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满清贵族在太平天国之后,不想办法重振八旗?

回答
在太平天国运动之后,满清贵族之所以没有积极重振八旗,原因非常复杂,涉及到政治、军事、经济、社会以及满族自身的历史变迁等多个层面。以下将详细阐述这些原因:

一、 太平天国运动对八旗制度的沉重打击与固有弊端暴露

军事上的彻底失败与衰败: 太平天国运动是八旗军队有史以来遭遇的最惨痛的失败之一。在太平天国早期,八旗军队在战场上节节败退,损失惨重,许多旗营被摧毁,旗兵大量伤亡。这暴露了八旗军事力量的腐朽和低效,其传统战术和装备已经无法应对新兴的、以 massa 兵源为主的起义军。
军费负担的巨大压力: 太平天国运动持续了十几年,战争消耗巨大。八旗军队的维持本身就需要高昂的军费,而战争的失败更是雪上加霜。清政府不得不依赖汉族地方势力组建的军队(如曾国藩的湘军、李鸿章的淮军)来镇压太平天国,这进一步削弱了八旗的军事地位,并加剧了财政危机。
八旗制度的内在腐朽: 即使没有太平天国,八旗制度也早已显露出其内在的弊病。
养尊处优,战斗力严重下降: 长期以来,八旗子弟主要依靠祖宗的功劳和国家的俸禄生活,养成了养尊处优的习气。许多旗人脱离了生产劳动,身体素质和军事技能严重退化,变成了“坐食禄米”的寄生阶层。
八旗子弟的职业分化与专业性缺失: 随着社会发展,部分八旗子弟从事各种职业,但缺乏系统性的训练和现代化的军事知识。他们更多地是作为一支象征性的武装力量存在,而非一支专业的常备军。
武器装备的落后: 八旗军队的武器装备长期以来未能得到有效更新和改进,与西方列强的先进武器存在巨大差距。
组织和管理上的僵化: 八旗固有的组织形式和管理模式已经不适应时代发展,缺乏灵活性和效率。

二、 汉族地方势力的崛起与权力结构的重塑

湘淮军的军事功勋: 在镇压太平天国过程中,以曾国藩、李鸿章为代表的汉族官僚和其组建的湘淮军发挥了决定性的作用。他们不仅军事实力强大,而且在政治上也获得了极大的影响力。
军政权力的转移: 清廷为了镇压叛乱,不得不将更多的军政大权下放给汉族地方大员。这些大员组建了自己的军队,并掌握了地方的财政和人事权。这种权力的下放,实际上是对八旗在军事和地方统治上权威的削弱。
汉族士绅阶层的支持: 太平天国运动也使得清廷更加依赖汉族士绅阶层的支持,以维护地方秩序和稳定。这进一步巩固了汉族士绅阶层在地方上的地位,也使得清廷在政策制定上需要更多地考虑他们的利益。
八旗的边缘化: 随着汉族地方势力的崛起,八旗在军事和政治上的重要性急剧下降。他们不再是清廷赖以生存的军事支柱,其在朝廷中的话语权也相对减弱。

三、 清廷的政策选择与战略重心转移

“以汉治满”策略的强化: 太平天国运动后,清廷更加意识到单纯依靠满族力量的局限性,因此更加倾向于利用汉族力量来维护统治。这是一种“以汉治满”的策略,将更多的责任和权力交给了汉族官僚。
洋务运动的兴起: 面对西方列强的强大军事和技术优势,清廷将战略重心放在了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发展工业、建立新式军队的“洋务运动”上。洋务运动虽然也涉及部分八旗子弟的学习,但其主要驱动力来自汉族官僚,并且其建立的新式军队(如绿营改革后的新军)是以招募各地汉族青壮年为主,八旗的地位进一步边缘化。
对八旗的经济安抚与政治收编: 清廷并没有完全放弃八旗,而是采取了经济安抚和政治收编的手段。通过发放津贴、安置工作、保留部分特权等方式,维持八旗的相对稳定,防止他们成为潜在的不稳定因素。但这种安抚并不是为了让他们重新成为军事力量,而是为了让他们安于现状。
改革的保守性: 清廷的改革往往是保守的,不愿意触动根本性的制度。即使认识到八旗的衰败,也缺乏壮士断腕的决心去进行彻底的改革。改革更多地是围绕如何利用现有资源和力量来维持统治,而不是重塑八旗的军事力量。

