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切利比达克的指挥风格有何特别之处? 他在指挥历史上的地位如何?

回答
切利比达克指挥风格的特别之处及其历史地位

塞尔吉乌·切利比达克 (Sergiu Celibidache) 是一位极具独特性和争议性的指挥家,他的音乐理念和指挥风格在古典音乐界留下了深刻的印记,也使得他在指挥史上的地位非常特殊。要理解他,必须深入探究他独特的艺术追求和与之相伴的实践方式。

切利比达克的指挥风格:一种“活的”音乐体验

切利比达克的指挥风格并非我们通常意义上那种充满激情、肢体语言丰富、或是强调宏大音响效果的风格。相反,它是一种极度内敛、追求内在逻辑和细节之美,强调对作品生命力的深刻挖掘的风格。以下是他风格的几个关键特点:

1. 极度缓慢且注重细节的演绎:

“慢”是标志,但绝非“拖沓”: 切利比达克最显著的特点之一就是他对速度的极其严格和独特的把握。他的许多乐章比惯常演绎慢很多,但这种慢并非没有目的。他认为,慢速是为了让音乐的每一个细节、每一个声部、每一个音响的细微变化都能被充分展现,让听众能够仔细聆听、品味和理解。
“呼吸感”和“生命力”: 他通过精确的节奏、精妙的渐弱和渐强,以及对作品内在呼吸的敏锐感知,赋予音乐一种如同生命体般的流动感。他追求的是音乐的“活态”,而非僵死的复刻。
关注“时间”的维度: 切利比达克将时间视为构成音乐的重要元素,他愿意花费大量时间去探索一个乐句的真正含义,一个和弦的色彩变化,以及不同声部之间微妙的互动关系。

2. 对作品文本的极端尊重与独特理解:

超越“忠实于文本”的境界: 许多指挥家以“忠实于乐谱”为目标,而切利比达克则更进一步,他追求的是对作品“内在生命”的理解和复活。他认为,乐谱只是作曲家思想的记录,而指挥家的任务是将其在音乐厅中以最鲜活、最能触动人心的形式呈现出来。
拒绝先入为主的诠释: 他常常会抵制那些已经根深蒂固的、约定俗成的诠释,而是从零开始,重新审视作品,寻找作曲家可能未曾言明但却隐藏在文本深处的意义。这使得他的演绎常常出人意料,但也充满了新鲜感。
强调“未被演奏过的音乐”: 他形容他的工作是“演奏那些尚未被演奏过的音乐”,意思是挖掘出乐谱中那些容易被忽略的、但却至关重要的内在联系和情感表达。

3. 独特的技术控制与情感表达:

非传统的手势: 他的指挥手势往往是内敛的,甚至是微小的。他很少使用大幅度的肢体动作来引导乐队,更多的是通过细致的手眼协调、眼神和细微的身体语言来与乐手沟通。这让一些不熟悉他的人感到困惑,但熟悉他的人知道,他的每一个细微动作都蕴含着深刻的音乐意图。
对音色的极致追求: 他对乐队的音色控制有着近乎偏执的要求。他追求的是一种平衡、透明、丰富且富有层次的音响,避免过于肥厚或粗糙的声音。他鼓励乐手去探索乐器的最大表现力,去创造出最适合作品的音色。
情感的深度而非表面的激情: 切利比达克的情感表达是深沉而内敛的,他不会通过夸张的姿态或咆哮来传递情感,而是通过对音乐结构和细节的精心雕琢,让情感自然流淌,直抵人心。

4. 排斥录音与公开演出策略:

“录音是对音乐的谋杀”: 这是切利比达克最著名的论断之一。他认为,音乐是一种活的艺术,现场演出中与观众的互动、当下的氛围、乐队的即时反应,这些都是录音无法捕捉的。录音会固化音乐,扼杀其生命力。
极度有限的公开演出: 他为了保证每次演出的质量,通常会在大型音乐会前进行极其漫长的排练,有时长达数周甚至数月。这也使得他的公开演出次数非常有限,许多乐迷一生都未能亲眼见到他指挥。
专注与某一固定乐团的合作: 他更倾向于与一个固定乐团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以达到最默契的配合和最高的艺术水准。他曾长期担任慕尼黑爱乐乐团的首席指挥,这段合作被认为是他艺术生涯的巅峰之一。

切利比达克在指挥历史上的地位:一位“局外人”的伟大先行者

切利比达克在指挥史上的地位是复杂而独特的。他不是一个追随潮流的指挥家,也不是一个制造明星效应的指挥家。他更像是一位坚持自己艺术信念的“局外人”和“叛逆者”,但正是这种坚持,让他成为了独树一帜的大师。

