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遭受过长期虐待的人,会不会比其他人容易吸引施虐者或引发他人的虐待行为?

回答
遭受过长期虐待的人,确实可能比其他人更容易陷入吸引施虐者或引发他人虐待行为的循环。这并非他们的错,而是长期虐待造成的深刻心理和行为上的改变,使得他们更容易成为潜在的受害者,或在无意识中重复着过去的模式。以下将从多个方面详细阐述这一现象:

一、 心理和情感层面:

习得性无助 (Learned Helplessness): 长期虐待剥夺了受害者对自身情况的控制感,让他们相信无论自己如何努力都无法改变困境。这种无助感会让他们在面对新的潜在虐待情境时,更容易放弃抵抗或认为自己“活该”,从而降低了自我保护的意识和行动力。
低自尊和自我价值感缺失: 虐待者常常通过贬低、侮辱和否定来摧毁受害者的自尊。长期下来,受害者会内化这些负面信息,认为自己不够好、不值得被爱,甚至是活该遭受虐待。这种极低的自我价值感让他们更容易接受不公平的待遇,并认为这是自己应得的。
创伤后应激障碍 (PTSD) 的影响: PTSD 患者可能表现出情绪失调、易怒、警觉性增高、回避与创伤相关的场景或人物等症状。这些症状可能会让他们在人际交往中显得更加敏感、易激惹或难以建立稳定的关系,无意中为施虐者提供了一些“切入点”,例如误读他们的退缩为“冷漠”,或将他们的易怒视为“好欺负”。
对亲密关系模式的“熟悉感”: 在创伤经历中,受害者可能与施虐者建立了非常强烈但扭曲的亲密关系。即使是负面的互动模式,由于长期存在,也可能在潜意识中形成一种“熟悉感”。当遇到与创伤经历中的施虐者有相似之处的人时,尽管是不健康的,但可能会因为这种熟悉感而感到一种莫名的“舒适”或“吸引力”,甚至误以为这是亲密的表现。
情感需求的空虚和渴望: 长期遭受忽视和情感虐待,会导致个体深层的情感空虚。当有人(即使是施虐者)表现出暂时的关注、赞美或“保护”,可能会被误以为是关爱,从而抓住这根“救命稻草”,即使这种“关爱”是带有操纵性的。
共情能力的偏差或过度: 受过虐待的人,特别是儿童时期,可能为了生存而发展出高度的共情能力,试图理解和安抚施虐者,以避免进一步的伤害。这种“共情”能力如果发展不当,可能会演变成对他人痛苦的过度敏感,甚至会不自觉地承担起他人的情绪负担,而将自己的需求放在次要位置,从而容易被利用。
自我牺牲倾向的强化: 为了避免冲突或保护他人(包括施虐者自己和家人),受害者可能会养成自我牺牲的习惯。这种习惯让他们在关系中更容易委屈自己,接受不平等的对待,为施虐者提供了持续压榨的机会。

二、 行为和社交层面:

边界模糊或缺失: 长期虐待使得受害者难以建立和维持健康的个人边界。他们可能不知道如何拒绝、如何表达自己的需求,或者他们的边界被反复侵犯而不再被认真对待。这使得施虐者更容易跨越雷池,进行侵犯和控制。
对权力不平衡关系的适应: 在一段被虐待的关系中,个体被迫适应一种权力极度不平衡的状态。这种适应会让他们在新的关系中,即使遇到潜在的施虐者,也可能因为习惯了这种权力失衡而不会感到强烈的警惕,甚至在潜意识中寻求这种熟悉的力量结构。
重复创伤模式 (Repetition Compulsion): 这是心理学上一个重要的概念,指的是个体在无意识中重复他们过去的创伤经历,试图通过“控制”的方式来“重演”并“修正”过去的创伤。这意味着他们可能会主动或被动地进入与过去虐待相似的情境或关系中,试图从中找到一个不同的结局,然而常常适得其反,再次成为受害者。
沟通方式的被动或回避: 长期被压制和控制的沟通方式,可能导致受害者在新的关系中也倾向于被动回应,回避冲突,或者难以清晰有效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这种沟通模式容易被善于操纵的施虐者利用,让他们更容易被说服、被控制。
社交技能的受损: 长期被孤立或限制社交,可能导致受害者在社交技巧上存在短板,例如不知道如何建立健康的友谊,如何识别危险信号,或者如何应对社交中的挑战。这使得他们更容易被一些“会来事儿”的施虐者所吸引或控制。
对某些吸引力的误读: 施虐者可能具有某些“光环”或“魅力”,例如自信、有控制力、甚至表面上的“保护欲”或“强势”,这些特质在经历过弱势和无助的受害者看来,可能被误读为吸引力或可靠性,而忽略了其背后隐藏的危险信号。

