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果13 个殖民地从英国议会获得了他们想要的代表权会怎么样?

回答
如果十三殖民地从英国议会获得了他们想要的代表权,历史的进程可能会发生显著的改变,甚至避免了美国独立战争。然而,这并非一个简单的“如果”,而是需要深入探讨几个关键层面。

殖民地想要的代表权是什么?

首先,要理解“想要的代表权”,我们必须回顾殖民地与英国之间的矛盾核心。殖民地并非想要“完全独立于英国”。恰恰相反,在独立战争爆发前的大部分时间里,殖民者仍然视自己为英国公民,并渴望在英国议会中拥有真实的、有实质性影响的代表权。他们反对的是“无代表不纳税”的原则,即英国议会在没有殖民地民选代表的情况下,对他们征税。

殖民者想要的代表权,大致可以理解为:

在英国议会中拥有民选的代表席位: 这是最直接的诉求。他们希望能够派遣自己的代表前往伦敦,在议会辩论和投票中表达殖民地的利益和关切。
对殖民地自身的立法权有更大的自主权: 即使没有直接的议会代表,他们也希望英国议会能更多地尊重和批准殖民地议会自己制定的法律和政策,而不是任意废止或修改。
参与决定影响殖民地的所有法律和税收: 这是核心诉求。“无代表不纳税”的口号正是源于此。他们认为,只有当他们在征税问题上有发言权时,这些税收才是正当的。

如果英国议会满足了殖民地的要求,可能发生的情况:

以下是详细的分析,涵盖不同方面的可能性:

1. 政治和治理层面:

英国议会改革: 为了满足殖民地的要求,英国议会可能需要进行重大的结构性改革。这可能包括:
为殖民地设立特定席位: 英国议会可能会为北美殖民地分配一定数量的议会议员席位。这些席位可能会根据殖民地的规模、人口或经济重要性来分配。
“虚拟代表制”的改进或承认: 英国政府一直辩称殖民地拥有“虚拟代表权”,即议会成员代表的是整个帝国的利益,包括殖民地。如果这种代表权能转化为实际的席位和发言权,则矛盾可能缓和。
新的权力划分和协商机制: 可能会建立一个处理殖民地事务的专门委员会或机构,允许殖民地代表参与政策制定和法律审议。
加强帝国联系,而非分离: 殖民地如果获得了代表权,会感到更受重视和尊重,成为帝国的一部分。这可能促使他们更积极地为大英帝国服务,而非寻求独立。
内部政治博弈: 在英国议会内部,殖民地代表的加入将带来新的政治力量。他们可能会与其他派别结盟,影响英国的内政外交。他们可能会与其他被英国边缘化的群体(如苏格兰高地、爱尔兰部分地区)联合,争取更大的权利。

2. 税收和经济层面:

更公平的税收政策: 获得代表权意味着殖民地可以在税收政策的制定中拥有发言权。他们可以协商更低的税率,或提出其他更适合殖民地经济发展的税收方式。
贸易协定的重新谈判: 殖民地可能利用其在议会的代表权,重新谈判不利于自身的贸易法规,如《航海条例》。他们可能会争取更自由的贸易,与其他国家进行更多贸易往来。
帝国资源的分配: 殖民地代表可以争取在帝国资源分配中获得更多份额,例如用于地方建设、防御或公共服务。
对英国经济的持续贡献: 殖民地仍然会是英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为英国提供原材料和市场,同时从英国获得技术、资本和保护。

3. 社会和文化层面:

殖民地的身份认同: 殖民者可能会在认同上更加倾向于“英国公民”,而不仅仅是“北美殖民者”。他们可能会在英国文化和政治体系中有更强的归属感。
对英国政治制度的参与: 殖民地的政治精英有机会学习和参与到英国最成熟的政治体系中,这可能会进一步巩固英帝国在治理上的优势。
对奴隶制的不同立场: 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一些殖民地(尤其南方)依赖奴隶制,而英国本土则有废奴主义的强大呼声。如果殖民地代表加入议会,可能会在奴隶制问题上引发激烈的辩论,结果难以预料。这可能成为新的冲突点,也可能促使一个更早、更复杂的废奴进程。

4. 避免独立战争的可能性:

