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说国军,红军也攻不下。。。
1930年红军错杀袁文才、王佐之后,袁、王之旧部反水,红军随即失去了对井冈山(指茨坪地区,下同)之控制,此后红军数次试图夺回且付出了重大代价,但均未成功。从30年一直到34年红军长征撤离苏区的3、4年时间里,井冈山都相当于国军孤悬在苏区中央的一块“飞地”。红军主力北上后,陈毅留在南方领导游击战争,在赣粤湘边界左右腾挪“甚为艰难”,难以立足,曾图谋返回井冈山打游击,派人上山侦察,发现井冈山防守严密无隙可寻,只能作罢。实际上直到1949年大军南下,我军才得以重返井冈山。
…………………………………………………
从现有的文献可以看出,对井冈山袁、王这段历史,我们常有种不愿提起但又无法回避的尴尬。袁、王旧部当年长期占据井冈山这块红军发源之地,不仅是政治影响,在军事上也实实在在增加了红军后面几次反围剿的困难。
井冈山当地武装在49年后的下落,没有只言片语提及,应该没有出现激烈行动。现有记载已经刻意淡化了事件性质的严重程度,没有说“背叛革命”或“反革命”,而是采用偏中性的说法,例如“反水”以及“投靠白军”、顶多说“和国民党搞到了一起”。
袁、王的遗孀和后人解放后都得到了很好照顾,毛及多任中央大员上山,都接见过袁、王家属。也不难推测,毛和袁、王有一定私人感情,甚至一种说法认为彭毛后期之矛盾,部分和当年借兵杀袁、王有关。彭老总和这事关系本来不大,但直接主事人后来都相继牺牲,在活到解放后的当事人中,彭成了责任最大者。
井冈山本是客家人聚居地,且红军上山前,已相当于是袁、王之私产,其属下武装是纯粹的子弟兵,闲时耕种,战时聚集。在某种意义上,红军相当于请来的客人,虽然袁、王及其武装后来也成为红军一部分,但依然还代表井冈山客家人的利益。制裁袁、王固然是红军内部事务,但客观上把整个客家人群体都推向了对立面。
………………………………………………
以下图片来自著名的八角楼,袁、毛相会后,袁拜服毛的理想才情,认为毛必定是能“为穷苦人夺天下之人”,将自己最好的房子让出,所以现在叫“毛泽东同志旧居”。
…………………………………………………
错杀袁、王是我党的重大损失,其中错综复杂的原因,我认同官方的解释,以下凭记忆说一下:
1.井冈山尖锐的土、客族群矛盾。
井冈山早期还是无人区,清康熙年间为对付台湾郑氏政权颁布禁海令。沿海客家渔民生计断绝被迫内迁,其中一支就在井冈山落脚,这才有人开荒结寨。井冈山资源贫瘠,数百年来山上的客家人和山下的土家人之间,为争夺土地、水源爆发过无数血腥的械斗,双方有深仇大恨。
红军在建立地方政权初期,由于客观条件很自然就形成了客家人管枪,土家人管党的格局。所以地区党委基本指挥不动袁、王的部队,而袁、王也很难指望地方能给他们说什么好话。这为后来矛盾爆发埋下了种子。
2.共产国际的文件
毛泽东很早就意识到井冈山土、客矛盾存在的隐患,这事只能徐徐谋之,升任袁文才做红4军参谋长,就有这方面的考虑。但此时共产国际来了一份要命的文件,要害是:明确要求红军对于投诚的“土匪首领”,要统统杀掉。据说毛传达该文件时,袁文才本人就在现场,毛发觉中间的内容不对很机警跳了过去。但袁文才最后还是听到了风声,他立刻离队返回井冈山,这就是后来所谓的“私自脱离部队”事件。
