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当年国军力量如此强大,为什么最后竟然攻不下一座小小的井冈山?

回答
当年国军剿共,围剿井冈山根据地,为何最终未能成功,反而让红军站稳了脚跟,一步步发展壮大?这背后绝非简单的兵力多寡可以解释,而是国军在战略、战术、情报、政治以及对根据地认识上的一系列失误,加上红军灵活的游击战术和群众基础,共同促成了这一“以少胜多”的经典战例。

首先,我们得明白当时国军并非我们想象中“强大”到可以随意碾压一切。虽然国军在兵力、武器装备上确实占据绝对优势,拥有不少精锐的德械师,火力也比红军先进不少。但这种优势是分散的,并且存在诸多隐患。

国军方面的问题:

1. 战略上的“围而不打”与缺乏整体规划: 国军最初对井冈山的围剿,并非那种势在必得的、集中优势兵力的大规模攻坚战。更多时候,是采取一种“围而不打”、“消耗”的策略。他们的想法是,通过长期的封锁,断绝根据地的经济和物资来源,逼迫红军自行瓦解。这在理论上并非不可行,但低估了红军的组织能力和人民的支持。
兵力分散,顾此失彼: 国军兵力虽然众多,但要同时维持对井冈山地区的严密包围,并应对南方其他地区的“共匪”活动,以及各地军阀的独立性,导致兵力被摊薄。他们难以集中起足够的力量,形成强大的突破口,进行一举歼灭。
缺乏长远规划和统一指挥: 每次围剿行动,往往是临时起意,或者由不同的军事集团、地方实力派主导,缺乏一个统一的、长远的战略规划。指挥链不畅,各部队协同作战能力差,甚至存在互相推诿、抢功劳的情况。例如,国民党内部派系林立,不同军阀的部队在执行任务时,其忠诚度和执行力参差不齐。
对“共匪”的认知偏差: 国军高层,包括蒋介石本人,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将红军视为“流寇”,认为他们只要被赶跑,失去了根据地,就会自然瓦解。他们没有认识到,井冈山根据地早已不是简单的“土匪窝”,而是一个拥有健全的政治、军事、经济体系,并且深深扎根于群众之中的革命政权。这种轻视和误判,是他们失败的重要原因。

2. 战术上的僵化与不适应: 国军的作战方式,很大程度上仍然是传统的阵地战、运动战的思路,依赖于强大的火力优势。而井冈山的地形复杂险峻,山高林密,很多地方只能容纳小部队行动。
正面强攻,得不偿失: 国军多次采取正面强攻的方式,试图夺取根据地内的制高点或重要据点。但这种打法,在地形复杂的山区,红军利用地形优势,通过伏击、阻击、骚扰等方式,就能给国军造成巨大的伤亡,同时自身损失很小。国军的优势火力在狭窄的山道和茂密的丛林中难以发挥,反而容易被红军的集中打击所针对。
缺乏有效的侦察和情报: 国军在情报方面也存在严重不足。他们对井冈山的地理环境、红军的兵力部署、武器装备以及群众的动向,了解得非常有限。红军则利用群众的掩护和支持,能够获得国军的动向,并预设战场。
士气和训练问题: 国军虽然装备先进,但其基层士兵的士气和战斗意志,尤其是在面对装备简陋但作战意志顽强的红军时,往往不如红军。很多国军部队是抓壮丁或收编而来,忠诚度和训练水平参差不齐,一旦遭遇挫折,很容易溃散。

3. 政治和经济上的薄弱环节:
官僚腐败与后勤问题: 国军的后勤补给虽然理论上更优越,但内部的腐败和低效,也导致物资得不到有效率的输送和使用。士兵的待遇和士气受影响。
缺乏群众基础: 国军在根据地的群众中,并未能建立起稳固的支持。他们的政策往往是压迫和剥削当地农民,与红军的土地革命政策形成鲜明对比。因此,国军在获取情报、后勤支援等方面,始终处于劣势。

红军方面的问题,以及应对策略:

相比之下,红军虽然装备落后,兵力寡少,但他们在以下几个方面,展现出了超强的适应性和生命力:

