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据统计居民中长期贷款 15 年首现负增长,这说明了什么?

回答
居民长期贷款15年首现负增长:信号与解读

近日,一份关于居民长期贷款的统计数据引起了广泛关注:我国居民长期贷款在15年间首次出现了负增长。这一现象并非偶然,它背后蕴含着多重经济和社会信号,值得我们深入探究。

一、 贷款需求减弱:经济活动降温的体现

长期贷款,通常指的是用于购房、购车等大额消费或投资的贷款。当居民长期贷款出现负增长,最直接的解读便是居民对这些领域的贷款需求出现了明显下降。

房地产市场遇冷: 长期贷款中最主要的部分往往是居民的住房贷款。近年来,随着房地产市场调控政策的深化,以及部分城市房价上涨预期减弱,购房需求有所降温。一些潜在购房者可能选择观望,等待更合适的时机,或者转而寻求其他投资渠道。同时,部分房企的经营压力也可能影响到新房的供应和销售,进一步削弱了贷款需求。
消费意愿受到抑制: 除了住房,大额消费如购车等也会涉及长期贷款。经济下行压力、收入预期不明朗、以及对未来不确定性的担忧,都可能导致居民在非必需品上的支出更加谨慎,从而减少了对长期贷款的依赖。
企业投资活动放缓: 虽然数据主要统计的是居民部门,但有时居民贷款也会间接受到企业投资活动的影响。如果企业扩张意愿不足,对新增厂房、设备等的投资减少,也可能间接影响到相关从业人员的收入和就业预期,进而影响到居民的贷款能力和意愿。

二、 居民财务状况的审视:偿还压力与储蓄意愿

长期贷款负增长也可能反映出居民在财务管理上的调整和选择。

偿还能力受到挑战: 在经济增速放缓、部分行业收入增长放缓甚至出现下降的背景下,居民的偿还能力可能受到一定影响。为了规避潜在的违约风险,一些居民可能会选择减少新增贷款,并优先用于偿还现有债务。
储蓄意愿增强: 在不确定性增加的环境下,居民倾向于增加储蓄以应对潜在的风险。这意味着一部分原本可能用于贷款消费的资金,现在被更多地存入银行,以增加“安全垫”。
债务负担的考量: 居民可能对过高的负债水平有所警惕,尤其是在当前利率环境下,长期贷款的利息支出不容忽视。在这种情况下,居民可能会更加理性地评估自身财务状况,避免过度负债。

三、 宏观经济政策的传导:紧缩的信号

贷款是货币政策传导的重要渠道。长期贷款负增长,也可能表明宏观经济政策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收紧”或“审慎”的效果。

货币政策的审慎: 央行在管理通胀、防范金融风险时,可能会采取更加审慎的货币政策。虽然不一定直接导致贷款负增长,但如果银行信贷投放更加谨慎,对贷款审批的标准有所提高,也会间接影响到居民的贷款意愿和能力。
金融监管的加强: 金融监管的加强,尤其是在房地产金融领域的管控,直接限制了相关领域的贷款增长,也可能促使居民在贷款决策上更加审慎。

四、 长期趋势的转折点:新常态的体现?

15年首次出现负增长,这一数字本身具有标志性意义。它可能预示着我国居民信贷扩张的阶段性高峰已过,正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告别高速扩张: 过去十几年,得益于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房地产市场的繁荣,居民长期贷款呈现出高速增长的态势。如今的负增长,标志着这种模式可能难以为继,经济增长模式正在转型。
消费结构的变化: 随着社会发展和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消费需求也在不断升级和多元化。如果传统的大宗商品消费(如住房、汽车)在居民信贷中的占比下降,而新的消费模式(如服务消费、健康消费)兴起,也可能导致长期贷款结构的变化。
经济周期的影响: 任何经济体都有其周期性波动。当前居民长期贷款负增长,也可能反映了经济周期进入了一个调整期,市场信心需要时间修复。

五、 影响与应对:挑战与机遇并存

居民长期贷款负增长,对经济和金融体系都会产生一系列影响:

对金融机构: 银行等金融机构的信贷资产增长放缓,盈利能力可能受到影响。它们需要调整信贷策略,寻找新的增长点,并加强风险管理。
对房地产市场: 长期贷款需求下降,对房地产市场的销售和投资将产生直接影响,可能导致房价承压,去库存周期拉长。
对整体经济: 居民信贷消费的减弱,意味着内需可能受到一定抑制,需要关注经济增长的动力来源。

面对这一现象,政府和相关部门需要审慎分析原因,并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

稳定和提振信心: 通过一系列政策措施,稳定宏观经济大盘,改善居民收入预期,提振消费和投资信心。
优化信贷结构: 引导金融机构支持实体经济发展,支持科技创新、绿色发展等新的增长领域。
防范化解风险: 关注房地产市场风险,防范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维护金融稳定。
促进消费升级: 鼓励和引导居民从传统的物质消费向服务消费、体验式消费转型。

