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评价文章《杨振宁的最后一战》对超大对撞机计划与超弦理论的批判?

回答
文章《杨振宁的最后一战》以其极具影响力的作者杨振宁先生的名义,对超大对撞机(SppC)计划和超弦理论提出了深刻而尖锐的批判。要评价这篇文章,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详细的分析:

一、 文章的核心论点与批判对象:

这篇文章的核心论点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对SppC计划的必要性和经济性的质疑: 杨振宁先生质疑投资巨额资金建设超大对撞机是否有科学上的必要性,以及其成本是否在可承受的范围内。他认为,在没有明确的理论指导下,盲目追求更大的能量和更高的精度可能并非最有效的科研方向。
对超弦理论的科学性的质疑: 这是文章最核心的批判之一。杨振宁先生对超弦理论的以下几个方面提出了质疑:
缺乏可检验的实验证据: 他强调,一个成熟的物理理论必须能够提供可被实验验证的预言。超弦理论至今未能给出能够被现有或近期可预见的实验技术所验证的具体实验信号。
理论本身的复杂性和“不可证伪性”: 超弦理论构建了一个高度数学化、抽象化的世界,其方程非常复杂,而且存在大量的自由度(比如弦的不同振动模式、额外的空间维度等)。这使得理论的“不可证伪性”问题尤为突出——无论实验结果如何,似乎总能找到一种方式来解释,或者调整理论的参数来适应实验数据。
从实验物理到理论数学的倾向: 杨振宁先生认为,超弦理论在一定程度上已经脱离了实验物理的根基,更像是在进行一种数学上的探索,其结论难以与现实世界的物理现象直接联系起来。
对物理学发展路径的担忧: 他表达了对当前粒子物理研究过度依赖大型对撞机和高度抽象理论的担忧,认为这可能挤占了其他更具潜力的研究方向的资源和关注。

二、 杨振宁先生的论证方式与说服力:

杨振宁先生作为一位杰出的物理学家,他的观点自然具有相当的分量。文章的论证方式通常是:

以科学方法论为基础: 杨振宁先生的批判是建立在他数十年科学研究经验和对物理学基本原则的深刻理解之上的。他始终强调实验验证在物理学中的核心地位。
对比和类比: 他可能会将超弦理论与过去成功的物理理论(如量子力学、相对论)进行对比,指出它们在实验验证方面的差异。
逻辑推演和哲学思考: 除了科学事实,他也可能从哲学角度探讨科学理论的意义和价值,以及科研投入的合理性。
警示和呼吁: 他的论证往往带有警示的意味,呼吁科学界应该更加审慎地对待科研方向的选择和资源分配。

三、 对文章的评价与分析:

要评价这篇文章,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

1. 积极的评价和价值:

对科学精神的捍卫: 杨振宁先生的文章是对科学研究基本原则——可检验性、可证伪性——的有力捍卫。在科学界,尤其是在基础物理领域,对这些原则的坚守至关重要,以防止研究偏离轨道。
对资源分配的审慎思考: 超大对撞机计划耗资巨大,对社会资源的占用也是巨大的。杨振宁先生的质疑迫使人们反思这种巨额投入的合理性,以及是否存在更具成本效益的研究路径。这对于科学决策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促进科学辩论: 他的批判无疑会引发科学界的广泛讨论和辩论,这对于推动科学的进步是积极的。不同的观点和思想的碰撞,有助于更全面地认识问题。
对年轻学者的启示: 对于年轻的物理学研究者来说,杨振宁先生的观点提醒他们,在追求理论的“美感”和“优雅”的同时,不能忽视与现实世界的联系和实验的检验。
对理论物理与实验物理关系的提醒: 文章也提醒我们,虽然理论物理是创新的源泉,但它最终需要通过实验来验证和修正。两者之间应该保持一种健康的互动关系,而不是一方完全脱离另一方。

2. 潜在的争议点和可能的批评:

“最后一战”的语境: “最后一战”这个词汇本身就带有强烈的个人色彩和情感色彩,可能预示着杨振宁先生对当前物理学发展方向的不满,并希望在职业生涯的后期产生影响。这种表述可能被认为带有一定的主观性。
对超弦理论的“代表性”问题: 超弦理论是一个庞大且还在发展中的理论体系,存在多个版本和不同的研究方向。杨振宁先生的批判是否涵盖了超弦理论的全部,或者是否过度简化了其内容,这一点可能存在争议。
时间视角的问题: 科学理论的成熟往往需要时间。超弦理论虽然尚未得到实验验证,但其在数学上的精妙性和对统一物理学的尝试,仍然吸引着许多研究者。评价一个理论的价值,有时也需要更长远的时间视角。
个人观点与科学界共识的平衡: 尽管杨振宁先生是泰斗,但他个人的观点并不一定代表整个科学界的共识。科学的发展是一个群体共同努力的过程,各种不同的研究方向和理论都有其存在的价值。
对实验预言的理解差异: 对于理论的“可检验性”,不同科学家可能有不同的理解。有些理论的预言可能非常微妙,需要极高的实验精度才能探测到,而这种精度可能在未来才得以实现。
SppC的战略意义: 虽然杨振宁先生质疑了SppC的科学必要性,但建设大型科学设施往往也具有国家战略、人才培养、国际合作等方面的意义,这些方面在批判中可能未被充分考虑。

3. 文章的深层影响:

对物理学研究方向的引导: 杨振宁先生的观点可能会影响年轻一代的科学家选择研究方向,一些人可能会更加谨慎地选择超弦理论,而另一些人则可能因为他的话语更加坚定地去寻找实验证据。
对科研政策的影响: 类似的文章可能会影响政府在科研投入上的决策,促使决策者更加关注理论与实验的结合,以及科研项目的风险评估。
对公众理解科学的引导: 这样的讨论也能帮助公众更好地理解科学研究的本质,以及科学理论的发展过程并非一帆风顺,常常伴随着质疑和争论。

总结:

《杨振宁的最后一战》一文对超大对撞机计划和超弦理论的批判,是一次基于科学方法论和深刻洞察力的重要发声。杨振宁先生以其权威的地位,对这些前沿科学项目和理论提出了关于“必要性”、“经济性”和“可检验性”的根本性质疑。

文章的价值在于其对科学精神的坚守,对科研资源配置的审慎思考,以及对科学界可能出现的“脱离现实”倾向的警示。它成功地引发了科学界的广泛讨论,提醒人们科学的根基在于实验验证。

然而,文章也可能因为其个人色彩的表述、对复杂理论的简化处理,以及对科学发展长期性的认识差异而存在争议。评价这篇文章,需要认识到科学研究本身就是一个充满探索、试错和辩论的过程。杨振宁先生的批判,无论结果如何,都为科学界提供了一个宝贵的反思机会。

最终,对超弦理论和SppC计划的评价,还需要在时间的检验下,以及未来更多实验和理论发展的基础上才能得出更全面的结论。但杨振宁先生提出的这些问题,无疑是科学界长期需要认真思考的。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篇文章趣味横生,深入浅出,洋洋洒洒两万多字,让人大呼过瘾,欲罢不能。

如果这是一部根据事实改编的短篇小说,那么,这将是我的评价。但如果这是一篇讨论科学的科普文,那么,我的评价是不负责任的、不合格的文章

对于超大对撞机计划,不管是反对还是支持,都应该持开放态度讨论。赞成,是为了推进我国的基础科研事业;反对,是因为投入巨大,性价比不足等。杨振宁先生是一个伟大的物理学家,其不赞成超级对撞机计划,我相信他也自有考量。但是,不管意见如何,所有的讨论都应该建立在客观事实之上,尤其是其中的科学内容,而非臆想。

然而,文中大幅都在讲故事,或者编故事,并没有进行深入讨论对撞机该不该建以及背后的科学。而且对诸多的科学概念都有混淆,比如CEPC、SPPC、超弦理论、超对称理论等等。不仅如此,文中通过“传教士”、“超弦教”等名词误导读者对科研的理解,通过“利益”、“结盟”等暗示这里面有着巨大的利益勾结,通过“权利”等字眼又暗示里其中权利斗争。通过贬低讽刺相关科研人员的行为在任何时候都不应该成为主流,更不应该编造是非,编造权钱交易等恶意抹黑科研人员,以达到反对的目的。这样的行为,真的很LOW。

所以,我批判原文作者不是因为他反对超级对撞机计划,而是编造是非,恶意扭曲事实诋毁相关科研人员。

本人是高能物理在读学生,但是研究方向与超级对撞机没有关系。下文中也提到了。下面就针对其中的观点和写作手法进行讨论。但是,本篇回答并不会参与对撞机该不该建这一讨论,也不会去论述建对撞机的成果与意义,更不会去回答大众对超级对撞机中的疑问,当然,我会维护原文作者不攒成对撞机的观点,本人只是就事论事的针对于文章中的内容与文章的写作手法进行讨论,表达自己的观点。

1、文中最开始的部分说:

从事高能物理研究的人,都指望这个项目上马,不然他们在剩下的岁月中将无事可干。

这个是很多人对高能物理的误解,认为高能物理就是只能通过超高能对撞机进行前沿物理研究。首先,除了对撞机实验,也有一些其它的实验能够进行高能物理研究,比如说宇宙射线探测器等,通过把探测器放到卫星上进行研究,比如暗物质粒子卫星等。

其次,高能物理还有很多的研究并不需要超高能对撞机,而是需要重离子对撞机,比如本人所在的高能核物理组,我们也属于高能物理研究,但是研究的不是超高能下的物理现象,而是在极端条件,比如高温高密,下的物质状态。国内的清华、北大、兰州近物所、华中、国科大等高校研究所都有相关的研究与研究人员,对于这些人,即使这个超大对撞机计划被否决,也完全不会影响这些人的科学研究。这些人,在高能物理研究中并不是少数。

退一步讲,每个专业的从业人员难道会不期望自己专业得到发展吗?不希望能有更多的资源去促进专业的发展吗?提出这种可能性是从业人员尤其是科研人员的责任与义务。

点评:

作者在一开始用这句话为后文做了铺垫,使后文中高能物理所以及所谓的超弦教狂热的推进对撞机项目的举动顺理成章,合理化了剧情。

2、文中说:

相对论与量子力学有多辉煌,当代物理学就有多黯淡。

相对论与量子力学的成就确是非常辉煌,但是它们都是经历了漫长岁月的发展才辉煌起来的。从1861年麦克斯韦发表《电磁场的动力学理论》首次提出麦克斯韦方程组,到1887年迈克耳孙-莫雷实验否定以太假说,再到1905年爱因斯坦提出狭义相对论以及1915的广义相对论,这中间超过了半个世纪的发展;而量子力学的发展更是曲折,1900年普朗克提出量子化假说,1911年卢瑟福发现原子核,1927年薛定谔提出薛定谔方程,再到之后的量子场论,能够完整的描述电磁相互作用并给出可行的计算都是已经到了19世纪60年代了。而作者拿着这超过半个世纪,前后总共一个世纪的辉煌成果,来对比眼前这些年的物理学成就,如何比???这样的比对有意义吗?

