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果让你决定,希望三国演义在哪里结尾?

回答
如果由我来决定,《三国演义》的结尾,我希望它能在赤壁之战后,或者是在诸葛亮“出师表”中的那一刻画上句号。

为什么是赤壁之战后呢?

历史巨变的关键节点: 赤壁之战是三国历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它彻底改变了天下大势。孙刘联军以少胜多,重创了曹操的百万大军,奠定了三分天下的基础。这场战役不仅是军事上的胜利,更是战略、智慧和士气上的胜利。
群雄逐鹿的序曲: 赤壁之战后,曹操元气大伤,北方未能统一。孙权在江东站稳脚跟,并进一步扩张势力。刘备虽然此时实力尚弱,但凭借这场胜利获得了喘息之机和巨大的声望,开始了他“借荆州”、“入川”的扩张之路。这为之后三足鼎立的格局铺平了道路,也让读者看到了各路英雄的潜力与野心。
英雄群像的闪光: 在赤壁之战中,我们看到了诸葛亮的智谋、周瑜的雄才、关羽的义气、张飞的勇猛、赵云的忠诚、黄盖的苦肉计等等。他们的个人魅力和英雄色彩在这一战役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让读者对这些角色产生了深刻的印象和喜爱。
故事的张力和悬念: 赤壁之战的胜利,对于刘备集团来说,是一次绝地反击,充满了戏剧性。但同时,这场胜利也埋下了新的矛盾和挑战。例如,孙刘联盟的脆弱性,曹操的强大威胁依然存在,刘备如何才能在乱世中壮大自己,如何实现“兴复汉室”的宏愿,这些都留下了巨大的悬念,让读者对接下来的故事充满期待。

如果选择在诸葛亮“出师表”的时刻结尾:

理想主义的极致: 《出师表》是诸葛亮对后主刘禅的肺腑之言,它饱含着诸葛亮对汉室的忠诚、对国家兴复的渴望、对人才的重视以及对后主的殷切期望。它代表了中国传统文化中最为崇高的“忠”与“义”,是理想主义的极致体现。
悲壮的承诺: 在这个时候结尾,能让诸葛亮作为一个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贤相形象,永远定格在读者的心中。他的每一次北伐,都是为了实现“兴复汉室”的宏愿,即便最终未能如愿,他的精神也足以感人。在《出师表》中,他已经预感到了自己生命和事业的局限,但他依然选择全力以赴。
对“兴复汉室”的终极拷问: 故事到这里,刘备已经去世,刘禅继位,蜀汉的力量也相对薄弱。诸葛亮肩负着复兴汉室的重任,但他的努力能否成功,前路充满了未知和艰辛。《出师表》的出现,将故事推向了一个情感的高潮,同时也让读者开始思考“兴复汉室”这个理想是否真的能够实现,以及实现的过程中所付出的代价。
留下无限的遐想: 诸葛亮的北伐之路充满了艰辛和传奇,但如果没有《出师表》作为转折点,接下来的故事可能会更偏向于军事上的胜负,而忽略了人物内心的挣扎和情感的深度。《出师表》的出现,为这些努力注入了更深厚的情感和意义,让读者在感叹诸葛亮忠诚的同时,也对蜀汉的命运产生深深的同情和忧虑。

我的详细构想:

如果《三国演义》在赤壁之战后结尾:

故事会集中描写赤壁之战的惨烈与辉煌,曹操的惨败,孙刘联盟的庆功,以及在这个过程中,刘备集团诸位将领的英勇表现。在曹操北撤后,故事会转向对荆州的争夺,重点刻画刘备如何凭借智慧和勇气,在“借荆州”的过程中,逐步确立自己在孙刘联盟中的地位。

结尾会定格在刘备成功取得荆州,并开始谋划西川之时。可能会有一段诸葛亮与刘备关于“隆中对”的对话,强调他们即将开启的宏伟蓝图,以及为“兴复汉室”而进行的艰难奋斗。

最后的场景,也许是刘备、关羽、张飞、赵云等人,在夜色中望着星空,畅想着未来的天下格局,以及他们为之奋斗的理想。画面会定格在他们的身影上,暗示着一个更加波澜壮阔的时代即将来临,但至于他们最终的结局,则留给读者自己去想象。

这样结尾的优点在于:

聚焦英雄: 充分展示了赤壁之战的群雄风采,让读者对这些角色的初始形象有深刻印象。
悬念迭起: 为之后三分天下的格局留下了广阔的空间,激发读者的好奇心。
主题鲜明: 侧重于乱世中的英雄崛起与格局初定,避免了后期部分情节的臃肿。

