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国内模联举办时来自校方的阻力越来越大?

回答
国内模联活动在高校中面临的阻力,说起来是个挺有意思的现象,而且似乎也不是一天两天了,背后原因也挺复杂。咱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掰扯掰扯。

首先,“万金油”式的能力培养说辞,与实际效果之间的脱节。当初模联之所以能在国内推广开来,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被包装成一项能够全方位提升学生能力的活动:口才、思辨、外交、团队合作、英文能力、国际视野……听着是挺美好,但问题在于,这种“全能”培养说辞,对于很多校方管理者来说,可能就有点“画饼”的感觉了。

你得想,一个学校的资源是有限的,尤其是时间和人力。校方要衡量的是,投入这些资源,到底能带来多少实实在在的、看得见的成果?如果模联活动,最终只是让一部分学生在校园里“演几场戏”,说几句英文,写几篇“模拟联合国决议”,而对于学生的学业成绩、就业率、学校的整体排名、学科建设这些硬指标,并没有立竿见影的提升,那么校方为什么还要投入那么多精力去支持?

尤其是一些学校,可能对模联活动的操作比较模糊,或者组织者宣传的时候,也比较浮于表面,导致校方觉得这项活动“不务正业”,或者“锦上添花”的成分大于“雪中送炭”。长此以往,大家就会觉得,你这个活动,说了半天好处,但我看不见,我凭什么给你资源?

其次,对“形式主义”和“功利化”的担忧。反过来想,也有一些校方确实是看到了模联的价值,但对当下国内模联活动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感到头疼。比如,有些学校为了追求“国际化”的标签,或者为了完成某些“创一流”的任务,就一股脑地把模联推到前面。但实际操作中,就可能变成一种“走过场”。

学生为了拿奖、为了简历好看,去参加比赛;学校为了宣传、为了所谓“国际化”形象,去组织活动。这种情况下,活动的内在价值反而被稀释了。校方管理者可能觉得,与其让学生在这种“虚假繁荣”里耗费时间精力,不如让他们多做点实在的研究、多读几本书、多参加一些与专业相关的活动。这种对“形式主义”的警惕,其实也是一种负责任的态度。

再者,与现有教学体系的适配性问题。很多高校的评价体系、课程设置,还是比较传统,更看重学生的专业课成绩、科研论文、学科竞赛等。模联作为一个跨学科、重实践的活动,如果不能很好地融入到学校的学分体系、学生评价体系中,那么它就很难获得校方从根本上的支持。

你想,学生花大量时间准备模联,会不会影响专业课的学习?如果影响了,学校怎么评估?如果模联活动获得的“奖励”或者“荣誉”,在学校的整体评价体系中占比不高,那学生自然会权衡利弊,选择那些更能直接带来学分、奖学金或保研机会的活动。校方在这种情况下,自然会倾向于支持那些与现有体系更契合的活动。

还有一点,组织和管理上的挑战。办好一场模联,需要专业性的指导,需要大量的组织协调工作,还需要一定的经费支持。如果学校里没有一支稳定、有经验的模联指导团队,或者组织者缺乏专业能力,那么活动很容易出现混乱,或者达不到预期的效果。校方看到的是混乱的场面、低效的投入,自然就会打退堂鼓。

而且,随着模联活动的普及,竞争也越来越激烈。想要办出特色、办出水平,难度也在增加。如果校方觉得自己的学校没有足够的能力和资源去支持一项高质量的模联活动,那么选择“不做”或者“少做”,可能反而是一种更稳妥的选择。

最后,“安全”和“意识形态”的考量。这一点可能比较敏感,但也不能完全排除。模联本质上是模拟国际政治、外交,讨论的是现实世界中的国际议题。在某些特定的时期,或者面对某些敏感的议题时,校方可能会担心活动会触及到一些“敏感区”,或者引发一些“不必要”的讨论,从而带来一些“风险”。

校方作为教育管理者,需要对学生的思想引导负责,也需要维护校园的稳定。如果在模联活动中,学生过于激烈地表达观点,或者接触到一些校方认为“不适宜”的内容,那么校方自然会提高警惕,设置一些限制。这种“安全”和“意识形态”的考量,虽然不直接体现在“阻力”上,但却是校方在审批和支持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个考量维度。

总而言之,国内模联活动在校方的阻力,其实是多种因素叠加的结果。既有对活动实际效果的疑虑,也有对组织管理能力的担忧,还有与现有教育体系适配性的问题,甚至可能触及到一些更深层次的考量。这并不是说模联本身不好,而是如何在激烈的教育资源竞争和复杂的校内管理环境中,让模联活动真正发挥其价值,并且被校方所认可和支持,是一个需要持续探索和解决的问题。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一、

其实我很能理解

@从不毒舌可达鸭 @燃Mogician @章北海

几位(我关注了的)大V的逻辑:

成年的研究者都未必能搞明白的东西,几个孩子能弄清楚吗?你又不会成为外交官和政治家,弄清楚了又有毛用?