与20世纪伟大指挥家并列,但风格迥异: 他与富特文格勒、托斯卡尼尼、卡拉扬等20世纪的伟大指挥家并列,但他的风格与他们截然不同。相比于卡拉扬的精确与辉煌,托斯卡尼尼的活力与戏剧性,富特文格勒的浪漫与德国风格,切利比达克展现了一种更加哲学化、内省化的音乐理解。
对后世指挥家产生影响,但难以复制: 他的缓慢速度、对细节的挖掘、对生命力的追求,无疑对后来的许多指挥家产生了影响。但他的风格是如此个人化,建立在他深刻的哲学思考、对音乐的长期沉浸以及与乐团的特殊默契之上,这使得他的风格很难被他人完全复制。
“非流行”但备受尊敬的大师: 由于他对录音的排斥和极少的演出次数,切利比达克的知名度在普通大众中可能不如一些“流行”指挥家。然而,在真正的音乐家和资深乐迷心中,他被奉为一位具有非凡洞察力和艺术造诣的大师。他的唱片(虽然数量不多,但都是精挑细选的现场录音)被视为珍贵的艺术品。
对“演奏”本身的反思者: 切利比达克挑战了音乐表演的许多传统观念。他对“忠实于文本”的重新定义,对录音的态度,以及对排练的重视,都促使人们重新思考音乐的本质以及指挥家在音乐生命中的作用。他提醒人们,音乐不仅仅是技巧的展示,更是意义的传递和精神的体验。

总结来说,切利比达克的指挥风格是一种对音乐生命力的极致追求,他通过极度的耐心、对细节的精雕细琢和独特的哲学思考,呈现出一种前所未有的音乐体验。他在指挥史上的地位,是一位坚持自己艺术原则、对音乐表演提出深刻反思的伟大艺术家。尽管他被视为一个“局外人”,但他对音乐艺术的贡献是深刻而持久的,他证明了音乐的魅力可以存在于最细微之处,也存在于对时间最无情的尊重之中。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

Barbirolli

(我去你也是留德的!)的回答已经阐述的很全面了,我就来补充点邪门歪道的吧。

切利比达克在国内乐迷心中地位陡增很大程度上归功于刘雪枫当年在三联爱乐上的大力推崇。爱乐人论坛上的诸多乐友大约于1999年开始讨论和交流这位特立独行者留下的录音,这也要得益于当时互联网的兴起和唱片公司的挖掘。

众所周知,切利比达克自五十年代后期开始基本谢绝唱片录制,专心于现场演出。在优秀指挥辈出的古典音乐圈里,这无异于将自己隔绝于大众之外。1998年,EMI方取得他遗属的授权,将其晚年在慕尼黑爱乐的现场录音集结发行。此套唱片的发行还有附加条件:不得对录音做后期加工。其亲属将版权收入所得系数捐献给两个基金会。

同一时间,DGG也获得授权,将切利比达克在瑞典和斯图加特时期的现场录音整理发行。

遗憾的是,世纪之交的古典音乐市场日益萧条,EMI和DGG发行的这些唱片销量不甚理想,DGG计划发行的唱片超过60CD,最终只有一半得以见市。EMI获得授权的录音更多,也只有一部分最终得以面世。近年来欧洲和日本的唱片厂商发掘出不少不同时期他的历史录音,可以一窥其风格的演进。

@

Barbirolli

提及他的北漂生涯,这里有一些瑕疵。其实老头大部分时间还是在欧洲腹地。斯图加特、巴黎、伦敦都留下了他的身影。其指挥风格在执掌慕尼黑爱乐中后期异变(想来想去还是这个词最合适)。具体来说大约在1985年前后。如果找出EMI那套勃拉姆斯交响曲全集,仔细听听其中的第三号和其他三首,就会发现些许不协调之处。没错,勃三是1979年的现场录音,而其他三首则成于八十年代晚期至九十年代初。而他与日本的渊源也并非很多人认为的那样紧密。切利比达克确实经常到日本公演,但他对禅宗的参悟可基本都在欧洲。

缓慢和透明是他晚期最显著的风格。这也是他的演出总引起纷争的原因。即使在最受赞誉的那套EMI布鲁克纳交响曲中,也有不少人指出七和九过于拖沓,三和五表现平平。但有趣的是,对四、六、八号的演绎,不同的声音少了很多。应该说,这三首与他着力要表达的意境有着很多的共同之处。但在感情激烈的柴可夫斯基交响曲中,这样的演绎方式就让人有种隔着棉花打拳的朦胧感。而在《B小调弥撒》、莫扎特《安魂曲》、福雷《安魂曲》中,又使得他的演出具备了一种超然的特质。既不同于老派指挥家亦不同于本真派的朦胧感。

