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评价一战青岛战役?

回答
一战青岛战役,这场发生在遥远东方、夹杂着东西方帝国权力角逐的短暂而激烈的冲突,其历史意义和影响远非一场单纯的军事行动所能概括。要评价这场战役,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去审视它,包括其直接的军事成果、对双方(德意志帝国和日本)的战略影响,以及它在中国近代史上的特殊地位。

一、 战役的起因与背景:殖民遗产的烽火重燃

青岛,这座被德意志帝国以租借形式控制的港口城市,本身就是列强瓜分中国时期殖民主义的产物。1898年,德国借口传教士遇害,强迫清政府签订《胶澳租借条约》,获得了胶州湾的永久租借权以及周边地区的许多特权。德国人在此投入巨资,将青岛建设成了一个拥有现代化港口、铁路、军事设施的殖民地首府,并以此为据点,企图在中国北方扩张其势力范围。

然而,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为欧洲列强之间的争夺提供了新的契机,也让远东的殖民地成为了新的战场。尽管中国在此战中立场相对中立,但作为同盟国的德国在中国的势力范围,成为了协约国国家,尤其是日本,觊觎的目标。日本,这个刚刚崛起的海上强国,一直以来都对中国的领土和资源虎视眈眈,视德国在山东的势力为其东亚扩张的障碍。因此,在欧洲战火燃起之际,日本抓住机会,向德国发出了最后通牒,要求德国将胶州湾及山东的德军和军舰撤离,并将控制权交还中国。在德国拒绝后,日本于1914年8月23日对德宣战,青岛战役的序幕就此拉开。

二、 战役的进程:一场技术与意志的较量

青岛战役虽然在时间上不长,从1914年10月31日日军登陆到11月7日德军投降,但其间却充满了激烈的对抗。

日军的登陆与围困: 在战争初期,日本集结了包括10万以上兵力的陆军和强大的海军舰队,对青岛发动了钳形攻势。陆军在龙口和崂山地区登陆,逐步向青岛市区推进,并切断了青岛与内陆的联系。海军则封锁了胶州湾,阻止了德军的补给和可能的撤离。
德军的顽强抵抗: 尽管兵力远逊于日军,但驻守青岛的德军,包括大约3500名士兵(大部分是海军陆战队和殖民地部队)以及一些中国雇佣兵,在总督叶尔辛·特劳格的指挥下,展现出了相当的顽强。他们利用青岛有利的地形和精心构筑的防御工事,对日军的进攻进行了殊死抵抗。特别是东镇的炮台和内港的防护炮,给日军造成了不小的伤亡。
炮火的洗礼: 战役期间,双方进行了激烈的炮战。日军动用了强大的舰炮和陆军炮兵,对青岛的德军阵地进行轰击。德军也以有限的炮火还击,力图消耗日军的攻势。然而,在绝对的兵力优势和火力压制下,德军的抵抗终究难以持久。
陆地攻坚的血腥: 日军在陆地上采取了逐步推进的战术,采取了壕沟战和炮击相结合的方式,一点一点地啃噬德军的防御体系。在山炮连、海岸炮台等关键阵地,都发生了殊死搏斗,血腥味弥漫在战场上。
悬殊的代价: 从战役的伤亡数据来看,日军的伤亡虽然也达千余人,但相对其投入的兵力而言,是可控的。而德军方面,虽然最终只有200多人阵亡,但许多士兵被俘,他们的抵抗精神也付出了巨大的代价。

三、 战役的评价:多维度的审视

评价青岛战役,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从军事角度看:
日本的胜利是必然的: 毋庸置疑,日本以压倒性的兵力优势和更先进的军事装备,赢得了这场战役的胜利。其战前周密的部署、登陆作战的成功以及对港口的封锁,都预示了德军的失败。
德军的抵抗值得肯定: 在兵力悬殊、孤立无援的情况下,德军表现出了高度的军事素养和顽强的战斗意志。他们的抵抗,一定程度上迟滞了日军的进攻,并给日军造成了一定的伤亡,体现了殖民地军队的职业精神。
战术层面的反思: 对于日本而言,这场战役也是其早期大规模协同作战的一次演练,对其海军和陆军的联合行动能力起到了检验作用。而德军在防御体系和利用地形方面,也展现出了一定的能力。

从战略角度看:
日本的战略目标达成: 日本成功地从德国手中夺取了青岛和胶州湾的租借权,并进一步巩固了其在山东半岛的地位。这不仅实现了其扩张势力的战略意图,也为其日后在中国攫取更多利益打下了基础。可以说,这场战役是日本帝国主义扩张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德国的损失与欧洲战局的影响: 对于德国而言,失去青岛不仅是经济和军事上的损失,更是在远东地区势力范围的重大挫败。虽然德国本土在欧洲战场上是主角,但在青岛的失利,也意味着其全球殖民体系的初步瓦解。然而,德国本土的战局并没有因此受到直接影响,青岛战役更多的是一种象征性的失地。
中国在战役中的地位: 这是青岛战役最值得深思的地方。作为被卷入战火的中国,虽然名义上是保持中立,但其领土却成为了列强的战场。中国政府在战役期间采取了“中立”的姿态,试图避免卷入更深的冲突,并希望战后青岛能够回归中国。然而,事实证明,在列强环伺之下,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是何其脆弱。日军在青岛作战期间,也曾一度不顾中国的禁令,在陆地上进行大规模调动和作战,凸显了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被动地位。

