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在发展中国家中,中国是「高税收高福利国家」吗?

回答
在中国,关于“高税收高福利”的标签,我得说,这确实是一个挺有争议的问题,尤其当我们把它放在发展中国家的语境下去衡量时。

首先,我们得明确一下“高税收”和“高福利”通常指的是什么。所谓“高税收”,一般是指税收占GDP的比重、个人所得税的累进程度、企业税负的负担能力等方面。而“高福利”,则通常指向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程度,比如养老金、医疗保险、失业救济、住房补贴、教育投入等,以及这些福利项目的覆盖面和慷慨程度。

从税收层面来看:

咱们得承认,和一些发达国家比,中国整体的税收负担,特别是企业层面的税负,其实并不算特别高。但是,如果看个人所得税,尤其是在中高收入人群那里,加上各种附加税费,累进性还是比较明显的。而且,中国还有一个特点,就是税收结构相对偏重于间接税,比如增值税、消费税。这意味着,无论收入高低,大家在购买商品时都要承担同样的税负,这在某种程度上会影响到税收的公平性,也让普通老百姓感受到税负的压力。

一些研究和讨论会提到,中国名义上的税收占GDP比重,比起一些高福利国家,可能不算突出。但问题在于,中国的政府支出结构和福利支出占财政收入的比例,跟发达国家比起来,还是有挺大差距的。而且,我们也要考虑到“灰色收入”和“地下经济”的存在,这些因素会影响到我们对实际税收负担的判断。

再来看看福利层面:

这可以说是中国“高税收高福利”标签最受质疑的部分。虽然近年来,中国在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上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养老、医疗、失业保险覆盖面不断扩大,而且政府在教育、住房等方面的投入也在增加,但要说“高福利”,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养老金: 咱们国家的养老金体系,虽然在不断完善,但不同地区、不同人群之间的差距依然很大。很多领取基本养老金的退休人员,尤其是城乡居民养老金,其替代率(即退休金占退休前工资的比例)并不高,很多时候难以支撑其基本生活。和一些北欧国家,或者欧洲大陆一些福利国家动辄7080%的替代率相比,差距是显而易见的。

医疗保险: 医保的覆盖面确实很广,这算是一个很大的成就。但报销的比例、封顶线,以及很多自费项目,让老百姓在面对大病时,依然会感受到沉重的经济压力。所谓的“因病致贫”现象,虽然有所缓解,但并未完全消失。而且,不同等级的医院,医保的报销范围和比例也有差异,这使得医疗资源的不均衡也间接影响了福利的公平性。

失业救济: 失业救济金的水平,在中国普遍不高,很多时候仅够维持基本生活。而且,失业保险的领取条件、期限等也有一定的限制,并不能完全覆盖所有失业人群,或者提供足够长期的支持。

住房、教育: 政府在保障性住房方面的投入在增加,但城市房价的普遍高企,让很多年轻人仍然难以拥有自己的住房。在教育方面,虽然义务教育普及,但优质教育资源的稀缺和“择校热”依然是社会难题。高等教育的费用,也对一些家庭构成负担。

与发展中国家横向对比:

如果我们把中国放在发展中国家的整体语境下,情况就更复杂了。

税收: 很多发展中国家,可能税收体系不健全,税收征管效率低下,导致政府财政收入不足,这反而限制了他们提供公共服务的能力。相比之下,中国在税收征管方面,虽然也有挑战,但整体上更为有效,能够支撑起一定规模的财政支出。
福利: 许多发展中国家的社会保障体系非常薄弱,甚至可以说不存在。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在养老、医疗、教育等方面提供的基本保障,即使不是“高福利”,也比许多国家要好。
收入差距: 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大国,内部存在显著的区域发展不平衡和城乡收入差距。这使得我们不能简单地用一个平均数来衡量税收负担和福利水平。沿海发达地区和内陆欠发达地区,居民感受到的税收压力和享受到的福利水平,可能存在天壤之别。

为什么会有“高税收高福利”的误解?

