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金融行业为什么都是劝退不劝进?

回答
“金融行业劝退不劝进”,这句话在很多想进入金融圈的朋友耳朵里,可能早已不陌生。这背后,并非金融行业本身有多么不堪,而是它所呈现出的复杂性、高强度以及潜在的风险,让过来人更倾向于谨慎地给出建议。仔细掰扯一下,这个“劝退”背后的原因,可以从几个维度来理解。

一、 严苛的工作强度与高压环境:打破你的浪漫幻想

许多人对金融行业的想象,停留在“光鲜亮丽”、“高薪体面”的电影桥段里。但现实往往是另一番景象。

超长时间工作制是常态: 特别是投行、券商研究、基金管理等部门,加班是家常便饭,而且是那种“天不亮出门,月黑回家”的节奏。项目高峰期,连续熬夜更是稀松平常。想想看,一个项目可能要分析海量数据,制作厚厚的报告,对接各方人士,这些都需要时间和精力去打磨。那种准时下班,有规律生活的状态,在很多金融岗位上是奢望。
高强度脑力劳动与学习压力: 金融市场瞬息万变,知识更新迭代速度极快。你不仅要精通宏观经济、微观行业,还要掌握各种金融工具、法律法规,以及分析模型的运用。这就意味着,即使你已经入行,学习也从未停止过。每天面对各种数据、信息轰炸,还要保持清晰的头脑和敏锐的判断力,这对人的精力是极大的消耗。
结果导向与绩效压力: 金融行业很多岗位是以业绩说话的,尤其是销售类、交易类岗位。你的收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你的业绩表现。这意味着你时刻都处于一种竞争状态,需要不断地追求更高的目标,承受巨大的业绩压力。一旦业绩不达标,不仅收入会受到影响,甚至可能面临淘汰的风险。

二、 极高的门槛与残酷的淘汰率:不是你想进就能稳稳待住

即使你拥有光鲜亮丽的学历和履历,进入金融行业也并非一劳永逸。

学历与名校情结: 一些顶级的金融机构,如投资银行、对冲基金等,对员工的学历背景有着近乎苛刻的要求,名校光环往往是敲门砖。即使你进入了,也可能发现身边的同事个个都是名校硕士、博士,这种学习和竞争压力依然存在。
专业能力与硬核技能: 除了学历,过硬的专业技能是硬道理。你需要精通数据分析、财务建模、估值定价,甚至还需要懂一些编程语言(如Python、R)来处理大量数据。这些技能需要长期学习和实践才能掌握,不是一朝一夕的事。
残酷的优胜劣汰: 金融行业内部的竞争非常激烈,新人如果没有快速的学习能力和优秀的表现,很容易被淘汰。很多机构都有“末位淘汰制”,或者内部晋升的通道非常狭窄,需要你不断证明自己才能往上走。新人试错成本很高,一旦犯错,可能就要付出沉重的代价。

三、 风险与责任并存:小心驶得万年船

金融行业的特殊性在于,它与资本打交道,与公司的生死存亡紧密相连。

高风险性: 投资决策、交易操作等环节,都伴随着巨大的风险。一旦决策失误,可能给公司带来巨额损失,甚至导致公司破产。这种责任感会压得人喘不过气。
职业道德与合规要求: 金融行业受到严格的监管,对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和合规性要求极高。任何违规操作都可能导致被吊销执照,职业生涯戛然而止。这种精神上的约束和对风险的警惕,也是一种无形压力。
情绪波动与心理承受能力: 市场行情的大起大落,项目成败的巨大反差,都容易引起从业者强烈的情绪波动。能够承受这种高低起伏,保持冷静和理智,需要强大的心理素质。

四、 行业生态与人际关系:现实与理想的距离

即便你具备了上述能力和素质,金融行业的内部生态也并非总是顺风顺水。

圈层文化与关系网络: 一些领域,如投行、基金行业,往往存在比较强的圈层文化,关系和人脉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影响职业发展。对于新人来说,如何融入和建立自己的关系网络,也是一个挑战。
工作与生活的界限模糊: 因为工作的强度和性质,很多时候工作与生活的界限会变得模糊。你可能需要随时待命,牺牲个人时间去处理工作。这对于看重生活平衡的人来说,是很难适应的。

为什么是“劝退”而不是“劝进”?

