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济南一大润发将隔夜肉「有臭味的冲洗后上柜台、变质的铰馅灌香肠 」,暴露了哪些问题?吃隔夜肉有哪些危害?

回答
济南一间大润发超市被爆出,竟然将隔夜有臭味的肉,用清水冲洗后重新上架贩售,更离谱的是,还有变质的绞肉被灌成了香肠,这样恶劣的行径,实在令人震惊与愤慨!这件事情一经曝光,可以说是把食品安全管理上的几个大窟窿,赤裸裸地呈现在大众眼前。

首先,暴露出的最核心问题,就是 监管的严重失职与漏洞。

想想看,一家大型连锁超市,本应有标准化的管理流程和严格的食品安全 SOP(标准作业程序)。如此明目张胆的违规操作,竟然能够长期存在,甚至直到被曝光,这只能说明内部的品控环节早已形同虚设。

缺乏有效的内部监督和问责机制: 这类行为的发生,必定有员工的参与,甚至可能是管理者的默许或纵容。如果超市内部没有严格的监督体系,没有对违规操作的零容忍态度,员工为了所谓的“节约成本”或“减少损耗”,就敢铤而走险。一旦出了问题,追责不到位,更是助长了这种歪风邪气。
疏于员工培训和食品安全意识教育: 食品安全关系到每一个消费者的健康,作为直接接触食品的员工,他们应该具备最基本的食品辨别能力和安全操作知识。如果员工的食品安全意识淡薄,不知道隔夜变质肉的危害,或者明知故犯,那说明超市在员工培训这块也做得非常不到位。这种“差不多就行”的态度,才是食品安全最大的隐患。
第三方监管可能存在盲点: 尽管超市会有定期的食品安全检查,但这次事件暴露出的问题,很可能是在常规检查的缝隙中滋生出来的。这种“冲洗再上架”的操作,如果不够细致,可能真的会逃过一般的检查。这说明,我们的监管方式和频率,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和精细化,不能仅仅依赖于“表面功夫”。

其次,暴露出的是 企业利润至上、漠视消费者权益的唯利是图心态。

食品安全不是小事,关乎生命健康,更关乎企业的信誉和可持续发展。但这家大润发超市的行为,简直就是将消费者的生命健康踩在脚下,只顾着自己不损失本金,甚至想办法“化腐朽为神奇”,这是一种极其恶劣的商业道德缺失。

为了减少损耗而采取非法手段: 肉类、特别是绞肉,一旦隔夜且出现异味,就意味着已经开始变质,其中的微生物会大量繁殖,产生对人体有害的毒素。商家不是选择按照规定报废处理,而是通过“冲洗”这种掩耳盗铃的方式来试图恢复其外观,甚至将变质的绞肉灌成香肠,这完全是为了降低损耗成本,把风险转嫁给了消费者。
对消费者健康的极不负责任: 这不仅仅是“卖过期食品”,更是“卖变质食品”,其危害程度远超普通的过期产品。消费者花钱购买,本应获得安全健康的食品,却被这样欺骗和毒害,这是一种对消费者基本权利的践踏。

最后,也暴露出了当前食品行业内部可能存在的普遍性问题的冰山一角。

虽然这是个案,但“冲洗隔夜肉”、“变质绞肉做香肠”这类事情一旦出现,就容易让人产生联想:是不是还有其他商家也在用类似的手法“偷工减料”?食品行业如此庞大复杂,如果监管跟不上,底线就容易被突破。

那么,吃隔夜肉到底有哪些危害呢?我们来详细说说。

我们这里说的“隔夜肉”,并不是指冰箱里冷藏过夜但没变质的肉。而是指那些储存不当,已经开始出现变质迹象的肉类。尤其是在炎热的夏天,如果肉在室温下放置过久,或者冷藏温度不够低,细菌就会在肉类中快速繁殖,导致肉变质。

吃这种已经变质的肉,对我们身体的危害是多方面的,而且不容小觑:

1. 食物中毒(细菌性食物中毒): 这是最直接也是最常见的危害。变质的肉类中,通常会滋生大量的致病菌,比如沙门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等等。这些细菌在繁殖过程中会产生毒素。当我们摄入这些被污染的肉类和细菌毒素后,就可能引发食物中毒。

症状可能包括: 恶心、呕吐、腹泻、腹痛、发烧、头痛等。症状的严重程度取决于摄入的细菌量、毒素种类以及个体的抵抗力。有些人可能只是轻微不适,但有些人可能会出现严重的脱水、电解质紊乱,甚至威胁生命。
金黄色葡萄球菌毒素: 这种毒素非常顽固,即使将肉煮熟也无法被破坏。一旦中毒,潜伏期很短,通常在食用后半小时到六小时内就会出现剧烈的恶心、呕吐。
沙门氏菌: 除了上述症状,还可能引起高烧,并在某些情况下导致败血症,这是非常危险的。