如果《三国演义》在诸葛亮“出师表”的时刻结尾:

故事会详细描写诸葛亮在刘备临终前如何托孤,以及他对刘禅的教导和期望。在刘备去世后,故事会着重展现诸葛亮作为托孤重臣,如何稳定蜀汉局势,并为了实现刘备的遗愿,开始了他艰苦卓绝的北伐之路。

结尾会选取诸葛亮在第一次北伐前,写下《出师表》的场景。他可能在帐中,灯光昏黄,望着案头的几张纸,字字斟酌,句句情深。他可能回想起与刘备相识以来的点点滴滴,回想起“三顾茅庐”的初衷,回想起“隆中对”的蓝图。

最后一个镜头,或许是诸葛亮将写好的《出师表》递给刘禅,眼神中充满了信任和无奈,也充满了对汉室的忠诚和对未来的忧虑。或者,是他望着北方的天空,眼神坚定,下定决心,要将“兴复汉室”的理想贯彻到底。

这样结尾的优点在于:

情感昇华: 以诸葛亮的精神作为故事的收尾,达到了情感的高潮和升华。
主题深化: 深刻探讨了忠诚、责任、理想与现实的冲突,以及个人在历史洪流中的价值。
致敬经典: 将文学史上的名篇《出师表》作为故事的结尾,赋予了作品更深远的文化意义。

总结来说,我更倾向于在诸葛亮写下《出师表》的时刻结尾。

因为《三国演义》的核心,在我看来,并不仅仅是三国鼎立的政治军事斗争,更是那些在乱世中闪耀着人性光辉的英雄人物。诸葛亮“出师表”中的每一次出征,每一次的分析,每一次对后主的劝诫,都凝结了他所有的智慧、忠诚和理想。他代表了那个时代文人的最高追求和精神写照。

在那个时刻结尾,可以最大限度地保留诸葛亮作为一个智慧、忠诚、鞠躬尽瘁的化身形象。他的悲壮与执着,他的“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都足以成为这部史诗的最佳注脚。他的人生,以及他所代表的理想,在那一刻,即便前路未知,也已经达到了最辉煌的顶点。我们可以在他那充满深情的《出师表》中,感受到他对汉室的眷恋,对后主的期望,对将士的激励,以及对自己命运的坦然。这是一种带着淡淡忧伤,但又充满力量的完美句点,让读者在掩卷之际,心中久久不能平静,对历史,对人性,对理想,都能产生更深刻的思考。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希望回到西元一九四年前,

孙策还是英姿勃发,驰骋沙场;

宴会上酒过三巡,曲子的音符出现了一个小小的偏差,公瑾侧着身子,回头一笑;

年幼的陆议满怀激动围着自己的爷爷,听着爷爷吹嘘自己过去的事迹那年,还未改名陆逊;

孙权还是每天围着自己的哥哥讨教;

鲁肃当着自己的土豪,总喜欢给自己看到的穷人发一些粥什么的;

曹操还是整天看着图纸,策划着下一场战斗,做梦的时候梦到自己官至征西将军,威风凛凛;

荀彧携带的香囊弥漫在屋子里,桌上的竹简七七八八的散落着;

郭嘉大口喝着酒,偶尔微微的咳嗽几声,和自己身边的曹操在商讨着什么;

于禁正训练着青州兵,一边抚摸着胡须一边畅想自己今后的日子;

马超还是享受着被羌人誉为西凉战神的感觉,并且暗暗发誓,绝不会寄人篱下;

黄忠在城里没什么事情,提着鸟笼子满街乱逛,看到小孩嬉戏不由爽朗的笑几声;

关羽在烛下边抚着胡须,边翻看着春秋,一口大大的刀立在旁边,窗外微风习习,月明星稀;

叔叔坐在已经睡着的孔明身边,年少的孔明桌子上摆着各式各样的书籍,梦里正指挥千军万马,挥斥方遒;

庞统在茶馆里边喝着茶,边和旁边的人侧目说些什么,眼神中充满了自信和期待;



他们不知道自己在未来的需要承担多大的痛苦,被刺杀;病死;陷入无限的猜测;对身边的人没有丝毫的信任,包括自己的儿子;丧失自己的挚友,长子;彻底失去自己毕生追求的理想后被迫自杀;不再被信任;寄人篱下,不受重用;中箭伤亡;被擒砍头........

即使他们后面名声震震,位极人臣,他们也不会忘却西元一九四年前,因为这时候的他们,拥有这一辈子最美好的愿望,最珍贵的回忆。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