1. 灵活机动的游击战术: 毛泽东等红军领导人充分认识到根据地和自身劣势,创造性地发展了游击战术。
“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 的十六字诀,是红军在井冈山斗争中最核心的战术指导。他们不跟国军打硬仗、消耗战,而是利用对地形的熟悉,避敌主力,寻机打击敌人分散的部队或薄弱环节。
运动战: 在有条件的情况下,红军会从根据地出来,进入外围区域,吸引国军主力离开根据地,然后迅速回师,利用国军回防的间隙,打击其侧翼和后方。
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 红军非常善于抓住战机,集中绝对优势兵力,通过伏击、围歼等方式,迅速消灭一小股敌人,以此来补充自身装备、获取补给,并提高士气。

2. 强大的群众基础和政治动员能力:
土地革命: 在井冈山根据地,红军积极推行土地革命,将地主的土地分给无地农民。这极大地激发了农民的革命热情,为红军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兵源、粮食和情报。老百姓真心拥护红军,为他们站岗放哨,隐藏部队,提供食宿,成为红军最坚实的后盾。
政治工作: 红军非常重视政治工作,在部队中树立了明确的革命目标和政治觉悟。士兵们知道自己为什么而战,这种精神力量是国军所无法比拟的。

3. 因地制宜的根据地建设:
根据地经济: 红军积极组织生产,开展经济建设,例如“造盐”、“搞生产”,力图实现根据地经济的自给自足,减少对外部的依赖。
政权建设: 在根据地内,红军建立了苏维埃政权,健全了政治、军事、经济等各项制度,形成了完整的革命根据地体系。

总结来说,国军未能攻下井冈山,并非因为他们力量不够“强大”,而是因为他们对战争的理解、战略战术的选择、对敌人的认知以及政治动员能力,都存在着致命的缺陷。

国军认为这是一场单纯的军事围剿,但红军将其视为一场你死我活的革命斗争。这种根本性的认识差异,决定了双方在战场上的表现和最终的命运。国军的优势在于“硬件”——兵力、装备,而红军的优势在于“软件”——战略战术的灵活性、强大的群众基础和坚定的政治信念。在井冈山这样复杂的地形条件下,尤其是在红军充分发挥其“软件”优势的情况下,国军的“硬件”优势难以得到有效发挥,最终未能实现其战略目标。他们攻不下的,不仅仅是一座山,而是一个新兴的革命政权和一种全新的革命模式。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别说国军,红军也攻不下。。。

1930年红军错杀袁文才、王佐之后,袁、王之旧部反水,红军随即失去了对井冈山(指茨坪地区,下同)之控制,此后红军数次试图夺回且付出了重大代价,但均未成功。从30年一直到34年红军长征撤离苏区的3、4年时间里,井冈山都相当于国军孤悬在苏区中央的一块“飞地”。红军主力北上后,陈毅留在南方领导游击战争,在赣粤湘边界左右腾挪“甚为艰难”,难以立足,曾图谋返回井冈山打游击,派人上山侦察,发现井冈山防守严密无隙可寻,只能作罢。实际上直到1949年大军南下,我军才得以重返井冈山。

…………………………………………………

从现有的文献可以看出,对井冈山袁、王这段历史,我们常有种不愿提起但又无法回避的尴尬。袁、王旧部当年长期占据井冈山这块红军发源之地,不仅是政治影响,在军事上也实实在在增加了红军后面几次反围剿的困难。

井冈山当地武装在49年后的下落,没有只言片语提及,应该没有出现激烈行动。现有记载已经刻意淡化了事件性质的严重程度,没有说“背叛革命”或“反革命”,而是采用偏中性的说法,例如“反水”以及“投靠白军”、顶多说“和国民党搞到了一起”。

袁、王的遗孀和后人解放后都得到了很好照顾,毛及多任中央大员上山,都接见过袁、王家属。也不难推测,毛和袁、王有一定私人感情,甚至一种说法认为彭毛后期之矛盾,部分和当年借兵杀袁、王有关。彭老总和这事关系本来不大,但直接主事人后来都相继牺牲,在活到解放后的当事人中,彭成了责任最大者。

井冈山本是客家人聚居地,且红军上山前,已相当于是袁、王之私产,其属下武装是纯粹的子弟兵,闲时耕种,战时聚集。在某种意义上,红军相当于请来的客人,虽然袁、王及其武装后来也成为红军一部分,但依然还代表井冈山客家人的利益。制裁袁、王固然是红军内部事务,但客观上把整个客家人群体都推向了对立面。