从长远影响看:
山东问题与五四运动的导火索: 青岛战役最深远的影响,在于它直接导致了战后“山东问题”的出现。在一战结束后召开的巴黎和会上,战胜国决定将德国在山东的权益转让给日本,而非归还中国。这一决定极大地激怒了中国人民,最终引发了1919年的五四运动,成为中国近代史上一次划时代的爱国主义运动。青岛的易手,从一个战场上的军事行动,最终演变成了影响中国历史进程的政治事件。
日本在华势力的增长: 通过这次战役,日本不仅获得了青岛及其周边地区的控制权,更借机加大了对中国山东地区的经济和政治渗透,进一步加剧了日本对中国的侵略和控制。
对中国民族主义的激发: 青岛的失陷以及后续的山东问题,成为中国民族主义觉醒的重要催化剂。中国人民认识到,只有通过自身的斗争,才能真正收回丧失的国家主权。

四、 总结

总而言之,一战青岛战役是一场由列强之间的世界大战引发的区域性冲突。它既是军事力量的较量,更是国家意志和殖民野心的碰撞。从军事角度看,日本的胜利是技术和数量优势的必然结果,而德军的抵抗则体现了其职业军人的素质。然而,从更广阔的历史视角来看,青岛战役的意义远超军事本身。它不仅是日本帝国主义扩张道路上的一个重要节点,更直接孕育了战后中国民族主义高涨的“山东问题”,最终成为了导火索,点燃了改变中国历史进程的五四运动。因此,评价青岛战役,我们不能仅仅看到战场上的胜负,更要理解它在中国近代史上所扮演的那个“不安的序曲”,它敲响了中国人民反抗帝国主义侵略的时代钟声。这场战役的尘埃落定,并没有为中国带来平静,反而播下了更深刻的民族觉醒的种子。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未完成的音色 该答主的回答让我实在看不下去了。

“英国对德宣战不久,就开始请求日本参战,日本决策层经过讨论后同意接受英国的请求”——这么说日本帝国主义参加一战倒是有谦谦君子之风了,那么日本为什么要急于反对中国政府宣布中立、限制交战区域呢?

日本帝国主义自甲午战争后,便不可能轻易放弃任何践踏蹂躏、蚕食瓜分中国的机会。仅在大战爆发前一年不到,即1913年10月5日,日本以所谓承认袁世凯政府的条件,提出满蒙五路之要求,着手进一步渗入东北地区与内蒙、华北地区,而这当然只是日本帝国主义在二十世纪初侵略中国的小小缩影。

日本人的意图在其所谓“解决中国问题意见书”已经阐述得极为清楚、露骨了:

日本帝国主义对于一战的态度,以及对于自身的定位,首要便是围绕着”解决中国问题“与德国其他太平洋殖民地而论的。从“解决中国问题意见书”便能看出,日本对于“欧战的走向”、“欧洲巨大的变化”的关心之重要缘由,便是担心俄国崛起、英法重返远东,进一步瓜分“中国北方”与“扬子江流域”,退一步来说,无论哪方胜利,其他帝国主义列强都会激烈争夺在华势力范围,日本自然对此“忧心如焚”——所以,大战期间动手便是“最有利”的,他们甚至恬不知耻地直言不讳,说这是“千载难逢”的——日本参加一战自然是出于其朝思暮想的扩张意图,其余的表面文章自然是粉饰之余的噱头。

@未完成的音色 该答主对于日本帝国主义侵略图谋的粉饰,要比意见书中的帝国主义代言人要更加颠倒黑白。

“日本政府明确向德国政府发出最后通牒,要求德国舰艇与人员立刻退出中国附近海域”——日本人在这里自然成了捍卫中国主权的卫士,以至于不顾中国政府于1914年8月6日发布的中立声明:

“各交战国,在中国领土领海内,不得有占据及交战行为;凡中国海陆各处,均不得倚之为根据地以攻敌人。各交战国之军队、军械及辎重品,均不得由中国领土、领海经过。其有违背前项规定者,应听中国官员卸去武装。”

自然地,在这种语境下,“并不得有任何讨价还价地”就成了严厉的关切,日本帝国主义对于维护中国主权,也自然而然有了十分贴心的准备——“把胶州湾无偿转交,以备日后还给中国”。

日本帝国主义是这样不辞辛苦地维护中国主权的:

实在是太周全了!除了青岛,除了整个山东之外,日本帝国主义还要在南满、内蒙一以贯之地维护主权,还要在福建伸张正义,还很关切地帮助中国政府训练海陆军队,组建国防,统一武备,还要帮扶中国的教育、财政,甚至还考虑到了广泛地推及日文教育,进而促进“紧密合作”——这样一来,便可“维持中国的和平与秩序”,”解除中国未来的一切焦虑“,“确保远东的永久和平”。自然而然地,成就这些日本帝国主义的伟大事业的时候,“胶州湾无偿转交,以备日后还给中国”就转而成为:

接着,在二十一条里就转而成为:

然后,因为中国政府“不顾帝国政府关于‘交还’胶东湾之情谊”,日本严肃地下达了最后通牒:

日本帝国主义是怀着这样信守承诺的精神,环视国际的广阔视野,义无反顾地参加了一战,在胶东半岛伙同英帝国主义和德帝国主义展开了“堂堂的正面决斗”。

呕,说不下去了。

user avatar

青岛战役确实非常有说头。因为我没有料想到现在居然有人能把青岛战役的日本吹成这样了。


@未完成的音色

干了这碗富士山的雪,下辈子咱还做去不起日本的日本人。



出来对线了?我检索了英文谷歌,然后还检索了德文谷歌。随后在知网上检索。我是真没检索出《德皇统一世界策》是什么东西。随后我突然想到了什么,于是用百度去搜索。结果发现。这本所谓的《德皇统一世界策》是民国时期一个名叫张献公的中国人写的。此人似乎是个民国的精神德国人,写下一部德国单挑全世界的爽文。

能把这书当成德国皇帝威廉二世写的,我没话说了......

