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四土嘉绒语的研究现状是什么样的?

回答
四土嘉绒语的研究现状:一篇深入的考察

嘉绒语,这颗语言学花园中的璀璨明珠,以其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语音、语法体系,一直吸引着众多语言学家和民族学家的目光。而在嘉绒语的大家族中,四土嘉绒语(Satu Jiarong)无疑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分支。本文旨在对四土嘉绒语的现有研究状况进行一次详尽的梳理,力求全面展现我们当前对这门语言的认知深度以及尚待挖掘的宝藏。

一、 历史脉络与早期探索

对嘉绒语,乃至四土嘉绒语的早期关注,很大程度上是伴随着中国西南地区民族语言调查的浪潮而兴起的。早在20世纪初,一些外国传教士和探险家便开始零星地记录和接触当地的语言。然而,真正意义上的学术研究,则要等到新中国成立之后。

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随着国家对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工作的重视,一批批语言学家奔赴川西高原,对嘉绒语各方言进行了系统的调查和记录。在此期间,许多关于嘉绒语的初步研究成果问世,为我们了解其基本情况奠定了基础。尽管这些早期研究往往是综合性的,可能并未将四土嘉绒语作为一个独立的单元进行深入剖析,但它们无疑为后来的细致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语料和方向。

二、 研究的重点领域与主要成果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研究方法的进步和学术分工的细化,对四土嘉绒语的专项研究逐渐增多,并取得了显著的进展。当前,对四土嘉绒语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 语音学与音系学:
语音记录与描写: 这是最基础也是最关键的研究。学者们利用国际语音符号(IPA)等工具,对四土嘉绒语的声母、韵母、声调进行了精细的记录和描写。特别是其复杂的辅音簇、鼻化韵母以及多样的声调组合,一直是研究的重点和难点。
音系规则研究: 在语音描述的基础上,学者们进一步探讨了四土嘉绒语的音系规则,例如声化、变调、辅音弱化等现象。这些规则的揭示,对于理解其语音系统的内部逻辑至关重要。
声调系统分析: 嘉绒语以其声调的复杂性闻名,四土嘉绒语的声调系统更是独具特色。研究者们致力于分析其声调的数量、分布、以及与其他语音成分(如声母、韵母)之间的关系,并尝试构建其声调变化的规则模型。

2. 词汇学:
词汇收集与编纂: 词典的编纂是词汇学研究的集大成者。学者们通过田野调查,系统地收集和整理了大量的四土嘉绒语词汇,并根据词性、义项等进行分类编纂,其中一些词典的出版,极大地便利了后续的研究和语言使用者的学习。
词汇的借用与演变: 鉴于嘉绒语地处多民族交汇地带,其词汇中不可避免地存在来自藏语、汉语等语言的借词。对这些借词的来源、演变过程以及适应性研究,是揭示四土嘉绒语历史联系和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
词汇语义研究: 对四土嘉绒语的词汇进行深入的语义分析,探讨其词义的细微差别、多义现象以及象征意义,能够更深刻地理解其文化内涵。

3. 语法学:
词法研究: 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等词类构词法(如加前缀、后缀、重叠等)的研究。学者们分析了四土嘉绒语词类内部的构成方式和变化规律。
句法研究: 这是四土嘉绒语研究的另一个重点。其句子结构、语序(如主谓宾、宾主谓等)、疑问句、否定句、祈使句等句型的构成方式,以及各种从句的连接方式,都是研究者关注的焦点。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四土嘉绒语中可能存在的特定句法特征,如话题标记、中心语后置等,是区别于其他藏缅语系语言的重要标志。
语篇分析: 从更宏观的层面,学者们也开始关注语篇组织、衔接手段、信息结构等问题,旨在揭示四土嘉绒语在实际交际中的运作规律。

4. 历史比较与方言研究:
与其他嘉绒语方言的比较: 四土嘉绒语与其他嘉绒语方言(如扎坝、八帮、卓克基等)在语音、词汇、语法上的异同点分析,是梳理嘉绒语内部发展脉络、探讨其亲缘关系和分化历史的重要手段。
与藏缅语系其他语言的比较: 将四土嘉绒语置于整个藏缅语系的大框架下进行比较研究,寻找其在语音、词汇、语法上的共性和个性,有助于厘清其在藏缅语族中的位置及其演化路径。

5. 语言应用与保护:
社会语言学研究: 关注四土嘉绒语的使用现状、使用者数量、语言态势、以及其在社会生活中的功能等。这对于了解语言的生存状况和制定有效的保护策略至关重要。
濒危语言保护: 随着社会发展和语言接触的加剧,包括四土嘉绒语在内的许多少数民族语言都面临着濒危的风险。因此,围绕语言记录、整理、推广,以及开发双语教材、培养双语人才等方面的研究和实践,也日益受到重视。

三、 研究方法与学术贡献

当前对四土嘉绒语的研究,主要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田野调查法: 这是最核心的研究方法。研究者深入四土嘉绒语的传统聚居区,通过与当地语言使用者的交流、访谈、录音、录像等方式,直接获取鲜活的语言材料。
文献研究法: 对前人研究的文献、历史资料、以及零星的语言记录进行梳理和分析。
比较研究法: 将四土嘉绒语与其他语言进行对比,以揭示其语言特征和演变规律。
计算语言学方法: 随着技术的发展,一些研究也开始尝试运用计算语言学的方法,例如构建语料库、开发语言处理工具等,以提高研究的效率和深度。