………………………………………………

以下图片来自著名的八角楼,袁、毛相会后,袁拜服毛的理想才情,认为毛必定是能“为穷苦人夺天下之人”,将自己最好的房子让出,所以现在叫“毛泽东同志旧居”。






…………………………………………………

错杀袁、王是我党的重大损失,其中错综复杂的原因,我认同官方的解释,以下凭记忆说一下:

1.井冈山尖锐的土、客族群矛盾。

井冈山早期还是无人区,清康熙年间为对付台湾郑氏政权颁布禁海令。沿海客家渔民生计断绝被迫内迁,其中一支就在井冈山落脚,这才有人开荒结寨。井冈山资源贫瘠,数百年来山上的客家人和山下的土家人之间,为争夺土地、水源爆发过无数血腥的械斗,双方有深仇大恨。

红军在建立地方政权初期,由于客观条件很自然就形成了客家人管枪,土家人管党的格局。所以地区党委基本指挥不动袁、王的部队,而袁、王也很难指望地方能给他们说什么好话。这为后来矛盾爆发埋下了种子。

2.共产国际的文件

毛泽东很早就意识到井冈山土、客矛盾存在的隐患,这事只能徐徐谋之,升任袁文才做红4军参谋长,就有这方面的考虑。但此时共产国际来了一份要命的文件,要害是:明确要求红军对于投诚的“土匪首领”,要统统杀掉。据说毛传达该文件时,袁文才本人就在现场,毛发觉中间的内容不对很机警跳了过去。但袁文才最后还是听到了风声,他立刻离队返回井冈山,这就是后来所谓的“私自脱离部队”事件。

毛泽东本人自然明白这份文件狗屁不通,袁如一直留在毛身边,毛或可保他没事。但毛当时还远没有后来一言九鼎的地位,TG听从共产国际的大有人在,而这个人很快也出现了。

3.袁、王的江湖习气

简单来说,俩人除了毛泽东谁也不服,组织纪律性差,党内人缘更差。一个侧面例子是著名红军叛将龚楚的回忆录,对毛、朱、陈、邓等评价都是各有所长,唯独对袁、王就是土匪印象。红军将领中草莽或军阀出身的比比皆是,他们大都通过不断学习洗去江湖习气而提高了党性,袁、王本也可以,但历史没给他们机会。

4.中央巡视员彭某偏听偏信

彼时中央巡视员彭某就是手捧共产国际尚方宝剑的人,他初来乍到对井冈山实际情况并不了解,轻信了在边界特委朱某等人的鼓动。袁、王手下有1000多人枪,战斗力和其它红军部队不相上下,无法直接抓捕。朱某等于是连夜到红5军向彭德怀借兵,并把事情说得无比紧急、凶险,彭总无法也无暇分辨,同意借兵但不赞同杀人。主持杀袁、王的这俩位后来分别牺牲于叛徒告密及内部肃反。

5.兵工厂事件

袁文才根据情报,在焦坪地区活捉了国民党一个头目罗某,罗某下面有一个兵工厂。袁很有想法,打算利用罗某在井冈山建立自己正规的兵工厂,所以不但没有杀掉这人,还好酒好肉招待。袁错在没有及时向上级报告,或许是不屑,或许是想等兵工厂建成再报,不得而知。

后来面对边界特委在这件事上纲上线的严厉质问,袁自觉问心无愧,悻悻回答打算兵工厂建好之后再杀。总之这事被冠以“和国民党私下勾结”的罪名,成了袁、王最终被杀的导火索。

顺便提一下,该案中的罗某此前与毛主席结怨甚深,但袁文才当时未必知晓。袁、王被杀后,罗趁机逃脱。解放后毛亲自致电湖南省人民政府追索此人下落,将其逮捕归案。

user avatar

土籍主要人物:朱昌偕、龙超清、刘辉霄、王怀、文根宗、刘真、谢希安等。

客籍主要人物:袁文才、王佐、周桂春、刁飞林、贺氏兄妹。

土客籍之间的矛盾是逐渐激化的,包括:

1)缴枪事件:1928年3月,袁文才、龙超清之间发生了一场冲突。领导们开会时龙超清向大家炫耀缴获的新枪,袁文才不满说:“作为县委书记,不上前线的你要手枪干什么?”随后便派人下了龙超清的枪。龙超清气得脸色铁青。龙是袁的革命领路人,但也有矛盾。

