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战斗意志和装备都相似的志愿军和日军,为何中国军队可以打平美军?而日军却是一边倒被屠杀?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也引人深思的问题。将志愿军与日军置于与美军作战的相似情境下进行对比,确实能帮助我们理解战争的复杂性,以及影响战局的多种因素。要详细地解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几个关键点:

一、 战略目标与战争性质的根本差异

首先,我们要明白志愿军和日军介入朝鲜战争的根本目的和战争性质是截然不同的。

志愿军的目标: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当时朝鲜面临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大举进攻,直接威胁到新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东北边境安全。志愿军的入朝作战,是为了阻止侵略,维护国家主权和安全。这是一种防御性的、保卫家园的战争。这种明确且正义的战争目标,能够极大地激发士兵的战斗意志和牺牲精神。战士们知道他们是为了什么而战,这种信念是凝聚力量的源泉。

日军的目标(以二战为例):侵略扩张,建立大东亚共荣圈。 日本在二战中的战争目的是侵略中国和太平洋地区,建立以日本为中心的殖民统治体系。这是一场侵略性的、非正义的战争。虽然日本军队内部也有严明的纪律和顽强的战斗精神,但从整体战略目标来看,其性质是掠夺和压迫。

这种战争性质的不同,直接影响了士气和民众支持度。 志愿军背后是刚刚建立新中国、万众一心的中国人民的支持,士兵们作战有家国情怀的支撑。而侵略战争的士兵,即使个人英勇,也难以获得被侵略民族的认可,甚至可能面临后勤、情报等方面的巨大阻碍。

二、 战争环境与后勤保障的巨大鸿沟

虽然问题中提到“装备相似”,但实际情况远非如此简单,而且“相似”可能指的是某些基础武器类别,而非整体的现代化水平和质量。但更重要的是,即便在装备差距不大的情况下,战争环境和后勤保障仍然是决定性的因素。

志愿军的后勤挑战与应对: 朝鲜战争爆发于冬季,战场环境极端恶劣。志愿军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制空权劣势: 美军拥有绝对的制空权,对志愿军的交通线、补给线进行无情轰炸。这使得志愿军的物资运输极其困难,往往需要昼伏夜出,徒步行军,甚至用人力去搬运。
物资匮乏: 尽管问题中提及“装备相似”,但实际情况是志愿军在重武器、机械化装备、弹药、军服、粮食等方面都与美军存在巨大差距。许多士兵穿着单薄的棉衣,在严寒中作战,甚至出现“冰雕连”这样的悲壮场景。
后勤的智慧与牺牲: 尽管如此,志愿军展现出了惊人的韧性和创造力。他们通过分散运输、夜间行动、伪装、以及依靠当地民众的支援等方式,最大限度地保障了前线的作战需求。这种艰苦奋斗、克服一切困难的精神,是志愿军能够与美军抗衡的重要基石。

日军的后勤情况(以二战为例): 日军在二战中虽然也面临过战争拖延导致的后勤困难,但在其侵略战争初期,尤其是在东南亚等地区,其后勤体系相对来说是比较完整的,并且有海洋控制的优势(至少在早期)。
海陆空协同: 相较于志愿军在朝鲜战场完全受制于美军的制空权,日军在太平洋战场上,虽然也面临美军海空优势的挑战,但在某些区域和阶段,仍然能够依靠其海军和陆军的配合进行有效的物资运输和部署。
对占领区的掠夺: 日军在侵略过程中,也常常通过掠夺占领区的资源来补充自己的后勤,虽然这是一种非正义的手段,但在客观上为当时的日军提供了一定的物资保障。

三、 战斗意志与战术运用

“战斗意志相似”是一个比较笼统的说法。虽然两支军队都以“勇猛”著称,但驱动这种勇猛的根源和表现形式有所不同。

志愿军的战斗意志: 志愿军的战斗意志来源于“保家卫国”的政治觉悟和强大的集体主义精神。他们不畏强敌,敢于近战、夜战,利用地形优势,发动穿插、分割、包围等战术,以劣胜优。志愿军的战术非常灵活,善于利用步兵的机动性,冒着炮火和扫射,用人海战术和近距离攻击来消弭美军的火力优势。志愿军的战术,如“攻心为上”的政治工作,也让其在战场上具有独特的优势。

日军的战斗意志(二战): 日军的战斗意志更多地来源于其军国主义思想、武士道精神以及对天皇的效忠。他们强调“玉碎不为瓦全”,在战场上表现出极强的顽固性和不屈精神,尤其是在防御战中。然而,这种精神有时也转化为僵化的战术,例如缺乏有效的撤退和转进计划,导致部队被分割包围后难以脱困。当战争的天平开始倾斜,后勤补给断绝,加上民众对侵略战争的厌恶,这种意志也开始动摇。

关键点是,志愿军是在劣势下通过智慧和牺牲去“打平”,而日军在被优势美军击败时,往往是“一边倒”的屠杀。 这其中的区别在于:

志愿军的“打平”是一种有组织、有战略的对抗。 尽管损失惨重,但志愿军通过顽强的抵抗和灵活的战术,成功阻止了美军的进攻,甚至在某些战役中将其击退,迫使其接受停战谈判。他们能够根据战场情况调整战术,进行有效的攻防转换。

