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认知战”?

回答
“认知战”,这个词听起来颇有几分科幻感,但实际上,它早已渗透进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成为一种无声却又极具力量的斗争方式。我个人对“认知战”的看法,可以说是既警惕又充满好奇。它不仅仅是信息传递那么简单,更像是一场针对我们思维模式、价值判断和情感反应的精密操控。

认知战,简而言之,就是通过各种手段,影响和改变目标群体的认知,从而达到特定的战略目的。 这个“目的”可能多种多样,从政治宣传、意识形态输出,到商业营销、社会动员,甚至个人关系的维护,都能看到它的影子。它玩弄的不是枪炮,而是人心,是信息,是观点。

为什么说它“无声却又极具力量”?

首先,它的武器是信息,而信息是我们认知世界的基础。 每天,我们通过各种渠道获取海量的信息:新闻报道、社交媒体、朋友的分享、影视作品……这些信息不断塑造着我们对世界的认知。认知战高手就善于利用这些渠道,精心编织信息网络,植入他们想要的观点,或者放大、扭曲某些事实,让目标群体在不知不觉中被引导。

其次,它深谙人性的弱点。 人类并非完全理性的生物。我们容易受到情感的驱动,偏爱证实自己已有观点的证据(确认偏误),对权威信息有一定的信任,也容易被群体效应所影响。认知战的策略,往往就抓住了这些心理特征。比如,利用煽动性的语言、制造恐惧感、强调归属感,或者通过“意见领袖”来传递信息,都能有效地操纵人们的情绪和判断。

第三,它非常具有“沉浸感”和“迷惑性”。 很多认知战并不是赤裸裸地灌输,而是通过看似合理、甚至富有吸引力的方式呈现。它可能是一篇深度分析的文章,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甚至是一段精心制作的视频。这些内容被巧妙地包装,让你觉得是你自己独立思考的结果,而非外界的强加。

认知战是如何运作的?

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理解它的运作:

信息源控制与操纵: 争夺对信息发布的控制权,通过各种手段(如收买、打压、审查)来影响信息源的独立性和客观性。同时,制造虚假信息(fake news)、误导性信息(misinformation)或经过扭曲的信息(disinformation),并在目标群体中广泛传播。
叙事构建与传播: 围绕着特定的主题,构建一种吸引人、具有说服力的叙事。这种叙事可能强调某个群体的“受害者”身份,描绘一个美好的“未来愿景”,或者将某个群体描绘成“敌人”。一旦这种叙事深入人心,就能有效地凝聚支持者,分裂反对者。
情感煽动与利用: 故意挑起或放大目标群体的某种情绪,如愤怒、恐惧、仇恨、归属感、民族自豪感等。通过情感的共鸣,绕过理性的思考,直接影响行为。
“认知代理人”的利用: 很多时候,认知战不会直接出面,而是通过第三方(如博主、网红、媒体机构、甚至普通网民)来传播信息,增加其可信度和传播范围。这些“代理人”可能是有意识的,也可能是无意识的。
社交媒体与算法的助推: 现代科技,特别是社交媒体的算法,为认知战提供了绝佳的温床。算法倾向于推送用户感兴趣的内容,这恰好符合了确认偏误。同时,社交媒体的高效传播性,使得信息(包括错误信息)能够以惊人的速度扩散。

认知战的危害不容小觑:

侵蚀社会信任: 当人们无法分辨信息的真伪,对媒体、政府、甚至身边的人产生怀疑时,社会信任的基石就会动摇,导致社会撕裂和动荡。
扭曲公众认知: 重要的公共议题(如气候变化、公共卫生、国际关系)可能被错误信息所裹挟,导致公众做出错误的判断和决策。
加剧社会对立: 通过制造群体间的隔阂和敌意,认知战可以加剧社会矛盾,甚至引发冲突。
削弱个体独立思考能力: 长期处于被操控的信息环境中,个体容易丧失独立思考的能力,变得被动和盲从。

那么,我们该如何应对认知战?