另外,“日本陆军强大”。我真笑了。德军1914年在西线见过九十六个师之众的法国陆军,在东线见过俄国两个集团军的突击,也见过英国远征军的神枪手部队百发百中。日本陆军这十九个废柴师团,还强大,1914年随便拎出来一个俄军师在火力上都超过日军师团两倍。你不光欺骗我们,现在还欺骗自己了。

最后,我从没说过日本和德国的关系亲近。我只说关系比较平稳。不是我黑,日本算老几啊就敢和德国说关系亲近?你那点军队是打得过俄国啊,还是打得过法国啊,还是打得过英国啊?日本算个什么东西啊就敢和德国沾亲带故?

我正在纳闷一个人怎么能这么做呢,然后我翻了翻你的历史回答。我直接就震惊了。

日军一个人向美军一万人发起攻击。

日军一个中队牵制苏军一整个集团军

如果换日本去打斯大林格勒可以很快结束战斗

二战时日本工业水平远比苏联高


日本甲级战犯集体给你点了个赞。


先说明。德国根本想不到日本会突然对德国宣战,因为德日关系在战前还算平稳的,德国方面认为日本会与德国并肩作战,毕竟,日本人和俄国人之间的仇恨还未消散。

对于日本宣战前,德国的态度,可从德国陆军总参谋长小毛奇的信件窥探一二。

1911年,他(小毛奇)深恶德国在阿加迪尔危机时的退缩,写信给康拉德·冯·赫岑多夫说,如果事态恶化的话,他就辞职,建议解散军队,“并把我们置身于日本保护之下;这样我们就可以太平无事地去挣钱,索性做无能之辈。”

而甚至在一战的战争爆发时,柏林还流传了“日本与德国结盟并肩作战”的谣言。

‘日本对俄国宣战啦!’他们狂叫着。好哇!好哇!欢呼声响彻云霄。人们相互拥抱着。‘日本万岁!好哇!好哇!’一片欢乐情景。这时候,有人叫道:‘到日本大使馆去!’于是人群一哄而去,每个人都被席卷到这人流之中,使馆给围得水泄不通。‘日本万岁!日本万岁!'人们激动地呼喊着,直到日本大使最后不得不出来。他惶然不知所以,支支吾吾对这突如其来的并且看来也是受之不当的敬意表示了感谢。”虽然第二天真相已白,这个谣言全属子虚,但是这种敬意不当到何种程度,那是两个星期之后才见分晓的。

事实上,在德国人看来,日本和德国没有什么矛盾冲突,而且双方也并无仇恨,日本怎么可能对德国宣战呢?

有答主提到了英日同盟,是英国请求的。可是温斯顿.丘吉尔(时任英国海军大臣,英国内阁成员)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回忆录》里提到,日本没有任何义务参加这场战争。

几天后发生了极为重要的事情。日本对德国的态度顿时成为一种强烈的威胁。在英日条约中没有条款能使我们有资格要求日本的支持。现在他们表示要坚决地彻底清除德国在远东的全部势力和利益。

这一切是几天内发生的,日本对德国的态度是顿时强烈起来的。“现在他们表示要坚决地彻底清除德国在远东的全部势力和利益。”

日本突然对德国宣战,当然算不上什么背叛或者背刺,但这也绝非像某些人说的那样义气。而日本究竟是为什么参加这场战争呢?苏联方面的史料已经给了答案。

“它参加协约国一方是个漂亮的借口”。


而有人提到了“一周多的时间还是很宽松的。自大的德国人没有理会这一要求,开始强化战备,扩充兵力,迁离日本侨民,日本也知道此举会加大攻坚难度,但拒不使用任何卑鄙伎俩,而是要和德军进行堂堂的正面决斗。”

那么请看以下。

“最后通牒故意使用这样的措词和语气,以便使德国无法接受,从而把发动战争的道义责任加在德国头上。”

宽松的时间?堂堂正正的正面决斗?