四、 满族自身社会结构与文化观念的变化

满汉文化的融合: 经过数百年的统治,满汉文化的界限逐渐模糊,许多满族贵族已经高度汉化,其语言、习俗、思想都受到了汉族文化的影响。这种文化上的融合,也削弱了八旗作为一个独立军事和政治集团的文化认同基础。
满族贵族的职业多样化: 许多满族贵族已经不再局限于军事职业,而是转向了其他领域,如官场、商业、文化等。他们不再将八旗的军事传统视为唯一的出路或荣誉。
阶级固化与缺乏上升通道: 尽管有八旗的身份,但许多满族贵族仍然面临着官职晋升的瓶颈,尤其是与能力突出的汉族官僚相比。这种阶级固化也使得部分八旗子弟对重振八旗的动力不足。
缺乏危机感与自救能力: 长期以来的统治地位,使得部分满族贵族缺乏强烈的危机感,认为自己的地位是稳固的,对外部的威胁和内部的衰败认识不足,因此难以产生自我革新和重振八旗的动力。

五、 历史的必然趋势

封建军事制度的衰落: 随着近代化进程的推进,传统的封建军事制度(如八旗)在全球范围内都走向衰落。取而代之的是以募兵制、职业军官、现代化武器和训练为基础的近代国家军队。八旗制度,无论如何改革,都难以适应这一历史潮流。
民族主义的兴起: 晚清时期,随着西方思想的传入,民族主义思潮开始兴起。对于汉族而言,清朝的统治带有一定的民族压迫色彩,因此重振汉族力量,乃至建立一个真正属于汉族的国家,成为许多人的目标。在这种背景下,维护和重振一个满族特权军事集团的“八旗”,在道义上和现实上都面临巨大的挑战。

总结来说,满清贵族在太平天国之后没有重振八旗,是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太平天国运动暴露了八旗制度的深层危机,汉族地方势力的崛起改变了权力格局,清廷的政策重心转移到学习西方和巩固统治,而满族社会自身的文化变迁和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都使得八旗作为一个独立的军事力量,失去了重振的土壤和可能性。与其说是“不想”,不如说是“不能”或者“没有必要”去重振,因为八旗的时代已经过去了。清廷更倾向于利用更广泛的汉族力量和更现代化的方式来维护其摇摇欲坠的统治。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人家想了啊,不光想了,还这么做了。

首先是独立于北洋六镇新军之外的禁卫军,于光绪三十四(1908)年十二月开始仿照普鲁士军事制度编练成军。兵力约12000人,基层兵员主要来自于八旗子弟中的精英。负责掌管禁卫军的是从法国索米骑兵学校毕业的清朝宗室爱新觉罗·载涛。该部人数员额相当于北洋六镇的一镇,而装备强于北洋一镇。

此外就是北洋六镇了

北洋六镇里的北洋一镇(编制统一后成为陆军第一镇)就是由旗人组成,堪称是旗人的第二禁卫军。

这样算下来,北方清军里,成规模的新军7个镇,其中2个是旗人镇,比例也不算低,和当年八旗绿营的比例相仿。

这两支旗人部队的缺陷也很明显,有兵无将,兵员虽然是旗人,但是中级军官以上到指挥官都是汉人,也不是没培养过旗人军官,奈何培养不出来,最后还得靠汉人才能成军,这就导致最后待到要用兵的时候发现还是没法用,载涛一句“奴才练过兵但是没打过仗”就断了清庭以武拒变的底气。

何况就算这2镇人马听清庭的,与南方的起义新军以及袁世凯北洋军(还有5镇)相比依旧出于劣势,继续抵抗不过是徒增伤亡。

满清大厦将倾,原本也不是靠一两支部队就能拯救的,天下事哪有这么简单。

user avatar

八旗并不是在1839年的时候还“满万不可敌”,到1840年才突然变成战五渣的,而是从入关开始就走上了逐渐腐化的道路,特别是到了后期腐化得更快,因此八旗军队在鸦片战争后面临的不仅仅是东西方之间的横向差距,还有积习难改的纵向差距