日军在面对美军压倒性优势时的“一边倒”屠杀,更多的是指其在战略上被击溃后的溃败景象。 当日军的后勤被切断,指挥失灵,部队被分割,其顽固的战斗意志反而变成了毫无意义的送死。缺乏有效的战术撤退和机动,加上美军强大的火力优势,使得日军在战场上往往陷入被动挨打的局面,士兵们在绝望中被歼灭。尤其是在太平洋岛屿战役中,日军士兵往往被包围后固守待毙,虽然有其“武士道”精神的体现,但在现代战争中,这往往意味着被高效地消灭。

四、 对比的局限性与更深层原因

需要强调的是,将志愿军和日军置于同一框架下进行“装备相似”的对比,本身就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志愿军在朝鲜战争中的表现,是建立在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工业基础有所发展,并且得到了苏联一定程度援助的基础上。 虽然与美军相比仍有巨大差距,但其基础工业和整体国力已经远超二战时期的任何一个战前阶段的中国。

而日军在二战时,虽然在战争初期其装备水平在某些领域(如海军舰艇、航空技术)是世界一流的,但其陆军整体的现代化程度、后勤保障能力,以及最重要的,其战争的合法性和正义性,都无法与志愿军相提并论。

总结来说,志愿军能够在与装备占据绝对优势的美军作战中打平,原因在于:

1. 正义的战争目标与高昂的士气: 保家卫国的决心是无与伦比的动力。
2. 灵活高效的战术运用: 善于利用地形、夜间作战、近战等方式弥补装备差距。
3. 坚强的后勤保障能力(在极端困难下): 尽管艰苦,但能够维持最基本的作战需求。
4. 强大的集体主义和牺牲精神: 整体作战的凝聚力极强。

而日军在面对美军时“一边倒被屠杀”,则是因为:

1. 非正义的侵略战争,导致士气和民众支持的天然缺失。
2. 战略上的被动与战术上的僵化: 在面对压倒性优势时,缺乏有效的应变能力。
3. 后勤补给的彻底断绝与战场环境的恶化。
4. 美军压倒性的技术、火力与制空权优势。

简单地说,志愿军是以一种近代军事史罕见的“小米加步枪”加上强大的政治动员和战术智慧,在极端不利的条件下,成功地打破了美军不可战胜的神话。而日军在二战中,尤其是在后期,是在其侵略战争的逻辑闭环中,被强大的对手彻底击溃的。两者虽然都展现在了战场上的勇猛,但其背后支撑的“为什么而战”以及“如何去战”的逻辑,是天壤之别的。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太平洋战争是美国打日本,战争的主要形式是空战、海战和岛屿登陆作战,美国的战争的目很明确,就是彻底击败日本。

朝鲜战争是美军+联合国军+韩国军队打志愿军+朝鲜人民军,美国的战争目的自始至终都不太明确,初期是保护韩国,中期又试图击败朝鲜,后期则是稳定局势尽快结束战争。

朝鲜战争无论前中后期都没有设想过要击败中国,顶多也就是击败在朝鲜境内的中国军队。

中国的战争目的比较明确,一是保护朝鲜,二是向苏联老大哥纳投名状。初期过于顺利的进展确实让中国比较膨胀,提出了“把美国人赶下海”的口号,但也仅仅是壮声势的口号而已(中国从来就没想过帮朝鲜统一半岛,不然当初朝鲜军队进攻的时候中国就出兵了),当然就更遑论“击败美国”了。

所以太平洋战争是美日两国的生死角逐,朝鲜战争只是资本主义阵营和社会主义阵营玩脱轨了的代理人战争而已。

打这两场战争时美国人的心态和能投入的力量以及可承受的损失是不一样的。太平洋战争关乎美国的生死存亡,美国会不惜一切代价取得胜利。在朝鲜战争里美国不会投入过多的代价,特别对位的参与者是中国。

美国是资本主义阵营的“大王”,而中国只是社会主义阵营的“小王”,社会主义阵营的“大王”是苏联,如果美国与中国纠缠耗费了太多的力气相当于让苏联人来了个田忌赛马。

另外朝鲜战争主要战争形式是山地地面作战,这对于美国发挥空军、海军、装甲部队的优势十分不利。

在朝鲜这个预设战场上只能是步兵对步兵,而且朝鲜半岛狭长的地形给了双方比较大的战略纵深和机动空间,防御方可以逐层设置防线节节抵抗,进攻方受制于地形因素无法快速推进,这样的地形如果双方都不犯什么重大错误那是基本不可能速胜的,想取得最终胜利只能靠大量地面部队层层推进,这种情况下如果不是占有很大的数量优势几乎无法避免地面军队大量的伤亡。

