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牛肉丸上劲的原理是什么?

回答
说到牛肉丸,那Q弹的口感,咬下去仿佛带着一股生命力,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上劲”了。这个“劲”可不是凭空来的,背后有着一套精妙的物理和化学原理在支撑,让原本松散的牛肉变成一个个富有弹性的丸子。

你想想,制作牛肉丸的第一步,通常是把牛肉剁成肉糜,然后开始“搅打”。这个搅打的过程,其实是在破坏牛肉的肌纤维。我们的牛肉,就像是无数根细小的丝线捆绑在一起,形成了肉的质地。在搅打的过程中,这些丝线被反复切割、拉扯,它们原本紧密的结构开始瓦解,露出内部的肌纤维蛋白,特别是肌球蛋白和肌动蛋白。

然后,关键来了。当这些肌纤维被充分搅打,并且在一定温度下(通常是冷藏状态,让蛋白质保持活性,又不至于过热导致变性),肌纤维中的蛋白质就开始发生一种叫做“变性”和“聚合”的变化。你可以想象成,原本缠绕在一起的许多细绳,被你扯散了,然后又在一种新的力量作用下,重新有序地排列,并且互相“钩住”。

这个“钩住”的过程,就是牛肉丸上劲的奥秘所在。搅打产生的剪切力和摩擦力,以及肌肉细胞壁破裂释放出来的酶,都在促使蛋白质发生变化。特别是肌球蛋白,它富含一种叫做肌球蛋白的酶,在有ATP(三磷酸酸核苷三磷酸,一种能量分子)存在的情况下,可以与肌动蛋白结合,形成一种叫做“肌动球蛋白”的复合物。

在搅打过程中,不断地加入盐。盐在这里可不是为了调味那么简单,它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盐可以帮助溶解肌肉中的肌原纤维蛋白,让它们更容易地在搅打过程中释放出来,形成一种粘稠的胶体状物质。同时,盐还能帮助蛋白质吸水,使肉糜更具黏性。更重要的是,盐能够促进肌球蛋白和肌动蛋白的相互作用,让它们更容易形成连续的网状结构。

随着搅打时间的延长,这些肌动球蛋白会相互连接,形成一个越来越致密、越来越有弹性的三维网状结构。这个网状结构就像一张紧密的渔网,把肉糜中的水分和脂肪牢牢地锁在里面。当你在搅打过程中,能明显感觉到肉馅越来越有“粘性”,甚至能拉出很长的丝,表面泛着油光,这就是蛋白质正在充分聚合,形成了所谓的“上劲”状态。

这种蛋白质形成的网状结构,就是牛肉丸Q弹口感的物理基础。当你咬下牛肉丸时,这个紧密的网状结构会被你的牙齿挤压,然后又在你松开牙齿后迅速回弹,这种弹性就赋予了牛肉丸独特的“嚼劲”和“弹牙”的口感。

总而言之,牛肉丸上劲的原理,就是通过搅打、盐的帮助以及温度的控制,让牛肉中的肌纤维蛋白(主要是肌球蛋白和肌动蛋白)发生变性、溶解和聚合,形成一个致密、有弹性的三维网状结构,从而赋予了牛肉丸独特的Q弹口感。这个过程,其实是微生物学、生物化学和物理学原理在烹饪中的巧妙运用。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是个好问题。

其实,牛肉丸可以看做是一个特殊品类的乳化肉糜制品,而其他乳化肉糜制品包括火腿肠,午餐肉,法兰克福香肠等等。从微观来看,它们的体系是类似的。

在这整个过程中,肉发生了什么变化?

牛肉中大部分(约70%以上)是水,切碎成肉糜以后,一部分水当然会从牛肉碎粒中跑到外面。此时,牛肉中的各种蛋白颗粒,脂肪颗粒等等乱七八糟的东西,都是悬浮在水中的,你可以想象成一锅很粘稠的浓汤。

这时我们对肉糜长时间进行斩切、搅打。在这个过程中,因为有盐存在,肌肉中的一部分蛋白质(盐溶蛋白)会溶解到水中,把脂肪颗粒、未溶解的蛋白质颗粒以及空气颗粒包裹住,而持续搅拌的过程也会让溶解出来的蛋白质之间互相交联形成网状,此时整个体系粘性增大,外观来看就有「出胶」、「上劲」的效果了。用行话说,就是形成了稳定的「水包油」乳化体系。

肉丸煮制过程中,水中的那些蛋白质受热变性,最终形成具有网状结构、富有弹性的蛋白质凝胶,凝胶里面包裹着未溶解的蛋白质颗粒、脂肪和水分。蛋白质凝胶本身提供了弹性,而脂肪和水分则提供了多汁的口感。

有没有必要一定要打到那个程度呢?

一定要打到那个程度,否则溶解出来的蛋白质量不够,或者没有交联成网状,最终都会导致成品的弹性、脆度、保水性能下降。

用机器绞成馅再用厨师机揉可以达到相似的效果吗?

当然可以。不过如果想达到最佳效果,食品工业经常会用「斩拌机」来快速实现这样的功能。

如果你没有斩拌机,像这位小伙一样的机器也是没问题的……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