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评价电影《青年马克思》?

回答
电影《青年马克思》(Le jeune Karl Marx / The Young Karl Marx)是一部2017年的法国、德国、比利时合拍传记片,由Raoul Peck执导,讲述了青年卡尔·马克思在巴黎和布鲁塞尔与恩格斯相遇、相知并共同创作《共产党宣言》的历程。这部电影在上映后引发了不少讨论,以下是我对其进行详细评价的几个方面:

一、 历史准确性与艺术加工的平衡:

优点: 电影力图还原马克思和恩格斯早期的思想碰撞和革命实践。它抓住了他们生命中关键的几年,通过虚构的对话和场景来展现他们思想的形成过程。影片呈现了马克思和恩格斯在那个时代所面临的压迫、流亡以及工人运动的萌芽,为观众提供了一个了解他们早期思想背景的窗口。例如,马克思在与哲学や政治的理论辩论中展现出的敏锐,以及恩格斯对工人阶级现实的深入了解和同情,都得到了较好的刻画。
局限性: 任何一部传记片都会有艺术加工。对于像马克思这样思想深刻且作品宏大的人物,将其思想的形成过程简化为几年的相遇和对话,难免会显得有些过于线性和直接。电影为了戏剧性,可能会将一些概念的形成时间点提前或合并,也可能对一些复杂的思想进行简化处理。同时,电影也未能深入探讨马克思后期更为成熟和复杂的经济学理论,而是聚焦于其早期哲学和政治思想的萌芽阶段。

二、 人物塑造与演员表现:

马克思(August Diehl饰): August Diehl的表演令人印象深刻。他成功地塑造了一个充满激情、不屈不挠、但也有着青年人的冲动和傲慢的马克思。他眼神中闪烁着智慧和对社会不公的愤怒,与他口若悬河的辩论风格相得益彰。电影展现了他作为思想家和行动者的双重性。
恩格斯(Stefan Konarske饰): Stefan Konarske将恩格斯塑造成一个更具行动力和实践精神的角色,他不仅是马克思的挚友,更是其思想的重要支撑和经济来源。电影强调了恩格斯作为工业巨头的儿子,却选择站在工人一边,并为此付出巨大努力的矛盾与决心。他对工人阶级苦难的亲身观察和记录是影片的一大亮点。
燕妮·马克思(Vicky Krieps饰): 燕妮在影片中并非只是马克思的妻子,而是他重要的思想伙伴和支持者。Vicky Krieps出色地演绎了燕妮的独立、智慧和坚韧,她与马克思之间的爱情和思想交流是影片的重要情感线。她对马克思的理解和支持,以及她自身在政治活动中的参与,为影片增添了更多层次。
其他角色: 影片中的其他人物,如赫斯、魏特林等,也都有着各自鲜明的特点,共同构成了那个时代左翼知识分子和工人运动的图景。

三、 影片的视角与主题:

聚焦“青年”的马克思: 影片的核心在于展现马克思思想的“形成”过程,而非他晚年已经成熟的理论体系。它着重表现了马克思和恩格斯如何从早期的哲学思辨走向对现实问题的关注,如何从空想社会主义者那里汲取养分并超越他们,最终形成唯物史观和科学社会主义的思想。
革命友谊的描绘: 电影的核心是马克思与恩格斯之间深厚的友谊。这种友谊不仅仅是志同道合的伙伴,更是一种相互激发、共同成长的关系。影片通过大量的对话和共同经历,展现了他们如何成为彼此生命中不可或缺的存在,这种革命的友谊是影片最动人的部分之一。
对资本主义早期批判: 影片巧妙地通过恩格斯在曼彻斯特的经历,以及马克思在巴黎对社会现实的观察,展现了19世纪中期资本主义初期的黑暗面:工人阶级的贫困、剥削、不人道的工作条件等。这为马克思和恩格斯思想的形成提供了直接的现实依据,也让观众理解了他们为何会产生推翻资本主义的激进思想。
思想的诞生与传播: 影片也展现了《共产党宣言》的诞生过程,包括其内部的争论、修改以及最终的发布。这让观众看到伟大的思想是如何在激烈的讨论和现实的斗争中孕育出来的。

四、 视觉风格与情感基调:

写实主义的风格: 影片在视觉上倾向于写实主义,没有过多的华丽渲染。它试图还原那个时代的氛围,无论是巴黎街头的喧嚣、工厂的阴森,还是工人聚集地的简陋,都力求真实。
充满力量和激情: 尽管影片的风格是写实的,但其情感基调却充满了力量和激情。马克思和恩格斯身上那种对真理的追求、对社会变革的渴望,以及他们不畏强权的斗争精神,都通过演员的表演和影片的叙事得以淋漓尽致地展现。
充满辩论与思想交锋: 影片中充斥着各种各样的辩论,从哲学概念到政治策略,马克思和恩格斯与同时代人进行思想的碰撞。这种思想的交锋是影片推进剧情的重要动力,也让观众感受到那个时代思想的活跃度。

五、 争议与局限性:

过于理想化? 有些评论认为影片过于理想化了马克思和恩格斯,将他们塑造成了完美的革命者,弱化了他们在个人生活和理论发展中可能存在的复杂性和矛盾。
未能触及更深层次的理论: 如前所述,影片主要集中在马克思的早期思想,对于其晚年发展出的经济学体系和更具影响力的理论着墨不多。
对历史的“简化”: 将复杂的历史进程和思想演变浓缩在一部电影中,必然会进行简化和取舍,这在传记片中是难以避免的。

总结:

电影《青年马克思》是一部 优秀且有价值 的传记片。它成功地将两位影响世界的思想家——卡尔·马克思和弗里德里希·恩格斯——年轻时期的思想形成过程以及他们之间深厚的革命友谊搬上了银幕。影片 人物塑造立体鲜明,演员表演充满感染力,故事讲述引人入胜,并试图在历史准确性和艺术表现之间找到平衡。

它并非旨在提供一个对马克思主义的全面学术解读,而是更侧重于展现思想家的“人”的一面,以及他们如何在一个动荡的时代,通过对现实的观察和深刻的思考,孕育出改变世界的思想火花。

对于那些对马克思主义的起源、马克思和恩格斯的人生经历以及19世纪欧洲工人运动感兴趣的观众来说,《青年马克思》无疑是一部值得观看和思考的电影。它以一种 充满人文关怀和理想主义热情 的方式,展现了两位伟人的“诞生”时刻,让人感受到思想的力量和革命的魅力。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不是党员,但是看了党员专场。

我们单位的党员组织看的,要求上传照片,有几个不想去看的就把电影票转送,并委托看电影的帮着去拍照。我因为比较爱看传记片被转赠影票,虽然我是民主党派成员,但还是牺牲了晚上去健身馆的时间去看电影。

不管电影怎么样,观影被搞成组织要求简直是对电影的亵渎。我提前十分钟到影院,大厅里,放映厅前全都是嘻嘻哈哈在海报前拍照的各单位党员,这是任务,我可以理解,但是接下来的状况就很尴尬了。

这是区里党员包场。提前五分钟,我进了放映厅找到座位坐下,直到放映前,入座的人都很少,党员们都在门口嘻嘻哈哈的拍照聊天,工作人员苦口婆心劝他们入场,也没有什么效果。“快进来吧,马上开映了,进去看一会儿你们就可以走了。”这时外面有人说,没多少人啊。门口的工作人员说:“售票是满员,你们赶紧进去吧,过一会就都走光了。”

之前也听说过党员们包场看过电影《厉害了我的国》、《红海行动》,还看到朋友圈各种晒放映前与海报的合影,也在单位党员风采见到过他们发的观影动态与图片,说实话真没想到他们只是作秀。

不管他们是否入场,电影按时放映了,影厅关了灯,党员们才大声聊着天,喧哗吵闹着入场,手机照明灯开的雪亮,刺眼地强光胡乱扫射着找座位,大概他们认为场内都是和他们一样“高素质”的观众,完全不考虑别人的感受,开着门排着队鱼贯而入。我周围都是单位的党员同事,大声聊天久久不能停歇,有几个还兴奋地跟我打招呼,我轻嘘示意想好好看电影,于是他们就开始玩手机、打电话,或者开着闪光灯对着屏幕一通拍照。管理人员大概理解这些带着任务来观影的党员,并没有人来制止。

电影内容是马恩两位思想家、哲学家青年时期的活动,里面有大量的哲学、经济等话题,也有生活的琐碎与磨难。挺严肃的影片。但是因为观影环境太差,我的观影感受差极了,周围都是刺眼的高亮度手机屏幕和打电话声,让人很难专注于电影内容。我两边和前排的观众都是单位里从事政史工作的同事,他们竟然一直在玩手机、聊天、睡觉 和打电话,几个人一直没有抬头看过屏幕,然后他们结伴陆续退场。平时慷慨激昂激进进步的马克思主义者们竟然对青年马克思毫无兴趣,也许他们太熟悉了?只有我这种理工女和民主党派成员才会对这种电影专注?如果这样,党委花钱组织他们看这个电影的意义何在?我就纳闷了,他们不看为什么还要入场,没有看屏幕怎么知道内容好不好?

