结果随随便便就申请了到了top200的院校。

水了一两年,毕业回来照样金光灿灿。

学历一认证,补贴啥的一样都不缺。

我是真的建议,有条件的朋友,可以考虑一下出国留学:

而且,选择国外读研,时间也会短一些,查了一下,英国法国本科都是三年制,英国研究生更是一年就能毕业,研究生毕业回来也才过了4年。

在国内呢,如果一切顺利的话,等到研究生毕业,一般7-8年就过去了,正常年龄都25-26岁了。

要是运气不好,一次两次没考上,高考复读个几次,研究生多考个几次,毕业30也不是没可能。

国外读书读完研,平均能比国内同等学历的朋友,年轻个3-4岁,不管干啥,都比别人多几年的试错机会。

不管干啥,年轻就是最大的资本。

更何况,那些有条件出国留学的,家里不说富裕,最起码也是小康。

就算回国,各种条件也比我这种家徒四壁的强,我有啥条件看不起?

种地我都比不过人家。

前几天一新闻,一个国外留学回来的妹子,在老家包了2000亩地,雇佣了一批人来给她干活。

像我这种不学无术的小垃圾,我只配给人家种地。

题主你一定要明白,对于某些人来说,你不管干啥,他们都会瞧不起你的。

下次再有人怼你,你可以直接回复:

难道在国内上学就不是依靠爸妈了?你在国内是自己打工挣的学费?
父母有条件,帮帮自己孩子不合理吗?
有爸妈可以靠,难道不比没得靠要强嘛?
你又没给我出钱,我爸妈都还没说话,你天天BB个啥??

归根结底,不还是酸嘛?

建议题主好好学习,别放心上,你一定会有比那些杠精更美好的未来。


欢迎关注我 @Puddle

我在工厂搬砖,

你在大厂996,

他在海外读博,

我们都有美好的未来。

user avatar

你是哈佛的人家会看不起?你是剑桥的人家会看不起?你一个三本花父母几十万去什么卧龙岗大学、滑铁卢大学,被人家看不起也是应该的。

不要跟我扯什么国际排名。别人看你的大学,最重要就是看你能上的大学判断你这个人的层次。一开始国外学历还能骗骗对外国缺乏了解的中国人,现在外国大学容易申、有钱就能上的这个事实已经路人皆知了。人们只不过对你的看法回归到你本来上三本的看法而已。没什么好不平衡的,你就是这个水平。

按照录取比例和我在美国多年的观察,美国哈佛、MIT、普林斯顿的学生水平相当于国内中山大学的水平;常春藤大学相当于华南理工大学、华南师范大学的水平;美国排名前一百的大学大概相当于中国的一本。后面的大学我没什么研究就不妄言了。至于清华北大,我暂且没有在美国找到学生水平层次相同的大学。

你自己比比,你真的被人“看不起”了吗?