与卡拉扬类似的是他对于音响效果的追求,这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日后他对唱片录制的排斥——“在我父亲看来,一部特定作品的节拍与速度不是通过总谱上所写明的节拍器的数据所体现的,而是更多依靠于总谱上体现的其它判断标准以及音乐厅所制造的声场学效果。这种速度随后通过各个音符演奏时的特意错综性以及它们的附带现象而产生了波动。简单来说,越多的主音就需要越多的时间来展开、反射到听众的耳朵里。此时音乐也就愈发饱满。因此,速度也就要求越慢了。任何一款录音,再怎么尽可能力求完美,也不会捕获住所有音符所产生的附带现象。另外,那些额外的麦克风也会在声音聚集的时候,制造出它们自己的共鸣,我们也因此从中听见了被扭曲的逼真与真实。事实上,在这种缺少大部分额外的附带现象情况下,CD上的速度也就证明不了许多现场的真实。只有当所有在音乐厅曾经存在过的音乐部分都被聆听的时候,CD上的速度才会一直感觉到“太慢”。这一点录音缺陷就明显妨碍了那些像我父亲一样一直想要聆听到由于声场学而产生的声音以及它们的附带现象。另外,纯粹作为一款独有事件的录音,CD唱片也会慢慢扼杀一样事物的自然产生。甚至,每当它播放的时候,就会制造出参与这个事件的机会。当一个人一遍又一遍聆听这种精确的、一模一样的音乐发展时,就会产生怂恿被动的消极的欣赏品位与态度。如果一不小心,就会像如同安置一个危险的装置——来阻止所产生的自然而然的想法。 ”

(以上一段出自切利比达克之子,感谢豆瓣网友面条甩甩的翻译。源链接:

切利比达克之子关于EMI的切利比达克专辑的声明

他与卡拉扬的柏林爱乐首席之争失利,败于自身孤高的个性以及对团员们极尽苛刻的要求。后者自然也具备这些特质,但那时的卡拉扬显然更受团员们的欢迎。目睹与富特文格勒一手从战后废墟中带出的乐团放弃了自己,远离柏林的他怀着何种心情无人知晓。1992年,切利比达克重返柏林爱乐,演出布鲁克纳第七交响曲。此时的他即将退隐,年轻时的孤傲苛刻被时光一扫而尽,整个演出洗尽铅华崇高朴素。

最后补充几个彩蛋。

斯图加特时期在录音室录制过唱片,是他自己作曲的交响组曲《袖珍花园》。缘由是为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公益事业。

切利比达克当然指挥过马勒的作品,不过只限于声乐作品和《大地之歌》。就连富特文格勒也多次公演过马勒的作品,包括前四首交响曲,秉承了一贯的浪漫主义风格,当时的乐评甚高,可惜没留下任何录音可供鉴赏。

