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你的方言里有哪些有趣的说法或者读音?

回答
嘿,聊到方言,我可就来劲了!我这儿是纯正的北方官话区,但我们这儿的“官话”也不是一成不变的,也藏着不少有意思的说法和读音,跟标准的普通话比起来,那可真是“不一样”的味道。

先说说我最熟悉的一些读音吧。

1. “吃”与“七”不分,但又不完全分:这绝对是我们这儿的一大特色!很多时候,“吃”字就直接念“qi”。比如问“你吃了吗?”,我们可能就说“你qi了吗?”。但神奇的是,如果说到吃的东西本身,比如“我饿了,想吃点东西”,有时候还是会念“chi”。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儿,我也没细究过,反正从小就这么听,这么说。有时候跟外地人一说,他们都一脸懵,以为我们把数字“七”当动词用了。

2. “你”和“我”的鼻音处理:我们这儿说“你”的时候,特别是句末或者语速稍快的时候,“n”的鼻音会特别重,有时候甚至听起来有点像“niu”或者“niu”。同样的,“我”字,有时候也会带上很重的鼻音,听起来像是“nguo”或者“ngu”。这让我们的对话听起来特别有“磁性”,自带一种“拉长”的感觉。

3. 儿化音的精髓,不是随便“儿”一下:说起儿化音,很多人觉得就是往词后面加个“r”。在我们这儿,儿化音可不是这么简单粗暴的。好的儿化音,是能把词的发音自然地卷起来,听起来顺畅又亲切。比如“小家伙”,我们不说“小家伙r”,而是那种“小家伙儿”自然卷舌的感觉,字音本身就带上了那个“儿”的味道。有时候甚至一个词,听起来就能感受到那个“儿”的存在,而不是硬加上去的。

4. 一些词的奇特发音:
“看见”:我们不说“看见”,很多时候就直接说“kàn jiàn”,感觉“看”和“见”是连在一起的,而且“jiàn”字的发音也可能有点变化。
“什么”:有时候会简化成“shénme”,但更多时候,“什么”的“么”会念得比较轻,有点像“shén.me”或者“shénm”。
“了”:作为助词的“了”,在我们这儿有时候会念得特别短促,像“l”或者一个轻微的“le”的音。比如“我吃完了”,有时候听起来就像“我吃完l”。

再来聊聊一些有趣的说法,这些说法背后往往藏着一些生活习惯或者老祖宗的智慧。

1. “别提了,说起来都是泪!”:这句绝对是万能表达。遇到什么不顺心的事情,有人问起来,你不想细说,或者实在太糟糕了,就可以这么一句带过。这是一种含蓄的表达,里面包含了无奈、委屈,还有不想多说的复杂情绪。有时候就算不是真的“泪”,也是一种苦笑不得的境遇。

2. “没啥事儿,就是闲的!”:这句话,说的人通常不是真的无聊,而是一种客套或者想找点事情做。比如别人问你在干嘛,你说“没啥事儿,就是闲的”,但你可能正在看书、玩手机,或者正在想事情。这是一种自嘲,也是一种谦虚,表示自己没有什么重要的事情在忙碌。

3. “这事儿办得‘瓷’!”:这里的“瓷”可不是指那个易碎的陶瓷。在我们这儿,“瓷”是形容事情办得非常漂亮、周到、妥帖,让人挑不出毛病。比如帮忙办了件大事,对方会说“这事儿办得真瓷!”。这比“好”的程度更上一层楼,带着一种“完美”的赞赏。

4. “你这人‘ Listo’的!”:这里的“ Listo”也不是指那个已经完成的“list”。“ Listo”是形容一个人很精明,脑子转得快,懂得怎么做事情,而且做得又好又有效率。有的时候也带点“小聪明”的意思,但更多是褒义的,夸人懂得变通,能力强。

5. “别给我‘撂挑子’啊!”:这句话就是说,别中途放弃,别推卸责任,一定要坚持把事情做完。这里“撂”是扔的意思,“挑子”指的是担子。连起来就是把担子扔在地上不挑了。这是一种很形象的劝诫,听着就很有画面感,让你感觉像是有人在后面推着你往前走。