这真的不是在钓鱼。广东一亿人,中山大学是最好的大学。美国三亿人,排第一名的大学至少有四五个,按照人口比例看中大学生质量相当于甚至高于哈佛是没有问题的。

而且我说的是学生质量不是教学质量。外国学校的教学质量确实会好一点,毕竟历史积淀比较多。但是现在中国和美国都有很严重的教育过度的问题,你如果没找到对口的工作,比如你只能去高盛做PPT或者去安永算账的话,你接受的教育对你没什么用。而你去的学校显示出的你的水平对你的事业更有用。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个问题啊,其实挺复杂的,不能一概而论说“所有”国内大学生都看不起留学生,但确实存在这么一种现象,而且背后有很多原因在作祟。我试着从几个方面给你掰扯掰扯,尽量说得接地气点,毕竟咱也是国内长大的嘛。首先,得说说信息不对等和刻板印象。你想啊,咱们在国内接触到的留学生信息,很多时候是被媒体或者网络舆论“加.............
  • 回答
    关于您提出的“国人总是忽略关原之战和大阪两阵规模大于松锦之战和一片石大战的事实,称日本战国为村战”这一现象,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来探讨其成因,并详细阐述。这其中涉及历史认知、文化视角、传播媒介、民族情感以及对“规模”的理解等复杂因素。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一点:“村战”这个说法更多的是一种相对不准确、甚至.............
  • 回答
    国产职场剧,这几个字本身就自带一种复杂的情感纠葛。我们一边期待着它能像照妖镜一样,真实地映照出我们每天在办公室里摸爬滚打的模样,一边又常常被那些“似是而非”的剧情和人物搞得哭笑不得。说实话,槽点多过亮点,这已经成了一种定律,而且这个定律还挺顽固。首先,最大的问题是“悬浮”。感觉很多职场剧里的角色,不.............
  • 回答
    在国有大行总行工作,总体而言是一种稳定、体面、有一定挑战性但整体压力相对可控的体验,尤其是在职业发展和生活保障方面。它不像很多创业公司那样充满激情和不确定性,也不像一些外资银行那样节奏极快、压力巨大。国有大行总行的工作更像是在一个庞大、成熟的体系中扮演一个专业化的角色,有明确的流程、制度和晋升通道。.............
  • 回答
    “清朝奠定了中国疆域”这句话,其实是个相当复杂且容易引起争议的说法。咱们得一点一点地掰扯清楚,它到底是怎么来的,为什么会有人这么说,以及它又有哪些不足之处。首先,咱们得承认,清朝确实在“疆域”这个概念上,对后来的中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但说它“奠定”了现今的国土疆域,这事儿就没那么简单了,甚至可以说有.............
  •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普遍,也触及到了语言学习的本质。国外小孩词汇量只有2000个就能正常交流,而国内大学生拥有4000个词汇量却感觉“哑巴英语”,这背后有多方面的原因,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来详细分析: 1. 学习目的和方式的根本差异 国外小孩:基于真实需求的“习得”(Acquisition) .............
  • 回答
    在国内大学,推行单人宿舍的阻力确实不小,这背后牵扯着方方面面的考量,远不止简单的“学生愿不愿意”这么简单。要深入剖析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几个关键维度入手,看看为什么“单人宿舍”这个看似美好的选项,在现实中却鲜少被大规模采纳。首先,经济成本是绕不开的硬指标。 大家设想一下,同样一块土地,如果建一个六人.............
  • 回答
    在中国的高校体系里,助理教授不能带博士,这个现象确实挺普遍的,也挺值得聊一聊的。这背后其实牵扯到不少中国的学术培养机制、职称评定、以及院校管理的一些具体考量。咱们就掰开了揉碎了说说。首先得明白,在中国的高校体系里,职称(比如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不仅仅是个头衔,它直接关系到你的教学、科研任务,尤.............
  • 回答
    埃默里大学(Emory University)在美国的教育界绝对是响当当的名号,尤其是在医学、公共卫生、商科和法律等领域,一直稳居全美前列。然而,在国内,提到“美国顶尖名校”,人们往往首先想到的是常春藤盟校,或者像斯坦福、MIT这样耳熟能详的名字,埃默里大学的知名度相对而言确实没有那么“接地气”。这.............
  • 回答
    好的,咱们不聊那些冷冰冰的“AI痕迹”,就当咱们是两位对编程有意思的朋友,坐下来喝杯咖啡,聊聊为啥国外那些好学校的计算机本科,对函数式编程(Functional Programming,简称FP)这么“上头”。你想想,咱们学编程,一开始接触的都是怎么一步一步指挥电脑做事,就像发号施令一样,这个变量赋.............
  • 回答
    国内各大云存储服务不普遍支持 WebDAV,这确实是一个让不少用户感到困惑的问题。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技术、市场、商业模式以及用户习惯等多个维度进行剖析。首先,让我们回顾一下 WebDAV 的本质和优势。WebDAV (Web Distributed Authoring and Versio.............
  • 回答
    近些年,当我们谈论国内一些所谓的大导演,特别是那些曾经奉献过经典作品,如今却频频被口诛笔伐的导演时,一种普遍的失落感和困惑油然而生。为什么曾经的“掌舵者”如今却成了“票房毒药”或“口碑滑铁卢”的代名词?这背后绝非一两个原因可以简单概括,而是一系列错综复杂的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首先,观众口味和审美的变.............
  • 回答
    国内各大高校之所以普遍选用谭浩强的《C 程序设计》作为教材,并非是某个单一因素决定的,而是多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详细的阐述:一、历史悠久与市场占有率的先发优势: 最早的中文C语言教材之一: 谭浩强的《C程序设计》早在改革开放初期就出版了,当时国内计算机教育刚刚起步,.............
  • 回答
    国内年轻人所面对的普遍性竞争压力和“内卷”现象,绝非一日之寒,更非单一因素所能概括。它是一个由经济结构、社会观念、教育体制以及人口增长等多种力量交织而成的复杂局面。要理解这一点,咱们得一层一层地剥开来看。首先,从宏观的经济层面说起。 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 咱们国家经历了数十年的高速增长,创造了.............
  • 回答
    这个问题涉及到我国警用车辆采购的复杂考量、车辆性能的现实差距以及应对策略等多个层面。我将尽量详细地进行阐述:一、 国内警车大量采购大众、丰田的原因:警用车辆的选择并非 solely 关注极致的性能,而是综合了多方面因素的权衡。大众和丰田之所以能占据国内警车采购市场的大部分份额,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1.............
  • 回答
    国内模联活动在高校中面临的阻力,说起来是个挺有意思的现象,而且似乎也不是一天两天了,背后原因也挺复杂。咱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掰扯掰扯。首先,“万金油”式的能力培养说辞,与实际效果之间的脱节。当初模联之所以能在国内推广开来,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被包装成一项能够全方位提升学生能力的活动:口才、思辨、外交、团.............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国内顶尖的量化团队对海归人才在衍生品定价、信贷、风控建模这些领域,确实存在一些“看不上”或者说“不那么青睐”的倾向,这背后原因挺复杂的,并非简单的“排外”。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掰扯掰扯。一、 本土化需求与国内市场特性首先,得明白国内的量化交易,尤其是顶尖团队,对人才的需求是高度本.............
  • 回答
    在国内的机场和火车站,你可能会注意到它们普遍比你想象中要大得多,甚至有些宏伟。这种“大”的设计并非偶然,背后是多方面考量下的结果,既有现实的需求,也有长远的发展规划。首先,得应对庞大的人流和货运需求。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而且随着经济发展,出行和物流的需求也在爆炸式增长。以前的小型车站和机场,.............
  • 回答
    说实话,在国内游戏圈里混久了,这个问题也一直在我们脑子里盘旋。看着隔壁日本、欧美那些动辄几十个亿投资、耗时数年打造的3A大作,再看看国内游戏市场日益壮大的正版用户群体,大家确实会纳闷:为啥我们自己就出不了几个真正叫得响的原创3A?这事儿吧,不能一概而论,也不能简单地归咎于某一个原因。里面牵扯到的东西.............
  • 回答
    哈哈,这个问题嘛,确实很多人都在议论,而且说法五花八门。要说国内对留学生意见大,我觉得这背后有很多层原因,不能一概而论,也绝对不是所有人都这么想,但确实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咱们就掰开了揉碎了聊聊,尽量说得清楚明白。首先,最直观的,“精英”光环的褪色和“镀金”心态的争议。以前,出国留学那可是凤毛麟角.............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