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地方防疫措施层层加码的行为?

回答
地方防疫措施“层层加码”这事儿,咱们老百姓心里门儿清,也早就议论纷纷了。说白了,就是有些地方的防疫规定,比国家层面的要求更严,也更细,一股脑儿地往下压,搞得大家挺不方便的。这事儿啊,你说它有没有道理?细想一下,好像也有点道理,但落实到具体头上,问题就不少。

为啥会出现“层层加码”?

首先,得说说这背后的一些“动因”。

“保一方平安”的责任感: 各级地方政府,尤其是基层单位,肩上都扛着维护当地公共安全的重担。在疫情面前,谁都不想成为那个“失职”的单位。万一出了事,追责起来可不是闹着玩的。于是,为了稳妥起见,宁可“错杀一千,不放过一个”,就把标准提得高高的,把所有潜在的风险都扼杀在摇楼里。
对“外来输入”的恐惧: 疫情最怕的就是“输入”。一旦有病例进入本地,就要立刻启动防控机制,对整个城市乃至区域的正常运转都会造成影响。所以,对来自高风险地区的车辆、人员,或者没能提供足够证明的,很多人会本能地产生警惕和排斥,进而要求更严格的检查和隔离。
信息不对称与基层执行偏差: 国家层面定下的指导方针,到了地方上,可能因为理解不同、信息传递偏差,或者基层人员对政策的解读过于“字面化”,就容易出现执行上的偏差。再加上一些地方管理者可能缺乏科学精准的判断能力,就倾向于采用“一刀切”的粗暴方式。
“表现政绩”的驱动: 在某些情况下,一些地方领导也可能把严格的防疫措施当作是一种“政绩”来展示,以体现自己的重视和作为。这种情况下,防疫就可能成为一种政治任务,而不是纯粹的科学决策。
缺乏有效的监督与制约: 如果对地方的过度防疫行为缺乏有效的监督和制约机制,那么“层层加码”就更容易出现并被纵容。

“层层加码”带来的具体问题

这“加码”加出来的,可不是什么好结果,而是实实在在的麻烦:

对正常生产生活的影响: 最直接的,就是影响了老百姓的正常出行和生活。比如,跨省、跨市的出行变得异常困难,很多预定的行程不得不取消。甚至同一城市内,不同区域之间也可能因为防疫要求不同,而存在通行障碍。这不仅影响了个人生活,也对商业、旅游、物流等行业造成了巨大的冲击。
增加社会运行成本: 层层加码意味着要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来执行这些额外的检查和管理。例如,设置更多的检查点、增加核酸检测的频次、延长隔离时间等等,这些都会消耗大量的社会资源,而这些资源本来可以用于其他更需要的地方。
引发公众的不满和不信任: 当老百姓觉得防疫措施不合理、不科学,并且严重影响了他们的生活时,就会产生不满情绪。尤其是当一些规定显得“过度”或“荒唐”时,很容易打击大家配合防疫的积极性,甚至产生逆反心理,削弱了政策的公信力。
阻碍经济复苏: 防疫措施过于严苛,会阻碍人员的自由流动和资源的有效配置,这对于经济的复苏和发展是极其不利的。很多中小企业因此陷入困境,员工也面临失业的风险。
滋生“一刀切”的思维模式: 一旦“层层加码”成为常态,就容易固化一种“宁左勿右”的思维模式。管理者在决策时,不再去思考如何精准施策,而是简单粗暴地套用最严的规则,长此以往,不利于培养科学决策和精细化管理的理念。

如何看待和解决“层层加码”?

看待这件事,不能一概而论,但也必须旗帜鲜明地指出其弊端。

坚持科学精准原则: 防疫的关键在于“科学”和“精准”,而不是“严苛”和“一刀切”。政策的制定和执行,应当以科学证据为依据,以降低疫情传播风险为目标,同时尽量减少对正常社会经济运行的影响。
加强顶层设计与协调: 国家层面应该加强对地方防疫政策的指导和监督,明确“不得擅自加码”的红线,并建立有效的问责机制。对于出现“层层加码”的现象,要及时纠正,并追究相关责任。
提升基层治理能力: 要加强对基层管理者的培训,提升他们科学研判形势、精准施策的能力,引导他们从“要我做”变成“我会做”,并且做得更好。鼓励基层创新,但也必须在科学和法治的框架内进行。
畅通信息公开与沟通渠道: 要及时、公开地向公众解释防疫政策的科学依据和必要性,回应公众的关切。鼓励公众对不合理的措施进行监督和反馈,形成良性互动。