通过这些研究,学界对四土嘉绒语的认识不断深化,为我们展现了一个丰富而复杂的语言系统。这些研究成果不仅丰富了藏缅语系语言学的研究内容,也为民族学、人类学、文化研究等领域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和视角。

四、 尚存的挑战与未来的展望

尽管对四土嘉绒语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不少成就,但我们必须认识到,这门语言的研究仍然面临着一些挑战,并且还有广阔的探索空间:

1. 语料的系统性和全面性: 尽管已有不少研究成果,但相比于一些主流语言,四土嘉绒语的系统性、全面性的语料库仍然有待进一步完善。尤其是在不同地理区域、不同年龄层次使用者的语言变异性方面,还需要更细致的考察。
2. 语言变异与动态研究: 四土嘉绒语内部可能存在一定的方言差异,且随着社会变迁,语言本身也在不断演变。对这些语言变异现象进行动态追踪和深入研究,是理解语言生命力的重要环节。
3. 特定语言现象的深入剖析: 例如,其复杂的声调系统与语法结构之间的互动关系,词汇在不同语境下的微妙语义变化,以及语篇中隐性的语用信息等,仍需要更深入的理论探讨和实证研究。
4. 语言的社会文化语境研究: 将语言置于其特定的社会文化语境中进行考察,例如研究语言与身份认同、文化传承、社会变迁之间的关系,将有助于我们更全面地理解这门语言的价值和意义。
5. 语言保护与传承的实践: 如何将学术研究成果有效地转化为语言保护和传承的实践,例如支持当地社区的语言教育、推广双语使用、开发易于学习的语言工具等,是语言研究者们面临的重要课题。

展望未来,对四土嘉绒语的研究需要继续秉持严谨的学术态度,结合传统田野调查方法与现代语言学理论,不断拓展研究的深度和广度。加强跨学科合作,关注语言的社会文化功能,并积极参与到语言的保护与传承事业中,将是推动四土嘉绒语研究向前发展的重要方向。这不仅是对一门濒危语言的抢救,更是对人类语言多样性宝库的珍视和贡献。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先一句话总结:四土嘉绒语是最早为本地以外的人所知、记录并研究的嘉绒语组语言,但是遗憾的是,直到今天,四土嘉绒语的研究仍局限在少数几个方言,而且没有非常优秀的参考语法,同时许多方言面临着灭绝的危险。

然后我们开始进入正题。

什么是四土嘉绒语

“嘉绒语”大家就听得多了,都知道这是什么什么正宗。但是这个“四土”是啥意思呢?听起来好像很土。实际上,四土是“四个土司”的简称。有人说,土司不是用来吃的吗?这里的土司,不是toast那个“吐司”,而是指从前藏族地区和其它少数民族地区的地方执政官,在藏语里,我们可以叫ཐུའུ་སི་ tʰuɦu.si(汉语音译),也可以叫རྒྱལ་པོ་ rgʲal.po(国王)。这些土司每人管辖相当于今天一个乡大小的地盘,而“四土”中所包含的四个土司,指的是卓克基、梭磨、松岗和党坝四个土司,而四个土司领地所通行的嘉绒语,我们就习惯性地称为四土话,说得正式一点,就是“四土嘉绒语”。这四个地方都成为了马尔康市下辖的乡或镇。虽然传统上,四土话仅仅包含以上这几个地区的嘉绒语,但是今天我们知道,四土嘉绒语的分布不仅仅局限于马尔康市,它的覆盖范围包含了阿坝州的小金县、金川县、黑水县、理县,甘孜州的丹巴县,雅安的宝兴县。所有的四土话方言都有一定的互通度,当然不同地区的四土方言也有着让人印象深刻的音系、形态和词汇的变化。如果让一个马尔康本真村的人到甘孜州巴底,或许能驾驭简单的对话,但是聊久了就可能出现无法沟通的情况。

在解放以前,四土话就是今天阿坝州东部嘉绒语组语区的通用语。其它嘉绒语的使用者,比如讲茶堡话、草登话和日部话的人,都能用四土话进行交流。后来汉语变成通用语以后,其它嘉绒语使用者就没有学习四土话的动力了。有的地方甚至连四土话本身都开始逐渐式微。

我在以下这个视频中,用我想象中的四土话(基于我读过的文献以及与四土嘉绒语研究学者的交流“生成”的四土话)与甘孜巴底邛山村的居民交流,她居然可以get到我的意思,并维持一小段对话的时间。

四土嘉绒语何时开始被记录、研究

四土嘉绒语很可能是唯一一种保留了古代文献记载的东部嘉绒语组语言。以前土司都有秘书,这个秘书称为དྲུང་ཡིག་ druŋ.jig,他们会零散地用藏文字母记录土司的政务、杂事、甚至民间故事。这些记录可能很不规范,前后缺乏一致性,所以很难作为研究对象。这些文献中唯一一篇被翻译出来的,是当代传教士Marielle Prins在2003年的报告中介绍的[1]。讲的是嘉绒地区耳熟能详的Amyes Sgoldong的故事。不过Prins这个报告并没有正式发表,而她也更加沉迷于传教而非语言调查,所以我们暂时找不到她的原文。

