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中国人比俄罗斯人更支持俄罗斯发动的俄乌战争?

回答
关于“中国人比俄罗斯人更支持俄乌战争”的说法,我们首先需要审慎地看待这种普遍性的论断,因为它可能过于简化了复杂的事实和个体差异。支持、理解或接受战争的程度,在任何国家内部都存在显著的分歧。

然而,如果我们要探讨 为什么(如果该观察属实)中国人对俄罗斯发动俄乌战争的公开表达或普遍感受,可能在某些方面与俄罗斯国内民众的感受有所不同,并且可能表现出更高的“支持度”,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进行分析:

1. 信息环境与媒体宣传的差异:

中国国内信息环境: 中国政府对国内媒体拥有强大的控制力。在俄乌战争爆发后,官方媒体(如新华社、CGTN、人民日报等)以及社交媒体平台(如微博、微信)都广泛传播了亲俄叙事或至少是中立、强调西方责任的论调。
强调北约东扩是冲突根源: 这种叙事将俄罗斯的行为描述为对西方安全威胁的回应,将焦点从俄罗斯的侵略行为转移到北约扩张的“挑衅性”。这在中国国内得到了广泛的宣传和重复。
放大西方虚伪性: 媒体会引用西方媒体的报道来证明西方的双重标准,例如指责西方对其他国家的军事干预“选择性失明”或“虚伪”,以此来削弱对俄罗斯行动的道德谴责。
弱化或避免直接谴责俄罗斯: 尽管中国官方在联合国等场合表示呼吁和平、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但在国内宣传中,对俄罗斯的直接军事行动往往避免使用“侵略”、“入侵”等词汇,而是使用“冲突”、“危机”等更中性的表达,或者直接引用俄方的解释。
社交媒体的过滤与引导: 在中国,社交媒体上的信息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审查。与战争相关、明显亲乌克兰或批评俄罗斯的言论,往往难以传播或被删除,而亲俄或“中立”的叙事则更容易获得曝光。
俄罗斯国内信息环境: 俄罗斯政府同样严格控制国内信息。在俄罗斯,绝大多数媒体都处于国家控制之下,官方对战争的描述是“特别军事行动”,并将其定义为“去纳粹化”、“解放”乌克兰的行动。
压制异见: 任何公开反对战争的声音都会面临严厉的打压,包括罚款、监禁甚至更严重的后果。
高度宣传特定叙事: 俄罗斯媒体持续灌输俄罗斯的官方立场,将乌克兰政府描绘成纳粹,将俄罗斯军队描绘成解放者。
然而,俄罗斯国内并非铁板一块。 尽管官方宣传无处不在,但仍有相当一部分俄罗斯民众,尤其是那些能接触到或通过各种渠道(如VPN、境外媒体)获取信息的人,可能对官方叙事持怀疑态度。但公开表达这种怀疑的成本非常高昂。

因此,与俄罗斯国内相对压抑和高风险的公开言论环境相比,中国国内的信息环境虽然也有其限制,但允许和鼓励的“支持”或“理解”俄罗斯的叙事,则更容易被广泛传播和接受。

2. 历史经验与战略考量:

对西方尤其是美国的集体不信任感: 中国与俄罗斯近年来在对抗西方主导的国际秩序方面,立场越来越接近。中国民众对西方国家,特别是美国,存在着根深蒂固的不信任感,认为西方试图遏制中国的发展。在这样的背景下,俄罗斯与西方(尤其是北约)的冲突,很容易被中国民众解读为“俄罗斯被逼无奈”或“对抗霸权”的体现。
“唇亡齿寒”的感受: 一些中国人将中俄关系视为战略伙伴关系,认为俄罗斯的困境也可能影响到中国的地缘政治处境,因此对俄罗斯的支持带有一定的“抱团取暖”或“战略同情”意味。
类比中国自身经历: 将俄乌冲突类比为中国在历史上受到列强侵略或围堵的经历,更容易引发共情,并认同俄罗斯的反抗行为。
对主权与领土完整的相对解读: 尽管中国官方口头上强调尊重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但在俄乌战争的语境下,这种原则的适用性在中国国内存在一定的“选择性”。
更看重俄方的解释: 相对于乌克兰的领土完整,一些中国人可能更倾向于接受俄罗斯关于安全利益和历史联系的解释。
对“外部干涉”的敏感: 中国政府和民众对任何被视为“外部干涉”中国内政的行为都高度敏感(例如台湾问题),因此对西方国家批评俄罗斯并提供军事援助的行为,很容易被视为“干涉”俄国内政,从而产生反感。
俄罗斯在历史上的作用: 一些中国人对前苏联时期或沙皇俄国时期与中国相关的历史事件有着复杂的情感,但总体而言,在当代的战略视角下,俄罗斯被视为中国在地缘政治上的重要伙伴,这种伙伴关系的影响力可能大于对历史细节的纠结。