重炮方面,从105mm火炮到210mm火炮,德国人加起来也只有十五门。甚至还有从老式战舰上拆下来的火炮。

而有人提到了,日本舰队多为老旧军舰,有的已经成了海防舰。我觉得很有趣,你为什么不能贴上这些舰队的作战序列呢?因为你知道,日本军舰实在是太多了,贴上了就没办法吹了。我帮你贴上。

战列舰:周防(原俄舰“胜利”Победа)、石见(原俄舰“鹰”Орел)、丹后(原俄舰“波尔塔瓦”Полтава)
海防舰:瞭岛(原俄舰“海军大将阿普拉克辛”Генерал-адмиралАпраксин)、见岛(原俄舰“海军上将辛亚文”АдмиралСенявин)
第四战队司令官:瞭内曾次郎海军中将
装甲巡洋舰:磐手、八云、常磐
第六战队司令官:上村翁辅海军少将
防护巡洋舰:千岁、秋津洲、千代田
第一水雷战队(来自第一舰队)司令官:藤本秀四郎海军少将
防护巡洋舰:音羽
第1驱逐队:有明、吹雪、霰、弥生
第2驱逐队:神风、如月、初霜、响
第16驱逐队:海风、山风(后转第1南遣支队)
第17驱逐队:樱、橘
第二水雷战队司令官:冈田启介海军少将
防护巡洋舰:利根
第9驱逐队:白雪、野分、白妙、松瞭
第12驱逐队:春雨、浦波、绫波、矶波
第13驱逐队:村雨、朝雾、朝潮、白云
直属航空队
水上机母舰:若宫丸
此外还有炮舰四艘,直属舰艇是作为布雷舰的二等海防舰“高千穗”号、修理舰“关东丸”等,甲、乙两队扫雷队和辅助舰艇十八艘等舰艇。而英国海军的远东舰队旗舰“凯旋(Triumph)”号、老式驱逐舰“乌斯克(Usk)”号以及由商船改装的医院船“三角洲(Delta)”号也被派遣参战。当然此后日本舰队诸如第5驱逐队、第8驱逐队等增援

而德国方面又有多少海上舰艇呢?

“在施佩率舰队离开以后,尚有“埃姆登”号,老式四等巡洋舰“鸬鹚(Cormoran)”号,雷击舰“大沽”号,炮舰“虎”、“黑鼬”号在青岛,S-90号雷击舰在烟台,炮舰“猞猁”号和“美洲虎”号分别在上海与长江下游,河川炮舰“水獭”、“祖国”则在长江上游,“青岛”号则在珠江的东江上执行任务。”

一言以蔽之,这些舰艇连水师都算不上了。

随便来个人指挥这些日本舰队,都能以决定性的炮火优势把德国人的要塞轰飞了。


“青岛之战,从总攻到陷落,仅仅一周左右,日本陆军继旅顺之后第二次攻击现代化永久要塞,面对4门280mm超级大炮,仅战死216负伤67合计283人,就取得了完全的胜利。”

这段史料是百度百科?维基百科?

John Keegan的《一战史》给出的说法是:

身为总督的海军军官迈尔·瓦尔德克(Meyer Waldeck)上校投降。他的陆战队员死亡200人,而1455名日本人丧生。如果说这只是一场象征性的抵抗,它很勇敢。

伊恩.韦斯特维尔的《一战战史》给出的说法是:

此役,德军战死150人,被俘4000余人,日军死亡1000余人。德军在投降前夕,将炮台火炮自行炸毁,军舰、浮船坞自沉海中。

章骞的《无畏之海》给出的说法是:

整个战役中,德军阵亡224人,伤400人,约有3300人被俘。而日本陆军付出了包括415人死亡在内的约1900名伤亡,英国的伤亡总数为陆军13人死,61人伤,海军3死6伤。日本海军方面损失了“高千穗”号、“白妙”号以及两艘小型扫雷艇,伤亡总数大约为400人。

各方说法并不统一,看起来没有一个确切数字。但日本的伤亡起码在1000以上,如果加上海军伤亡,极有可能突破两千。

别忘了,10月17日晚上七点,德国海军雷击舰S-90号开始突围,在这个过程中击沉了日本海军高千穗号。“高千穗”号的幸存者除了在中雷以前偶然乘小艇离船的10名官兵以外,获救者仅3名而已,舰长伊东祐保大佐以下军官28名、军士54名、水兵179名,合计271名阵亡。

仅仅是高千穗号被击沉,日本就阵亡了271人,而“仅战死216负伤67合计283人”这个说法,我只能说,日本人都是亡灵法师,他们会原地复活。


如何评价这场战役的德军?我只能说,打出了应有的气魄。他们孤悬海外,帝国已经把他们遗忘,他们面对日本人压倒性的优势,依然选择战斗到最后一刻。

由于德皇下令“必须战至最后一人”,加之海上早已经被日本和英国海军封锁,德军已无退路,只得背水一战,拼死抵抗,以至双方进行了白刃战。为此,日军又用炮火集中火力进行轰击。同时,攻占其他堡垒的日军也从背后迂回过来参加战斗。

在腹背受敌,全面被包围,源源不断的日本士兵蜂拥而上的情况下,德国士兵依然坚韧,他们与日军展开白刃战。但最后实力差距过大,德国皇帝威廉二世下令允许他们投降。

接到德国官方命令后,这些德国人才投降,而且,他们已经弹尽粮绝。所有的炮台都被日本海军暴风雨般的舰炮摧毁了,所有炮弹已经耗尽了。正如John Keegan所说,“如果说这是一场象征性的抵抗,它很勇敢。”


而另外,我还想补充几句。

在大战爆发之后,北洋政府曾经宣布中国中立,并规定青岛周围50公里内为交战区域。不过日军无视中国的中立地位,在9月2日,选择山东半岛北岸的龙口登陆。但由于受到季风影响,登陆作业非常困难,比预定日期整整晚了十天。上陆之后又遭受大洪水的突袭,行军更是艰难之极,从龙口到莱州花了整整九天。

日军有什么资格在龙口登陆?那里是中国划分的非交战区,你们凭什么无视中国的中立地位,在中国的领土上登陆?