清朝时期,政府或民间对嘉绒语的调查,并出版过短小的词表。比如说《满蒙藏嘉戎维语五体字书》,就记载了一种四土嘉绒语方言的词汇,用满文注音。可以看下边这个回答。

乾隆年间的《西番译语》的其中一个部分《嘉戎译语》,用藏文和汉字为709个四土嘉绒语词汇注音。如下图[2]

当然,这些清代的小词典记音都非常粗糙,我们几乎无法直接使用参考。不过从里边的内容来看,除了有个别词汇的变化,我们需要的信息基本上可以在现代嘉绒语中找到。

四土嘉绒语作为传播范围最广的嘉绒语,在十九世纪末被现代语言学界注意到。von Rosthorn在1897年发表了一篇短文[3],里边记录了两种四土方言,木坪(宝兴县)和沃日(小金县)的四土方言。下边就是他所记录的开头几个词汇。在没有国际音标的年代,也是难为他老人家了。

1936年,Wolfenden在《通报》上也发表了一篇小文章[4],简要地介绍了四土话的形态——这是一个明显的进步,因为之前我们一直都仅仅关注词汇,有时候,我们记录到的词汇很可能是带着形态的,而不是词干本身。Wolfenden能把嘉绒语的词素进行分析,为名词(如从属前缀)和动词(时体)提出了以当时的标准较为准确的描写,而且还附上了带有注释的语篇。实属不易。但我们不知道他描写的具体是什么方言,因为他的母语老师没有办法描述清楚自己家乡的具体位置,提供的地名也很难查询。

中国学者在二十世纪中叶开始对嘉绒语感兴趣。比如闻宥就在1940年代研究过嘉绒语的动词形态[5][6]。金鹏在新中国成立之初,开始对嘉绒语进行更加系统的研究。他首先开始采用国际音标记音,对四土嘉绒语的音系进行了基本正确的描写,其中包括首次记载了四土嘉绒语的声调。1949年,金鹏先发表了一篇100页的论文,对理县的杂谷脑方言进行了描述[7],这篇文章是用法语写的。1957年,金鹏带领了一个四人的团队,研究了四土嘉绒语梭磨话的语音和形态,发表于当时刚刚创刊不久,但已经很不错的刊物《语言研究》上。

这些作品都是在这文革开始前的十多年中,新中国政府组织的大规模语言普查中诞生的。其中很大一部分材料并没有公开发表。所以,当年究竟调查了多少四土嘉绒语方言,我们现在暂时不得而知。根据一些参与其中的老专家的口述,调查方言点还是蛮多的,不过也造成了许多方言点调查准备不足,过于仓促,停留时间也比较短。我曾经跟孙宏开老先生打听过,他回忆当年普查的时候,就跟打仗一样,可能今天还在北京,第二天突然接到调查的通知,就已经在阿坝州了(当然以当时的运输能力,这自然是夸张的说法)。

我个人是很敬佩五十年代这群不畏艰险到山区调查的老前辈的。即便是今天,阿坝州的某些农村的生活条件还是比较不方便,供电、供水都不太稳定,山路也经常会遭遇泥石流等自然灾害,七十年前的状况就更不用说了。总之,他们进行了这么多、这么珍贵的调查的动作,是值得后辈学习的。所以,偶尔被他们批评两句,我们也是很接受的。

1980-2000的四土嘉绒语研究

五十年代的大普查热度过后,国内外的嘉绒语研究都沉寂了一段时间。尤其是六十到七十年代这二十年,文献寥寥可数。我们要耐心等到八十年代才能看见这个领域的复苏。这里最值得一提的就是当年跟着金鹏一起参加过普查的林向荣。林向荣老先生出生在一个“藏汉团结家庭”,父亲是汉族,母亲是马尔康卓克基人。所以四土嘉绒语中的卓克基话是林向荣的母语之一。年轻的时候,林向荣不仅经过商,而且还参加过平叛战役,最终弃戎从笔,开始了对嘉绒语的研究。在发表了几篇有关卓克基话音系、形态、藏语借词的文章[8][9][10]以后,在1993年,他出版了有史以来第一部四土话的参考语法:《嘉戎语研究》[11]

这部语法从今天的角度看来,从理论层面和描写层面都不是特别出色,今天真正引用其中内容的人也越来越少。但是它的价值在于其历史意义。它不仅仅是第一部完整记录一种嘉绒语的参考语法,而且还包含着林老先生的对科学的执着以及对后辈学者的深远影响。

三十年前,嘉绒语在更多的人看来是藏语的一种方言。这种从语言学角度看起来有问题的观点更多是民族情感主导的。这种民族情感不仅仅存在于藏族人本身,也存在于潜心研究藏语多年的非藏族学者中:既然我们都是藏族人,那么我们的语言当然都应该是藏语。

但是林向荣凭借自己对嘉绒语和藏语的掌握,清楚地认识到嘉绒语并不是藏语方言——同一个民族,不一定非要讲同一种语言;不同的民族,也不一定讲不同的语言,我们应该看到语言事实,并尊重这些事实。然而林向荣的观点遭到了持相反立场的人的打压,指控他“分裂藏族”的“罪行”,为此居然还上街游行。《嘉戎语研究》的出版一度遭遇阻滞。但是林向荣顶住了这些压力,坚持把这本书出版了。事实证明,《嘉戎语研究》所取得的成就远比认为嘉绒语属于藏语方言的学者著述的作品成功。

