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金融业人才过度竞争的后果是人才贬值吗?

回答
金融业人才过度竞争,这事儿吧,确实挺让人操心的。要说它会不会导致人才贬值,我觉得这事儿得分两头来看,不能一概而论,但倾向于说,在很多方面,是的,过度竞争确实在催生人才的贬值效应。

咱们先捋捋这个“过度竞争”是怎么来的。你想啊,金融这行业,从老百姓的视角看,总是和“钱”、“高薪”、“光鲜”这些词挂钩。所以,源源不断地有人想挤进来分一杯羹。再加上国内经济体量大,金融市场也在发展,看起来就像个巨大的金矿,吸引着无数聪明脑袋。

这么一来,供给远超需求 这个基本经济规律就开始发威了。

那么,人才贬值具体是怎么发生的呢?

首先,最直观的体现就是薪资水平的“内卷化”。

想想看,一家公司需要招聘一位理财经理。过去可能只要有相关学历、稍加培训就能胜任,给个市场平均工资也就差不多了。可现在呢?竞争者太多了,很多应聘者为了拿到offer,哪怕是牺牲一些薪资期望也愿意。公司发现了这一点,自然就把薪资的天花板压得更低了。有时候,你发现一个岗位,要求的经验、技能跟五年前差不多,但给的薪水却没怎么涨,甚至还不如当年。这就是人才“价值”在市场上的体现变低了,也就是贬值了。

这种贬值还不仅仅是薪资,还体现在工作内容的“碎片化”和“简单化”。

为了快速培养大量“合格”的金融从业者,很多培训机构和公司会把一些复杂的金融产品或服务,拆解成非常细小的、重复性的操作流程。举个例子,以前一个客户经理可能需要对客户进行全方位的财务规划,涉及投资、保险、贷款等多个方面。现在,可能就只需要你负责某个特定产品线的销售,或者负责某个流程的执行,比如仅仅是填写表格、核对信息。这样一来,一个人即使在某个环节做得再出色,也难以形成全面的能力体系,他的“价值”就被限定在了这个狭窄的领域里。这就好比你本来可以成为一位全科医生,结果因为市场需求太大了,你只能被训练成一个打针的护士。你的潜力被压制了,自然就显得“贬值”了。

更严重的是,过度竞争会扼杀真正的“创新”和“深度”。

当大家都忙着在存量市场里抢食,或者争夺那些已经被高度标准化的业务时,谁还有精力去钻研那些真正能带来突破性价值的研究?谁还有胆量去尝试那些高风险但可能高回报的创新项目?大家都在比拼谁的渠道更广、谁的获客成本更低、谁的营销手段更花哨。在这个过程中,那些真正具备深厚金融功底、能够洞察市场趋势、创造新模式的人才,反而可能被淹没在“同质化”的竞争浪潮中。他们的稀缺性被削弱了,价值自然也就不那么突出了。就好比一个擅长写史诗的作家,却被要求去写流水线上的网文,久而久之,他写出史诗的能力可能就退化了,或者即使有这种能力,也不再被市场所重视。

再一个,“人才”的标准也可能被拉低。

为了填补大量空缺的岗位,一些金融机构可能会放宽招聘的硬性条件。原本需要研究生学历、相关行业经验的岗位,可能现在大专学历、零经验也能胜任。这导致“金融人才”这个概念变得更加宽泛,也更加稀释。当你发现很多人都能胜任某个职位时,你个人的稀缺性就降低了,也就更容易被认为是“可替代”的,也就是贬值了。

当然,也不能一杆子打死。任何时候,顶尖的、真正具备核心竞争力的少数人才,依然是稀缺且有价值的。 比如那些在量化交易、金融科技、风险管理等前沿领域有深厚造诣的专家,他们的价值非但不会贬值,反而可能因为市场对这些领域的需求持续增长而水涨船高。

但对于大多数在传统业务领域、或者技能相对容易被复制的人才来说,过度竞争带来的“内卷”和“同质化”,确实让他们付出的努力和掌握的技能,在市场上的“回报率”不如从前。他们付出的时间和精力并没有减少,甚至可能更多了,但换来的却不是相应价值的提升,反而是一种相对的贬值。