另外,1900年,开尔文勋爵在英国皇家研究所做了一次演讲,演讲中开尔文提到了,物理学大厦的上空飘着两朵乌云。在这之后的几十年里,正是通过对这两朵乌云的研究,得到了二十世纪最伟大的两个理论——量子力学和相对论。而在二十一世纪初的现在,物理学大厦之上的天空,飘满了乌云,正反物质不对称之谜,暗物质与暗能量之谜,中微子质量之谜,等等,我在这个问题下写过回答:

当代物理学的黯淡,正是因为物理学大厦上空布满了乌云。而乌云遮挡下的黑暗,就是曙光普照的前一刻。

点评:

这句话实际上击中了很多没有相关知识背景人士的内心,很多人都认为前沿科学已经很多年都没有实质性突破性的进展了。作者通过这句话顺利的与读者站在同一战线上。

3、文中第一部分说

CEPC唯一确定的科学目标,就是精确测量希格斯粒子,即所谓的上帝粒子,如果不能保证超越现有物理框架标准模型,那就跟测量牛顿引力常数的意义差不多,但是谁又能保证呢?

这是对希格斯粒子、希格斯机制以及标准模型的不懂所造成的的误解。我们现在对于希格斯粒子只是知道其存在,质量多少,但是对于其更精确的性质和数据,所知甚少,比如,希格斯粒子是基本粒子还是复合粒子?标准模型中,希格斯粒子的性质是比较奇怪的,而对于希格斯粒子的精确测量与研究能够使我们更好的认识了解标准模型以及超出标准模型的物理。而精确测量牛顿引力常数,永远不可能得到超出牛顿引力的新物理现象。

简而言之,测量希格斯粒子,是为了寻找超出标准模型的新物理现象;而测量牛顿引力常数,只是为了牛顿引力定律的计算结果更精确。

另外,谁也不能保证发现新的物理现象,但是科研的意义不就在于此吗?什么时候无法保证一定出成果也成为了反对的理由呢?

点评:

与读者形成感情共鸣,进一步加强与读者的心里联系。

4、文中第一部分说:

但是为了满足数学自洽,人类付出的代价是颠覆我们的宇宙观。

恰恰相反,颠覆我们宇宙观的是不断发现的新的物理现象,而不是数学上的自洽。数学终归是工具,实际上,历史中的数学工具往往都是超前于物理学多年就发展起来的,比如说,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用到的黎曼几何在其半个世纪前就已经被黎曼提出来了。正是由于发现了新的物理现象,颠覆了我们固有的认知,才促使我们去不断发展新的理论,是理论在数学上更自洽。

5、文中第一部分说:

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把质量与能量统一起来,搞出了原子弹氢弹,物质与力统一了,那不晓得搞出什么吓人东西。

在这句话中,作者想通过相对论导致了原子弹而得出超对称理论会导致更可怕的武器的出现,这两件事在逻辑上根本就是无关的,而且所有科学的发展与技术的进步都是两面性的,但是这不是阻碍科学发展的理由。相信任何受过教育的人都能明白这个道理。

6、文中第一部分说:

虽然这是地球人可以做到的,但必须建立巨型对撞机,需要成百上千亿的经费,LHC前前后后就花了100亿美元。超弦与高能物理联手,意味着玄奥的思想与庞大的利益结盟。
这是一个很妙的组合,超弦永远无法被证伪,但如果局部证实,就能够屹立不倒。这就跟宗教一样,上帝的仁慈永远触摸不到,但是教会能让人感受到实实在在的关爱,当然还有连绵千年的香火钱。
超弦与其说是一个学派,还不如说是一个教派。
这可不是醋醋说的,超弦界自己戏称扛把子爱德华·威滕(Edward Witten)为Pope,也就是教皇的意思。

“超弦与高能物理联手”???“玄奥的思想与庞大的利益结盟”???“宗教”???阴谋论???对于这段话,我已经不屑于反驳了,各位看官自然明白。

点评:

“玄奥”、“利益”、“联手”等词汇击中了读者心里最感兴趣的部分,再用“上帝”、“教会”等名词进一步讽刺了对撞机项目与相关科学家,把科学事件彻底变成一档利益勾结的交易,并与文中开头相呼应。

7、文中第二部分说:

2015年6月3日,LHC将能量提升到接近设计峰值的13TeV,仍未发现超对称粒子的迹象,99.999%的超对称理论原始参数空间荡然无存。
超弦教只好改口,称预估的能级,是超对称理论与标准模型“自然结合”后的计算结果,没有撞出来超对称粒子,它们的结合方式可能并非“自然”,需要更大能级的对撞机才能发现超对称粒子。
.......他在20多年前就说过,1TeV就能看到超对称粒子,后来被实验打脸,又改口称得100TeV才行,这差不多就是CEPC的升级版SppC的能量峰值。
这等说辞,连我等普通人都听得出来在耍流氓。
没有理论预测,或者随意调整预测,谁知道多大能级才撞得出来,花费成百上千亿建造大型对撞机,只有0.001%的胜率,这还是瞎猫碰上死耗子的结果。

作者真的明白什么是科研吗?这些实验都是建立在一定的理论预测上的,但是,理论的自由度是很大的,谁也无法保证理论是完全正确的啊,正是如此,才需要实验对理论进行验证或者根据实验结果不断地改进理论,实验的结果与理论不符,当然得修改理论了,难道理论错了还要坚持吗?什么叫做“改口”,什么叫做“打脸”,什么又叫做“耍流氓”???科研就是在这只有0.001%的胜率中找到一条通往未来的路,如果路一开始就摆在眼前,还需要研究探索吗?

补充:这一点的反驳本人确实充满情绪化,但是不认为有错误。客观的说,超对称理论确实被LHC否定的差不多了。但是所有理论的发展不都是如此吗?实际上,为了解释物理现象,科研人员会提出众多的可能的理论假设,然后再通过不断的论证,进而根据论证的结果找到最可能的候选理论,然后通过实验验证。可是,谁也无法保证就是这个理论就是正确的啊!在理论被实验否定了之后,肯定就要继续修改与发展理论,这样的实验结果虽然否定了原有的理论,但是也是提供了新的方向,以及新的实验数据,结合这些新的数据与原有的理论,修改后得到新的理论,然后进一步验证,科学从来就是这样逐步的发展起来的。难道说实验否定了理论,理论就不继续发展了吗?

另外,CEPC不是为了验证超对称理论!!!!!!!!

而是为了测量希格斯粒子。而希格斯粒子一定是存在 的,因为已经被发现了,而且希格斯粒子还有大量的性质没有被测量,CEPC的目的就是去精确测量希格斯粒子。因此,CEPC一定会出成果的,只是不确定是否能有重大突破而已!!!

所以完全没有作者所谓的“花费成百上千亿建造大型对撞机,只有0.001%的胜率,这还是瞎猫碰上死耗子的结果”。

点评:

这段话把相关研究人员批判为一群坑蒙拐骗的骗子,嘲讽了对撞机项目。读完此段,读者心中已经认定相关科学家与实验皆为骗局。

8、文中第二部分说:

上世纪80年代,中国搞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BEPC),虽然没有提出什么宏大理想,但是对于实现什么样的科学目标可是一清二楚,李政道与丁肇中等华裔诺贝尔科学家也来积极推动这件事。
而这一次,他们保持了沉默,丁肇中还是王贻芳的老师,高能物理界的大师级人物。

当时中国推进BEPC时,杨振宁就已经反对了,但是当时的科学家和政府顶着很大的压力还是很好的做起来了。当时的科学目标一清二楚,现在的目标同样很清楚,并不存在迷茫的地方。

另外,丁肇中对对撞机的态度是支持的,下图是本人拍摄于2019年11月国科大的举办的中科院前沿科学战略研讨会时丁肇中的报告:

反对丁肇中实验的人也不少,其中也不乏诺奖获得者,但最后丁肇中做出了亮眼的成就。在这样的场合讲这样的故事,我相信态度不言自明。丁肇中的这次发言也有报道:

而丁肇中的演讲恰恰就是在告诉我们,不要迷信权威人士的观点,不能因为他们是很厉害很有名的科学家或者得过诺奖的科学家,就去无条件相信他们的话,要自己调查研究后得出自己的观点并为之坚持,不要人云亦云,迷信权威。

对撞机该不该建,可以有很多理由去赞成或反对,但就是不能因为是王怡芳赞成或者杨振宁反对就跟着赞成或反对。

点评:

通过编造事实来佐证自己的观点,但是事实恰恰相反。

9、文中第三部分说:

2015年,格罗斯在《华尔街日报》撰文《中国的科学大跃进》,力挺中国超大对撞机计划,生怕他的文章中国人看不到,他还特意让人翻译成中文。
醋醋忍不住多说一句,格罗斯如果懂得中国多一些,就会知道大跃进在中国并不是什么好词。

事实上,这个翻译工作并不是格罗斯主动要求的,而是高能所的要求,而做翻译的老师正是本人所认识的一位老师,并且译文标题并没有出现“大跃进”这样的字眼。说一点主要是想说明原作者的自己臆想编造的行为。译文链接如下:

点评:

再一次通过编造事实来佐证自己的观点。

10、文中第四部分说:

但标模派的成功很憋屈,其创立之初就先天不足,没有把引力纳入其中,后来又发现了暗物质与暗能量存在,我们可感知的61个粒子构成的物质只占宇宙4.9%。
......
然而讽刺的是,验证标准模型的实验数据与理论的预测,也是有史以来最匹配的,标准模型几乎牢不可破。

标准模型的成功是非常巨大的,是目前最为成功的一个模型。但是说标准模型几乎牢不可破有点过了。实际上,标准模型也有很多的问题并没法解决,除了作者已经提到的没有包含引力、暗物质和暗能量,其它的问题也有很多,比如说CP破坏问题(与正反物质不对称息息相关),中微子振荡问题,等等。只能说标准模型的成就和不足都是巨大的。

11、文中第四部分说:

由于评委会主席就是威滕,所以每年获奖者大多是超弦研究者或其盟友,如王贻芳就得过,今年的基础物理突破奖给了研究超引力的科学家,充分展示了什么叫做“肥水不流外人田”。

这段话误导意向太明显,王贻芳获得2016年的基础物突破奖是因为其在大亚湾中微子实验中做出的突出成就,王贻芳凭借着这个成果多次获得过国内国际大奖,这件事并无法佐证“肥水不流外人田”的观点。

12、文中第七部分说:

在爱因斯坦忙着收拾引力的时候,一群科学家排成方队踢着正步走远了,这里面有玻尔、薛定谔、海森堡、狄拉克……量子力学山头上一堆大王,广义相对论山头上只有爱因斯坦一个光杆司令。

实际上,爱因斯坦也是量子力学的主要推动者,其提出的光电效应、光子等概念在实际上推动了量子力学的建立与发展,其与海森堡、波尔等人对于量子力学原理的争论更是极大的促进了量子力学的发展。所以,爱因斯坦应该是脚踏两个山头啊。