总而言之,居民长期贷款15年首现负增长,是一个值得高度重视的经济信号。它既反映了当前经济运行中的一些挑战,也可能预示着经济发展模式和居民消费行为的深刻变化。理解这一现象背后的多重含义,有助于我们更清晰地认识当前经济形势,并为未来的政策制定提供参考。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前两天,我在《2月金融数据不好看,这三点趋势对我们的投资与生活特别重要》一文中,给读者们介绍了,目前我们的一些原来行之有效的宏观经济政策,特别是货币政策,现在实施的效果不如人意,甚至可以说很差!也有一些人非常不解:原来遇到经济下滑,我们都是降息降准,老基建新基建,这几板斧,只要一出手,楼市由跌转涨,消费由冷转热,经济由下向上,虽然为了能见效,水越注越多,但毕竟最终还是有效果,起作用。为什么这次不行了呢?如果一次降准两次降息没效果,为什么不能多次降准降息呢?

一、我们来看一看国际大环境。


为了应对疫情的冲击,各国相继都实现了货币宽松政策。但这个政策中外有很大的差别。在我们掌握的数据中,外国特别是发达经济体,他们新增的货币,7成以上采取救助或补助的方式,发给了居民和中小企业。比如港澳每人发1万,发了几次。新加坡、韩国、日本、欧美,基本也是如此操作。中小企业拿了补助,疫情缓和就立马开工了。居民拿了补助,立马就去消费了。所以,海外这两年的经济,实际上并不差。欧美的CPI,都越来越高,美国的CPI,居然创下四十几年来的新高,吓得美联储要加息灭火。英国、新西兰,都已经加息收缩了。大家想一想,为什么这两年外贸成了我们经济增长的主力军,去年增长二十几?海外市场需求大增啊!有需求就需要生产,本地忙不过来就进口。海外的GDP,看似增长速度不是很高,但主要依靠的是消费驱动。只要有人,有消费,就能驱动经济增长。而他们这两年增加的货币,大部分都用于消费促进经济增长了。

二、再来看看我们自己的经济现状。

我们在货币宽松、刺激经济方面的思维,与欧美是不一样的。我们没有向他们一样采取普遍发钱的做法,二十通过贷款宽松货币,希望借此增加流动性,推动经济增长。但是,因为我们银行的贷款主要还是以抵押、担保为主,一般老百姓、小微企业,很难具备获得贷款的条件。所以我们的货币宽松放出来的钱,大多流到各级政府的投资平台、国有企业、大型的民营企业、房地产了。流到房地产的钱,推高了房价;流到投资平台的钱,建了大量使用比较超前的公共设施;国有企业、大型民企拿了钱,一方面做一些钱生钱的转贷生意,一方面推高上游的资源价格。这些宽松出来的钱,增加了投资,有些沉淀了,但没有用来增加消费能力,刺激消费欲望。
从数据上看,我们的GDP增长幅度还挺高,去年8.1%,美国才5.7%。但仔细看一看经济结构,我们就能发现,我们的GDP靠什么在增长?我在《2月金融数据不好看,这三点趋势对我们的投资与生活特别重要》一文中告诉大家了,债务负担越推越高,资金价格也高于国际平均水平,GDP中利息就占了15%。美国的GDP中,利息只占10%。如果利息占比拉平,我们的GDP是不是立马要掉5个点?增速立马掉下来了?
再一个就是各种基建。我们的GDP中,基建占比一直很高。的确,这些年我们从县城到直辖市,房子越修越漂亮,马路越修越宽敞。但是,基建都是靠信贷支撑的,信贷都是需要利息的。基建完成之后,每年都还要花钱维护。尽管很多公园里面没人逛,很多高速一天没几辆车,很多高铁跑一趟亏一趟。一旦信贷停下来,GDP中基建的那一部分,维护可能都会差钱。这也是只要央行准备收紧货币政策,GDP数据立马变脸的主要原因。

三、我们来看看外来资金对我们的态度。

资金对经济是最敏感的。对于国际资金而言,利差、经济发展前景,就是他们流动的信号灯。前两年我们的货币政策宽松,人民币与美元利差大,疫情防控有效,经济率先恢复,外资看到这些信号,立马飞到我们这,在我们这投资,买中资企业的股票,买我们的企业债券,买我们的银行债券,买我们的国债。总之,外资压根不管你的经济结构是否健康,只要你短期经济在增长,他能获利,他就一路买买买。一旦他感觉风向有变,苗头不对,外资立马毫不客气地卖卖卖,能走多远走多远,能走多快走多快。


所以,我在《重要信号!2月份海外资金全方位撤离信号明显增强》一文中告诉大家,2月份境外机构投资者买入中国股票市值环比减少4.3%,北上资金2月份环比下降76%;境外机构投资者买入中国境内债券环比陡降89%;境外机构持有我银行间市场债券环比下降1.97%;境外投资者净减持中国国债约354亿元人民币,减持规模为有记录以来最大,也是2021年3月以来首次净减持;外商直接投资比上个月下挫19.8%。这五个外资指标全部都发出了加速撤退的信号。

四、人民币现在为什么处于加息、降息两难境地?