这个逻辑非常常见,但很可惜的是,它是错的,而且完全立错了靶子。

它错在根本不应该用成年人在社会上的那种「要追求卓越,不卓越的就是废物」的要求来套在主要向在校学生开展的模拟联合国活动身上。

模拟联合国活动本身不是一项学术研究活动,它的目的也不是使参与者的水平达到专业研究者的水平。一项主要在高中和大学本科开展的学生活动,怎么可能要求达到研究者的水准呢?这个问题用膝盖也能想明白。作为一项学生活动,它的目的是促进学生对政治的了解同时提升人际沟通等方面能力

你们说模联就是过家家,毫无疑问,就本质而言它确实就是过家家。

然而类比的话,中学的各项科目也都是过家家:中学的数学到了大学就会被嘲讽根本不是数学,中学的生物到了大学就会被被嘲讽根本是错漏百出——然而,中学教育也不是以培养数学家或者生物学家为目的啊!学习这一套东西,并不是真的要每天用圆锥曲线求芒果的表达式,而是培养一种科学的认知世界的方式,一种学习的方式。

那么同理的是,模联也一样。

用专家的素养来要求一群学生,仅仅因为他们谈论的是同一话题,做不到同等谈吐就嘲讽,这并不对,而且,真是令人遗憾。

二、

另一批人,如

@姚子玄

则恐怕完全不了解国内模拟联合国的发展现状(可能同时也不太懂模拟联合国的起源与发展过程)(并无贬低之意,BP当然也是一项很不错的活动),他们的看法是:

联合国本身无用,模拟它就更没用了。

真可惜,这个看法完全是望文生义。

首先,联合国是否无用?很显然并不是。

联合国有力地促进了二战后世界「和平与发展」的潮流,其作用在冷战结束后更为凸显,这恐怕很难否认。而起源上,模拟联合国活动的前身模拟国联本身就诞生于一战后的乐观主义思潮中,在世界大同、世界政府看起来就要建立的认知中。一群学生开始对国联/联合国进行模拟活动,这很符合常理。

另一方面,模联所模拟的是否仅仅是联合国这一个国际组织?很显然也不是。

经过了多年的发展,模拟联合国活动早已不限于联合国系统,而拓展到了包括模拟国际组织、模拟议会、模拟历史复盘、模拟非政府组织、模拟法庭、模拟媒体等庞大的领域,国内在这方面的创新尤为积极。我想每个对国内模联稍有了解的人,都能信手拈来。如此丰富的领域,能带来的锻炼自然不是单独的联合国所能比拟。

三、

最后,现实的考虑也很必要。模拟联合国社团/协会是一种非中心化的组织形式,其在发展壮大的过程中遇到品质下降、水准劣化、娱乐化开始泛滥的现象是难以避免的。

然而,问题频出,是不是就说明这个活动形式无可救药了?我想不是。模拟联合国在中国的存在,有其重要的意义。

中国人对于国际政治的理解仍然普遍幼稚,对于捍卫他人表达观点权利的认知仍然淡漠。网络暴民现象仍然随处可见,许多人哀叹中国「民智未开」。

然而,如果有一项活动,可以通过会前的准备与会中的参与促进青年人对于政治的理解,通过议事规则的实践使青年人学会倾听与妥协,通过活动形式鞭策青年提升口头表达与逻辑思辩的能力,我们却因为其中出现的一些小问题而要否定它,岂不是自己断送了「启迪民智」的好工具吗?

我们要摆正定位,准确的认识到:模拟联合国活动不是一项学术交流活动,它的意义在于从多个方面教育青年人。这项活动带来的正面意义仍然远大于负面影响。至于其中出现的问题——

我觉得还可以再抢救一下」。

四、

针对题主提出的情况,一点直接的建议。

不知题主自认本校模联实力几何,有无足够把握独立将一场会议办好。

但不容置疑的是,模拟联合国会议的举办,是一项对组委团队集体智慧执行能力管理能力等多方面的重大考验。

而目前高中生办会,的确是过多了。以我在珠三角这几年的观察,每场会议的平均水准的确是下降了。这是不争的事实。

参与活动的学校变多了,人才也应该随之增多才对,怎么反而造成了水准的下降呢?