美国在越南、苏联在阿富汗、79年对越自卫反击战的中越双方都是类似的情况,事实也都说明只要选择这种战争形式那就无法避免大量伤亡的结果,如果美军和日军以这样的形式进行战争那美国人也讨不了好(硫磺岛登陆作战美国也确实损失惨重)。

user avatar

朝鲜战场的美军是个认知上束手束脚的美军,杜鲁门从没有主意,到有了主义;从有个主义抄袭凯南,到自己可以耍这个主义了,这是个过程。

二战的太平洋剧场,那是个剧本都发到观众手里,大合唱同仇敌忾,不把反派弄死,誓不罢休的大戏。

user avatar

网络上对于朝鲜战争的论述多半有:志愿军在初期的后勤困难之后,随着苏联武器的换装以及重火力配备的逐步完善,上甘岭XX万炮弹反击等类似的描述字眼。

这容易造成一种,在后期我军的火力不足问题已经缓解。我军已经和美军在火力上并驾齐驱的误解。

即使不考虑双方口径上的巨大差距,根据炮弹消耗的数据,才能更为全面的了解这一情况。

你知道朝鲜战争是一场穷仗,但是你不知道这场穷到了什么份上。

这是战役层次上的。在全局比较而言也是如此。

实战都不说1951年前14个月多这,闻者伤心见者落泪的数字。

就算把三年各个炮弹型号都算上。

82迫以上,团野炮以上。90迫到155(日军中口径标准,美军炮兵炮标准(以下都算步兵序列内火炮))

拢共三年打了24万发迫击炮弹,榴弹96万左右,九二加农炮弹4903发。

一个月不到四万发,硫磺岛日军一个月打的都比这玩意多。

正经答题的分割线

从5月18号发截图开始到现在有不少位在我评论区发表了意见,以及问我能不能正面回答问题的。

主要是无论抗美援朝还是太平洋战争。都是不可能三言两语总结的情况。

而且正如我贴出来的弹药消耗表,有些东西的实际情况的复杂程度,远远超出什么谁打了谁啊,谁死几个人啊,谁优秀谁差这么点破事。

写出来之后吧,多半是有人凭借着自己一点支离破碎的概念问这问那,这几年我都被问怕了。懒得回,所以干脆不写。

不过现在看不写不行,因为不回答也这样……

首先第一个问题,题主这问题描述程度有点过于严重了。

第一,双方的战斗意志和装备并不相似,第二,日军也没到一边倒被屠杀的情况。

总结来说抗美援朝中美军起初完全消灭朝鲜人民军的军事目标没有达成。此后一直徘徊于战役目标的迷茫中。

日军是进攻阶段其目标根本不切实际,防御阶段的计划完全因为联合舰队,军令部,参谋本部等海陆军各部门的搅和从来就没有实施好。

而在题主自己的问题描述中

一、比较武器装备:中国军队入朝时,也就是轻武器达到了二战日军水平,重武器和装甲部队却远逊于二战日军的甲类师团。
……
三、作为对手的美军,韩战之时,美军的武器装备明显更好了,空海军除了一些F4u和B29之类,业已全面进入喷气式,陆军也是m26之类取代了二战时的M4

不带这么鸡贼的。我军和日军比较的时候完全无视米格15,谈美军武器装备的时候大讲特讲喷气式……

这种话术完全无益于任何战史研究。

具体零散观点如下,有空再填

1.严格意义上单纯的朝鲜战场是一场战区性行动,并不能与太平洋战场全部划等号。

2.志愿军苏制武器的换装达不到决定性作用,在战场战术应用上还是要依靠人的因素。

3.日军和志愿军比较中最大的差距无关于武器使用。战略层面上的指挥号令,战役层面上的部门机关配置。战术层面上,对通讯器材的配备和意识。日军远比不上我军。

4.造成日军在跳岛作战下被分别歼灭的局面的原因仍主要在政治层面,而非物质层面

5.在韩军能够做到侧翼不被一击即溃之后,朝鲜战场本身就已经进入垃圾时间。

6.所有美军加大攻击力度,全面开战,或者全面轰炸的脑洞,毫无意义,这只是让美军陷入更大的失败。

7.战斗意志不是送死意志。早期,日军部分单位表现的战术灵活性并不亚于志愿军。后期岛屿死战大多数毫无意义。不过这是日军上下级关系注定的。

以后想到啥添啥,问到啥填啥,再说了

土鳖扛铁牛

user avatar

美国的海、陆、空军确实是现代化的。中国为什么能打赢它。要知道各种事物都有利和弊。中国军队抓住美国领导的16国组成的联军的弊,用我军的利打赢的。比如美国有飞机、我军可以藏起来让他看不到。美国有大炮、坦克。他的弊 近距离 无法用,我军用近战打。他们离朝鲜远、开支大。我军在山上打坑道,让他们飞机、大炮打不着。耗他二年,所以他们以失败告终。

日本侵略中国时期,国共分裂、人民没有组织起来造成。

user avatar

???

日军凭什么和志愿军比?

在组织形态上二战日军和志愿军有着代差!