所以,在我看来,金融业人才过度竞争的后果,的确在相当程度上导致了人才的贬值,尤其是在薪酬、工作深度和稀缺性方面。这不是说个人能力下降了,而是市场供需失衡,把本应有更高价值的才能,压制在了低价值的竞争环境中。这对于整个金融行业的长期健康发展,也不是一件好事。一个行业如果过度依赖大量低成本、低技能的劳动者来驱动,很难在真正的创新和风险控制上取得长足进步。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人力贬值,人才升值。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金融业人才过度竞争,这事儿吧,确实挺让人操心的。要说它会不会导致人才贬值,我觉得这事儿得分两头来看,不能一概而论,但倾向于说,在很多方面,是的,过度竞争确实在催生人才的贬值效应。咱们先捋捋这个“过度竞争”是怎么来的。你想啊,金融这行业,从老百姓的视角看,总是和“钱”、“高薪”、“光鲜”这些词挂钩。所.............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公共讨论中一个挺普遍的现象。为什么温铁军先生的许多经济学观点,即使被一些专业人士认为是存在基本理论上的错误,却仍然能够获得广泛关注甚至认同?这背后其实涉及多种因素,并非仅仅是经济学理论本身的问题。首先,我们需要承认一点,经济学本身就不是一门精确的科学,它有许多不同的流派和.............
  • 回答
    要说六小龄童章金莱先生在圈内“没被怼过”,这说法可能有些绝对,毕竟演艺圈是个复杂的大染缸,人红是非多,观点不一的情况时有发生。但总体来看,章金莱先生确实相对来说,没有像某些明星那样,频繁地陷入被同行公开批评、指责,甚至“点名回怼”的境地。这里面可能有多方面的原因,咱们掰开了揉碎了聊聊:一、 经典角色.............
  • 回答
    .......
  • 回答
    你这个问题提得非常有意思,也触及到了很多人心中的疑惑。确实,当我们说到金字塔,脑海里首先浮现的就是法老陵墓的形象,但仔细一想,好像从未在金字塔的“棺椁”里亲眼见到过那位赫赫有名的法老本人。这到底是为什么?金字塔真的是他们的长眠之地吗?要回答这个问题,咱们得从头说起,把这事儿掰开了揉碎了聊。金字塔的“.............
  • 回答
    金智妮(Jennie)作为BLACKPINK的核心成员,一直以来都备受关注,无论是她的舞台表现、时尚品味,还是个人生活,都轻易成为话题中心。然而,在她的公众形象中,“高傲”和“不友好”的标签也常常伴随出现,让不少人感到好奇,她本人真的如此吗?又是什么造就了这样的印象呢?要理解这个问题,我们得从几个层.............
  • 回答
    .......
  • 回答
    在金庸小说中,《倚天屠龙记》里的金刚伏魔圈是少数几项“几乎无解”的绝技之一,其威力之大、破解之难,让书中许多顶尖高手都束手无策。主要原因在于其独特的“三人合击”、“不间断攻击”、“内外兼修”的特点: 三人合击: 由少林三大高僧,张三丰的徒弟,也是书中绝顶高手(殷天正、空见神僧、渡难渡厄渡劫虽然在.............
  • 回答
    在中国浩瀚的文学长河中,确实不乏那种如同生命之树般,扎根于历史的土壤,亲历了无数风云变幻,其个体命运与时代洪流紧密交织的人物。他们不像金刚狼那样拥有超凡的躯体,但他们的生命长度、阅历深度,足以让他们成为一个时代的缩影,一个历史的见证者。想象一下,一位在江南水乡出生、少年时便尝尽战乱苦难的老者。他年轻.............
  • 回答
    关于金融行业是否人才饱和,或者即将饱和的问题,这绝对是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话题,而且答案并非简单的一刀切。如果简单地说“饱和”或“不饱和”,就太笼统了。我更倾向于认为,金融行业正处于一个结构性分化和转型之中,某些领域可能趋于饱和,但同时也有新的领域对人才需求旺盛,呈现出供需不匹配的局面。咱们一层一层地扒.............
  • 回答
