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满清落后于西方被胖揍而日本没有落后于西方却成为了强者?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近代中国和日本命运截然不同的关键。要弄清楚这个问题,得把时间往前拨,看看这两个国家在与西方接触前,各自是什么样的“底子”,以及在面对西方冲击时,他们各自做出了怎样的反应。

满清:傲慢的帝国,僵化的制度

首先,得承认满清入关后,建立了一个非常庞大的帝国,疆域辽阔,人口众多,统治体系也相当成熟。但正是这种“成熟”和“庞大”,却孕育了深深的惰性和保守。

天朝上国的迷思: 满清统治者,尤其是早期,对自身充满了优越感。“天朝上国”的观念根深蒂固,他们认为中华文化是世界的中心,其他国家都是蛮夷,不值得学习。这种心态导致他们对西方世界的技术、制度、思想进步几乎是视而不见,甚至到了乾隆年间,闭关锁国政策愈发严苛,把对外交流的渠道几乎全部堵死。

科举制度的禁锢: 满清高度依赖科举制度来选拔官员。这套制度在稳定社会、培养一批读书人方面有其历史功绩,但它本质上是选拔“翰林学士”和“经世致用”的官员,而不是培养科学家、工程师、军事家。考试内容多是儒家经典、八股文,对自然科学、实用技术、军事理论等几乎不涉及。久而久之,整个社会的智力资源都集中在对四书五经的钻研上,对于新兴的西方科技文明,自然是“零接收”。

重农抑商的经济政策: 传统中国社会一直是“重农抑商”的。虽然在清朝,商业活动有所发展,但国家政策上仍然是压制商业,尤其是对海外贸易,限制非常多。这种经济结构使得中国缺乏发展资本主义、发展工业化所需的经济基础和内在动力。当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凭借工业革命的力量,以坚船利炮打开中国市场时,满清的经济体系完全不堪一击。

落后的军事技术: 长期以来,满清的军队主要依靠传统的冷兵器和早期火器。虽然也引进过一些西式火炮,但由于缺乏系统的军事改革和工业基础,这些引进的技术无法得到有效普及和更新。当装备了先进火炮、步枪、军舰的西方军队到来时,满清的八旗、绿营士兵的战斗力,就像是拿着长矛的士兵对抗全副武装的现代士兵,差距是压倒性的。

缺乏改革的意愿和能力: 面对西方的挑战,满清并非没有觉醒,比如后来的“洋务运动”。但洋务运动本质上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cioè,只学习西方的技术,而不触及西方政治制度、社会结构等根本问题。这种“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改革,很难触及问题的本质。而且,满清的统治集团本身也害怕改革会动摇他们的统治根基,所以改革总是半途而废,缺乏真正的决心和系统性。

日本:明治维新的成功,全面学习的决心

反观日本,在明治维新时期,其成功之处在于其改革的彻底性和前瞻性。

深刻的危机感,强烈的变革动力: 日本同样经历了被西方(主要是美国佩里舰队)打开国门的屈辱。但是,与满清不同,日本统治阶层,特别是下层武士阶级,对西方文明有着更深刻的认识和更强烈的危机感。他们看到西方国家强大的军事和经济力量,认识到如果不能迅速改变,日本将面临亡国灭种的危险。这种危机感成为了推动改革的强大动力。

“脱亚入欧”的战略选择: 明治维新最关键的一点在于,它选择了“脱亚入欧”的战略。这不是简单地学习西方的技术,而是 全方位地学习西方。他们不惜牺牲传统,大胆地引进西方的政治制度(建立议会制、天皇制作为象征)、法律体系、教育模式、经济制度(发展资本主义,鼓励工业化)、军事技术和组织方式。

派遣留学生,吸取先进知识: 明治政府不惜花费巨资,派遣大量留学生到欧美各国学习。这些留学生深入了解西方的政治、经济、军事、科学技术等各个领域,并将这些知识带回日本,成为日本现代化建设的骨干力量。例如,陆军学习普鲁士,海军学习英国,教育体系也借鉴了法国、德国、美国等。