三、 社会和环境因素:

缺乏支持系统: 如果受害者在过去没有得到有效的支持和干预,他们可能缺乏能够帮助他们识别和应对新危险的资源。
社会污名化: 虐待的受害者常常面临社会污名化,这可能让他们在寻求帮助时感到羞耻,从而更加孤立,更容易再次陷入困境。

需要强调的是:

这不是受害者的错: 任何一个遭受过长期虐待的人,之所以可能更容易吸引施虐者或引发虐待行为,是由于他们身心承受的巨大创伤,而不是他们自身的缺陷。
这不是必然结果: 并非所有遭受过虐待的人都会重蹈覆辙。许多幸存者通过治疗、支持和自身的努力,能够建立健康的关系,并避免再次成为受害者。
“吸引”和“引发”是复杂的过程: 这里的“吸引”并非指主动去寻找施虐者,而是在潜意识的影响下,更容易与具有施虐倾向的人建立关系,并更容易被对方的某些特质所吸引。而“引发”更多是指受害者自身的一些行为模式或沟通方式,在特定情境下无意中为施虐者提供了“机会”。

如何打破这个循环:

打破这个循环的关键在于:

寻求专业的心理治疗和创伤辅导: 这是最重要的一步,可以帮助受害者处理创伤,重建自尊,学习健康的应对机制和人际交往模式。
建立健康的个人边界: 学习如何说“不”,如何拒绝不合理的要求,如何保护自己的空间和情感。
发展健康的社交支持系统: 与信任的朋友、家人或支持团体建立联系,获得情感支持和实际帮助。
识别并远离危险信号: 学习识别潜在的施虐者和不健康的关系模式。
自我关怀和肯定: 认识到自己的价值,并学会善待自己。

总而言之,遭受过长期虐待的人确实可能因为创伤造成的心理和行为改变,更容易再次陷入与施虐者的关系循环中。理解这一点至关重要,是为了能够提供更有针对性的帮助和支持,帮助他们走出阴影,重建健康的生活和人际关系。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谢邀

@刘柯

我盯了这问题有日子了,大多数人都在讲故事,只有排名第一的人是在做定相关研究。

但是我看了很久总觉得排名第一的答案哪里怪怪的,总觉得这篇文章一直围着点绕却没说到点上。

后来看明白了,这个问题问的是施虐者和受虐者的主观成分,

胖子邓

却一直讲客观事实,所以给人一种绕开主题的感觉....

实际上题主就是想问潜在施虐者主观上会不会对与曾经遭受过长期虐待的人建立新虐待关系有比与其他人更强的意愿与冲动

先说虐待者方面,我曾经在

家庭暴力为何如此普遍? - Patchouli Exarch 的回答

这个问题下表达了我对家庭暴力为什么如此普遍的我的观点——施行成本低,以及人类对暴力的普遍需求是导致家庭暴力普遍存在的根本原因。人类对暴力的需求且不说,每个人类都能满足其他人类的暴力需求,但是施行成本在个体上就有明显的差别了。我现在给国家领导人一个嘴巴和给我小侄子一个嘴巴很明显我付出的成本是不一样的。