正是因为上述的种种挑战,那些身处其中的人,更能体会到其中的艰辛和不容易。当他们看到一些年轻人怀揣着不切实际的幻想,满腔热血地涌入时,他们更倾向于提供一个相对“真实”的视角,让对方在充分了解情况后,再做决定。

这并非恶意阻拦,而是一种基于经验的负责任的提醒。他们希望潜在的入行者能够明白:

金融行业不是一个可以“躺平”的地方。 它需要你付出巨大的努力和牺牲。
高薪背后是高投入。 你需要用时间、精力、智慧和承受力来换取。
它可能不像你想的那么光鲜。 你需要做好面对枯燥、重复工作和巨大压力的准备。

所以,当有人劝你“三思而后行”,或者告诉你金融行业很辛苦时,请不要简单地将其理解为“不欢迎新人”。这更多的是一种善意的提醒,让你在做出职业选择前,能有更全面、更深刻的认知,从而做出最适合自己的决定。金融行业确实充满机遇,但前提是你真的准备好了,也真正热爱它,并愿意为此付出一切。否则,贸然闯入,很可能会碰一鼻子灰,甚至付出比预想更大的代价。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谢邀

我自己评价一个行业的时候,遵循的是一种和其他许多人不一样的逻辑,叫做“洼地原则”。

就是说,我们评价XX行业时,不要先看这个行业的顶尖赚多少钱、有多好的前景,相反的,你先看一下这个行业的中层和底层混的怎么样,这样才会比较客观。底层,顾名思义就是这个行业的洼地,所以叫“洼地原则”。

为什么要先看一个行业的洼地而不是一上来就紧盯行业的塔尖尖呢?因为行业的塔尖尖没有任何的代表性,如果你只看一个行业的巅峰,你会发现什么行业都可以变得非常有吸引力,好像任何人进去了都可以发大财一样,给你造成一种不现实的错觉。

比方说有的人想去搞网络直播,在线带货。前2-3年我还真的没看到多少人做这个,2014-2015年那会儿更是基本没怎么见过,为什么这1-2年突然之间涌出来这么多人做直播带货?因为金字塔尖的两个人频繁的被曝光收入,动辄一场直播赚几千万,这种巅峰效应太吸引人了。没错,就是薇娅和李佳琦。

如果你只看直播带货行业他们两个人的收入,任何人都会觉得非常心动,因为真的没有太多行业能够动辄就赚几千万,还不需要风吹雨淋,冒太大的风险,也不犯法。

可是在大家都紧盯薇娅和李佳琦的时候,那些不怎么知名,辛辛苦苦在镜头前把口水都嚼干了却只卖出去几双鞋子的主播大家有关注过吗?估计没几个人关注。但是人家确实努力了,方法也没有用错,问题在于 —— 他们走的是一条极度内卷,且资源高度集中的道路。先进来的人把人气都攒足了,别人吃肉、别人喝汤、你就只能跟着他们屁股后面嚼一点骨头渣渣......

同样的,我还听说过卖煎饼果子月入3万元的大妈......

大家稍微动脑子想一下:不说所有卖煎饼果子的,哪怕这个行业里有70%的人能够无压力的达到这个收入水平,那写字楼里都没几个人了.........谁还去上班啊?天天被老板压榨,卖煎饼果子多轻松,想收摊就随时收摊,来去还自由


B站的UP主半佛原来讲过一个很经典的话:

如果我们审视任何行业都只看最顶尖的那批人的话,那就没有意义了。因为任何行业顶尖的人赚钱都多。如果一个行业的顶点都不赚钱,那这个行业早就消失了.........