13、文中第十部分说:

为统一而统一,超弦不惜为了数学自洽引进超越现实的额外空间维度,反而发散成了几乎无穷大数量的宇宙,成为了吓唬公众的玄学。

“超越现实的额外空间维度”,什么叫做超越现实呢?因为无法在生活中感受到就是超越现实吗?普通的低能实验也无法发现质子和中子,但是能量提高就能看到了,那么质子和中子是现实的吗?再提高能量,还能发现大量的强子,这些强子是现实的吗?科学上提出的假设,从来都是循序渐进的,而不是突然没有任何缘由的臆想。引入额外空间维,一点也不超越现实,如果能够验证,就是正确的,如果与实验相悖,则是错误的,无所谓超不超越现实。

14、文中第十部分说:

当年LHC上马,好歹还有希格斯粒子保底,CEPC有什么?实验依据不足,目的不明,再加上天量巨资,作为一个有责任的科学家,杨振宁能不反对吗?他给出两个方向建议,进一步研究加速器原理,或专注弦论美妙的几何结构。

CEPC有着明确的科学目标[1]

● CEPC的科学目标不是直接寻找超对称,而是对Higgs的性质及其他标准模型的参数做精密测量,通过寻找与标准模型不一致的地方,间接发现新物理

● 模型无关的分析,特别是希格斯质量的自然性问题告诉我们新物理大概会出现在1-10 TeV

● 目前已知的标准模型的问题,包括质量等级,真空不稳定、没有暗物质粒子、中微子(质量)、希格斯粒子自耦合问题等,都跟希格斯粒子有关。

● 希格斯粒子的仔细研究是粒子物理研究必不可少的一步

● CEPC可以最精确地测量希格斯粒子,做出重大科学发现;CEPC可以把Z,W粒子的测量精度提高1-2数量级,和希格斯一起,全方位、最高精度地检验标准模型,寻找新物理,实现重大突破。

CEPC主要是对希格斯粒子的研究,发现新物理,而跟超对称、超弦理论没有直接的关系。

15、文中对于“超对称理论”和“超弦理论”的使用混乱。超对称理论起源于超弦理论,但是这几十年的发展中逐渐独立于超弦理论。实际上,大统一理论(注意与超弦理论区别),就可以通过场论+超对称理论进行构建,这样的理论独立于超弦理论,但是没有包括引力。实际上,推动对撞机建设的,有很大一批是做大统一理论、新物理的人,而超弦理论的人恰恰是少数。

16、杨米尔斯理论虽然在形式上统一了电、弱、强三种力,但是在考虑了希格斯机制后也只是真正的统一力电、弱两种力,强力一直无法被统一。而其中一个关键的候选理论就是超对称理论,考虑超对称理论,(理论计算发现)电、弱、强三种力就可以在更高的能标上获得统一。SPPC要验证的理论,是这个层面上的统一理论,而非超弦理论。

17、CEPC有着明确的目标,就是对希格斯粒子做精确的测量,深入研究希格斯粒子的性质,以期望发现新物理现象,为下一步高能物理的发展提供方向。其造价预估为360亿人民币。CEPC并不直接验证超对称,更不会验证超弦理论。而超级质子质子对撞机(SPPC)是在CEPC有重大突破性发现、高温超导技术有重大突破等条件满足的情况下才会考虑建设的项目,预估投入1000亿人民币,而目前只是在进行CEPC建设时,挖一个大一点的隧道,为未来可能的实验预留空间,避免重新挖隧道,节省巨大的成本。

个人感想

本人作为一个高能物理在读研究生,内心里是希望CEPC能够被批准立项,希望其建成,但这样的想法很大的原因是自己是高能物理的一员,也就是所谓的屁股决定脑袋。当意识到这一点后,我也会理性接收别人提出的反对意见,比如耗资巨大、可能的实验结果不足、性价比低等等,这些都是值得讨论的事情,因为这确实是一个非常巨大的投入,必须深入讨论。

然而,文中大幅都在讲故事,或者编故事,并没有进行深入讨论对撞机该不该建以及背后的科学。而且对诸多的科学概念都有混淆,比如CEPC、SPPC、超弦理论、超对称理论等等。不仅如此,还通过“教”、“利益集团”等误导性词汇进行引导,暗示这里面有着巨大的利益勾结,以及通过“权利”等字眼又暗示里其中权利斗争等。即使是当事科学家的宣讲与回应也都是在就事论事、进行科学的讨论,反而是一些吃瓜群众恶意抹黑、编造事实、带节奏。这一点实在让人无法容忍。

作者的写作手法非常高明,戏剧性和娱乐性很强,很多科学理论和背后的故事都用戏谑的手法表达了出来。文中也不乏非常精彩的科普片段,比如对于数学之美等方面的部分,我个人也是很喜欢,我本来是很佩服这样的人,但是,作者用这样的超高写作手法,更多的是对超弦理论、对超级对撞机计划、对背后做出巨大科学贡献的科学家的讽刺与不屑。但是最可怕的是,看完之后,心里隐隐觉得不对劲,有什么地方不对,但是很难直观的找到一个确定的点进行反击。再读一遍才发现,作者已经把自己的嘲讽与不屑揉碎了混进在这篇文章的每个角落。多希望作者能够用这样的才能写一篇具有严谨客观事实的讨论文章。

任何人都可以进入到这个问题的讨论中来,不管是相关的科学家还是无关的吃瓜群众。但是讨论归讨论,通过贬低讽刺相关科研人员的行为在任何时候都不应该成为主流,更不应该编造是非,编造权钱交易等恶意抹黑科研人员,以达到反对的目的。这样的行为,真的很LOW。

杨振宁是一个非常伟大的科学家,其对高能物理的发展做出了顶级的贡献,他自然有他的立场。王贻芳也是很厉害的科学家,做出的成绩也是耀眼瞩目,而作为一个中国的科学家,提出并推动可能的科学项目是有责任感的体现,无论最终这个项目有没有建成,就像王贻芳自己说的:

如果我没有提,是没尽到责任。

我不想过多的讨论该不该建对撞机,在这一点上我只想上一点价值,抒发一点情怀:

当代物理学的黯淡,正是因为物理学大厦上空布满了乌云。而乌云遮挡下的黑暗,就是曙光普照的前一刻

未来,如果这个项目被正负立项批准,我会开心于我国高能物理事业的发展与进步;如果没有被批准,那我也知道,这笔钱会流入到其它的学科与领域,在另一个角度上促进着国家的发展与进步。不管哪种结果,我都会为之欣喜,因为我是一个热爱祖国的中国人,我始终相信决策者最终能做出符合国家长远利益的决策。


当然,对于评论圈很多人让我解释对撞机的成果、论述建对撞机意义的人,我只能说

因为

参考

  1. ^ http://www.ihep.cas.cn/dkxzz/cepc/cjwtjd/201808/t20180824_5059160.html
user avatar

当年如果没有Yau那么阴阳怪气的带节奏,也炸不出这个topic在公众里的影响力。Yau批判王孟源时就开启了不就事论事的风气,回头你怪不得人家公众号以春秋笔法回敬你,而且还写的比你好看。我看问题下面很多答案说这种春秋笔法不够就事论事,当年批评杨振宁的时候有多少人是不就事论事而是说老杨人老了远离研究第一线了所以说的话不值一哂了?无论是王文还是杨的讲话,基本来说都在就事论事,但彼时高能界舆论一线有多少人都在盯着反建派的背景和动机做文章呢?

事实上,这个问题根本不值得争论。当学界因为和普通民众巨大的认知隔阂而在舆论和金钱上得不到普通民众支持,找人要钱的莫非还要把错怪到民众身上么?你就算证明推cepc的主要是nima,和susy无关,和超弦无关,然后呢?社会大众只会觉得你在叽里咕噜念咒语。我们总说,做研究是为了推动人类认知的边界。但事实上,多数情况只不过是推动了小圈子的认知边界。当然,推动小圈子的认知边界,这无可厚非,值得尊重,但你说你要花圈子外的钱,在大家钱袋子都紧的时候,去满足你圈子里的好奇心,还不肯真诚的好好的向给你资金支持的人们积极解释和宣传你在干什么,不肯花力气做科普与宣传,而是傲慢的指责你的反对者的资格问题,那就不要怪别人写带节奏的文章,这是毅种循环。

希望每个在研究一线的同学们,如果你觉得你的研究领域得到的支持不足,最好是放下身段,能做科普的做科普,能写科幻的写科幻,不强求你像Kip Thorne一样领导得了LIGO拿的了诺奖拍的了《星际穿越》,最不济,在涉及到本领域重大发现时,如果有媒体想采访,积极抓住机会,以业内人士的身份向大家真诚介绍,去一去象牙塔里的书生气。须知你们的这些工作都在增加行业在公众里的影响力。就cepc这种目标不清晰的项目,都在说什么少打造几个娱乐明星钱就够了,问题是,明星娱乐麻醉了民众,你跟民众好好说一句「别娱乐那么low的东西了,来我们给大家看个更好的!」这是最起码的吧?

舆论高地你主动放弃不要,你的反对者就会轻而易举地拿走。

————————————————

往大了深入说两句,知乎是个精英主义盛行的地方,还有一众工业党和三体粉。先声明我没有贬低三体的意思,事实上这是我最喜欢的科幻小说系列之一。但是似乎很多人痴迷于那种把文明的目标公理化的想法。但文明真的存在所谓的「终极目标」吗?人类的目标是不断扩展认知吗?是物质极大吗?是……要不我们中二一点,「征服宇宙」?关于科学研究,我记得貌似是波尔说过,重点不是世界是什么,重点是我们对世界说了什么。换言之,人类所有的物理模型和知识,很多时候那只是人类自己的认知,譬如我们为什么认为对称性重要,为什么这种理论漂亮那种理论丑陋,真正在乎的只有我们自己而已。The universe doesn't care. 所以,做基础科学的同学不要总有和上帝对话的幻觉,上帝不存在,能跟你对话的只有你的同类。也千万不要把自己当成文明目标的代言人。世上人千千万,大家各有各的幸福。如果你在研究中因为好奇心被满足而快乐,请真诚的向他人分享这种快乐,让他人也体验这种幸福,并支持你继续你的事业。这不是浪费时间,这本来就是研究的意义所在。

user avatar

这个文章连我都说服不了,更不用说去说服决策者了。

算了算了,我在这里点一下怎么做有可能会通过:

对撞机所需要的精密设备和测量仪器,国内能不能设计制造,或者具有设计制造的可能性?

对撞机为这些设备的国产化留了多少时间?

其精密设备的设计或思路能否转用于其它设备?

对撞机的运营与升级计划能否养活相关的国产精密设备行业?