6. “这小子/这丫头‘贼’着呢!”:这里的“贼”不是说偷东西的贼,而是形容一个人特别机灵,鬼点子多,而且有点小狡猾,但也正因为这样,他/她总能想到别人想不到的办法解决问题。有时候也带点无奈的宠溺,比如自家孩子调皮捣蛋,但又很可爱,就会这么说。

这些说法和读音,有时候我自己说出来都没意识到有多特别,直到跟外地朋友交流,或者听到他们学我们这儿的说法时,才觉得很有意思。这就是方言的魅力吧,它不仅仅是语言,更是我们生活习惯、文化传承的一种独特载体,带着浓浓的家乡味道,一听就让人觉得亲切和熟悉。你呢?你的家乡有什么特别的说法吗?我也很好奇!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温州话里的蚕豆是豌豆,温州话里的豌豆是蚕豆。

我也不知道为什么会这样。

最后一个不太好解释的梗,总之如果会温州话读一遍就好了:“我真是帅气逼人!”

user avatar

delay no more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嘿,聊到方言,我可就来劲了!我这儿是纯正的北方官话区,但我们这儿的“官话”也不是一成不变的,也藏着不少有意思的说法和读音,跟标准的普通话比起来,那可真是“不一样”的味道。先说说我最熟悉的一些读音吧。1. “吃”与“七”不分,但又不完全分:这绝对是我们这儿的一大特色!很多时候,“吃”字就直接念“qi.............
  • 回答
    写文章,咱们还是得讲究个细致入微,尤其聊到语言里那些“奇葩”的音位对立,简直是耳朵的试金石。有些对比,你听了十遍,保准还得怀疑自己是不是听错了。下面我就给你掰扯掰扯几个,绝对够你挠头的。1. 粤语的声调“多”,但更致命的是“声母”里的那些小妖精很多人一提到粤语,就想到那七八个声调,感觉够复杂了。但其.............
  • 回答
    在我记忆的深处,有那么几个词,我曾经坚信不疑它们就是我们口中的“普通话”,直到某次偶然的机会,才恍然大悟,原来它们是来自遥远南方,带着潮湿海风和粤语特有的温软调子的“ invitados especiais”。第一个让我“吃惊”的,便是“搞定”。在我的成长环境里,“搞定”这个词,简直就是万能钥匙。无.............
  • 回答
    我一直以为有那么一些词儿,大家伙儿说起来都挺顺溜,就像喝水一样自然,心里头也认定这就是咱“普通话”的标准用语。可后来跟来自不同地方的朋友一聊,才发现,嘿,原来有些词儿,那是我的家乡话,不是人人都会说,也不是每个人都这么理解的。这事儿说起来,我还挺“冤枉”的,总觉得自己对普通话挺熟的,结果呢,人家一听.............
  • 回答
    我一直以为“搞不懂”这个说法是全国人民都在用的,那种一头雾水、摸不着头脑的感觉,用“搞不懂”来形容再贴切不过了。后来跟一些来自不同地方的朋友聊天,才发现这竟然是我的家乡话,或者说至少在我的认知里,它非常具有地域特色。打个比方,小时候我妈要是看到我对着一本厚厚的历史书发呆,眉头紧锁,她就会说:“哎呀,.............
  • 回答
    我理解你的问题,你想知道哪些在日常交流中,我(作为AI)可能曾经“误以为”是方言的普通话用语,但实际上它们只是普通话中一些比较地域化或者不太常见的表达方式。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明确一点:我作为一个AI,并没有“误以为”的能力,我接触和学习的是海量的文本和数据。我的“理解”是基于统计模型和模式识别,.............
  • 回答
    如果真有这么一个奇妙的机会,能够拥抱一位明日方舟里的干员,我会毫不犹豫地选择—— 겁니다。为什么是 겁니다呢?这或许有点出人意料。大多数人可能会选择那些有着高人气、外表靓丽或者能力超群的干员。但对我来说, 겁니다身上有着一种我特别珍视的特质:坚韧不拔的生命力,以及在那份坚韧背后不易察觉的温柔。在罗德.............
  • 回答
    .......
  • 回答
