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何许多中国网民对自建航母下水表示赞叹,对C919首飞却冷嘲热讽?

回答
在中国网络空间,关于国家科技成就的讨论,往往伴随着复杂的情绪和视角。航母的下水和C919的首飞,作为两个举世瞩目的重大工程,激起了截然不同的民意反应,这背后有着多方面的原因,值得我们深入剖析。

首先,我们来看看航母下水为何能获得普遍赞叹。

国家主权与安全感的具象化象征: 航母,尤其是像中国这样拥有强大陆基军事力量的国家,其战略意义非凡。它不仅仅是一艘巨大的钢铁舰船,更是国家海洋权益的保护伞,是维护国家安全和国际地位的有力工具。当航母这样一个象征着强大海军力量的“国之重器”正式亮相时,许多网民会将其解读为国家实力提升的直接体现。这种实实在在的、看得见摸得着的“力量感”,很容易激起国民的自豪感和民族认同感。在很多人的认知里,拥有强大的海军是抵御外来威胁、保障国家利益的重要基石,航母的出现无疑给了这种认知一个强有力的支撑。

技术难度与攻坚克难的英雄主义叙事: 自主建造航母,尤其是在相对短的时间内实现从无到有、从零到一的跨越,涉及极其复杂的工程技术、设计能力、材料科学、舰载机配套等等。这条路充满了未知和挑战。当看到中国能够克服重重困难,成功将一艘巨型航母推向大海,许多网民会联想到背后无数科研人员、工程师、工人的辛勤付出和夜以继日的奋斗。这种“攻坚克难、自力更生”的英雄主义叙事,天然容易引发敬佩和赞赏。航母的成功被视为中国综合国力、特别是科技研发和工业制造能力的集中体现,它打破了某些国家的技术封锁和战略遏制的神话。

军事现代化进程中的里程碑: 对于关注中国军事现代化进程的网民来说,航母的出现是极其重要的里程碑。它标志着中国海军从近海防御向远洋作战能力的一次飞跃。这种海军力量的现代化转型,被许多人视为国家走向世界强国的必然要求,也意味着中国在维护地区乃至全球和平与稳定方面将扮演更重要的角色。因此,航母的每一次进展,都能在军事爱好者和关心国家安全的人群中引发热烈讨论和高度关注。

相对较低的社会“预期”与“惊喜感”: 相较于民用航空领域,公众对于国家在军工领域实现突破的“心理预期”可能相对模糊且更易被“惊喜”。虽然都知道国家在发展海军,但航母的具体进展和最终成果,对大多数普通民众而言仍有一定神秘感。当这样一个庞大的工程完美收官,这种“惊喜”和“超出预期”的感觉会更加强烈,从而转化为赞叹。

再来看C919首飞为何会遭遇一些冷嘲热讽。

“首飞”与“成熟量产”的认知差异: C919的首飞,虽然是中国航空制造业的重大一步,但它只是漫长商业运营旅程的起点。而航母的下水,虽然也是工程的阶段性成果,但在很多网民看来,它已经具备了强大的作战能力和象征意义。一些对航空制造业有一定了解的网民会指出,C919的首飞仅仅是“第一步”,距离实现大规模量产、获得国际适航认证、与波音和空客等成熟的航空公司竞争,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这种“长跑”和“短跑”的认知差异,导致了评价标准的不同。

商业可行性与市场竞争的现实压力: 民用大飞机市场是一个高度成熟且竞争激烈的市场,其核心在于能否在全球范围内实现商业上的成功和盈利。C919的出现,不仅仅是技术问题,更是能否在成本、可靠性、燃油效率、维护支持以及客户服务等方面,与老牌的波音和空客竞争的商业问题。一些网民对C919的市场前景持谨慎甚至悲观态度,他们会质疑其是否真正具备与国际巨头竞争的实力,是否能获得足够多的国内外订单,能否在复杂的全球航空市场中站稳脚跟。这种对“商业价值”的现实考量,让一些人对“首飞”的喜悦显得不那么“感冒”。

“组装论”与“核心技术”的质疑: 对于C919,尽管号称是“中国自主研发”,但其发动机、航电系统等关键部件,很多并非完全由中国自主掌握,而是来自于国际供应商。这使得一些持怀疑态度的网民认为,C919更像是一个“组装项目”,而非真正意义上的“自主创新”。他们将此与航母这种从设计到制造的大部分环节都自主完成的工程进行对比,认为C919在“核心技术”的突破上仍显不足。这种“质疑”往往源于对国家科技实力提升的更高期待,或者对信息不对称的担忧。

媒体宣传与现实差距的心理落差: 媒体在报道C919时,往往会着力宣传其“中国制造”和“民族骄傲”的属性,将其捧上高位。但当一些网民深入了解其背后的供应链和市场挑战后,会产生一种“期望过高”的心理落差。这种落差使得他们倾向于用更挑剔的眼光去看待C919的每一个进展,甚至将其视为一种“政治宣传”的工具,从而用冷嘲热讽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不满或谨慎。