矛盾的化解: 获得代表权是解决“无代表不纳税”核心矛盾的关键。如果这一诉求得到满足,独立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将大大削弱。
改良而非革命: 殖民者可能更倾向于通过议会内的政治斗争和协商来解决问题,而不是通过暴力革命。这意味着他们会成为英国政治体系内的改革力量,而不是对其进行颠覆。

5. 可能出现的潜在挑战和新的冲突点:

尽管看似美好,但并非没有挑战:

代表权的比例问题: 如何公平地确定殖民地的代表席位数量?殖民地人口的增长速度可能会引发新的不公平感。
政治文化的差异: 殖民地的政治文化可能与英国本土存在差异,例如在地方自治、公民参与等方面。这可能导致摩擦。
遥远的代表权: 即使拥有代表权,由于地理距离遥远,殖民地的代表能否有效及时地参与到英国议会的运作中仍然是一个挑战。
帝国利益与殖民地利益的冲突: 即使有代表,英国议会仍然会以帝国整体利益为重。当殖民地的具体利益与帝国整体利益发生冲突时,仍可能出现分歧和斗争。
本土政治势力的阻力: 英国议会中的一些保守派可能不愿意改革,不愿意赋予殖民地真正的代表权,从而引发内部政治斗争。

结论:

如果13个殖民地从英国议会获得了他们想要的代表权,历史很可能会朝着一个持续存在的大英帝国方向发展,这个帝国包含一个在英国议会中拥有一定发言权的北美部分。

美国独立战争很可能不会发生。 殖民地会更有归属感,并可能通过政治手段解决分歧。
英帝国的结构会发生重大改变。 英国可能会被迫进行政治改革,以更好地管理其日益增长的海外领土。
北美可能成为一个与英国更紧密结合的自治领, 类似于后来的加拿大或澳大利亚。他们拥有相对大的内部自治权,但仍效忠于英国君主,并参与帝国事务。
北美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会与我们今天所知的美国截然不同。 他们的发展轨迹会受到英国政治体系和帝国政策的更直接影响。

总而言之,获得代表权将是解决矛盾、巩固联系的关键一步。这并不是说一切都会完美无瑕,但它极有可能将历史的航向从革命转向了改良和共存,从而避免了独立战争的发生。这个“如果”的改变是颠覆性的,它描绘了一个与我们所知的历史完全不同的世界。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那么,美国的种族问题,可能就会在蝴蝶效应的影响下,有不一样的发展方式了。

1833 年,英国通过了《废奴法案》,规定英国殖民地的奴隶制非法。这一法案有一定妥协性,有五年的过渡期,蓄奴农场主也能获得经济补偿,但毕竟是官宣废除了。(值得一提的是,在本时空,英国给美国废奴运动起到了「递刀子」的作用:你看看,连腐朽没落的英国都这样了,我们能不能别整奴隶制了?)

南方各州如果获得了代表权,想必会施展浑身解数阻止英国废奴。真要开脑洞的话,也许我们会看到南方版本的《宅地法》和南方各州领导的西进运动,甚至南方主导的独立战争。

早在内战爆发前,南北州就开始较着劲进行「地图涂色」比赛,将更多的州纳入自己势力范围内。内战爆发后,北方林肯总统颁布《宅地法》,也有军事方面的考虑:一切忠于联邦的成年人,只要交付 10 美元的登记费,就可以在西部领取 160 英亩土地,在土地上耕种5年后就可以成为这块土地的所有者,这一举措大大加强了北方自由州的经济优势,也为吸纳被解放出来的劳动力提供了可能。

如果 19 世纪中叶,北美依然是英国的殖民地,这一系列历史会变得很有趣。英国将如何处理奴隶制问题呢?

如果要强行废除,南方庄园主可能会直接武装反抗,搞出个里士满烧棉花案,逆练波士顿倾茶。当然,平行时空中的南方可能比本时空输得还要彻底,一方面英国皇家海军可以卡脖子,另一方面,北方的工业化程度在英国全球市场的加持下,可能比本时空发展得还要迅速,再者,平行时空的南方,可能还没有路易斯安那州的基本盘作为支撑(毕竟,这个州能归属于美国,部分原因是因为法国要制衡英国所以卖了个顺水人情)。我甚至不用考虑罗伯特李这种个人因素,从唯物史论来看,南方都没有胜算。