日本人在鲸吞青岛后,又做了什么呢?罗斯图诺夫博士已经给出了答案:

正如韦斯特维尔所说的那样:

令人费解的是,日本向德国宣战,却不向欧洲派兵与协约国并肩对德作战,也不从青岛登陆直接攻打德国占据的租借地,反而舍近求远从渤海之滨的龙口绕个弯子对青岛德军发动进攻。从这里不难看出,日本真正的险恶目的是肆意践踏侵略中国。
日军每到一处,强奸妇女,抢劫财物,杀人放火,无恶不作。日军侵占青岛后,公然宣布将青岛置于日本天皇直接管辖之下,在1919年的巴黎和会上,西方列强与日本不顾中国的反对,强行确定了日本在青岛获得的全部利益。

你不觉得你说这种话,根本就是在给日本人洗地吗?你不觉得你说这种话,根本对不起死于日本海军炮击的中国妇孺吗?你不觉得你说这种话,根本愧对先烈吗?



事实上,我根本不关心德国还是日本谁赢了,这些人都是卑鄙的侵略者。我根本不关心究竟是德国人更出色,还是日本人更出色(虽然事实证明就是德国人更出色,日本陆军对于炮兵的应用还赶不上1914年的俄国陆军,日本陆军的水准大约处在1900年的水平)。

我为什么引用这么多史料,我为什么大半夜不睡觉,我为什么这么愤怒写下这篇回答。是因为,我忘不了日本在青岛犯下的滔天罪行,我忘不了那些死于日本人刺刀的无辜百姓。

我无法理解为什么有人会强行洗地,而手段却如此愚蠢卑劣。


最后说一句,“仅依靠炮兵部队就几乎不流血打下了坚固的青岛要塞,证明了日本陆军学习能力的强大,也证明了日本炮兵部队的卓越。”这话你说出来骗自己,你自己会信吗?

一战时的日军师团编制基本与日俄战争时期相同。平时一个师团编制有两个步兵旅团共四个步兵联队,附加骑兵大队(后称骑兵联队 ,450人)、炮兵联队、工兵大队和辎重兵大队。战时再进行扩充,称战时编成。 到了1918年,又给每个步兵联队增加了一个配有六挺机枪的机枪中队,但需要10年才能全体配属完毕。还在野炮兵联队里增加了一个配有24门山炮的山炮大队(疑为师团属)。

而德军方面,1914年战争爆发之初每个步兵师有72门火炮,其中还包括了18门105mm榴弹炮。更别提人家德军在开战之初,单单在西线就展开了六十八个步兵师,而日本从前到后只有十九个师团了。



更别提1916年的时候一个标准的德军凡尔登师下面有三个野战炮兵营,一个步兵营下面有16挺重机枪,而日本人直到1918年还琢磨着要不要给步兵联队配备一个6挺机枪的机枪中队。

“日本炮兵部队的卓越”?好啊,那你可是把军队派到欧洲去和德军硬碰硬啊?

user avatar

毫无技术含量的一战,日军靠着庞大的体量优势痛打了孤立无援的德国殖民地守军,不过鉴于问题下争论还蛮激烈,这里只贴点数据。

青岛驻防德军主要是第3海军陆战营的1400人(四个210人的步兵连,一个140人的骑兵连,一个装备着6门77mm野战炮的130多人的炮兵连)加上奥匈帝国部队,海防炮部队(750人),德国东亚海军及其辅助部队,总计178名军官和4557名士兵(其中包括了100名德国殖民政府雇佣的中国警察);

而对于日军的数据国际上似乎形成了一个共识(不止是维基),即第18师团为主的日本陆海军部队参战人数在5-6万人左右,第一批登陆的陆军人数为23000人,除此外还有英军南威尔士边防营的1000多人和另一个殖民营的500人也加入了围攻青岛的战斗。

而两军伤亡也算是有个共识,英文维基认为德国殖民军阵亡194人,受伤400多人(德文维基也使用了此数据)。而更详细的德方数据记载德方总损为493人,其中阵亡199人,负伤294人。[1]

日军的损失数据这位未完成的音色提供了如下截图:

但是这里有个问题,日军参战部队并非只有陆军,216人阵亡的确对应陆军损失(另有战后重伤不治20人,总计236人),但是显然这不是青岛战役日军的总损失。

A Naval History of World War I [2](即《无畏之海》原书)记载,高千穗号被德S-90驱逐舰击沉,256名船员中仅3人幸存。而更详细的日海军阵亡数据271人,也就是说日军总阵亡数为271+236,为507人,另负伤1282人。

如果要单比“青岛陆战”,未完成的音色应该将216的日陆军阵亡数和德第3海军陆战营阵亡45人,负伤68人和辅助部队损失数据对比(德方给出的辅助部队损失数据为179人,但未给出死亡数,当然,其实是我没查到.嚣张.JPG),而不是直接拿德殖民军的总损失和日陆军单位损失做对比,这显然是战史研究时缺乏常识的行为,过于红三炮,望知悉。

此外英军在青岛战役阵亡12人,53人负伤。

参考

  1. ^ Jork Artelt: Tsingtau: Deutsche Stadt und Festung in China 1897-1914
  2. ^ Paul G. Halpern: A Naval History of World War I
user avatar

