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田中克彦的《汉字毁灭日语》?

回答
田中克彦的《汉字毁灭日语》(漢字を滅ぼせば日本語は滅びるか)这本著作,自问世以来,一直是关于日本文字体系演变和未来走向的重要讨论切入点。它的核心论点,正如书名所暗示的,是对当时日本社会中一股“汉字废止论”的强烈反驳。要理解这本书,我们得先回到它诞生的那个时代背景。

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日本经历了战后重建,社会思潮活跃,对于传统的反思和革新成为一股重要的力量。在这股浪潮中,一些学者和有识之士认为,过度依赖汉字是导致日本国民识字率不高、学习效率低下、乃至限制思想解放的根源。他们提出废除汉字,转而使用假名(日文的表音文字)来书写,甚至呼吁全面采用罗马字。这股“汉字废止论”有一定的市场,认为简化文字能促进教育普及,更符合“纯粹的日本语”。

田中克彦先生的《汉字毁灭日语》正是对这种思潮的迎头痛击。他的这本书,并非简单地为汉字辩护,而是深入剖析了汉字在日本语言文化中的独特地位和功能,以及废除汉字可能带来的灾难性后果。我们可以从几个主要方面来理解他的观点:

首先,关于汉字的“表意”功能与语言的精密度。

田中先生强调,汉字并非仅仅是“表音”的假名所能完全替代的。汉字的最大优势在于其“表意”性。同一个音节,如果只用假名书写,很容易产生大量的同音异义词。例如,日语中的“かみ”这个读音,可以对应“紙”(纸)、“髪”(头发)、“神”(神明)等等。在假名书写中,这些词语的区分全靠上下文。这在很多情况下是可以理解的,但当我们需要更精准、更简洁地表达意思时,汉字的作用就显得尤为重要。

他举例说,汉语中很多词语,比如“希望”、“期待”、“期望”这几个词,虽然发音可能相似,但它们的汉字本身就承载了细微的意义差别。“希望”更多是一种对未来美好的憧憬,“期待”则带有更强的指向性和主动性,“期望”则更侧重于给予或寄予。这些微妙的差别,一旦全部用假名来表示,读者的理解就容易变得模糊和笼统。

田中先生认为,正是汉字的表意性,使得日语在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中,依然能够保持其语言的精密度和表现力。试想一下,如果科学术语、哲学概念、法律条文都只能用假名书写,那么信息的准确传达和学术研究的深度,都会大打折扣。语言的精确性,对于知识的积累和传播至关重要,而汉字正是维护这种精确性的重要支柱。

其次,汉字与日本文化的深层联系。

这可能是田中先生论证中最具说服力的部分之一。他指出,汉字并非“舶来品”,而是已经深深地融入了日本的文化血脉之中。不仅仅是词汇,更包括了日本的文学、艺术、思想、宗教等等。

文学的韵味与意境: 许多日本古典文学作品,如和歌、俳句,甚至近代的散文小说,都大量运用汉字。汉字的组合,不仅仅是文字,更是一种意象的凝练,是一种情感的表达。比如,一个“月”字,可以唤起多少关于思乡、孤独、团圆的联想。这些意境,是单纯的假名所难以企及的。
文化的传承与认同: 汉字是连接日本与东亚文化圈的重要纽带。从佛教经典到历史文献,汉字承载了日本吸收和改造外来文化的历程。废除汉字,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对这段历史的割裂,是对自身文化根源的淡忘。
日常的便利与效率: 即使在日常生活中,汉字也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例如,人名、地名,尤其是同音字大量存在的日语中,汉字可以帮助我们快速辨识。阅读报纸、书籍时,汉字与假名的穿插组合,能够极大地提高阅读效率,区分词语边界,使句子结构更清晰。

再者,他对“汉字废止论”的反驳逻辑。

田中先生非常犀利地指出了“汉字废止论”的几个误区和潜在危险:

对学习困难的片面理解: 他承认学习汉字确实需要付出努力,但并非“不可逾越的障碍”。事实上,许多日本人通过教育体系,能够熟练掌握常用汉字。而即便废除了汉字,学习如何准确地使用假名来表示各种意思,以及学习其他表音文字(如罗马字),也需要付出同样甚至更多的努力。而且,如果失去了汉字的帮助,对词语含义的理解可能会变得更抽象、更依赖语境,反而增加了理解的难度。
对文字简化等同于思想解放的误解: 他认为,文字的简化并不一定能带来思想的解放。思想的解放更取决于社会制度、教育理念、开放的文化环境等更深层次的因素。用假名代替汉字,并不能自动提升国民的批判性思维能力或创造力。
潜在的社会混乱与文化倒退: 如果突然废除汉字,将导致大量现有文献、书籍、记录的阅读障碍,甚至丢失其原有的精确含义。这不仅会影响学术研究,也会对法律、历史、文化传承造成巨大的冲击,是一种得不偿失的做法。

这本书的价值和意义:

田中克彦的《汉字毁灭日语》之所以能够成为一个标志性的著作,正是因为它提供了一个非常坚实和具有洞察力的视角,来理解日本文字体系的复杂性和生命力。它不是在唱高调,而是在进行一次冷静而深入的学术辩论。

深化了我们对文字与思维关系的认识: 通过对汉字功能的研究,这本书让我们看到,文字的形态和结构,是如何影响我们思考问题的方式,如何塑造我们表达的精确度和深度。
提醒我们警惕简单的“改革”冲动: 在任何社会变革时期,总会有一些看似激进但缺乏深入思考的方案出现。这本书警示我们,在改革任何根深蒂固的制度(包括文字体系)时,必须慎之又慎,充分评估其历史文化根源和可能产生的长远影响。
捍卫了文化多样性与历史连续性: 在全球化语境下,许多语言都在面临冲击。这本书的意义在于,它强调了保留和理解自身独特文化元素的价值,以及维护文化传承的连续性是多么重要。

总而言之,田中克彦先生的《汉字毁灭日语》是一部充满智慧和洞察力的著作。它以一种有理有据的方式,有力地反驳了“汉字废止论”,捍卫了汉字在日本语言和文化中的核心地位。这本书的价值,不仅在于其对日本文字问题的探讨,更在于它所揭示的文字、思维与文化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以及对任何激进的社会文化改革所应有的审慎态度。它让我们看到,一种文字的生命力,往往根植于其历史的积淀、文化的融合以及功能的适用性之中。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更新于2020.2.1————————

没想到随后回答的问题居然有这么多人赞和留言,谢谢大家的支持。评论中有不少人吐槽日本人为何宁愿用片假名也不用汉字,其实这个是有原因的,因为汉字在日语和在汉语中可以说是完全两个概念。首先汉字在日本中有两大体系的读法:音读和训读,除此外还有根据现代普通话进行片假名注音的(多用于中国地名)。因此,本身在日语中,汉字的读法就是千奇百怪的,远远比汉语中的汉字的读法要复杂。比如日本人的日字,我大概列一下:

看着是不是不多,但其实很多带“日”字的词语,在汉字(汉语)理解下是相同或者类似的一个场景下,居然会有不一样的读法,当然下面这些读法不能解读为“日”字的读法出问题,而是日语自己本身的问题:

一昨日(おととい) 

 昨日(きのう) 

 今日(きょう) 

 明日(あした)

明後日(あさって)

 毎日(まいにち

誕生日(たんじょう

 日本(ほん)

 一日(ついたち) 相当日期的1号 

 二日(ふつ) 相当日期的2号 

十一日(じゅういちにち) 相当日期的11号 

看到没有,光是日字在日语中的读法,就已经很复杂了,基本上不能套用汉语的思维去推某个词汇中的汉字怎么读。当然,有些单词确实不能硬生生的把“日”这个字拆出来去读,比如“おととい、きのう、きょう、あした、あさって”,这个其实是一整个词语的读法,但只是写作“一昨日、昨日、今日、明日、明後日”而已。至于日期的读法更恶心,我相信不管是有汉字基础的中国人还是完全没汉字基础的外国人,学日语学到日期的读法和写法时,都觉得日语的日期月份时间表达是一个恶梦。

