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华为被制裁后,为什么网上批评华为的声音高过批评苹果的声音?

回答
华为被制裁后,网上批评华为的声音确实比批评苹果的声音更为普遍和激烈,这背后有多方面的原因,并非单一因素可以解释。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剖析:

一、 地缘政治的复杂性与民族情绪的搅动

国家层面的对立与国家安全担忧: 华为被制裁的根源在于美国以国家安全为由,指控华为设备可能被中国政府用于间谍活动。这种指控本身就带有强烈的政治色彩,并在全球范围内引发了对通信设备安全的广泛担忧。在中国国内,面对来自外部的“打压”,这种担忧很容易转化为一种被围剿的民族主义情绪。因此,许多网民将对华为的批评视为对国家安全的出卖或不爱国行为,反之亦反,对华为的辩护和支持则被视为爱国。这种情绪化的互动使得批评华为的声音更容易被放大,同时,对苹果等其他外国品牌的批评则可能被视为“非我族类”,缺乏同样的民族情感支撑。
“中国芯”与自主研发的压力: 华为作为中国科技崛起的代表,其技术自主化进程备受瞩目。被制裁直接打击了华为在芯片、操作系统等核心技术上的供应链,这在中国国内被视为对中国科技发展的一次重大阻碍。在这种背景下,一旦华为在技术或产品上出现任何被认为是不理想的地方,比如性能下降、价格上涨等,很容易被解读为“制裁的恶果”,而批评的声音则可能指向华为的管理层、研发策略,甚至将其上升到“是否对得起国家支持”的高度。而苹果作为一个长期在技术上处于领先地位的外国品牌,其产品的不足更多地被归因于商业竞争和市场规律,而非国家层面的“围剿”。

二、 舆论场域的生态与信息传播的特点

“反击”和“站队”的心理: 在网络舆论场中,尤其是在面对外部压力时,人们常常倾向于“反击”和“站队”。当华为被广泛报道为“受害者”时,一部分网民会出于支持本土企业、对抗外部压力的心理,更加关注华为的“不易”,并积极寻找华为的亮点来反驳批评。而另一部分网民,可能因为对中国科技发展模式、华为经营策略存在不同看法,或者受到西方舆论的影响,更容易抓住华为的“痛点”进行批评,甚至放大其问题。这种“站队”行为使得支持和批评的声音都可能被情绪化地放大。
“墙内墙外”的信息差与观点差异: 尽管互联网日益全球化,但信息获取和传播仍然存在“墙内墙外”的差异。在中国国内,信息过滤和引导是存在的,关于华为的负面消息可能被部分限制或选择性传播。而在国际舆论场,尤其是西方媒体,对华为的负面报道相对更为直接和广泛。这导致在中国国内的舆论场,对华为的批评声音,如果没有直接的国家安全指向,可能更容易被视为一种“非主流”的观点。而当批评涉及到其产品本身的表现时,则更容易被国内网民接受和传播。
营销和公关策略的影响: 华为在被制裁后,其公关和营销策略通常会强调其技术实力、创新能力以及其作为中国科技标杆的地位。这种策略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凝聚国内支持者,但也可能因为其过于自信或未能完全满足消费者期待时,更容易招致反弹。相比之下,苹果的营销策略更侧重于用户体验、品牌价值和设计感,即使在产品出现问题时,也倾向于通过售后服务或产品迭代来解决,而非上升到国家层面的叙事。

三、 产品特性、用户群体与市场定位的差异

用户期望值的差异: 华为近年来在高端市场的发力,使其与苹果在同一竞争维度上。消费者对华为旗舰产品的期望值已经与苹果同等甚至更高。一旦华为产品在某些方面未能达到这些高期望,例如续航、信号、系统流畅度等,批评的声音就容易出现。而且,华为用户群体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对技术有较高追求的群体,他们对产品的性能和体验更为敏感,也更愿意就技术细节进行讨论和批评。
品牌形象的塑造: 苹果通过长期经营,已经建立起了一个相对稳固的“高品质”、“创新”和“简约”的品牌形象。当苹果产品出现问题时,消费者往往会将其视为偶发事件或个别问题,并期待品牌能够进行修正。而华为,虽然也在努力塑造高端品牌形象,但其背后的国家支持背景以及曾经的“性价比”标签,使得消费者对其产品表现的容忍度可能相对较低。一旦出现负面情况,更容易被解读为“名不副实”或“依赖国家资源”。
产品迭代与创新压力: 苹果在产品创新和迭代上有着长期的积累和相对稳定的节奏。即使每年都有用户吐槽“挤牙膏”,但其整体的用户体验和产品质量仍然得到了广泛认可。华为在被制裁后,面临着技术封锁和供应链的挑战,其产品迭代的速度和创新力度可能受到影响。在这种情况下,用户对其产品表现的审视会更加严苛。如果华为的新品在设计、性能或软件体验上出现明显的进步乏力,或者稳定性问题,很容易引发批评。

