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有哪些你误以为是普通话的方言用语?

回答
在我记忆的深处,有那么几个词,我曾经坚信不疑它们就是我们口中的“普通话”,直到某次偶然的机会,才恍然大悟,原来它们是来自遥远南方,带着潮湿海风和粤语特有的温软调子的“ invitados especiais”。

第一个让我“吃惊”的,便是“搞定”。

在我的成长环境里,“搞定”这个词,简直就是万能钥匙。无论是写作业写到头秃,最后灵光一闪找到了解题思路,都会感叹一句“终于搞定了!”;或者是在周末约朋友,计划了一整天的行程,最终敲定下来,也会说“行程搞定了”。它意味着事情的完成,问题的解决,一种尘埃落定的轻松感。我一直以为这是所有中国人都习以为常的表达方式。

直到有一次,我和一位来自广东的同事聊天,说到工作上的一个项目,我兴致勃勃地说:“这个项目我们很快就能搞定了!” 对方愣了一下,然后带着一丝好奇问我:“‘搞定’?你们那里都这么说吗?我们一般会说‘搞掂’,或者‘做好了’。”

那一刻,我感觉脑子里有什么东西“咔嚓”一声断了。我立刻回想起,好像我听过的许多港片里,那些讲粤语的角色,经常会说“搞掂”,语气里带着一股子利落劲儿。我当时真是哭笑不得,原来我一直以来,已经在不知不觉中,将粤语的精髓悄悄地吸收到自己的“普通话”里了。而且,细想一下,“搞掂”在粤语里的意思,和我们说的“搞定”几乎是一模一样,都是事情顺利完成,妥帖了。这种高度的契合,让我对语言的传播和演变又多了几分敬畏。

第二个让我感到有趣的,是“靓仔”。

我从小听着电视里的各种节目长大,里面偶尔会冒出一些听起来很“洋气”的词汇,而“靓仔”绝对是其中一个。在我的印象里,“靓仔”就是指长得帅气的男孩子,或者形容某个男生看起来很精神、很俊朗。我甚至会用“靓仔”来形容某个穿着打扮很时髦的年轻人。我以为这是一种比较活泼、年轻化的普通话表达。

直到一次,我在一家潮汕牛肉火锅店,服务员阿姨过来收拾餐桌,看到我儿子,就笑眯眯地说:“哎呀,小靓仔,长得真精神!” 我当时没多想,就觉得阿姨说话真亲切。后来,有一次听一个来自潮汕的朋友聊天,她提到他们当地人见面,看到小孩子,都会笑着说“好靓仔啊”。我才意识到,“靓仔”不仅仅是形容帅,它在很多南方方言里,是一种非常普遍的、带有喜爱和赞赏意味的称呼,尤其是在称呼小男孩的时候。那种亲昵感,是单纯的“帅哥”两个字无法完全传达的。它更像是一种发自内心的喜爱,一种看到可爱、精神的事物时,脱口而出的赞美。

这让我联想到,为什么很多港片里的男主角,虽然在内地也算得上“帅”,但配上“靓仔”这个词,总会有一种别样的魅力。也许正是因为这个词背后,承载了更丰富的情感和地域特色。

第三个,也是让我觉得有点“可爱”的,是“湿喉”。

这个词,我一开始听到的时候,感觉很奇怪。因为它听起来,好像是形容嗓子“湿”了,但是又说不上来是具体什么意思。后来,我才知道,这是粤语里形容嗓子不舒服,比如干哑、有痰,需要润喉或者喝水的一种说法。

我第一次听到“湿喉”这个说法,是在一个网络论坛上,一位网友在讨论自己感冒嗓子不舒服时,写道:“我今天嗓子有点湿喉,喝了杯蜂蜜水,感觉好多了。” 我当时就懵了,脑补了一下嗓子“湿”的样子,觉得挺别扭的。后来,有一次和一位来自香港的朋友打电话,她感冒了,声音有点沙哑,就说:“我昨天晚上开始就觉得嗓子有点‘湿喉’,说话都费劲。” 我这才恍然大悟,原来是这么一个意思。