这本书刚出版不久,就被当时还只有14岁的向柏霖看到了。“哦哟?居然还有这么神奇的语言?”向柏霖于是开始对嘉绒语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最终跟随了林向荣还有一众前辈的脚步,走向了嘉绒语研究的道路,今天成为了世界上最成功的嘉绒语学者。

卓克基话在马尔康不算是最强势的四土话方言,但是却特别被学者青睐。在中国国内学术界进入慢热期的七十年代,日本学者长野泰彦早已悄悄地开始了自己对嘉绒语的研究。他的研究对象主要就是四土话的几种方言,尤其是卓克基话和小金话。在70年代末他发表了几篇有关音系和形态的论文[12][13],1984年他完成了博士答辩,论文专门研究卓克基话的动词形态[14]。2003年,在汉藏语研究最重要的工具书中,长野泰彦专门撰写了有关卓克基话的章节[15]。然而,长野泰彦在博士答辩以后并没有在卓克基话的研究上取得明显的进展,他的作品中不少的纰漏也长期没有订正,实用性并没有林向荣的《嘉戎语研究》高。尽管如此,长野泰彦的名字还会继续出现在这个回答中,因为他总体来说是一个贡献巨大的人物,这是我们不能否定的。

除此之外,台湾学者谢丰帆和韦介武也参与了卓克基话的研究。谢丰帆的硕士论文做了一项理论音系学方面的研究(用的是OT理论…)[16],韦介武则是对卓克基话的不定式前缀进行了研究。[17]

卓克基的故事还远没有结束,我们会在下一节继续讲。

现在我们看看这20年来其它四土话的研究情况。除了卓克基话,比较热门的是小金话。早在1983年,法国语言学家Patrik Mansier就撰写了有关小金话音系的博士论文[18]。长野泰彦也曾经调查过一点点小金方言,那是他当学生时写的作业。不过真正让小金话热起来的,是阿旺措成。阿旺就是小金人,母语自然是小金话,他的全名བཙན་ལྷ་ངག་དབང་ཚུལ་ཁྲིམས་ btsan.ɬa.ŋag.dbaŋ.tsʰul.kʰrims 中的བཙན་ལྷ་ btsan.ɬa就是小金县的藏文名称,相当于给自己的名字加上个von Btsan-ɬa的意思吧,那汉语名是不是该姓冯了。废话不多说,阿旺对小金话的贡献还是蛮多的,比如1983年略论了一下藏语方言嘉戎语(已失传),1997年研究了小金话里边的藏语借词(用他的话说是“嘉戎话中的古藏语”)。在2000年以后,实际上阿旺又继续出版了一些著作,比如跟日本民族学博物馆合作的小金话的词表[19]、故事集[20]以及去年出版的一套《藏语嘉绒方言研究》[21]。这些著作虽然在新世纪后发表,但是在学术价值上并没有超过二十世纪末的研究成果,因此就不在下一节中描述了,在这里稍微提一下就好。

突然想到还有一个老爷爷要提一嘴。这个老爷爷就是瞿霭堂。瞿霭堂也是当年第一次语言普查的成员,后来专攻藏语。他的藏语据说是很好的。偶尔也写了几篇有关嘉绒语的文章。听说他的退休生活还是比较多姿多彩的,也很喜欢在微信群里跟群友争论一下,导致不少群都把他移除了群聊。我曾经苦苦哀求一个人把我加到一个有瞿霭堂老爷爷的群里,未果。

新世纪的四土话研究

二十世纪末,藏缅语的研究开始了一个新的高峰。比如马提索夫在加州大学柏克莱分校的团队,当时接收了不少专攻藏缅语的博士生。1987年,他们开始了宏大的STEDT(The Sino-Tibetan Etymological Dictionary and Thesaurus)计划,直到今天仍在录入新的藏缅语词汇。宏观地讲,这个计划造福了不少语言学家。马提索夫其中一个学生叫孙天心。孙天心祖籍山西,出生在台湾。1993年获得博士学位,当时博士论文的主题是达尼语。毕业后,孙天心开始对嘉绒语产生兴趣,一下子调查了不少阿坝州嘉绒语组语言,比如草登、日部、道孚和绰斯甲。他当然还调查了一个四土方言,就是马尔康本真的四土话。但是孙天心的工作重点主要集中在草登和日部,四土话并不是他的主要研究范围。

这时他正好指导了一个学生。这个学生是上文提到过的谢丰帆和韦介武在清华大学(新竹)的校友,她就是林幼菁。跟谢丰帆和韦介武一样,林幼菁也选择了四土嘉绒语卓克基话作为攻读硕士学位的研究对象,但是不一样的是,林幼菁到今天仍旧坚持在嘉绒语研究的一线奋斗,也成为了孙天心老师最重要的学生(林幼菁的另一位导师,梅广,也有几篇未发表的有关嘉绒语的研究)。