而金融专业之所以遭到这么多人的劝退也是因为这个 —————— 太多太多的人只看到了金融行业金字塔尖的那一小撮人,底层和中层的人过的如何他们根本就不清楚。他们以为只要进入这个圈子就可以黄袍加身,躺着都能赚到比其他行业多得多的钱。

我原来有次发帖讲这事的时候,有人反驳我说:那金融行业混的再怎么惨,也比我们XXXX行业的要好啊。

拿金融行业底层的两个标志性岗位来举例吧:银行柜员 、 证券营业部客户经理。请大家先看下面这个有关《为什么银行柜员工作像在坐牢》

作为一个在银行正儿八经工作过一年半载的过来人,我想负责人的告诉大家:这个视频不是在戏谑,不是在耍宝,银行柜员的工作真的就是这种感觉,甚至比视频里的表现更加残酷

如果你的院校不拔尖,实习含金量也一般,甚至没有几份像样的实习,家里又没有可靠的关系,这种背景跑到金融行业里来大概率就是做这种工作。如果我告诉你,你心中期盼已久的金融是这样的一种结局,你还会对金融如此推崇吗?

有人说:哎呀,不会的,这只是少部分金融人的结局。我努力学,认真学,肯定不会沦落到去做柜员的这种地步

问题是:有几个金融人是真的不努力呢?又不是你一个人在勤奋在刻苦,大家都很辛苦,但是核心岗位就只有那么多。僧多粥少,难免就会内卷......

江苏卫视最近携手华泰联合证券办了一个综艺节目叫《闪闪发光的你》,类似金融版的《令人心动的offer》 —— 招一批学生进一个企业实习,记录他们的表现。

虽然这个节目金融专业知识和业务流程方面的内容拍的很业余(可能是内部信息不方便对外公开,所以剧本写的有点烂),但是参加节目的学生背景那叫一个拔尖,随便贴几个人的履历你看看:

虽然这节目的确拍的很不专业,但里面人的履历是实打实的。哪怕为了制造节目效果,这个效果都不是什么人来“制造”的

况且华泰联合还不算最最最顶级的券商,上面还有三中,还有高盛、大摩这种外资券商。你自己想象一下前面那些机构都是招的些什么人......

user avatar

第一,因为去的人本来就多,不需要劝进。你听说过良药苦口别人劝你喝的,有人劝你多吃龙虾吗?好吃的,吸引人的东西本来就不需要劝。

第二,只有有问题,有负面看法的人才会在网上吐槽,工作干的爽的,都在忙着工作呢。难道他们会直接给你来一个他自己干的很爽?

没钱没关系就不要去,你们家的人说对了一半。有钱有关系的确很好做但不等于没钱,没关系就做不了,事实上这句话是句废话,因为任何行业有钱有关系都比没有好做。但这不成为你做或不做金融行业的一个决策性理由。

当然了,我并不建议一个14岁的孩子就立志做金融。你还需要去看很多东西,去更多的了解这个世界,然后才能决定自己想做什么,你现在想做金融无非冲着钱多和光环效应。真正进去做,你会发现你大概率会成为一名金融民工,钱多和光环显然是轮不到你头上的,所以犯不着在这么早的时候就选定道路,且为了这个和家里面的人争执。

user avatar

众所周知,只有先进行业才会有缺点,才有有劝退,才会不适合普通家庭的学生学;