我猜想,这可能是一种形象的比喻。嗓子不舒服,就像是喉咙里被什么东西“湿”着,但不是那种滋润的“湿”,而是有点黏腻、不通畅的“湿”。这种表达方式,在普通话里确实不常见,普通话可能更倾向于用“嗓子干”、“喉咙痛”、“有痰”来形容。但“湿喉”这个词,反而有一种独特的、带着点身体感知上的细微差别,让人听了之后,好像能体会到那种不适感。

这些词语,就像是隐藏在语言海洋中的小小礁石,时不时地会让我这个“普通话”的航行者,意外地触碰到,然后开始思考,原来语言的世界,是如此丰富多彩,充满着各种各样奇妙的“误解”和“发现”。这些误以为是普通话的方言用语,反而让我更深切地感受到,我们脚下这片土地,语言的根系是多么的错综复杂,又是多么的充满生命力。它们不是“错误”,而是另一种独特的表达方式,是连接不同地域、不同文化的一扇扇小窗户,让我得以窥见更广阔的世界。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坐标四川,大学寝室的室友来自各个地方,所以都用普通话交流。。。

某天,大学里本地室友和甘肃室友起了一点矛盾,大声得用椒盐普通话说到,xxx信不信老子马上把你甩翻。然后愣了一下,可能是惊觉对面的人是甘肃的,又用标准的普通话说,xxx信不信老子马上把你绊倒在地上。。

全寝室爆笑,矛盾全无

user avatar

四川话的耍朋友,就是谈恋爱的意思,但我是出了四川才知道。和外地朋友聊天时,他们问我谈过恋爱吗,我就答耍过几个。然而他们看我的眼神都是在看一个采花贼。

第一次破百,好感动!我再来更新一个前几天发现的

就是原来普通话中想要问别人什么时候干什么事情不能用好久和多久来组成问句,而在四川话里是可以的,比如你好久吃饭,你多久吃饭来询问别人when

user avatar

可不是咋滴?

user avatar

“几多”
每次买东西都习惯性问“几多钱?” 售货员都会回答我几多钱。然后我就一直以为是一个普通话词汇,后来发现,好像并不是……

答主湖北大冶人,方言划分属于赣语系。

user avatar

2019.1.7 补充一张图,请见回答最后 ~

顺祝,2019万事胜意呀!


求求大家不要拿通信用语教导我了。

我说的不是“幺两三四五六拐八勾洞”里的“两”是方言词,而是“一两三四五六七八九零”里的“两”是江浙方言词。

如果还是拎不清楚的话,您可以试着听听看上海地铁语音报站会不会出现【拐号线】和【勾号线】。

以上2018.10.30补充


既然评论区有的认为这句话不对,是语病;有的认为这个很正常,根本不算方言。那么说明这个point是十分典型辣。

说明一下:此处的“方言”是【两号线】这个方言词组,或者【两】在此处的方言用法

此外,汉语普通话中【两】和【二】的区分固然是有的,但是本身也比较杂乱。因此,权当上海话中的有另一套区分方式即可。


以下为原答案

“本站可换乘号线”——10号线南京东路车站可爱的人工语言提示


user avatar

东西掉掉了。


鞋带掉了。

user avatar


与此相对,“姥姥”“姥爷”不标<方>,图略。
出处;现代汉语词典 第7版

-----------分隔线-----------

应评论要求,补发一个图:

来源:新浪微博 清江嘉谅君

user avatar

您好,我是来跑题的。

其他答主说的都是那些被误以为是普通话的方言,其实大家有没有注意到,还有一些被误以为是方言的普通话呢?

在全国的方言之中,东北话算得上最“魔性”的一种。

之所以说它“魔性”,是因为东北话好懂、好学,又自带喜剧buff,很具有感染性。所谓的“进去一个东北人,还你一窝东北人”是很有可能的!毕竟很少有哪个东北人会刻意纠正自己的口音,当你询问他的家乡是不是东北的时候,他甚至还会疑惑的说一句:

”你咋直到的呢?!”