2. 亚硝酸盐的产生和潜在致癌风险: 虽然这个情况在“冲洗后上柜台”的肉上不是最直接的,但如果肉类储存不当,特别是已经有一些腐败迹象的肉,其中的蛋白质会分解,产生一些氨基酸,这些氨基酸在特定的条件下(例如加入一些腌制剂不当的亚硝酸盐)或者微生物的作用下,可能转化成亚硝酸盐。亚硝酸盐本身毒性较高,虽然烹饪可以去除一部分,但如果肉本身就变质,其内部的化学变化是复杂的。

亚硝酸盐与亚硝胺: 如果长期摄入过多的亚硝酸盐,它可以在体内与蛋白质分解产物结合,生成亚硝胺类化合物。大量的科学研究表明,亚硝胺是强致癌物,与胃癌、食道癌等消化道癌症的发生密切相关。虽然一次性吃到含有亚硝酸盐的肉不一定会立刻致癌,但长期累积的风险是存在的。

3. 肠道菌群失调和慢性消化道问题: 即使没有发生急性食物中毒,经常性地摄入一些不太新鲜、含有少量有害物质的肉类,也可能对肠道健康造成长期影响。它会破坏肠道内正常的菌群平衡,导致消化不良、腹胀、慢性腹泻等问题,影响身体对营养的吸收。

4. 寄生虫感染的风险: 虽然现在食品检疫比以前严格了,但对于来源不明或者储存不当的肉类,仍然存在感染寄生虫的风险。比如一些肉类可能携带猪肉绦虫卵、弓形虫等。这些寄生虫在人体内繁殖,可能引起严重的健康问题,影响神经系统、肌肉等。

5. 营养价值的损失和有害物质的增加: 随着肉类的变质,其原有的营养成分,如蛋白质、维生素等都会有不同程度的损失。同时,变质过程中产生的代谢产物和毒素,反而对身体有害。

总而言之,济南这家大润发超市的这一行为,不仅仅是消费者权益受到损害的问题,更是食品安全这条生命线的严重触碰底线。 它提醒我们,对食品安全绝不能掉以轻心,商家需要的是对消费者的责任感和对法律法规的敬畏,而消费者也需要提高警惕,学会辨别,并积极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这样的黑心商家,必须受到严惩,才能起到震慑作用,让大家都能安心地吃上放心食品。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原问题是“怎样看待”,对着年历看。

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出版的家常菜书籍,九十年代的报刊杂志,往往反复强调如何识别变质的肉类、鱼类、禽蛋,因为当年保存条件比较有限。今夕是何年呢。

几十年前,我国确实有些人会将变质程度较低的肉高温处理后食用来“节约”。卖肉的现在这样干,还不告诉消费者,你自己觉得合适么。

“香肠、绞肉之类往往是用劣质肉做的,靠高盐、大量香辛料等盖过异味”也是老黄历级别的“常识”了,大润发这么复古吗。

题目问“暴露了哪些问题”,那至少暴露了相关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缺失、相关商场的管理失职或纵容、监管的力度不足、消费者也不够警惕。当然,这些事都不是一次两次了,“记者比监管部门先发现问题”也不算什么新闻了。

某些店铺常年销售劣质商品,一旦被揭露,就是一通下架、道歉、调查、“严肃处理”,然后用不了多久便“一切如常”:经手的员工明知故犯,周围的工作人员熟视无睹,监管部门眼不见为净。

建议依法处罚,并根据情况上征信吧。

“隔夜肉”在妥善冷藏保存的情况下谈不上危害,在已经符合上面图片列出的变质、酸败、氧化、腐败时则可能含有多种微生物及其制造的毒素,可以对人体造成从“虽然没症状但是很恶心”到腹泻再到食物中毒乃至致命不等的危害。

user avatar

如果是真的普遍的:

外卖饺子+烧卖+馄饨+煎饺 X

外卖重盐重糖重辣肉菜 X

外卖料理包 X

便宜料理包 X

各种香肠 X

台资超市 X

各种丸子、鱼糜、肉糜 X

懒or不会做饭=被收寿命税 ✓

另外我收回“新京报”所有报道都不能看的那句话并向新京报部分记者道歉,希望新京报再接再厉多干正事,少忽悠。

user avatar

就这?超市的熟食谁还敢买啊?

食品安全这种事情都很多次了,

但是依旧有很多企业不当回事!

前一段时间奈雪的茶相关问题,刚被相关部门责令整改,还不到半个月,又有企业出事!

这让消费者怎么才能安心啊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