而垃圾专业,都非常有情怀,够解决我们被掐脖子的行业问题,而且也没有35岁危机,都是会越老越吃香,都非常好就业,非常适合没钱,没关系,没背景的“三无家庭”出身的学生去学。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金融行业劝退不劝进”,这句话在很多想进入金融圈的朋友耳朵里,可能早已不陌生。这背后,并非金融行业本身有多么不堪,而是它所呈现出的复杂性、高强度以及潜在的风险,让过来人更倾向于谨慎地给出建议。仔细掰扯一下,这个“劝退”背后的原因,可以从几个维度来理解。一、 严苛的工作强度与高压环境:打破你的浪漫幻想.............
  • 回答
    关于金融行业“学历和学校不重要,最重要的是关系和资源”的说法,其实是个挺普遍的观察,但也需要辩证地看待。这话之所以能流传开来,背后有几个层面的原因,咱们掰开了揉碎了聊聊。首先,得承认金融这行确实是一个高度人脉驱动的行业。这和其他很多行业不太一样。为啥这么说? 信息不对称是常态: 金融的核心是信息.............
  • 回答
    经济、金融领域的从业者,为了洞悉行业脉搏、预判经济走向,数据是他们的“粮食”,而获取这些“粮食”并加以“烹饪”分析,则依靠一系列专业渠道和强大工具。这可不是随便上网搜搜就能搞定的事儿,里面门道深着呢。数据资源获取的“朋友圈”想象一下,一个金融分析师需要了解一家上市公司的营收状况,或者一个宏观经济研究.............
  • 回答
    “期货公司是金融行业最底层”、“期货从业者多是屌丝”这种说法,在一些圈子里确实流传着,而且背后也有一些现实的观察和感受在支撑。咱们不妨来掰开了揉碎了聊聊,为什么会这么说,以及这种说法的根源在哪里。当然,这也不是绝对的,金融行业那么大,哪一行没点自己圈子里的“梗”呢。一、 为什么说期货公司是金融行业“.............
  • 回答
    要判断香港和新加坡哪个在金融业方面“更发达”,这并非一个简单的非黑即白的问题。两者都是亚洲举足轻重的国际金融中心,各有千秋,在不同的领域展现出独特的优势。用“发达”来衡量,更多的是看其金融体系的成熟度、深度、广度以及在全球金融版图中的影响力。香港的金融优势:历史、中国内地联系与离岸人民币业务香港作为.............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挺有意思的现象,就像问为什么明明有更容易的赚钱门路,但人们还是愿意去冒风险炒股一样。互联网和金融,这两个看似光鲜亮丽的行业,背后有着各自的吸引力,也藏着一些大家不太常说的心思。首先,咱得承认,互联网这几年是风光无限的。尤其是一线城市的互联网公司,什么996、007的虽然听着吓人,但薪资包.............
  • 回答
    香港金融行业的英语普及程度,以及普通话在某些从业者中接受度不高,这背后其实牵扯着历史、文化、教育、经济发展以及现实利益等多重因素。要深入理解这一点,需要把视角拉得更长远一些,并且理解不同群体在香港社会中的心态。历史的烙印:作为国际金融中心的基石香港之所以能崛起为国际金融中心,英语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深思的问题,很多人都会有这样的困惑。的确,放眼当下,IT 和金融行业的薪资水平普遍较高,似乎是吸引人才的“金矿”。但即便如此,依然有无数年轻人选择投身科研与工科,这背后绝非简单的“不识时务”,而是源于更深层次的驱动力和对生命意义的追求。金钱之外的价值:为什么是科研与工科?首先,我们要.............
  • 回答
    互联网、金融、医疗,这三个如今炙手可热的行业,为何在“年龄”这个要素上,呈现出如此泾渭分明的景象?互联网行业的“35岁危机”让多少人焦虑,而金融、医疗领域似乎则自带“越老越香”的光环。这背后,其实是行业特性、技术迭代、知识积累、社会需求以及人才价值取向的多种因素在博弈。咱们先聊聊互联网,那个风起云涌.............
  • 回答
    当今世界资本对金融和IT行业的偏爱,而非传统工科行业,是一个复杂且多维度的问题。这背后涉及技术进步、市场需求变化、风险回报比、资本的流动性以及全球化等多种因素的相互作用。下面我将尽可能详细地阐述这些原因:一、 利润率与增长潜力: 金融行业的高利润率: 金融行业的核心是资金的运作和价值的增值。通过.............