志愿军是被现代化政党动员和组织起来的,整个志愿军从个体到整体都散发着旺盛的进取心和主观能动性,知道为何而战,知道如何去战,能在新的战争中迅速学习和成长。

你们天天吹嘘所谓“志愿军是世界战争史上轻步兵巅峰”,所举证的无非是“潜行、夜战、穿插和敌后作战”这些“偷鸡摸狗”的技能。这使得你们在理解志愿军的作战能力时出现极大的偏差。以为只要会了这些技能就能成为志愿军。

事实上,这些技能是志愿军结合自身优劣势主动选择的。

如果不是白天要挨炸,谁又愿意晚上赶路。

如果不是炮兵怼不过,谁又愿意夜里偷阵地。

如果不是正面吃不下,谁又愿意无补给作战。

你给志愿军一个火箭军,志愿军也会喊“给劳资炸,给劳资遮断对马海峡,半岛上的联合国军,我要让他们一个都跑不了。”

当你理解了毛泽东同志领导下的中国共产党给这个国家,这群人民,这支军队带来了怎样的变化时。

你就会意识到,只有步枪时志愿军会是最强轻步兵,给够卡车时他们会是最强机械化部队,如果你能弄来歼星舰那他们会是宇宙最强舰队。

日军?为了天皇?天诛国贼?板载冲锋?也配?

user avatar

朝鲜战争和太平洋战争的不同点太多了,要详细比较的话怕是没有几万字打不住。但本着抛砖引玉的目的,我还是可以先说几点自己能想到的原因:

一、战略上,中国比日本优越。日本进行的是进攻性、侵略性的战争。所以日本虽然在二战中动员了1000万人,到1945年仍有750万兵员,但大部分兵力是像撒胡椒面一样分布在中国大陆、本土和南洋诸岛上。这就使日军特别是太平洋战争后期的日军被分割在很多孤立的要点上,盟军可以集中优势兵力和火力把日军一口一口吃掉。

志愿军打的是防御性、自卫性战争,所以可以依托陆地将自己的兵力和物资集中到距本土不远的朝鲜战场上,而美军则无法使用海空优势分割志愿军,无法像打日军那样一次歼灭一两个军,只能打成拉锯战。因此志愿军在战略态势上要优于日军。

二、政治上,中国比日本团结。日本统治集团内部勾心斗角,就连军事集团也分为海军和陆军两个对立面,由于自身利益的不同,常常在战略乃至作战配合问题上发生矛盾和争议。同时陆军和海军也常进行争夺资源的恶性斗争。日本陆军引进德国的DB601型发动机,研制出“三式战飞燕”战斗机,而日本海军没有与日本陆军分享技术,自己出钱买了同型号的发动机,研制出“彗星舰爆”舰载轰炸机(之前看资料误记为雷电局战,感谢评论提醒,雷电最后未采用德国发动机仿制型)。日本本来就穷,闹这一出纯属浪费资源。

而中国则是举国上下同心一致要把仗打好,大部分资源都用来有针对性满足前线的战斗需要,没有闹出日本那样的笑话。

另外,由于日军进行的是侵略战争,日军在各地残酷压榨和欺凌当地人民,所以无法团结他们配合作战。在太平洋战争后期,缅甸的克钦族游击队就奋起打击日军。日军在菲律宾和马来亚也常常遭到当地游击队的袭击,连其联合舰队参谋长福留繁都被游击队俘虏过。

而志愿军则进行的是帮助朝鲜人民反抗侵略的正义战争。志愿军在朝鲜三年,帮助朝鲜人民开荒和播种插秧、除草400万亩,植树500万棵、搬运肥料45万担、掘井1167眼、修桥7565座、修盖房屋11900间、修水渠330公里、修堤坝40多条,[1]还将大量朝鲜难童接到中国学习和生活。所以志愿军得到了朝鲜人民的大力支援和配合,朝鲜人民为志愿军运送物资、传递情报、救护伤员、捕捉奸细,为志愿军的胜利起到了重要辅助作用。并且朝鲜的敌后游击队也积极配合志愿军作战。韩方史料说志愿军发动进攻时“北共游击队就在联合国军背后,以‘袭击’和‘扰乱’牵制联合国军。”并将此称为志愿军的“第二线战术”,并总结这一战术的特点是“第一,变敌后方为第二战线。第二,同时实施游击战和正规战,两者相互策应,密切配合。”[2]

三、武器上,中国比日本合适。志愿军在炮兵等远程火力上略逊于日军,但在步兵装备上比日军要好。志愿军入朝初期拥有大量美式装备。当时39军装备有美制春田式步枪2408支、 美制冲锋枪3058支、美制M1918式轻机枪168挺、美制M1917式重机枪155挺、美制107毫米化学迫击炮12门和美制75山炮12门。就连武器装备很差的50军,也拥有美式卡宾枪716支,美式冲锋枪1575支、美制60毫米火箭筒4具,美制57毫米无后座力炮4门、美制75山炮16门、美制37毫米战防炮36门。[3]不难看出志愿军部队虽然火炮逊于日军,但拥有大量的美式速射和连射步兵武器,在单兵火力上要优于以步枪为主,冲锋枪很少的日军步兵部队。在实战中,志愿军发挥这一优势,常常与美军展开近战夜战,再加上志愿军比日军优秀的爆破和土工技术,常让美军大吃苦头。

同时,志愿军也擅长使用缴获的美军技术装备。志愿军曾在北朝鲜缴获了大批美军火炮。上甘岭战役中,志愿军榴弹炮第2师炮兵第30团5连就运用包括美式M1榴弹炮(口径155毫米)在内的炮兵火力,支援步兵连续击溃敌人10余次集团进攻,击毁敌人105毫米以上的榴弹炮48门、迫击炮3门、坦克7辆、弹药库10处。此战役后,该连荣立集体一等功。