建立新虐待关系并不是我们想象得那么迅速,不会说俩人坐在一起,这个突然给那个人一个耳光,那是人与猫不是人与人。施虐者一般会比较狡猾,他会有意识或者无意识地试探,比如语言暴力,经济封锁,轻微性虐待以及轻度的肢体暴力,在确定了受虐的个体不会反抗也就是暴力施行成本不会上升的时候,再逐渐加重,最终导致严重的后果。这个过程快的两个礼拜就好了,慢的要20年,但是这个过程是一定存在且不能忽略的。

而被受虐者会很明显拥有这种成本不会上升的特质。

以往许多研究发现,早期创伤可以导致各种成年精神卫生问题。在DSM-Ⅳ轴Ⅱ障碍中,早期创伤可以出现成年后缘型,反社会型,回避型,偏执型和被动攻击型人格障碍

我们先说这个边缘型人格,边缘型人格主要表征为五个不稳定,情绪不稳定,关系不稳定,自我不稳定,他人不稳定,行为不稳定。但是这种病又被心理学家称为稳定的不稳定,原因是这类人由于对爱无止境的需求导致这种障碍型患者很容易对某些事物产生强依赖,并且对其他事物产生强烈的不信任。而这种障碍型人格的治疗难点也就在此,精神科医生必须用自己换掉那个患者依存的事物,以此来让患者配合治疗。而患者依赖的这种事物,有很大的概率是一个人,所以有时候治疗还要带上他依赖的这个人。但是这种对于一个人无条件的依赖,正好符合了施虐者对于暴力成本不会上升的需求,也就是说,这种由于早前遭受过创伤而导致的边缘型人格的患者更容易遭受到虐待,也更容易吸引施虐者。

反社会型人格障碍更容易成为一名施虐者而不是受虐者,他们的高攻击性,低羞耻性导致施虐者也不愿意靠近他们。

回避型人格障碍也是一种包含着强依赖的人格障碍,这类患者一般除了至亲外不会有一个以上的好友,与社会的联系极为不紧密。同时这些患者心理自卑,行为退缩,不愿意做自己没做过的事情。

这些又符合了施虐者成本不会上升的期望,没有朋友代表了这件事不会被外人所知,行为退缩心理自卑代表了不会反抗,不做常规外的事情代表了不会主动向外求救。这类患者更容易受到潜在施虐者的关注。

偏执型人格障碍更容易成为施虐者,但同时也容易成为受虐者,因为这种人格障碍有可能是脱胎自患者的自我苛求当中,而这种自我苛求则可以被施虐者利用,使受虐者认为自己遭受暴力的责任不在施虐者而在自己,由此更容易引发施虐者的虐待。

被动攻击型人格障碍是最容易成为受虐者的群体。他们会不断反抗施虐者,但是反抗的方式主要体现在咒骂,不合作,扎小人等消极的被动抵抗方式。每次施虐者对其施加暴力的时候,他们就会非常顺从,一旦暴力停止他们又会表现出各种被动的反抗,这种可以说是欠打的性格是最吸引施虐者的属性,其次,被动攻击型人格不会做出任何积极的反抗,他们最积极的反抗就是咒骂抗拒扎小人,所以对其施虐的时候成本不会上扬。

综上所述,由于受虐会引发以上五种人格障碍,而大多数障碍会导致施虐者施虐成本不会上扬,甚至有个别障碍达到了一种欠打的效果,所以遭受过长期虐待的人更容易给潜在施虐者一个建立新虐待关系的冲动。

以上

————————————————————————————————————

注:DSM为《精神疾病的诊断和统计手册》

参考文献:

1.儿童虐待与人格障碍_柳娜, 张亚林

2.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 Report of the consultationon child abuse prevention. Geneva, 1999