还是想从一些其他的角度来谈谈青岛战役的。

先给青岛战役定一个性:青岛战役在一定程度上是日本为了表现自己是一个“文明国家”而面向英美法等西方国家进行的表演战。当然,我们并不是在忽视夺取青岛对日本的地缘政治与国家战略的重要意义,而仅是尝试从另一个方面来增加对青岛战役的评价的多元性。

西方人在和日本人打交道的时候,总会落到那套神秘东方的老调子上,在对日本的文化充满一种更类似于“猎奇”性质的兴趣外,同时也因“文明国家论”和“人种优越论”大行其道,而对日本的评价难免落入“野蛮”与“低贱”的窠臼,套用现在入关学家的话,则可以称之为“自诩为天朝上国的盎撒匪帮根本不把蛮夷放在眼里”。

这种情况的出现并不难理解。日本在很短的时间里从无足轻重的北太平洋岛屿转变为大国,就连日本人自己都很难理解这种巨大的变化,更别说外国人了。在日俄战争中击败白种人俄国人的日本人意识到,这样的成就并不能证明白种人并不比黄种人优越,并不能博得白种人的尊重,相反,所谓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的心理,恰恰让其他国家怀着佩服与恐惧,而恐惧尤甚的心情看着这一切。

回顾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国际局势,日本是亚洲唯一既能抵抗西方帝国主义者又能加入他们行列的国家。西方国家固有的成见天然的并不希望接纳日本加入他们的行列,哪怕同英国建立了同盟关系,但英国人更多是抱有一种老贵族利用有钱但粗鄙的暴发户一样的心理。更能让白人的所谓“文明国家”关注到的,则是日本不仅有能力抵抗西方帝国主义者对东亚的入侵,甚至有可能带领其他东亚黄种人发起“种族战争”。在这一时期,”黄祸论“达到了一种新的高度。

罗伊德豪斯于1903年所写的以“黄祸”为主题的小说《有色的征服》,可以很好地说明此时所谓白人“文明国家”对日本的看法。此书除了表达白人对日本人日益增长的国家实力的恐慌,也十分鲜明的体现了日本人削尖脑袋想要挤入所谓“文明世界”的意愿。在本书中,日本征服澳大利亚后,有姿色的女人都被关入集中营,与专门挑选出来的日本男人繁育新型亚欧混血人种。

在此时,盎撒等白人视日本为国力较为强盛的蛮夷,日本也自认自己的蛮夷地位。然而,日本又十分担心因自己的“蛮夷”地位而遭到别人的怨恨。在战争期间,政界元老山县有朋就强调:“采取措施避免白人结成联盟反对黄种人……这是极其重要的。”白人国家会联合起来反对日本,这种担忧并不像字面上看起来那么离奇。到大战结束之时,即使是很慎重的西方领导人也不情愿地得出了这样一个结论,那就是很可能会有摊牌的那一天。1917年贝尔福在写给战时内阁的一封备忘录中评论道,如果日本发动进攻,那么英国几乎肯定是要去保护美国的。日本的两难之处在于,到底是要信任白人国家,并且让他们信任自己,和他们合作维护国际秩序,还是要认定它最好自己照料自己。

日本显然选择了前者,极力推行“脱亚入欧”政策,力求取得与西方列强平等地位。因而青岛战役也便成为了日本政府来展现自身不同于其他“非白人”国家的“文明程度”的舞台。(在某种程度上说,对这文化和历史联系更为紧密的近邻挥舞屠刀也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被视为交给“文明国家”的投名状。而且事实也正是,沾满了“野蛮国家”人民鲜血的“野蛮者”才有资格成为“文明国家”。)

在青岛战役的整个过程中同英国保持宣传上的一致,是这场“表演战争”的重要部分。“历史上白种人与黄种人第一次结盟并接受黄种人领导的一场战役”算得上是日本政府苦心营造的一种宣传口号。虽然对于西方人而言,在整个过程中最引人瞩目的是在青岛投降的政权交接中,始终没有见到英国国旗,但日本人乐于宣传他们的士兵和极少数的象征性的英国士兵在一个战壕中作战,且接受日本将军的指挥(尽管巴纳迪斯顿刻意表现出英国士兵在战争中的独立,但是“他从头至尾仍然听从神尾光臣将军的命令”,杰弗逊·琼斯语),而同时日本又是在英国的“邀请”下干预青岛的。日本人希望借此营造出:世界上“最文明的国家”认为日本是一个可靠的且可信赖的同行者,故而日本也是一个值得尊敬的“文明国家”。

在一些战争之外的仪式中,日本人也尽力展现出自己“文明”的西式礼仪,而这些礼仪甚至让很多西方人都自叹弗如。在整个战争期间,日本的德国侨民被准许继续从事商业活动(而哪怕如加拿大这样的“白莲花”也将国内侨民投入战俘营);在战争期间,日本军官向青岛驻军发送了很多信息,祝愿曾经担任过他们的导师的德国朋友好运常伴和一切平安;即使是战役结束,日本人也总是用最礼貌的语气同德国人进行沟通,瓦德克总督及其下属官员在投降后也没有被没收佩剑;日本人对于这些战俘的处置,也优厚的让人难以想象。“在日本对待德国问题上,以及在围城战争中日本同英国和德国交往的方式,务一部展现了他们的日本兄弟出类拔萃的精神”。(杰弗逊·琼斯语)

(相关参考文章可见下)