除了步兵武器以外,在抗美援朝中后期,志愿军的炮兵、坦克、空军等技术装备由于得到苏联的帮助,也改善很大,也比日军优越许多。这一点很多人都说过,我就不赘述了。

四、战术上,中国比日本灵活。日军士兵虽然普遍受过训练,但却被日军指挥官的不当指挥抵消了其军事素质的优势。如瓜岛战役中号称精锐的一木支队,就在部队长未搞清楚敌情的情况下猪突美军的坚固阵地,结果全军覆没。太平洋战争中的日本陆军常常在劣势条件下向敌军发动“玉碎”攻击,结果加速其失败。直到太平洋战争末期才有指挥官严禁自杀性冲锋,而是改为尽可能多地拖延和杀伤美军。整体上看,日军的勇敢精神更多体现在送死而不是完成任务上。

而志愿军的战术则极为灵活,在二次战役时,志愿军发挥其机动能力和夜战优势,急袭美军部队侧翼,挺进其纵深,切断其退路。使美军伤亡惨重,且深受震撼,被迫匆忙撤退。在意识到很难歼灭美军师团级部队后,志愿军又改换零敲牛皮糖战术,以歼灭敌军小部队为主。在阵地战阶段,志愿军选择敌突出部,先打南朝鲜军、后打美军。总之,志愿军战术灵活多样,不像日军那样呆板。即使在上甘岭那样的劣势条件下,志愿军也从没有发动类似于日军的自杀性攻击,而是转入地下坑道工事在艰苦条件下坚持斗争,完成了作战任务。


???豫湘桂战役的时候,美械的93军守全县,结果日军一来93军没怎么打就跑了,军长陈牧农被枪毙。连日本人都觉得奇怪:“ 重庆军放弃如此坚固阵地竟然退却,其意图何在,实在难理解。”请问93军跑都跑了,到底是怎么个“屠杀”日军的?

至于有的朋友怀疑93军不能称为美械部队,首先美械部队不等于全部美械,93军的美械程度较其他部队已经很高。其次全县当时是中国的后方仓库,储备有大量军事物资,所以93军的美式装备完全可以在全县进行补充,不能只看档案的纸面数据(当然档案我也还暂时未找到,以后再说)。最后各方材料包括张发奎和日军战史在内一致佐证93军美械化程度较高。就连台湾“国史馆”出版的《中国抗日战争史新编》都说93军属于配备美械的部队。如果还有人有疑问,可以请他去台湾和“国史馆”对线。

参考

  1. ^ 《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光辉典范——纪念抗美援朝战争胜利50周年》
  2. ^ 《抗美援朝战争韩国史料第一卷》
  3. ^ 《尊严的基石 抗美援朝战争中志愿军武器弹药的供应与消耗》
user avatar

最主要还是政治意志和战略决策层面差距。对老美而言,朝鲜这边他是耗不起的,欧洲才是它的重点,就算它抽调资源拍死了朝鲜和新中国,也是一个输:注意那时候的背景是两大阵营冷战,柏林墙危机才刚过去没几年,老美真这么干欧洲多半就凉了,到时候苏联坐拥欧亚大陆,TG这边大不了继续钻几年山沟,反正老美远苏联近,蒋先生又干不过TG,反而输得更惨,亚洲欧洲全丢。当年中国这边有说法,抗美援朝打烂了,等于晚解放几年,就是这个道理。

一般都说美国在朝鲜战场上没有尽全力,但事实上,老美尽力了:它能够抽调过来的力量全都抽过来了,继续抽调会造成连锁反应,甚至整个战略格局崩溃。

另一方面,TG高层,尤其是毛泽东这块(他是坚持出兵的)的政治意志更坚决,战略眼光更长远:就军事战略而言,朝鲜的地理环境削弱了美军的优势,大的战略格局和地缘环境又注定了美军投送的力量有限,这个时候的美军是最为虚弱的。反之,当时的解放军战力处于巅峰,偏偏大家还觉得解放军不行,机会很难得。等于用最强的解放军,在一个受到限制的局部战场,攻击受到削弱的美军,以我之长,攻敌之短。

在中国百年积弱的情况下,这场仗都不需要赢,就算打平都是胜利,获得巨大的政治声望和国际地位的提高,还能获得经济和军事援助,而且从长远看看,重塑民族信心。

现在的上帝视角看得清楚,觉得好处多多,但当时要准确判断和下这个决心非常不容易,那时候怂的人可不止一个张东荪,而且理论是一回事,你有没有本事吃下这些好处是另一回事。

战术层面不说了,正是靠了志愿军的浴血奋战,整个民族才能把好处吞下去,而不是被噎死。被人家尊重,兑现承诺,那都是先辈打出来的,更重要的是,他们打出来一个不错的结果——真要是打得不好,真要是晚解放几年,那死的人可就海了,而且苏联肯定会加强对中国的控制。

这就是,上下同欲者胜。

至于日本,战略层面就是屎一样的存在,面对老美火力全开去硬钢,还跟毛子对上,他不死谁死。

大国争斗,主要还是靠碾的,战术再好,也架不住战略失误。

user avatar

日军遇上美械的国军,一样是被一边倒屠杀。

中国兄弟,你们胜利了,不要再追了吧!”