太平天国之后清廷为什么不重振八旗子弟,这个问题就类似于黄巾起义之后东汉朝廷为什么不重振中央军,仍然容忍靠诸侯坐大一样,不是不想重振,实在是振不起来

另外同样是19世纪,同样是本国的传统军事集团被欧洲近代军队暴打,奥斯曼驻埃及总督穆罕默德·阿里帕夏(实为埃及地区统治者)做得更绝,把传统军事集团马穆鲁克给一锅端了,然后学习西方,组建近代军队:

但满清由于其政治架构,皇帝不可能对八旗子弟大开杀戒,因此到了后期,清廷眼看汉人权势越来越大,因此仍然需要满人来维护自己的统治,事实上这反而激化了满汉矛盾,导致革命提前爆发

user avatar

准确的说,清政府一直在尝试重振八旗,但是屡次失败,满清在太平天国以后没有放弃重振八旗,但是清政府始终不敢重振八旗作为其赖以生存的主力。其原因是两方面的,第一是包括清帝和慈禧在内都对八旗整体丧失了信心,第二是八旗制度及这种制度下衍生的慵懒溃败的文化,导致八旗子弟完全丧失战斗力,这种战斗力的丧失首先不在身体素质,而是在精神层面上,因此,八旗在同治年间已经没有任何可能重振的可行性了。

八旗制度,是一种兵农合一的古代制度,由于对中国古代史不了解,因此不做太多论述,以免出现严重史学失误。八旗制度发展到满清入关以后,便逐步发展出汉军旗,满军旗以及蒙军旗,其中,汉军旗因为其主要构成者早年都或多或少担任过满洲贵族的仆役,因此整体等级较低。

八旗制度的败坏,有其一系列原因,其中,八旗子弟不需要劳动,即可定期获得相当数目的生活费是八旗制度败坏的根本原因,从整个社会层面而言,在有一定物质保障的前提下,小富即安往往是更多人的选择。

事实上在乾隆初年,八旗子弟战斗力低下,生活娇生惯养的情况就已经比较严重了,乾隆帝深感情况危险,曾经下令整治,但是效果不好,后来乾隆在财力不足的情况下,又主张削减旗人规模,让战斗力或者工作能力不足的旗人“出旗自谋生路”,本来精兵简政的思路没有问题,但是由于裁撤并没有一套明文规定的甄别标准,导致汉军旗首先被大量裁撤,其次是家族内已经没有做官近亲属的旗人,乾隆时期的裁撤,一方面导致文化水平相对高的汉军旗人被大量裁撤,令旗人集团的人才储备遭到一定打击,另外一方面导致八旗集团的整体贵族化进一步加剧,也就导致八旗子弟更加沉迷享乐。

八旗子弟在清代难以解决,其根本原因有两个,1.八旗问题不是一个在清代可以公开讨论的话题,对于清政府而言,若汉官讨论八旗制度的弊病,容易导致其遭到满洲官员的集中围攻,并使用“满汉之辨”作为绝佳的理由进行攻讦,因此对于清政府而言,绝大多数情况下,八旗的问题是不能进行公开讨论的。

2.八旗问题事实上只有清帝一个人有决策权,满洲亲贵中,也有一批如恭亲王一般都有识之士意识到八旗制度耗费巨资却百无一用。但是这些有识之士其实也不太敢讨论八旗治理的问题,因为八旗名义上是清政府对中国进行管治的基本盘,八旗子弟虽然能力不足,水平不高,但是由于各种亲属关系,八旗子弟拥有更好的同清政府高层的进言渠道,因此,即便有拥有一定见地的满洲亲贵认为应该整顿八旗子弟,也会立刻导致其他满洲贵族组织相当大的反对声浪,被指责“动摇国本”。这些人或多或少和皇帝还有一定血缘关系,提出的反对意见具有不低的影响力。因此对于这种基本盘的问题,即使是满洲亲贵有心改革,也未必有胆量公开提出。

因此,八旗制度及其问题,事实上只有清帝一个人有提出,判断,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权限,而近代中国本身清政府就内外交困,清帝或者说慈禧就更加不会去触碰这个可能瓦解清政府基本盘的话题了。