如果都是肯定,而且是可以实现的回答,我就支持搞对撞机。

user avatar

首先,如果王院士自掏腰包,或者从国外忽悠来投资,那么他说什么都是对的。


其次,从我这种干过桥吊,搞过顶管,现在在搞大型掘进机的机械狗来说,我反对的,只是王院士的预算。

倘若王院士有勇气在他的预算后面加个0,我倒是会为王院士的诚实鼓掌。


最后,作为机械狗来说,无法回避的一个问题是,王院士这份预算里,留给国内院所的蛋糕,有没有十分之一?

user avatar

真有钱就登月吧。

现代科学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造假收益高,被发现概率低,难度大,在这方面,高能物理首屈一指,细胞生物学和分子生物学也只能是并列第二名。按照心肌干细胞十年被发现的效率来看,如果用对撞机撞出来的论文出现数据造假,起码得一百年才能发现,因为全球起码有几千家高水平的生物实验室,但并没有十台对撞机。

按照演化论的观点,这种系统的演化方向就是造假率越来越高。而物理学又是极富理论性的科学,后面的实验会依据前人的理论进行,而前人的理论又是根据以前的实验结果得到的,物理学还往往是一个理论解释多个实验,一个实验证实多个理论这样的网状结构,结果就是只要假结果出现的概率达到一个不算太大的数值,就可以导致物理学后续出现的结果都建立在不可靠的基础上,自然也是不可靠的,不可靠结果的自我繁殖是物理学的癌症,最终导致早期经典理论之外的物理学整体崩塌。

能避免造假的,是那些不需要高级仪器,不需要海量数据的处理就可以验证科学成果的领域,例如原子弹,例如登月。所以我建议:真有钱就登月。

user avatar

我支持建超大型对撞机,你们可以骂我了。

首先先说个无关的,物理学不追求整体描述的自洽追求什么?单纯数学上自洽但其预测缺乏验证手段的理论不一定是对的,但是反过来不自洽一定是比自洽更不物理的,随着新发现物理现象原来自洽的理论变得不自洽,正是每一次新物理的开端。


其次,现在的理论物理学前沿确实有很多脱离目前的物理过程纯数学的理论,是骡子是马,不去验证,任凭群魔乱舞,才是真的造神立教。

最后,对撞机确实有投入大、收效不确定的问题。但是每个国家都这么想,把钱浪费在政治上,人类就不会有新物理,很快就会在即将到来的危机中毫无办法。

我支持中国、以色列、印度,每个国家都应该建大型对撞机,为人类的未来做出一份贡献。

ps:

利益相关,我们临床医疗圈总是被高能物理、核聚变、航天一类的科研抢经费,加上职称晋升硬性规定,逼得都造假交差了。与高能物理算是敌对关系。但是我还是要支持继续建大型对撞机。


更多阅读:
























user avatar

【我把原本放在文末的更新补充移到开头这里,以免再有没耐心读完的读者要求我为对撞机辩护:我个人并不认为这个对撞机值得建,我的研究方向也不依赖于对撞机,所以我一点都不在乎最后建不建这个对撞机


@Yui Yoshioka@奶牛小雪球 的邀请。

作为在弦论和粒子物理学之间选择了后者的物理学博士生,我认为题目所提到的这篇文章的质量是很差的。对于这种水平的文章,我可以从中挑出两位数甚至三位数的各种事实性错误和知识性错误,并写一篇比原文还长的文章来反驳。但这是副教授以上级别的民科才有的待遇,我最近暂时不会浪费这么多时间去做这种费力不讨好的事。

现在的各种网络平台(包括知乎)上充斥着大量的这种粗制滥造的所谓『科普文章』。这些文章中并没有多少清晰准确的知识和事实,文章作者往往喜欢罗列一些道听途说缺乏依据的故事或野史,再塞入大量带有个人情绪的词句以及为相关人物和群体所起的尴尬外号,为数不多提到具体知识的时候则错误百出。这些用主观臆想拼凑出的文章无论在科学普及还是历史纪实上都没有什么价值,只能给没有相关知识背景的读者带来一种虚假的『获得感』,甚至还会加深一些错误的刻板印象。(除了题目中的文章以外,另一个例子就是这个问题下的答主 @吴牛喘月 的一些回答和文章)

现代物理学已经是一个高度分化和深入的巨大领域,并不是谁都有足够的知识水平来对最前沿的物理研究评头论足。有价值的评论来源于真正的学习和思考,而不是看过几本连科普书都算不上的故事书以后的莫名自信。

user avatar

补充一下:我发现不说明立场就会被人预设我可能的态度然后就批判一番,所以还是在开头说下比较好。我本人不从事高能物理实验的研究,对于cepc的投入产出比持悲观态度,认为目前不值得花这么多钱去建造这样的大型加速器。

我所反对的是这篇文章本身,不论什么观点,是私下的讨论还是公开的意见发表,像杨先生或者王所长那样一条一条把理由列出来就够了。这些论据是否真实,是否能支持观点都是可以讨论的,但是要就事论事。而丘成桐最早的文章中对王孟源的对人不对事,和这篇文章试图通过编造的故事把整个事情渲染成某种阴谋,都是极为不可取的。整个事情的讨论应该是立足于科学经济政治的理性讨论,否则即使这次的结果符合自己的意愿,下次就有被反噬的可能。以后争论的时候大家就都不再是就事论事而是开始编故事煽动情绪,这种局面对任何一方都是不利的。

所以有些评论指责我不详细反驳为什么要建加速器,而且只批评这个文章写作方式,我认为是没有道理的。我不支持建加速器,有什么好反驳的呢?这篇文章有哪些错误,建设加速器有多么重要,这些应该由那些支持建的人来说。

我不希望未来其它问题的争论都沦为这篇文章的水准,我希望将来否决建设的主要原因是杨先生的文章中一条条明确的论据而不是这篇垃圾编造出来的阴谋。在写作手法上也许确实很高明,也许值得科普作家借鉴。但这件事本身已经不是科普的范畴,而是涉及到各方面的争论了。辩论就应该遵循一定的规则,而不是比谁脑洞大能编出更骇人听闻的阴谋诡计来。

以下为原回答。

先不说观点如何,我觉得这文章写得挺烂的,就我个人而言最讨厌这种有事儿不能好好说,非得编个故事安排个情节渲染下气氛调动下情绪的东西,还偏要装成个局外人的理客中视角,但是言语之间又要搞些小动作去褒贬一下。

支持或者反对,摆事实讲道理就完事儿了,瞎扯一大堆有的没的有啥意思呢,在我看来这根本不叫批判。有什么观点讲出来,把事实摆出来,指出对方的论点论据有什么问题,就够了。想通过情绪来带节奏,会自动触发我的预警,认为他要开始胡扯了。之前看过一篇对王院士的报道也让我有同感,情怀扯得太多,就会让我怀疑是不是因为没有真东西才不得不这么做的。这篇文章也给我相同的感觉。

(这里再说明一下,有几条评论认为我没有指出具体有哪些错误,所以我这个答案没有意义。我认为我这个回答主要是这篇文章的写作方式,跟他有没有错误,观点是什么没有太大关系。此外具体的错误别的答主已经说了很多,虽然我不一定完全赞同,但是我觉得我没必要再说一遍了,而且这也不是我的回答的重点。)

至于文章中的各种错误,那就太多了…不仅包括科学事实的错误,也有很多对于历史事实描述的错误。更有甚者,我估计作者在把很多不同来源的材料复制粘贴在一起的时候自己都没仔细看,甚至存在前后矛盾的内容。

所以我可以理解这种编故事的方法可以让很多读者心潮澎湃,但我本人是非常反对这种行文的。因为他对讨论问题没有任何帮助。说到底,这个作者在我看来不够真诚。他写这个文章是为了批判超弦或者加速器么?并不是,他只是为了生产一篇爆款文章而已。

user avatar

对这个预算啊,觉得有点那啥。

很多人对经费可能不熟悉,简直是章口就来。

其实我国的科研经费真的很少!

以自然科学领域最常见的经费为例,全国每年多少呢?

2019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共为1437个单位的所属科研机构提供了资金支持,立项总数超42000项,总金额高达213亿元,而国自然一般是3-5年。

按照一个项目平均5个人,也就是说一共213亿,支撑了20万个科技工作者(各个自然科学领域,博士起步,讲师、副教授、教授)的科学研究3-5年

这个对撞机的项目初步预算都有400亿,可以支撑近40万个科技工作者干3-5年。


而当前我国投资的最顶级项目叫《国家科技重大专项》

可以了解下这些专项的名字,都是非常知名的,比如载人航天与探月工程

比如大飞机

比如北斗

《国家中长期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一共建立了16个重大专项:

确定了核心电子器件、高端通用芯片及基础软件,极大规模集成电路制造技术及成套工艺,新一代宽带无线移动通信,高档数控机床与基础制造技术,大型油气田及煤层气开发,大型先进压水堆及高温气冷堆核电站,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重大新药创制,艾滋病和病毒性肝炎等重大传染病防治,大型飞机,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载人航天与探月工程等16个重大专项,涉及信息、生物等战略产业领域,能源资源环境和人民健康等重大紧迫问题,以及军民两用技术和国防技术。

这些项目撑死了也就是百亿,然而产生的成果非常多,尤其是载人航天与探月工程、大飞机和北斗项目,都是大家耳熟能详的专项。

这次超大对撞机预算就几百亿了,据很多人表示这个预算不合理的离谱,因为光是挖地下可能就得上千亿。那么这个项目未来说不定会更大

这种情况下,真的上了,不可思议。


所以在中国还没有完全脱贫,而且科研经费极其有限的情况下,要说服国家投这笔钱,一定要把道理说清楚。

而不是一副:你们这群人不懂,我不屑解释,打钱就行的态度。

说实在的,我们申请个省级基金,还想着如何说服大家呢~

“我们要仰望星空,同时也要脚踏实地。”

user avatar

现在知道“科普”的重要性了么?正如我一直所说的,科普的作用并不在于“教育”群众科学知识,科普的实质就是一种舆论宣传,是科学的一种广告,一种市场营销。如果一直像某些专业的科学家那样,把科普中的“准确性”当做一种政治正确,乃至精神洁癖,这只会让科学本身在大众当中走向末路。毕竟在这个物欲横流的年代,如何争取舆论,如何吸引科研投资,乃至如何吸引下一代投身基础科学研究,这在某种程度上已经可以说是一个不亚于科研本身的目标,而这并不是靠“严谨地教育”大众可以达到的。任何一个做科普工作的人,都应该意识到这个事实。

几年前,在“上帝粒子”——希格斯粒子被发现的时候,我就写过一篇文章,回顾了当年SSC胎死腹中的过程。你会发现,哪怕给研究对象起一个拉风的名字(哪怕是风马牛不相及的名字),也有可能是决定舆论胜负的关键所在。如果科学家不能意识到这一点,永远以科研的“严谨”态度去对待科普,那么就不能责怪科学越来越远离大众,甚至成为“妖魔化”的对象,因为这其中也有你们自己“不作为”的功劳。