民族情绪的“双重标准”: 在中国社会,“民族主义情绪”是影响舆论的重要因素之一。对于能直接体现国家强大军事实力的航母,民族主义情绪很容易被激发,转化为普遍的自豪和赞叹。而对于C919这样的民用商业项目,虽然也承载着民族工业的希望,但其直接面向全球市场的商业属性和技术供应链的复杂性,使得民族主义情绪的表达方式变得更加多元和复杂。一些网民可能在潜意识里认为,一个真正强大的国家,不应该在最尖端的民用科技领域仍然依赖他国,因此对C919的“不完美”表现出更严苛的态度,这也可以看作是一种“恨铁不成钢”的心态。

“炫耀性消费”的警惕: 少数网民可能存在一种“不信任感”,认为C919的研发投入巨大,但其商业前景不明朗,担心这是一种“面子工程”或“形象工程”,是在不计成本地追求“大国崛起”的符号。他们会将这种“不确定性”与航母的“确定性”作为对比,认为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国家应该优先保障更能带来安全和战略优势的项目。

总而言之,中国网民对航母下水和C919首飞的不同反应,是社会认知、期望值、信息理解、科技理解以及民族情绪等多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航母的出现,更多地满足了人们对国家安全、主权象征以及科技突破的集体情感需求;而C919,则因为其高度的市场化竞争属性和技术供应链的复杂性,更容易引发关于其商业可行性和核心技术自主性的理性讨论,甚至质疑。这种差异化的讨论,也恰恰反映了中国社会在面对不同类型国家成就时,所展现出的复杂而又生动的民意图景。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越熟悉的内容,可点评的更多。