---------------------分割线--------------------

八旗制度及八旗子弟的崩坏,到了嘉庆年间发展到令人咋舌的地步,嘉庆帝倒是很想整顿八旗,由于八旗的改革和整顿实质上只能由他本人亲自参谋和决断,所以嘉庆帝也无从寻求足够的合理化建议,在这种情况下,嘉庆想出一招方法:让京师的八旗子弟前往满洲八旗的起源地:赫图阿拉屯垦,希望通过让这些人体会传统的渔猎生活,提高这些人的意志品质和劳动能力。当然,为了吸引八旗子弟前往参加,嘉庆还开出来一个条件“前往赫图阿拉屯垦满5年者,无条件授予五品顶戴,择优录用。”(在清代,五品顶戴虽然没有实际职务,但是在清代的民间进行日常办事或经商中,却有相当大的便利)没想到命令发出,应者寥寥,京师的八旗子弟从乾隆年间就开始沉迷玩乐,根本不想脱离京师,更何况人很难在面对切身利益的情况下保持足够冷静,大量京师的旗人认为,在赫图阿拉待5年足以要了他们的命。因此,这些人纷纷集结起来,向嘉庆进言停止这种想法。但是嘉庆决心已经下了,很难阻止。在这种情况下,直接负责管理赫图阿拉的盛京将军立马慌了神,这些八旗子弟万一真的在赫图阿拉死了不少,则京师的旗人必然通过各种渠道向嘉庆控诉,如果他们的愤怒得不到宣泄或者说不敢直接指责嘉庆,则必然转向控诉自己办事不力,到时候嘉庆受不了亲贵的指责,说不定还要甩锅给自己。因此,这位盛京将军立刻行动起来,首先他把屯垦的地点改在了沈阳城附近,改善了屯垦的地理区位。其次,他选择了几个气候尚可的片区,集中修了一批屋子,并圈养了一批牲畜做样子,满足嘉庆“学习骑射渔猎”的目的,最后,他甚至还雇佣了一批仆役,并设置了厨房,以满足八旗大爷的吃饭和洗衣需求。

结果在这种情况下,来了近三千八旗子弟,这些人在这样的生活条件中,居然还在不断找关系上书控诉“环境恶劣,生不如死”,希望嘉庆收回成命,甚至发生过多次旗人私下逃回京师,拒绝前往盛京的事件,再到后来,甚至还发生了旗人出钱雇佣当地人替代自己屯垦。事情进行到最后,以嘉庆帝处死几名私自逃回京师达五次以上的旗人而告终,但是屯垦(实际上就是度假村农家乐)的事情也就不了了之了。自此以后,嘉庆帝意识到八旗制度的崩坏是不可阻止的。

事实上,历代清帝都或多或少的主张整顿八旗,但是因为阻力太大,加上诸事繁多,最后绝大多数不了了之。如晚清太平天国以后,慈禧也多次尝试建设近代化的满族八旗军,其曾经在颐和园内办理“海军学校”,训练旗人的海军军官,结果这些大爷在北洋海军军舰上实训时纷纷晕船到生活不能自理。把八旗子弟掺入北洋海军的想法也就以失败告终。

在1899年左右,由荣禄牵头,使用西式武器编练武卫军,其中武卫前军即编入不少八旗军,但由于长期以来基层八旗的文化腐朽,同时又由于维持温饱的生活费定期发放,加上清政府整体官僚系统机制的腐化,导致八旗士兵缺乏战斗意志和受教育的欲望。练成的武卫前军纵然装备大量西式武器,也在八国联军战役中一哄而散。

从本质上看,八旗子弟这一类人其实也不重视近代化军队这份工作。

另外一方面,慈禧整顿编练八旗想法,需要经手各级满汉进行具体实施,这种情况下,为了防止开罪同僚,或者被旗人通过各种渠道轻而易举的上告到慈禧处以诋毁自身,这些措施根本得不到有效执行,导致练成的八旗军缺乏战斗力。长此以往,最后导致唯一可以对八旗制度及其附属人员进行大规模整顿的人--清帝(慈禧)实际上在潜意识中已经形成成见-八旗军根本练不出来。

