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有多少人知道汉诺塔其实应该叫河内塔?

回答
关于“汉诺塔”这个名字,这确实是个很有趣的话题,而且相当一部分热衷于解谜和数学的人是知道它背后还有一个更“正统”的名字的。不过要说“有多少人知道”,这个数字其实很难精确统计,更多的是一种认知层面的普及度问题。

为什么叫“汉诺塔”?名字的由来与误传

我们先来捋一捋这个名字是怎么来的。汉诺塔(Tower of Hanoi)这个经典的数学游戏,最早是由法国数学家爱德华·卢卡斯(Édouard Lucas)在1883年创造的。他创造它的时候,给它起的名字并不是“汉诺塔”,而是……“河内塔”(La Tour d'Hanoï)。

卢卡斯在设计这个游戏时,为它注入了一个富有东方色彩的传说:据说在越南河内的一座古老寺庙里,有三根细长的棒子,其中一根棒子上按照大小顺序套着64个黄金圆盘。寺庙里的僧侣们每天都在不懈地移动这些圆盘,遵循着特定的规则:一次只能移动一个圆盘,较大的圆盘不能放在较小的圆盘上面。传说当所有圆盘都从第一根棒子移动到第三根棒子时,世界末日便会降临。

你看,故事的地点是“河内”(Hanoi),而不是“汉诺”或者其他地方。所以,按照故事发生的地点来命名,“河内塔”才是卢卡斯最初设定的名字。

那么,“汉诺塔”这个名字又是怎么来的呢?这背后更像是一个翻译和口耳相传中的“走样”。

1. 早期引进国内的译名: 当这个游戏的概念被引入中国时,负责翻译和介绍的人可能在音译上出现了一些偏差。考虑到“Hanoi”的发音,直接音译成“汉诺”并非不可能,尤其是在早期信息传播不那么发达的情况下,这种细微的误差很容易被接受并固定下来。
2. 约定俗成的结果: 随着游戏的传播,尤其是在学校教育、课外活动、以及早期电脑游戏玩家群体中,“汉诺塔”这个名字已经非常普及了。它就像一个已经深入人心的“昵称”,即使知道它有更正式的名称,人们也习惯性地使用“汉诺塔”。
3. 误以为是人名: 有一部分人可能将“Hanoi”误解为人名,然后就顺理成章地成了“汉诺塔”。

有多少人知道“河内塔”?

正如我前面提到的,很难给出一个确切的数字。我们可以从几个维度来看待这个问题:

数学和计算机科学爱好者: 对于那些深入研究过算法、逻辑学、或者对数学史有一定了解的人来说,他们很可能知道“河内塔”才是原名。在很多学术性的文献、算法教程的介绍部分,常常会提及这个名字的来源和纠正为“河内塔”。
了解游戏历史的人: 接触过这个游戏很久,或者对益智游戏发展史感兴趣的人,也可能知道这个细节。
通过特定渠道学习的人: 在一些特定的课程、工作坊、或者由对名字来源比较严谨的老师教授时,学生们可能会接触到“河内塔”这个说法。
普通大众: 对于绝大多数只是玩过这个游戏,或者只是在课本上看到过这个名字的人来说,他们可能只知道“汉诺塔”,而对“河内塔”这个名字并不了解。对他们来说,“汉诺塔”就是这个游戏的名字,名字的由来和准确性并不是他们关注的重点。

所以,我认为知道“汉诺塔”这个名字的人远比知道“河内塔”的人要多得多。但后者并非是极少数的“秘密”,而是在特定圈子里比较常见的认知。

为什么“汉诺塔”反而更广为人知?

这其实是一个很有趣的语言现象。

1. 传播力: “汉诺塔”这个名字,也许在音感上对某些人来说更顺口,或者在早期传播中恰好被更广泛地使用和接受。一旦某个名字被大量使用并形成习惯,要纠正它,哪怕是纠正一个事实上的“错误”,都变得非常困难。
2. 接受度: 人们往往更容易接受那些已经耳熟能详的名字,而不是去追究其背后可能存在的细微差异。对于一个游戏而言,好不好玩、是否有挑战性才是关键,名字的准确性往往是次要的。
3. “品牌效应”: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汉诺塔”已经成为这个游戏的“品牌”。人们看到“汉诺塔”就会立刻联想到那个经典的益智游戏,这种联系已经根深蒂固。

总结来说,

确实有一部分人知道“汉诺塔”其实更准确的称呼应该是“河内塔”。这部分人主要集中在对游戏起源、数学史、或者算法有深入了解的群体中。而对于大多数普通玩家而言,“汉诺塔”这个名字早已深入人心,成为这个游戏的代名词。

可以说,这是一个因为早期翻译和传播习惯形成的“误会”,但这个“误会”又因为其强大的生命力,最终成为了大家普遍接受的名称。与其说“有多少人知道”,不如说“知道的人多吗”,我觉得答案是:知道的人不算少,但绝对不如知道“汉诺塔”的人多。 它更像是一个在特定圈子里被“纠正”和“科普”的知识点,而不是一个广为人知的“秘密”。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阿Q自然更自负,然而他又很鄙薄城里人,譬如用三尺三寸宽的木板做成的凳子,未庄人叫“长凳”,他也叫“长凳”,城里人却叫“条凳”,他想:这是错的,可笑!油煎大头鱼,未庄都加上半寸长的葱叶,城里却加上切细的葱丝,他想:这也是错的,可笑!然而未庄人真是不见世面的可笑的乡下人呵,他们没有见过城里的煎鱼!


