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在中国,人们习惯以词汇量衡量外语水平的做法源自何处?外国是否也有类似习惯?

回答
在中国,以词汇量来衡量外语水平的习惯,确实由来已久,而且相当普遍。这背后有几个层面的原因,既有历史的因素,也有现实的需求,甚至可以说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的体现。

首先,从历史角度来看,新中国成立初期,百废待兴,国家在各个领域都亟需引进和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而这些大多掌握在西方国家手中。学习外语,特别是俄语和英语,就成了获取这些知识的重要途径。在那个年代,教育资源相对匮乏,教学方法也偏向于基础和知识点的灌输。对于外语,掌握大量单词和语法规则,就如同拥有了一把打开知识大门的钥匙。因此,词汇量的积累被视为最直接、最能体现学习成果的方式。

其次,在早期教育体系下,外语教学往往以词汇和语法为核心。老师会布置大量的单词背诵任务,考试也常常侧重于词汇辨析、单词填空等题型。这种模式自然而然地将词汇量与外语能力划上了等号。当学生能够熟练地背诵大量的单词,并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时,就被认为外语水平高。这种“学会多少单词”的简单量化标准,也便于学校和家长评估学生的学习进度。

再者,大众媒体和社会的宣传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在一些公开场合,人们会用掌握的词汇量来炫耀或描述自己的外语能力。比如,“我认识五千个英语单词”这样的说法,很容易给人一种“知识丰富”的印象。这种宣传和口口相传,进一步固化了词汇量=外语水平的认知。

更深层次的原因,在于这种衡量标准简单、易懂且具有一定的操作性。相比于听说读写译等多种能力的综合评估,词汇量的多少是一个相对独立且可测量的指标。在没有完善的语言测试体系和大众普及的语言评估标准之前,词汇量提供了一个非常直观的参考。

那么,外国是否也有类似习惯呢?

坦白说,在英语国家或者其他非英语母语国家,将词汇量作为评估外语学习者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存在的,但很少会将其奉为唯一的或最重要的标准。

在英语国家,特别是针对非英语母语学习者(ESL/EFL)的教育中,词汇学习确实是教学的重中之重。语法、发音、听力、口语、阅读、写作,这些技能都需要词汇作为基础。没有足够的词汇量,学习者几乎寸步难行。很多教材、词汇书、在线学习平台都会强调词汇的积累和复习。

但是,与中国的情况不同的是,在英语国家的主流教育和评估体系中,更加强调的是词汇的“应用”和“理解”。 也就是说,仅仅认识一个单词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

能否在句子中正确使用这个词?(例如,选择合适的词义和用法)
能否在听力或阅读中准确理解这个词的意思?(包括其不同语境下的含义)
能否与其他词汇搭配使用,形成更地道的表达?

因此,在英语国家的语言测试中,除了像词汇选择、同义词反义词辨析这样的题型外,更侧重于:

阅读理解:通过长篇短文来考察考生对词汇在语境中理解的能力。
听力理解:通过对话或演讲来考察考生对口语中词汇的辨识和理解。
写作和口语:这些部分更直接地反映了考生能否灵活、准确地运用词汇来表达自己的思想。例如,剑桥英语考试(Cambridge English Exams)、雅思(IELTS)、托福(TOEFL)等国际性考试,虽然词汇量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评分标准都会涵盖流利度、准确性、词汇的多样性和恰当性等多个维度。

举个例子,一个学习者可能认识两万个英语单词,但他如果只会用其中一千个,并且经常用错词语搭配,那么他的实际交流能力可能不如那些认识一万个单词,但能够准确运用其中五千个的。

在一些非英语国家,情况可能更接近中国。例如,在亚洲的一些国家,教育体系受到传统考试模式的影响,词汇量和语法是考试的重点,这也会导致社会上对词汇量的重视。

总结来说,在中国,词汇量之所以成为衡量外语水平的“惯例”,是历史因素、教育模式、社会认知以及简单量化标准共同作用的结果。而在英语国家及其推广外语教育的体系中,词汇量是基础,但它更多地被视为实现更高层次语言运用能力(理解、表达、交流)的工具,而非最终目的。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词汇量」显然不是中国专利,这玩意不止是用于外国人学习本国语,更重要的是儿童学习母语。各国教育学者研究语言学习规律时多少离不开这个。