清末编练北洋军时,清政府的财力经过马关条约和辛丑条约的巨额赔款勒索,已经大不如前,在有限的财力下编练北洋军,必然导致清政府需要其战斗力有充分的保证,在自身面临各种国内外严峻考验的情况下,清政府必然要求从士兵招募到军官学习编练的质量都要有足够保证,然后用北洋军维护清政府自身的超然性和合法地位,因此,清政府不可能再有财力去做编成八旗军的尝试,即使后来在北洋军中掺入了八旗军,也就是最多作为和平时期对袁氏的内部牵制,清政府内心并不指望这些人有多少战斗力,在后来对付湖北新军时,也没有第一时间派出八旗子弟比例较高的部分北洋系军队。

事实上掌握完整近代化军事教育体系的晚清地方督抚及技术官僚,在编练八旗军时,出于主观上不愿意让八旗军做大,以及客观上严格训练会引发八旗子弟群起上告,影响个人仕途的原因,因此在训练八旗子弟时,基本上不负责任。

清末新政时,清政府选拔出的体格合格且识字的八旗子弟,在天津和北洋系里面的军官候补生一起学习西方军事,结果这些人文化水平远不如汉族军校生,自身其实也是被强行选出来入学的,导致这些人在学习层面非常敷衍,作业完全都是抄的,考试全靠作弊,甚至雇同学替考,慈禧曾经提出,旗人去北洋军内部学习军事,加一倍发补给,结果这些旗人居然拿着新的军服在集体宿舍的庭院里面故意打滚,把军服磨破,然后去领新的,美其名曰“反正有的换,不要白不要”,甚至还有人在食堂就餐,一定要把多发的饭票用完,首先是拿到附近市场上去卖,后来北洋军营地不允许一般人进入,八旗子弟里面甚至还有人故意打2份饭,然后把第二份饭菜倒掉过瘾。

袁氏把北洋军当成自己的核心权力所在,其了解到这种情况以后,内心自然十分欢迎,因为这导致清政府的“掺沙子”策略完全失效,因此,在袁氏的授意下,各级教学部门自然不会主动去找事搞整顿,对这伙大爷,就只狠抓队列训练,然后找了个别学习态度尚可的旗人,专门训练他射击技术,再挑选几个近支亲贵子弟,送到德国留学,用来对付检查。因为北洋军每年需要和南洋军会操,只要会操上不出问题,老佛爷那边就能糊弄过去,后来慈禧过世,袁氏被开缺以后,情况就更加不可收拾了。1910年,南北洋会操,此时袁氏已经不在职,这伙八旗军官和士兵准备前往南方会操,途径安徽,听说徐锡麟起义,且清政府决定让自己这支部队前往打击徐锡麟,这些人居然全部吓破了胆,其中,八旗士兵都是相对收入差一些的旗人家庭出身,觉得跑路了就没有编制了,便集体逃离北洋军驻地,跑到驻地附近的县城驻扎下来,拒绝服从指挥,八旗的军官则一哄而散,头脑还算正常的准备前往南京投奔张勋,其余则抛弃军服,花高价买老百姓的破烂衣物,化妆逃跑,企图逃回京师,其中,北洋内部一位旗人团的团长,自知部下纷纷逃窜,自己难辞其咎,一旦被清政府高层问责,怕是要被枪毙。于是此人便扣下了自己手中全团还没发的军饷,化装成乞丐逃往山东,进入山东以后,他设法坐船快速返回天津,找到奕匡,把手里面的钱全部拿出来交给庆王奕匡,由于这事情实在是过于丢人,加上那笔钱数额估计奕匡看不上,气的奕匡拒绝收款,把此人大骂一顿后直接赶走,奕匡虽然气坏了,但是最后考虑到此人毕竟还算亲贵,旗人团不战自溃的消息如果传开,给革命档造成口实,影响极坏,且法不责众,如果全部严肃处理,打击面太大,奕匡本人早就意识到大清风雨飘摇,所关心的不过个人利益安全,再加上旗人团败坏如此,确实不是这个团长一人的责任。所以最后奕匡还是想办法把这事情压了下去,此事不了了之。