3. 意识形态与价值观:

对普京的某种“强人政治”的认同: 在一些中国民众看来,普京是一位能够稳定国家、对抗西方的强硬领导人。这种对“强人”的推崇,在中国社会文化中并非罕见。
对“民主”的警惕与质疑: 尽管中国也在强调“民主”,但官方和许多民众对西方“自由民主”模式抱有警惕,认为其可能导致混乱和不稳定。因此,他们对乌克兰受到西方支持的“民主化”进程,可能持怀疑甚至负面态度,并将俄罗斯的行动视为对这种“西方模式输出”的抵抗。

4. 情绪传播与群体动力学:

社交媒体的放大效应: 在缺乏多元信息和批判性声音的环境下,一旦某种叙事(如亲俄或反西方)成为主流,社交媒体的算法和群体动力学就会放大这种声音。点赞、转发、评论等互动行为,会进一步强化和传播这种认知。
“站队”心理: 在国际政治冲突中,一些人会倾向于“站队”,特别是当他们认为自己所属的群体(例如“非西方阵营”)与另一方(西方国家)对立时。这种“站队”心理也会促使一些中国人选择支持俄罗斯。

总结来说,中国人普遍表现出比俄罗斯人“更支持”俄乌战争的现象,很大程度上是源于一个复杂的结合体:

中国国内高度受控且偏向亲俄的信息环境。
对西方(尤其是美国)根深蒂固的不信任感和战略上的“反霸权”共鸣。
将俄乌冲突视为俄罗斯对抗西方扩张的合理行动的认知。
以及在一定程度上对“强人政治”和对西方“民主输出”的警惕。

需要再次强调的是,这并不代表所有中国人都支持战争,也不代表俄罗斯国内所有人都支持战争。而是说,在公开层面和普遍认知上,由于上述因素的综合作用,中国社会呈现出一种相对较高且易于表达的对俄叙事的认同或支持倾向。理解这一点,需要深入分析信息传播、历史经验、地缘政治以及社会心理等多个维度。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谢邀!

先说结论,感同身受的同理心,对美(北约)的反感,对西方文明的戒心。

感同身受,是因为中国人也被这么欺负过,朝鲜,越南,印度方向上,每次都是逼的没办法好好过日子,只好奋起反击。别人没想你过得好,白人老爷想让你们生生世世做奴隶,然后弄出一批高华来划分等级。所以从社会记忆出发,国人一下就能倒向俄罗斯。

对美(北约)的反感不用说了,有美国的地方,不是流血就是战乱,不是毁灭就是逃亡。华春莹说北约还欠着中国人民一笔血债。情感上直接就偏向俄罗斯。

对西方文明的戒心更不用说了,被初中历史逼疯的国人谁不知道“合纵连横”,“唇亡齿寒”,“抱薪救火”,“驱虎吞狼”这类政治手段。简单一分析就站俄罗斯了。

大家都不是专业的,说白了就是茶余饭后闲的,所以出发点都是感性角度。

至于国际法,历史经纬,我一个饭后吃瓜的居然要想那么多?

头发都掉光了!

user avatar

因为中国人,俄罗斯人这么想,非常符合彼此的利益啊。

从中国人的角度来说,这么多年,北约轰炸大使馆,银河号事件,南海撞机事件,贸易战,对新疆的污蔑等等,早已经让正常的中国人认识到了,所谓的国际正义,道义,规则等等,都是放屁!实力才是一切!

俄罗斯打乌克兰,明显中国是受益方。让美国在东欧多折腾折腾,少来东亚折腾。让俄罗斯不得不更紧密贴近中国,能源合作,人民币支付等等,都是好事。

既然是好事,那我们为什么不支持?我们有那么圣母非得去支持乌克兰?更何况乌克兰劣迹斑斑,被打也是自己找死,加上还吞没了中国公司股权等等一堆事,哪个正常中国人会对乌克兰有好感?