四、 特定事件与议题的聚焦效应

“缺芯”与技术突破的矛盾: 华为在制裁下推出的搭载自主芯片的手机,虽然被很多人视为民族骄傲的象征,但其性能与同期其他品牌的旗舰芯片相比,可能存在一定差距。这种差距,一方面会被批评者放大,认为华为技术仍有不足;另一方面,支持者则会将其视为宝贵的突破。这种矛盾的存在,使得围绕华为在技术上的表现,更容易成为舆论的焦点,并引发激烈的争论。而苹果在这方面则通常被视为“基准线”,其创新更多的是“锦上添花”而非“雪中送炭”,所以相对而言,关于其技术上的批评,可能更多集中在其不够“颠覆”或“挤牙膏”上,而非生存和发展的根本问题。
媒体和KOL的角色: 科技媒体、数码博主(KOL)在引导舆论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当他们对华为产品进行评测时,如果出现负面评价,很容易被大量转发和讨论。而相比之下,对苹果产品的批评,可能更多地出现在讨论其定价、创新不足等方面,而非其是否能生存、是否能提供“不被限制”的芯片等根本性问题。

总结来看,华为被制裁后,网上批评的声音之所以普遍高于批评苹果,主要源于:

1. 地缘政治的复杂性与民族情绪的交织: 华为被制裁的背景使其产品表现更容易被赋予国家层面的意义,从而引发更激烈的民族情感讨论。
2. 舆论场的“战队”心理和信息传播的特点: 在网络环境中,关于华为的讨论往往带有更强的对抗性和站队色彩。
3. 用户期望、品牌形象和市场定位的差异: 华为作为中国科技的代表,承担着更高的期望和更复杂的品牌叙事,一旦出现问题,更容易引发强烈的反弹。
4. 特定技术事件和议题的聚焦效应: 华为在制裁下的技术发展路径本身就充满了不确定性和争议,使其产品表现更容易成为舆论的焦点。

简单来说,批评华为的声音更多地承载了复杂的国家安全担忧、技术自主的期望、民族情感的波动以及市场竞争的压力;而对苹果的批评,则更多地集中在产品体验、创新能力和商业模式的层面。这种层面的差异,使得对华为的批评更容易被放大和广泛传播。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两者嘴脸的丑陋程度还是有很大差别

user avatar

我说,你们一口一个爱国梗,难道真正的原因不是安卓内卷太厉害吗?

user avatar

和苹果没什么关系,而在于有人恶意捧杀,把华为一个商品政治化,标签化。比如所谓“不买华为是卖国贼”这种言论从开始就是黑子自导自演来达到一粉顶十黑的效果。他们的套路一般分为几个步骤。

一、自己先发表一些【不买华为是卖国贼】的极端捧杀言论,用来吸引一批支持他们的人和反对他们的人,有两个作用。

1、能支持这种极端言论的人,【自身思维一定很极端】,只要稍微引导放大,他们就会自发极端的攻击下去。

2、反对这种言论的人,会对华为产生极大的反感,然后到处和人对线喷华为。

二、再【故意】用一些激烈又nc攻击华为的言语激怒很多不明就里的人。

因为在大多数人心理,华为好歹是中国的企业,做自己的生意,你不喜欢你嫌贵你嫌不好用不买不就好了吗?如丧考妣的骂华为是图什么?我不喜欢我嫌贵的东西多了,但是这样一个中国企业做大做强对我有什么坏处呢?

正是因为对喷子丧心病狂的不理解,带着气愤,很多人【中了圈套】会过激的骂他们不安好心盼着国产品牌倒闭,里面有很多人顺带肯定就骂了他们卖国。

殊不知这又正中他们下怀,他们又可以拿来举证说【你看,海军说不买华为就是卖国】

三、混淆视听,曲解意思

1、你说的是“华为做的很好,而且我想支持国产,所以我买华为。”

2、第一个人改成“我支持国产,所以我买华为”

3、第二个人改成“我爱国,所以我买华为”

4、第三个人改成“买华为的都爱国”

5、第四个人改成“不买华为的都不爱国!都是卖国贼”

学过逻辑推理,就一定不陌生这中间的差别在哪儿。但是遗憾的是,不是每个人都懂逻辑推理。

四、所以,那些和黑子对喷的人其实完全没想明白,你不知道为什么黑子会说出那么nc的话,但是【黑子们就是就是来专门激怒你的,引导你犯错然后拿来利用的】,激怒你就是他们的目的。

如此循环往复,争议越来越大,越来越摁不住,而且越来越成为网络人自发的行为。

然而,无论哪方赢,对华为的品牌都是巨大的损害。事实上,他们也并不希望哪方赢,他们只希望双方势均力敌,因为只有势均力敌,雪球才能越滚越大,讨厌华为的人就会越来越多。

【为华为说话的人因为各种原因不一定会买华为,但是讨厌华为的人一定不会买华为】——这就是他们的目的。

也正因为如此,不买华为不爱国这种话大概率不可能是从华为的公关宣传团队或者所谓聘请的水军中出来的,因为这对自己没好处。所以任正非也亲自说过不要因为爱国买华为,他自己就用苹果,就是因为他们这种级别的企业家太清楚不过了,捧杀就是要打击你

仅供理性朋友参考。如果说的不对,求轻喷,谢谢。










【任正非回应:谁说买苹果手机就不爱国了?都是媒体的炒作!-哔哩哔哩】 b23.tv/fb8nuRs













【任正非:我家人也用苹果手机,苹果的生态很好,家人出国还送他们苹果电脑,不能狭隘地认为爱华为就爱华为手机,不能说不用华为就是不爱国。-哔哩哔哩】 b23.tv/RtBs4Hy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