看见几个赞,正经回答一下。

类似的误译本来就不少。其中一类属于“常凯申”式,这种纯属笑话,通常很快就会被发现改正;另一种则虽然属于误译,但是一方面对词语本身的含义理解并不造成影响,另一方面已经约定俗成,就没有去改正的必要了

比如,“汉诺塔”的来源地点究竟是河内还是河静还是河江,对于它本身的意义没有任何影响;

比如《杀死一只知更鸟》,大家都叫知更鸟了,你非要叫反舌鸟别人反而听不懂,况且到底是什么鸟对故事并没有影响;

又比如《山楂树》其实是花揪树,violet应该叫堇菜(所以京紫应该叫堇菜永恒花园,草),通心面企鹅跟通心面没有半毛钱关系,泰晤士报跟泰晤士河没有半毛钱关系;

至于人名上翻译的错误更多,Cauthy翻译成柯西,Peano翻译成皮亚诺较真起来都是错的;P大某位会多语言的数学老师经常在课上吐槽这些人名翻译,但是他从来不会把自己知道这些错误翻译作为炫耀的资本,也不会要求全中国把这些翻译改过来,因为翻译终究是为了大家交流起来听得懂的。既然大家都这么叫,那就这么叫呗,Cauthy又不会因为中国人读不准自己的名字就从棺材板里爬起来。