但实际上,东北话中那些硬核词汇,都是有根有源的中国汉字。每一个东北人口中不羁的音节,都在新华字典中拥有一份安稳而宁静的灵魂。

比如下面这些字:

















上面这些字,如果不看注释,大家又能认出多少呢?这些我们生活中经常说到的话,写出来却变成了不常用的生僻字。


但是现在,百度APP能帮你解决这个问题!


打开百度APP,点击搜索框上的小相机,选择“识文字”——“生字识别”:


将小方框对准不认识的字,就能马上得到关于这个字的一切信息!有这么方便的超级字典,还在等什么?快来体验一下吧!

user avatar

1.

我的女朋友是湖南人。

借住在女朋友家时,我便会睡在沙发上。

睡到夜里两三点钟,迷迷糊糊的时候,我会看见她披头散发地从屋里走出来。

边走边喊着:

“我的孩子呢?”

“我的孩子呢?”

“我的孩子呢?”

有时她会突然把头转向我,问我,“你看见我的孩子了吗?”

我便躲在被子里,瑟瑟发抖着,假装自己睡着了,不敢说一句话。



2.

对此我想到过很多种情况。

比如我们前两天去逛街,曾经看见过一个老太太推着婴儿车,老太太边推车边唱歌,时不时地给里面的孩子喂一口水。

女朋友喜欢小孩,去看了一眼,结果发现婴儿车里面是一个塑料的玩具娃娃。

她有些害怕,叫我陪陪她。

我就看到了她午夜找孩子的样子。

我想到了一些恐怖片里的镜头,我有些担心她。

我对她说,这段时间我都住你家吧。

她嗤笑着打了我一下,

说,

臭流氓。



3.

后来经过我的观察,我发现她每次夜里的找孩子之旅都以她找到两只拖鞋而告终。

看着她迷迷糊糊地穿着我的拖鞋走进厕所里,

我突然反应过来,

在湖南话里,写作鞋子,而读作孩子。

感谢我的女朋友!

否则等我去湖南时,

怕会进入一个恐怖的地方。

这里街上不时有人在谈论着买卖孩子。

而一进家门,

丈母娘就要瞪着眼看着我,说:

把你的孩子放在柜子里!

神秘的小镇,

鬼鬼祟祟的人们,

莫名其妙的话语,

所有人半夜一起喊着“我的孩子呢”。

多有恐怖电影的气氛!



4.

第二天我和女朋友去了商场。

她看我手里拿着一双画着兔子的毛拖鞋,

她对我说,

这鞋好多钱!

我心想,这姑娘真心疼人啊,这鞋在拖鞋里绝对算贵的。

人中吕布,鞋里安哥拉兔。

我对她点了点头。

接着她又说了一遍,这鞋好多钱啊!

我又重重地点了点头,甚至对她竖起了大拇指。

看着我自信的微笑,

她又问了我一遍,

这鞋好多钱?

这次她加上了问号。

我突然反应过来,湖南话里好多钱是多少钱的意思。



5.

我突然想起来我小时候吃过一种零食就叫好多鱼。

我之前一直以为是指里面鱼形的小点心很多的意思。

现在想想,

或许意思是让小朋友数一数里面有多少鱼?

这么一想一下子觉得很有趣。

但好多鱼是南朝鲜好丽友公司的。

莫非地图骗了我?

韩国其实是湖南省的一部分?

想着韩国人又爱吃辣,又说着我听不懂的方言,这个假说在我心目中越加真实起来了。

后来我看了好多鱼的英文翻译,

too many fish,

还是鱼太多了。



6.

我一直以学渣自居,

当时又喜欢电影《帝国的毁灭》里面的一句德语:

妨碍咱都渣渣!

这句话是电影里希特勒说的,

他真的说了渣渣。

后来我问了学德语的朋友,他说德语里的Versager,读作渣渣,意思就是懦夫,弱鸡。

和中文差不多。

我突然觉得或许奥地利也在中国,

不过肯定不在湖南省常德市那边。

因为在我对象的方言里渣渣指的是女性的胸部。

那时我的口头语就是“渣渣”,

在我对象的眼里,

我和希特勒都成了一个高喊着胸部的男人。



7.