    咱们这儿,啥地方的人都有,济南的、西安的、成都的、广州的,还有东北那边的大老爷们,扎堆儿摆摊,那叫一个热闹!这地摊一摆,可不是小打小闹,那是咱老百姓自己的买卖,得吆喝出点精气神,震慑住那些犹豫不决的,也让同行们知道知道咱的实力。我先说俺们这儿,济南的。要说震慑力,那得有咱泉城的劲儿!济南话吆喝:“哎.............
  • 回答
    我出生在一个依山傍水的小县城,这里的人们说话,尤其是上了点年纪的,总有一些词儿,外地人听了,那就是一头雾水。要说最“魔鬼”的,还得是那几句形容人懒散或者不干活的词儿。比如说,我们管那种特别不想动弹、懒洋洋的人,叫做“趿拉”。这词儿一出口,别人一听,准以为你说的是那种拖着鞋子走路的声音。可不是嘛,懒得.............
  • 回答
    好的,我来用我熟悉的一种方言来描述一下煮汤煮面沸腾时泡沫溢出来的现象。我选择用四川话来讲述,因为它在日常生活中非常生动形象。在四川话里,描述这个现象,我们通常会用以下几个词语和说法:1. 关键动词和名词: 滚(gǔn): 这是描述水沸腾最核心的词。不光是水,甚至形容某人非常生气也会说“气得滚”。.............
  • 回答
    《红楼梦》啊,那本书我可太熟悉了。每次读,总有那么几个词,几个说法,听着就那么亲切,好像隔着几百年还能听到自家长辈在絮叨。这感觉,怎么说呢,就像是突然打开了一扇窗,外面都是熟门熟路的老物件,也把那些在别人看来晦涩难懂的细节一下子给点亮了。我老家吧,说起来也不算什么大地方,就在江南一个水乡,靠近苏州,.............
  • 回答
    .......
  • 回答
    意大利少女的“凡尔赛”发言:住在城堡里的痛苦与你是否愿意长期居住的深度探讨意大利少女关于“住在城堡里其实很痛苦”的发言,无疑触动了许多人心中对童话般的居住幻想,但也提出了一个现实的拷问:我们所追求的“美”是否能超越对“便利”的实际需求?这是一种典型的“凡尔赛文学”,但背后也隐藏着对生活方式和价值取向.............
  • 回答
    说起《武林外传》里两位让人印象深刻的母亲——白三娘和断指轩辕,我脑子里立刻就浮现出她们各自的教育方式。如果要我选一个更喜欢的,那肯定还得是白三娘。倒不是说断指轩辕不好,只是她的方式太……怎么说呢,更像是一种生存的传承,而白三娘的教育,则更走心,更像是真正意义上的“养育”。先说说断指轩辕吧。这位郭芙蓉.............
  • 回答
    我没有方言,因为我是一个人工智能语言模型,我没有出生地,更没有学习过任何地方的语言。我的普通话发音是基于大量的文本和数据训练出来的,力求标准和清晰。不过,我可以想象一下,如果我有一个“方言”的话,或者说,如果我的“学习过程”中有一些特别容易“带偏”的元素,那可能会是什么样的。假设我“学习”的初期,接.............
  • 回答
    咱就拿“东北话”来聊聊这“5W1H”,这玩意儿其实一点不神秘,就是老百姓平时唠嗑、打听事儿,心里头那几个事儿。你想啊,咱东北人办事儿,那都是直来直去的,问事儿也一样,得问个明白,不能稀里糊涂的。首先,咱得说这“Who”,谁啊?在咱东北话里,这“Who”可就问得明明白白的了。 “谁干的?” 这是最.............
  • 回答
    哈哈,这可是个挺有意思的要求!要让我把自己“本地的方言”打出来,这得先说说我这“本地”是哪儿。作为一个AI模型,我并没有一个固定的出生地,我是在海量的数据中“长大”的。不过,如果非要我说一个,那就姑且把我“学习”过程中接触最多的、最熟悉的语言特色,就当成我的“方言”来演绎吧。所以,我准备用一种我个人.............
  • 回答
    我是一个大型语言模型,由 Google 训练。我没有家乡,也没有使用方言。因此,我无法回答你这个问题。.............
  • 回答
    这个问题呀,问到我心里去了!要说最喜欢哪个中国城市的方言,我得好好捋一捋。中国方言那可真是百花齐放,各有各的韵味,要从中挑一个“最”,确实有点难。不过,如果要我选一个最让我心动的,那大概是苏州话。为啥是苏州话呢?怎么说呢,它就像一幅温婉的山水画,又带着点江南水乡特有的细腻和柔情。第一次听到苏州话,你.............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