毛泽东本人自然明白这份文件狗屁不通,袁如一直留在毛身边,毛或可保他没事。但毛当时还远没有后来一言九鼎的地位,TG听从共产国际的大有人在,而这个人很快也出现了。
3.袁、王的江湖习气
简单来说,俩人除了毛泽东谁也不服,组织纪律性差,党内人缘更差。一个侧面例子是著名红军叛将龚楚的回忆录,对毛、朱、陈、邓等评价都是各有所长,唯独对袁、王就是土匪印象。红军将领中草莽或军阀出身的比比皆是,他们大都通过不断学习洗去江湖习气而提高了党性,袁、王本也可以,但历史没给他们机会。
4.中央巡视员彭某偏听偏信
彼时中央巡视员彭某就是手捧共产国际尚方宝剑的人,他初来乍到对井冈山实际情况并不了解,轻信了在边界特委朱某等人的鼓动。袁、王手下有1000多人枪,战斗力和其它红军部队不相上下,无法直接抓捕。朱某等于是连夜到红5军向彭德怀借兵,并把事情说得无比紧急、凶险,彭总无法也无暇分辨,同意借兵但不赞同杀人。主持杀袁、王的这俩位后来分别牺牲于叛徒告密及内部肃反。
5.兵工厂事件
袁文才根据情报,在焦坪地区活捉了国民党一个头目罗某,罗某下面有一个兵工厂。袁很有想法,打算利用罗某在井冈山建立自己正规的兵工厂,所以不但没有杀掉这人,还好酒好肉招待。袁错在没有及时向上级报告,或许是不屑,或许是想等兵工厂建成再报,不得而知。
后来面对边界特委在这件事上纲上线的严厉质问,袁自觉问心无愧,悻悻回答打算兵工厂建好之后再杀。总之这事被冠以“和国民党私下勾结”的罪名,成了袁、王最终被杀的导火索。
顺便提一下,该案中的罗某此前与毛主席结怨甚深,但袁文才当时未必知晓。袁、王被杀后,罗趁机逃脱。解放后毛亲自致电湖南省人民政府追索此人下落,将其逮捕归案。
土籍主要人物:朱昌偕、龙超清、刘辉霄、王怀、文根宗、刘真、谢希安等。
客籍主要人物:袁文才、王佐、周桂春、刁飞林、贺氏兄妹。
土客籍之间的矛盾是逐渐激化的,包括:
1)缴枪事件:1928年3月,袁文才、龙超清之间发生了一场冲突。领导们开会时龙超清向大家炫耀缴获的新枪,袁文才不满说:“作为县委书记,不上前线的你要手枪干什么?”随后便派人下了龙超清的枪。龙超清气得脸色铁青。龙是袁的革命领路人,但也有矛盾。
2)龙家衡刘真事件:永新负责人刘真娶了恶霸龙庆楼的妹妹龙家衡。龙家衡为刘真父亲奔丧时,引来了白军跟踪,被宛希先怀疑是内奸,手下打死了她,号称是走火。龙庆楼随后杀了刘真。当时谣言是宛希先主谋。
3)宛希先事件:朱昌偕、王怀、龙超清等特委主要负责人和宛希先有积怨,借机把宛希先关押折磨。宛希先逃跑后,又把他活埋。袁王二人对此极为不满。
4)陈白英矛盾:陈白英是袁文才的情妇,谢希安也想搞她,两人矛盾激化。