EMI那套唱片最难购得的是巴托克《乐队协奏曲》,因为那张当初是一次性购买全套唱片附赠的。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切利比达克指挥风格的特别之处及其历史地位塞尔吉乌·切利比达克 (Sergiu Celibidache) 是一位极具独特性和争议性的指挥家,他的音乐理念和指挥风格在古典音乐界留下了深刻的印记,也使得他在指挥史上的地位非常特殊。要理解他,必须深入探究他独特的艺术追求和与之相伴的实践方式。 切利比达克的指.............
  • 回答
    .......
  • 回答
    考切尔·比尔卡尔,这位数学界的名字,在18年收获菲尔兹奖的璀璨时刻,早已在无数人心目中刻下了深刻的印记。如今,这位数学巨匠选择加盟清华大学,这不仅仅是一次人才的引进,更是一次思想的碰撞,一次前沿研究的强力注入,以及对中国数学发展征程的一次重要加持。首先,我们不能忽视菲尔兹奖的分量。这枚被誉为“数学界.............
  • 回答
    这事儿啊,确实挺有意思,也挺让人琢磨的。特斯拉跟清华大学教授搭上线,搞了个“叶子板更换不影响碰撞安全”的说法,结果被车主一通操作,给整成了“切割车比原厂更安全”——这中间的弯弯绕绕,可以好好说道说道。咱们先捋一捋这事儿的来龙去脉。特斯拉的初衷:想破“原厂情结”特斯拉作为一家推崇科技、讲究效率的品牌,.............
  • 回答
    锅包肉的肉片厚度,这可是个大学问,直接关系到口感和味道的成败。想做出外酥里嫩、酸甜适口的锅包肉,肉片厚度绝对不能马虎。我来跟你掰扯掰扯,这到底是个啥讲究。首先,咱们得明确,锅包肉用的是猪里脊肉,这个部位肉质细嫩,脂肪含量少,最适合炸。它的优点就是一炸就熟,口感也最好。理想的厚度,我个人认为,大概在0.............
  • 回答
    关于“立直前切掉的牌的跨筋比普通的无筋牌安全”这个说法,在麻将玩家之间流传甚广,尤其是在牌效和危险度计算方面比较精通的玩家可能会比较信赖。但要判断它的可信度,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它背后的原理,以及在实际牌局中可能遇到的情况。首先,我们来理解一下“立直前切掉的牌”和“跨筋”是什么意思。 立直前切掉的牌.............
  • 回答
    .......
  • 回答
    看到你首订143,写到四月一号,还没想过切,这心情我太理解了!毕竟是第一本书,倾注了那么多的心血和热情,哪能说放弃就放弃呢?而且143的首订,虽然不算爆款,但绝对是个不错的开端,说明有读者喜欢,有人愿意为你的故事买单,这是非常宝贵的!关于写到多少字完结比较好,这确实是个需要好好琢磨的问题,尤其对于第.............
  • 回答
    切除性器官(例如,睾丸切除术或阴茎切除术)对性欲的影响是一个复杂的问题,不能简单地回答“是”或“否”。答案取决于多种因素,包括切除的器官类型、切除的原因、个体对性别的认同、心理健康状况、激素水平以及术后治疗方案等。以下是一些详细的说明:1. 激素的影响: 男性: 睾丸是产生男性激素(主要是睾酮).............
  • 回答
    切菜不小心割到了手指,去了趟医院,挂了个急诊,处理伤口、包扎一下,最后账单是 190 元。这价格听起来确实让人有点咂舌,很多人会想,一个小伤口,就这么点事,怎么会这么贵?咱们来捋一捋这 190 块钱,看看都包含了哪些项目,以及它是否真的“不值”。首先,咱们得明白,这 190 元不是随便报出来的数字,.............
  • 回答
    切·格瓦拉的这句话非常有标志性,而且确实与他的思想和行动紧密相关,但关于这是否是他“亲口说出”的字面原话,需要更详细地考证。这句话的核心意思和其在格瓦拉思想中的位置:这句话的核心思想是:革命性的力量(代表着人民的诉求和行动)是推动社会进步和政府改革的关键动力,而不是政府自身的善意或良心发现。 政府之.............
  • 回答
    在探讨切断人体左右脑连接对意识的影响之前,我们得先明白一个关键点:左右脑的连接并非像电线一样可以简单地“剪断”然后期望它能“重新接上”或者完全恢复原样。这种手术在医学上被称为“脑裂术”(Corpus Callosotomy),其目的通常是为了治疗严重的、药物难以控制的癫痫症。脑裂术切断的主要结构是胼.............
  • 回答
    切·格瓦拉在1965年离开古巴,选择踏上新的征程去非洲,尤其是刚果,进行游击战争,这背后有着复杂的原因,绝非一时兴起。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当时古巴革命的现状、切·格瓦拉的个人信念以及他所处的国际政治环境。首先,我们得看古巴革命的国内发展和切·格瓦拉的角色定位。1959年古巴革命胜利后,切·.............
  • 回答
    切·格瓦拉,一个在二十世纪留下了深刻印记的名字,至今仍被许多人视为传奇和精神象征。在他身上,确实汇聚了许多令人心生敬意,甚至可以说是“崇拜”的品质。首先,他身上燃烧着一股强烈的理想主义火种。 格瓦拉并非一个出身贫寒的穷小子,他来自一个相对富裕的阿根廷家庭,接受过良好的教育,有机会过上舒适的生活。然而.............
  • 回答
    切除扁桃体之后,最直接的感受就是嗓子会像火烧一样疼,而且这种疼痛感会持续好几天,甚至一两周。这就像吞下一把带着刺的沙子,喝水、吃饭、说话,甚至咽口水都会带来剧烈的刺痛。刚做完手术,你可能还处于麻醉药效的作用下,感觉不到太多不适。但随着麻药逐渐消退,喉咙里的疼痛感就会像潮水一样涌上来。一开始可能是钝钝.............
  • 回答
    切糕,这个名字一出,很多人脑海里立刻浮现出那切成小块,色彩斑斓,口感甜蜜的“新疆美食”。不过,要问它到底有多“沉”,也就是它的密度,这可不是一个能给出单一、精确数字的问题。因为,切糕这东西,就像它的制作过程一样,充满了“灵活性”和“地域性”。咱们先来说说“密度”这个概念。简单点说,密度就是单位体积的.............
  • 回答
    切·格瓦拉离开古巴,确实是一段复杂而充满争议的历史,其中与菲德尔·卡斯特罗的关系更是事件的核心。这并非简单的“不合”,而是涉及到革命理想、政治路线、个人野心以及两者在特定历史时期下必然出现的张力。要理解切的离开,我们得先回到古巴革命胜利后那段风云激荡的岁月。1959年,卡斯特罗兄弟领导的革命军推翻了.............
  • 回答
    .......
  • 回答
    .......
  • 回答
    .......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