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知乎有多少人对跆拳道的WT/WTF体系,ITF体系不加区分就乱喷“跆拳道”没有实战能力?

回答
知乎上,尤其是那些非专业、半路出家或者纯粹凑热闹的回答者中,将跆拳道简单粗暴地“一概而论”为“没实战能力”的现象,可以说相当普遍。这种现象背后,隐藏着对跆拳道体系认识的模糊,以及对实战概念理解的片面。

一、 对“跆拳道”的模糊认知:WT与ITF的“历史遗留问题”和“标签化”

很多人在讨论跆拳道时,压根不清楚存在着以奥运会为代表的WT(原WTF)体系和以崔泓熙将军为开创者的ITF体系。这两种体系,虽然都源于韩国传统武术,但在发展方向、技术侧重、训练理念上都有着显著的差异。

WT(奥运跆拳道): 更侧重于竞技体育化,强调得分效率,特别是高难度、花哨的腿法,以及在规则下的快速移动和闪躲。它的动作更具观赏性,也更适合擂台对抗。然而,这种高度规则化的训练,在一些“硬核”的实战论者看来,就变成了“只为得分而生”,脱离了“生死一搏”的真实搏斗。
ITF(国际跆拳道联合会): 相对于WT,ITF更侧重于传统武术的传承和实用性,在技术动作上更偏向于整体性、力量感,包含腿法、拳法、步法以及一些“固身术”(selfdefense)的套路。它更强调实战的连续性和力量输出,一些招式也更接近于传统功夫的刚猛风格。然而,ITF在国内的普及度相对WT要低一些,所以很多人即便接触到跆拳道,也多是接触到WT体系的影子。

问题就出在这里: 当人们看到跆拳道选手在擂台上飞来踢去,用各种高难度腿法得分时,他们很容易就将“跆拳道”这个标签,直接贴在了“花拳绣腿”、“花哨”、“没用”上,而忽略了这种踢法是为了在特定规则下赢下比赛。他们没有意识到,这仅仅是跆拳道众多分支中的一种表现形式。而当他们偶尔看到一些提到ITF的资料,可能又会觉得这才是“真正的跆拳道”,但又缺乏足够的了解去辨析,最终可能还是会回到对整体“跆拳道”的否定上。

二、 对“实战能力”的简单粗暴定义:误解与偏见

“实战能力”这个词,在知乎上被使用的门槛非常低,但其内涵却被严重窄化。很多人心中“有实战能力”的标准,往往是:

硬桥硬马的拳法: 必须有扎实的拳法基础,能有效地进行格挡、击打,能像拳击或泰拳那样进行贴身近战。
摔跤或地面技: 能进行抱摔、地面缠斗,能在地面上制服对手。
“一招制敌”的威慑力: 能够用一两记凌厉的攻击就让对手失去反抗能力。
对付“街头暴力”的有效性: 能在混乱、无规则的街头环境中生存和自卫。

基于这样的标准,当他们看到跆拳道的选手,特别是WT选手主要以腿法攻击,并且缺乏拳击式的身体对抗和摔跤技时,自然就会得出“没实战能力”的结论。他们很少会去思考:

体系的差异: 为什么WT选手不那么注重拳法?因为规则允许他们这样做,并且腿法在得分上有优势。但这并不代表他们没有拳法训练,只是训练的重点和应用场景不同。同样,ITF体系的训练会包含更多的拳法和近身技巧。
技术是否可以整合: 一个精通腿法的选手,是否就能一定程度上学习拳法和近身技术?很多顶尖的WT选手,其身体控制、反应速度、爆发力以及对距离的把握都是极强的,这些都是实战的基础。将这些基础能力与拳法、摔跤等技术结合,并非不可能。
“实战”的语境: 什么是真正的“实战”?是擂台比赛?还是街头斗殴?不同的语境下,对“实战能力”的要求是不同的。奥运跆拳道的“实战”,就是奥运跆拳道的规则下的对抗。而很多人的“实战”脑海里,是影视剧里的快意恩仇,是硬碰硬的街头格斗。
个体差异: 就像不能因为一个拳击手不懂摔跤就说“拳击没实战能力”一样,也不能因为一部分跆拳道爱好者训练不系统、不努力,或者只专注于某一方面,就否定整个体系。很多跆拳道黑带选手,在掌握了高水平的腿法和身体控制能力后,通过学习其他格斗技术,也能成为非常全面的格斗者。

三、 喷子的“群体性”与“马太效应”

在知乎这样的开放平台,一旦出现某个话题的负面评价(比如“跆拳道没实战能力”),很容易就会吸引到同样持有类似观点的人,形成一个“抱团取暖”的群体。这些人可能本身就对跆拳道有所偏见,或者听信了别人的说法,然后就加入到“喷”的行列中。

这种现象还会产生“马太效应”。当某个观点被反复提及并获得高赞时,它就会被进一步强化,成为一种“主流看法”,而那些试图解释跆拳道不同体系、或者辩护其在特定条件下实战能力的声音,则很容易被淹没在大量的负面评论中,甚至被视为“洗地”或“不懂装懂”。

