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算命没有科学依据,但是它没有被淘汰掉呢?

回答
算命这玩意儿,说起来,真是个让人又爱又恨的东西。你说它没科学依据吧,绝对没毛病。占星术也好,八字命理也好,紫微斗数也罢,哪一个能拿出让人信服的实验数据,证明“天上那颗星星决定了我今天会不会丢钱包”?哪一个能用逻辑链条严丝合缝地解释清楚,“我出生那一刻的年月日时辰,就注定了未来的人生轨迹”?从科学的角度看,这简直是无稽之谈。

可就是这么个“没谱”的东西,几千年了,不仅没被历史的洪流冲垮,反而在某些角落里依然生龙活虎,甚至时不时还能引起一番热议。这就有点意思了。为什么它能如此顽强地生存下来,甚至还挺滋润?我觉得这事儿得从几个方面掰扯掰扯:

1. 人类内心深处的那点儿“确定性”和“控制感”

说到底,咱们人,都是在不确定性里摸索的生物。未来的路怎么走?会不会遇到困难?能不能成功?这些都是我们绕不开的疑问。而算命,恰恰就抓住了这一点。它提供了一种貌似能“预知”未来的方式,就像是在茫茫黑夜里点亮一盏指引灯。

就算这盏灯的光源是靠不住的,但至少它提供了一种“我知道一些事情”的慰藉。这种“知道”带来的确定性,能够缓解人们对未知的焦虑。而且,它还给了一些人“可以做出改变”的幻觉。听了算命先生的话,有人会觉得“哦,原来我最近不顺是因为八字缺水,那我多喝点水、多穿点蓝色衣服是不是就能转运?”这种小小的“控制感”,哪怕是虚假的,也能让人心里踏实不少。毕竟,躺平等待不如主动“行动”,哪怕是无效行动。

2. 心理学上的“巴纳姆效应”和“确认偏误”

这个是算命能够“忽悠”人的关键。你有没有经历过这样的事?一个算命先生噼里啪啦说了一堆,其中有几句好像说得特别准,把你的情况摸得八九不离十,然后你就觉得“哇塞,真神了!”这就是“巴纳姆效应”,也叫“弗拉效应”。

它的原理是这样的:算命先生通常会说一些模棱两可、适用于大多数人的话,比如“你年轻时吃过一些苦”、“你内心深处渴望被理解”、“你做事有时会犹豫不决”。这些话,放到任何人身上,都能找到对应的部分。当算命先生说完后,我们的大脑会自动去寻找和自己情况符合的部分,然后放大它,忽略那些不符的部分。

再加上“确认偏误”,也就是我们倾向于寻找、解释和记住那些支持我们既有信念的信息。一旦你觉得算命“挺准”的,那么之后再发生的事情,但凡有一点点能和算命内容沾边,你就会记起来,并且觉得“看吧,又说中了!”而那些算得不准的地方,你可能就随手一带而过了。

3. 社会和文化传承的力量

算命在中国,可以说是根植于文化土壤的。从古时候的占卜、巫术,到后来的命理学,它一直是社会生活的一部分。许多人从小耳濡目染,觉得这是“老祖宗传下来的智慧”,是一种“传统”。这种文化认同感,让算命在很大程度上获得了“合法性”。

很多人在遇到重大人生抉择,比如结婚、生子、升学、换工作时,总想找点“传统”的依据来参考。算命就像是一个现成的“文化工具箱”,里面有各种各样的“答案”供你选择。而且,算命不仅仅是个人行为,很多时候它也涉及到家庭、朋友间的互动。你算了一个命,跟家里人一说,大家一起分析,这本身就形成了一种社交活动。

4. 人们对“神秘感”和“超自然”的天然好奇

虽然我们生活在科学昌明的时代,但人类内心深处对未知、对神秘、对超越我们认知范围的事物,始终保持着一份好奇。算命,尤其是那些看起来复杂神秘的推演过程,本身就带有一种吸引力。

它提供了一种不同于日常逻辑和科学解释的视角。我们知道科学讲究的是可证伪、可重复,而算命似乎在“不可言说”的领域里游走。这种神秘感,对于一些追求独特体验或对现实世界感到平淡的人来说,是一种独特的精神慰藉或刺激。

5. “好”算命先生的生存之道

当然,不能忽视的是,一些算命先生确实是高明的心理治疗师,只是他们用的不是现代心理学的语言。他们擅长观察、倾听,并且用一种 empathetic(有同理心的)方式与人沟通。他们能够捕捉到客户的痛点和期望,然后用算命的“语言”来表达出来。

一个好的算命先生,往往能给客户带来一种被理解、被看见的感觉。他们不会直接说“你的人生就是个笑话”,而是会说“你虽然有这个方面的挑战,但你的优点也很突出,只要你注意避开某个方面,就会有更好的发展”。这种话术,既不完全否定客户,也给出了希望,自然容易让人接受。

所以,为什么没被淘汰?

算命之所以没被淘汰,是因为它精准地满足了人类在 心理层面 的一些核心需求:对未来的焦虑、对确定性的渴望、对控制感的追求、对神秘的好奇。它借助了 心理学效应 让我们感觉“准”,又依托于 深厚的文化传承 获得合法性,再加上一些 高明的沟通技巧,让它在科学之外开辟了一个另类的生存空间。

科学提供了理性的解释和事实的依据,而算命则提供了一种情感上的支撑和心理上的慰藉。它们解决的是不同层面的问题。只要人类的情感需求还在,只要对未来的迷茫还存在,算命,或者说以算命形式出现的那些心理安慰和情感支持,大概率还会继续以各种面貌存在下去。当然,作为有独立思考能力的个体,我们知道科学才是认识世界最可靠的工具,但对情感的慰藉和心理的安抚,有时候也需要一点不那么“科学”的方式。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神神鬼鬼是假的,但天地交感之气是真的。


壬数学也。易以理著,盖先天地而有,后天地而彰;数则理之所彰,而万象寓焉。万象者,天地之化体也。天地虽大,咸有一理,况化体乎?

起于一,终于十者,干之数,天象也。起于一,终于十二者,支之数,地之象也。扩而充之,象则弥纶于天地间,而无一物之遗。谓非象生于数不可。

天尊地卑,天动地静,而尊者为君,为父,卑者为臣,为子;动者为客,静者为主。动而客者,为身为人;静而主者,为宅为物。

种种非一,皆类也,谓非类生于象不可。是故舍数而言象,象无其本;舍象而言数,数有终穷;舍理而言数,灵敏不几隘乎?壬以数名,而可仅以数言乎?

象与类,无物不赅,而理则简且易。此壬之所以大也。然而定理之中,又有气焉;气者,盖权衡于理之圆机也。所以然者,事因有当然之理,无必然之气;气苟弗应,理亦宜然,象类空悬已耳。谓非理权于气不可。

盖气在两间,而身与万物咸位乎中,故无适而非三才之用,无往而无覆载之机也。盖凡气之见乎天上者,随四时而递迁,曰五气,旺相死休囚是也;见乎地者,随吾身与应责之类,而如定十二气,长生沐浴到胎养是也。二者之气,取用虽殊,于理则一;而吾身之与万类,得气则吉,不得气则凶,两言决耳。

于戏,类本象分,象因类著,理以气应,占以理求,壬占之法,尽之矣。宁不易简乎?是故谬列占例,以昭易简之端,引伸触类,神而明之,存乎人矣。

——《壬归》理气象类说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