之所以会有这种分裂的读法,主要是因为在没引入汉字之前日语的口语中本来就有这些词汇,但是引入古汉语的汉字之后,发现用古汉语中已有的汉字词来写更方便,于是这些汉字词便作为这些概念词汇的书写形式,这就导致读法复杂且分裂了。尤其是人名和一些新的汉字组成的名词,为了减少读法分歧,还是得对汉字进行注音,这也是日本人越来越懒之后越发不喜欢用汉字的原因。此外,日语中汉字词的读法除非全部用音读,否则读起来都是又臭又长的,某种程度上,确实又是和制汉字“毁”了日语。

日本人之间第一次互相交换名字,名字中的汉字部分,基本上都会注音,因为读法真的可以随来,关键是读法还是可以写入身份资料上的(想想看我们的身份证信息上还包括名字中的汉字读音,是怎样的场景),因为真的有类似写作“黑子”,读作“変態”的设定。

说到底,汉字的读法这么复杂,这个锅汉字不背,都是日本人自己的问题。

————————下面是原来回答————————

在这个问题上,日本人是矛盾的。为了能更好回答这个问题,我借用两本书。第一本是金田一春彦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著作《日本語》:

这本书你可以理解为是专门吹日语的优越性的。其中作者认为日语里面一个显著的优越性是“日语具有针对任何内容的语言都能不断地创造出新词来表示其新的内容的能力”。比如关于汽车的,有“車”这个字任何和汽车相关的都可以这样表达。对面有车来的话,叫“対向車”;新的车叫“新車”,稍微旧一点的车叫“中古車”;日本造的车叫”国産車”,而进口车叫“外車”;停车场停满车可以形容为“満車”;车和车之间的距离叫”車間距離”,而作者就吐槽英文描述车间距离就只能是又长又臭的“the distance between cars”。philosophy是“哲学”,economy是“経済”,society是“社会”,以及“概念”“具体”“抽象”“本能”“定義”不断被创造出来(上述这些汉字词后来都反哺给中国)。

实际上如果有汉语基础的华人,看到这只会觉得很好笑,明明这只能说是汉字的功劳,为什么日本人会反而认为是日语优越性的表现。但从侧面可以了解到,在日本最为发达的80年代,他们民族之自信就是体现在对坚定认为汉字也是日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并且以使用汉字为自豪的。作者随后又列举一个特别的例子,说铃木考夫《封闭的语言 日语的世界》中写道,在某英语小说中,一个年轻的女打字员遇到anthropology这样的一个单词,她心里居然无法第一时间准确判断这个词的意思。可是在日语里,就可以直接写成“人類学”,因为知道“人類”和“学”的意思,就不难猜出这是和人类有关的学科的称谓,正是因为可以利用汉字这种高级的表意文字,才使得日本人能避免上述这种尴尬。但事实上果真如此吗?

实际上不得不说的是,虽然日本人同样也在用汉字,但他们的汉字能力远没有我们想象中的好,近年来片假名滥用已经越发的不可挽救。比如上述的“人類学”,实际上他们也会用片假名音译为“アンスロポロジー”,我很怀疑,如果是一个普通的日本女打字员遇到这个片假名,她还能不能猜出这个是“人類学”。这也是我下面将会引用的第二本书,大连理工出版社的《实用日语外来语》:

总共900多页,还只是“部分收录”,我截取一些足矣让大家目瞪口呆的片假名:

看吧,明明之前还说有“車”这个字任何和汽车相关的都可以这样表达,为什么有“愛”这个字,但是和“愛”相关的单词都要用片假名,尤其是love song非得要再整成ラブソング,明明已经有“恋歌(れんか)”。如果说,スポーツ比“運動”更省笔画,パソコン(其实全称应该是パーソナルコンピュータ personal computer)比“電脳”更容易写,那么为何手机他们还是“スマホ (全称为スマートホン”)和“携帯電話”都一起用。而像コミューニケーション communication这么复杂拗口,居然还是口语主流,疎通(そつう)/交流(こうりゅう)怎么想念起来都更容易才对。

至于涉及到一些商品包装,更是重灾区的重灾区,以某个巧克力的包装为例:

全部片假名,看了感觉像文盲。明明有“白”不用,非得要“ホワイト”。到这个份上,是汉字毁灭日语还是外来语毁灭日语,留作大家思考吧。

实际上,日本人用汉字的能力,战前和战后是一个重要的分水岭,你今天看日语书可能看不下去,但是看战前出版的书,估计只看汉字,连蒙带猜能猜出个大概:

最后,来一个源于二次元的片假名,大家能猜出来是什么吗?