清政府最后一次企图编练合格的近代化八旗军的设想就此破产。

一年以后,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

两年以后,1912年,清帝被迫宣布退位,清朝覆灭。

user avatar

第一,振了,可是振不起来。历史遗留问题,不是轻轻松松发几个文件就能解决的。

第二,八旗不是只有满族。八旗里面满族/汉族/蒙族人数比例大致是4/3/1。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在太平天国运动之后,满清贵族之所以没有积极重振八旗,原因非常复杂,涉及到政治、军事、经济、社会以及满族自身的历史变迁等多个层面。以下将详细阐述这些原因:一、 太平天国运动对八旗制度的沉重打击与固有弊端暴露 军事上的彻底失败与衰败: 太平天国运动是八旗军队有史以来遭遇的最惨痛的失败之一。在太平天国.............
  • 回答
    满清对于汉人女子缠足习俗的态度,一直是一个颇为复杂且充满争议的话题。很多人直觉认为,作为统治阶级的满族,理应会废除这个在他们看来“陋习”的行为。但事实并非如此,满清不仅没有强行废除,甚至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对缠足习俗采取了默许甚至某种程度上的容忍态度。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并且随着时间推移,其考量.............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近代中国和日本命运截然不同的关键。要弄清楚这个问题,得把时间往前拨,看看这两个国家在与西方接触前,各自是什么样的“底子”,以及在面对西方冲击时,他们各自做出了怎样的反应。满清:傲慢的帝国,僵化的制度首先,得承认满清入关后,建立了一个非常庞大的帝国,疆域辽阔,人口众多,统治体.............
  • 回答
    要说满清老百姓为什么不大规模造反,这事儿得从好几个方面掰开了看,不能光凭一腔“老百姓就该反抗压迫”的热血来简单回答。满清存在了将近三百年,这期间并非风平浪静,大大小小的起义、暴动可以说层出不穷,但都没能撼动清朝统治的根基。所以,与其说“不大规模造反”,不如说“造反屡败,难以形成持续大规模的威胁”。咱.............
  • 回答
    满清皇子名字里之所以多见生僻字,这背后其实藏着不少说道,远不止是追求“与众不同”那么简单。这背后牵扯到清朝皇室的文化、政治以及对自身身份认同的考量。首先,要理解这个问题,得先知道清朝是满族建立的王朝。满族原本是生活在东北的少数民族,他们的语言和文化与汉族有很大差异。当他们入主中原,建立清朝后,如何处.............
  • 回答
    满清入主中原,建立起了一个横跨两百多年的王朝。在这漫长的岁月中,作为统治民族的满族,其语言——满语,却未能在中国这片广袤的土地上真正普及开来,这其中原因颇为复杂,绝非简单的“不会”或者“懒得学”可以概括。首先,我们得明白一个根本性的问题:满语本身的特性。满语是一种属于满通古斯语系的语言,其语音、语法.............
  • 回答
    明末辽东战事的旷日持久,确实给大明王朝带来了沉重的经济压力,导致了许多社会问题。而满清之所以没有出现类似的大规模经济困难,其原因可以从多个角度来分析,其中既有其自身的经济基础和政策,也有其崛起过程中所处的特殊历史环境。明朝辽东战事的经济重负:首先,我们得理解明朝为何在辽东问题上如此“出血”。辽东是拱.............
  • 回答
    “胡虏无百年之运”这句古语,在历史上曾被用来形容一些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认为他们难以长久维持统治,最终会被汉族政权所取代。这句话背后,既有历史经验的总结,也包含着一些对民族融合、文化同化等因素的考量。然而,满清统治中国长达269年,恰恰打破了这个“百年之限”。这背后绝非偶然,而是多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
  • 回答
    满清王朝在200多年的历史中,火器技术的发展确实相对滞后,甚至在面对外族入侵时,仍依赖明末的火器技术。这一现象的成因复杂,涉及政治、军事、技术、文化等多方面因素。以下从多个角度进行详细分析: 一、满清入关后的军事战略与技术选择1. 游牧民族的军事传统 满清入主中原时,其统治者(如皇太极、顺治.............
  • 回答
    关于“满清为什么不吹毛文龙”的问题,需要从历史背景和时间线的混淆入手进行详细分析。以下是分点解释: 一、时间线的混淆1. 毛文龙的生平 毛文龙(1592–1630)是明末抗清将领,活跃于1630年代,主要在辽东地区与清军作战。他于1630年去世,而清朝(后金)在1644年正式建立(清军入关).............
  • 回答