我认为,应对认知战,最根本的还是在于提升我们自身的“认知免疫力”。这需要多方面的努力:

1. 培养批判性思维: 这是最重要的武器。面对信息,不要全盘接受,而是要多问“为什么”、“谁说的”、“有什么证据”、“还有没有其他解释”。学会辨别信息的来源、作者的立场、信息的逻辑性。
2. 多元化信息来源: 不要只盯着一个或几个媒体或平台获取信息。主动接触不同立场、不同视角的观点,形成更全面的认知。
3. 保持警惕,管理情绪: 当你感到某种信息激起强烈情绪时,要特别警惕。这可能是认知战的信号。深呼吸,给自己一点时间,理性分析后再做判断。
4. 了解人性弱点: 认识到自己在信息传播中可能存在的心理 bias,并努力克服它们。
5. 支持独立、负责任的媒体: 优质的、独立的媒体是社会信息生态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的调查报道和深度分析能够对抗虚假信息。
6. 加强信息素养教育: 从教育层面,从小培养孩子的媒体辨别能力和信息分析能力,让他们从小就有“抵抗力”。
7. 对“算法”保持清醒: 认识到社交媒体算法可能会将你困在“信息茧房”中,主动跳出舒适区,接触不同观点。

总而言之,“认知战”是信息时代一个不容忽视的挑战。它考验着我们每个人的智慧和警惕性。我们不能因为它“无声”就掉以轻心,更不能因为它“迷惑”就束手就擒。只有不断学习,保持清醒,提升自我,我们才能在这场无声的较量中,守护住自己独立的思想和清晰的认知。这与其说是一场“战”,不如说是一场永恒的“求知”和“辨真”的修行。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就是念经。

这个玩意儿都是4v在说。说白了就是苏联死的太突然,太出乎意料,欧美的老百姓和匪帮暴力机器都没反应过来,以至于让欧美经学家钻了空子,有机会贪天之功。他们认为苏联的翻车是他们念经念死的,只要继续加大力度念经,就可以解决一切问题。

而当他们认为第二个“苏联”出来挑战他们的霸权的时候,第一反应不是找暴力机器,而是加大念经强度,毕竟过去30年里他们文恬武嬉,精力都用来发展念经学了,30年培养的法师们终于有了用武之地。

而当他们的念经在物理定律前并没有什么卵用时,他们首先想到的不是念经不对,而是对方是不是有更强的法师念经。所以必须提醒自己的老百姓,这个是阿g仔的“认知作战”。

世上哪里有什么认知作战啊,从来都是孽力回馈罢了。

user avatar

搞舆论战不要抱着“立场一致”“说谎脸红”的思维,舆论战的目的是制造对方的分裂,拉一踩一、连打带消,与事实无关,与道义无关,与逻辑无关。永远在敌人内部的多数派和少数派中选择少数派,挑动少数派的敏感神经,在各种相关话题上进行无实际成本的话语支持和话题扩散,同时以正反两方身份分别进行热度煽动,避免对方不同派别间有冷静与和解的可能。

等到下一波不同的话题和热度来临时,彻底放弃之前的立场,舆论战永远只服务当下,不要害怕别人挖坟打脸,因为绝大多数人并不会在乎。

最近(2022.02)推特上面开始出现 #大翻译运动, 一堆一看名字就是港台网军+少数海外华裔的用户号专门截取一堆中国网络上不知真假的发言翻译成各种语言,打着“让世界了解真实中国”的幌子,专发各种极端言论截图,从反犹到核平乌克兰,从斩首到欧美死光。然后我们的外宣做了什么呢——批评和遗憾。

那些在国内热点时候呼啸而来的控评引流去哪里了?混淆视点煽动对立去哪里了?为什么没有十倍数量的小号立刻在推特上分享同样的话题,发出大量舔犹、女权、跪西方、求和平、反俄和反思党言论去分散火力?