林幼菁的田野调查是孙老师亲手指导的,所以她的功底非常扎实。虽然从小生活在台湾,她也能完全适应九十年代末基础建设没那么完备的阿坝州乡镇的生活,跟语言老师一家同吃同住,结下了深厚的感情。期间为了跟当地人完全打成一片,在学习嘉绒语的同时,还认真把藏区的四川话学会了。所以除了皮肤白一点,在藏区基本上没有人会觉得林幼菁是外地人,连名字都被人记成དབྱངས་ཅན་ dbʲaŋs.tɕan(央金)。

1998年到2010年是林幼菁调查得最频繁的时期。她的田野调查可谓经历了各种各样的酸甜苦辣。有学会新语言、发现新现象的快乐,也难免有因为完成不了任务而发脾气的时候,还有生离死别的悲伤。一位优秀的田野语言学家就是在这样的不同经历中成长起来的。

她在加州大学圣巴巴拉分校的博士论文主要关注的是卓克基话语篇的韵律和语法[22]——这个课题目前在嘉绒语研究中,可能只有林幼菁能做到,不仅要求对语言学理论的自如运用,还要求对语言本体的熟练掌握。这篇博士论文在2020年出版成书[23]。2012年,她首次完成了对卓克基话声调的正确描述,成功用privative tone的模型派生出卓克基话的声调模式。打破了过去人们认为卓克基话的声调“若有似无”的迷思。

林幼菁对卓克基话的研究,不仅仅局限在语言本体上。她还对卓克基话中所展示出的现象进行了扩展和探索,寻找卓克基话可以为普通语言学作出贡献的点。比如2008年她参与的Carol Genetti团队以五种藏缅语为例,探讨藏缅语中名物化的类型学,其中一种就是卓克基的一手语料[24]。2011年,林幼菁在Diachronica上探讨了卓克基话中的一个罕见现象,由表示“向下”的趋向前缀出发,发展出了过去非完整和完整两种截然不同的体,而以往的类型学结论则显示,完整体和非完整体往往有不同的动词形态标记[25]。这项研究填补了语言演化类型学上的一大空缺。

我们可以看到,随着新世纪的来临,四土嘉绒语的研究逐渐走出了纯描述的框架,人们开始思考,这些材料究竟能给整个学科带来什么新气象。

这就不得不提向柏霖的学生章舒娅了。在法国攻读学位时,章舒娅选择了马尔康市白湾乡的四土话方言来研究。虽然白湾话之前向柏霖和林幼菁都轻轻地调查过一下,但是总是没有时间深入调查。正好章舒娅有这个时间和精力完成这个未竟的任务。白湾话跟卓克基话相比,在语音上有较大的区别,尤其是章舒娅所调查的加达方言,发生了不少塞音软化和元音裂化的现象。同时在形态上也发展出了新的特征。调查的难度是很大的。

章舒娅细致地描述出了白湾话极为复杂的词干交替系统[26]以及人称系统[27],而博士论文则挑战了白湾话的趋向系统——一个更为艰巨而抽象的研究对象。过去人们研究趋向系统总是很难厘清地形和趋向之间若即若离的关系,因此没有很好的理论框架去研究它。而趋向系统不仅仅在嘉绒语里有,在世界上很多语系中都以不同的方式存在。章舒娅的博士论文就以白湾话为基础,提出了一个全新而有效的研究趋向系统的框架[28]

趋向系统的一个延伸话题,是语言中的“关联位移”范畴。关联位移是指语言中“来”和“去”的语法化用法,近几年也是一个热门的话题。章舒娅用白湾话的语料,和向柏霖、Aimée Lahaussois合作,贡献了一项有关汉藏语系关联位移的研究[29]

除了语言学的方面,章舒娅还积极探索跨学科的研究可能。她和人类学家范靖鸣合作,探究了四土嘉绒人的亲属制度及亲属称谓,并对其发展历程作出了假设[30]。这篇文章不仅有正确的亲属称谓转写,还有靠谱的人类学分析,是语言学家和人类学家合作的一个典范。不久前我在一个想法中提到过人类学家单独做亲属称谓可能会出现的严重问题,章舒娅和范靖鸣的合作就是他们的榜样。

除了卓克基和白湾话的研究,近十年还有两个四土方言被语言学家关注:脚木足方言和莫拉方言,分别都出版了一部参考语法。脚木足方言的参考语法是荷兰传教士Marielle Prins写的,于2016年出版[31]。这本书的一个很大的好处就是有一个汉语和藏语地名的对照表,让我们知道一部分地区名称的藏文拼法。据说Prins的脚木足话讲得也不错,不过她现在已经不做研究了。

莫拉方言的参考是长野泰彦2018年的新作[32],用日语写成。这部作品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但内容的丰富程度仍旧不够。

四土嘉绒语的现状和未来研究的方向

经过一番简单的介绍,我们发现虽然四土嘉绒语的覆盖范围是整个嘉绒语组最广的,但是我们说来说去也就是卓克基、小金、白湾等少数几个方言,而且并不是所有被研究过的方言都有参考语法,也不是所有方言的研究都涵盖了语言的各个方面。从以下的地图我们可以看到,运用现代语言学方法研究过、并且有一定能见度的四土话方言大概就是水滴状标记下的几种,其余的只有个别零星研究或者根本没有(不论研究好坏)。而整个四土话地区这么大,可见目前我们对它的认知只是九牛一毛。

