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金融行业是否已经人才饱和或者将要饱和?

回答
关于金融行业是否人才饱和,或者即将饱和的问题,这绝对是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话题,而且答案并非简单的一刀切。如果简单地说“饱和”或“不饱和”,就太笼统了。我更倾向于认为,金融行业正处于一个结构性分化和转型之中,某些领域可能趋于饱和,但同时也有新的领域对人才需求旺盛,呈现出供需不匹配的局面。

咱们一层一层地扒开来看。

一、 传统业务领域的“饱和感”与结构性挑战

首先得承认,一些传统的、门槛相对较低的金融岗位,比如基础的客户经理、柜员、部分中后台的行政支持等,确实能感受到越来越大的竞争压力。

毕业生数量的持续增长: 年复一年,金融、经济、会计等相关专业的毕业生数量庞大,他们中的不少人都希望进入金融行业。这种供应量的增加,自然会推高竞争。
自动化和技术替代: 这一点是关键。银行的柜台业务、一些初级的分析和数据处理工作,越来越被技术所取代。智能投顾、机器人流程自动化(RPA)等技术的发展,使得过去需要大量人力完成的工作,现在可能只需要少量技术人员来维护和优化。这意味着,那些技能单一、依赖重复性劳动的人才,日子会越来越不好过,也会加剧这类岗位的“饱和感”。
业务模式的调整: 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兴起和监管政策的变化,一些传统业务模式也在调整。例如,过去规模庞大的信贷审批部门,现在可能因为线上化、数据化模型的使用而精简人员。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整个金融行业都“饱和”了。

二、 新兴领域的人才渴求与技能鸿沟

恰恰相反,在很多新兴的、技术驱动的金融领域,人才缺口反而相当明显。这才是值得我们重点关注的。

科技金融(FinTech): 这是最明显的一个方向。无论是支付、借贷、保险、资产管理,还是数字货币、区块链,都需要大量懂金融又懂技术的人才。数据科学家、算法工程师、区块链开发工程师、网络安全专家、产品经理(懂技术和金融业务)等,这些岗位往往非常抢手,人才供给相对不足。金融机构越来越需要能够驾驭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区块链等技术的专业人士,来驱动创新和提升效率。
数据分析与量化投资: 金融市场的决策越来越依赖数据驱动。需要能够从海量数据中提取有价值信息,构建量化模型,进行风险管理和投资决策的专业人才。量化分析师、量化交易员、数据分析师的需求持续旺盛。
合规与风险管理(尤其是在技术驱动下): 随着金融创新加速和监管日益严格,金融机构对合规性和风险管理的重视程度空前提高。尤其是在面对新技术带来的新风险时,例如数据隐私、网络安全、反洗钱(AML)合规等,对具备专业知识和前瞻性思维的合规与风险管理人才需求很大。尤其是能理解科技风险的合规人才。
财富管理与客户服务(高端化): 虽然基础的客户服务可能被自动化,但真正懂客户需求、能提供个性化、高净值客户服务的财富管理顾问,仍然是稀缺资源。这需要更强的沟通能力、金融知识广度以及洞察客户心理的能力。
绿色金融与ESG(环境、社会和公司治理): 这是一个快速崛起的新领域,涉及可持续发展投资、碳排放交易、ESG评级等。相关领域对既懂金融业务,又理解环境和社会影响的专业人才有着迫切的需求。

三、 人才饱和背后的深层原因:技能错配与转型压力

造成这种“饱和感”和“缺口感”并存的现象,并非单纯的岗位数量问题,更多的是技能的错配和行业转型的压力。

技能升级的迫切性: 很多从业者,尤其是那些在传统岗位上工作多年的人,如果未能及时更新技能,适应新的技术和业务模式,就可能面临被淘汰的风险。金融行业不再是“铁饭碗”,持续学习和自我提升是生存和发展的关键。
跨界人才的稀缺: 金融行业需要的是既懂金融业务,又能驾驭技术、理解数据、熟悉法律法规的复合型人才。这样的跨界人才,培养周期长,数量本来就少,自然就成了市场的“香饽饽”。
转型成本与人才培养: 金融机构自身在技术投入和人才培养方面也面临挑战。要实现数字化转型,不仅需要技术基础设施的投入,更需要对现有员工进行再培训,或者招聘新的高科技人才,这其中的成本和难度都不小。

四、 未来展望:持续分化与结构性调整

所以,我认为金融行业短期内不太可能出现“全面饱和”,但结构性分化会更加明显。

低技能、重复性岗位可能会继续减少,竞争会更激烈。
高技能、创新性、复合型岗位的需求将持续增长,人才缺口可能还会扩大。
那些能够拥抱变化、持续学习、掌握新技术和跨领域知识的金融从业者,将是未来最有竞争力的群体。

总而言之,金融行业不是“死水一潭”,它正在经历一场深刻的变革。与其说它“饱和”了,不如说它正在“洗牌”,对人才提出了更高、更全面的要求。对于求职者来说,关键在于找准方向,提升核心竞争力,尤其是在数字化和智能化浪潮中找到自己的立足之地。对于金融机构而言,则需要加速转型,加大在技术研发和人才培养上的投入,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远远没有,

问题在于金融泡沫时期,什么人都进到金融领域了,他们顶多算金融宣传人才、金融营销人才,你看看连传销都挤进来了。

所以,要挤掉的是假金融人才、伪金融人才,但还要培养引进懂得货币规律和风险管理的真正懂金融人才。

user avatar

别搞金融,搞口腔医学不香吗?