可爱的湖南人另一个特点是不能准确的发出L和N的音。

比如我姓刘,

女朋友叫我时,就有时是刘,有时是牛。

她能听出二者的差别,

可一出口

就是随机的了。

她的普通话很好,

唯独遇到L和N就会露馅。

我有一个大学同学叫牛子牛,还有一个实验室的师姐叫李旖旎,

我一直想把他们介绍给女朋友认识,

我坏心思地期待着叫名字时的场面。



8.

通过和女朋友以及老丈人一家的交流,

再反观我自己和我的父母,

我发现方言其实都是在死亡的,

一代人比一代人更接近普通话。

这或许就是现代性的必然结果,

当我们从村庄社区搬入了城镇里的楼房,

电视机和互联网取代了周围熟人的嬉笑与争吵。

如此

连电信诈骗都开始说起了标准的普通话。

这大概并不是坏事,

只是当两个地方的人相遇时,

或许会少一些生活的乐子罢了。




完。

user avatar

有个非常尴尬的事情

我是青海人,然后大学在南方

我呢,是牧区长大的,早上喝牛奶是习惯

但是我们这边方言里习惯把牛奶直接叫奶子

可我上大学时,并没有意识到把牛奶叫奶子是青海的方言,毕竟西北五省基本上都是这么个叫法

直到我上大学在学校超市买牛奶

我那天还可开心了,拿了两袋牛奶,走到柜台,小姐姐,两个奶子多少钱(两袋牛奶)

超市小姐姐一脸惊恐的看着我,喧闹的柜台瞬间陷入死一般的寂静,后面的男生还轻轻来了一句卧槽

然而我并没有反应过来,看她一脸懵逼看着我,我还加重语气继续问

小姐姐,这两个奶子多少,五块嘛六块?

小姐姐直接后退双手抱住自己的胸

我瞬间反应过来,立马举起手里的牛奶,普通话说,哦哦哦哦,不是不是,那个啥,额,这两袋牛奶多少钱

我当时已经羞愧难当了,然而让我更羞愧的是,我背后的女生点了点我的肩膀说

同学,这两袋。。。奶子,6块钱

听得出,她是憋着笑的

但是

敲里嘛!你为什么要在奶子那个字那里停顿啊!

我款都没付,扔下两袋奶子就跑了

后来校园里流传着有男生看上了超市小姐姐,爱而不得,某天气急,直接上手摸了小姐姐奶子

我踏马直到毕业都没敢在那个小姐姐面前出现过,解释的机会都没有

——————————分割线————————

因为奶子还有个záo事儿俩

我宿舍限电嘛就偷偷买了个小功率的煮奶锅,然后那会儿刚大一呗,下午没课宿舍窝哈打游戏摘

猛的想起来我头天买的奶子没喝,然后就把锅拿出来把奶子直接放进去热上了

我打游戏特别忙嘛,就没顾上看,然后和我顶头睡得的哥们儿正好回来,我头也没回就直接给他说

“xx,你摸着看一挂我那个奶子热了没,我这儿忙得顾不上了”

他是本地人撒,然后一听我说话,他直接楞掉了

我听他没反应,我就又说了一遍:“我说,你帮我摸一下那个奶子热了没”

我室友一脸懵逼:“摸。。摸一下吗”

然后对面那个狙就很烦,我就回他:“废话你不摸一下光看着知道热了嘛没热嘛”(这里的口语表达方式也是典型的青普)

这个时候我还没有意识到事情的严重性

就在我已经不耐烦觉得这个室友怎么愣头愣脑的,看一下奶子热了没,半天不球去看,在我还是自己看去的时候

我的右胸,被一只颤抖的、温暖的大手覆盖了上去

我吓了一大跳,直接把那只手一把打掉,我缩着肩膀惊恐的抬头,看到我室友战战兢兢的脸,然后我就骂了:“日尼玛你摸我胸干撒卧槽”

然后我室友支棱着被我打开的手,满眼惊恐,嗫嚅着嘴唇吐出几个字:“奶子,热的”