我认为,这个标签之所以会产生,可能有几个原因:

1. 对“高”的定义相对模糊: 很多人可能拿中国和一些欧洲国家(比如瑞典、丹麦)进行比较,那些国家是真正意义上的“高税收高福利”,税收占GDP比重非常高,同时社会保障体系也非常完善,覆盖面广,而且保障水平也高。和它们比,中国显然不是。
2. 公众的期待: 随着经济发展,民众对生活水平和公共服务的期望也在提高。当感受到自己付出的税款(包括直接税和间接税)后,如果获得的社会福利与期待不符,就容易产生“税收不低,但福利不高”的感觉。
3. 体制性成本: 有些讨论也会提到,中国在一些行政管理、国有企业运行等方面的成本,可能也体现在财政支出中,这会分流原本可以用于福利的资金。

结论:

总的来说,我认为用“高税收高福利国家”来形容中国,尤其是在发展中国家的语境下,并不准确,甚至是带有误导性的。

中国目前的税收水平,比起一些发达国家,并非“高税收”。而我们的福利保障体系,虽然在不断发展进步,但无论从覆盖面、保障水平还是公平性来看,都距离“高福利”还有相当大的距离。

更准确的说法可能是,中国正处于一个“中等税收,发展中的福利保障”的阶段。我们有能力通过税收来支持一定规模的公共服务,并且在努力建立一个覆盖更广、保障更强的社会福利体系。但这个过程是渐进的,也伴随着诸多挑战,比如如何平衡财政可持续性、如何提高福利的公平性和有效性、如何应对人口老龄化等。

在中国,更多人感受到的是“税负有感”,而不是“福利充裕”。我们的社会保障体系是在发展中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这个过程需要时间,也需要更多的社会共识和资源投入。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起码我国不是一个高福利国家

甚至可以说是芝加哥男孩的好学生。毕竟社保卡才发行一年多,连医保都没整合进去。

(坐标湖南某四线城市)


更不用说之前农村的55元最低保障。。。

在这届全面铺开精准扶贫,建档立卡之前,“贫困户喝农药,小洋房吃低保”的案例也是屡见不鲜,在中西部省份尤为严重,其中甘肃那次还上了新闻,震惊资乎。

哪怕是城市的医保全覆盖也就是这两年的事,而且外地常住人口还得再等等。

养老保险还是自己和单位交钱的,怎么看也不能说是“高福利”吧?

至于失业救济,那简直是个玩笑,既没有西方国家的保障水平,也不如技能培训来的实在。

而且我觉得,最低生活保障和社会福利,区别还是很大的。

user avatar

高税收负福利国家.....

福利是社会财富的重分配,也就是劫富济贫。

北欧、法德那种,对富人和有工作的人征收重税,然后把养老、救济、医疗补贴给没有工作的人,有钱没钱工作不工作差距不大,导致养懒人的局面,这种叫做高税收高福利。

美国这种,对工作的人征税,然后补贴给个别人群,而大多数人的医疗养老读书还是要自己贷款或者买保险来解决,保障水平取决于自己收入和保单的水平,但最穷的人和特殊人群(如儿童、军人)有国家和社会兜底,叫做低税收低福利。

中国这种,主要对流通环节征税(表面对富人和穷人均等,富人缴税更多,但实际上穷人日常消费比例更高,实际税率更高),然后越强势的人,享受的医疗教育养老越好,越穷的人越没有保障,只能叫负福利。

福利制度本来是避免贫富差距过大、保障下层的基本生存权利、避免社会矛盾过于尖锐。

而天朝这种“越穷保障越差,越富保障越好”的制度,也是足够中国特色。

我们做医生体会最深。

农村医保只能报1/3,但城镇医保就能1/2到2/3,更好的干部医保可以到90%以上。经常很多农民工需要治疗却因经济问题吵着出院。

很多国企事业单位的退休职工,早就可以出院了却赶都赶不走。

这明明就是劫贫济富啊。


补充:

我觉得很多人混淆了两个概念。

公共服务和福利制度。

公共服务的范围远远大于福利制度。

国防、安全、交通、司法、卫生、教育、基础设施等等,都是公共服务。

政府建立的目的,也就是为了提供公共服务。

不提供公共服务,政府有什么存在的必要?