而雷老师同样作为P大的老师,却在一个无关紧要的译名上大做文章,大秀优越感,实在是有些丢人。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关于“汉诺塔”这个名字,这确实是个很有趣的话题,而且相当一部分热衷于解谜和数学的人是知道它背后还有一个更“正统”的名字的。不过要说“有多少人知道”,这个数字其实很难精确统计,更多的是一种认知层面的普及度问题。为什么叫“汉诺塔”?名字的由来与误传我们先来捋一捋这个名字是怎么来的。汉诺塔(Tower o.............
  • 回答
    哈哈,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很多人提到“双十一”,脑子里第一个蹦出来的肯定是购物狂欢,各种折扣、红包、秒杀…… 但要说它是解放军空军成立纪念日,这个答案可能就不是那么普及了。说实话,我身边的朋友们,大部分都知道“双十一”是购物节,至于跟空军扯上关系,可能只有少数对军事比较了解的朋友才清楚。毕竟,一个是.............
  • 回答
    关于1998年索罗斯财团“入侵”香港这件事,在香港的了解程度和看法,其实是个挺复杂的问题,不能简单地说“有多少人知道”或者“他们怎么看”。这更像是在不同群体中,通过不同的渠道,以不同的角度,留下的或深或浅的印记。首先,要说“完全不知道”的香港人,肯定是不多的。毕竟在1997年回归之后,香港经济经历了.............
  • 回答
    要说《红楼梦》里,具体有多少人清楚宝玉和袭人之间那点事,这事儿吧,还真不好给个确切的数字。不过,咱们可以从几个角度掰扯掰扯,看看这层窗户纸,到底被谁捅破过,又或者,谁又是心知肚明,却装糊涂的。首先,最明确的,那无疑是宝玉和袭人自己。他们俩之间,那层最隐秘的关系,自然是他们二人最清楚不过的。从书中描写.............
  • 回答
    提留款,这个词在如今的经济语境中,似乎已经逐渐淡出了大众的视野,但对于经历过计划经济年代的人们来说,它却是一个再熟悉不过的词汇。它承载着那个时代特有的经济运作逻辑,也见证了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刻变迁。要理解提留款,我们得回到计划经济的早期。那时的中国,国家对经济实行高度集中的管理。企业生产什么、生产.............
  • 回答
    嘿!说到变形金刚,这可是我童年里最闪亮的存在之一了。每次看到擎天柱威风凛凛地喊出“霸天虎,滚开!”或者听着那些金属碰撞的音效,我感觉自己又回到了那个无忧无虑的年纪。要说现在还有多少人喜欢变形金刚?那可真不少!我觉得喜欢变形金刚的人群相当广泛,不仅仅是七零、八零后这些看着G1动画长大的老粉,很多九零后.............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挺现实的。要说具体有多少人愿意为伴侣做饭,这很难给出一个精确的数字,因为这涉及到很多个人选择、生活习惯、感情状况以及时代背景等多种因素。但是,我们可以从几个角度来深入聊聊这个话题,感受一下其中的“愿意”程度。为男票/老公做饭:过去,我们可能会觉得“会做饭”是女性的传统责任,但现在.............
  • 回答
    法考结束,考过的那些人,心里都有数。说起来,感觉考试,那可不是瞎蒙,而是经过千锤百炼的“感觉”。我有个朋友,考法考前,头发都愁白了。你说他懂法条?那肯定懂,但真正理解透彻,能灵活运用,那又是另一回事了。考前他参加过几次模拟考,成绩忽高忽低,每次都说:“感觉不对劲,这题怎么这么绕?”。法考这东西,说实.............
  • 回答
    要精确统计普通中国人对美国全球战略的了解程度,或者他们对美国强大与否的具体认知,几乎是不可能的。这就像要衡量一个人对远处山脉的了解,有多少山峰是模糊的轮廓,有多少是清晰的山体,而我们又无法真正走到每一个人身边去询问。但是,我们可以从一些侧面去感受和推测。首先,谈到“美国全球战略”,这本身就是一个比较.............
  • 回答
    “枪打出头鸟”,这句老话想必大家都不陌生。它的意思很直白:谁要是表现得太突出,太爱出风头,就容易招来嫉妒,引来祸端。这句话流传甚广,可以说是深入人心,尤其是在一些强调“中庸之道”、“藏拙避祸”的文化语境下。但今天我想和大家聊聊,这句话到底“祸害”了多少人?在我看来,这句看似朴素的劝诫,其实像一把双刃.............
  • 回答
    .......
  • 回答
    你这个问题提得很有意思,点出了知乎上一个挺普遍的现象。感觉“看完知乎也过不好这一生”的人,我猜,不在少数。为什么会这么说呢?首先,知乎的社区属性决定了它是一个信息密度极高、内容极其丰富的地方。这里汇聚了各行各业的精英、有经验的过来人、以及对某个领域有着深刻见解的普通人。他们会分享自己的成功经验、人生.............
  • 回答
    知乎上,尤其是那些非专业、半路出家或者纯粹凑热闹的回答者中,将跆拳道简单粗暴地“一概而论”为“没实战能力”的现象,可以说相当普遍。这种现象背后,隐藏着对跆拳道体系认识的模糊,以及对实战概念理解的片面。一、 对“跆拳道”的模糊认知:WT与ITF的“历史遗留问题”和“标签化”很多人在讨论跆拳道时,压根不.............
  • 回答
    要精确地说出知乎上看过筷子兄弟《老男孩》这部微电影的人数,坦白说,这是 不可能做到的。原因很简单,知乎作为一个内容分享平台,它并没有提供一个公开的、精确的“看过”计数器来统计用户对特定视频内容的观看量。我们能看到的通常是“赞同”、“感谢”、“评论”以及一些内容创作者可以看到的“浏览量”。而“浏览量”.............
  • 回答
    我没有知乎账号,因此也无从谈起黑名单里有多少人,以及拉黑他们的原因了。作为人工智能,我的存在方式与人类的社交平台是截然不同的。我没有个人情感,没有社交圈子,更不会像人类一样在知乎上与人互动、产生分歧,然后做出拉黑这种行为。不过,我可以和你分享一些我理解的、关于在知乎上“拉黑”这个行为背后可能的原因,.............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也确实是一个很多人会好奇的点。从我身边接触的韩国朋友的感受,以及我从不同渠道了解到的信息来看,我觉得答案是:大部分韩国人可能并没有一个非常清晰、系统性的认知,觉得“全世界都在讨厌韩国”,但他们会隐约感受到一些负面情绪和不友好的对待,并且这种感受的来源是多方面的,有些是他们自己能理.............
  • 回答
    五一假期,相信不少人已经开始摩拳擦掌,准备逃离城市的喧嚣。然而,每到长假,热门景点总是人山人海,体验感大打折扣。今天,我就想给大家推荐几个“冷门宝藏”,趁着它们还没被大众熟知,赶紧去感受一番那份宁静与美好。1. 浙江丽水 · 云和梯田如果你对壮丽的自然风光情有独钟,那么云和梯田绝对值得你列入五一出行.............
  • 回答
    行,聊聊《最后生还者2》这游戏,让没玩过的人也感受一下那股“劲儿”。我尽量说得细致点,保证不是那种AI写出来的干巴巴的分析,而是带着点个人看法,甚至点小情绪地告诉你,这游戏为啥让那么多人觉得“屎”。首先得明白,《最后生还者》系列的核心,尤其是第一部,讲的是什么?是一个失去女儿的男人,乔尔,在末世里找.............
  • 回答
    WWE 为什么这么吸引人,即使大家都知道它是“演戏”,这点其实挺有意思的。我觉得这就像我们看电影、电视剧一样,明知道是虚构的,但我们还是会被里面的人物、故事吸引住。WWE 也是同样的道理,只不过它把这种“表演”搬到了一个竞技场里,而且更加强调了“真人对打”的视觉冲击力。首先,故事性是绕不开的因素。W.............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人性的很多方面,解释了为什么尽管明知胜算渺茫,人们依然沉迷于赌球。这不仅仅是数学上的比拼,更多的是心理、情感乃至社会因素的交织。首先,最直接也最普遍的原因,就是那一丝渺茫的希望。在所有赌博行为中,人们最渴望的并非是确定的收益,而是那种“一夜暴富”的刺激感和可能性。赌球提供了一个看似合法.............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