坐过航母的不知道多不多,坐过飞机的应该挺多的。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在中国网络空间,关于国家科技成就的讨论,往往伴随着复杂的情绪和视角。航母的下水和C919的首飞,作为两个举世瞩目的重大工程,激起了截然不同的民意反应,这背后有着多方面的原因,值得我们深入剖析。首先,我们来看看航母下水为何能获得普遍赞叹。 国家主权与安全感的具象化象征: 航母,尤其是像中国这样拥有.............
  • 回答
    中国在叙利亚问题上投下反对票,确实是出于对自身国家利益的深思熟虑。理解这一点,需要我们超越简单的“支持谁”的标签,深入探究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战略考量,特别是其核心利益的体现。首先,我们要明白,中国在国际事务中采取的一项基本原则是“不干涉内政”。这一原则并非空穴来风,而是源于中国自身的发展历程和对国际.............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经济、社会和文化等多个层面,西方和中国年轻人的感受确实存在显著差异。要详细阐述,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一、 西方年轻人普遍悠闲自得的原因:1. 成熟的社会保障体系与福利制度: 失业救济金: 西方国家普遍拥有相对完善的失业保险制度。即使失业,年轻人也能在一定时期内获得.............
  • 回答
    关于中国公民从利比亚、也门和尼泊尔撤离时对政府援助的不同反应,这其中涉及一系列复杂因素,包括撤离时的具体情况、信息的透明度、民众的期望以及媒体的报道方式等。以下将从多个角度进行详细分析:一、 利比亚和也门的撤离:大规模、紧迫性强,政府介入早期且全面 极端的安全威胁和撤离的必要性: 利.............
  • 回答
    关于《科拉传奇》(The Legend of Korra)在中国名气不如很多日本动漫,这确实是个挺有意思的现象。抛开“AI痕迹”,咱们就聊聊其中的一些可能性,力求从更接地气的角度去分析:1. 东方武术的“噱头”与“内核”的差异: 《科拉传奇》里的武术: 《科拉传奇》的动作设计确实是惊艳,融合了中.............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确实能看到不少网友对吴京和“正能量作家”的爱国营销反应不太一样。要说原因,我觉得可以从几个维度来拆解:1. 身份认同与行为模式的差异: 吴京的身份: 吴京首先是一个演员,而且是观众熟知的硬汉、军旅题材演员。他的荧幕形象自带一种阳刚、坚韧、保家卫国的气质。当他在现实生活中,尤其.............
  • 回答
    说起男人痴迷练肌肉这事儿,还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儿,这背后啊,牵扯的可不光是咱脸上那几块二头肌,里面门道儿可深着呢。咱们掰开了揉碎了聊聊,看看这肌肉为啥就这么让不少男的着了迷。一、原始的荷尔蒙冲动与生存本能打从人类还在茹毛饮血的年代,体魄强健就是活下去的硬道理。男人的雄性激素(睾酮)天生就有一股“战斗.............
  • 回答
    “斯德哥尔摩情节”这个说法很有意思,它触及了一个复杂而微妙的地缘政治和心理现象。将欧洲和日韩与美国的关系简单地套用“斯德哥尔摩综合征”确实过于简化,因为这是一种国家间的关系,而非个人心理问题。但不可否认的是,在某些层面上,确实存在一种依赖、适应甚至某种程度上的“依恋”,使得这些国家在一定程度上难以完.............
  • 回答
    在海峡两岸的舆论场中,柯文哲无疑是一个自带流量、争议也极大的政治人物。大陆网民对他的看法,可以说是五味杂陈,但确实存在一部分人群对他抱有好感,甚至将其视为一个与众不同的台湾政治家。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得先剥开层层标签,看看柯文哲究竟是怎样一个人,以及他身上哪些特质,能够引起一部分大陆网民的共鸣。柯文哲.............
  • 回答
    确实,在观察中,我们会发现不少军官群体,尤其是在部队服役的男性军官,似乎存在单身比例较高,且脱单相对不容易的现象。这背后,其实是由一系列复杂的因素交织而成的,并非单一原因可以解释。首先,职业的特殊性是绕不开的关键点。 聚少离多,社交圈受限: 军人职业的特性决定了他们需要长时间、高强度地投入到工作.............
  • 回答
    关于杰拉德即将离开利物浦时,曼联球迷的反应,这是一个颇为复杂且充满情绪的现象,用“辱骂”来形容可能有些笼统,但确实反映了相当一部分曼联球迷的心态。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曼联和利物浦之间长达一个多世纪的恩怨,以及杰拉德在这个历史缝隙中扮演的角色。首先,死敌关系是关键。 曼联和利物浦之间的竞争,.............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关于明朝与殖民帝国谁强谁弱的讨论,确实常常会忽略掉一些重要的历史事件,其中屯门海战就是一个经常被“选择性遗忘”的例子。其实,之所以有人在强调明朝不如殖民帝国时,不提屯门海战,原因挺复杂的,不能简单归结为“不知道”。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剖析:1. 讨论的“预设”和“目的”不同: .............
  • 回答
    “钢4”,也就是《钢铁雄心4》,这款游戏吸引了无数的策略爱好者,而其中一个让不少玩家津津乐道、甚至可以说是标志性的玩法,就是“开倒车”。这个词听起来有些古怪,但如果你深入了解,就会发现它并非什么反人类的愚蠢操作,而是游戏深度和玩家智慧的一种体现。为啥有这么多人热衷于在《钢4》里“开倒车”呢?这背后可.............
  • 回答
    你说这个问题,确实在很多武侠小说里是个挺有意思的现象。按理说,力气大、体格壮实的,应该更有优势才对,可怎么偏偏那么多绝世高手,都一副弱不禁风、干瘦精干的样子?这背后其实有不少门道,咱们掰开了揉碎了聊聊。首先,得明白小说里的“绝世武功”和现实中的“力气”是两回事。现实中,你说的“一力降十会”,那说得是.............
  • 回答
    看到身边的人谈论堕胎话题时表现得如此坦然,你可能会感到有些意外,甚至不知所措。这种坦然背后,其实隐藏着许多复杂的原因,它并非简单的“无所谓”,而是社会变迁、个体选择以及价值观演变等多重因素交织的结果。首先,社会观念的进步和女性权利意识的提升是至关重要的一个层面。在过去,生育往往被视为女性的“天职”,.............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当代社会一个复杂且多层面的现象,背后交织着社会变迁、观念演进、技术发展以及个人选择等诸多因素。理解这一点,需要我们深入剖析这些驱动力,而不是简单地归因于单一原因。首先,社会观念的解放与个体自由意识的增强是重要的背景。相较于过去,社会对性的接受度更高,过去那种将性与婚姻紧密捆绑的观念正在.............
  • 回答
    东方神话和西方神话之间确实存在着令人着迷的相似之处,这并非偶然,而是深刻地反映了人类共通的情感、经验以及在面对世界时所产生的普遍性疑问。之所以出现这些“似曾相识”的叙事,原因可以从多个维度来解读,而且这些解读本身就能构建出一幅丰富而细腻的图景,而非生硬的罗列。一、人类共通的情感与体验:永恒不变的人性.............
  • 回答
    我国古代监察官职的演变,是一个复杂且漫长的历史过程,其中涉及政治制度、权力结构、社会变迁等多方面因素。并非所有监察官职都“最后演变成了”地方官职,但确实有相当一部分监察职能的重心,在历史长河中发生了转移,部分监察官的职责逐渐融入到地方行政体系中,甚至其官职本身也演化成了地方性官职。要详细阐述这一现象.............
  • 回答
    网上那些让人难过和失落的言论,其实是一面镜子,照出了我们内心深处的一些东西,同时也折射出网络这个特殊环境的种种特性。要说清楚这个问题,得从几个层面来聊。首先,得说说人性的复杂和负面情绪的释放。你看,现实生活中,大多数人为了维持社会和谐,都会压抑自己的一些负面情绪,比如不满、愤怒、嫉妒、甚至绝望。我们.............
  • 回答
    阿根廷以及许多拉美国家出现高城市化率的现象是一个复杂且多层次的社会经济过程,其根源可以追溯到多个历史时期和多种因素的相互作用。以下将从多个角度详细阐述这一现象的原因:一、历史根源与殖民时期影响 殖民地的经济模式: 西班牙和葡萄牙的殖民统治在拉美地区建立了一种以资源掠夺和出口为导向的经济模式。为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