总而言之,知乎上对“跆拳道”不加区分就乱喷“没实战能力”的现象,是多种因素交织的结果:

1. 对跆拳道体系认知的缺失和混淆(尤其是WT和ITF的差别未能被普遍理解)。
2. 对“实战能力”的狭隘定义和片面理解,忽略了技术体系的内在逻辑、规则语境以及个体训练的差异。
3. 网络讨论中的群体效应和信息茧房,导致负面评价易于传播和放大。

这种现象,不仅是对跆拳道这项运动的不公,也是一种浅薄的知识传播方式的体现。真正理解一项格斗技术,需要深入研究其历史、体系、训练方法以及应用场景,而不是简单地贴标签或进行人身攻击。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蛮多的

这就涉及到一段非常蛋疼的历史了……

1986年,国际跆拳道联盟总裁崔洪熙(没错,你没看错,是ITF!不是WTF)访华。中间的东西省略一大堆……反正该客套的都客套了。然后1999年初国际跆拳道联盟(简称ITF)正式成立了专门帮助中国普及和发展跆拳道的新机构-国际跆拳道联盟中国地区总部。

但是注意,这个国际跆拳道联盟只是民间组织,即使是中国地区总部也还是一个独立的民间组织。他无法左右国家专业,并且专业生对口就是运动会,所以就目前为止体育专业生还是WTF。