另外,我们还可以发现,大部分的四土话研究集中在四土话语区的北部,南部的小金县、金川县、丹巴县、宝兴县甚少有人涉足。尤其是金川县的四土话已经几乎灭绝,现在那边的人提到金川县,第一句就会说:“那里的藏族都不会讲藏话”。据说理县的嘉绒语保护情况也不是特别乐观。小金县的四土嘉绒语也许也需要重新调查,丹巴和宝兴的四土话则几乎完全没有像样的研究。

目前我正在计划跟章舒娅合作深入调查丹巴县巴底镇的四土嘉绒语(可以回看上边插入的视频),这个方言的形态还是非常有意思的,希望在一两年内能有发表,并把这项研究长期做下去。另外,我也希望有更多的人可以到理县、小金或者雅安调研,弥补四土话研究的空缺。

在今后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四土话方言的研究还是要以准确的描述为基本目标。要求调查者有非常成熟的田野调查训练。描述其实也是分析,没有好的分析不可能完成正确的描述。在这个过程中,寻找有意思的现象,并思考创新的研究想法。

多认识一个方言,哪怕是很接近的方言,都可能为我们带来新的惊喜。更何况以我们现在看到的四土话方言来说,每一种方言都有特别奇怪的地方,这就让人很期待新的方言中会有什么样不寻常的现象。现在我们需要的是发现这些现象的眼睛。