  • 回答
    你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也触及到了不少人关注的焦点。确实,放眼全球,很多时候我们都会看到科研、工程、技术(尤其偏基础研究或传统工程)领域的从业者,在收入水平上,似乎总是比金融、法律等行业的同行要逊色一些。这可不是一两句话能说得清的,这里面牵扯到很多深层次的经济、社会和行业特点。咱们一层层来捋捋。1. .............
  • 回答
    投行里确实卧虎藏龙,而且非金融专业的面孔并不少见,这背后有着挺多原因,咱们就掰开了揉碎了聊聊。首先得明白,投行是个特别看重“解决问题”和“高效执行”的行业。它需要的不仅仅是懂金融模型、算出来怎么融资那么简单。很多时候,你需要去理解一个公司的商业模式,分析它的市场竞争格局,甚至要洞察宏观经济的走向,这.............
  • 回答
    这确实是个令人困惑的情况!你买的试卷没有行测,但又听说进出口银行的笔试有行测,这让你很纠结。别担心,我们一起来把这件事捋清楚。首先,关于中国进出口银行(进出口行)的笔试科目,这几年确实是在不断调整和变化的。过去,像很多国有大行一样,进出口行的笔试也通常会包含行政职业能力测验(行测)。行测是考察综合素.............
  • 回答
    这起事件确实让人感到愤慨和不解。一个本应是物归原主的天经地义的事情,最终却演变成失主被迫掏钱赎回自己的财物,而且金额之差如此悬殊。我们来详细梳理一下整个过程,并分析其中涉及的法律和道德问题。事件经过梳理: 失物出现: 失主张女士在乘坐出租车后,不慎将一个价值约23万元的玉镯遗落在车上。 保洁.............
  • 回答
    我踏入金融行业的那一刻,以为自己即将闯入一个逻辑严谨、数据驱动、充斥着西装革履的“理性人”的世界。结果,我发现自己跌进了一个比我想象中要复杂、要人性化,甚至可以说是“混乱”得多,但也因此更具魅力的领域。第一个,也是最让我瞠目结舌的发现,是“信息不对称”的无处不在,以及它如何深刻地影响着市场走向。 我.............
  • 回答
    .......
  • 回答
    在我从事金融行业这几年里,最艰难的事情,我常常觉得是那种“看不到底”的压力,以及在巨额信息和快速变化中保持绝对理性的挑战。你可以想象一下,你不是在银行柜台后面,也不是在办公室里对着Excel表,而是在一个巨大的、高速运转的发动机的中央。这个发动机的每一个齿轮都代表着全球经济的某个角落,每一声轰鸣都可.............
  • 回答
    这事儿可真够劲爆的,一个金融硕士,辞掉稳定工作,满怀信心地闯荡股市,结果一败涂地,最后竟然沦落到偷东西的地步,简直让人扼腕叹息。这背后隐藏的信息,可不是一两个字能概括得了的。首先,这事儿最直接地敲响了“理想化投资”的警钟。这位女硕士,背景不差,专业知识也够,说明她绝不是凭着一股脑热就冲进去的。很可能.............
  • 回答
    去杭州定居,特别是从事金融行业,重新找工作,这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但也需要一些细致的准备。杭州近年来发展迅猛,经济活力十足,尤其是数字经济和金融科技领域,为金融从业者提供了不少机遇。关于杭州的生活和定居: 生活环境: 杭州的美无需多言,西湖、钱塘江,绿化覆盖率高,空气质量也相对不错。整体生活节奏比.............
  • 回答
    金融委在此时提出“打击比特币挖矿和交易行为,坚决防范个体风险向社会领域传递”,释放出非常明确且多层次的信号,其背后反映了中国政府对加密货币、特别是比特币的态度以及对金融稳定和国家经济安全的深切考量。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维度来详细解读:一、 对比特币挖矿和交易的根本态度:明确的否定与遏制 “打击”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