2)龙家衡刘真事件:永新负责人刘真娶了恶霸龙庆楼的妹妹龙家衡。龙家衡为刘真父亲奔丧时,引来了白军跟踪,被宛希先怀疑是内奸,手下打死了她,号称是走火。龙庆楼随后杀了刘真。当时谣言是宛希先主谋。

3)宛希先事件:朱昌偕、王怀、龙超清等特委主要负责人和宛希先有积怨,借机把宛希先关押折磨。宛希先逃跑后,又把他活埋。袁王二人对此极为不满。

4)陈白英矛盾:陈白英是袁文才的情妇,谢希安也想搞她,两人矛盾激化。

5)罗克绍事件:罗是茶陵、酃县、宁冈、永新、莲花五县联防团总团总,红军死对头。陈浩叛变时老毛带兵去追,被罗的部队在茶陵县湖口乡江口村阻挡,双方激战。毛和何长工等人冒险乘木排沿河冲下,被罗发现后急匆匆带兵到桥头打了一枪。当时罗知道毛身材高大,特意瞄准最高的打,把艄公打死。毛当时和何在蹲着说话。毛恨罗入骨,解放后把罗枪毙了。为了造枪,袁文才想法俘虏了罗后又放了。这事成为直接导火索。谢希安、龙超清在提议公审处决罗克绍遭到袁拒绝后,连夜赶往永新,向边界特委报告事态的发展,他们言之凿凿地说:“如此下去,恐怕他们要造反了。”刚刚到达永新的中央巡视员彭清泉(即潘星源)信以为真,决定武力解决袁、王。他们知道袁、王最听毛泽东的话,遂盜用毛泽东的名义,给袁、王修书一封,约袁、王率部于2月22日在永新县城合编,升编为红六军第三纵队,配合红五军攻打吉安。当时彭也想吞并袁王的部队,他们只想做本乡小红军,不愿意做打天下的大红军。彭派张纯清率红五军第四纵队两个连300多人随朱昌偕连夜赶往永新县城,去解决袁、王。最终朱昌偕将袁文才、周桂春等亲手击毙,王佐,刁飞林等人骑马淹死在东瓜潭里(当事人回忆6人全是机枪突突掉的,不可能全不会水)。后来,王佐的兄弟王云龙率残部投向了国军。

袁文才王佐3年前的同一日结拜为兄弟,相约不愿同日生,但愿同日死。三年果然应验。历史上拜把子的人很多,能做到的很少。袁王部队中只有红三十二团四连战士张国华(号手)后来当了将军,但他也不是井冈山当地人。此次事件中出现了毛的假信,毛吸取了经验,和朱彭等人约定了暗号,即信中日期用中文不用数字。2年后的富田事件中,丛允中再伪造毛的信,就不灵了,被彭看破。

6)反AB团时,朱昌偕被迫自杀,年24岁,后被评为烈士。谢角铭是袁文才老师,一直担任谋士角色。井冈山失陷后,肖克部队曾讨伐过王云龙,用埋伏计打死了谢角铭,双方矛盾更深。

7)彭倒台后,袁王才被平反,定为烈士。袁王二人当团长副团长时,后来的上将如陈伯钧,李聚奎,肖克,赵尔陆等人都只是连级干部,粟裕也是。毛新宇访问井冈山时,见到了二人的孙子,都是农民。

user avatar

1929年1月30日,井冈山被国军攻占,彭老总突围转移,红4军留在山上的伤病残人员、妇女、小孩共有1000多人,全部成为国民党军屠宰的羔羊,大小5井,尸横遍地,血流成冰,惨不忍睹。而此时隐蔽在井冈山的红30团(红五军改编)一部和红4军第32团(袁文才王佐部),并没有受到多大损失,他们转入深山密林之中,坚持开展游击战争。感谢 @新宣传员 ,为严谨,我补充了这一段。

有些答主强调的是地形原因。当然,地形也是其中一个主要因素。但是决定性因素不是地形而是人民群众。

井冈山虽然没有被国军攻破(确切说是消灭掉),但是红军却没有最终保住这块最早的红色根据地,而是完全的失去了。

因为左倾路线的影响,1930年2月22日彭老总杀掉了袁文才、王佐二人。这使得袁、王二人的余部袁文才的妻叔谢角铭和王佐的哥哥王云龙回到井冈山立刻收拢残部,举旗“反水”。从此,井冈山根据地随之丧失。后来,红军数次想恢复井冈山根据地,一直没有成功。萧克曾经率红17师攻到黄洋界山脚下,也只能远眺井冈山,望而兴叹。直到解放后,人民军队才重新回到了井冈山。

为什么红军再也没有回到井冈山,一个原因是红军开辟了新的更为广阔、更富饶根据地;另一个决定性的因素是当地的群众不再信任红军,而是跟着袁、王的余部走了。

总想着用蛮力武力取胜的人,在一定时期一定范围内会得逞,但是在长期范围内,如果没有人民群众的拥护,必然会失败。

为什么毛主席没开一枪就上了井冈山?