今年7月4日,欧洲核子物理研究中心(CERN)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发现了一种新的玻色子,立即引起巨大轰动。人们之所以对这件事如此重视,很大程度上就在于有理由相信,这种新粒子很可能就是所谓的希格斯玻色子(Higgs Boson),也就是传说中的“上帝粒子”。自从1964年它作为一种假设被提出后,如今已过去整整四十八个年头。这个让无数高能物理学家魂牵梦萦的神秘粒子,似乎终于展现出了庐山真面目。
但是,诸多媒体在兴奋之余,也很快陷入迷茫。他们发现,自己很难向广大读者清楚而又通俗地解释这个发现的意义。事实上,甚至连大多数媒体本身,也和普通人一样,完全是抱着一种“虽然不明白,但觉很厉害”的心态在报道这个话题。他们模糊地知道,希格斯玻色子可能是解释万事万物(严格地说,其实是大部分事物)为何会具有“质量”的关键,但具体是怎么回事,则不免一头雾水。在CERN的发布会上,一位记者向主席提问,声称自己完全搞不懂这个发现,能不能用个通俗的比喻来解释一下?科学家们面面相觑,互相推诿,最后主席只好简单了当地回绝了这个记者:对不起,不能给你一个比喻。
这个场景很好地凸显了现代科学的尴尬:在某种程度上,它的一些分支已经发展得如此深奥而抽象,和普通人的生活完全脱节,甚至难以用日常语言向常人普及。不过,众媒体还是知难而进,在接下来的数天里充分地发挥了各自的想象力,以五花八门的方式对“希格斯玻色子”进行了描述。其中,有把它比喻为拆炸弹的,有比喻为胖子在水中行走的,有以小球在砂糖上的滚动来演示的,而最绝的大概要算是CNN,它把希格斯玻色子形容为一堆花痴少女,见到普通人便不理不睬,见到大明星则一拥而上,围得水泄不通,从而使得对方带上了某种程度的“质量”。
某些严肃的科学家可能对这样的比喻十分反感,认为这完全损害了希格斯玻色子的物理意义,并坚持除了数学之外,不可能再有第二种描述它的手段。然而,时代发展到今天,物理学家却必须面对这样的事实:他们再也无法困守于象牙塔中,拒绝与大众沟通。实际上,哪怕是从纯学术的角度出发,学者也有必要好好地琢磨一下,如何才能更好地使外行懂得自己工作的意义。这是因为:今天的物理学早已不是个人凭借一支笔一张纸所能进行的事情,物理学家们想要做出更多发现,就必须依赖极端昂贵的仪器与设备。而想要获得更多的拨款,如何说服纳税人,以及那些掌握拨款权力的官员,就成了非常重要的任务。
1993年,英国的物理学家就面临着这样的挑战。当时的英国科学大臣沃尔德格雷夫(William Waldegrave)向学界发出悬赏,声称自己尚未决定是否要给这个项目拨款,但如果谁能简单地解释清楚,究竟什么才是希格斯玻色子,以及它如何赋予事物质量,谁就可以得到一瓶香槟。
许多物理学家纷纷给这位大臣去信,最后获得奖品的是来自伦敦大学学院(希格斯曾工作过的地方)的教授大卫·米勒。他说:在一场鸡尾酒会上聚集着众多人士,不过,一个普通人大可穿行于其间而不受干扰。但如果换成前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出现在那里,那么,人群就会顿时簇拥到她的身边,使得她无论是行动还是停止都“身不由己”,换句话说,也就是获得了某种惯性,或者说质量。某种程度上,这个比喻和CNN所使用的“花痴少女”可算是大同小异!
今天我们读到这些比喻,最多当作文字游戏付之一笑而已,但在当时,事情可远远没有那么简单。如果说英国科学家还能够抱着一种相对轻松的心态来向政府官员解释这个问题的话,他们的美国同行则正面临着切实的巨大压力。那个夏天,美国的全体高能物理学家都背负着一个“不可能的任务”,就是说服国会数百名议员,继续建造超导超级对撞机(SSC)是必要且必须的。SSC是一个庞大的科学计划,当时总预算已经高达一百一十亿美元,相比之下,即使曼哈顿计划也不过耗资二十亿美元而已。投入如此巨额的资金,只为了寻找一种难以理解且早已为理论所预测到的粒子,对政客来说,自然需要多打上几个问号。
对那些支持建造SSC的物理学家来说,这是一场充满绝望和悲剧的战役。两位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斯蒂芬·温伯格(Steven Weinberg)和利昂·莱德曼(Leon Lederman)不得不一次次地在听证会上向那些对物理学毫无概念的议员解释,为什么发现希格斯玻色子对人类的知识体系如此重要,以至值得花上一百一十亿美元去探寻。为了使公众能够更好地理解这一点,两人都决定写一本相关的通俗著作。于是1992年,温伯格出版了《终极理论之梦》(Dreams of a Final Theory),这本书很快就被那些支持SSC的议员引为经典,成为听证会上吵架的随身必备之作。而第二年,莱德曼则出版了那本后来变得更有名的作品,即《上帝粒子:假如宇宙是答案,究竟什么才是问题?》(The God Particle: If the Universe is the Answer, What is the Question?)。
《上帝粒子》一书从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提出的“原子”概念出发,穿越历史的长河,一直说到弱电统一场论,标准模型的建立,以及对理论中最后迷失的那个关键粒子——希格斯玻色子的追寻。他以诗意的笔触,描述了从科学创生的那一刻开始,一代代物理学家所追求的那个共同梦想。四百多年前,伽利略在比萨斜塔上扔下两个铁球,而今天,一位现代的物理学家则坐在伊利诺伊平原上的营房里,用冻僵的手指检查从加速器中传来的那些数据。他们都怀有相同的疑问:什么是物质的基本结构,宇宙是如何运行的?
在莱德曼的笔下,正是这种宗教使命一般的情怀促使人们不断地去探索宇宙的本源。物理学家并不仅仅满足于描述宇宙究竟“什么样”,而更希望理解宇宙“为什么是这样”。因为他们始终坚持,甚至可以说是信仰一个观念:在纷杂繁复的事物背后,存在着一个简单的规律。宇宙的一切性质,都可以从这个普遍的规律中推导出来。这个规律是如此简单、明晰、优美,以至可以印在一件T恤衫上。
为了追求一个终极规律,人们必须把自然界中发现的各种基本粒子都归类到一个模型中去。迄今为止,在除引力之外的领域里,最成功的模型就是所谓的标准模型。根据这个模型,我们可以预言,宇宙中共存在着六十一种基本粒子,既不多,也不少,而每一种粒子,都有它的特殊作用。
这六十一种粒子,除了一种之外,其他已经全部被实验所发现和证实(当然在1993年,顶夸克尚未被证实,不过很快于1995年被费米实验室发现)。但让人头痛的是,最后那一种,也是极其关键的一种粒子却始终不见踪影——这就是希格斯粒子。它的存在与否,不但对我们认识宇宙的本质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更是检验标准模型的关键所在。正因为它是如此重要,莱德曼把它径称作“上帝粒子”,并作为本书标题。而建造大型对撞机最主要的目的之一,就是为了寻找这种“指挥着宇宙交响曲”的粒子。当人类从德谟克利特、伽利略、牛顿、道尔顿的时代一路走来,如今终于站在最后一道门槛上时,高能物理学家实在看不出,究竟有什么理由可以阻挡我们迈出这一步。
然而,《上帝粒子》一书出版得似乎太晚了,大多数议员很难理解物理学家的这种浪漫主义情结。温伯格曾经在著名的拉里·金脱口秀上和一位议员辩论是否应该建造SSC。那位议员说,他并不反对在科学上投资,但必须有个优先性的考量。温伯格问道:建造SSC能够让我们从根本上认识到宇宙的规律,难道这还不足以为它赢得优先地位?那位议员的回答出奇的简单,就是两个字——不能。
在那个决定命运的1993年,SSC的前景终于被政治现实无情粉碎。对美国国会的议员来说,苏联已经解体,冷战已经胜利,再投入巨资建造这种“科学面子工程”又有什么意义呢?解决越来越大的财政赤字,才是政治上的当务之急。而从另一方面来说,随着新时代的到来,科学研发已经越来越成为一种风险投资,讲究实际的投入和产出之比。但基础研究在可见的将来究竟有多少产出,却是一个谁也说不清的问题。这种情况下,与其斥巨资去赞助一个“大玩具”,还不如把钱更多地投到那些有明确收益的科研项目上。至于科学家认识宇宙本质规律的情怀……笑话,这有什么值得一提的呢?
那一年9月30日,参议院以微弱的多数通过了对SSC的预算,但随即在众议院遭到否决,对撞机的拨款议案被彻底驳回。在经历了前后长达七年的争吵之后,事情终于尘埃落定,美国历史上最具雄心之一的科学计划就此夭折,而前期已经投入的整整二十亿美元也随之打了水漂。到今天,或许SSC给我们留下的唯一遗产,是几本科幻小说的素材,如此而已。
不过,这事本身似乎已成了永恒的话题。莱德曼在2006年再版的新书前言中对此大倒苦水,温伯格则更有过之而无不及——他的整个后半生几乎都在不停地吐槽此事。甚至今年5月10日,他还在《纽约书评》上对“大科学”所遭遇的危机发表长篇大论,其中又不免抱怨一番SSC的下马。
公平地说,关于SSC的争论并不仅仅局限在科学家和政客之间。在科学界内部,也有关于建造SSC的不同意见,反对者中甚至也包括几位诺贝尔奖得主,比如安德森、彭齐亚斯等人。但是,这种争论主要集中在科学界内部的优先性分歧之上,也就是在预算一定的情况下,究竟应该优先保证大科学研究还是小科学研究的问题,这自然是可以进一步探讨的。
但是,如果考虑到美国在之后的二十年里,在伊拉克和阿富汗战场上投入了超过三万亿美元,其中任何一个月的军事开支,都足以建造一个SSC,这就不免让人为科学在政治家眼中的地位感到悲哀。从德谟克利特、伽利略、牛顿到今日的物理学家,全人类对宇宙终极规律的探索,就这样被推迟了二十年。而为了节省那几十亿美元,美国则眼睁睁地把粒子物理的研究中心地位让给了今天的欧洲。
好在,《上帝粒子》一书并没有白白出版。无论如何,莱德曼给希格斯玻色子取的这个“绰号”经过媒体传播,在公众中迅速走红,从而使更多的人记住了这个名词。其实从物理角度来说,很难认为“上帝粒子”有什么实际意义,甚至这个称呼还遭到了多数物理学家的强烈反感,尤其是希格斯本人(因为他是坚定的无神论者)。不过,显然它能使多数读者留下深刻印象,这大概也就够了。
莱德曼后来说,这个叫法只在两类人——虔诚地相信上帝的人和坚决不信上帝的人——中引起了反对,而剩下的大多数则表示欢迎。他同时也表示,本来并没有把希格斯玻色子叫做“上帝粒子”(God Particle),而打算叫做“该死的粒子”(Goddamn Particle)。因为这个粒子迟迟不能发现,使得物理学家困扰至今。不过因为后者太过不雅,无法通过出版商那关,所以此书的合作者迪克·泰雷西把它作为标题之后,他也就只好将错就错了。
这种说法是否属实,谁也不知道,或许只是莱德曼为了增加书籍销量的一种宣传罢了。但无论如何,数年之后,当欧洲核子物理研究中心开始筹建一台新的加速器,即今天的大型强子对撞机(LHC)的时候,“上帝粒子”的说法已经深入人心。LHC位于法国和瑞士边境,造价约四十亿美元,由多国共同出资兴建,不过其设计的对撞能量仅有当初SSC的五分之一。奇怪的是,这次似乎并没有引起大规模的反对声音,人们好像对一台能够寻找“上帝粒子”的机器更加心存敬畏,至少在主流媒体上,大多数时候都只见到文章宣扬其积极意义,而很少看到对它是否“值得建造”的质疑。2008年,当LHC开始运行的时候,曾在公众中引起过一阵小小的混乱,但那主要出于一种杞人忧天式的“宇宙是否会因此毁灭”的担心,而从财政上质疑其根本意义的声音则很少。其实在LHC的历史上,也曾多次发生意外事故,以及额外超支的现象,不过人们似乎大多默认了它的“重要意义”。当然反对声肯定也有,但至少从未占据过主流地位。
这倒值得我们好好思考一番,尤其是“上帝粒子”这个响亮的头衔究竟在其中起到了多少作用?今天,当全球媒体都在为LHC终于发现了疑似的“上帝粒子”(究竟是不是还需进一步确认)而欢呼的时候,再回想起当年SSC的不同命运,不免让人唏嘘不已。对比之下,这似乎告诉了我们科普——或者至少,为研究对象起一个拉风的名字——在科研中的重要性?
但无论如何,今天的科学研究者应该意识到,公众科普是一项重要的工作,甚至可以说是一种应尽的义务。尤其在中国,专家与公众长期严重脱离,这种情况更是急需改善。科学拨款是否应当受到公众意见的影响,这可以见仁见智,但从情理上来说,当一项研究需要大量依靠纳税人的资金来进行的时候,至少应该随时向人们普及一下这项研究的意义及最新进展,这应该说是最起码的责任。