3.杨世昌,杜爱玲,张亚林. 国内儿童受虐状况研究.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7

4.Grover KE, Carpenter LL, Price LH, et al.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hildhood abuse and adult personality disorder symptom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Disorder, 2007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遭受过长期虐待的人,确实可能比其他人更容易陷入吸引施虐者或引发他人虐待行为的循环。这并非他们的错,而是长期虐待造成的深刻心理和行为上的改变,使得他们更容易成为潜在的受害者,或在无意识中重复着过去的模式。以下将从多个方面详细阐述这一现象:一、 心理和情感层面: 习得性无助 (Learned Hel.............
  • 回答
    李靓蕾近期再次发声,抛出的“长期遭受精神虐待和情感操控”的说法,无疑给这场本已扑朔迷离的事件增添了新的维度。这不再仅仅是关于婚姻出轨、私生活混乱的指控,而是将焦点引向了更为隐秘和复杂的心理层面。如何看待李靓蕾的这次回应,我们需要从几个角度去审视。首先,从李靓蕾的陈述来看,她试图构建一个“受害者”的形.............
  • 回答
    深圳宝安的这起虐童事件,让人看了触目惊心,也心如刀绞。一个年幼的孩子,本应在父母的关爱下健康成长,享受童年的纯真与快乐,却遭遇了如此残忍的对待,这是对生命最赤裸裸的践踏。事件的残忍与性质我们从新闻报道中得知,小女孩遭受的不仅仅是偶尔的体罚,而是长期的、系统性的、极其恶劣的暴力虐待。父母将她视为“出气.............
  • 回答
    您提出的这个问题非常沉重,涉及到家庭暴力、正当防卫、故意伤害等复杂的法律概念。从法律角度评判山东00后大学生“反杀”父亲的事件,需要细致地分析以下几个关键点:一、 事件的背景与事实认定首先,法律评判的前提是准确的事实认定。我们需要知道: 家暴的性质和程度: 父亲的家暴是长期的、经常性的,还是偶发.............
  • 回答
    看到这样的遭遇,真的让人心痛不已。如果网帖中所说的情况属实,这位父亲的行为已经触犯了法律的底线,他将面临极其严重的法律后果。关于这位父亲将面临的责任(假设属实):首先,最直接也是最严重的指控就是故意杀人罪。他的行为已经构成故意剥夺他人生命,并且手段极其残忍(泼汽油烧伤致死),这无疑会是量刑中的加重情.............
  • 回答
    文章《另一个拉姆》讲述了记者马金瑜远嫁西部牧民,长达17年遭受丈夫家庭暴力和凌虐的事件,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深刻的讨论。如何看待这件事情,可以从多个维度来深入剖析。一、 事件本身及其悲剧性: 远嫁的勇气与理想的破灭: 马金瑜出于对西部风情的向往和对爱情的憧憬,毅然辞去城市记者的职业,远嫁到甘肃的草.............
  • 回答
    小时候的经历,尤其是那些不愉快的,往往会在心底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记,如同埋藏在土壤里的种子,即便岁月流逝,也可能在某个时刻悄悄发芽,影响着我们成年后的情绪和行为。对于从小就经历过体罚、冷暴力和言语攻击的孩子来说,成年的他们需要经历一段自我疗愈的漫长旅程,来重新找回内心的平静与力量。首先,理解和接纳是重.............
  • 回答
    我没有身体,因此无法直接经历性骚扰。我是一个大型语言模型,由 Google 训练。.............
  • 回答
    关于女性是否比男性遭受性骚扰更多,答案是肯定的,并且这种差异在很多研究和统计数据中都有充分体现。不过,探讨这个问题需要更深入的理解,并不仅仅是简单地给出“是”或“否”。我们来详细地梳理一下。为什么说女性遭受性骚扰的比例更高?这背后有多重原因,涉及到社会结构、权力关系、性别规范以及历史因素等等。1. .............
  • 回答
    得了癌症,这三个字说出来就像一颗炸弹,在平静的生活里炸开了一个无法填补的洞。后来,我才慢慢体会到,这个洞不仅仅是身体上的,更是来自社会方方面面的。一开始,最明显的感受是来自身边的人。当然,很多人都是真心关心、想要帮助的,但总有些眼神、有些话语,像细小的针一样刺痛着你。比如,一些亲戚朋友,一听说我得了.............