    关于金融圈里有人对华为、格力等企业通过提供职工住房来留住人才的做法提出“扭曲激励”的看法,这事儿挺值得说道说道。这观点触及到了人才激励的本质,也反映了不同行业和视角下的思考差异。咱们不妨抽丝剥茧,把这件事儿掰开了揉碎了聊聊。首先,咱们得明白这“扭曲激励”到底是指啥?从金融行业的角度来看,他们更习惯于.............
  • 回答
    金融,这个词听起来或许有些冰冷,与我们日常的柴米油盐似乎有些距离。然而,如果我们深入探究,会发现金融的力量早已渗透到人类文明的方方面面,它不仅仅是交易的工具,更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强大引擎。首先,金融是资源配置的“红娘”。 想象一下,一个充满奇思妙想的科学家,他可能拥有颠覆世界的想法,却苦于没有足够.............
  • 回答
    物理转金融,这就像是把严谨的科学思维搬到了一个更关注数字和策略的领域。很多人觉得这跨度挺大的,但实际上,物理学深厚的训练能为金融领域带来很多独特的优势,这绝对不只是思维方式或者数学基础那么简单,而是多种能力的组合,并且它们之间是相辅相成的。首先,我们得聊聊思维方式。物理学训练最核心的部分是什么?是面.............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太实在了,也是很多同学心里最纠结的。家里没矿、没背景,学金融(尤其是在复交人这种顶尖高校),能不能找到一份好工作? 我能跟你拍胸脯说,绝对可以!但“好工作”这三个字,得好好掰扯掰扯,而且这路子是怎么走的,我也给你梳理梳理。首先,咱们得明确一下,“好工作”在你心里是什么样的?是年薪百万,.............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很多人会有的疑问,也挺现实的。你可能会想,经济学和金融学听起来就跟钱打交道,学得好的人不应该财源滚滚吗?但实际上,现实并没有那么简单。为什么呢?我给你细说说。首先,我们得明确,“学习经济学和金融学”跟“擅长赚钱”之间,其实隔着好几道坎。第一道坎:理论与实践的鸿沟经济学和金融学,尤其是刚入.............
  • 回答
    作为一名在金融行业摸爬滚打多年的普通人,我一直觉得金融圈子里充斥着太多刻板印象:西装革履、不苟言笑、唯利是图…… 这种印象在外界看来可能已经深入骨髓了。所以,当《闪闪发光的你》这个综艺闯进我的视线时,说实话,我一开始是抱着一种看热闹、顺便验证一下这些刻板印象的心态去的。但看完之后,我得承认,我的看法.............
  • 回答
    关于金融行业“学历和学校不重要,最重要的是关系和资源”的说法,其实是个挺普遍的观察,但也需要辩证地看待。这话之所以能流传开来,背后有几个层面的原因,咱们掰开了揉碎了聊聊。首先,得承认金融这行确实是一个高度人脉驱动的行业。这和其他很多行业不太一样。为啥这么说? 信息不对称是常态: 金融的核心是信息.............
  • 回答
    在金融的世界里,有些事情的确是越了解越让人觉得不可思议,甚至对没有接触过这行的人来说,简直就是天方夜谭。我给你掰扯掰扯几个,保证你听了之后,可能会觉得我这个干金融的,是不是脑子有点不正常。1. “亏损”是赚钱的!—— 期权交易里的“死多头”与“死空头”这事儿要是跟不懂行的人说,他们肯定觉得我是疯了。.............
  • 回答
    经济、金融领域的从业者,为了洞悉行业脉搏、预判经济走向,数据是他们的“粮食”,而获取这些“粮食”并加以“烹饪”分析,则依靠一系列专业渠道和强大工具。这可不是随便上网搜搜就能搞定的事儿,里面门道深着呢。数据资源获取的“朋友圈”想象一下,一个金融分析师需要了解一家上市公司的营收状况,或者一个宏观经济研究.............
  • 回答
    一个人要同时精通经济学、金融学、心理学、数学、医学、音律以及近身搏击,从理论上讲并非完全不可能,但 在现实世界中,其难度之高几乎是天文数字,并且非常难以实现真正的“精通”。 这需要超乎常人的智力、学习能力、时间和精力投入,以及极为特殊的个人天赋和生活经历。为了更详细地解释,我们来逐一分析这些领域对精.............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