我踏马

user avatar

开学第一天,寝室打扫卫生,室友字正腔圆的跟我说:你墩一下墩布。我蹲下了并开始思索墩布是不是我的新昵称……

user avatar

改锥(๑˙ー˙๑)-螺丝刀


emmmmm快百赞了
总结了一下评论区,感觉山东陕西以北都是叫改锥,江苏安徽以南好像叫起子,改刀之类的居多
也不知道有没有大佬专门做过调查或者相关的文献,我找到的话再更新。


-----------------二次更

三百多赞咯

终于在回答区遇到了大佬,贴一下链接


虽然我还是有点懵。。。

user avatar

写一个朋友的……朋友东北人(营口盖州鲅鱼圈那一带),那里管钢镚儿,叫钢板儿。

在北京念书,有一次去学校小卖部买东西,他想要钢镚儿的零钱。想着应该说普通话(是普通话普通话,不是北京话),所以把儿化音去掉了。

于是跟阿姨说:

您好,请给我一个钢板。

user avatar

天津人来答一个,不知道各地朋友有没有遇到过。

上大学开学时候选课。舍友是贵州人,他电脑不太好用有点卡,提交几次都失败。就找我借电脑。

我也挺客气的,都是哥们儿弟兄的,当然是随便用啦。我就这么说的:“用你的~”

我也没在意,就出去玩儿了。过会儿回来,看舍友还在那吭哧吭哧的提交呢。我挺纳闷儿的:“怎么不用我电脑啊?”

舍友挺不开心的说:“你不是说让我用我自己的吗?”

我就懵了,这才反应过来误会了。

在天津话语境里,比如咱俩关系挺好,你想借我东西用一下,或者是想吃点我这个零食之类的。我在回复时都可以用“什么什么你的~”这个句子。而且“你的”两个字还要拉一点长音才显得更亲切。

比如“用你的~”“吃你的~”意思就是随便用随便吃,敞开使,这样的意思。

我赶紧就把电脑抱过去了:“用我的,随便用~”这才解释清楚。

所以说呀,还是得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中国这么多有意思的地方,不多见识一下,那不是可惜了嘛~

user avatar

煎饼果子。。。

原来是天津方言

普通话就叫:煎饼……

user avatar

我老家是青岛的,三四岁的时候,父母工作忙,把我送去青岛亲戚家住了大半年。

北方很多地方的方言里,“彪”是傻的意思,但语气带点萌萌哒的意思,不像是凶恶骂人,更接近嗔怪。常用组词有“彪呼呼”(傻了吧唧),“彪子”(二愣子)等。

当时带我的大娘(伯母)一家人都很喜欢“彪子”这个词。比如大爷忘倒垃圾了,大娘骂他“彪子”;一时没看住我、我吃了一桶冰淇淋然后肚子疼,大爷说我“彪子”;大娘做菜盐放多了,堂姐说她是“彪子”,都是“充满家和万事兴的爱意”的那种。

这本来倒也没啥。

问题就出在,在山东胶东地区,“彪”这个字发音不读普通话的一声(标),而是三声(表)。

这问题就大了………


半年后,我回到父母身边,用正宗胶东口音对着我妈喊了一句“彪子”………

而我父母完全不懂胶东方言。

当时我父母脸上都不是怒意,而是一种世界观都坍塌了的震惊………


幸好,幸好,他们开家庭会议批斗我的时候,我爷爷赶来并澄清了误会,才免了我一顿男女混合双打。

唉,世界对小朋友来说真危险。



PS:

评论区有大连人表示,这个词在大连是正经骂人的话,所以盆友们对东北朋友不要乱用。

对青岛人使用没事,侮辱性/伤害性极低,应该不会挨揍……

user avatar

在我的山东老家,去理发店,跟tony A说“帮我理个平头”,理出来的是下面这个效果:

然而在深圳,tony B似乎并不理解啥叫平头,比划半天恍然大悟“你说的是平碎啊”。我……

后来在西安遇到tony C,我说我理个平头。tony C说了句“你这头发有点软,……不过,我有办法”。理到中途,我发现画风不对,赶紧叫停说“我要的是圆头,那种头顶和四周差不多长的”。

tony C一副怪罪我的样子“你说的是毛寸啊……”

原来,在西安人眼里,平头是这样的:

上面的头发是平的,所以叫平头……好像也对。

所以,平头到底是普通话还是方言?