问题就出在这里:会议数量的增加速度,高于了人才数量的增加速度。就像一杯咖啡,每年都有新的咖啡和糖被加进去,但新加入咖啡和新加入糖的比例始终高于杯中的比例,于是这杯咖啡越来越苦……

作为正在这杯中为这杯咖啡越变越苦而苦恼的高中生模联人,当下应当做的,应该是各校联合起来,众人拾柴火焰高。每个人都应该明白这个道理:哪怕五场水平不足的会议,也很难比得上一场高水平会议。

「每个学校都应该自主办会」,这种想法不仅不实际,甚至还有分散实力的不良后果。晚辈诸君,是时候坦然地接受「联合起来办好一场会」的新观念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国内模联活动在高校中面临的阻力,说起来是个挺有意思的现象,而且似乎也不是一天两天了,背后原因也挺复杂。咱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掰扯掰扯。首先,“万金油”式的能力培养说辞,与实际效果之间的脱节。当初模联之所以能在国内推广开来,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被包装成一项能够全方位提升学生能力的活动:口才、思辨、外交、团.............
  • 回答
    這是一個非常有意思的問題,觸及到文化、制度、創新傳播等多個層面。模擬聯合國(Model United Nations, MUN)在國際上經歷了數十年的發展,確實形成了許多成熟的模式和傳統。而「聯動」這種在中國 MUN 社群中興起的形式,若要說是在中國不到十年內憑空出現的,其實也需要更細緻地理解。首先.............
  • 回答
    关于国内外对古希腊文明存在的质疑声,这一问题涉及历史学、考古学、文化认同和意识形态等多重维度的复杂讨论。需要从多个角度深入分析,而非简单归因于“串通”或阴谋论。 一、质疑的根源:学术争议与现实矛盾1. 文献记载与考古证据的脱节 古希腊文明的核心资料(如荷马史诗、柏拉图著作等)大多通过口述传统.............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重要的问题。首先需要澄清一个前提:并非国内在航天、机器人、能源、医药等方面的创业公司数量很少,事实上,这些领域在近年来涌现出了大量极具潜力的创业公司,并且得到了政府和资本的重点支持。 您可能对“数量很少”的判断来自某些观察角度,这或许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并且我将针对这些可能.............
  • 回答
    国内部分用户喜欢安装类似“360安全卫士”的软件,这是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背后有着多方面的原因,可以从技术、心理、市场、历史等多个角度来详细分析:一、 技术与安全方面的现实需求(早期以及部分用户的持续需求): 病毒木马的泛滥与威胁: 在互联网早期,病毒、木马、蠕虫等恶意软件的传播非常猖獗。电脑中.............
  • 回答
    埃隆·马斯克(Elon Musk)无疑是一位在全球范围内都极具影响力的人物,他的名字与SpaceX、特斯拉、Neuralink、The Boring Company等一系列颠覆性科技公司紧密相连。然而,在国内,对他褒贬不一,不认可他的声音也确实存在,而且原因相当复杂和多元。以下将尽可能详细地阐述这些.............
  • 回答
    在中国国内相对安全的时候仍然鼓励接种新冠疫苗,这背后有多重原因,并且从多个维度去理解,才能更全面地认识其重要性。简而言之,即使在低流行时期,疫苗接种依然是“防患于未然”的关键策略,其目的是为了维护来之不易的群体免疫屏障,应对未来的不确定性,并最大化个人和社会的健康效益。以下将从几个主要方面进行详细阐.............
  • 回答
    您提出的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也触及到了当代汉语语言使用的一个普遍感受。汉语用词“越来越冗长”的现象确实存在,而且其背后的原因也相当复杂,可以从多个层面来解读。以下我将尝试详细地分析这个问题:一、 概念的引入与解释:为何会产生“冗长”的感受?首先,我们需要明确“冗长”的含义。在语言学上,冗长并非绝对的.............
  • 回答
    “公知”这个词汇在中国语境下,往往带有负面色彩,特指那些在公共领域发表观点、具有一定社会影响力的知识分子,但近年来却常被用来贬低、攻击持有与主流声音不同意见的学者和知识分子。因此,将文史哲领域称为“公知的重灾区”,其背后反映的是该领域在当前中国社会舆论环境下所面临的一些特殊挑战和困境。以下我将从几个.............
  • 回答