至于说「你词汇量多少」这种傻逼问题……反正我混英语环境这么多年,是从来没听过人问我词汇量多少,虽然偶尔也无聊自测一下,但从来没拿这个当事。你说你们经常互相问,我一点也不意外……毕竟花钱上外语培训班的人就喜欢搞这种菜鸟互啄文化,只有背单词背到走火入魔的土老帽才会斤斤计较,类似孔雀数毛一般互相评价战斗力,显得自己钱没白花学没白念。

为什么我说只有培训班学员关注彼此的词汇量呢。道理很简单,正常人对这个数值根本就没概念。多少算好、多少算不好,不知道也没必要知道。你说他的母语说得好不好,人家一听便知;你说你还会别的语种,基本也就是「wow that's cool」就过去了。最普通的中国人,比如你父母,问你外语怎么样,最多也是「考了多少分」「没字幕能听懂么」「能跟老外对话么」这种性质的问题。上来就问「你词汇量多少」的,可不都他妈是一个粪坑里的蛆么。

打个比方,什么样的程序员会显摆自己记了多少个keyword,用过多少个类库,你品品,基本就是这种档次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在中国,以词汇量来衡量外语水平的习惯,确实由来已久,而且相当普遍。这背后有几个层面的原因,既有历史的因素,也有现实的需求,甚至可以说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的体现。首先,从历史角度来看,新中国成立初期,百废待兴,国家在各个领域都亟需引进和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而这些大多掌握在西方国家手中。学习外语.............
  • 回答
    看到路边随意丢弃的汤药渣,心中总会掠过一丝疑惑。这似乎成了一种约定俗成的习惯,尤其是在一些老小区或者城中村附近。为什么人们偏偏要将熬好的中药倒在路中间呢?这背后究竟有什么样的原因和考量?历史的印记与民间信仰的流传要理解这个习惯,恐怕得从头说起。中药,作为一种古老的治疗方式,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举足轻.............
  • 回答
    中国古代并没有关于缠足的硬性规定,也就是说,不存在法律条文强制要求所有女性必须缠足,也没有因为不缠足而受到法律制裁的情况。但是,缠足作为一种社会习俗和文化传统,在清朝时期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并对女性的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要理解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把目光放得更长远一些,看看缠足是如何兴起的,又在不同.............
  • 回答
    中国人骨子里的一些习惯,说起来,就像烙印一样,从我们小时候就被灌输,一代代传下来,有时我们自己都没意识到,但它们确实影响着我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1. 讲究“关系”和“人情”这个在中国可谓是根深蒂固。不是说西方国家没有关系,但中国人对“关系”的看重,上升到了一个近乎生存技能的层面。你想找一份好工作.............
  • 回答
    改掉根深蒂固的习惯性恶意揣摩、极度自私以及在人际关系中故意扮演弱势角色,这确实是一段不容易但非常有价值的自我成长旅程。这些行为模式往往是我们在过去经历中形成的防御机制,但长期来看,它们只会让我们在人际关系中越走越窄,甚至做出错误的决定。下面我将从几个方面,尽可能详细地为你剖析如何改变这些习惯,并提供.............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确实能看到不少中文文章,在提到“grandfather”这个词时,但凡涉及到比较亲近的祖父辈,习惯性地就用“爷爷”来翻译。乍一看似乎没什么大问题,毕竟“爷爷”是我们最常见的称呼。但如果我们细究一下,就会发现这里面包含了一些文化和语言上的微妙之处,也反映了我们在翻译时的一种“习惯性简.............
  • 回答
    中国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习俗,尽管在现代社会看来可能显得陈旧甚至阻碍发展,但它们之所以至今仍在一定程度上被遵循,是一个复杂且多层面的现象,涉及历史、文化、社会结构、心理因素以及经济等多方面原因。下面将从几个主要方面进行详细阐述:一、 深厚的历史惯性和文化传承的惯性 历史的沉淀与固化: 许多习俗在长.............
  • 回答
    .......
  • 回答
