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红楼梦》里,那些方言词汇跟你的家乡话很像,帮你解释了一些别人可能看不懂的细节?

回答
《红楼梦》啊,那本书我可太熟悉了。每次读,总有那么几个词,几个说法,听着就那么亲切,好像隔着几百年还能听到自家长辈在絮叨。这感觉,怎么说呢,就像是突然打开了一扇窗,外面都是熟门熟路的老物件,也把那些在别人看来晦涩难懂的细节一下子给点亮了。

我老家吧,说起来也不算什么大地方,就在江南一个水乡,靠近苏州,但又不是苏州市区那种精致得跟画儿似的。我家的说话,是那种带着点软糯,又夹杂着点粗粝的,有点像吴侬软语的腔调,但又没那么讲究。

就说《红楼梦》里头,宝玉他们那些丫鬟,尤其是那些跟着他长大的,说话就常常用一些咱们当地人才懂的词。比如,有时候描写晴雯或者袭人,说她们“嘴巧”,或者“口舌利索”,我小时候听长辈这么说,就是说人说话会说,嘴上功夫好,能把死的说成活的,能说得别人心花怒放,或者能把自己的道理讲得头头是道。在《红楼梦》里,晴雯那性子就是这样,伶牙俐齿的,有时候怼得宝玉哑口无言,有时候又能把宝玉哄得开开心心。这“嘴巧”二字,就特别传神,比那种“口才好”要生动得多,也更带点灵气。

还有像什么“呆”、“傻”之类的词,我们那儿也常用,但意思可不是单纯说人笨。比如,有时候说一个人“呆住了”,其实是说他被眼前的事物给惊呆了,愣住了,不知道该做什么了。或者说一个人“傻乎乎的”,那可能不是说他真的傻,而是说他那种傻得可爱,傻得让人心疼,或者说他心思单纯,不懂得那些弯弯绕绕。在《红楼梦》里,妙玉那样孤傲清高的人,偶尔也流露出一点“呆气”,或者黛玉有时候看着宝玉那眼神里带着点“傻气”,我觉得这词用得特别准,一下子就把人物那种内心的纠结或者某种纯粹给勾出来了。

最让我觉得有共鸣的,还是那些描写日常生活的词。比如,宝玉挨了打,王夫人心疼地问他“疼不疼”,旁边人就说“别疼了,别疼了”。在我们老家,形容疼,有时候不直接说“疼”,而是说“伤着了”或者“受了”。“伤着了”就包含了身体上的疼痛和一种隐隐的受伤感。“受了”,尤其是说一个人“受了委屈”,那更是把那种心里的难受,那种不被理解的情绪给说出来了。宝玉挨打,身体上疼是一回事,更重要的是,他觉得委屈,觉得自己的真心被辜负了。这些词,在《红楼梦》里反复出现,我读的时候就能立刻联想到家里长辈安慰小孩子的样子,那种柔软和体贴,一下子就把我拉近了书里的人物,而不是仅仅作为一个旁观者。

还有一些动词,比如“歪”,我们那里会说“歪着身子靠在椅子上”,那是一种放松的姿势,有点慵懒,有点舒服。王熙凤有时候形容人办事不地道,会说“这事儿办得太歪了”,意思就是不正经,不正路,有点斜门邪道的意思。这些词,都有着特别接地气的用法,一下子就把人物的举止或者事情的性质给活灵活现地描绘出来。