12月份以来,我们已经2次降准降息了。但2月份,央行的水龙头拧开着,但去接水的人越来越少。
2月份人民币贷款同比减少9.5%。环比减少71.3%。使用季节修匀系数进行修匀处理之后,环比仍然减少3.7%,显示经济主体无力增加杠杆,贷款增量出现明显的萎缩趋势;企业贷款中,企业短贷与票据融资同比增加536%,但中长期贷款同比却下降了54.2%,显示企业投资意愿低迷;居民贷款同比减少3369亿元,其中,短期贷款减少2911亿元,中长期贷款减少459亿元,居民消费意愿弱到十几年来罕见。
深究2月份贷款全面崩塌的深层次原因,是因为杠杆率已经超高。
2021年,我国宏观经济中的利息支付,已经超过17.2万亿元,占到当年GDP的约15%。这在全球中等和中等以上收入国家中,为最高,比美国该指标高44%,其中政府公共债务利息负担比美国高20.7%,居民债务利息负担比美国高将近2倍,企业债务利息负担比美国高76.6%。2021年我国GDP比2020年增加了12.7万亿元,但利息支出达到了17.2万亿元,新增收入仅能覆盖债务利息的74%。利息负担之高,已经严重压制了我们经济增长的动能。
所以有人问,如果一次降准两次降息,没效果,为什么不能多次降准降息呢?
我们现在,处在一个进退两难,左右不能的尴尬境地。
不降准降息,不加大基建投入,GDP数据上不去,税收上不去。不增加杠杆,一方面害怕债务链条转不动,绷紧了怕断。另一方面,只有信贷规模超过去年,并且要大大超过降息的幅度,这样GDP中的总利息才会增加,推动GDP增长。
降准降息吧,人民币美元利差继续缩小,外资加速卖出人民币资产,出逃速度加快。
肯定有人会说,怕什么外资啊,他要跑随他跑啊,我们降准降息经济起来了,要不要外资都无所谓啊。
2021年底,我国从境外获得外资贷款4.26万亿元,境外机构和个人持有境内股票3.94万亿元人民币,境外机构持有我银行间市场债券4.01万亿元,截止到2021年年末,我国吸引的外商直接投资(FDI)累计总额约21.6万亿元。亦即我们获得的外来资金存量合计接近34万亿元,在我们的社融总量中占到10.8%。但我们的外汇储备规模只有3.25万亿美元折合不到21万亿元。只能覆盖对外负债的61.8%。而外汇储备除了应对外资需要,还要满足进口需要以及我们必要的对外支付的需要,去年进口超过17万亿元,对外支付也不是一笔小数目,那么多境外人员的经费,那么多出国留学人员的生活费学费。
如果任由外资逃跑,一方面,我们会损失接近11%的社会融资,其中外资狂砸股票,还不知道股市会跌到什么程度。另一方面,比我们外汇储备还要多62%的外资跑了,我们的汇率怎么办?


不出国的人,也不清楚汇率意味着什么。我们先来看看卢布。
1998年,俄罗斯曾经强制要求1新卢布兑换1000旧卢布;苏联解体前的1987年,卢布的最高汇率为1美元:0.6卢布,2022年3月13日现在是1美元:133卢布。如果没有币值改革,1美元是133000卢布,再除以1987年的汇率0.6。也就是说,35年卢布贬值了约22万倍。卢布贬值,实际上就是将俄罗斯民间资本和储蓄洗劫一空。
去年我们的GDP中,进口占15.2%。如果外资全部出逃,人民币别说贬值22万倍,就是贬值一倍,从现在的1:6.33贬值到1:12.66,人民币汇率贬值50%,意味着进口价格翻倍,物价直接上涨15.2%。如果超过外汇储备62%的外资全跑了,人民币贬值50%肯定保不住,70%、80%,都有可能。到那个时候,就是资产价格崩塌,资本市场血流成河。想象空间有限的,现在的俄罗斯可做参考。
所以,直接继续降低利率,特别是在美元马上要加息的时候,人民币再降息,外资逃离的这些后果,应该怎么应对?企业、居民杠杆率濒临崩溃的后果,我们怎么处理?
如果不降息,在货币政策之外,我们能找到唤醒消费、降低企业、居民债务负担和利率负担的好药方吗?
我们就停留在这样一个丁字路口,左转,降息,债务陷阱+外资逃离;右转加息,企业、居民偿债能力直接压垮,债务链条断裂。
此时此刻,左转,还是右转?以我的智商,无法提供答案。但我知道,在无法抉择的时候,等待,也是一选择。
【作者:国证大数据 徐晓伟】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