如果采取怀柔措施,让南方各州保持现状,那么,南方可能不会安于现状。他们可能会争取有利于自己的立法,例如允许在自己新开垦的土地上维持种植园经济,效仿平行时空中林肯的方法,鼓励奴隶主开垦西边的土地,让「现状」变得更加尾大不掉。

简言之,要么南方接受废奴法案,奴隶制能早个几十年通过和平的方式被废除,黑人能够更早地融入主流社会,历史包袱更轻,更有机会接受教育、积累财富,在社会资源分配中切下更大的蛋糕;要么当场撕破脸,南方打一场胜算渺茫的「独立战争」;要么奴隶制在怀柔政策下继续做大,甚至产生一个短暂的、独立的蓄奴国家,然后用一种更加惨烈的方式被废除,社会需要更长的时间来消化这一巨变。

不论怎样,都是未曾设想的道路。

user avatar

先看最表面的,美州殖民地的议会代表问题和英格兰国内政治有密切联系。当时英国人反驳殖民地的理由之一就是“利物浦和伯明翰也没有议会代表”。反过来说,给予美洲殖民地席位可能意味着英格兰国内选区也要跟着做大幅调整,否则就会出现“佐治亚的蛮子都有议会代表,伯明翰竟然还没有代表”的尴尬局面。这里可以再啰嗦一次,其实殖民地和英格兰都认可“无代表则不纳税”这句口号,但是双方对于“代表”的理解存在根本差异,殖民地认为那些“僵尸选区”暗箱操作出来的代表并不能代表殖民地利益,而英格兰的政客则认为这些代表(比如埃德蒙伯克就来自一个僵尸选区)站在整个英格兰的立场上考虑问题,既能代表利物浦也能代表费城。

再进一步看,美洲殖民地虽然在1775年前后(也就是事态还可能挽回之时)自认为和英格兰本土一样,信奉的都是英格兰传统的政治理念;但美洲殖民地实际上信奉的是相当激进的辉格主义,这种辉格主义在英格兰本土是完全不被接受的。举个最简单的例子,1776年独立后,各州宪法规定了相当程度的普选权,而英格兰本土的普选权要到五六十年之后才姗姗来迟。第一段所说的“僵尸选区”、“英格兰本土新兴城市缺乏代表”等问题无不显示出英格兰在1770年代对于政治改革的抗拒。殖民地和本土的政治观念之间的鸿沟,并不是几个议会席位可以弥合的。英格兰在1800年代尚且无法接受边沁的思想,又怎么可能在1770年代接受洛克和孟德斯鸠的思想呢?

另一个看起来完全无法弥合的问题是殖民地的自私。美洲殖民地在七年战争前长期处于彻底“放养”状态,早就自由散漫惯了。来自伦敦的任何管制,无论是合理的还是不合理的、有法理基础的还是缺乏法理基础的,都会被殖民地视为一种暴政。简单粗暴点说,无论殖民地在1776年代的诉求不管包装的多么繁复,内核中包含了彻头彻尾的自私和双重标准:既要享受大英帝国海军带来的军事安全和贸易秩序,又不愿意负担任何的军费和管理成本。这种自私的心态也许在富兰克林和杰斐逊这些更体面的人那里不那么占据支配地位(其实也还挺明显的),但是从总体上看,可说是殖民地闹事的原始动力之一。所以在理论上可以掰扯什么“内部税”、“外部税”,而在操作中殖民地的态度就是一个子都不愿意掏。不过话又说回来,抗税在感情上完全是可以理解的,毕竟殖民地逍遥自在了几十年,突然千里之外不知道哪里冒出来的人规定要缴税,怎么可能没有反对意见。

还有一个经常被低估的障碍是,英格兰和殖民地之间的距离极为遥远,用远洋船只传递信息受限于特定的季节和风向。所以在殖民地出现危机时,两边获取的信息都非常有限且滞后。这种客观限制当然无助于双方保持沟通并建立相互间的信赖。相反,散布谣言、怀疑、不信任和仇恨就简单多了。