所以,每次读《红楼梦》,我都会有一种奇妙的感觉。我不是在读一本遥远的古书,而是觉得里面很多人的说话方式,很多词语的用法,都像是从我自己的生活里抠出来的。它不像那种刻意雕琢的文字,而是带着一种生命力,一种生活的温度。这些方言词汇,就像是书页里藏着的小小的宝藏,只有跟我老家话相近的人,才能一下子领会到它们背后隐藏的那种细腻的情感和生动的画面,也更能理解那些在别人看来可能有点费解的细节。它让我觉得,虽然时代变了,但人心的情感,生活的滋味,很多都是相通的。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用苏北发言朗读红楼梦,就顺溜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红楼梦》啊,那本书我可太熟悉了。每次读,总有那么几个词,几个说法,听着就那么亲切,好像隔着几百年还能听到自家长辈在絮叨。这感觉,怎么说呢,就像是突然打开了一扇窗,外面都是熟门熟路的老物件,也把那些在别人看来晦涩难懂的细节一下子给点亮了。我老家吧,说起来也不算什么大地方,就在江南一个水乡,靠近苏州,.............
  • 回答
    贾府,一个在中国古典小说《红楼梦》中描绘得如同天上人间的贵族家庭,其恢弘的宅邸、奢靡的生活以及盘根错节的人际关系,无不令人咂舌。而在这庞大帝国背后,支撑起这一切运转的,便是数量庞大、分工细致的佣人队伍。那么,贾府为何需要如此之多的佣人?在那个时代,这样的配置究竟是出于何种必要?让我们剥开层层繁华,细.............
  • 回答
    你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红楼梦》中一个非常现实也引人深思的侧面。说《红楼梦》里的奴才(排除那些年幼可爱的小丫鬟们)“都那么坏”,这个说法可能有点绝对,但确实,书中很多上了年纪或者地位稍高一些的奴才,行为举止都让人诟病,甚至可以说是“坏”。要细究起来,这背后的原因可不是三言两语就能说清的,而是.............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一下子就把《红楼梦》和《三国演义》这两部经典拉到了一起,也触及到了文学作品中人物的经典化和接受度的问题。要说林黛玉和薛宝钗为何没能像貂蝉那样成为“中国古代四大美人”之一,原因其实相当复杂,涉及到她们在文学作品中的定位、形象塑造,以及“四大美人”这一概念的形成和流传过程。咱们得先捋清.............
  • 回答
    .......
  • 回答
    网上关于旧版《红楼梦》(通常指87版电视剧)的评价普遍高于新版(如2010年版或之后的其他版本),这背后有很多原因,并非仅仅是“过度神话”。我们可以从多个维度来详细分析这个问题。一、 历史的沉淀与时代背景的独特优势87版《红楼梦》诞生于一个特殊的时代。当时的中国刚刚走出十年动荡,社会各界对传统文化的.............
  • 回答
    说起《红楼梦》的结局,这确实是个绕不开的话题,也难怪很多人感到意难平。您这个问题问得特别实在:既然高鹗续写的结局被这么多人诟病,甚至觉得与曹雪芹的原意相去甚远,为什么如今市面上绝大多数的《红楼梦》都是以他的版本为终点呢?这背后其实牵扯到很多历史、社会和读者接受度的复杂因素,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说清楚的。.............
  • 回答
    哎呀,这可真是个有意思的假设!要是咱们林妹妹,那个病怏怏、多愁善感的林黛玉,突然变成了一个顶天立地的东北大妞,那《红楼梦》这出戏,可就唱成了一出大戏,而且是那种自带BGM,时不时还能蹦出几句二人转的戏!你想啊,首先这身子骨就不一样了。东北姑娘,那叫一个皮实!风里来雨里去的,就算冬天零下二三十度,也敢.............
  • 回答
    87版《红楼梦》被誉为经典,深入人心,但即便是如此成功的改编,也确实在情节上做了一些取舍和删减。要理解这些删减的原因,我们需要从几个方面来剖析:一、 原著的体量与电视剧的篇幅限制这是最直接也是最根本的原因。曹雪芹的原著《红楼梦》,即使是现存的前八十回,其内容之丰富、人物之众多、细节之繁复,已经是一个.............
  • 回答