袁文才王佐最初是不同意毛主席的队伍上井冈山的,属于婉拒。

秋收起义队伍里不少人说:“我们人多,干脆用武力解决他们。他们是土匪,也是我们革命的对象。就他们那几十条枪,一包围一缴械,就完事了。”

毛泽东听了大家的议论,耐心地开导说:

“你们说要用武力解决他们,谈何容易!再说他们也都是穷苦人出身,实在活不下去了才啸聚山林,占山为王。不能以通常的眼光把他们看作是土匪,还要看到他们的革命性,4县会攻永新,不正说明了这一点吗?你们太狭隘了,度量太小了。我们不能贪小利而误大事,不能采取大鱼吃小鱼的吞并政策。三山五岳的朋友还多着呢,历史上有哪个朝代把三山五岳的‘土匪’消灭掉了?若是与他们打起来,又一时吃不掉,岂不耽误了我们反对军阀统治的大目标,影响到我们建立一个安稳的根据地?‘鹬蚌相争,渔翁得利’,我们可不能让蒋介石、朱培德这些真正的敌人做了‘渔翁’。因此,对袁文才、王佐他们,只能用文,不能用武。要积极争取他们革命,要团结、改造他们。还可以通过他们团结井冈山地区的土客籍广大群众,何乐而不为呢?如果能把他们团结、改造过来,共同反对强大的国民党反动派,将很有利于我们在这里建立根据地。将来我们把三山五岳联合成一个大队伍,统治阶级就拿我们没办法了。”

毛主席能上井冈山,就是因为他心胸宽广,用自己一片赤城的心赢得了包括袁文才王佐在内的人民群众的信任。

上井冈山,是因为得到了人民的拥护;失去井冈山,是因为失去了人民的拥护。

同样,国军没有攻破井冈山,最本质的原因是没有得到人民的支持。

user avatar

别说国军打不下来,共军打不下来,连建国后的脱贫战争也是最近才打赢

地形就是那个地形,换了什么政府也不能把山全搬走喽

穷人天然就是革命的同盟军

一直到近几年,中国都开始拯救世界经济了,井冈山的人民才刚刚脱贫,而且这个地方对于我国政府来说,这还是个革命老区,脱贫担子更是比一般地方更重,可是楞是搞不好,不得不说,井冈山到哪都是硬骨头!

真的,基建狂魔都拯救不了的地方,我觉得国军那帮垃圾拿不下来真的很正常

当然,这也有另一个方面的意义,也就是说,这里的资源有限,也养不了多少大军,中国革命低潮时期可以在里面躲一躲,保留点火种,如果革命形势不发生变化,不说外部了,自己内部也受不了长期脱产的大军,这就是当时的矛盾之处,也可以理解当时林彪给毛主席写信,问红旗到底能抗多久,因为实在是条件太苦了



——————

评论区有个兄弟是当地人,他说其实没有脱贫。。。看来基建狂魔也没有打下来井冈山。。。。

user avatar

井冈山,不是一个山头,是一片山脉,最近一次去是去年。

绵延不断,方圆几百里,

来旅游的人和当地居民加起来几十万,但是山上找个清净的地方很容易,这还是人大多都集中在地势比较平缓的地方,比较偏僻的地方面积更大。

换成现代社会有大量直升机会好一些。

放到以前,那真是人多了,后勤跟不上,人少了,送菜呢?

另一个就是联系群众,和群众一起,脱离群众的,解放后百万土匪待的深山老林比井冈山还恶劣的地方多了去了,轻松就给剿灭了。

后来有神剧说红军就是学土匪的方法,看的天雷滚滚。就是不说发动群众

不过也是,你现在发动群众想干什么?




