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问题要展开来说,一本书的内容都打不住,但我认为有一点是不容忽视的。那就是当时满清的上层已经完全腐朽了,没有任何开拓进取的想法,只图把当前的局面维持下去,当然更不可能肩负起让国家摆脱危亡的重任了。如果他们听到后来“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那样的号召声,怕是连魂都会吓掉。
另外摘录一下加拿大历史著作家赫伯特·诺曼的看法:
中国没能阻止西方列强入侵的脚步,并不是中国人的错;相反,是清朝政府无情地镇压了国民每一次推动中国现代化的爱国举动。这是统治中国那个异族朝代永恒的耻辱,作为一个众叛亲离和义愤填膺的统治者,清廷为了保住那摇摇欲坠的统治地位,宁可牺牲国土去向外国列强妥协。清廷的卖国政策可以通过一句中国谚语反映出来:“宁赠友邦,不予家奴。”这种政策逻辑的后果,便是中国在1894年至1895年甲午战争中的惨败。原本为现代化军舰和国防筹措的财政资金,被当时成为老佛爷的慈禧太后和她的代表人醇亲王挪用,去修建北京附近她心爱的颐和园。在当时捍卫国防的中国战舰上,在与日本海军作战时,每一座火炮只有一发炮弹。这件事生动地说明清朝统治者的政策与明治政府的国家重建事业存在着如天堑一样的鸿沟,清廷统治者更看重王朝的安危和自身的享乐,并不看重国家的独立和完整。这番比较可能会让人想到这样一句寓言式的话:“外族统治者怎会爱国呢?”
——《日本维新史:日本明治时期的政治与经济》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