讲白了,反动的英格兰和自私的殖民地是结构性冲突。如果英格兰像七年战争之前那样对殖民地持自由放任的态度,那还可以掩盖这些冲突;但如果我们设想一个联系更加密切的英格兰和殖民地关系,那这些结构性的冲突是藏不住的。

user avatar

那一百年后就要打不列颠独立战争了。

user avatar

这个倒简单,13殖民地代表获得代表权,然后在议会要求不交税。

投票,驳回。

13殖民地代表表示,这就是民主政治里面的“多数人暴政”。

北美出现小册子《常识》,论述多数人暴政。

北美开始起义,法国支持,独立战争胜利。

若干年后拍个片子《The Yorktown》,开始洗地。

我为什么知道呢?因为美国人干过啊。《边城英烈传》不就是典型的么?

user avatar

他们要的就不是你以为的代表权。

北美十三州要的不是“西敏寺里多几十个议席,来自北美各选区选出“。

而是北美十三州的各殖民地的州议会,获得主权承认,获得主权者地位。实际上就是要求十三州获得比苏格兰、爱尔兰还高的联邦成员地位。

并且是那种既要享受大英帝国带来的军事安全和全球贸易秩序,又不愿意负担任何的军费和全球帝国成本的 吸血式“平等”。

而且这是在抗税运动起来不到一年内,就成为十三州的广泛共识了。可能最初几个月还有人要的只是西敏寺的席位。但很快,十三州就都一致共识要掀桌了,老子就是只享受、不想出钱。无非掀桌以后用什么办法达到最终目的,分担多少代价。

西敏寺百年大计,好不容易把苏格兰、爱尔兰的议会取消掉,把主权收归中央。好不容易打压了法国挑战者,怎么可能允许你 搞和平分裂?

更不用说“自由垦殖 割印第安人头皮”的问题了。大英帝国承诺了 这些为英国而战的印第安部落 的土地和人民的安全,所以禁止十三州白人越过界,去印第安部落地界 搞杀人放火抢粮抢土地。大英帝国多少还要点脸皮,至少当时是遵守承诺。这事情说的好像多迫害“十三州人民”了似得,在《独立宣言》里反复控诉。

不让我自由的杀人抢劫,就是迫害我。——十三州

大英帝国那时候固然十分反动。但在北美问题上没什么可指责的。和十三州匪帮比起来,那么反动的大英帝国 都显得好像是诚实守信的礼仪之邦了。

user avatar

在当时的背景下,美国独立是英法争霸的一部分。

这个问题在《独立宣言》里有答案的,除了开篇那段“人人生而平等”的名言以外,具体的理由已经说得很直接了,根本就不只是一个“代表权”的问题,用现在的情况类比,就把当时的北美殖民地想象成一个放大了许多倍且在本土千里之外的香港就可以了。

因为当时十三州已经成为在“政治文化”上独立于英国本土,且“翅膀硬了”,成为可以在经济上和政治上开疆扩土的一股势力了(尽管十三州各自也有差别,并不完全一致),当时英国本土人口一千万左右,美国人口大概是英国本土的四分之一左右(两百多万左右),而且当时美国是农业国,在开疆扩土上的欲望和亚欧大陆上的俄罗斯如出一辙。

所以在决定跳反和独立前(看《独立宣言》),他们给英国本土的选项实际是:

1、授权并放权,让北美可以近乎白嫖英国的国防力量和以中立地位参与世界经贸网,并能自主管理,自主扩张,但北美不参与英国在欧洲的争霸,同时还能在英国本土发出北美的声音。

2、不答应上边的,北美就独立。

所以,这种成为英国体系里实际上的“人上人”的要求……英国本土可能答应吗?

而且,看美国独立后的开疆扩土时间线,第二次英美战争的时间和美国提出“门罗主义”的时间就能知道,所谓“代表权”,只是一个试图单干的借口罢了。

所以回到题目,如果当时十三州获得了“代表权”,那么,北美殖民地将在实际意义上等同于英国在北美大陆上的一个离心力非常强,且地位几近和英国本土对等的“卫星国”。

潘恩在《常识》里曾直言英国对殖民地的感情“是利益而不是情谊”,并且提出“英国不是北美的母国,欧洲才是北美的母国”,以及“北美的真正利益在于避开欧洲的各种纷争,如果因为它依附于英国,它就永远不能置身于纷争之外。”

然而当时北美十三州里,80%以上的居民都是英国本土过来的英格兰、苏格兰和爱尔兰人,文化本身也是欧洲的杂糅,且作为农业国(当时70%以上美国人从事农业,同期英国农业人口不到40%),其主要经贸利益都在于和英国和欧洲其他国家的联系,而非彼此之间的交流(不然也不会有后来的南北战争),并且还希望英国的军事力量能实际意义上作为北美殖民地自主扩张的屏障。