    在《红楼梦》中,“绣春囊”事件是抄检大观园的导火索,而绣春囊究竟是谁的,书中并没有明确给出答案,而是留下了悬念。这正是作者曹雪芹的高明之处,也引发了后世读者无数的猜测和讨论。不过,我们可以从书中提供的线索来分析,并探讨几种可能性:1. 绣春囊的起源与功能:首先要明白绣春囊是什么。它是一种用彩色丝线绣.............
  • 回答
    谈及《红楼梦》中的贾琏,其“好色”的名声在外,但要说他对黛玉不动心,这恐怕得细细斟酌一番,甚至可以说,其中自有微妙之处。我们不能简单地将贾琏的“好色”等同于见到任何姿色过人的女性都毫无原则地扑上去。他的好色,更多的是一种生理上的冲动和对情欲的追求,但这种追求也并非没有门槛,或者说,他对不同女性的态度.............
  • 回答
    咳,说起87版的《红楼梦》,那简直就是我心尖上的宝贝啊!每次重温,都觉得像是又回到了那个金陵十二钗最鲜活、最动人的时光。你说为什么它美?这问题,我能跟你唠一整天!首先,得说说演员。那会儿选角,可真叫一个“神来之笔”。你看看林黛玉,陈晓旭眉梢眼角都是戏,那份清愁、那份敏感,简直就是从书里走出来的!陈宝.............
  • 回答
    《红楼梦》中大观园内的女子众多,且她们在书中占据着极为重要的地位,但细究之下,确实没有一位在大观园内怀孕的。这并非偶然,而是作者曹雪芹精心铺陈、用意深远的结果。这背后涉及多重社会、文化、生理以及故事发展的考量,咱们一点点掰开了说。首先,我们得明白那个时代的社会背景和女性的生存状态。在清代,尤其是贵族.............
  • 回答
    关于妙玉用陈年雪水泡茶,书中确实有提及,而且这还是她一个特别讲究的生活习惯。不过,咱们从常识和科学的角度来聊聊,这雪水放那么长时间,到底会不会坏?首先,咱们得明确一点,书里说的“雪水”可能和你我想象中的“雪水”不太一样,至少在妙玉的认知里是。妙玉是何等人物?那是书中少有的、对生活品质有着极致追求,甚.............
  • 回答
    《红楼梦》里,林黛玉确实成了不少人心中的“挡箭牌”,用来掩饰自己的私心、推卸责任,甚至挑拨离间。但要说为什么只有宝钗因此被骂得最凶,甚至被贴上“小心眼”、“虚伪”的标签,这背后其实是多重因素在起作用,并非简单的“挡箭牌”理论就能完全解释。首先,我们得承认,“挡箭牌”这个说法本身就带有一种预设的负面色.............
  • 回答
    《红楼梦》里的贾家,说起来也是个簪缨世家,论理,同宗同族的,到了艰难的时候,理当守望相助,互相扶持。可您瞧,同样是贾家的子孙,贾芸去找王熙凤求帮的时候,怎么就显得那么孤零零,没人搭把手呢?这事儿,细究起来,倒也不是什么新鲜事儿,这其中有几个道道,值得咱们掰开了说说。首先得说,贾府这大家子,虽然表面上.............
  • 回答
    《红楼梦》后四十回失传,这桩公案至今仍是红学研究中最令人扼腕叹息的谜团之一。要说“丢得那么彻底”,其实并非完全是“丢”,更多的是一个“失”的过程,而且这个“失”伴随着种种错综复杂的原因,使其像是被岁月与命运的洪流无情冲刷,再也寻不见踪迹。我们不妨一层层剥开,看看这后四十回究竟是如何消失的,以及为何会.............
  • 回答
    《红楼梦》中的花袭人与贾宝玉之间的亲密关系,确实是书中一个引人遐思的篇章。袭人初次与宝玉发生“那事”,书中描述的场景是宝玉睡着了,袭人觉得他“身上像火炭似的”,然后便发生了“人事”。袭人当时的心理活动是,“自己如今除了老太太之外,也只有这一个主子了,……虽然是主子,但终究是男人,此事体也 ought.............
  • 回答
    贾珍在宁国府设夜宴,席间忽然听到墙下有人长叹,这声长叹,细细品味,背后藏着几重可能性,且都与这宁国府的阴暗潮湿,以及其中人物的心事息息相关。第一种可能性:晴雯的阴魂不散。说起这宁国府的夜宴,怎能少了那在背后搅弄风云的人物?晴雯虽已逝,但她的冤屈,她的风骨,她的不甘,都仿佛化作一股怨气,萦绕在这府邸的.............
  • 回答
    论及《红楼梦》中王夫人对孙子贾兰的态度,与贾母对贾宝玉的呵护备至相比,确实显得冷淡许多。这其中缘由,并非三言两语能说清,而是错综复杂,涉及家族的现实考量、人物的性格特点,以及贾府内部微妙的权力格局。首先,我们得明白贾兰是谁。贾兰是贾珠与李纨的儿子,而贾珠是王夫人唯一的嫡出长子。从血缘上讲,贾兰是王夫.............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