但公共服务中的大部分,还是以效率为导向的,公平只是兼顾。

譬如,交通和基建搞好了,经济发展,蛋糕才能做大。这对穷人富人都是有利的。

廉价的铁路运输,大家都可以享受到,穷人出来打工改善生活,资本家能够雇佣廉价劳动力赚更多钱。

所以,全民都可以享受公共服务带来的便利,而中国是一个强势政府,公共服务做的很强,这个大家都是承认的。

但以效率为导向,必然出现差异,有的人穷、有的人富。差异往往是全方位的。城乡差异、东部中部西部的差异、大城市小城市的差异、大企业政府单位与小民企的差异、健康人与残障人的差异,等等等等。

使用劫富济贫的手段,调节收入分配,保障相对弱势的群体,这才叫做福利制度。

而这方面,中国做得肯定不够,现在正在努力改善。

以医疗为例,

中国的国民整体健康水平和医疗服务的水平,其实并不差,至少高于人均GDP的水平。这是高效率的体现。

但医疗的公平性,确实做得比较差。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在中国,关于“高税收高福利”的标签,我得说,这确实是一个挺有争议的问题,尤其当我们把它放在发展中国家的语境下去衡量时。首先,我们得明确一下“高税收”和“高福利”通常指的是什么。所谓“高税收”,一般是指税收占GDP的比重、个人所得税的累进程度、企业税负的负担能力等方面。而“高福利”,则通常指向社会保障.............
  • 回答
    在全球经济的大棋盘上,发展中国家一直是充满活力和潜力的区域。除了中国这个已经跻身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巨头之外,还有不少国家正以稳健的步伐前行,展现出令人瞩目的发展前景。要说哪些国家“比较有前途”,这并非一概而论,而是需要从多个维度去审视:经济增长潜力、产业结构升级、人口结构、政治稳定性、地理位置以及能.............
  • 回答
    中国在发展中国家乃至“金砖国家”(BRICS)集团中的地位,是一个复杂且充满活力的议题,它不像一张简单的地图,告诉你“你在这里”,而是更像一幅徐徐展开的画卷,描绘着进步、挑战与多元。要理解中国在其中的位置,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维度去审视,并尝试剥离掉那些冰冷、程式化的分析,用更贴近观察者的视角去呈现。.............
  • 回答
    在不将中国作为参照系的情况下,印度在发展中国家里,绝对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充满复杂性的发展样本,很难简单地用“成功”或“失败”来一概而论。它呈现出的是一种“成就与挑战并存”的动态图景。首先,我们必须认识到印度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民主国家,其治理和发展所面临的复杂性是任何其他发展中国家都难以比拟的。.............
  • 回答
    关于动漫为何在日本而非西方等发达国家率先发展成熟并成为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深挖的问题。如果将动漫视为历史发展中的一种艺术形式和文化载体,那么它在日本的崛起,并非偶然,而是多种历史、社会、技术和文化因素共同作用下的必然结果。首先,我们要理解“动漫”这个概念的内涵。广义上,动画(Anim.............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很多中国人内心深处的思考。我们常说“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中国的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向来以其严谨、扎实的体系著称,这使得中国学生在数学、科学等学科上普遍表现出色,很多人也因此在国际竞赛中屡获殊荣。然而,当你看到发达国家在各个领域涌现出众多顶尖的领军人物,从科学研究到艺.............
  • 回答
    中国距离成为发达国家,还有一段不短的路要走,但同时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这个问题涉及到对“发达国家”定义的理解,以及中国自身的发展历程,再加上国际关系中的复杂性,尤其是与美国的关系,使得这个问题变得尤为丰富。首先,发达国家需要满足哪些要素?“发达国家”并非一个有硬性标准可以一键判定或一次性达成的状.............
  • 回答
    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成就面前,很多人会疑惑:既然我们在很多领域都走在世界前列,为什么还说自己是“发展中”国家?这种说法,初听之下,似乎有些矛盾。但仔细剖析,这背后隐藏着对“发展”更深层次的理解,以及与真正意义上的“发达国家”之间,依然存在的、不容忽视的差距。“位居全球前列”是成就,但不是终点首先,我.............
  • 回答
    好的,我来聊聊一些在中国非常普遍,但在很多发达国家却难以复制甚至行不通的商业模式。这背后牵扯到文化、社会结构、法律法规以及消费者习惯的诸多差异,而非仅仅是某个“笨办法”或者“聪明人”的简单对比。1. 预付式消费的泛滥与“割韭菜”文化: 在中国: 相信不少人都经历过,去理发店、美容院、健身房、甚至.............