5)罗克绍事件:罗是茶陵、酃县、宁冈、永新、莲花五县联防团总团总,红军死对头。陈浩叛变时老毛带兵去追,被罗的部队在茶陵县湖口乡江口村阻挡,双方激战。毛和何长工等人冒险乘木排沿河冲下,被罗发现后急匆匆带兵到桥头打了一枪。当时罗知道毛身材高大,特意瞄准最高的打,把艄公打死。毛当时和何在蹲着说话。毛恨罗入骨,解放后把罗枪毙了。为了造枪,袁文才想法俘虏了罗后又放了。这事成为直接导火索。谢希安、龙超清在提议公审处决罗克绍遭到袁拒绝后,连夜赶往永新,向边界特委报告事态的发展,他们言之凿凿地说:“如此下去,恐怕他们要造反了。”刚刚到达永新的中央巡视员彭清泉(即潘星源)信以为真,决定武力解决袁、王。他们知道袁、王最听毛泽东的话,遂盜用毛泽东的名义,给袁、王修书一封,约袁、王率部于2月22日在永新县城合编,升编为红六军第三纵队,配合红五军攻打吉安。当时彭也想吞并袁王的部队,他们只想做本乡小红军,不愿意做打天下的大红军。彭派张纯清率红五军第四纵队两个连300多人随朱昌偕连夜赶往永新县城,去解决袁、王。最终朱昌偕将袁文才、周桂春等亲手击毙,王佐,刁飞林等人骑马淹死在东瓜潭里(当事人回忆6人全是机枪突突掉的,不可能全不会水)。后来,王佐的兄弟王云龙率残部投向了国军。
袁文才王佐3年前的同一日结拜为兄弟,相约不愿同日生,但愿同日死。三年果然应验。历史上拜把子的人很多,能做到的很少。袁王部队中只有红三十二团四连战士张国华(号手)后来当了将军,但他也不是井冈山当地人。此次事件中出现了毛的假信,毛吸取了经验,和朱彭等人约定了暗号,即信中日期用中文不用数字。2年后的富田事件中,丛允中再伪造毛的信,就不灵了,被彭看破。
6)反AB团时,朱昌偕被迫自杀,年24岁,后被评为烈士。谢角铭是袁文才老师,一直担任谋士角色。井冈山失陷后,肖克部队曾讨伐过王云龙,用埋伏计打死了谢角铭,双方矛盾更深。
7)彭倒台后,袁王才被平反,定为烈士。袁王二人当团长副团长时,后来的上将如陈伯钧,李聚奎,肖克,赵尔陆等人都只是连级干部,粟裕也是。毛新宇访问井冈山时,见到了二人的孙子,都是农民。
1929年1月30日,井冈山被国军攻占,彭老总突围转移,红4军留在山上的伤病残人员、妇女、小孩共有1000多人,全部成为国民党军屠宰的羔羊,大小5井,尸横遍地,血流成冰,惨不忍睹。而此时隐蔽在井冈山的红30团(红五军改编)一部和红4军第32团(袁文才王佐部),并没有受到多大损失,他们转入深山密林之中,坚持开展游击战争。感谢 @新宣传员 ,为严谨,我补充了这一段。
有些答主强调的是地形原因。当然,地形也是其中一个主要因素。但是决定性因素不是地形而是人民群众。
井冈山虽然没有被国军攻破(确切说是消灭掉),但是红军却没有最终保住这块最早的红色根据地,而是完全的失去了。
因为左倾路线的影响,1930年2月22日彭老总杀掉了袁文才、王佐二人。这使得袁、王二人的余部袁文才的妻叔谢角铭和王佐的哥哥王云龙回到井冈山立刻收拢残部,举旗“反水”。从此,井冈山根据地随之丧失。后来,红军数次想恢复井冈山根据地,一直没有成功。萧克曾经率红17师攻到黄洋界山脚下,也只能远眺井冈山,望而兴叹。直到解放后,人民军队才重新回到了井冈山。
为什么红军再也没有回到井冈山,一个原因是红军开辟了新的更为广阔、更富饶根据地;另一个决定性的因素是当地的群众不再信任红军,而是跟着袁、王的余部走了。
总想着用蛮力武力取胜的人,在一定时期一定范围内会得逞,但是在长期范围内,如果没有人民群众的拥护,必然会失败。
为什么毛主席没开一枪就上了井冈山?