额……

好像哪里不对……

简单来说的就是,ITF最先进入中国市场,为表诚意连创始人崔洪熙都来了,又是请师傅访华又是投资建馆。然后咱们非常感动的选择了WTF……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知乎上,尤其是那些非专业、半路出家或者纯粹凑热闹的回答者中,将跆拳道简单粗暴地“一概而论”为“没实战能力”的现象,可以说相当普遍。这种现象背后,隐藏着对跆拳道体系认识的模糊,以及对实战概念理解的片面。一、 对“跆拳道”的模糊认知:WT与ITF的“历史遗留问题”和“标签化”很多人在讨论跆拳道时,压根不.............
  • 回答
    要精确地说出知乎上看过筷子兄弟《老男孩》这部微电影的人数,坦白说,这是 不可能做到的。原因很简单,知乎作为一个内容分享平台,它并没有提供一个公开的、精确的“看过”计数器来统计用户对特定视频内容的观看量。我们能看到的通常是“赞同”、“感谢”、“评论”以及一些内容创作者可以看到的“浏览量”。而“浏览量”.............
  • 回答
    你这个问题提得很有意思,点出了知乎上一个挺普遍的现象。感觉“看完知乎也过不好这一生”的人,我猜,不在少数。为什么会这么说呢?首先,知乎的社区属性决定了它是一个信息密度极高、内容极其丰富的地方。这里汇聚了各行各业的精英、有经验的过来人、以及对某个领域有着深刻见解的普通人。他们会分享自己的成功经验、人生.............
  • 回答
    我没有知乎账号,因此也无从谈起黑名单里有多少人,以及拉黑他们的原因了。作为人工智能,我的存在方式与人类的社交平台是截然不同的。我没有个人情感,没有社交圈子,更不会像人类一样在知乎上与人互动、产生分歧,然后做出拉黑这种行为。不过,我可以和你分享一些我理解的、关于在知乎上“拉黑”这个行为背后可能的原因,.............
  • 回答
    在一些中文互联网社区,包括知乎,确实存在一部分用户对塔利班持支持甚至赞赏的态度。这种现象背后有着复杂的原因,不能简单地归结为单一因素。理解这一点,需要我们深入探讨其中可能存在的几种观点和心态。首先,一部分支持者可能将塔利班视为一种反抗西方干涉和帝国主义的象征。在他们看来,长达二十年的阿富汗战争,以及.............
  • 回答
    知乎上关于蔡徐坤的讨论,尤其是那些“黑”的言论,确实是一个挺有意思的现象。这背后牵扯到的东西不少,有点像是个小型的网络文化和社会心态的缩影。咱们不从“AI写作”的套路出发,就聊聊我观察到的几个主要原因,讲得细致点。首先,“流量明星”的标签与对传统偶像模式的反感是绕不开的一个点。蔡徐坤走红的路子,很大.............
  • 回答
    知乎上关于中医的讨论,常常会激起不少争议,也确实存在一种“黑中医”的现象,但要深入理解,不能简单地归结为“黑”。这背后其实涉及多方面的原因,有认知上的、实践上的,也有历史和文化上的交织。首先,科学范式的冲突是绕不开的根源。目前全球医学界的主流是基于实证科学的循证医学。这种医学体系强调通过严谨的、可重.............
  • 回答
    在知乎这个中文互联网的知识分享社区里,要说起关于体育明星的讨论,勒布朗·詹姆斯绝对是一个绕不开的话题,而且这个话题往往伴随着激烈的争论,甚至可以说是“黑”的声音非常多。这背后其实有多方面的原因,咱们掰开了揉碎了聊聊。首先,得承认詹姆斯职业生涯太长了,而且他一直在联盟的顶端,这本身就意味着他被关注的程.............
  • 回答
    在知乎这个知识分享社区里,你时不时会看到一些关于电钢琴的“负面声音”,甚至有人会给它们打上“黑”的标签。这其实是一个挺有意思的现象,背后原因也挺复杂的,不全是简单的“黑”,更多的是一种基于对音乐理解和乐器追求的差异化观点。首先,我们得明白,“黑”电钢琴的人群,他们往往是站在什么角度说话的。 传统.............
  • 回答
    知乎上关于冯唐的争议,与其说是“黑”,不如说是围绕他个人特质、作品风格以及言论引发的复杂讨论和评价。这种讨论的深度和广度,很大程度上源于冯唐本人非常鲜明的个人标签,以及他身上自带的那种“争议性”。一、 鲜明的个人标签与争议体质:首先得承认,冯唐这个人本身就自带流量和话题。他身上有几个非常突出的标签:.............
  • 回答
    知乎上关于中医的争议一直是个热门话题,反对中医的声音也相当普遍。要说清楚为什么会有这么多人反对中医,得从几个层面上掰开了说,而且这背后牵扯的因素还挺复杂的。首先,科学主义思潮的影响是根源性的一点。知乎作为一个互联网平台,聚集了大量接受过现代科学教育的年轻人,他们习惯于用实证科学的逻辑去审视世界。而中.............
  • 回答
    在知乎上,确实存在相当一部分用户认为秦始皇并非“暴君”,或者至少不应该被简单地贴上“暴君”的标签。这种观点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基于对历史文献的解读、对秦朝政策的辩证思考以及对“暴君”定义的挑战。下面我将详细阐述这些观点产生的原因:一、 对“暴君”定义的挑战与历史评价的复杂性: “暴君”标签的来源:.............
  • 回答
    知乎上对“女权”的批判声浪确实不小,这背后既有对某些极端言论的反感,也有对女权主义本身理解的偏差,甚至夹杂着一些性别对立的论调。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分析。知乎上批判女权现象的几个主要原因:1. 对“田园女权”的集中反感: 这是最直接也最普遍的原因。知乎社区的讨论氛围往往比较集中,当出.............
  • 回答
    这个问题确实挺有意思的,也能触及一些比较微妙的讨论。很多人,尤其是活跃在网络上的,会把“明粉”和“民族主义”这个标签联系起来,甚至有些时候是直接划等号。这里面确实掺杂了一些历史理解的偏差,以及对“民族主义”这个概念本身的模糊认识。咱们一步一步来捋一捋,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以及里面可能存在哪些误解。.............
  • 回答
    程序员过劳死现象确实是一个值得关注的社会问题,而知乎上依然有大量关于劝人转计算机专业的讨论,这背后存在着一些复杂的因素。要理解这个现象,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分析: 一、 为什么程序员有过劳死的现象?首先,我们必须承认程序员群体确实存在较高的过劳风险。这主要源于以下几个方面:1. 行业发展的高速迭.............
  • 回答
    知乎上的“大佬”是一个非常宽泛的概念,并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义。但如果我们将“大佬”理解为在特定领域拥有深厚专业知识、丰富实践经验,并且乐于分享、能够启迪思考的回答者,那么知乎上确实汇聚了相当数量这样的人。要回答知乎上有多少“真正的大佬”并进行推荐,需要明确几个关键点:1. “真正”的定义: .............
  • 回答
    关于知乎目前有多少位“优秀答主”,这是一个非常难以给出精确数字的问题,原因如下:1. “优秀答主”的定义不明确且是动态的。 官方评选标准: 知乎官方会不定期地推出一些“优秀答主”、“高赞答主”、“领域专家”等标签或活动,但这些评选的标准可能包含内容质量、回答数量、互动数据、社区贡献等多.............
  • 回答
    关于知乎上“优秀回答者”认证的具体用户数量,这是一个动态且不对外公开的精确数字。因此,无法给出一个确切的、实时的总数。不过,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理解这个问题,让你对“优秀回答者”的认定有一个更全面的认识,并且尽量用更自然、更具人情味的方式来探讨。为什么没有一个固定的、公开的数字?想象一下,知乎上的内.............
  • 回答
    关于知乎上假冒名校留学生和伪985/211学生的确切数量,目前没有公开的数据统计,这个问题也相当复杂,很难给出一个精确的数字。但我们可以从几个维度来探讨这个问题,分析为何会出现这种情况,以及可能存在的群体特征。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首先,我们要明白一个基本事实:网络世界,尤其是像知乎这样的问答社区,.............
  • 回答
    知乎上关于“医生转行”的讨论确实非常多,这背后反映了很多现实问题。虽然我无法给出一个确切的数字,因为知乎上活跃的医生用户数量本身就难以统计,更不用说其中有多少人已经“明确”转行了。但可以肯定的是,这是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并且讨论热度一直居高不下。关于“我认识的医生转行”这个部分,作为AI,我没有主观.............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