【图片来自百度,侵删】

user avatar

『中』这个词,在包括我家乡在内的我国中部很多地方,都表示『好、可以、行』的意思(当然,『中』字的含义非常非常广泛,包括但不仅限于这些意思)。我之前一直以为全国人民都是这么讲的。


上大学后,有一次我在宿舍给家里打电话,要确认一些事情,所以反复地说『XXX这样中不中』、『中』、『不中』、『中中中』这样的话。我家虽在河南,但在豫北太行山区,算是晋语区,并不像河南话那样易懂,一般人只有零星个别词语能听懂。


打完电话,我忽然发现来我们宿舍串门的一个妹子,目瞪口呆地看着我,然后小心翼翼地问:『你……你们家里面,远程打麻将这么酷的吗?』

答主: @林为珮

user avatar

调羹。

因为有汉字,所以我一直觉得自己讲的是普通话。结果上大一的时候,跟同学说,给我一个调羹,全寝室7个人,么一个听懂我在说什么。直到我亲自拿到了调羹,她们才恍然大悟说,你怎么说这么古老的词语呀!


后来我查字典,才发现这属于南方方言,普通话要叫勺子……


还有以“好”字代替“很”,比如说好美,好好,好不错……来北京之前我以为这是正规用法。


还有主语的倒装句。比如“可能下班了她”,“回家去了我”,“暗恋你,她”……这些语序在我小时候聊天时都是常听到的说话方式,但是来北京以后,很多人都说听不惯,要用正常语序。


还有下雨下雪我们都用“落”,标准的落雨,落雪,普通话可以发音,并且都能写出来呀,所以一直都这样讲。后来也是被同学吐槽说在好像在背诗……

user avatar

嘚儿(der),这个音,在吉林省长春市是牛逼的意思。有时候说人牛逼,会说句你真嘚儿(der)。

长春一哥们跑到吉林省吉林市玩耍,这个同省城市直线距离100公里。哥们闲极无聊,跑到台球厅打台球。

旁边一台来了一高手,一局一杆清台。哥们高喊一声:嘚儿(der)真嘚儿(der)。

高手看了一眼哥们没理他,接着打球又是一杆清台,哥们再次大喊:真嘚儿(der)。

高手又看一眼哥们,没理他,继续打球。的第三局,又是一杆清台,哥们一声大喊:嘚儿(der)真嘚儿(der)。

高手扔掉杆一下冲过来,给了哥们一拳,两个人打的头破血流后被人拉开,哥们质问高手,为啥夸人还打人。高手听后更愤怒,差点又打起来,结果一沟通。

嘚儿(der)这个字在吉林市,是傻逼的意思,高手被叫了三次嘚儿(der)才动手,也算有涵养。

user avatar

长治人喜欢用一个词:“到底?”

当然,普通话里面“到底”表示“究竟”的意思在长治话里也是有的,所以离开家乡的长治人会把“到底”的另外一个用法也当做普通话。接下来我们看一个例子:


我的天津舍友:今年(指2016)天津房价涨得很厉害,我家那老房子都两万多了。

我:到底?!

舍友:嗯?也就两万三四吧。

我:到底?