舆论战会输,一点都不奇怪。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认知战”,这个词听起来颇有几分科幻感,但实际上,它早已渗透进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成为一种无声却又极具力量的斗争方式。我个人对“认知战”的看法,可以说是既警惕又充满好奇。它不仅仅是信息传递那么简单,更像是一场针对我们思维模式、价值判断和情感反应的精密操控。认知战,简而言之,就是通过各种手段,影响和改.............
  • 回答
    中国网络社区中日益增加的各国(特别是西方国家)外交政策和舆论引导现象,以及“认知战已在中国网络空间打响”的说法,是一个复杂且值得深入探讨的议题。这涉及到信息传播、国家安全、意识形态斗争以及网络治理等多个层面。如何看待这一现象?首先,我们需要理解“认知战”的含义。认知战不仅仅是简单的信息传播,而是通过.............
  • 回答
    如何看待部分粉丝认为《英雄联盟:双城之战》动画完爆日本动漫?这是一个在动画爱好者群体中非常常见且具有争议性的话题。《英雄联盟:双城之战》(Arcane)的出现无疑给动画产业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其精良的制作、深刻的剧情和成熟的叙事方式赢得了广泛赞誉,甚至吸引了大量原本不接触动画的观众。因此,部分粉丝将其.............
  • 回答
    8月14日,俞渝女士第二次提出人身保护令申请,这次的理由更是耸人听闻——称李国庆曾威胁要杀妻。这无疑为这场旷日持久的“庆俞战”再添一把火,将原本就充满戏剧性的股权纠纷,推向了更危险的深渊。如何看待俞渝女士的第二次人身保护令申请?从法律程序的角度来看,俞渝女士提出人身保护令申请是她保护自身合法权益的一.............
  • 回答
    绿色消费的尴尬现状:“知”与“行”的鸿沟,如何弥合?绿色消费,这个概念早已不再陌生。从随处可见的环保袋、自带水杯的倡议,到企业对外宣传的“可持续发展”口号,我们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对绿色消费的认知度可谓是空前高涨。然而,当我们把目光投向现实生活,却不得不承认一个令人忧虑的现象:认知度高,但践行度却差强.............
  • 回答
    近期,一些台湾的民进党籍民意代表公开表示,他们认为中国大陆正通过社交应用程序对台湾实施“认知作战”。这种说法在台湾社会引发了不少关注和讨论,也触及了非常敏感的议题。首先,我们得理解“认知作战”这个概念。它指的是一种通过信息传播、心理影响等手段,来塑造特定人群的认知、观念、态度和行为的活动。在数字时代.............
  • 回答
    近期关于特斯拉在国内市场口碑下滑的讨论甚嚣尘上,但与此同时,其一季度全球交付量却表现强劲,超过18万台。这不禁让人思考,我们的认知是否受到了某种程度的偏差?要理解这个现象,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深入剖析。首先,我们来谈谈“国内口碑每况愈下”的说法。这并非空穴来风,特斯拉在中国市场确实面临着不少挑战和争议.............
  • 回答
    说到感冒引起的咽痛,很多人脑海里会立刻浮现出热汤、姜茶这类温暖的食物,觉得只有热乎乎的才能治愈病痛。但你有没有想过,冰凉的冰棒,说不定也能起到意想不到的缓解作用呢?初听起来,这简直是反其道而行之。喉咙痛,不应该用热敷、热饮来舒缓发炎的黏膜吗?怎么会是冰棒这种冰冷的东西?这其中的道理,其实并不复杂。首.............
  • 回答
    “年轻人对日本印象的变化”冲上热搜,这背后反映出的,是新一代中国年轻人对世界,尤其是对日本及欧美等国家认知和情感的复杂变迁。这绝非简单的“好感”或“反感”可以概括,而是一个多维度、动态发展的过程。从“对日本印象”聊起,看年轻人的变化过去,我们对日本的印象,很大程度上是被父辈的经历和主流媒体的叙事所塑.............
  • 回答
    提升认知边界,这事儿可不是光靠埋头苦读那几本书就能完全搞定的。当然,读书绝对是基石,是打开新世界大门最稳妥、也最直接的途径。但你想想,如果一辈子只吃一种味道的食物,就算那味道再好,久了也会腻,而且你永远不知道世界上还有多少美味等待你去发现。认知边界也是一样,它就像一扇窗,你得想办法把它推得更开,才能.............