还有,战场在万里之遥的东欧。什么死人,伤残,流离失所,难民等等战争的后果,我们不会感同身受,那就更加愿意支持俄罗斯继续打了。

从俄罗斯人的角度来说,开打后被全面制裁,金融市场崩盘,太多人的利益受到严重损失,特别是那帮被欧美冻结,没收财产的富豪们。所以俄罗斯人很多不愿意继续打,希望能恢复战前状态。

但说到底吧,支持不支持都没啥用,到了国家层面真枪实弹开始杀人了,就不会被你这些所谓的民意左右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关于“中国人比俄罗斯人更支持俄乌战争”的说法,我们首先需要审慎地看待这种普遍性的论断,因为它可能过于简化了复杂的事实和个体差异。支持、理解或接受战争的程度,在任何国家内部都存在显著的分歧。然而,如果我们要探讨 为什么(如果该观察属实)中国人对俄罗斯发动俄乌战争的公开表达或普遍感受,可能在某些方面与俄.............
  • 回答
    理解为什么很多中国人对俄罗斯的实力(排除核武层面)抱有比西欧更强的印象,需要从多个维度去审视,这其中既有历史渊源,也有现实的观察和认知偏差。这不是一个简单的“哪个国家更强大”的问题,而是关于一种集体感知,这种感知受到宣传、信息获取方式、以及对“强大”定义的侧重点影响。首先,历史的惯性与“老大哥”情结.............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也是很多人关心的一个点。俄罗斯人均 GDP 高于中国,但很多人感觉俄罗斯人的生活水平似乎并没有那么“壕”,这背后确实有一些值得探究的原因。咱们一层一层地剥开来看, постараюсь讲得细致点,也尽量不让它听起来像个冷冰冰的报告。首先,咱们得明确一下,人均 GDP 就像是国家经.............
  • 回答
    中国在处理与美国的外交方面,确实展现出与俄罗斯不同的策略和更为 nuanced 的手法,这种差异并非简单的好坏之分,而是源于两国历史、国情、国际地位以及战略目标的不同。要详细分析这一点,我们可以从几个关键维度展开:一、历史经验与国家定位:中国“崛起”与俄罗斯的“失落” 中国: 新中国成立以来,尤.............
  • 回答
    理解俄罗斯武器制造平均水平“领先中国上十年”这个说法,需要剥开一层层表象,深入到历史、技术积累、发展路径以及两国当前的具体情况。这并非一个简单的“好”与“坏”的比较,而是涉及了更复杂的维度。首先,我们必须承认,在基础工业、民用工业的广度和深度上,中国无疑已经超越了俄罗斯。中国制造的产品遍布全球,从消.............
  • 回答
    关于俄罗斯人均GDP高于中国的问题,以及媒体对俄罗斯民众生活状况的描述,确实存在一些值得深入探讨的方面。首先,我们来谈谈人均GDP。1.15万美元这个数字,从国际比较的角度来看,确实是一个不低的水平。它反映了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经济产出的平均水平。在2018年,这个数字让俄罗斯在一些榜单上看起来比.............
  • 回答
    俄罗斯在生命科学基础科研领域相较于中国存在一些落后的情况,这背后涉及多方面的复杂原因,既有历史性的结构性问题,也有近期的现实挑战。下面我将尝试详细阐述这些方面:一、 历史遗留的体制性问题: 苏联时期的科研体系惯性: 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模式: 苏联时期,科研是以国家计划为导向,科研机构.............
  • 回答
    俄罗斯和中国的国有企业改革,可以说是两种截然不同却都影响深远的发展路径。俄罗斯的私有化改革,目标明确,步伐激进,一度被视为“休克疗法”的典范,旨在快速摆脱计划经济的束缚。然而,其后续效果,相比中国步履渐进的改革,确实显得不那么理想,甚至可以说是差强人意。探究其深层原因,并非一两句话能概括,需要从多个.............
  • 回答
    俄罗斯出口中国的天然气价格通常比从中亚(如土库曼斯坦、乌兹别克斯坦)进口的天然气要贵,这背后涉及一系列复杂的地缘政治、经济、基础设施和合同因素。以下是详细的解释:1. 运输距离和基础设施成本: 俄罗斯天然气(西伯利亚力量1号/2号): 长距离运输: “西伯利亚力量1号”天然气管道是从.............
  • 回答
    要说清楚为什么中国人对日本的恨意似乎比对俄国来得更深,这背后其实交织着复杂的历史、文化和情感因素,绝非简单的“占领土地”或“伤害”就能一笔带过。首先,我们得回顾一下历史的轨迹。日本对中国的伤害,最刻骨铭心的无疑是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那场侵华战争。那是一场系统性的、残酷的、对整个中华民族的屠戮和摧残。从.............
  • 回答