这是几近全军覆没的日军第18师团的残兵败将,在败逃路上用传单和木牌发出的哀求之语。在与中国军队孙立人、廖耀湘部队交手后,日本人意志彻底崩溃,18师团实际上被屠戮殆尽。

对中国战场态度骄横的服部卓四郎在战后的《大东亚战争全史》中,也罕见的沮丧承认:

“(18师团)各联队陷于四分五裂状态,已经不可能进行有组织的战斗,每个步兵中队的兵员减到10名左右。这时敌军也不断涌向孟拱、密支那方面”

当然,虽然是近于全军覆没的惨败,但毕竟是败在中国人手里,日本的面子话还是要说几句的:

第18师团从去年10月末开始激战以来,虽然丧失了大部分将士,但还能在田中师团长的统帅下,保持着严格的军纪和不懈的斗志,完成了转移任务”

------可见,即使是这种高级别的大部头日本战史,也不得不承认18师团被干掉大半了。当时全师团一共27个步兵中队和9个机枪中队,按每中队幸存10人计算,18师团存活的一线士兵不到400!

当时国军新22师师长廖耀湘,亲眼目睹战场上日军尸骸遍野的样子,兴奋的致电蒋校长:

“此次敌重武器及军用车辆遗失之巨,人员死伤疾病转于沟壑者之众,狼狈溃散惨状,有甚于两年前国军野人山之转进。追昔睹今,因此痛雪前耻,官兵大奋。”

根据日本防卫厅战后修撰的战史丛书《缅甸作战》记载,18师团在整个缅甸战场,一共累计有20393人毙命,相当于起初全部在编兵力都死掉了。这其中绝大多数属于中国军人的战果。因为18师团同英军的作战,只有一个敏铁拉机场反攻战算是最大的仗了,18师团也不过战死失踪1000余人。剩下的基本都是中国军队的战果。

而日寇付出如此惨重的代价,给中国军队造成的伤亡却微乎其微。

不光是18师团,还有协同18师团的49、53师团,也惨遭中国驻印军的毒打。以日方记载53师团“敦贺联队”(第119步兵联队)为例,该联队3000官兵去救援战败的18师团,结果一场交手就有1500人送命,再加上伤的病的失踪的,一个联队几乎剩不下几个,幸亏逃得快,不然敦贺联队就得成历史名词了。

当然,论精锐程度和部队质量,18师团是一流的日军部队。

日本第18师团,兵员来自号称“天下第一精兵”产地的九州地区,该师团在中国第一战就是金山卫登陆,与第6、16师团一起绕到淞沪战场侧后方突然袭击,对中国大兵团形成战略包抄,导致本来打得不错的淞沪会战不得不中断,变成中方大撤退,18师团一路猛追,与其它兽兵部队一起攻陷南京。

该师团另一大成名作,则是著名的新加坡战役,与第5师团一道,横扫马来亚,并且以区区3万兵力,在弹药将尽的情况下,成功迫使新加坡八万英军投降。新加坡之战,像征着大英帝国在亚洲的统治威望的崩溃,丘吉尔后来崩恨恨不已的说,新加坡的沦陷,对英国的帝国荣耀是个侮辱性打击。然而,更悲惨的是华人,陷城之后,18师团对新加坡华侨进行了丧心病狂的残暴屠杀,以报复海外华人积极支援中国的抗战。这是怎样令人心头滴血的民族悲剧?!心向祖国的华人华侨,不论故国多么危难,依然不离不弃,大家一直有钱出钱,有力出力,捐资报国,只为国家能生存下来,保持一线民族复兴的希望。而现在,却要因为他们对祖国的忠诚,而遭受日本占领军毫无人性的种族灭绝!被非人的凌辱、践踏,取乐式的肆意宰割和残害!18师团的兽兵们再一次在亲手制造的华人血雨中尽情狂欢。

在缅甸战役中,18师团登陆后直捣仰光,依然凶狂至极,又一路势如破竹,攻破曼德勒,再加上英国这猪队友的出卖,使来不及撤退的中国军队在匆忙失措中,大批退入野人山绝地,许多人饿死在这片无情的丛林之中。

然而,天道好还,1943年末,在印度重整旗鼓的一支中国远征军(现改称驻印军)在孙立人带领下重新杀入缅甸,在胡康河谷向18师团讨还血债。这一次,优势的天平终于向中国倾斜,得到充分西方装备的中国军人在掌握优势火力之后,日军就再也无法耀武逞狂,整个战斗过程就是一边倒的对日寇的屠杀,中国军人用优势火力杀得倭奴们血肉横飞,用它们的污血祭奠冥冥中屈辱惨死的无数万的华人冤灵!日寇完全惊讶于中国军人的改头换面,焕然一新。

整个抗战,中国军队吃的是器不如人的亏,吃的是国力落后的亏,而非战之过。

不知网上(注意指网上的现像,非指知乎)某一群大树乘凉,嘴炮厉害,现实中却又无能而胆小的键盘大师们,什么时候才敢正视这一点。

-------------补充几句-------------------


怎么总有些人平时看上去像是“键盘左派”,一有机会却拼命贬低中国军人,抬高美国洋大人???

中国驻印军狂杀倭寇,全是美帝的指挥和顾问的功劳???我笑掉大牙!请问,1942年日寇横扫缅甸时,各国盟军公认打得最好,唯一的亮点是哪国军队??正是中国军队!