参考

  1. ^ Prins Marielle. 2003. “Amyes Sgoldong, a hero of the rGyalrong.” Paper presented at the conference of the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Tibetan Studies, Oxford, 09.6-12.6.2003
  2. ^ 王振. 嘉绒语东部方言的辅音对应和历史演变——基于清代《 嘉绒译语》 和现代方言材料的考察. 辞书研究. 2020(2):112-9.
  3. ^ von Rosthorn, A. (1897). Vokabularfragmente ost-tibetischer Dialekte. Zeitschrift Der Deutschen Morgenländischen Gesellschaft, 51(3), 524–533. http://www.jstor.org/stable/43366893
  4. ^ Wolfenden SN. Notes on the Jyarung dialect of Eastern Tibet. T'oung Pao. 1936 Jan 1;32(Livr. 2/3):167-204.
  5. ^ Wen, You. 1940. the personal endings of the verb in the jyarung language as spoken at paslok. Studia Serica, 1.4.
  6. ^ Wen, You. 1943. Verbal directive prefixes in the Jyarung language and their Ch'iang equivalents. Studia Serica, 3.1.
  7. ^ P'eng, Jin. 1949. Etude sur le Jyarung, dialecte de Tsa-kou-nao. Han Hiue (Peking) 3. 211-310.
  8. ^ 林向荣. 嘉戎语构词法研究. 民族语文. 1983(3):47-58.
  9. ^ 林向荣. 嘉戎语马尔康卓克基话音系. 语言研究. 1988(2):168-89.
  10. ^ 林向荣. 嘉戎语马尔康话中的藏语借词. 民族语文. 1990(5):31-6.
  11. ^ 林向荣. 嘉戎语研究. 四川民族出版社; 1993.
  12. ^ Nagano Y. Historical Study of rGyarong Initials and Prefixes. Linguistics of the Tibeto-Burman Area 4.2 44-67.
  13. ^ Nagano Y. A Historical Study of Gyarong Rhymes. Linguistics of the Tibeto-Burman Area Chicago, Ill. 1979;5(1):37-47.
  14. ^ Nagano, Yasuhiko. 1984. A Historical Study of the rGyarong Verb System. Tokyo: Seishido
  15. ^ Nagano Y. Cogtse Gyarong. The Sino-Tibetan Languages. 2003:467-89.
  16. ^ Hsieh FF. Theoretical aspects of Zhuokeji rGyalrong phonology. National Tsing Hua University, Taiwan MA thesis. 1999 Jun.
  17. ^ Wei Jiewu (韦介武) 2001, Verbal Prefixation in (Zhoukeji) rGyalrongL The Problem of the kə/ka Alternation. M.A. thesis, Taipei: Tsing Hua (清华, Qīnghuá) University.
  18. ^ Mansier, Patrick. 1983. Phonologie et lexique du rGyalrong de Tsenla. (Doctoral dissertation, EHESS).
  19. ^ Btsan.lha, Ngag.dbang Tshul.khrims. 2009. Jiarongyu zanlahua cihui 嘉戎语赞拉话词汇 , A Lexicon of the rGyalrong bTsanlha Dialect : rGyalrong-Chinese-Tibetan-English . Osaka: National Museum of Ethnology.
  20. ^ Btsan.lha, Ngag.dbang Tshul.khrims. 2010. Rgyal.rong dmangs.khrod gtam.tshogs[Popular Rgyalrong texts] . Beijing: Mi.rigsdpe.skrun khang.
  21. ^ 赞拉·阿旺措成主编,政协马尔康市委员会、阿坝州藏文编译局编著.《藏语嘉绒方言研究》.四川民族出版社.
  22. ^ Lin YJ. Units in Zhuokeji rGyalrong discourse: Prosody and grammar.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Santa Barbara; 2009.
  23. ^ Lin YJ. Units in cogtse rgyalrong discourse: prosody and grammar. published by Wan Juan Lou Books Co., Ltd.; 2020.
  24. ^ Genetti C, Coupe AR, Bartee E, Hildebrandt K, Lin YJ. Syntactic aspects of nominalization in five Tibeto-Burman languages of the Himalayan area. Linguistics of the Tibeto-Burman Area. 2008 Oct;31(2):97-143.
  25. ^ Lin, Y.J., 2011. Perfective and imperfective from the same source: directional ‘down’in rGyalrong. Diachronica, 28(1), pp.54-81.
  26. ^ Zhang Shuya. Stem alternations in the Brag-bar dialect of Situ Rgyalrong. Linguistics of the Tibeto-Burman Area. 2018 Dec 31;41(2):294-330.
  27. ^ Zhang Shuya. From proximate/obviative to number marking: Reanalysis of hierarchical indexation in Rgyalrong languages. Journal of Chinese Linguistics. 2019;47(1):125-50.
  28. ^ Zhang S. Le rgyalrong situ de Brag-bar et sa contribution à la typologie de l'expression des relations spatiales: l'orientation et le mouvement associé (Doctoral dissertation, Institut National des Langues et Civilisations Orientales-INALCO PARIS-LANGUES O').
  29. ^ Jacques G, Lahaussois A, Zhang S. 21 Associated motion in Sino-Tibetan, with a focus on Gyalrongic and Kiranti. InAssociated Motion 2021 Mar 8 (pp. 819-854). De Gruyter Mouton.
  30. ^ Zhang, Shuya, Jingming F. Brag-bar kinship system in synchronic and diachronic perspectives. Bulletin of the School of Oriental and African Studies. 2020 Oct;83(3):479-503.
  31. ^ Prins M. A Grammar of RGyalrong, Jiǎomùzú (Kyom-kyo) Dialects: A Web of Relations. Brill; 2016 Oct 18.