说白了就是一群抢敌人桃子打不过,摘队友桃子本领高超,又没那本事种桃的废物。

可悲剧的是,从古到今不管是谁,拿他们硬是毫无办法。

只能眼睁睁看着自己嫡系死光光,然后要不是蒋公给力一点都不放松进攻攻势强大,你自己也死了……

自己的成功队友的失败敌人的强大

三个缺一个,苏联报纸上预先准备好的讣告,就真发表咯。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当年国军剿共,围剿井冈山根据地,为何最终未能成功,反而让红军站稳了脚跟,一步步发展壮大?这背后绝非简单的兵力多寡可以解释,而是国军在战略、战术、情报、政治以及对根据地认识上的一系列失误,加上红军灵活的游击战术和群众基础,共同促成了这一“以少胜多”的经典战例。首先,我们得明白当时国军并非我们想象中“强.............
  • 回答
    当前国际秩序的深刻变革,与其说是对既有秩序的“争夺”,不如说是新旧力量交织、规则重塑的复杂博弈。在这场历史性的转变中,中国力量的凸显是绕不开的核心议题。理解中国力量的具体表现,审视我国面临的挑战,并探讨相应的应对策略,对于把握时代脉搏至关重要。中国力量的具体表现:中国力量的展现在多个维度,既有经济和.............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引人深思的问题,对于任何一位中国篮球迷来说,姚明的职业生涯都是一个绕不开的话题。我也会尽量用一种更具人情味、更像一个球迷在回忆和分析的方式来聊聊这个。你想想,当年的姚明,在NBA那个对抗强度堪比“肉搏”的联盟里,顶着巨大的身体压力,每一次比赛都像是一场硬仗。他本来就不是那种天生筋骨.............
  • 回答
    这真是一个让人浮想联翩的问题。如果当年那三所重量级的工科强校,也就是我们熟知的“西”字头三巨头——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和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没有“落户”西安,而是分散到其他地方,或者根本就没有这样的战略布局,那么如今的西安,在我看来,至少会有以下几个方面呈现出与现在截然不同的景象:一、 科技创新.............
  • 回答
    关于南京保卫战,如果让志愿军成建制地去打,并且装备与当时国军相同,能否取得胜利?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但也极具假设性的问题。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去分析,而不仅仅是简单地套用“志愿军很能打”这个概念。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一点:志愿军在朝鲜战争中之所以能与美军抗衡并取得胜利,其胜利的关键因素是多方.............
  • 回答
    七七事变,卢沟桥的枪声,撕裂了北平的宁静,也拉开了中华民族抗击侵略的序幕。我们都知道,日军是借着一名士兵失踪的“理由”,要求进城搜查,被守桥的国军拒绝后,悍然发动了进攻。那么,如果当初的国民政府,特别是二十九军的将士们,选择了让步,同意日军进城搜查,历史的走向又会是如何呢?这是一个让人不寒而栗,也充.............
  • 回答
    这真是一个引人入胜的设想,如果当年华约国家,乃至中国,都成为了苏联的加盟共和国,那无疑将彻底改写世界的格局,历史的走向也会变得面目全非。这就像在平静的湖面上投下一颗炸弹,激起的涟漪将是难以想象的。首先,我们得明确一下“加入苏联成为加盟国”的含义。这不仅仅是政治上的联合,更意味着意识形态、经济体系、甚.............
  • 回答
    楚云飞,一个名字,在许多人心中,不仅代表着一股不屈的抗日精神,更承载着许多对这位虚构人物性格和能力的想象。如果将他置于淮海战役国军总司令的席位上,这无疑是一个充满“如果”的设想,也足以引发一场关于军事策略、领导才能以及时代洪流的激烈讨论。首先,我们得承认楚云飞这个人,在原作中的形象是饱满且有魅力的。.............
  • 回答
    日本当年之所以能强大到侵华甚至与美国对抗,并非仅仅因为其自然资源和国土面积,而是多重复杂因素叠加的结果,其中最为关键的在于其独特的历史发展轨迹、社会结构以及对现代化的早期适应。首先,让我们审视一下日本崛起的几个关键支点:1. 政治体制的现代化与集权化:在明治维新之前,日本经历了长期的封建幕府统治,虽.............
  • 回答