日本防卫厅战史丛书《缅甸作战》一书里,唯一承认日军遭受“重大损伤”的,正是中国军队保卫缅甸的同古之战。

盟国西南太平洋总司令韦维尔上将,为此说了一句意味深长的话“我原以为中国人做不了什么,现在看来…………他们的确可以做些什么

傲慢的、一向目中无人的种族主义者丘吉尔,更是在训斥下属时,气恼的说道:

“当我想起中国人在孤立无援而武装恶劣的情况下,坚持抗日已经多久,当我看到我们在日本人手下过着什么样的艰难的日子,我就不能理解为什么不欢迎中国人的援助”

  ----------丘吉尔 1942年1月21日致韦维尔电文   《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第4卷《命运的关键》

“在华盛顿我已经发现中国在美国人的心目中,甚至在上层人物的心目中,具有异乎寻常的重大意义。我意识到有一种评价标准,把中国几乎当作一个可以同英帝国不相上下的战斗力量,把中国军队看作是一种可以同俄国军队相提并论的因素”

   --------丘吉尔《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第4卷《命运的关键》

难道1942年的中国军队,就被美帝指挥和顾问领导了?!就被美帝包了后勤了?

即使1943到45年的中国驻印军,确实是美帝提供装备与后勤,但那也是中国人的英勇抵抗赚来的!

为什么中国驻印军打的漂亮仗,要比太平洋上不少美军的攻岛战、苏军攻击日本关东军的仗要更精彩更出色?难道是美帝配的顾问好,而不是我们中国前辈们本身就优秀?!

说来说去,中国军队早就在“人”的条件上,做到了极致!!只要硬件一上来,立马就对倭寇展开屠杀模式!

为什么总是有人扮着左、右不同派别,却共同的拼命否定中国前辈们在民族危难时刻的英勇与伟大呢?!

