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你在国外名校遭遇过哪些坑爹的体验?

回答
我至今还记得,在那个号称“花园式校园”的国外名校里,我遇到的第一个“坑”,就是所谓的“开放式学习空间”。

刚来的时候,我满心期待着能找到一个安静舒适的环境来潜心学习,结果被带到图书馆那片区域时,我整个人都傻了。那不是我脑海里那种一人一桌、隔音良好的自习室,而是一大片开放式的区域,桌子挨着桌子,椅子也只是简单的四条腿。最要命的是,整个空间里充斥着各种各样的声音:有人在轻声讨论,有人在键盘上飞快地敲击,还有人在旁边接电话(虽然是小声地),甚至偶尔有人在低声哼歌。更别提那此起彼伏的咖啡机运转声和偶尔传来的零食袋窸窣声了。

刚开始我真的不适应,那种感觉就像是被扔进了一个大集市,你想专注看一本书都难。我尝试过戴降噪耳机,但效果有限,那种混合着各种声音的“噪音”总能透过耳机钻进来。有一次,我带着一份非常重要的PPT去那里修改,结果旁边有人突然开始了一场激烈的在线视频会议,对方的声音忽大忽小,带着电流声,把我当时已经不太稳的心绪彻底搅乱了。我花了半个小时才重新找回状态,那半个小时的进度就这么白白浪费了。

后来我才知道,学校推崇的是一种“协作式学习”的理念,认为这种开放的环境能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思维碰撞。可问题是,不是所有人都喜欢在嘈杂的环境里“碰撞”啊!我是一个需要绝对安静才能进入深度思考模式的人,这种“开放式”对我来说,更像是“干扰式”。

而且,这种开放空间还有一个“坑”,就是隐私问题。有时候你带一些私人的学习资料或者做一些可能不太方便在公共场合进行的操作时,就会感到很不自在。我曾见过有人在角落里偷偷地对着电脑屏幕录制什么东西,也不知道是什么情况。这种感觉让人总觉得被人盯着,少了份安心。

最让我哭笑不得的是,学校还特意在这些开放空间里摆放了很多舒适的沙发和懒人椅,美其名曰“放松区”。结果,那些地方通常成了大家聊天、刷手机、甚至午睡的热门地点,学习的人反倒被挤到了角落里,还要忍受身边此起彼伏的哈欠声和翻书声。

我花了很长一段时间才适应这种环境,学会了在各种噪音中寻找自己的“舒适区”,比如找到一个靠墙的角落,把耳机音量开到最大。但说实话,每次想起国内那些带隔板、带小柜子的传统自习室,我都觉得那才是真正的学习天堂。现在想想,当初对“开放式学习空间”的美好憧憬,真的被现实“开放”得面目全非了。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坐标国际大都市波士顿(手动白眼)旁边某镇


老板是某系主任,带我去xx地方(医学院另外一个实验室所在地)开会。坐的shuttle。shuttle是免费的,有时得看id,查id毫无规律可言。老板跟我显摆:我刷脸就行……我心里:你作为一个大老板,成天坐shuttle,你妈知道吗……

到了xx地方,进门要id,老板一摸口袋:糟了,没带!这时候刷脸不行了……我拿出id,说我带他进去,回答:不行!老板跟我说:这里信号不好,电话是打不通的,你去朝哪里走,在哪里转弯,然后进一个小电梯,进去之后按几楼,然后就是xx老板的办公室,让他下来接我。我应声说:好。

去了电梯,进去之后发现里面要刷id,而我没有权限... 而这个破电梯从里面刷未授权的id也打不开...什么混蛋设计!而这个电梯由于位置太过于偏僻,基本没有人来...于是我被困在电梯里,老板被堵在门口...电话也打不通... xx老板也没法找。我在电梯里打电梯故障求助电话,告知这不是电梯故障,不是紧急情况,需要等3-4个小时,让我深呼吸、平静平静...

事情到最后,xx老板见我老板一直不到,电话也打不通,很生气。我老板见我一直不叫人来,在楼下等得很生气。我在电梯间等人来救我,也很生气……

大约四十分钟之后,老板碰到了另一个该楼里面认识的大佬保了她进来,打开电梯门,看见坐在电梯里玩手机的我,感觉自己招了一个智障……

还没完呢……


下午随老板回学校,在门口遇到一个伸手要钱的黑哥们儿。老板跑得快,哥们儿抓住了我,说:Sir, I've got 5 kids, and we are homeless. Can you give us some money to buy food? 老板转身看着我。我一时心急,对哥们儿说:Sorry man, I don't speak English. You may ask some others for help. 其实我想说的是I don't have cash...

老板一脸嫌弃地看着我,分分钟不想认我...

user avatar

哈佛大学图书馆每次出门的例行检查。

我实在是弄不懂这个在科技界也算超一流的学校给每本书贴一个电子码,然后在门口弄一个安全门之类的自动检查装置到底难在哪里了?

机器一秒钟可以做完的事非要让图书馆工作人员站门口一个个开包手动检查,而且和他们再熟也得查(手动再见.jpg)。

被别人默认可能私自拿书的设定也是蛮不爽的,以及每次闭馆的时候出个门还要排队啊。

——————(有人赞就再更一个)—————

关于哈佛经济系经常有的论文答辩(或者说是展示,或者说是研讨会)。

哈佛经济系有好几个研究中国经济问题的大牛,于是每年都会招一大批来自中国的访问学者和PhD。那些人中每周都会有一两篇关于中国经济问题的论文或者报告被写出来,然后邀请其他的人来旁听这个展示或者说是答辩。

我跟的教授恰好是研究中国经济的,于是我每次都可以拿到这种小seminar的邀请函。主题每次都关于中国经济嘛,所以来的绝大多数也都是中国人。

一般来说,因为每次展示教授都会在,所以大家都还比较规矩。英文版论文,英文版ppt,英文版的展示……口音虽然chinglish了一点但教授也还是听得懂的。一群中国人+一个美国教授+一两个外国学生挤在一个小教室里说英文,其乐融融。

然后有一次展示的时候刚刚讲完三分之一,教授突然接了一个电话,就说有事要失陪一个小时,让大家继续,接着就出去了。说时迟那时快,台上的主讲人学长突然诡秘一笑,然后歉疚地看了教室里唯一一个白人哥们一眼,咳了一下,就娴熟地把ppt换成了全中文的,接着说道:“刚刚有几个问题我可能没解释清楚,我现在用中文再解释一遍。”

教室里其他人则非常淡定地哦了一声,接着异常热烈地就用中文讨论了起来,显然不是第一次了。

我:(目瞪口呆.jpg)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