    关于马占山在江桥抗战时期的黑龙江守军,是否算得上是当时国军中比较强的,这需要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国军的整体实力以及黑龙江省的实际情况来分析。当时的国军整体实力与分布首先,要理解马占山部队的强弱,得先看看当时的“国军”是什么一个概念。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时,中国名义上是南京国民政府统治,但实际.............
  • 回答
    美国南方联盟雕像的拆除,台湾拆除蒋介石雕像,以及中国大陆文革时期的“破四旧”,这三者在历史背景、动机、方式以及社会影响上都有着显著的区别。要理解这些差异,我们需要分别审视它们各自的时代语境和核心诉求。美国南方联盟雕像的拆除美国南方联盟雕像的拆除,核心问题在于它们所代表的历史意义与当代的社会价值观之间.............
  • 回答
    2002年韩日世界杯(第17届国际足联世界杯)是中国男足历史上首次参加的世界杯赛事,尽管最终止步八强,但这一届比赛对中国足球的发展具有深远影响。以下从背景、晋级过程、关键事件及历史意义等方面详细分析: 一、历史背景1. 东道主与参赛资格 2002年世界杯由韩国和日本共同举办,这是历史上首次.............
  • 回答
    台湾地区的军队,也就是大家常说的“国军”,其战斗力一直是个复杂且敏感的话题,涉及到人员、装备、训练、战略思想以及地缘政治等多方面因素。想要详细了解,需要从几个维度来剖析。一、 人员素质与士气 兵源结构: 台湾军队目前主要实行募兵制与义务役相结合的制度。募兵制旨在招募专业化、志愿化的军人,提升部队.............
  • 回答
    伊朗的转变,从一个世袭君主制国家跃升为今日的政教合一国家,其背后是一段跌宕起伏、充满戏剧性的历史进程。这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多种因素长期酝酿、最终爆发的结果。理解这一转变,需要我们深入探究伊朗社会结构、政治思潮以及关键的历史事件。首先,我们需要回到伊朗的君主专制时期。巴列维王朝时期(自1925年礼萨汗.............
  • 回答
    当然,非典型性肺炎,也就是我们后来熟知的SARS,的确在当年(2002年底到2003年)扩散到了中国境外,并且引起了全球性的恐慌。这场疫情的种子最初是在中国内地发现的,但由于其高度的传染性和在初期阶段对病情的认知不足,病毒很快就跨越了国界。当时,最早的国际传播案例与一位从中国前往香港的医生有关。这位.............
  • 回答
    评价卡达尔·亚诺什、哥穆尔卡和杜布切克这三位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家,需要深入理解他们所处的历史背景、他们所推行的政策以及这些政策的实际效果和历史影响。他们都是在复杂而动荡的时代背景下,试图在现有社会主义框架内进行调整和改革的领导人,但他们的路径、理念和最终结局却各有不同。1. 匈牙利的卡达尔·亚诺.............
  • 回答
    如果嬴政统一六国之后,没有选择“皇帝”这个称号,而是沿用了之前的“王”号,那么整个中国的政治称谓和历史进程都会发生微妙但意义深远的改变。最有可能的称谓:依然是“王”,但地位超然最直接、也最符合当时历史惯性的称谓,就是继续使用“王”。毕竟,“王”在中国历史上已经有数千年的历史,是最高统治者的象征。从夏.............
  • 回答
    您提出的这个问题,触及了中国国内对于国际事件反应的复杂性和演变性,其中包含了历史背景、国家立场、媒体作用、民众情绪以及国际关系等多个层面。理解为何这两个事件引起不同程度的反响,需要我们逐一分析: 一、 1999年北约轰炸中国驻南联盟大使馆事件1. 事件的性质与冲击: 主权侵犯的直接象征: 199.............
  • 回答
    设想一个截然不同的历史轨道:如果不是普鲁士,而是奥地利,在19世纪中叶的德意志统一进程中扮演了主导角色,那么整个欧洲乃至世界的历史图景将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这种变化将是深刻的,触及政治格局、意识形态、经济发展、文化演进乃至未来的冲突模式。政治格局的重塑:一个更“帝国化”的德意志奥地利,作为哈布斯堡王.............
  • 回答
    历史的洪流,总是在某个关键的节点转向,而那年的楚国,差一点就成了统一六国的那个天命所归。如果历史的车轮真的朝着那个方向碾压过去,那么我们所知的中国,定然是一个截然不同的模样。想象一下,那时的楚国,疆域辽阔,物产丰饶,在南方的大地上已经根深蒂固,自成一派。它有着自己独特的文化,浓厚的巫风,以及一种与北.............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