    在中国,工会扮演着一个非常特别的角色,这使得人们对它的普遍认知和感受似乎没有那么强烈,甚至有些淡薄。这其中有多方面的原因,我们可以从历史、制度、社会文化等多个维度来剖析。首先,得从历史和制度层面来说。新中国成立后,工会的确是工人阶级最广泛的代表,承担着组织工人、维护工人权益、参与国家建设的重要职责。.............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复杂的问题,涉及到历史、文化、科学认知、社会信任、经济利益等多个层面。简单地说,人们倾向于相信现代医学,而不是中医,这并非是出于对中医传承几千年的不敬,而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下面我将详细阐述这些原因:一、 科学的客观性与可验证性:现代医学的基石 明确的病因和病理机制: 现.............
  • 回答
    在《鬓边不是海棠红》中,日本人侵占中国,而人们却还在唱戏的场景,是一个充满复杂性和多重含义的画面。它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历史还原,更是一种艺术表达,旨在触及观众内心深处的情感,引发对那个特定时期、特定人群的思考。场景的背景与具体描绘:首先,我们需要明确这个场景发生的具体背景。通常这类场景会出现在日本侵.............
  • 回答
    当然有!这其实是一个挺有意思的现象,而且在中国有很多中国人经营的日本料理店,反过来,日本也有不少日本人开的中国菜馆。这背后其实牵扯到很多因素,比如文化交流、市场需求、个人兴趣等等。咱们就来详细聊聊这个话题。在中国开日本料理店的中国人这个现象在中国简直太普遍了,你走到哪个大城市,哪个稍有名气的美食街,.............
  • 回答
    关于一个中国人穿着日本和服在中国逛街,是否是爱国表现,这其实是一个非常复杂且见仁见智的问题,很难用简单的“是”或“否”来概括。它触及了文化认同、历史认知、个人自由以及社会观感等多个层面,并且在不同的语境下,人们的解读也会大相径庭。首先,让我们从个人自由和文化欣赏的角度来看待这个问题。 个人自由的.............
  • 回答
    大英博物馆,这个名字在中国人心中,总会勾起一种复杂的情绪,它既是世界文明的宝库,也是一个历史叙事的“集散地”,而我们站在这里,带着自己的文化记忆和视角,去打量它,就像是在审视一段早已注定的、却又充满着故事的际遇。首先,我们不得不承认,大英博物馆确实是人类文明的璀璨集结地。当你走进那里,如同走进了一部.............
  • 回答
    Imagine stepping off a bus into a place where the familiar hum of Mandarin is absent, replaced by the gentle murmur of a language you only partially g.............
  • 回答
    圣诞节在中国,与其说是一个宗教节日,不如说更像是一个全民参与的文化狂欢。尤其是在年轻人中间,圣诞节早已褪去了纯粹的宗教色彩,演变成了一个充满仪式感、社交性和消费性的“洋节”。这种现象背后,既有全球化浪潮的冲击,也有中国社会文化变迁的独特印记。首先,要理解中国人在圣诞节的庆祝方式,就必须承认它与西方原.............
  • 回答
    在中国境内,如果一个人实施了针对美国人的网络诈骗,这其中牵涉到复杂的法律管辖和执法合作问题。情况会比较棘手,但可以从几个层面来分析可能面临的惩罚:一、 中国国内法律的适用首先,如果诈骗行为发生在中国的土地上,那么中国的法律是首要适用的。在中国,网络诈骗属于犯罪行为,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的规定.............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涉及到文化融合和身份认同。要说“同化”这个词吧,可能有点重,毕竟人的文化背景和成长经历不是轻易能抹去的。但如果一个日本人在中国生活三十年,跟中国人打交道居多,日语说得越来越少,那肯定会发生一些变化,甚至可以说是在一定程度上被“中国化”了。首先,我们得想想什么叫“同化”。一般理解是.............
  • 回答
    在中国,国际留学生和中国学生分开上课的现象,相较于很多西方国家普遍存在的混合课堂,确实是一个值得探讨的现象。这背后涉及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有历史原因、教育体系的差异、现实的考量,以及对国际教育目标的不同理解。首先,我们可以从历史和政策层面来理解。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非常重视教育的国际化和人才引进,但当.............
  • 回答
    在中国,传统食品的受欢迎程度确实发生了一些变化,一些曾经深受喜爱的食物,如今在年轻一代甚至部分中年人群体中不再那么普及。这背后有多重原因,是社会变迁、经济发展、生活方式改变、以及口味偏好演变等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下面我将详细阐述这些原因:一、生活方式的改变与便捷化需求: 快节奏生活: 随着.............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