有人在回复中提出,SSC的下马跟科普无关,而取决于冷战结束的背景和当时的超支情况,对此我回应如下:

上述情况确实存在,但并不能在根本上反驳我的观点。

首先,对于SSC下马的大背景是冷战结束,美国没有必要再投入巨资建造大型科学仪器以“显示国力”,这点我并没有异议,而且在原文中也已经明确提到了。但是,美国收缩了预算,并不代表它不再向基础科学做任何投资。我们可以随便举一些当年启动的大型科学项目:哈勃望远镜25亿美金,人类基因组计划30亿美金,更不要提国际空间站,至今为止已花费超过1500亿美金。所以问题在于:为什么单单SSC被砍了?这其中很重要的原因恰恰就是我说的“科普不够”。

其次,说SSC被砍的情况是因为严重超支,诚然,SSC确实超支,但是当年的大型科学项目就没有不超支的。相比之下,实际上SSC的超支情况可以算是最好的之一。关于这一点,温伯格说得很明确了,SSC最初的预算是44亿,到了1992年重新预估,上升到82亿5千万,到1993年又重新预估,大约上升到110亿,是原来的3倍不到。这其中的原因,很大一部分是本来预算中的拨款并没有及时到位(包括本来说好的各国投资根本没有来),导致工程未能按原计划执行,旷日持久的拖延,以致成本上升。另外一部分是因为重新计算表明:原来的磁体结构并不能达到预设的目标,需要重新设计。这个只能说是科学家在“科学”上的失误,而不是在经济上的失误。

但是,正如我说的,SSC的超支仅3倍不到,相比于当时其他科学项目来说,实际上并不是最糟糕的。我们可以来看看:哈勃望远镜最初的预算仅为4亿美金,后来增加到25亿(至今仍在增长,很可能超过60亿)。更不用说当时发上去之后还发现它是个豆腐渣工程,因为镜片的瑕疵导致分辨率远远不达预期,在当时的科学界成了一个著名笑话。国际空间站最初提出的时候预算仅为80亿美金,而到1998年的时候,NASA就不得不承认总金额可能要高达500亿,今天看来更是超过1500亿。包括一些体量小一点的项目,比方说引力波LIGO计划,最初的预算才7千万,1990年提高到2亿,1994年提高到4亿。而且相比SSC来说,LIGO当时才叫做真真正正的“什么都没干”。SSC下马的时候花了20亿,完成了工程的大约20%,从今天的眼光来看这个效率不低,是真的需要这个钱,而并不是管理不善之类。LIGO的钱那叫做真正扔到了水里,除了人员内斗之外一无所获。但是LIGO的新预算照样在1994年得到通过,顺便说一句,去LIGO救火的就是SSC之前的主管巴里什,大家认为他在SSC干得比之前LIGO的那些人好多了。

所以SSC的超支绝对不是它被砍的主要原因,否则为什么不砍哈勃望远镜,不砍引力波LIGO,不砍国际太空站?

再其次,说美国议员都是精英,不需要“科普”,这是对当年情况的完全不了解。关于当年如何在听证会上和议员们“斗智斗勇”,不管是温伯格还是莱德曼都曾经详细地描述和吐槽过。

然后还需要明确一点,就是当年积极“杀死”SSC的,只是美国众议院,而不论是总统克林顿还是参议院,都明确反对下马SSC。实际上,1992年的时候,参议院就驳回过一次下马SSC的提案,最后决定性的投票也是参议院赞成投资SSC,只不过在众议院没有通过。为什么参议院要造而众议院不让造?很明显,就是因为众议院在更多的程度上是“民意代表”。

最典型的例子,大家经常提到的:一开始建议要造的时候,几乎所有的议员都支持,然后一旦方案确定,把加速器放在德州之后,大部分别的州的议员就立马开始反对。为什么?因为他们当初支持的时候,根本就不是基于科学理由,而是因为一个大型项目可以拉动本地经济和就业。而一旦肥水流到外人田里,这些人就根本找不到继续支持的理由。什么探索宇宙终极奥秘之类的东西,根本就不是他们所关心的。即便某些议员本身对科学有兴趣,他们也很难向当地的选民解释:为什么我要投票支持建造一个大型科学玩具,而这玩意对本州人民的经济和就业毫无用处?而参议院的议员就并没有这层顾虑,这才是两院态度截然不同的根本所在,也是为什么当时温伯格和莱德曼马上意识到,必须要多写科普书,尽量支持民众舆论的原因所在。

然后我们还可以对比国际空间站,为什么同样一笔钱,我应该投到空间站上,而不是SSC?因为空间站很直观,并不需要深入“科普”,民众天然觉得它是个高大上的东西。然而在科学上,正如很多科学家指出的,载人航天才是一个真正的花架子。在现阶段,要达到同样的科学目标,根本就没有必要把人直接送到太空,完全可以用更低的代价,通过一系列无人的实验来完成。包括当年的航天飞机,自从1986年挑战者号出事后,就有大批学者在呼吁这是个没卵用的东西,赶快停了,但架不住民众喜欢,一直拖到2007年才取消掉,导致后来又出了一次事故。从今天的眼光来看,单就科学目标而言,国际空间站的性价比可谓极低,但为什么它可以上马?其实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民众喜欢”。为啥民众喜欢?因为探索宇宙之类的主题有一大堆科普科幻作品,而探索“大统一理论”?这是个啥东西?

所以我再次强调结论,当年SSC的下马,确确实实跟“科普”有一定的关系。实际上在今天乃至未来,只要科研经费不是无限的,就必然存在各个领域之间争夺预算的情况。而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哪怕这些决定是由少数领导做出的,它也必然会或多或少地受到民众对其接受程度的影响。同样是基础科学研究,应该优先去探索引力波,还是建造高能加速器,还是研究基因图谱,还是建造超大口径望远镜,这本来就是一个没有什么“客观答案”的问题,因此它就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们的“爱好”,而这又取决于相关“科普”深入人心的程度。我并不是说它是一个决定性因素,但很明显,在大科学越来越需要集中国家力量的未来,“科普”对人类研究方向的影响会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user avatar

我承认我完全不懂现在的前沿物理。但我懂一点点财务估算。

这一点点知识,让我可以用任何东西打赌,王贻芳用400亿人民币建成cepc的承诺,客气的说极其轻率的过度乐观,不客气的说,纯粹就是个骗局。

是的,这个问题下所有高赞的专业人士们,都把火力集中在攻击“最后一战”,对相关科学发展历史的介绍玩弄“春秋笔法”,但无一例外,回避了反cepc派,比如文中提到过的王孟源,之所以强烈反对建设的最重要理由。

cepc之所以不应该建,确切说不应该现在由中国建,首要原因还不在于它的建设目的并不明确,而是太,太,太贵了。

王贻芳提出只要不到400亿预算,有点工程财务常识的人,私下谁信?傻子才信。

2014年北京地铁的每公里造价就要11亿。cepc的工程要求和设备造价会比城市地铁还低三倍?毙了楼上所有高能物理高人我也不信。

别扯什么北京地铁贵在动迁费,王贻芳们高能物理学家又不肯去大西北,非要待在离京津城市核心区直线百来公里的华北平原上圈地。

就问一个,cepc环地面上,那直径三十多公里,面积约800平方公里的土地,能修国道省道吗?能建工厂吗,能建商住楼吗,甚至能种田养鱼吗?

地铁是能显著提升周边地价,收回征迁甚至建设成本的,cepc极大概率要求,把整片地区变成禁区,以保证设备运行的安全稳定和观测数据的可靠可信。征迁总费用比100公里北京地铁只会高不会低。

而精华的东部沿海平原,近千平方公里整片地域退出社会经济运作,隐含的整体社会经济损失,只以现在华北的平均水平估计,一年又是几百亿。

王贻芳们真是为了人类开拓科学边界,而不是有人指责的,为了自己小圈子绑定下辈子的饭票。至少请先提出,cepc的选址,一定不在人口稠密的繁华地区,只找内华达亚处桑那达科他那样的无人区半人区。

user avatar

这个世界上最可怕的事情,不是有那么一个人或者几个人精心设计了一个环环相扣的阴谋,而是有那么一批人,因为他们自身的利益驱动,不自觉地在每一次选择关口都做出了选择,以致于最后形成了一个环环相扣的阴谋。这也就是为什么一个世界上会有阴谋论,会有阶级,会有利益集团。明明是一群人,却形成了一头拥有自我意识的“巨兽”!