我是2020年毕业的TOP2金融硕士,我们当年的就业环境是:

1.第一学历十分重要,非985本科基本上没法做核心业务(比如大家热衷的投行,研究,基金),你的学历哪怕研究生去了清北,最后工作最好可能也是考公,市场化机构可能根本不过你简历。

2.如果核心岗去不了,去做销售,客户经理等,对女生太不友好,你又想要稳定根本不可能,光拒绝里面乱七八糟的事就很麻烦了。而且这种工作就很看脸了,即使不看脸,行业内化妆,穿衣等的攀比也很严重。

3.行业人才已经饱和,大部分人是没有才华的,也不需要才华,金融对资源的依赖是一个单纯的学生很难想象的。

4.留北上广可能应届生能有30,这不是底线,顶多算是均值。你以为的高薪只会出现在华泰,中金的投行,基本只要男生的地。行情预计将持续不好下去,PE,基金都挣不到钱。大城市之外没有金融,而大城市二三十万算个毛线。

言尽于此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关于金融行业是否人才饱和,或者即将饱和的问题,这绝对是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话题,而且答案并非简单的一刀切。如果简单地说“饱和”或“不饱和”,就太笼统了。我更倾向于认为,金融行业正处于一个结构性分化和转型之中,某些领域可能趋于饱和,但同时也有新的领域对人才需求旺盛,呈现出供需不匹配的局面。咱们一层一层地扒.............
  • 回答
    看到这个问题,我心里其实挺不是滋味的。咱们先别急着下结论,好好捋一捋。说传统工科工程师“沦为新时代的农民工”,这话说得有点重,也有点绝对,但它背后折射出的那种焦虑感和失落感,却是真实存在的。你看啊,现在社会上最受瞩目的、最风光的,好像都集中在金融和 IT 这两个行业。金融业玩的是资本运作,数字跳一跳.............
  • 回答
    说到《闪闪发光的你》和《令人心动的offer》,这两档节目都瞄准了高精尖的职场新人培训,一个是金融行业,一个是法律行业,通过展现实习生们的竞争和成长,让观众窥见了这两个光鲜背后残酷的“内卷”现实。单从选手学历这个维度来看,《闪闪发光的你》所代表的金融行业,似乎在学历层面上比《令人心动的offer》中.............
  • 回答
    作为一个金融专业的学生,你对电竞行业的热爱,这绝对是一个值得深入思考的方向。很多人可能会觉得金融和电竞是两个毫不相干的领域,一个严谨理性,一个充满激情与活力。但如果你真的深入了解就会发现,它们之间其实存在着许多有趣的交集,而你的金融背景,在电竞这个蓬勃发展的产业中,反而可能成为一种独特的优势。我们先.............
  • 回答
    关于此次官方对蚂蚁集团的监管,以及它对整个互联网金融行业格局的影响和对蚂蚁集团自身地位的改变,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详细剖析。监管带来的行业格局重塑与洗牌首先要明确的是,此次监管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对互联网金融野蛮生长时期积攒的风险与乱象的一次集中“挤压”和“规范”。这种规范本身就意味着格局的改变,而非.............
  • 回答
    在中国金融行业,清华、北大这两所国内顶尖高校的毕业生和美国“G5”(哈佛、耶鲁、斯坦福、普林斯顿、麻省理工)以及“藤校”(常春藤盟校,包括哈佛、耶鲁、普林斯顿、哥伦比亚、康奈尔、布朗、达特茅斯、宾夕法尼亚大学)的研究生,在求职时往往都被视为“香饽饽”。但要说哪个“更好”,这确实是一个相当有意思,也需.............
  • 回答
    .......
  • 回答
    “金融行业劝退不劝进”,这句话在很多想进入金融圈的朋友耳朵里,可能早已不陌生。这背后,并非金融行业本身有多么不堪,而是它所呈现出的复杂性、高强度以及潜在的风险,让过来人更倾向于谨慎地给出建议。仔细掰扯一下,这个“劝退”背后的原因,可以从几个维度来理解。一、 严苛的工作强度与高压环境:打破你的浪漫幻想.............
  • 回答