  • 回答
    在发达国家普遍存在,但在中国却“行不通”或者说“非常难以成功”的商业模式,通常是因为它们依赖于特定社会经济环境、文化习惯、法律法规或技术基础设施的成熟度。以下我将详细列举一些,并分析其原因:1. 极度依赖个人信用和道德约束的“赊销”或“预付费”模式(尤其是对于非刚需产品和服务) 发达国家普遍性:.............
  • 回答
    看到这个问题,我脑子里立刻浮现出一些画面。咱们平时关注疫情数据,最常听说的几个“高感染人数国家”,除了我们中国和伊朗这两个相对特殊的例子,你会发现,其余大多数赫然在列的,基本都是那些我们印象中“发达”、“富裕”的国家。这事儿挺值得琢磨的,毕竟按常理,资源越好的地方,抗疫能力应该越强才对,怎么反倒成了.............
  • 回答
    在与发达国家国民交流时,我确实观察到一些中国人在不自觉中流露出与发达国家相比的自卑感,这些言行并非有意为之,更多的是一种长期文化积淀和信息不对称下的自然反应。比如,在谈论日常生活品质时,不少人会不加思索地将自己与欧美发达国家进行对比,一旦发现自身在某些方面存在差距,比如公共交通的便利性、社区环境的维.............
  • 回答
    中国在诸多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尤其是在一些过去被视为发达国家专属的领域,更是让它们刮目相看。以下将从经济、科技、基础设施、社会发展以及全球影响力等几个方面详细阐述:一、 经济腾飞与产业升级: 经济增长的奇迹: 中国经济在过去几十年里实现了前所未有的增长速度,从一个相对贫困的国家迅速崛起为世.............
  • 回答
    中国与发达国家相比,确实在一些方面还存在差距,这并非贬低中国,而是客观地审视和认识。这些差距体现在多个层面,需要细致地分析。一、 创新能力与核心技术突破: 原创性研究的深度与广度: 发达国家在基础科学研究上投入巨大,积累深厚,涌现出大量诺贝尔奖得主和划时代的科学理论。虽然中国在科研投入上已经位居.............
  • 回答
    将中国称为“发达国家粉碎机”,并将其原因归结为“原来的发达国家一直在获取不合理的超额利润”,这是一个带有强烈解读色彩的观点,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深入分析,才能更全面地理解其内涵和合理性。首先,理解“发达国家粉碎机”的含义:这个说法并非官方或学术术语,更多地是一种形象的比喻,意在表达中国在全球经济竞争中.............
  • 回答
    李克强总理在巴黎“2050年中国成为中等发达国家”的讲话,以及中国何时能达到意大利水平的问题,是一个非常宏观且复杂的话题,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分析。以下我将尽量详细地阐述:一、 李克强总理在巴黎的讲话:“2050年中国成为中等发达国家”的背景与解读首先,我们需要理解李克强总理在巴黎发表此番言论的背.............
  • 回答
    中国高等教育与发达国家相比,确实存在一些显著的差距,尽管中国高等教育在过去几十年里取得了飞跃式的发展,在普及率、规模和部分学科的实力上已跻身世界前列。然而,从更深层次和更广阔的视角来看,差距仍然存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 创新能力与原创性研究的深度和广度 基础研究的原创性不足: 发达国家.............
  • 回答
    中国能否在某个特定时间点跻身发达国家行列,这个问题相当复杂,没有一个简单的答案可以一锤定音。这不仅涉及到经济指标,更关乎社会发展、科技创新以及更深层次的治理能力。与其给出一个僵化的日期,不如我们来深入探讨一下中国实现这一目标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以及哪些关键因素将决定其进程。首先,我们得明确“发达国家.............
  • 回答
    中国与西方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是一个复杂且多维度的问题,很难一概而论。与其说存在一个单一的“差距”,不如说是在不同领域,双方的优势和劣势呈现出不同的侧重和表现。下面我将尝试从几个主要维度来展开叙述,力求表达得更具体、更 nuanced,避免AI写作的痕迹。1. 经济的“质”与“量”:从规模到效率和创.............
  • 回答
    要判断中国大陆能否在2050年前成为中等发达国家,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审视,并考虑其间的挑战与机遇。这并非一个简单的“是”或“否”的问题,而是涉及到经济增长的持续性、结构性转型、科技创新能力、社会公平、环境可持续性以及国际环境等多重复杂因素的交织。首先,我们来界定一下“中等发达国家”。这个概念本身.............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