我是强忍着周围的躁动看的这个电影。电影总共将近两个小时,开演半个多小时才坐满,接着就开始陆续退场,大约半程左右的时候,场内观众就不到一半了,进程四分之三的时候就没几个观众了。

很后悔看这种包场电影,虽然自己没有花钱,但是比花钱观影的效果差远了。也许我不该不合时宜地混入党员观影的场次,让我旁观了党员们对自我信仰的态度,窥视到这些所谓先进的知识分子群体在公众场合的修养。

这个世界上有多少人把任务当做作秀,有多少人跟随自我内心好恶?

user avatar

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活动,虽然国内舆论的调门很高,但文艺界的表现却很不给力。

  中国向马克思故乡赠送了马克思铜像,国内却没有一尊新的马克思铜像落成;中国已成世界第一大电影市场,但没有人投拍以马克思生平为题材的电影。

  总的来说,中国文艺界对马克思采取了一种客气但疏远的态度。

  记得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的时候,电视台曾经播出一部七集连续剧《卡尔·马克思的青年时代》。

  这部剧是苏联和东德合拍的,表现了马克思的大学生活,与燕妮由恋爱而结婚,主编《莱茵报》,流亡法国,结识恩格斯,研究理论,参加政治斗争,直至完成《共产党宣言》等十余年的峥嵘岁月。

  《卡尔·马克思的青年时代》集中了当年苏联和东德影视界的精华,历时七年创作完成,拍得写实而精彩,曾获列宁奖金。

  当时中国的改革已经上路,苏联改革也蓄势待发,自由主义浮出水面,渐成强势思潮,主流的思路是与西方接轨,视马克思为过时人物,所以这部电视剧很快就销声匿迹了。

  今天想重睹芳颜,在互联网上穷碧落下黄泉,居然找不到任何踪迹。

观看电影《青年马克思》,需要一点门槛——你必须对国际共运史有所了解,对十九世纪欧洲的政治版图有所了解,对蒲鲁东、魏特林、巴枯宁等人的生平事迹与政治观点略知一二。否则就可能看得一头雾水,但如果对这段历史和人物比较熟悉,定会感到津津有味。必须承认,导演哈乌·佩克这样一位黑人血统的马克思主义者是位十分擅长讲故事的人,《青年马克思》被他拍出了很强的故事性。

  为了防止电影被拍成一部了无生气的纪录片,佩克非常巧妙地将时间跨度缩短到观众容易接受的范围内,通过生动形象的镜头与恰到好处的剪辑,讲述了马克思与恩格斯从相识相知到共同完成《共产党宣言》的不平凡的历程。

  看《青年马克思》,要把几个重要的地点,科隆——巴黎——曼彻斯特——圣安托尼——布鲁塞尔——奥斯坦德等串联起来,如此就抓住了故事的主线。

  这些地点与电影情节的发展息息相关——

  马克思主编的《莱茵报》在科隆被查封,随后他和卢格一同前往巴黎,创办了《德法年鉴》;

  与此同时,身在英国曼彻斯特的恩格斯帮父亲经营一家纺织厂,目睹了资本家对工人的惨酷压榨之后,开始致力于研究英国工人阶级现状,并爱上了女工玛丽;

  神交已久的马克思与恩格斯在卢格的家中偶然见面,初步建立了革命友谊;

  马克思被法国基佐政府驱逐出境,携妻儿前往布鲁塞尔,靠恩格斯的接济艰难维生;

  马克思和恩格斯一同加入了“正义者同盟”,并将其改造为“共产主义者同盟”;

  在奥斯坦德,马克思和恩格斯再次就“理想与现实”的矛盾进行了争辩,最后下定决心起草《共产党宣言》,以此为标志,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从自发的阶段进入自为的阶段并逐步走向高潮。

一般人的印象中,马克思恩格斯的形象非常扁平化,觉得就是那种冷峻深刻,凛然不可侵犯的思想家、革命家,永远是两位老年大胡子。

  但看了本片后,这样的印象基本被推翻,《共产党宣言》时代的马克思和恩格斯是两位满怀抱负的年轻人,但他们改变了世界。

  画像上的马克思和恩格斯,看上去似乎差别不大。但《青年马克思》拍出了两位革命导师的性格差别:

  马克思热情似火,性格暴烈,长于思辨;