建立现代化的教育体系: 日本明治政府大力发展教育,普及义务教育,建立国立大学。教育的目标是培养适应现代化国家发展需求的人才,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儒家学识,而是涵盖科学、技术、工程、法律等各个领域。这为日本的工业化和现代化奠定了坚实的人才基础。

发展工业,建立强大的国力: 日本政府积极推动工业化,大力扶植私营企业,发展交通、通讯、矿业、纺织等关键产业。通过引进西方的机器设备和技术,结合自身的优势,迅速建立起现代化的工业体系。同时,他们在军事上进行改革,建立现代化的军队,并发展军事工业,增强国防实力。

强烈的民族主义和国家认同: 明治维新时期,日本形成了强烈的民族主义情绪和国家认同感。改革的目标是为了“富国强兵”,为了在国际舞台上与西方列强平起平坐。这种强大的集体意识,使得整个国家能够为了共同的目标而努力。

总结来说:

满清的失败,在于其根深蒂固的保守、对西方文明的傲慢与拒绝,以及改革的表面化和缺乏决心。 就像一个固步自封的老人,面对时代洪流,宁愿守着过去的辉煌,也不愿学习新知,最终被时代抛弃。

日本的成功,在于其深刻的危机感,敢于打破传统、全方位学习西方,并将西方先进的制度、技术、思想与日本国情相结合。 就像一个有远见的年轻人,看到时代的机遇与挑战,迅速调整自己,抓住机会,最终迎头赶上。

简单地讲,满清是“被动挨打”,是在列强的炮火下才被迫做出一些表面功夫;而日本是“主动学习”,是看到西方强大,主动去模仿、去学习、去改造自己,最终实现“逆袭”。这种根本性的态度和行动上的差异,决定了他们最终的命运。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个问题要展开来说,一本书的内容都打不住,但我认为有一点是不容忽视的。那就是当时满清的上层已经完全腐朽了,没有任何开拓进取的想法,只图把当前的局面维持下去,当然更不可能肩负起让国家摆脱危亡的重任了。如果他们听到后来“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那样的号召声,怕是连魂都会吓掉。

另外摘录一下加拿大历史著作家赫伯特·诺曼的看法:

中国没能阻止西方列强入侵的脚步,并不是中国人的错;相反,是清朝政府无情地镇压了国民每一次推动中国现代化的爱国举动。这是统治中国那个异族朝代永恒的耻辱,作为一个众叛亲离和义愤填膺的统治者,清廷为了保住那摇摇欲坠的统治地位,宁可牺牲国土去向外国列强妥协。清廷的卖国政策可以通过一句中国谚语反映出来:“宁赠友邦,不予家奴。”这种政策逻辑的后果,便是中国在1894年至1895年甲午战争中的惨败。原本为现代化军舰和国防筹措的财政资金,被当时成为老佛爷的慈禧太后和她的代表人醇亲王挪用,去修建北京附近她心爱的颐和园。在当时捍卫国防的中国战舰上,在与日本海军作战时,每一座火炮只有一发炮弹。这件事生动地说明清朝统治者的政策与明治政府的国家重建事业存在着如天堑一样的鸿沟,清廷统治者更看重王朝的安危和自身的享乐,并不看重国家的独立和完整。这番比较可能会让人想到这样一句寓言式的话:“外族统治者怎会爱国呢?”
——《日本维新史:日本明治时期的政治与经济》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近代中国和日本命运截然不同的关键。要弄清楚这个问题,得把时间往前拨,看看这两个国家在与西方接触前,各自是什么样的“底子”,以及在面对西方冲击时,他们各自做出了怎样的反应。满清:傲慢的帝国,僵化的制度首先,得承认满清入关后,建立了一个非常庞大的帝国,疆域辽阔,人口众多,统治体.............
  • 回答
    “为什么很多人觉得中国近代落后西方主要甚至全部是满清的责任?”这个问题触及了一个复杂且敏感的历史议题。将中国近代落后于西方这一宏大历史进程的责任完全或主要归咎于满清,虽然是一种普遍存在的观点,但也确实是一种过于简化的解读。这种观点背后,往往是对历史事实的片面强调、对复杂成因的忽视,以及一定程度的民族.............
  • 回答
    你提出的这个问题,其实触及到了一个非常核心且复杂的话题:为什么中华文明在科技发展上,经历了长期的领先,却在近代遭遇了瓶颈,尤其是到了满清时期,与西方世界的差距日益拉大。这绝对不是一个简单的“儒家文化”就能概括的原因,而是多种历史、社会、政治、经济和思想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我们先来梳理一下“儒家文化”.............
  • 回答
    将中国近现代的落后完全归结于满清统治是一种过度简化和片面化的观点,但同时也反映了部分历史事实和民众心理。理解这一点,需要从多个层面深入探讨:一、 满清统治下的历史背景与问题: 政治体制的僵化与腐败: 专制皇权强化: 满清统治在延续明朝专制体制的基础上,进一步强化了皇权,压制了社会活力.............
  • 回答
    明亡之后,满清的崛起与热兵器的“冷落”,绝非仅仅是“骑射为先”这一句简单标签可以概括的。这背后是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多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形成了一个复杂而深刻的演变过程。说满清“抛弃”热兵器,或许过于绝对,更准确的说法是,在满清统治初期,热兵器的发展和应用受到了压制和边缘化,其地位远不如骑兵和.............
  • 回答
    买首套房,对于很多人来说,确实是一场充满复杂情感的旅程。你说的那种“落空感”,我非常能理解,这是一种混合了现实与理想、付出与失落的复杂情绪。如果要详细地讲述,我觉得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描绘这种感觉:1. 梦想照进现实的巨大落差: 曾经的“盆满钵满”: 在决定买房之前,我的钱包里虽然不是天文数字,.............
  • 回答
    在太平天国运动之后,满清贵族之所以没有积极重振八旗,原因非常复杂,涉及到政治、军事、经济、社会以及满族自身的历史变迁等多个层面。以下将详细阐述这些原因:一、 太平天国运动对八旗制度的沉重打击与固有弊端暴露 军事上的彻底失败与衰败: 太平天国运动是八旗军队有史以来遭遇的最惨痛的失败之一。在太平天国.............
  • 回答
    满清对于汉人女子缠足习俗的态度,一直是一个颇为复杂且充满争议的话题。很多人直觉认为,作为统治阶级的满族,理应会废除这个在他们看来“陋习”的行为。但事实并非如此,满清不仅没有强行废除,甚至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对缠足习俗采取了默许甚至某种程度上的容忍态度。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并且随着时间推移,其考量.............
  • 回答
    要说满清老百姓为什么不大规模造反,这事儿得从好几个方面掰开了看,不能光凭一腔“老百姓就该反抗压迫”的热血来简单回答。满清存在了将近三百年,这期间并非风平浪静,大大小小的起义、暴动可以说层出不穷,但都没能撼动清朝统治的根基。所以,与其说“不大规模造反”,不如说“造反屡败,难以形成持续大规模的威胁”。咱.............