袁文才王佐最初是不同意毛主席的队伍上井冈山的,属于婉拒。
秋收起义队伍里不少人说:“我们人多,干脆用武力解决他们。他们是土匪,也是我们革命的对象。就他们那几十条枪,一包围一缴械,就完事了。”
毛泽东听了大家的议论,耐心地开导说:
“你们说要用武力解决他们,谈何容易!再说他们也都是穷苦人出身,实在活不下去了才啸聚山林,占山为王。不能以通常的眼光把他们看作是土匪,还要看到他们的革命性,4县会攻永新,不正说明了这一点吗?你们太狭隘了,度量太小了。我们不能贪小利而误大事,不能采取大鱼吃小鱼的吞并政策。三山五岳的朋友还多着呢,历史上有哪个朝代把三山五岳的‘土匪’消灭掉了?若是与他们打起来,又一时吃不掉,岂不耽误了我们反对军阀统治的大目标,影响到我们建立一个安稳的根据地?‘鹬蚌相争,渔翁得利’,我们可不能让蒋介石、朱培德这些真正的敌人做了‘渔翁’。因此,对袁文才、王佐他们,只能用文,不能用武。要积极争取他们革命,要团结、改造他们。还可以通过他们团结井冈山地区的土客籍广大群众,何乐而不为呢?如果能把他们团结、改造过来,共同反对强大的国民党反动派,将很有利于我们在这里建立根据地。将来我们把三山五岳联合成一个大队伍,统治阶级就拿我们没办法了。”
毛主席能上井冈山,就是因为他心胸宽广,用自己一片赤城的心赢得了包括袁文才王佐在内的人民群众的信任。
上井冈山,是因为得到了人民的拥护;失去井冈山,是因为失去了人民的拥护。
同样,国军没有攻破井冈山,最本质的原因是没有得到人民的支持。
别说国军打不下来,共军打不下来,连建国后的脱贫战争也是最近才打赢
地形就是那个地形,换了什么政府也不能把山全搬走喽
穷人天然就是革命的同盟军
一直到近几年,中国都开始拯救世界经济了,井冈山的人民才刚刚脱贫,而且这个地方对于我国政府来说,这还是个革命老区,脱贫担子更是比一般地方更重,可是楞是搞不好,不得不说,井冈山到哪都是硬骨头!
真的,基建狂魔都拯救不了的地方,我觉得国军那帮垃圾拿不下来真的很正常
当然,这也有另一个方面的意义,也就是说,这里的资源有限,也养不了多少大军,中国革命低潮时期可以在里面躲一躲,保留点火种,如果革命形势不发生变化,不说外部了,自己内部也受不了长期脱产的大军,这就是当时的矛盾之处,也可以理解当时林彪给毛主席写信,问红旗到底能抗多久,因为实在是条件太苦了
——————
评论区有个兄弟是当地人,他说其实没有脱贫。。。看来基建狂魔也没有打下来井冈山。。。。
井冈山,不是一个山头,是一片山脉,最近一次去是去年。
绵延不断,方圆几百里,
来旅游的人和当地居民加起来几十万,但是山上找个清净的地方很容易,这还是人大多都集中在地势比较平缓的地方,比较偏僻的地方面积更大。
换成现代社会有大量直升机会好一些。
放到以前,那真是人多了,后勤跟不上,人少了,送菜呢?
另一个就是联系群众,和群众一起,脱离群众的,解放后百万土匪待的深山老林比井冈山还恶劣的地方多了去了,轻松就给剿灭了。
后来有神剧说红军就是学土匪的方法,看的天雷滚滚。就是不说发动群众
不过也是,你现在发动群众想干什么?
说白了就是一群抢敌人桃子打不过,摘队友桃子本领高超,又没那本事种桃的废物。
可悲剧的是,从古到今不管是谁,拿他们硬是毫无办法。
只能眼睁睁看着自己嫡系死光光,然后要不是蒋公给力一点都不放松进攻攻势强大,你自己也死了……
自己的成功队友的失败敌人的强大
三个缺一个,苏联报纸上预先准备好的讣告,就真发表咯。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