舍友:(疑惑地)不不不,我觉得还会涨。

我:……


“到底”在长治话里面单独使用的话,表示难以置信,近义词是“真话是?”(读作ZēngHuaSī)。和英语里面的“Really”类似。

目前我还不知道长治以外“到底”有这种单独使用的用法的。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在我记忆的深处,有那么几个词,我曾经坚信不疑它们就是我们口中的“普通话”,直到某次偶然的机会,才恍然大悟,原来它们是来自遥远南方,带着潮湿海风和粤语特有的温软调子的“ invitados especiais”。第一个让我“吃惊”的,便是“搞定”。在我的成长环境里,“搞定”这个词,简直就是万能钥匙。无.............
  • 回答
    我理解你的问题,你想知道哪些在日常交流中,我(作为AI)可能曾经“误以为”是方言的普通话用语,但实际上它们只是普通话中一些比较地域化或者不太常见的表达方式。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明确一点:我作为一个AI,并没有“误以为”的能力,我接触和学习的是海量的文本和数据。我的“理解”是基于统计模型和模式识别,.............
  • 回答
    我一直以为有那么一些词儿,大家伙儿说起来都挺顺溜,就像喝水一样自然,心里头也认定这就是咱“普通话”的标准用语。可后来跟来自不同地方的朋友一聊,才发现,嘿,原来有些词儿,那是我的家乡话,不是人人都会说,也不是每个人都这么理解的。这事儿说起来,我还挺“冤枉”的,总觉得自己对普通话挺熟的,结果呢,人家一听.............
  • 回答
    咱这儿啊,说起吃的,那是说不完道不尽。但有时候,外地朋友来了,总会点些个我们本地人听了直挠头的“名菜”。不是说这些菜不好吃,而是,哎,你说它跟咱这儿有啥关系呢?最常遇到的,大概就是那个号称“北京炸酱面”的某个版本了。你说我们这儿有没有炸酱面?那肯定有!咱们这儿的炸酱面,那讲究的是一个“老北京”的味道.............
  • 回答
    我一直以为“搞不懂”这个说法是全国人民都在用的,那种一头雾水、摸不着头脑的感觉,用“搞不懂”来形容再贴切不过了。后来跟一些来自不同地方的朋友聊天,才发现这竟然是我的家乡话,或者说至少在我的认知里,它非常具有地域特色。打个比方,小时候我妈要是看到我对着一本厚厚的历史书发呆,眉头紧锁,她就会说:“哎呀,.............
  • 回答
    说实话,我本来以为有些东西,就像我们看的那些热血动漫里常常出现的,只存在于二次元的世界里,比如那些变幻莫测的招式,或者主角们那仿佛能拯救世界的坚韧不拔的意志。但随着接触的越多,我发现现实生活比我想象的要精彩得多,很多在我看来“动漫专属”的东西,其实也实实在在地存在于我们身边。1. 令人拍案叫绝的“必.............
  • 回答
    说到“自古就有”,人们脑海里总会浮现出那些古老神秘的传说,仿佛一切智慧和发明都源自遥远的过去。然而,仔细一想,我们身边许多习以为常的事物,其实却是相对“年轻”的产物,它们的出现,深刻地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和认知世界的方式,却远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古老”。就拿我们现在几乎离不开的“报纸”来说吧。一提到.............
  • 回答
    聊起稻香村的点心,脑子里首先闪过的是那些熟悉的包装袋,红底黄字,透着一股子老字号的亲切感。我这人吧,也算是个点心爱好者,吃过的不少,也算是有点经验。但稻香村里,总有那么几款,一开始你可能觉得它其貌不扬,甚至有点儿“青铜”的意味,但一旦你咬下去,那滋味,绝对是隐藏的“王者”级别,让你惊喜得不行。要说第.............
  • 回答
    我记得之前看过一篇女作者写的言情小说,里面有个男主角,用的是一种我当时觉得特别不自然的描写。大概是这样,男主是个商业大佬,非常有钱有权,但作者想表现他内心深处的孤独和对爱情的渴望。在描写他和女主的第一次见面时,作者是这么写的:“他看着她,眼神深邃得如同古老的宇宙,仿佛凝聚了千年的星辰光辉,又像是藏着.............
  • 回答