    “狗清”这个称呼,出现在近代以来,特别是在辛亥革命前后,以及在一些历史叙述和民间传说中,它是一种带有强烈贬义和侮辱性的称谓,用来指代清朝及其统治者。之所以会产生这样一个充满负面色彩的称呼,背后原因复杂,是历史事件、民族情绪、文化观念以及宣传手段等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要理解“狗清”这个称呼的由来,.............
  • 回答
    满清的江山,本是努尔哈赤和他的子孙打下来的,是他们的“龙兴之地”。可到了晚期,这块土地上的权力,却阴差阳错地落到了一个汉人——袁世凯的手里,这事儿说起来,得从头捋一捋。要知道,清朝建立之初,虽然是满族人统治,但为了能够有效管理庞大的汉族人口和广袤的土地,也一直有意识地重用汉人官员,特别是那些在地方治.............
  • 回答
    李自成对满清的认识不足,这绝非一朝一夕之故,也不是某个单一同源的错误。这背后是一系列复杂因素交织的结果,从他早期的农民起义生涯,到他最终进京,再到兵败山海关,每一步都折射出他对这个来自关外,却日益强大的力量的判断失误。一、 起义军的天然局限:生存第一,战略其次李自成最初的身份是一名驿卒,他的起义,很.............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我们理解历史王朝名称时的一些关键点。你观察得很细致,确实是这样,我们习惯性地把元朝称为“蒙元”,把清朝称为“满清”,但很少有人会说“汉明”。这背后其实有几层原因,咱们来掰开了聊聊。首先,得搞清楚“蒙元”和“满清”这两个称呼的由来和含义。“蒙元”这个说法,大家一看就知道,“.............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到了一个非常复杂且敏感的历史议题,涉及到民族认同、国家构建、历史叙事的形成等多个层面。要理解为什么不能简单地将满清视为“异族王朝”,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历史的脉络和当代的认知。首先,我们必须承认,从血统和早期入关时的统治者构成来看,满族确实是来自关外,与当时占据统治地位的汉族在族源上存在差异.............
  • 回答
    要理解满清为何在物产丰饶的关外南下,我们需要跳出“物产丰富就一定能自给自足、安居乐业”的简单逻辑,深入探究当时满清的社会经济结构、政治诉求、军事实力以及历史背景。这件事并非“为什么还要”,而是“为什么会”:因为南下是他们当时生存与发展的必然选择。关外“物产丰富”的真相:首先,我们得明确东北地区在清初.............
  • 回答
    明朝被清朝征服后,“反清复明”的口号能够持续数十年,甚至一度掀起阵阵波澜,这确实是一个引人深思的现象。即便在清朝统治者看来,明朝已经是一个“腐朽”、“不堪”、“被推翻是历史的必然”的朝代,但明朝的残余势力以及许多心向明朝的民众,却依然高举“反清复明”的大旗。这背后,并非仅仅是对一个王朝的怀旧,而是包.............
  • 回答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统治,但并未对满清皇室和其相关人员进行彻底的清算,原因复杂且多方面。这背后既有革命的内在局限性,也有外部环境的考量,更有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以下将从几个主要方面详细阐述:一、革命的性质与目标局限: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口号的民族主义倾向: 辛亥革命的核心口号之一是“驱除鞑虏.............
  • 回答
    汉人接纳满清统治是一个复杂且漫长的历史过程,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多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要详细讲述,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来分析:一、 军事征服与镇压下的现实考量: 军事上的压倒性优势与残酷镇压: 清军入关之初,以其强大的八旗兵力,在军事上给予明朝军队和抵抗力量毁灭性的打击。扬州十日、嘉定三屠等惨案,.............
  • 回答
    清朝覆灭,紫禁城变故,满清皇室为何还能暂居其中,这背后藏着一段颇耐人寻味的过渡时期。要理解这一点,得先扒一扒当时的历史背景,以及辛亥革命之后那段政局动荡的微妙态势。首先,别把“覆灭”想得太决绝。辛亥革命推翻的是清朝的统治,而不是一夜之间就把紫禁城里的所有东西都连根拔起。革命的重点在于政治权力,在于皇.............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