  • 回答
    满清皇子名字里之所以多见生僻字,这背后其实藏着不少说道,远不止是追求“与众不同”那么简单。这背后牵扯到清朝皇室的文化、政治以及对自身身份认同的考量。首先,要理解这个问题,得先知道清朝是满族建立的王朝。满族原本是生活在东北的少数民族,他们的语言和文化与汉族有很大差异。当他们入主中原,建立清朝后,如何处.............
  • 回答
    满清入主中原,建立起了一个横跨两百多年的王朝。在这漫长的岁月中,作为统治民族的满族,其语言——满语,却未能在中国这片广袤的土地上真正普及开来,这其中原因颇为复杂,绝非简单的“不会”或者“懒得学”可以概括。首先,我们得明白一个根本性的问题:满语本身的特性。满语是一种属于满通古斯语系的语言,其语音、语法.............
  • 回答
    明末辽东战事的旷日持久,确实给大明王朝带来了沉重的经济压力,导致了许多社会问题。而满清之所以没有出现类似的大规模经济困难,其原因可以从多个角度来分析,其中既有其自身的经济基础和政策,也有其崛起过程中所处的特殊历史环境。明朝辽东战事的经济重负:首先,我们得理解明朝为何在辽东问题上如此“出血”。辽东是拱.............
  • 回答
    “胡虏无百年之运”这句古语,在历史上曾被用来形容一些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认为他们难以长久维持统治,最终会被汉族政权所取代。这句话背后,既有历史经验的总结,也包含着一些对民族融合、文化同化等因素的考量。然而,满清统治中国长达269年,恰恰打破了这个“百年之限”。这背后绝非偶然,而是多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
  • 回答
    满清王朝在200多年的历史中,火器技术的发展确实相对滞后,甚至在面对外族入侵时,仍依赖明末的火器技术。这一现象的成因复杂,涉及政治、军事、技术、文化等多方面因素。以下从多个角度进行详细分析: 一、满清入关后的军事战略与技术选择1. 游牧民族的军事传统 满清入主中原时,其统治者(如皇太极、顺治.............
  • 回答
    关于“满清为什么不吹毛文龙”的问题,需要从历史背景和时间线的混淆入手进行详细分析。以下是分点解释: 一、时间线的混淆1. 毛文龙的生平 毛文龙(1592–1630)是明末抗清将领,活跃于1630年代,主要在辽东地区与清军作战。他于1630年去世,而清朝(后金)在1644年正式建立(清军入关).............
  • 回答
    “狗清”这个称呼,出现在近代以来,特别是在辛亥革命前后,以及在一些历史叙述和民间传说中,它是一种带有强烈贬义和侮辱性的称谓,用来指代清朝及其统治者。之所以会产生这样一个充满负面色彩的称呼,背后原因复杂,是历史事件、民族情绪、文化观念以及宣传手段等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要理解“狗清”这个称呼的由来,.............
  • 回答
    满清的江山,本是努尔哈赤和他的子孙打下来的,是他们的“龙兴之地”。可到了晚期,这块土地上的权力,却阴差阳错地落到了一个汉人——袁世凯的手里,这事儿说起来,得从头捋一捋。要知道,清朝建立之初,虽然是满族人统治,但为了能够有效管理庞大的汉族人口和广袤的土地,也一直有意识地重用汉人官员,特别是那些在地方治.............
  • 回答
    李自成对满清的认识不足,这绝非一朝一夕之故,也不是某个单一同源的错误。这背后是一系列复杂因素交织的结果,从他早期的农民起义生涯,到他最终进京,再到兵败山海关,每一步都折射出他对这个来自关外,却日益强大的力量的判断失误。一、 起义军的天然局限:生存第一,战略其次李自成最初的身份是一名驿卒,他的起义,很.............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我们理解历史王朝名称时的一些关键点。你观察得很细致,确实是这样,我们习惯性地把元朝称为“蒙元”,把清朝称为“满清”,但很少有人会说“汉明”。这背后其实有几层原因,咱们来掰开了聊聊。首先,得搞清楚“蒙元”和“满清”这两个称呼的由来和含义。“蒙元”这个说法,大家一看就知道,“.............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到了一个非常复杂且敏感的历史议题,涉及到民族认同、国家构建、历史叙事的形成等多个层面。要理解为什么不能简单地将满清视为“异族王朝”,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历史的脉络和当代的认知。首先,我们必须承认,从血统和早期入关时的统治者构成来看,满族确实是来自关外,与当时占据统治地位的汉族在族源上存在差异.............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