  32. ^ Yasuhiko Nagano (長野 泰彦): 嘉戎語文法研究 (A Reference Grammar of the rGyalrong Language – Bhola Dialect). xxviii, 508 pp. Tokyo: 汲古書院 (Kyuko Shoin), 2018. ISBN 978 4 7629 1227 6.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四土嘉绒语的研究现状:一篇深入的考察嘉绒语,这颗语言学花园中的璀璨明珠,以其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语音、语法体系,一直吸引着众多语言学家和民族学家的目光。而在嘉绒语的大家族中,四土嘉绒语(Satu Jiarong)无疑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分支。本文旨在对四土嘉绒语的现有研究状况进行一次详尽的梳理,力求全面展.............
  • 回答
    在《四驱兄弟》这部经典动漫中,小豪和小烈作为主角双生子,共同构成了作品的核心,很难简单地将“男一号”的头衔完全赋予其中一人。 他们的故事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几乎是平等的。然而,如果一定要从一些角度去分析,我们可以更详细地探讨他们的角色定位和侧重点:1. 故事的起始和推进: 小豪(星马豪):从.............
  • 回答
    在《四驱兄弟》这部风靡全球的动漫中,主人公们通过怒吼来驱动赛车加速的现象,虽然在现实世界中是不可能实现的,但在动漫的设定和叙事中,它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和作用。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解读这个设定:1. 情感的具象化与能量的传递(动漫设定的核心): 超越物理的羁绊: 《四驱兄弟》的核心主题之一.............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相当到位,也触及到了汽车工程里一个挺核心的领域。确实,现代技术能把四缸发动机榨出上千匹马力,但为什么那些动辄千万的超跑,比如法拉利、兰博基尼、迈凯伦,大多还是坚持用V8、V10甚至V12呢?这背后可不是简单的“谁更强”的问题,而是性能、可靠性、成本、品牌形象以及客户体验等多方面权衡的结.............
  • 回答
    在《西游记》中,唐僧师徒四人经历“四圣试禅心”的考验时,猪八戒之所以是唯一一个上当的,这与他本身的性格特点、欲望以及对西方极乐世界的理解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下面我将详细讲述其原因:一、 猪八戒的根本性格弱点:贪恋美色、财宝和享受猪八戒的原型是天蓬元帅,曾掌管天河水军,地位显赫。但由于调戏嫦娥,被贬下.............
  • 回答
    要从《四驱兄弟》的孩子们中挑选四驱赛车的研究人员,土屋博士肯定会有一套自己的标准。他不仅需要的是热爱四驱车、有经验的车手,更需要的是能深入理解四驱车原理、富有创造力和耐心的人。综合考虑之下,我認為有幾位孩子脫穎而出,他們分別是:首選:烈矢 (Magnum Saber的車主)烈矢是毫無疑問的首選。原因.............
  • 回答
    四羊方尊的惊世发现,简直就是一段传奇,而它之所以能在湖南这片土地上重见天日,背后藏着的是一段历史的偶然,更是一份对中华文明的深厚追溯。要说为什么它会在湖南,咱们得先把它放到那个时代去瞅瞅。四羊方尊是商代晚期的一件绝世青铜器,那个时候的中国,虽然地域划分不像现在这么细致,但大概的势力范围还是有的。而湖.............
  • 回答
    关于麻将里的“四杠”与“岭上开花”,以及它们与“四张牌”的联系,这背后确实有不少值得说道的地方,也并非全然是巧合。咱们就来好好掰扯掰扯。首先,我们得先明确一下这两个概念在麻将里的含义: 四杠: 在麻将中,所谓“杠”是指玩家摸到一张已经打出过的牌,并且与自己手中的三张同牌组成暗刻或明刻,然后选择“.............
  • 回答
    四渡赤水是红军长征初期,毛泽东在极其困难和复杂的情况下,指挥中央红军进行的一系列运动战,被誉为“军事史上的奇迹”,其高明之处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 战略上的高明: 摆脱被动局面,掌握主动权: 长征初期,红军在川、滇、黔边界一带遭遇国民党军的重兵围追堵截,形势极为严峻。如果继续硬闯,很容易被合围.............
  • 回答
    四驱系统对于轿车来说,其意义可大可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你对车辆的使用场景和个人偏好。它绝非一个简单的“锦上添花”的配置,而是能在特定条件下带来显著优势,但同时也伴随着一些成本和妥协。四驱系统,顾名思义,就是让车辆的四个车轮都能获得动力。 这与我们更熟悉的“两驱”(前驱或后驱)有着本质的区别。两驱系统.............
  • 回答
    四渡赤水,这是在中国革命史上一个如雷贯耳的名字,很多人听到这个名字,都会肃然起敬,觉得这四个字代表着一种绝顶的军事智慧和战略勇气。但具体厉害在哪儿,可能很多人也说不太清楚。今天,咱们就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聊聊这四渡赤水,到底牛在哪儿。咱们先得知道,四渡赤水发生在什么背景下。那是1934年底,中央红军在.............
  • 回答
    四字连音文字游戏,这玩意儿可有意思了!别看它就四个字,但里头门道可深着呢。你说它怎么还能写出花样来?那可多了去了,咱们就掰开了揉碎了聊聊。首先,咱们得弄明白这“四字连音”是个啥意思。简单说,就是四个字,前后相连,读起来好像一条线儿一样,顺溜着。这“连”字是关键,它不光是字面上的连,更是声音上的连。最.............
  • 回答
    四驱兄弟里那位总是精神抖擞、声音洪亮的比赛主持人,他的水平绝对称得上是专业级的。你可以把他想象成那种资深体育赛事解说员,对比赛的节奏、选手的情绪、赛事的看点都拿捏得恰到好处。首先,从他对比赛的掌控力来看,他的专业度就一目了然。比赛开始前,他总能用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将观众的热情点燃,介绍参赛选手时,他会.............
  • 回答
    冯子材在“四不能战”(年老、腿疾、耳聋、目盲)的困境下,却能奇迹般地在镇南关取得大捷,这确实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充满传奇色彩的军事案例。他的胜利并非单纯的运气,而是基于深厚的军事素养、对时局的准确判断、卓越的领导能力以及对国家民族的深沉责任感。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讲述冯子材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一、 战略.............
  • 回答
    四驱车,也就是全时四轮驱动的汽车,在很多人的印象里是性能强悍、越野能力出众的代表。但回归到日常用车,它究竟是不是个划算的选择,这事儿可得掰开了揉碎了聊聊。首先,咱得明确,所谓的“性价比高”,是建立在需求之上的。对于大多数城市通勤、偶尔跑跑高速的朋友来说,一辆前驱或者后驱的车,往往就能满足大部分的驾驶.............
  • 回答
    四氧化三铁,这个名字听起来有些古老,甚至有些文学色彩,对吧?很多人听到这个名字,脑海里可能会浮现出一种黑色的、坚硬的粉末,或者是一些科幻电影里的磁性材料。但实际上,当我们深入探究它在自然界和实验室中的真实面貌时,会发现它比这个名字所暗示的要丰富和复杂得多。首先,我们来扒一扒“四氧化三铁”这个名字本身.............
  • 回答
    Ni(CO)₄,也就是四羰基合镍,它的分子构型是个挺有意思的话题。很多人会直觉地认为,既然镍原子周围有四个配体(CO),那么它会不会像一些d⁸金属配合物那样,形成平面正方形的构型呢?毕竟,比如 [Ni(CN)₄]²⁻ 就是典型的平面正方形。但 Ni(CO)₄ 却是四面体构型,这背后是有原因的。要理解.............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聊聊四人纳什均衡这个话题,我会尽量说得具体明白,让你感觉像是跟一个老朋友在聊天一样,而不是在看什么冷冰冰的机器生成的东西。纳什均衡,听着有点玄乎,但其实它解决的是一个很实在的问题:在一个多人游戏里,每个人都想让自己过得最好,同时又知道别人也在这么想。那么,在这种情况下,有没有一种稳定的状.............
  • 回答
    要说《四驱兄弟》里大神一家派出来的赛车有没有“市场”,这事儿得分好几个层面来看。毕竟,“市场”这词儿太广了,有的是指作品里的故事线和角色魅力,有的是指现实世界里大家对赛车的喜爱程度和销量。先从故事里的“市场”说起。大神零、大神隼这哥俩,还有他们老爸大神源狼,他们代表的是一种非常纯粹的“技术流”和“挑.............
  • 回答
    《四驱兄弟》这部承载了无数童年回忆的动画,如果仔细回味,确实能咂摸出一些令人细思极恐的细节。抛开那些热血的比赛和友谊,深入探究一下,会发现一些不那么“阳光”的角落。1. 那个年代的孩子,对“胜利”的执念到了何种程度?我们都知道,《四驱兄弟》的核心是比赛,胜利是永恒的主题。但仔细想想,为了“胜利”,孩.............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