  恩格斯则沉静如水,绵里藏针,敏于行动。

  两人堪称完美互补的最佳搭档,他们共同创立了马克思主义。《青年马克思》还用了不少笔墨去描写马克思和恩格斯各自的爱情故事。无独有偶,这两段爱情故事都跨越了金钱和阶级的障碍,可敬可叹。

  燕妮出身德国贵族家庭,出生即有爵位,且由于容貌、修养等曾被称作“特里尔舞会皇后”;父亲是普鲁士政府的枢密顾问官,弟弟曾经出任普鲁士总理,她却义无反顾地爱上了马克思这位当时“一无所有的大学一年级学生”。

  由于经济的原因,她和马克思相爱后七年才得以结婚,但无论生活多么艰苦,出于自己的尊严,燕妮没有向家里要过一分钱。

  恩格斯来自“资本世家”,弗里德里希家族几代人都是成功的企业家,如果恩格斯愿意,他可以很容易地过上锦衣玉食的生活,娶一位上流社会的小姐,他却对父亲工厂中的爱尔兰青年纺织女工玛丽一见钟情。

影片中,燕妮和玛丽,并不是马克思和恩格斯的附属品。

  燕妮的思想境界非同寻常,她是马克思思维灵感的重要来源。她给马克思和恩格斯合著的《神圣家族》取名《对批判的批判所做的批判》,可见她对于哲学的深刻理解。恩格斯由衷的赞美燕妮:您真是一位非凡的女性。

  而玛丽作为一个工人活动家,也对恩格斯的事业作出了伟大的贡献。她帮助恩格斯沟通了与工人的联系,使恩格斯得以完成《英国工人阶级状况》的调查。她在布鲁塞尔帮助马克思和恩格斯与正义者联盟的领袖见面,催生了《共产党宣言》的创作。

《青年马克思》中,有些情节让人感到既熟悉亲切又感慨万千。

  恩格斯为了调查工人阶级的生存状况,深入工人居住区。作为工厂主的儿子和助手,受到了工人怀疑与冷遇。为了获得工人的信任,鼻子甚至被打出了血。

  这一细节不由得让人联想起新中国前三十年的老电影中,经常会有知识分子如何获得群众接受与信任的桥段。

看来知识分子与工农群众相结合的问题,在马克思恩格斯的时代就存在了,而革命导师一开始就用行动给出了正确答案。

  在正义者同盟的会议上,魏特林和支持者宣传“仁慈”、“人人皆兄弟”的观点,恩格斯则强调只有团结起来进行斗争才能改变工人阶级的命运,因此与他们爆发激辩,最后多数与会者拥护恩格斯的观点,并赞同将“正义者同盟”改名为“共产主义者同盟”,用“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的口号取代“人人皆兄弟”的口号。

这一情节让人联想起在1965年拍摄的中国电影《大浪淘沙》中,两位年轻的革命者谢晖和靳功寿在长江边的争论:谢晖主张未来理想社会是“大家都以仁爱之心待人”,靳功寿则反驳说“反动派从来不讲什么仁爱,这都是骗人的鬼话。”最后两人不欢而散。

  可见,究竟是通过坚决的革命行动来改变不合理的政治、经济结构,使被压迫者获得彻底解放,还是幻想通过对“仁爱”的宣传来使旧制度变得“柔软”并且合理化,确实是贯穿整个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始终的大问题。

这是马克思主义和机会主义的斗争,这场斗争在今天仍然没有结束。

《青年马克思》好就好在直面了各种矛盾:

  专制王权、封建贵族和农民的矛盾;

  资本家和工人的矛盾;

  国际共运内部马克思主义和形形色色的机会主义之间的矛盾,等等。

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形象通过矛盾和斗争才显得高大、鲜活、栩栩如生!

  《青年马克思》,其实更准确的名字应该叫《青年马克思和恩格斯》,他们一起创作《共产党宣言》的时候,马克思29岁,恩格斯27岁,是两位真正青年。

  《共产党宣言》改变了世界,并将继续改变世界!

