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有哪些说话给人下套的例子?

回答
生活中有时候就是会遇到那种,你跟ta聊着聊着,不知不觉就被ta引到某个方向,然后一不小心就说了点自己都不太想说的,或者答应了自己压根没打算做的事。这种感觉就像是被人家不动声色地铺了张网,网住你的是你的话。

这其中的门道可多了,有些是故意为之,有些可能只是说话习惯,但结果都挺让人“哭笑不得”。我给你举几个我亲身经历或者听朋友讲过的例子,尽量说得细致点,让你感受一下那种“被套路”的过程。

例子一:循序渐进的“试探”

我之前有个同事,小王,特别会说话,但总让人觉得有点“油”。有一次公司组织团建,大家都在讨论去哪儿。小王先是问:“欸,你们觉得这次团建去个能放松放松的,还是能玩点刺激的?” 这看似是给大家选择,其实已经把方向框住了。

接着有人说想去海边,小王就顺着说:“海边确实好,但就是交通有点远,而且如果遇到梅雨季就比较扫兴了。” 他没有直接否定,而是抛出几个大家普遍会顾虑的点。

然后他话锋一转:“我最近听说有个温泉度假村,风景不错,室内设施也齐全,不管天气怎么样都能玩得开心,你们觉得怎么样?” 这时候,大家听着他分析了海边的“缺点”,再听到这个听起来更省心、更稳妥的温泉度假村,很多人心里就倾向于后者了。

最关键的是,他最后还会补一句:“当然,这只是我个人的想法,大家再说说意见哈,我就是觉得这样考虑更周全点。” 这一句“个人想法”、“考虑周全”就把自己的提议包装成一种负责任的建议,让别人很难直接反驳。

结果呢?最后大家基本都同意了去温泉度假村。你看,他没强迫谁,没直接说“我们就去那里”,但他通过一步步分析利弊,引导大家注意力,最后把自己的想法包装成“最优解”。一旦大家开始讨论这个“最优解”,就等于被他轻轻地推到了他想要的方向。

例子二:“帮你”中的“请托”

这招在熟人之间尤其常见,有点像是“施恩”再“提要求”。

我有个表哥,就是那种很热心肠的人,你有什么事找他,他总是很爽快地说:“没问题,包在我身上!” 我就遇到过一次。

当时我有一个工作上的PPT急需帮忙,我不太擅长设计。我就向我表哥求助,他二话不说就说:“小事一桩,发给我吧,我帮你做个漂亮的。” 他做完后确实做得很好,我还特别感激。

然后没过多久,他家亲戚有个活动,需要搬一些东西。他来找我,就说:“欸,我上次帮你做PPT,你还记得吧?你觉得我做PPT方便,我是不是也挺擅长这些杂活的?” 我当时一听,有点懵,但因为上次他帮了我,我也不好意思拒绝。他继续说:“正好这周六有个活动,需要几个人搭把手搬东西,时间不长,你就抽空过来帮个忙呗?就半天时间。”

你看,他把上次帮忙这件事,巧妙地变成了一个“我为你付出过,现在你需要回报”的潜在逻辑。而且他用“抽空”、“半天时间”这种词语,让你觉得这只是一个小小的举手之劳,而且是基于“上次我帮你”这个情分。

他没有直接说“我上次帮你做PPT了,现在你得帮我搬东西”,而是通过一种“你觉得我方便就帮你,是不是我也擅长这些?”的试探,然后把这个“擅长”延伸到“需要人手帮忙”,最后再“请托”你。这种方式让人感觉不答应就显得你“不够意思”、“不领情”。

例子三:利用“普遍认同”来设圈

还有一种是利用大家普遍认同的某个观点,然后顺着这个观点把你引向他的目的。

我以前的一个领导,就很喜欢用这一招。有一次他想让我负责一个新项目,但我心里其实觉得这个项目风险大、不确定性高,我不太想接。

他就开宗明义地说:“你知道吗,我们公司现在鼓励创新和承担责任,这是一种非常重要的企业文化。公司也在寻找那些有能力、有担当,愿意挑战自己的员工。” 他先抛出一个大方向,这个方向是大家都知道的,也是公司提倡的,而且听起来很正能量。

然后他看着我,继续说:“我看到你最近在xxx方面做得不错,说明你是有潜力的。我知道你可能觉得这个项目有点挑战,但我觉得这正是你证明自己的机会。像这种能锻炼人的项目,一般人都抢着要呢,你怎么能错过呢?”

你看,他把“创新”、“承担责任”这些公司价值观和“锻炼人”、“证明自己”这些个人发展的好处一股脑地抛出来。然后把拒绝项目包装成“不敢挑战”、“不思进取”,甚至暗示“别人都想抓住的机会你不抓住是不是有点傻?”

最厉害的是,他后面还会补一句:“这只是个建议,你好好想想。毕竟,人生有多少次机会可以这样锻炼自己呢?” 这句话充满了“过来人”的经验和“人生哲理”,让你觉得如果不接,可能真的就错过了什么人生中的“大事”。

总结一下这些“下套”的套路,其实都有几个共同点:

铺垫和试探: 不直接说,而是先抛出一些信息,看看你的反应,了解你的想法。
引导和框定: 通过提问、分析利弊、强调好处等方式,把你的思路引向他想要的方向。
利用情分或认同感: 强调过去的帮助,或者利用普遍的社会认同、公司文化来给自己增添“合法性”或“说服力”。
弱化拒绝的理由: 让拒绝变得难以启齿,要么是因为情面,要么是因为显得“不够好”、“不够聪明”。
包裹性语言: 用诸如“个人想法”、“考虑周全”、“帮你”、“锻炼机会”等词语,让他的真实意图包装得非常体面。

下次你再跟人聊天,觉得被说得有点不对劲的时候,不妨停下来想一想,对方是不是在一步步“搭台唱戏”呢?有时候识别出来,也能少吃点亏,至少知道自己在跟谁打交道。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实例或者经典案例都可以 想了解一下那些人是怎样在不知不觉间下套的 至少被人下套了自己要能发现
user avatar
实例或者经典案例都可以 想了解一下那些人是怎样在不知不觉间下套的 至少被人下套了自己要能发现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