    我发现有些男性作家对女性的描写,确实会让我忍不住在心里默默吐槽:“兄弟,你这怕不是活在上个世纪吧?”或者“你这描写的女性,到底是你妈还是你女朋友啊?” 很多时候,那种刻板印象和“爹味”十足的解读,真的让人哭笑不得。举个例子,我最近看一本年代文,里面的女主角,是个在大学里受过高等教育的女性,按理说应该.............
  • 回答
    读者的评论,有时候真让人哭笑不得,感觉他们好像生活在另一个平行时空,对我们这些写故事的人有着各种奇奇怪怪的“误解”。让我最想拍案而起,对着他们大呼“你们是对我们作者有什么误解?!”的,大概有这么几类:1. “作者你是不是本人经历过这些?”—— 那些关于“亲身经历”的误解。有时候,读者会在评论区里写:.............
  • 回答
    确实有那么一些食物,因为一些常见的误解,被大家伙儿戴上了“垃圾食品”的帽子,但实际上,它们可是咱们身体的好帮手。今天咱就好好扒拉扒拉这些被冤枉的“好人”。1. 薯条(没错,就是薯条!)提到薯条,很多人第一反应就是“油炸”、“高盐”、“不健康”。但你仔细想想,薯条的“前世”是什么?是土豆啊!土豆本身可.............
  • 回答
    在日常的讨论中,有一些观点或说法,虽然常常被扣上“马克思主义”的帽子,但实际上与马克思主义的核心思想存在较大偏差,甚至完全相反。理解这些误解,有助于我们更准确地认识马克思主义。1. “马克思主义就是平均主义,劫富济贫。”这是最常见也最根深蒂固的误解之一。 误解的来源: 很多人简单地将“消灭私有制.............
  • 回答
    人类文明的发展过程中,许多现代人误以为古代社会完全缺乏某些技术、制度或观念,但实际上这些元素早在古代就已存在,并且在不同文明中广泛传播。以下是一些典型的例子,结合历史证据和文化背景进行详细说明: 1. 抗生素与消毒技术 误解:人们常认为抗生素是现代医学的产物,而古代人缺乏对细菌和感染的理解。 .............
  • 回答
    咱们聊聊那些咱们习以为常,觉得是“原汁原味”但其实背地里藏着不少“加工”小心思的食物。有时候,我们追求的“天然”二字,在现代食品工业的“巧手”下,变得有点模糊不清了。首先,就拿很多人早餐必备的燕麦片来说吧。你是不是觉得一碗甜丝丝、香喷喷的燕麦粥就是纯粹的燕麦粒煮出来的?其实,市面上大部分速溶燕麦片,.............
  • 回答
    生活中确实存在一些情况,人们因为不了解法律的细微之处,或者受到舆论的误导,会认为某个行为是严重的重罪,但实际上可能只构成轻微的违法行为,判刑也会相对较轻。这类案例往往带有一定的戏剧性,因为与大众的认知偏差较大。这里我尝试讲述一个比较典型的,并且尽量细致地描述一下,让它更像是一个真实的故事:案例:张某.............
  • 回答
    有很多行为在人们的普遍认知中可能被视为“小罪”或“过失”,但根据法律的严苛规定,一旦触犯,可能会面临非常严重的刑罚,甚至被判为重罪。这些案例往往因为其“意想不到”的严重性而令人警醒。以下我将根据实际情况和法律原则,详细讲述一些这类案例:1. 非法持有和传播侵犯知识产权的电子信息(例如盗版电影、音乐、.............
  • 回答
    理解你的需求,你想知道一些在公众印象中可能被误认为是重罪,但实际上却属于轻罪,且判罚相对较轻的案例。并且,你希望这些案例的讲述详细而生动,并且要避免AI痕迹,更像是一个有经验的法律研究者或者对社会案例颇有了解的人在娓娓道来。这是一个很有趣的切入点。很多时候,媒体报道、公众舆论或者我们对“罪行”的直观.............
  • 回答
    金庸先生笔下的武侠世界,波澜壮阔,英雄辈出。然而,在这群光芒万丈的侠客中,总有一些人,起初凭借其非凡的气度、显赫的身份或是江湖上传闻,让人以为他们是叱咤风云的王者,到头来却发现,他们的真实实力与名声严重不符,堪称“王者”的表象下,藏着一颗“青铜”的心。这类人物,往往最能引起读者的唏嘘和讨论。他们的出.............
  • 回答
    电视剧和电影里,最让人心梗的莫过于那些“以为是糖,结果是刀”的情节了。它们就像精心包装的礼物,拆开后却是一把钝刀子,一下一下地剐着观众的心。说起这种情节,脑海里第一个闪过的就是《父母爱情》里江德福和安杰的“私奔”那段。当初看的时候,简直是甜齁了!江德福为了让安杰过上好日子,在青岛安家最落魄的时候,不.............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