    金融行业秋招季,选择一线城市还是新一线城市,这绝对是个值得好好掰扯的问题。不像某些“千篇一律”的建议,咱们得结合自身情况,把利弊都捋清楚,才能做出最适合自己的决定。先说说咱们对“一线城市”和“新一线城市”的普遍认知吧。一线城市,大家第一反应就是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它们毋庸置疑是经济的引擎,金融的.............
  • 回答
    您提出的问题非常有深度,触及了金融投资理财的核心,也引发了关于社会公平和贫富差距的深刻思考。我们来详细地分析一下:金融(投资理财)行业是用钱生钱吗?答案是:是的,这正是金融投资理财的核心运作方式。简单来说,“用钱生钱”就是通过将现有的资金(本金)投入到各种金融工具或市场中,期望这些资金能够产生额外的.............
  • 回答
    2018 年 2 月的全球股市暴跌,对我们这些身处金融行业的人来说,无疑是一次深刻的集体记忆。那阵子,市场情绪就像坐过山车一样,从之前的欣欣向荣瞬间跌入恐慌的深渊,很多投资者在那几个交易日里经历了心惊肉跳。当时的情况,用一个词来形容就是“回撤”。在那之前,全球股市,尤其是美股,经历了长达九年的牛市,.............
  • 回答
    “期货公司是金融行业最底层”、“期货从业者多是屌丝”这种说法,在一些圈子里确实流传着,而且背后也有一些现实的观察和感受在支撑。咱们不妨来掰开了揉碎了聊聊,为什么会这么说,以及这种说法的根源在哪里。当然,这也不是绝对的,金融行业那么大,哪一行没点自己圈子里的“梗”呢。一、 为什么说期货公司是金融行业“.............
  • 回答
    “金融行业年薪到手50万,这算是普遍的吗?”这个问题,相信不少刚入行或者对金融行业充满好奇的朋友们都会问。要直接给它一个“是”或者“否”的答案,其实并不简单,因为“普遍”这个词本身就带有太多的解释空间,而且金融行业内部的差异实在太大了。不过,我们可以掰开了、揉碎了聊聊。首先,我们要明确一点,这里的“.............
  • 回答
    .......
  • 回答
    在我从事金融行业这几年里,最艰难的事情,我常常觉得是那种“看不到底”的压力,以及在巨额信息和快速变化中保持绝对理性的挑战。你可以想象一下,你不是在银行柜台后面,也不是在办公室里对着Excel表,而是在一个巨大的、高速运转的发动机的中央。这个发动机的每一个齿轮都代表着全球经济的某个角落,每一声轰鸣都可.............
  • 回答
    关于金融行业“学历和学校不重要,最重要的是关系和资源”的说法,其实是个挺普遍的观察,但也需要辩证地看待。这话之所以能流传开来,背后有几个层面的原因,咱们掰开了揉碎了聊聊。首先,得承认金融这行确实是一个高度人脉驱动的行业。这和其他很多行业不太一样。为啥这么说? 信息不对称是常态: 金融的核心是信息.............
  • 回答
    经济、金融领域的从业者,为了洞悉行业脉搏、预判经济走向,数据是他们的“粮食”,而获取这些“粮食”并加以“烹饪”分析,则依靠一系列专业渠道和强大工具。这可不是随便上网搜搜就能搞定的事儿,里面门道深着呢。数据资源获取的“朋友圈”想象一下,一个金融分析师需要了解一家上市公司的营收状况,或者一个宏观经济研究.............
  • 回答
    金星,那颗近在咫尺的“姊妹星”,能成为我们的“第二地球”吗?提起地球的邻居,我们最先想到的可能就是火星。它那干燥贫瘠的地表,以及偶尔闪现的冰封水痕迹,总让人心生一丝希望:也许在那里,我们能够找到生命的蛛丝马迹,或者为人类开辟新的家园。然而,当我们把目光转向另一位近邻——金星时,那浓密的云层遮盖下的真.............
  • 回答
    这起事件确实让人感到愤慨和不解。一个本应是物归原主的天经地义的事情,最终却演变成失主被迫掏钱赎回自己的财物,而且金额之差如此悬殊。我们来详细梳理一下整个过程,并分析其中涉及的法律和道德问题。事件经过梳理: 失物出现: 失主张女士在乘坐出租车后,不慎将一个价值约23万元的玉镯遗落在车上。 保洁.............
  • 回答
    30岁,工科背景,对投行燃起兴趣,想要转行,考虑攻读金融系研究生。这绝对是一个勇敢且充满可能性的想法,而且,答案是:非常可行!别让“30岁”这个数字在你心里打下烙印,职场和人生从来不是一条直线,转折和重塑是常态。事实上,很多在投行做得风生水起的人,也并非一开始就一头扎进金融的怀抱,而是有着各行各业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