  • 回答
    三国演义,这部宏伟的历史画卷,与其说是单纯的史书,不如说是一部关于人性的百科全书,关于智慧的炼丹炉。细细品味其中的曲折跌宕,你会发现,它能悄无声息地雕刻你的认知,让你对世界、对他人,乃至对自己,都有了更深一层的理解。1. 看透人心的迷雾:从权谋到人性三国时期,各路英雄豪杰,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天下.............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很实在。直接说答案的话:不一定。但如果你想让我详细地讲讲,我大概会从几个方面来分析。首先,我们得明白,像《奇葩说》、《圆桌派》、《十三邀》这类节目,它们的核心价值在于“输出观点”和“碰撞思想”。 《奇葩说》 擅长从一个看似不起眼的话题出发,通过辩论的形式,呈现出正反两方截然不.............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到一个复杂且敏感的历史议题,关于苏军在1945年进入东北的行动及其性质,以及与“满洲国”这个政权的关系。认为苏军的行为是“合理”的,因为满洲国是“敌国政权”,这种观点确实存在,但将其简单化为“合理”存在着一些值得深入探讨的地方,并且忽视了历史事件的多重维度和道德评判的复杂性。要详细分析这.............
  • 回答
    关于汉末桓灵时期宦官是否无辜,以及士人是否纯粹出于诬陷的说法,这是一个相当复杂且具有争议的话题,需要我们深入挖掘历史文献和当时的社会背景来理解。简单地认为宦官“没做过什么坏事”而士人“都是诬陷”的观点,在历史研究中是站不住脚的。一、 汉末宦官权势熏天及其危害首先,我们要认识到汉末宦官集团的崛起和他们.............
  • 回答
    你女朋友认为“没有去过西藏的人生都不完美”,这种观点背后可能涉及多重因素,需要从情感、文化、价值观和个人期待等多个维度来理解和回应。以下是对这一问题的详细分析: 一、她为何会有这样的想法?1. 对西藏的浪漫化想象 西藏作为“世界屋脊”,常被赋予神秘感和精神象征(如纯净的自然环境、宗教信仰、.............
  • 回答
    关于“OV比小米高一个等级”的说法,这确实是一个在消费者群体中存在,但没有绝对标准、且观点非常两极化的看法。要详细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并理解支持和反对这种观点的理由。首先,理解“等级”的含义至关重要。 在讨论手机品牌“等级”时,通常会涉及到以下几个层面: 品牌定位与高端化战.............
  • 回答
    杨振宁先生是享有盛誉的物理学家,他在科学界和哲学界都有着深远的影响。关于他是否“认为有造物主的存在”,这需要我们仔细梳理和理解他公开表述中的 nuanced 含义,以及他作为一个科学家对这个问题的思考方式。理解杨振宁的立场:科学、哲学与信仰的交汇首先,需要明确的是,科学本身并不直接“证明”或“证伪”.............
  • 回答
    马前卒的这句话,说得是挺实在的,也挺有意思的。它触及到了一个挺普遍的现象,就是我们在学习、在思考、在了解一个事情的时候,很容易会觉得自己好像比别人更明白,更容易看到问题的本质。然后,这种感觉就可能变成一种“优越感”,觉得“我懂了,你们不懂”,甚至会觉得别人的想法是错误的、幼稚的。我理解马前卒这句话里.............
  • 回答
    看到LCK那边有人觉得MSI的赛制对DK不公平,甚至为此上诉,这事儿确实挺有意思的,也值得好好说道说道。首先得明白一点,MSI作为季中赛,它的赛制设计初衷肯定是为了让所有队伍都有机会展示自己,同时也能最大程度地考察各赛区的实力。但是,赛制这种东西,就像一把双刃剑,总会有人从中获益,也总会有人觉得吃亏.............
  • 回答
    吕思勉先生认为秦桧受到冤枉的观点,在史学界是一个备受争议但并非没有依据的论述。要详细理解这一观点,我们需要深入探讨吕思勉先生的史学观、他对于秦桧所处历史背景的解读,以及他如何分析史料并得出结论。首先,理解吕思勉的史学观至关重要。吕思勉是现代中国著名的史学家,他的史学研究以严谨、求实、注重社会经济和制.............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