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邀。这个案子里,上海法院能够顶住舆论的压力,真的很不容易。
我知道绝大多数人的注意力都集中在所谓“质谱图”等等的专业词汇上,但是请先暂时把这些专业词汇放一放。
这次案件一审到二审出现那么大的舆论转向,某几家媒体确实是做的太过分了。
先讲一下一般这样案件的规则:在证据充分的前提下,林森浩认罪,积极赔偿,并且取得家属的谅解,是几乎不可能被判处死刑的。
但是林森浩的父亲在一审时拒绝了律师认罪赔偿求轻判的建议,坚持选择了无罪辩护这条路。<1>
接着一审死刑,而后二审律师接手,接着就开始爆出很多很诡异的新闻。
先是在2014年2月27日,一审10天以后,林父接受专访关于为什么不道歉时强调称:“律师阻挠,还嫌我多事”,“没有一两百万,两手空空,你去做什么?”<2>
注意,在相关的事前报导中,一审律师强烈建议坚持罪轻辩护。<1> 也就是说,一审的律师根本不可能阻止林父去道歉,也不可能阻止林父的主动赔偿的意愿。全国知名的药家鑫案也就赔了20万元。一个从业多年的律师根本不可能说出没有一两百万别谈赔偿这样的话。
接着网络上就开始出现一审律师害林森浩错过道歉机会的说法。
------------------------------------------------------------------------------------------------------------------------
-------------------------------------------------------------------------------------------------------------------------
责任一下子全部转到了一审律师的身上,林案开始作为一个“冤案”出现。作为一个专业记者,他一定跟进过前面的报导。根本不可能不知道这件事情的真相,但是这几家媒体依旧选择了单方面的报道,不加任何解释。
类似的报道长篇大量的出现,到二审之前,广州日报又做了一篇类似的专访报导,矛头依旧直指一审律师。<3>
这些报导一读,相信绝大多数人的第一感觉就是林森浩冤枉。虽然有大量的事实和一审的报导不符。
其中还有各种其他的事件,包括今年5月复旦177名学生联名上书,要求不判林森浩死刑。但是后续他人发现这件事情是“律师让老师倡导学生参与”,其中倡导这次行为的老师是复旦经管学院的谢百三。他并不是法学院和医学院的老师。谢百三自述是“林森浩帮助过的学生主动来找的他。”而谢教授的研究方向是金融,对外言论几乎全部集中在房地产。并且他本人并没有在信上签字,只是事后才在微博上承认了自己组织了这次活动。<4>
--------------------------------------------------------------------------------------------------------------------------
舆论压力的来源可见一斑。但是最集中的还是集中在鉴定上。但是二审的所谓鉴定问题其实在一审的时候就已经提出来了。<1> 媒体在报导高关注度的刑事案件的时候,大都会选择法庭的判断作为标准,而不是站在原告或者被告的角度上。尤其是在专业的司法鉴定上。法院当庭的判断的非常清楚:“不属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规定的鉴定意见,应该作为对鉴定意见的质证意见,不能单独作为定案依据。”而后的判决书中也写的非常清楚,并没有不符合司法程序的地方。真正有疑问的,看判决书比看偏向性极强的单方面新闻要靠谱的多。已经有人附上了。链接:<5>
当然,对被告律师所做的努力我表示理解。
我一点都不喜欢死刑。但是比起死刑来,我更厌恶的是愚弄。
来源:
<1>:
http://www. lifeweek.com.cn/2013/12 10/43529.shtml<2>:
复旦投毒案被告之父:律师劝阻道歉称没百万别去<3>:
林森浩父亲:律师说没几百万别去道歉<4>:
复旦为投毒者求情揭秘:律师让老师倡导学生参与<5>:
http://www. debund.com/file/upload/ 20150108/file/20150108114842_db295f903c41451ab876927fd7e99bbd.pdf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