ラブライブ!スクールアイドルプロジェクト

user avatar

片假名滥用才毁灭日语吧

每次去看电影一排外国电影全部不明觉厉的片假名 看到那些莫名其妙的标题还得心里默念读一下是什么英文(外文)意思 就觉得直接标英文词不是更好

哦我忘了原来直接用英文 日本人看不懂

全用假名的话日语和韩语这种毫无内涵的语言就没啥差别了 题主提到的这种人也是少数

user avatar

不是,我看了一眼,这都是2011年的情报了,八年过去也没有起什么大风波,说明不是很有讨论的意义啊。最多就是日常吐槽日本人的孤立主义吧。。。。

user avatar

田中克彦写的这个书是2011年5月,角川出版的。

有中文版了吗?

刚搜了半天,日文版买不到了,买到了看也费劲,还得用翻译软件。

如果没有中文版。

你们一帮大神看着书名就能评价一个语言学者的观点??

无知者无畏吗?

大神,请收下我的脓痰。

user avatar

现在提倡日文去汉字化的有两帮人,一帮人是死硬的右翼分子(不一定是“旧昭和余孽”那种所谓皇国史观派,而可能比他们更极端民族主义),他们认为汉字是非日本的文字,甚至有人连日文中的汉语词、外来词都要去掉。不少名人姓名全部写平假名的,多半属于此类,比如《勇者斗恶龙》系列的作曲者椙山浩一。

还有一帮人就是题主所说这种了。不过和前者相比,有点往给洋大人提供方便的easyJap的方向靠拢。就怕在他们看来,和第一种一样,中韩人不是“外人”,但却应当被歧视。

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这个说法,现代人应该都有所耳闻了。幕末时期就有人提出废止汉字,甚至改用法语为官方语言;民国初年开始,也有波澜壮阔的汉字拉丁化运动,最后留下的成果就是现在这一套汉语拼音方案。只要当一个民族处于弱势,需要学习,甚至依赖、倚仗于域外势力才能生存和发展的时候,这种从自己的文化上不断找问题,但不是想加以改进融合,而是想直接废掉的观点又会沉渣泛起。

当然,矫枉过正也不行,大政翼赞会时期日本曾试图强制废止英语来的片假名外来语,称之为“敌性语”并以汉语或者和语的说法代替,结果取得的成效是非常有限的。

user avatar

看过日语Quora上类似的讨论。

几个高票答案大致的内容是:

由于日本在古代就具有很高的受教育率,所以日语多用汉字词,没能像韩语一样留下大量的可以独立表意的固有词。

日语与汉语类似,在汉字和假名系统加持下发生了音韵简化魔改,像汉语一样,大量上古语里可以靠复合辅音、音节尾辅音区分的词,在现代完全变成同音词。而韩语保留了大多数的尾韵变化,仍然可以区分这些词。

日语日常用词里同音异意异字词出现率超过30%,而韩语日常用词里同音异意异字词出现率低于10%,而在专业用词里日语同音异意异字词出现率更是超过60%。

最后大多数答案的一致结论是:

如果日语废除汉字,就要从头“发明”生造出大量“新固有词”来代替汉字词或通过汉字来区分的旧固有词,或者直接从欧洲语言引入大量外来语并且替代掉很多日常用词,这样日语才是语将不语,把日语给毁了。日语和韩语的情况完全是不一样的,日语是绝对不可能把汉字的日常使用减少的韩语的程度的(实际上韩国也不是很多人理解的“废除”汉字,而是在日常场合不提倡用汉字了,反而北朝鲜是通过直接禁用废除了汉字)。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