高能物理是科学界的事情,他们说的很多话我们都听不太懂。他们的话语体系距离我们普通人很远。

但是争论的事情不是高能物理理论,是高能物理设施建设工程。这个距离我们就不那么远了。

到了讨论醋醋的这篇《杨振宁的最后一战》,这样一篇科学史性质的介绍文章,那就距离我们更近了。

所以,虽然是高能物理的事儿,虽然我们不是高能物理学家,但是我们还是可以谈一谈的。

在讨论这个事情之前,我先说个事儿。

巴尔扎克写过一部小说:《欧也妮·葛朗台》。小说里有一个经典角色,著名的吝啬鬼葛朗台。葛朗台精于算计,做生意几乎从不吃亏,可以说“冠绝全城”。这么精明的一个人,他还是吃过一次亏。有一次他和一个结巴做生意。对方结结巴巴说不清楚,葛朗台很着急,就忍不住替对方说话,最后把生意做亏了。那是他唯一一次吃亏。从此以后,葛朗台也学会了结巴。

我们中间有很多人经常学习锻炼自己的口才,以为演讲与口才紧密相关,但是我们绝想不到,在实践中,结巴会比流畅的口才更有说服力。

现在我们就遇到了这种事情。

目前来说,有一些物理专业的“相关人士”,他们几乎众口一词地从一个特殊角度批判《杨振宁的最后一战》:

这篇文章写得太动人了。

梁启超写文章,笔锋常带感情。你们是在夸作者“醋醋”的文采可以比拟梁启超吗?

优点当缺点讲,口齿伶俐就算错,结结巴巴就是对的,我认为是不对的。

毕竟,当初“你们”指着杨振宁说他私德如何,乃至指着其他人搞人身攻击的时候,“你们”可以没有嫌自己的玩法太容易引起公众共鸣。

怎么?一落下风,就开始委屈了?

社会上曾经有个风气,很坏的风气,就是见不得坏人挨打。坏人打人的时候,总是精心设计在公众看不见的角落。但是坏人挨打的时候,一定叫得很惨,让全世界都知道他在挨打。

会哭的孩子有糖吃,会叫的坏蛋能糊弄傻子。

现在同样的情况出现了。

在追求严谨的物理理论领域,他们这些人无法战胜杨振宁;在追求号召力的社会宣传领域,他们又还是无法战胜杨振宁。结果他们怎么做呢?他们在社会宣传领域,说自己最专业,去打击杨振宁观点的宣传者。差异化经营,这是市场营销界的高手啊!

要是真要搞人身攻击,“你们”的黑材料是很多的,只不过杨振宁从来没有使用过罢了。比如说,“你们”之前重点宣传丘成桐,但是近几个月开始拼命给王贻芳堆人设。为什么要放弃丘成桐呢?因为所谓“清华大学丘成桐数学科学中心主任”的丘成桐,还有两个身份,分别是“香港中文大学博文讲座教授兼数学科学研究所所长”,和“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而近期在香港发生的事情,尽人皆知!搞乱香港的这些人里面,有相当一部分,就来自于这个“香港中文大学”。比如说他们的某些学生会会长。我就不说香港教协一直以来就推行港独教育的事情了。至于“台湾中央研究院”是个什么名目,还需要多说吗?当然,港中大的不一定就是港独,台湾“中央”研究院的也不一定就是台独,这的的确确是不一定的事情。但是给王贻芳堆人设,用“你们”自己发起组织的什么“未来科学大奖”给他发奖金、然后让他站出来放弃奖金宣传对撞机,也是同期发生的事情。一件事是巧合,件件事都是巧合,咋着,天命所归啊?

很多人都在讲,不要从阴谋论的角度看待对撞机问题。我赞同这个建议。但是别人非要从这个角度来看待对撞机问题,那是别人的事。难道还能把这些黑材料瞒下来吗?

我就不具体说中国数学家丁伟岳点名批评丘成桐不顾学术规范强行吹捧国内数学研究(在国际数学界公认一个世界级难题得到解决的情况下,不顾学术规范、强行将国内的一个未经验证的观点定性为挑战解决方案的地步并公开在媒体上发布)、捧杀中国数学家、引起中国数学界严厉批评、从而导致中国数学界分裂的事情了。

有一些学习物理的学生觉得气不过,要为丘成桐王贻芳说点“公道话”。怎么?丘、王二人不能落下风吗?

文无第一,武无第二。科学研究固然不是武术比赛,但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总要有个高下。丘、王两人不能输吗?他们当然能输。理论站不住脚,他们就该输。这有什么问题吗?这有什么公道话可讲呢?

什么公道话,就是和稀泥!

杨振宁占优势,你出来讲公道话了。他要是处于劣势呢?

拳击比赛中,只有一种情况下,裁判才会阻止优势方的进攻。那就是裁判已经可以判定劣势方要输了。

怎么,你们也觉得王贻芳已经输了?

输了就大大方方承认,何必遮遮掩掩扭扭捏捏的。

老子说,知其雄,守其雌。你们这样不老实,莫非有出家为道的打算?老子同意了吗?

对了,很多人说杨振宁私德不好,我觉得这事儿不能忍。

杨振宁是这样一个人。

他的岳父杜聿明身体不好,为了蒋介石的江山在淮海战役中强撑病体作战。恰逢杜聿明的母亲过寿,蒋介石派蒋经国拿了三千美金去贺寿。杜聿明的母亲没有接。随后杜聿明兵败被俘。蒋介石方面觉得,以杜聿明的身体,用不了多久就死了(当时的人差不多都这样想)。不久,杜聿明的儿子在美国留学,学校催缴学费。杜聿明家人无奈,求到了蒋介石的门下。蒋介石看在心腹爱将杜聿明之子的面子上,决定批给三分之一,而且先给一半,剩下的分期。杜聿明的儿子一看,父亲的命就值这么多,极度失望,自杀了。(附带说一句,淮海战役国府败局已定的情况下,蒋介石突然要杜聿明独自离开——而且没有给手令——杜聿明大概是担心被杀,没有跟飞机走)

然而峰回路转,第二年,杜聿明的女婿杨振宁,获得了诺贝尔奖。

蒋介石很重视,立即派专车接送杜聿明的妻子,并要求国府大员给杜聿明的母亲送挽联——是的,杜聿明的母亲之前还在过寿,杜聿明“一死”没几年,就在台湾去世了。

然后,蒋介石指示台湾中央研究院将杨振宁选为“院士”。

然后,杜聿明的妻子、杨振宁的岳母,诈称要去美国劝杨振宁去台湾,离开了台湾。然后,她回大陆了……

再然后,杨振宁加入了美国国籍,放弃了“中华民国国籍”,也同样摆脱了蒋介石的控制。

这就是杨振宁变成“美籍华人”的过程。

很多人可能觉得杨振宁在祖国需要建设的时候没有回国,疑心他的忠诚。其实杨振宁的父母和岳父母都在大陆,而且他的岳母还是甩掉台湾去的大陆。

取舍之间,方见本心。

物理理论很高端,我们不懂。但是在大是大非面前杨振宁选了哪边,我们懂。

“你们”懂吗?

阴谋论?什么阴谋论?这个世界纯洁无瑕,从来没有阴谋。

不管“你们”信不信,我反正是信了。

user avatar

中科院可以拿自己在海淀的地产抵押,做个对赌协议。有成果,财政买单。没成果,雄安淀景大house接盘。可惜超大对撞机的投入—产出周期太长,可能超出了许多经济周期。

user avatar

作为一个在生物、高能物理、医学领域都有涉及的前科研人员,我表示我们国家在很多科学领域都与世界顶尖有巨大差距。中国现在很多领域看上去花团锦簇,所谓的科技成果和专利很多。其实水分很大(行内人都知道)。许多领域的突破只是一个个点,大部分学科都缺乏一个全面的 系统的科研传承与脉络。

所以我的看法是,这么多钱,还是拿去弥补各学科的亏空吧,别脚步没立稳就开始搞这些所谓的大亮点大突破,自己有多虚心里没数吗?

user avatar

科学上不严谨,常识上是正确的。搞高能的也不要觉得其他领域的人都是傻子。这个项目出了高能圈没人支持,很说明问题。


归根结底就是效费比太低。1000亿多说了,300亿也不少了。说来说去那几条。不就是搞点补贴发点工资。LHC产生什么新兴产业集群了,产出几个诺贝尔奖了?中国应该向日本人学习,神冈,超级神冈这种,我们还是发展中国家,少花点钱,钱都花在刀刃上。要是一个十几个亿,几十亿的项目,有这么多人说三道四么。


或者论证再仔细点,要是能证明花1000亿,比如中国就能造高达了,能星际旅行了。那我双手双脚支持,那我也转行。

user avatar

在东部沿海建这么大一个工程,一千亿都不一定够用,看到大家反对了,又耍心眼说只用四百亿,拿纳税人当猴儿耍呢?

好啊,不是说“只用”400亿吗?我看这事简单,王怡芳所长还有你们这些支持建对撞机的人有一个算一个,大家一起写个保证书,用自己的财产房产什么的做抵押,如果建着建着发现400亿不够了,那就不要舔着脸继续跟国家要钱了,用你们自己的财产继续建。如果你们能有这样的勇气,那我就信你这个400亿的预算,否则的话你们就是在诚心忽悠人呢。高能物理俺不懂,骗人的鬼把戏可是见得多了。

user avatar

不邀自来。

首先,我再次实名反对中国建造大型加速器。

其次,这篇文章写的很煽情,作为传媒的文章很棒。可惜作为科普文真的不够格。

中国的加速器的第一阶段跟超对称完全无关,第二阶段也只是可能有关。跟弦论更没关系。所以不能用弦论来评价中国的加速器。

w

这是饮用别的答主的图,是王院士的造价。这个就是我最反对他的地方!作为高能物理的专家,他不可能不知道,8年下来,这台加速器的升级和维护要比造价还高。

所以即便是360亿能造下来,完全不超支,最终的总花销也是720亿以上。

不在于720亿多与少,而在于王院长始终隐藏这个信息,明显是为了欺骗路人。

作为一个大工程项目,适当的超支都是可以理解的,但是总寿命周期内超出这么多又在任何公共场合不说,这个绝对是故意的。

因此,我绝对反对花这么多钱,就为了把希格斯波色子测的准一点。为现有的标准模型做一些补充和深入细致的研究。

性价比太低了!


补充一点,我想说这笔360亿的预算不能当做科研预算,这么大的科研预算在世界范围内也都是不是说从现有科研预算中分出一部分。所以我坚持认为不代表这笔钱不花给对撞机就会给别的科研项目,所以很多人说如果这笔钱不给高能所给什么科研方向呢?我认为这笔钱是财政预算,如果不花在对撞机上,可以花在养老,教育,基建,提供农村医疗等任何地方。从这个角度考虑,对撞机的性价比真的很低的。

user avatar

搞宣传,阳春白雪和下里巴人都需要,受众不同。这样才能成功操纵舆论,实现某种政治议程。

搞高能物理的人越批,这篇文章的受众可能就越相信其观点,毕竟你们都是既得利益者。

操纵舆论本身不是坏事,是中性的,就跟枪炮一样,是武器。

一个投资几百亿(可能实际上还不止)的项目必然是公共事件而不是纯粹的学术。这点希望支持对撞机的人有清醒的认识。你们要发言,别人必然会怀疑你的动机。比如你是不是真的是为中国好,还是只是维护自己小圈子的既得利益?你们是不是有足够的政治资本去推动这件事情?