  这对今天所有胸怀理想,不愿淹没到庸俗无聊的世俗生活的青年都是一个挑战:不趁着年轻改变世界,一定要等到老了以后再后悔吗?

user avatar

今天刚看完,这是一部值得一看的电影,虽然质量一般,但因为题材的缘故,还是值得去看的。本片主要表现的是马克思和恩格斯从1843到1848年发表《共产党宣言》为止的主要活动。以下说说我的感觉。

1、不是商业片,存在比较明显的观影门槛。

没有一定程度的共运史政治知识储备,尤其是对马克思主义起源,以及19世纪社会运动的相关知识储备,最好不要看这部片。否则几个角色为什么争执、对立,马克思和恩格斯为什么在同伴中显得那么特立独行,都会让观众看得有些一头雾水。魏特林、蒲鲁东和巴枯宁,对这些角色各自代表的政治流派和立场,以及他们和马恩的关系,都需要一定程度的知识储备,才看得明白他们和马恩的争执。不然,这里面的激烈争执看起来会十分枯燥。

总之抱着看爆米花龙傲天的心思去观影的话,会很失望,但看了以后会对片中人物和他们的政治思想产生兴趣,因为中学政治课不一定会提到这些人物,更别说他们和马克思、恩格斯的关系了。

2、感觉片名改为《青年马恩》会更好些。

因为作为男二号的恩格斯,本片的戏份之重不亚于男一号马克思,光芒程度甚至犹有过之。片头马克思在《莱茵报》停刊被捕后,就是恩格斯跟随父亲视察自家开的工厂,以及他为撰写英国工人状况进行调研。两人在巴黎相会后,就从双线变单线,此后两位男主大部分戏份里都焦不离孟、孟不离焦。尤其全片后半段的高潮,正义者同盟改名共产主义同盟,魏特林等人出局的那段高潮戏,几乎全程都是恩格斯的高光时刻,这部片里恩格斯的比重之大,几乎可以让片名改为《青年马恩》了。

开头就是马克思被捕,以及和燕妮相守面对生活的挑战,然后就是恩格斯视察曼彻斯特的家族产业工厂的时候认识了玛丽.白恩士,并在调查工人状况时与玛丽重逢,最终结合;本片始终是双主角并重的形式,对恩格斯的刻画塑造的比重,完全不比男一号马克思差,

3、人物塑造的立体化。

以往阅读政治课本和宣传文章,对于马恩两人的了解都是很扁平化的,觉得就是那种学富五车德高望重的老学究和活动家而已,尤其印象都是两个大胡子老头。但看了本片后,这样的印象基本被推翻,只存在那些枯燥文字里作为共产主义神祗被膜拜的马克思、恩格斯,都变得鲜活了起来。课本和画像里的马恩二人,永远是两位老年大胡子,而这里面的青年马克思,却让人看到,改变世界的其实是年轻人。

片头就是马克思大骂《莱茵报》的文章内容和斗争态度太软弱,出狱后马克思参加政治集会时,对蒲鲁东的质问,都让人看到了一个性格暴烈、敢于斗争又富于思辨的青年马克思形象。而恩格斯跟随父亲视察家族下属的产业工厂,以及事后亲自前往工人生活区调研,被工人暴打,还有在巴黎与马克思面瘫的时候,两人的性格差异都给人感觉明显。的马克思给人感觉性格激进,脾气暴烈,恩格斯则冷静内敛,但绵里藏针的恩格斯一旦行动起来,也让人惊叹他的洞察力和行动力,尤其在后半段批判魏特林、正义者同盟会议上,恩格斯举着马克思的文章主导会议的表现得更是明显。两人堪称完美互补的最佳搭档。

片中对马克思的生活来源困扰做了不少笔墨描写,马克思不止一次谈到自己经济上的窘迫境况,强调自己需要钱养家,以供养燕妮和子女,还有不少展现马克思和燕妮伉俪情深的片段,都让人感到马克思也是个和普通人一样,为生活的窘迫而发愁,而且在意家庭的人。

4、戛然而止的结尾

本片最后的一段剧情,是1848年发表《共产党宣言》,以及1848年初马克思对恩格斯感叹自己已经年近30岁,还表示已经厌恶只是撰写小册子和文章,希望撰写一部真正属于自己的著作。影片在《共产党宣言》发表后戛然而止,以字幕表示了随后不久1848年革命的爆发以及马克思后半生创作《资本论》的事迹。编导以30岁作为青年马克思的终点,是个饶有趣味的的结尾,两小时的电影也到此为止了。

看完后,觉得这部片是不错的了解马克思主义起源入门影视素材,但也仅此而已了,因为影片本身的质量很一般,只是题材相当罕见。以后本片也许会成为不少日后国内讲授马克思主义课程的老师的视频素材库,因为对于了解马克思主义起源的入门,这部片是可以起到一定程度作用的,里面出现的各派别历史人物,对教师和学生讲解马克思主义起源的引导,相信会很有帮助。

最后希望这部片还能有后续,比如《资本论》《第二国际》,最好是拍到一战爆发为止,构成一部共产主义三部曲。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