如果我们后人都不正视历史,我们又有什么资格批判那个恶邻日本不正视历史?!!!!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也引人深思的问题。将志愿军与日军置于与美军作战的相似情境下进行对比,确实能帮助我们理解战争的复杂性,以及影响战局的多种因素。要详细地解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几个关键点:一、 战略目标与战争性质的根本差异首先,我们要明白志愿军和日军介入朝鲜战争的根本目的和战争性质是截然不同的。 .............
  • 回答
    川崎Ki61“飞燕”(Nakajima Ki61)是日本陆军在二战期间研制的主力战斗机之一,也是日本最后一种服役的双引擎战斗机。其性能和装备特点在战争初期曾为日本空军带来一定优势,但随着战争后期资源短缺和盟军技术的突破,其表现逐渐被削弱。以下从性能、装备特点、历史背景及评价等方面详细分析: 一、性能.............
  • 回答
    这是一个引人深思的假设性问题,涉及到历史事件的复盘与比较。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的维度进行剖析,而不仅仅是简单地叠加“战斗意志”和“战术水平”。首先,我们得明确一点:历史的进程是不可逆的,任何假设性的“如果”都带着一层理想化的色彩。 南京保卫战失败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并非单纯由部队的战斗意.............
  • 回答
    野猫战斗机(Grumman F4F Wildcat)和地狱猫战斗机(Grumman F6F Hellcat)都是由格鲁曼公司(Grumman Aircraft Engineering Corporation)为美国海军设计的舰载战斗机,它们在二战期间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并且都取得了辉煌的战绩。尽管.............
  • 回答
    武装直升机,这个在现代战场上扮演着至关重要角色的空中巨兽,与那些翱翔于高空的战斗机和呼啸而来的轰炸机相比,它自有其独特的生存之道和不可替代的优势。与其说它们是竞争对手,不如说它们是各司其职、协同作战的空中力量,而武装直升机的独特之处,恰恰在于它“低空近距离”的作战哲学。首先,战场态势感知与目标获取的.............
  • 回答
    好的,我们来好好聊聊单发和双发中型战斗机,说说它们各自的本事和不足。单发中型战斗机:灵活的身姿,精炼的战力单发中型战斗机,顾名思义,就是用一台发动机来驱动的战斗机,但“中型”这个词说明了它在尺寸、载弹量和航程上介于轻型和重型之间。这类战机往往是空军的主力,因为它们在性能和成本之间找到了一个很好的平衡.............
  • 回答
    想象一下,在一个晴朗的日子里,两架划时代的战机——一架历史悠久的零式战斗机和一架现代化的F22猛禽——被安排进行一场模拟空战。这是一场跨越时代的较量,一边是二战日本飞行员的骄傲,另一边是当今世界最先进的空战利器。战场设定:我们选择一片开阔的空域,没有复杂的地面障碍,让两架飞机能够充分发挥各自的性能。.............
  • 回答
    拉蒂兹来到地球,找孙悟空帮忙,这事儿搁谁身上都得琢磨琢磨,毕竟一个赛亚人战士,尤其是像拉蒂兹这种,战斗力虽然不至于称霸宇宙,但放在地球上,妥妥的属于“降维打击”的级别。他为什么还要拉上一个看起来战斗力跟他差不多,甚至在地球上还“隐姓埋名”的亲兄弟呢?这事儿,咱们得好好掰扯掰扯。首先,咱们得明白拉蒂兹.............
  • 回答
    咱们聊聊这事儿,为啥海里的航母上飞的舰载机,跟陆地上空军用的战斗机,长得不像、性能也不一样,不是同一个爹妈生的呢?这背后啊,其实是两种截然不同的“工作环境”和“任务需求”逼出来的。你想象一下,航母那是个啥地方?就是个在海上漂着的大铁块,起降空间有限,而且还要应对风浪、盐雾各种恶劣条件。空军呢?那是在.............
  • 回答
    关于三代机中双发和单发战斗机的性能差异,这确实是个很有意思的话题,也是设计时权衡取舍的重要方面。简单来说,双发和单发各有优劣,它们在不同的性能指标上会体现出不同的特点。下面我来详细说说,力求讲得透彻,让你能明白其中的门道。首先,我们得明确“三代机”这个概念。 通常我们说的三代机,指的是上世纪70年代.............
  • 回答
    现代战争中,同代等价的单发中型战斗机(例如F16、J10C)与双发重型战斗机(例如F15E、Su35、J16)的机队对抗,胜负并非简单的“谁更强”就能定论,而是要看一系列复杂因素的综合作用。单纯从纸面参数上看,双发重型战斗机往往在航程、载弹量、传感器集成度、生存能力以及潜在的超音速性能上占有优势,但.............
  • 回答
    假设霍比特人真实存在,并且拥有我们所熟知的《魔戒》中描绘的特征,那么我们来仔细剖析一下他们在冷兵器战斗力上与常人的对比。这并非一个简单的“谁更强”的问题,而需要从多个维度去审视。首先,我们得明确“冷兵器战斗力”包含哪些方面。这不仅仅是力量的比拼,还涉及技巧、速度、耐力、战术理解、装备契合度,以及最重.............
  • 回答
    话说三国那个乱世,群雄逐鹿,英雄辈出。要是真有《全面战争:三国》这么个玩意儿,那诸葛亮,这位蜀汉的灵魂人物,能否借着这股“模拟器”的东风,完成他辅佐刘备统一大业的宏图,这可真是一个值得细细道来的话题。首先,咱们得明白,《全面战争:三国》里的战斗和战役模拟器,这玩意儿可不是简单的纸上谈兵。它里面包含了.............
  • 回答
    说到《海贼王》里让人闻风丧胆的两位海上皇帝,夏洛特·玲玲的BIG MOM海贼团和凯多的百兽海贼团,它们的领导者和组织形式可以说是截然不同的。要比较谁更擅长当领导,我们得从他们的战斗力和组织架构这两个核心方面来仔细剖析。先来看看BIG MOM海贼团,夏洛特·玲玲,这位“四皇”之一,她的领导风格可以说是.............
  • 回答
    好的,咱们来聊聊海军陆战队和伞兵在登陆、着陆之后,跟普通陆军在战斗力、作用上到底有啥不一样。得讲得透彻点,别像机器报告那样的干巴巴。首先,得明确一个概念:海军陆战队和伞兵,他们之所以会出现在登陆、着陆的战场上,本身就说明了他们的使命和定位就和普通陆军有着天生的区别。海军陆战队:跨海突击的尖刀,登陆场.............
  • 回答
    明朝的专制程度之高,相信大家都深有体会。皇帝拥有绝对的权力,朝政的运行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皇帝的个人意志。然而,令人有些费解的是,在这样一个高度集权的体制下,明朝的言官群体,却展现出了前所未有的“战斗力”和“表现欲”,这似乎与我们通常的认知——专制程度越高,敢于直言的人越少——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其中的.............
  • 回答
    行吧,让我来给你说道说道这战锤全战里那些个吸血鬼,怎么就这么让人牙痒痒,感觉像是吞了口苍蝇一样。凡世帝国这地图,够大,够精彩,兵种也多到让人眼花缭乱,结果轮到我们这些血腥的君主们登场,画风突然就变得有点不对劲了。战斗力:说好的吸血鬼呢?说好的不死军团呢?首先,咱们得谈谈这“吸血鬼”三个字本身带给人的.............
  • 回答
    当然能,而且是现代空战体系中非常重要的一环。战斗机与防空导弹的协同作战,绝非简单的“你打你的,我打我的”,而是经过精心设计和高度整合的配合,目的就是最大化各自的优势,弥补对方的短板,形成一套更加高效、难以被突破的防空网。打个比方,如果把防空导弹比作一支训练有素的狙击手队伍,那么战斗机就像是灵活的侦察.............
  • 回答
    “飞行员和战斗机哪个更值钱?”这个问题很有趣,因为它涉及到“价值”的定义以及从哪个角度去衡量。简单来说,从经济和技术角度看,战斗机通常更值钱,因为它是一个高昂的工业产品和技术集合体。但从战略和人力资本角度看,经验丰富的飞行员是无价的,是任何先进装备能否发挥其最大价值的关键。为了详细解答这个问题,我们.............
  • 回答
    军用无人机和战斗机正面交战?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并非完全是科幻。不过,要说“正面交战”,具体得看我们怎么定义,以及无人机发展到了什么程度。首先,要明确一点:目前最先进的无人机,还很难与最顶尖的有人驾驶战斗机进行一场势均力敌的“正面肉搏”。 这就像问一辆坦克能不能和一架现代战斗机在空中缠斗一样,不是一.............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