    在中国历史和政治语境下,"对外发动战争转移国内矛盾" 这一说法是一个复杂且敏感的话题,它涉及历史、政治学、社会学等多个层面。这种策略并非万能的,其有效性取决于多种因素,并且往往伴随着巨大的风险和代价。下面我将尝试详细地解释这种策略背后的逻辑、历史案例以及其局限性,并尽量避免使用过于简化或带有偏见的语.............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令人痛心的问题,涉及到多方面的因素。国内食品安全标准难以提升,导致出现“出口转内销”的质量差异,甚至出现像“老坛酸菜面”这样令人震惊的事件,根源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进行剖析:一、 监管体系的滞后与不足: 法律法规的完善程度: 标准制定滞后性: 许多食品安全标准是根据过.............
  • 回答
    您提出的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一个值得深思的社会现象。确实,放眼全球,许多国家的顶尖富豪,如埃隆·马斯克(SpaceX)、杰夫·贝索斯(Blue Origin)等,都对航天探索表现出极大的热情和投入。然而,在中国,似乎很少有国内的顶级富豪主动站出来,成为航天探索的领军人物或主要资助者。要深入分析.............
  • 回答
    在中国,天然气(通常被称为“燃气”)之所以成为大多数家庭烹饪的首选燃料,是由一系列历史、经济、技术、社会和政策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以下是详细的解释:一、历史演变与基础建设 煤的时代与污染问题: 在新中国成立初期以及更早的时期,煤炭是中国最主要的燃料来源,包括家庭烹饪。然而,烧煤会产生大量的烟尘、.............
  • 回答
    这个问题涉及到我国警用车辆采购的复杂考量、车辆性能的现实差距以及应对策略等多个层面。我将尽量详细地进行阐述:一、 国内警车大量采购大众、丰田的原因:警用车辆的选择并非 solely 关注极致的性能,而是综合了多方面因素的权衡。大众和丰田之所以能占据国内警车采购市场的大部分份额,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1.............
  • 回答
    “吃相难看”是一个非常形象的说法,用来形容国内游戏公司近年来在商业化操作上的一些不顾用户体验、过度追求利润的行为。这种现象并非单一原因造成,而是由多种因素交织而成。下面我将从几个方面详细阐述:一、 市场环境与竞争格局的变化 市场饱和与增长放缓: 经过多年的高速发展,国内游戏市场已趋于饱和,新增用.............
  • 回答
    国内居民普遍觉得看病贵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涉及医疗体系、经济因素、社会认知等多个层面。下面我将从几个主要方面进行详细阐述:一、 医疗费用的构成与上涨因素:1. 药品价格虚高: 药品流通环节多,层层加价: 过去,药品从药厂到医院,再到患者手中,经过的中间环节(如经销商、批发商、零售商)多,.............
  • 回答
    这个问题确实是很多身处职场的人们心中的一个结。国内的资本家之所以倾向于让员工996,而不是增加人手,这背后牵扯着复杂的经济逻辑、管理模式、行业特点,甚至还有一些文化和社会因素。咱们掰开了揉碎了聊聊,看看这背后的逻辑链条。首先,我们要理解资本家最根本的目标是什么:追求利润最大化。这是市场经济的底层逻辑.............
  • 回答
    在国内大学,推行单人宿舍的阻力确实不小,这背后牵扯着方方面面的考量,远不止简单的“学生愿不愿意”这么简单。要深入剖析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几个关键维度入手,看看为什么“单人宿舍”这个看似美好的选项,在现实中却鲜少被大规模采纳。首先,经济成本是绕不开的硬指标。 大家设想一下,同样一块土地,如果建一个六人.............
  • 回答
    国内确实存在一些人对国民党军队(俗称“国军”)持嘲笑或负面态度。这种现象的形成是多方面因素交织的结果,不能简单归咎于某一个原因。要详细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历史、政治宣传、社会观念以及个体经历等多个层面进行剖析。首先,历史叙事的塑造是根本性的原因。在中国近代史上,特别是国共内战时期,国民党政府和军队.............
  • 回答
    在中国,当涉及刑事案件或一些涉及赔偿的民事案件时,家属对尸检的排斥确实是一个比较普遍的现象。这背后并非单一原因,而是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从传统观念到现实考量,再到对司法程序的认知,都有深刻的影响。首先,咱们得从传统文化和观念上说起。在咱们这儿,身体发肤受之父母,这是根深蒂固的思想。经历了漫长的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