然而,日本人刻意塑造的“文明国家”的形象,并没有获得“文明国家”的认可,尽管在某些方面,日本表现的比所有人都更加“文明”。虽然日本得以获许在巴黎和会中拥有同四大国一样的代表席位,且被许诺在国联中拥有特殊地位,但这只是一个为了维持现状继续以二流国家的身份看待日本的方法。牧野申显男爵竭力宣传“种族平等”的观点,这一观点是完全合乎人道主义不辩自明的,但是仍然没能如其所愿被纳入国联宪章,日本人关于“种族平等”的主张被粗暴的忽视,竟至于让牧野申显在4月28日召开的巴黎和会群体会议上发出警告,如果拒绝平等公正地对待各民族,那么他们很可能会对国联的指导原则失去信心。

很显然,日本争取加入“文明国家”的行列的努力失败了。可以说,一朝为蛮夷,终身为蛮夷,只有能够乖乖被天朝敲骨吸髓的蛮夷,才是有用的蛮夷。而一旦其不能满足剥削的需求,甚至自身实力对天朝秩序产生了挑战,那这便是蛮夷的“原罪”了,如此不被“六师移之”到算得上自己的本事,欲想被吸纳入关内和中原人同吃一块蛋糕无异于痴人呓语。一个国家想要赢得他国的尊重,既不能依靠对“文明国家”如小丑戏般的亦步亦趋的拙劣模仿,更不能视对其他蛮夷挥舞屠刀为“文明程度”提高的体现。将国家的崛起与小民的尊严都寄希望于天朝的施舍,或许连稍显真切的空中楼阁都难以得见,唯有将其握于自己手中,反守为攻,直捣黄龙,纵马入关,葬匪帮及匪众于金戈铁马下,方能真正实现。否则,就算不惨遭阉割,也难免像日本那样走火入魔。(部分历史学者如玛格丽特.麦克米伦认为在种族问题上的不公正对待是导致日本在二十年后挑起战争的重要原因,但这有待商榷)