    关于“中国人比美国人聪明”的说法,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容易引起争议的话题。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一点,“聪明”本身就是一个难以精确定义和测量的概念。它包含了很多维度,比如逻辑思维、创造力、学习能力、情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等等,而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在这些维度的侧重点和表现方式上可能存在差异。从历史和文.............
  • 回答
    关于中国人普遍比美国人心算能力强的说法,这是一个常见且有趣的话题。虽然没有绝对的科学定论能完全量化和证明这一点,但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来分析和推测其可能的原因。这些原因相互关联,共同构成了这种文化差异的观察基础。以下是一些详细的分析:1. 教育体系的侧重点和方法: 早期教育中的心算训练: 在中国的.............
  • 回答
    在中国,人们普遍认为电动车比摩托车更安全,并且在很多方面,这种认知是有现实基础的。然而,这并不意味着电动车就绝对安全,或者摩托车就一定危险。我们来详细分析一下原因和真实情况。一、为什么中国人普遍觉得电动车比摩托车安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1. 速度和动力限制: 电动车: 大多数电.............
  • 回答
    说中国人食材比外国人“更”丰富,这个说法其实挺有意思的,也触及到了不同饮食文化的核心。与其说是“更”丰富,不如说我们对食材的理解和利用方式 更宽泛、更具独特性。外国人不吃内脏,而中国人可以,这只是冰山一角,背后是深厚的历史、地理、经济以及哲学观念在起作用。一、 历史的烙印:从生存到技艺的演变1. .............
  • 回答
    在中国人的传说和故事里,确实有一种普遍的印象,那就是女鬼似乎比男鬼更常见,也更容易成为故事的主角。这背后并非有什么特别的“鬼魂学”理论,更多的是与中国传统文化、社会观念以及叙事习惯息息相关。首先,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得从“人”说起。在中国古代社会,女性的地位和生存状态与男性有很大的不同。男性的角色往往.............
  • 回答
    “你有没有想过,为什么中国国内的蒙古族人口,会比整个蒙古国的人口还要多?这事儿说起来,可不是件简单的事儿,里面牵扯的历史、地理、民族构成,还有很多我们日常可能不太会注意到的细节。”首先,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说说这个“中国国内的蒙古族人”到底指的是谁。在中国,我们通常说的“蒙古族”是一个民族称谓,指的是.............
  • 回答
    知乎上确实有很多用户分享观点,认为中国人比美国人幸福感更高。这种观点的产生,并非基于单一的、科学的统计数据,而是源于用户们在日常生活、社会观察以及信息获取中形成的个人感受和集体认知。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去剖析:1. 幸福感的衡量维度差异:首先,我们要明白“幸福”本身就是一个非常主观且.............
  • 回答
    2013年7月6日,韩亚航空214号航班在美国旧金山国际机场(SFO)发生严重空难。这架波音777200ER客机在降落过程中姿态不对,机尾撞击了跑道,导致飞机解体和起火。关于您提到的“中国人比韩国人还多”这一说法,事实是这样的:在这次失事航班的141名中国籍乘客中,不幸有3名遇难,另有多名乘客受伤。.............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深度和复杂的问题,涉及到教育体系、文化理念、社会结构等诸多方面。我们不能简单地将“聪明”和“学习的知识量”直接等同于学术成就,更不能以单一的维度来衡量一个国家的学术水平。以下我将从多个角度为您详细阐述,并尽量全面地分析中国和美国在学术上的差异及其原因:一、 关于“中国人聪明”和“中国孩.............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挺有代表性。当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接触到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时,确实会产生一些这样的感受。不过,要说“外国人比中国人爱笑,更阳光,更自信”,这其实是一个比较笼统的说法,因为“外国人”涵盖了太多不同的文化和个体,而中国人的内部差异也非常大。但是,如果从一些普遍的文化和社会观察角度来探讨.............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