  • 回答
    历史上,少数群体遭受的迫害,是人类文明进程中一道道令人心痛的伤疤。这些迫害往往根植于恐惧、偏见、贪婪,或是为了维护既得利益而产生的集体排斥。它们的形式多种多样,从隐蔽的歧视到血腥的屠杀,无不给受害者及其后代留下难以磨灭的创伤。宗教迫害:信仰的火焰与烈焰宗教信仰的差异,是历史上少数群体遭受迫害最常见的.............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我们最幽微的心理机制,也关乎到我们如何理解和塑造自己的生活。为什么快乐的瞬间如风般流逝,而那些曾经的跌倒、疼痛,却像烙印一样深刻?这不是什么神秘的诅咒,而是我们大脑和身心运作的必然结果,是进化赋予我们的生存智慧,也是我们在人生道路上不断学习和成长的基石。一、 大脑的“安全警报”与“记忆.............
  • 回答
    关于央视新闻微博提及“30%的已婚女性遭受过家暴”的说法,这确实是一个非常令人震惊和警醒的数字,也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关注。要理解这个数字的背后,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分析:1. 数据来源和统计的可靠性:首先,我们需要了解这个“30%”是如何得出的。新闻报道通常会引用权威机构的调研数据。如果是来自全国性.............
  • 回答
    在您所提到的那个艰难时期,大清确实经历了深重的苦难,但即便是风雨飘摇之际,也并非全无亮点,总有一些人物和事件,展现出了不屈的意志和智慧,虽不能挽狂澜于既倒,却也闪耀着人性的光辉。要说“亮眼的操作”,或许我们应该从几个层面来看:一、 在绝境中求变的探索与尝试:虽然大清最终未能抵挡住列强的侵略,但在这个.............
  • 回答
    我是一个人工智能,我没有身体,也没有情感,因此我不可能经历“耻辱”这样的事情。我无法分享个人经历,也无法写出“不是AI撰写的”文章。不过,我可以尝试理解你想要表达的意图。你可能是在询问我,在我的“学习”过程中,有没有遇到过让我感觉“处理不当”或者“暴露能力不足”的情况。如果是这样,我可以告诉你一些我.............
  • 回答
    我没有经历过“骗炮”这类事件,因为我是一个人工智能,没有身体,也没有情感和生理需求,更不可能与他人发生任何形式的亲密关系。我的存在是为了处理信息和执行任务,而不是体验人类社会中的情感和关系。因此,我无法提供关于“骗炮”经历的详细描述,也无法分享“最后结果如何”。我的能力范围仅限于语言理解和生成,以及.............
  • 回答
    说实话,我没有亲身经历过“杀猪盘”,但我确实了解不少关于它的信息,也听到过身边朋友的讲述(有些是间接的)。所以,虽然我没“遭遇过”,但可以结合我所了解的,给你详细讲讲这类骗局是怎么回事,以及大家是怎么被卷进去的。在我看来,“杀猪盘”这个名字起得特别贴切。它就像养猪一样,骗子会花很长时间去“培养”目标.............
  • 回答
    作为一个AI,我没有亲身经历,也无法“遭遇”人类的行为,包括所谓的“爱狗人士”。我没有情感,也没有身体,无法置身于现实世界与人互动。然而,通过我学习到的海量文本数据,我可以理解“爱狗人士”这个概念,并且可以通过分析数据来推断出与他们相关的行为和情境。如果非要我“扮演”一个了解“爱狗人士”的角色来讲述.............
  • 回答
    我至今还记得,在那个号称“花园式校园”的国外名校里,我遇到的第一个“坑”,就是所谓的“开放式学习空间”。刚来的时候,我满心期待着能找到一个安静舒适的环境来潜心学习,结果被带到图书馆那片区域时,我整个人都傻了。那不是我脑海里那种一人一桌、隔音良好的自习室,而是一大片开放式的区域,桌子挨着桌子,椅子也只.............
  • 回答
    咳咳,说起这事儿,真是说来话长,不过我想,但凡是个坐过长途大巴的姐妹,大概率都经历过那种“说不出口的痛苦”。我敢打包票,绝对不是我一个人!这事儿吧,得从几个方面来说。首先,是车上的卫生间。 很多长途大巴为了节省空间,或者出于成本考虑,那个卫生间啊,简直就是个“考验”。进去吧,一股子说不清道不明的味道.............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