总的来说,“层层加码”是当前防疫工作中的一个突出现象,它反映了基层在落实国家政策时面临的复杂情况,但也暴露出一些管理上的短板。我们需要的不是对抗,而是理解、沟通和共同改进,最终目标是实现防疫和发展的平衡,让大家的日子都能过得更安心、更舒心。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就一个事,三年了,你只见过因防疫不力被免职的,何曾见到因防疫加码而被免职的?

user avatar

官方只说了「不准层层加码」
但没说「对于层层加码如何处罚」、「遇到层层加码去哪里举报」

你品,你细品

user avatar

只要是单向对上负责的制度,最后一定会变成层层加码的展开,因为做得不多不少刚刚好是很难把握的尺度,实际情况最常见的是要么不到位要么做过头。前者损害上级,后者损害下级。上头只会追究你做不到位的罪过,而做过头危害到的下边,又根本没有办法对你进行追究。所谓的打着红旗反红旗,是姜清发明的遁词,用来在搞砸了事情之后向下甩锅,没坐到那么高的位置,还是不要捡骂接锅了。

user avatar

抱怨对改变局势是没有用的,只有找到问题并拿出解决方案,才能从根本上克服“层层加码”这一问题

一,先介绍下各地疾控是怎么沟通协作的

1.发现病例后的流调

如果A地发现病例(命名为病例1),当地会迅速隔离,并开始流行病学调查。

2.密接和次密接

由于病例出现传播性时可能还是阴性,为了控制疫情,必须找他的密接、次密接并隔离。

在流调的时候,病例1可能说,他昨天中午参加了聚餐,聚餐人员连饭店工作人员一共10人,则这10人都是密接。某密接回家后和老婆孩子同住,那老婆和孩子是次密接。

3.协查函

如果某个参与聚餐人员(密接1)昨晚下午开车回浙江X县了,A地流调后会给X县发一个协查函。

X县看到协查函后,就会将密接1和他的密切接触者(次密接)隔离起来。


4.公布流调,情况分两种

有的地区公布详细轨迹:

甘肃病例93号:

2021年10月11日8时左右从广场西口乘地铁至兰州西,9:28乘动车D2703于15:09到达嘉峪关,由其朋友自驾车到嘉峪关城楼游览,19:00-22:00在双洞桥田园农家乐就餐,后驾车返回宜好宾馆。

10月12日9:30驾车去嘉峪关鑫通大世界美食城吃早餐,约半小时左右,在美食城旁边的春玲超市购买饮用水和烟;10:10驾车前住额济纳旗,途中11:53在金塔北加油站加油,在加油站休息并上卫生间,10分钟后继续出发;16:40在黑城弱水冠树林游玩约2.5-3小时;19:00左右自景区2号出口打车至景区1号出口取车,20:00驾车到达民宿(胡杨小区);20:20驾车前往额济纳旗桐楠阁家常菜馆大厅就餐;21:20驾车返回胡杨小区8号楼1单元202。

10月13日8:30驾车前往桐楠阁吃早餐;9:00出发前住策克口岸参观;12:30离开策克口岸,驾车前往居延海;13:48进入居延海乘坐景区大巴车游览(约40分钟);15:53到胡杨林景区,于18:50离开胡杨林景区;19:10到达金手勺农家菜馆大厅就餐;21:00离开餐馆,返回胡杨小区8号楼1单元202休息。

10月14日8时驾车前往桐楠阁吃早餐,后驾车前往张掖;途中10:55在中石油金塔航天城加油站加油;16:00进入张掖七彩丹霞,乘坐景区大巴游览,途中在景区丹霞1号冷饮站购买饮用水;18:00左右出景区西门;19:00-20:30在张掖市甘州区小辣椒餐饮金座店就餐,后驾车至张掖市大佛寺如家酒店;21:40到甘州区欧式街蓬莱酒阁与张掖朋友一起喝酒,于凌晨1:30返回大佛寺如家酒店。

10月15日早晨在宾馆附近甘州区县府街周记穆斯林餐厅(县府街80号)吃早餐,后由朋友驾车送至张掖西;12:12乘坐D2746回兰;16:48到达兰州西,后乘坐地铁自兰州西至东方红广场站,出站后骑自行车回雁北街道天庆丽舍小区家中;当晚,自家中步行至甘南路东记尚鼎火锅店就餐,后打车回家。