p.s.日本在青岛战役中的“文明”,也正像他们所模仿的“文明国家”那样,是仅存于上层精英间的虚假的“文明”,对待其他“蛮夷”时,日本仍然大肆纵兵劫掠,在青岛留下了累累血债。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一战青岛战役,这场发生在遥远东方、夹杂着东西方帝国权力角逐的短暂而激烈的冲突,其历史意义和影响远非一场单纯的军事行动所能概括。要评价这场战役,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去审视它,包括其直接的军事成果、对双方(德意志帝国和日本)的战略影响,以及它在中国近代史上的特殊地位。一、 战役的起因与背景:殖民遗产的烽火.............
  • 回答
    青岛一位大妈因为担心高空作业的安全绳会损坏自家的彩钢瓦,多次向作业工人泼水并加以辱骂。这样的行为,咱们得好好说道说道。评价这位大妈的行为:首先,从大妈的角度来看,她觉得自己家的财产可能受到损害,产生担忧是很正常的。没有人希望自己的家被弄坏,更何况是辛辛苦苦盖起来的彩钢瓦。她的出发点是保护自己的财产,.............
  • 回答
    《一把青》这部剧,用“惊艳”来形容丝毫不为过。它不仅仅是一部年代剧,更是一部关于时代洪流下,人们如何挣扎、坚守、又如何被命运洪流裹挟的史诗。从头看到尾,我感觉自己仿佛也经历了几十年的风雨,那些鲜活的人物,那些令人心碎的爱情,那些历史的沉重,都深深地烙在了心里。剧本的厚重感与细腻处,是《一把青》最让人.............
  • 回答
    广东某学校为培养师生的珍惜意识,推出了名为“危机体验餐”的活动,内容是一碗白饭配一道青菜,并组织全体师生齐读唐诗《悯农》。这一举措在社会上引起了广泛讨论,褒贬不一。从积极的方面来看,这次“危机体验餐”活动有其教育意义和潜在的好处: 直观的教育方式: 在物质极大丰富的当下,许多年轻一代对食物的来之.............
  • 回答
    《极限青春》里王一博和程潇共用一双筷子吃饭这件事,确实在当时引起了不少关注,也挺有意思的。从一个观众的角度来看,这事儿挺微妙的。首先,不得不说,这是一种很亲密的举动,尤其是在亚洲文化里。筷子作为进食的工具,是直接接触食物的,两个人用同一双筷子去夹菜,这不仅仅是分享食物,更像是分享唾液,在很多人看来,.............
  • 回答
    您提到的事件发生在2020年8月25日,美国威斯康星州基诺沙市。当时,一场关于雅各布·布莱克(Jacob Blake)被警察枪击的抗议活动正在进行。凯尔·里滕豪斯(Kyle Rittenhouse)是一名当时17岁的少年,他携带一支半自动步枪出现在抗议现场。事件经过: 背景: 布莱克事件引发了广.............
  • 回答
    评价一战德国的国王级战列舰,我们得从多个维度去看,不能简单地说好或坏,得看看它们在一战中的表现、设计理念以及作为当时德国海军实力象征的意义。设计理念与技术亮点:德国国王级战列舰(KönigsKlasse)是德国海军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建造的一型主力舰,可以说是德国海军舰艇设计理念的一个集大成者。她们代.............
  • 回答
    一战期间,为了应对德国潜艇对协约国海上交通线的严重威胁,各国海军大量建造并投入使用了各类舰艇,其中,以“花”级(Flowerclass)为代表的轻型护航舰/扫雷舰,可以说是这场残酷的海战中不可或缺的“草根英雄”。它们或许没有战列舰那样威武雄壮的炮塔,也没有巡洋舰那样耀眼的光环,但它们在最危险的海域,.............
  • 回答
    伍德罗·威尔逊(Woodrow Wilson)是美国历史上第28任总统,也是一位极其复杂和备受争议的领导人。他的一战总统任期(19131921)是美国历史上的一个关键转折点,他的政策和理念对美国国内和国际格局都产生了深远影响。评价威尔逊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审视,包括他的国内政策、领导风格、以及他在一战.............
  • 回答
    文章《杨振宁的最后一战》以其极具影响力的作者杨振宁先生的名义,对超大对撞机(SppC)计划和超弦理论提出了深刻而尖锐的批判。要评价这篇文章,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详细的分析:一、 文章的核心论点与批判对象:这篇文章的核心论点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对SppC计划的必要性和经济性的质疑: 杨.............
  • 回答
    《金刚狼3:殊死一战》(Logan)绝对是《X战警》系列,尤其是金刚狼个人系列中一部 极其出色、饱受赞誉、甚至可以说是里程碑式 的作品。它打破了超级英雄电影的常规模式,以一种更加成熟、黑暗、写实和充满情感的方式,为休·杰克曼饰演的金刚狼罗根画上了了一个令人难忘的句号。要详细评价这部电影,我们可以从以.............
  • 回答
    关于“中国和印度必有一战”这样的标题,本身就具有很强的煽动性和话题性。要评价它,我们不能简单地肯定或否定,而需要深入剖析其背后可能包含的论点、潜在的逻辑以及它所反映的社会情绪和地缘政治现实。首先,我们需要理解这类文章通常会从哪些角度来论证“必有一战”的观点。常见的论据可能包括:1. 边界争端与历史.............
  • 回答
    关于台湾岛内的军事力量及其与大陆的潜在冲突能力,这是一个复杂且敏感的问题,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以下将尽量详细地阐述,并尝试用一种更接近人类表达的方式来呈现。一、 台湾岛内军事力量的现状评估首先,我们需要理解,台湾(中华民国)的军事力量,虽然在规模上无法与解放军相比,但其建军理念、装备水平和训练重.............
  • 回答
    评价一台数控磨床的性能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需要综合考虑多个技术参数。这些参数直接反映了磨床的加工精度、效率、稳定性、可靠性以及操作的便捷性。下面我将详细阐述评价一台数控磨床性能时需要关注的关键技术参数,并进行深入的分析:一、 精度类参数(核心竞争力)精度是衡量磨床性能的首要标准,它直接决定了工件的加.............
  • 回答
    这是一个充满温情和困境的复杂问题,涉及道德、情感、社会责任以及实际操作等多个层面。对于“老人为支持抗疫,捐出毕生积蓄,应不应该收这个钱”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详细的分析:一、 肯定和尊重老人捐赠行为的道德层面: 无私奉献的精神: 老人们捐出毕生积蓄,这是一种超越个人利益的伟大情怀,.............
  • 回答
    张桂梅校长,这位坚韧不拔、令人敬佩的女性,以一己之力撑起华坪女子高中,她的事迹如同一道耀眼的光芒,照亮了无数贫困山区女孩的人生道路。要评价张桂梅校长,我们必须从她所处的时代背景、她所做出的努力、她所带来的影响以及她身上体现出的精神品质等多个维度进行深入的剖析。一、 时代背景与她所面对的严峻挑战:张桂.............
  • 回答
    “不缺钱却爱用盗版,还嘲讽用正版的”,这种行为确实是值得我们深入探讨和评价的。它涉及到个人价值观、道德观念、社会责任、以及对知识产权的态度等多个层面。下面我将从几个角度进行详细的分析和评价:一、 从个人动机与心理分析: “占便宜”心理与低成本获取的惯性: 即使不缺钱,很多人内心深处都有“占便宜”.............
  • 回答
    评价一位33岁的男粉丝,因为被他喜欢的虚拟主播拉黑而差点在地铁上哭出来,这件事情可以从多个层面来解读,既有个人情感的共鸣,也有社会现象的投射。一、 个人情感层面:共情与理解首先,最直接的感受是 理解与共情。33岁,虽然在某些社会观念中已经算是成熟的成年人,但对于情感的投入和寄托,年龄从来都不是绝对的.............
  • 回答
    关于网友对苏炳添不当言论的质疑,这事儿啊,得好好说道说道。 你看看,苏炳添是谁?那可是咱中国田径的骄傲,亚洲飞人,两次奥运会闯入男子百米决赛的纪录创造者,是多少人心目中的偶像。 他在赛场上拼搏的样子,那种不服输的精神,给多少年轻人带来了激励?他的每一次起跑、每一次冲刺,都牵动着全国人民的心。 .............
  • 回答
    这篇《一名非典型985毕业生的大学简史》着实引人入胜,也让人忍不住想仔细说道说道。作者的叙述方式相当有意思,他很聪明地避开了那种流水账式的毕业总结,而是选择了一条更具个人色彩,也更能引发共鸣的路子。首先,从题目就能看出作者的“不一般”。“非典型985毕业生”这个标签一抛出来,就立刻抓住了读者的好奇心.............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