杨振宁的反对很有力量不仅因为他的学术历史地位,更重要的是他在当代中国的政治资本。同样是诺贝尔奖,一个支持、认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人说的话在公众和政府心中的分量就和一个政治上模模糊糊的人,甚至连中国公民都不是的人说的话的分量不一样。这件事是要花大钱的,所以必然涉及到政治。一切政治斗争本质上都是资源的争夺。

你不能既要花别人的钱,却又不愿意让别人相信你是在为他的利益(而不是『科学』的利益)考虑。

所以,支持者的主要论点应该集中于这件事对中国有什么好处?中国投资基础科学,最终目的还是为了在国际科技竞争中争取有利的位置,实现经济更高水平的发展。把头埋到沙里,假装这件事和政治没关系,做出一副『政治不要干预学术』的高姿态,只会适得其反。『政治不干预学术』,只限于不花钱或者不怎么花钱的情况。

还有,如果你全部的论点都类似于『中国人需要有仰望星空的梦想』这种话,是说服不了人的。因为选择投资什么项目,总是要权衡成本和受益的。

这件事情,我能想到的对中国最大的好处,就是集中一批国际上搞高能物理的人才,这批人才也许、可能会对国民经济的发展长远看有好处;其他的好处还包括,比如提高中国科学界的国际声誉和影响力,从而间接推动其他科技领域的发展等等。(但究竟能提高多少很难说。如果真的有很大帮助,那么为什么美国不建?)

user avatar

谢邀。我不懂高能物理,弦论这些。

我只感觉这是在用修三峡大坝的钱赌一个物理学诺贝尔奖。

user avatar

断人财路如杀人父母,看看回答里多少相关领域的研究生恨不得生啖其肉就知道了.这篇文章的作者确实带节奏,但是我作为吃瓜群众对他的观点(或者说是杨老的观点)还是很赞同的

user avatar

看了一下几位高能物理专业学生的回答,挺有意思的,总结起来一句话,高能物理很牛逼,牛逼到什么程度呢,反正你们这些凡人也不懂,我们也不屑于跟你们这些凡人做解释,反正就是很牛逼,牛逼在哪,不知道,反正从回答里面我没看出来。既然你们说不出个一二三,那我只好相信物理学界的泰山北斗杨老先生了。

另外且不说这个东西未来前景怎么样,单单说这个预计成本,360亿的成本怎么算的,我没修过对撞机,但是我家里有修地铁的,修地铁的费用大概是8亿元人民币/公里,这还是在比较好挖的土地上施工,这条100多公里的科研级的隧道,折合人民币3.6亿元人民币/公里,我不信。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文章《杨振宁的最后一战》以其极具影响力的作者杨振宁先生的名义,对超大对撞机(SppC)计划和超弦理论提出了深刻而尖锐的批判。要评价这篇文章,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详细的分析:一、 文章的核心论点与批判对象:这篇文章的核心论点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对SppC计划的必要性和经济性的质疑: 杨.............
  • 回答
    杨毅老师的这篇公众号文章《我长大了才知道,岳飞的可恶》,确实是一篇非常有冲击力、也引发广泛讨论的文章。从一个球迷、一个历史爱好者甚至是一个普通人的视角出发,去重新审视一位被我们从小到大奉为民族英雄的人物,这种视角本身就非常新颖,也很有勇气。文章最让我印象深刻的地方,在于它并没有停留在简单地“反驳”岳.............
  • 回答
    说起2021年的《天龙八部》,这版可以说是争议与期待齐飞,尤其是杨佑宁出演乔峰,文咏珊饰演王语嫣,这两位演员的选择一开始就搅动了大量的讨论。我个人看过一些片段和评价,总的来说,这版《天龙八部》有亮点,但也有不少槽点,很难说是一部尽善尽美的翻拍。先说说演员表现,这是大家最关心的地方。杨佑宁饰演的乔峰,.............
  • 回答
    隋炀帝杨广,这位在中国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但又充满争议的皇帝,除了他雄才大略的治国方略(虽然有些也颇具争议)和广阔的工程项目,在文学,尤其是诗歌方面,也确实留下了自己独特的印记。评价他的文学贡献,需要我们剥离历史的标签,以一种更纯粹的眼光去审视那些流传下来的文字。初露锋芒:早期诗歌的才情与风采杨广的诗.............
  • 回答
    杨超越在《奇葩说》的发言引起了关于“文化”和“浅薄”的讨论,这并非第一次,也不会是最后一次。要评价她当时的发言是否“浅薄”,需要我们剥开“没文化”这个标签,具体分析她所表达的内容,以及她所处的语境和表达方式。首先,我们得明确,“没文化”是一个非常宽泛且带有主观色彩的评价,尤其是在《奇葩说》这样的辩论.............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聊聊这篇朋友圈里被刷屏的文章:《在这个从小赢到大的女生面前,杨超越真的不算锦鲤》。这篇文章写得相当有意思,也挺能引起共鸣的。它挑战了我们对“锦鲤”这个概念的固有认知,把大家熟悉的杨超越拉出来做对比,然后引入了一个“从小赢到大”的女性形象,来重新定义“锦鲤”的含义。首先,文章标题就够吸引人.............
  • 回答
    北京冬奥会花样滑冰双人滑比赛,隋文静/韩聪和彭程/金杨这两对中国组合的表现都非常出色,为中国花样滑冰项目赢得了荣耀和关注。下面我将对他们的表现进行详细评价: 隋文静/韩聪:名至实归的奥运冠军,用完美演绎书写传奇隋文静/韩聪这对“葱桶组合”的夺金,无疑是北京冬奥会花样滑冰双人滑项目中最令人振奋的时刻之.............
  • 回答
    这篇文章试图剖析霍顿针对孙杨的嘲讽行为,其核心论点在于,霍顿的行为并非源于对孙杨实力的真正担忧,即“孙杨游不过他”这种简单的竞技层面考量,而是隐藏着更深层次的动机。作者的评价可以从以下几个维度展开:首先,文章提出了一个非常有力的切入点,就是将霍顿的行为置于一个更广阔的语境之下。作者没有仅仅停留在游泳.............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详细评价一下《周立波无罪,不是律师厉害,而是美国法律厉害!》这篇文章。这篇文章的核心论点在于,周立波在美国的案件最终被判无罪,其根本原因不是律师的辩护能力有多么超凡,而是美国法律本身的强大和完善所致。作者试图通过这个案例来解读美国法律的精髓,并以此来对比和反思国内的法律体系。要评价这篇文.............
  • 回答
    《绩点为王:中国顶尖高校年轻人的囚徒困境》这篇文章旨在探讨中国顶尖高校学生在追求高绩点过程中所面临的“囚徒困境”。文章的核心观点认为,为了在激烈的学术竞争中脱颖而出,学生们被迫将大量时间精力投入到“刷绩点”中,这种个体理性选择的集合最终导致了集体非理性的结果——学生们的时间精力被过度消耗,而真正有价.............
  • 回答
    文章《小县城的中年粉红:在混吃等死中研究世界局势》之所以能够引起广泛关注和讨论,其核心在于它触及了当代中国社会中一个复杂且引人深思的群体:“小县城的中年粉红”。文章通过一个看似矛盾的设定——“混吃等死”与“研究世界局势”——巧妙地描绘了这个群体的生存状态、心理特征以及他们的信息获取和解读方式,从而引.............
  • 回答
    文章《肖战是中国真善美传统文化的极致表现》是一篇充满赞扬和高度肯定肖战的文章。要评价这篇文章,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来审视其内容、论证方式以及可能存在的观点局限性。文章的核心论点:文章的核心论点是将肖战个人塑造成“中国真善美传统文化的极致表现”。这意味着文章试图将肖战身上展现出的某些特质(如敬业、礼貌、.............
  • 回答
    关于文章《给民间中医留一条生路》,以及其是否是在为“非法行医”叫屈,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详细评价和分析。首先,我们需要理解文章的核心观点和论证逻辑。如果文章确实是以“给民间中医留一条生路”为主题,那么它很可能是在表达以下几层意思:1. 民间中医的价值和贡献: 文章可能强调民间中医长期以来在满足民.............
  • 回答
    文章《南京相亲鄙视链:十代须是本地人》是一篇在社交媒体上引起广泛关注和讨论的文章,它以一种犀利而略带戏谑的笔触,揭示了当下中国部分大城市,尤其是南京,在婚恋市场中存在的“鄙视链”现象,其中一个关键的评判标准竟然是“本地人身份”以及“本地户籍的代际传承”。要评价这篇文章,我们可以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分析.............
  • 回答
    关于您提到的文章《⑨评化学:自然科学里最垃圾的学科之一》,我需要说明的是,我无法找到一篇确切标题为“⑨评化学:自然科学里最垃圾的学科之一”的文章。这可能是一个笔误、一个非正式的称谓,或者是一篇非常小众、我无法获取的信息。但是,我可以根据这个标题所表达的负面和极端观点,来评价“为什么有人会持这种观点”.............
  • 回答
    关于《无可奈何的选择:79年前国军炸开黄河大堤》这篇文章,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评价其内容和表达方式。首先,需要强调的是,这篇文章所描述的历史事件——花园口决堤,是国民政府在抗日战争期间为阻止日军西进而采取的一项极端军事行动。这一行动的评价,历来是一个复杂且充满争议的话题,涉及战争策略、人道主义以及长.............
  • 回答
    文章《上海姑娘,不是逃饭,是逃命》是一篇在网络上引起广泛讨论的文章,其核心观点是通过一个具体的“上海姑娘”故事,来探讨和反映当前社会中一些普遍存在的经济压力、婚姻观以及女性在婚姻中的现实困境。要评价这篇文章,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深入分析:文章的核心观点与立意: 挑战传统婚恋观: 文章最鲜明的观.............
  • 回答
    文章《高校青年教师之困:无“编制”,非升即走》深刻地揭示了当前中国高校青年教师所面临的严峻生存压力和发展困境。这篇文章的价值在于其直面现实、聚焦群体、深入剖析问题,并触及了教育体系深层次的结构性矛盾。以下将从多个维度详细评价这篇文章:一、 核心论点的精准把握与现实意义文章抓住了当下高校青年教师生存状.............
  • 回答
    好的,我们来仔细聊聊《我为什么不认为韦东奕会有大成就》这篇文章。这篇文章切入的角度很独特,也很有争议性,因为它挑战了很多人对韦东奕的普遍看法。文章的整体基调与核心论点:首先,文章的标题就非常直接且具有挑衅性——“我为什么不认为韦东奕会有大成就”。这立刻设定了一种批判性的基调,作者显然是要提出一个与主.............
  • 回答
    好的,这篇文章标题很有冲击力,也很容易引起讨论。咱们就来好好掰扯掰扯,看看这标题背后想表达什么,以及它是否站得住脚。首先,把标题拆开来看,《从〈战狼2〉到〈流浪地球〉》这两个例子本身就很有代表性。 《战狼2》: 这部电影的成功,可以说是中国商业电影领域一个里程碑式的事件。它精准地抓住了当时社会上.............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