10月16日19:00打车前往广场华联店;曾在福田小酥肉、茶百道、牛煮馆、爸爸糖手工吐司购物就餐;之后步行回家。其余时间在家无外出。

10月17日13:50与儿子在皋兰路老背斗刀削面馆就餐,后送儿子至黄楼13楼上钢琴课;之后在黄楼永琪理发店理发,后骑自行车回家;当晚一家三口与4名亲戚朋友在铁路局天一阁就餐,餐后步行回家。

10月18日10:00左右步行前往甘肃省第二人民医院门诊进行核酸检测;11:00在铁路局菜市场福慧鲜面条店购买面条后回家;15:00前往甘肃省第二人民医院附近小卖部(住院部出口向北第一家)购买香烟,之后到门诊取核酸检测结果,后因核酸混采结果异常被省二院隔离管控。

有的地区只公布大概,如上海某病例:

1月24日,上海市新增1例新冠肺炎本土确诊病例。

该病例为浦东机场货运区办理进口业务的工作人员,男,29岁,居住于奉贤区奉城镇幸福村8组。1月23日,因发热自行驾车到奉贤区奉城医院发热门诊就诊,新冠肺炎病毒核酸检测结果异常。1月24日,经市疾控中心复核新冠肺炎病毒核酸检测结果为阳性。经市级专家组会诊,综合流行病学史、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测和影像学检查结果等,诊断为新冠肺炎确诊病例(轻型)。该病例已全程接种新冠肺炎病毒疫苗。其在单位每周2次进行新冠肺炎病毒核酸例行检测,最后一次为本月20日,结果均为阴性。

……

该病例涉及的轨迹为奉贤区奉城镇幸福村8组、奉浦街道高州路100弄21号-24号天鹅湾小区南区、南桥镇百齐路588号百联南桥购物中心、奉城镇新奉公路4433号汽车轮胎修理铺。

浦东新区河滨西路501号。

对上述场所已严格落实了相关消毒措施。[1]


5.地区间沟通问题

由于流调函有遗漏的可能性,各地疾控还需要及时跟进其他地区疫情状况。

如果流调人员很负责,就需要每天在网上查公布的流调,看看和本地可疑人员轨迹是否有重合。由于流调发布渠道不统一,这样的查询操作需要花大量的时间。

有些流调人员认为,只要没有通知就不用管(评论在“新安县应当被作为次密接管理的人员到南阳市参加婚宴”的回答下面)。


二、已有流调体系存在缺陷

1.在部分交叉区域留下漏调的空白

(1)外地人员轨迹复杂的铁路枢纽站

例如在11-12月的长三角疫情中,宁波一号病例11月22日下午有上海虹桥站的旅行史,杭州11月25日报告的无症状感染者11月22日也去过上海虹桥站。

杭州、上海发布的流调都只涉及本市的部分,宁波流调中提到病例去过上海华为研发中心等地。

三地都没有说明杭甬三个病例是否在上海有接触史。

(2)高速服务区

不同地区疾控部门之间靠协查函来沟通,但发协查函可能会有遗漏,例如12月沈丘疫情的感染者自驾经停三门峡灵宝服务区(同一时间有另一个大巴车在该服务区有停靠,停靠期间车上人员在服务区内活动),但这个经停信息没有及时通报河南省内所有城市。

这个遗漏导致了洛阳新安县应当被作为次密接管理的人员到南阳市参加婚宴,造成了疫情传播隐患。


2.普通民众无法方便的查询是否和行程复杂的外地病例有轨迹重合

西北疫情中,成都1号病例去过兰州出现过多个确诊病例的大唐宫(该地有疫情传播,但不太容易看出来,一直是低风险),但除非依次查看兰州所有病例轨迹并整理,很难知晓该地的疫情传播风险。

防疫需要民众和政府密切配合,配合门槛太高了,配合效果自然就差。



3.流调公布是碎片化的

如果一个病例去过多地,由属地进行流调并分别发布,加大了信息收集和整理的难度。

三、浙江县内疾控人员的具体困难

1.低风险地区不代表没有疫情传播的隐患,分级标准需要继续细化。

2.上海没有公布完整流调,无法准确判断某个人是否和已知病例轨迹有交叉。

3.各地的信息没有统一的平台发布,假定你乘坐了上海虹桥-江山的动车,可能有杭州病例从杭州东上车,义乌下车,和你同车厢。

如果义乌当地只将病例情况发在本地公众号,X县的人没有找到,也可能造成漏调。

4.业务水平和能力可能不足,如果强行要求不能一刀切,很可能漏掉病例。

这次广西疫情就是明显例子。


四、精细化调整分区分级标注,建立统一流调信息平台

1.新冠肺炎疫情分区分级标准要以疫情扩散风险性为评判标准,更加精细化

为了准确衡量传播风险,除“确诊病例数量”外,需要考虑的因素有:

(1)感染者从感染到隔离的周期。周期越长,可能的传代数量越多,风险性越大。

(2)感染者的居住状态,独栋房屋、集体宿舍、城市小区、排水不良的老旧城中村、闭环管理居住点的人员扩散危险性不等。

(3)本地人口流动情况,如果有大量旅游团、货车司机群体流动,则应当提高风险等级。

(4)某个出现病例的地区如果处于高危地点(边境线、口岸、传染病医院、隔离点、冷链操作点)附近,则应当提升风险等级。

(5)季节性因素。冬天飞沫存在时间较长,呼吸道传染病高发,应当提高等级。

(6)已知病例活动轨迹是否涉及人流密集地点或者流调较困难的地点,如购物中心、机场、铁路枢纽客运站等。

(7)其他地区的传染链是否在本地区有交叉。

(8)本地区的流调是否清晰,是否有病例查不到来源。

(9)本地近期核酸检测数量和人口的比例。

(10)已经发现的混检阳性样品数量。

(11)对于边境和口岸地区,还需要考虑边境线以外的疫情发展状况和每日平均入境人数(包括临时来口岸停留但不办理入境手续的飞机机组成员、货船船员、货运司机)。也需要考虑口岸人员防护规范性。

2.建议建立全国统一的流调信息平台,精细化调整新冠肺炎疫情分区分级标准,并建立国家层面的流调力量

对于行程复杂的感染者、密接,应当在隔离地点一次性完成病例涉及所有地点的流调(流调包括多少天,细到什么程度要有统一标准),并规范录入数据库,供全国其他地区的授权人员查看。

如果其他地区的疾控人员有对病例进行电话补充流调,可以在系统中补充。

与电子地图运营商合作,在流调阶段将病例活动地点名称转化为地图上的坐标,一方面用程序自动比对轨迹寻找传播链和密接,也便于疾控人员人工比对。

可以将敏感身份信息留在内网,轨迹信息与地图App结合发布到外网,做定时统一发布和展示,方便需要的人员一站式比对。


五、需要用培训的手段提升疾控人员素质

1.不同地区疾控人员经验水平差别巨大

如经常有输入性疫情的上海,由于财力充沛且人员素质高,实战经验丰富,已经整理出行之有效的工作流程,可以通过流调掐掉本地几乎所有的传播链。

而我国330多个地市,还有一半左右没有经历过疫情,完全没有实战经验。这样的地区(如天水)一旦出现疫情,就很难控制。


2.防疫需要的技能很杂,需要很强的融汇贯通能力

防疫是社会工程,涉及到的行业太多(包括流行病学、生物学、医学、生物污染废水处理、通信、信息技术、产品需求的分析能力、突发高负载信息平台开发与运营能力、气象、进出口、国际航运、航空、检验检疫、管理、数学和概率论、医保和财政、物流配送、统计、PR等等),这么多问题还需要统筹解决。

只有知识面够广,有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方法论,并且有实操经验的人才能体会到分析整体防疫问题的思路。


3.需要规范化培训

精准防控的前提是流调队伍具备很强的业务能力,在复杂情况下可以迅速抓住重点,及时切断传染链。

在流调方面,东部地区的业务水平强于西部。

经验可以通过线上培训和考试解决,在去年春节后,我国北大医院等优秀医院的老师录制了在线课程,全国的医务工作者都学习考试,提升了业务能力。

在疾控领域也可以开展类似的培训,培训分为两个部分:

  • 疾控的理论和实操
  • 其他关联学科中和疾控有关的部分

课程采用直播+录播+图文文字稿的形式进行,由一线专家录制,全国疾控人员进行线上培训,看不明白的可以反复看录像。

学习后进行线上测验。

有了理论基础后,中西部地区可以邀请东部地区的专家来中西部答疑解惑,也可以让中西部疾控人员到东部地区国际机场、海港码头、隔离点等地参与防疫实操学习。


所以,只有将流调信息系统充分整合,并对加强培训后才能真正做到“精准防控”

参考

  1. ^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22896169900715801&wfr=spider&for=pc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