这样的话,如果直到19世纪中期北美殖民地名义上仍在英国治下,那么很有可能十三州会渐渐分离,更以农业为基础的南方会倾向于土地扩张,同时北方会更倾向于和英国本土争夺世界工业品和金融市场。

同时,因为美国的发展上限(土地面积、资源和人口承载力)比英国本土高出太多,1820年前后,美国人口已经达到了英国本土的人口数量一半左右,结合其独立前大概四分之一的占比,想想这扩张速度,如果英国有意维持自己在北美的控制力,或许美洲版的蒙巴顿方案会在19世纪末出现吧。

user avatar

先上结论:很难解决英美之间的分歧,因为代表权根本就不是双方分歧的核心。

题主之所以提这个问题,应该是想到了抗税运动初期美洲殖民地的那句经典诉求:“无代表不纳税。”

但是,正如我所加粗的那样,这句话仅在60年代抗税运动的初期才有巨大的号召力。

如果我们仔细观察爱国者使用的政治话语,会发现随着帝国危机的加深,“无代表不纳税”已经不再是爱国者使用的核心话语。殖民地居民追求的一种联邦式的英帝国,在这种体系之下,各个部分虽然服从于帝国的权威,但英国议会的权力将被严格限制在宪法体制内,无权对除本土外的其他部分施展立法权,而各个部分自身的议会则掌握立法权。

我们先从爱国者宣称的“无代表不纳税”中,究竟是“无代表”重要还是“不纳税”重要开始说明。无代表不纳税的理论来源主要有三个:

其一、建立殖民地时,殖民者从英王手中获取的特许状赋予殖民者两个特权,第一个是豁免权,即免于被征收未经同意的赋税;第二个是建立殖民地议会的特权,由于此权利被英王直接赋予,故殖民地议会与英国议会应是平等关系,而非上下级。

用大白话说,就是“国王照顾我,说你无权在我们的议会同意之前对我征税”。

其二、内部税与外部税的区别。在革命前夕的语境下,外部税指各种关税,而内部税则指消费税。参与抗税运动的爱国者认为,英国议会在英国之外地区拥有的宪政权力仅限于调节贸易,无权立法侵害个人财产权。因此他们可以征收用于调节贸易的关税,但不得征收任何形式的消费税。

用大白话说,就是关税可以给你,其他税没门儿。

其三、关于英国议会是否可以代表其他地区实行立法权的争论。议会支持者将整个帝国的利益想象成同质性的,议员们代表的不是其选民的私人或地方利益,而是帝国的整体利益。而美洲爱国者则强调各地拥有自身的利益和情感,远在大洋彼岸的英国议员。无法了解自己的情况,所以也无权代表自己。

用大白话说,就是“我跟本土议员们不熟,他们没法代表我。”

仔细分析无代表不纳税的理论来源,就会发现美洲爱国者的目的是从根本上否定英国议会向殖民地征税的权利。他们并非主张英国议会接纳来自美洲的议员,而是强调英国议会不能越过殖民地自己的议会行使征税权。很明显,在“无代表不纳税”这一诉求中,爱国者要的是不纳税,而不是代表权。

实际上,在对抗印花税时期,殖民地内部就已经有人撰文否认过向英国派遣议员的可行性。在这篇文章中,作者明确表示一个包含美洲代表的英国议会根本无法调和两者的分歧:“随着北美代表在英议会的数量增加,北美和英国本土的利益区分将会更加明显,英议会代表会千方百计地将权力凌驾于新手之上。”

对帝国危机进一步激化的情况之下,两地的分歧已经不仅仅是征税层面了。从英军入驻波士顿之后,争论的焦点已经由征税权变成了包括政治、军事权力的广泛立法权。在这种情况之下,无代表不纳税这种局限于经济领域的保守口号自然已经不会再有多少效力了, 因此其重要性随着时间的推延慢慢下降。

回到最初的问题,英美之间的分歧并不真在于“议会中是不是有美洲代表”,而在于英国议会这个机构从本质上是否享有对于美洲殖民地的立法权。对于殖民地居民来说,即使议会中有美洲代表,也不意味着议会可以越过殖民地会议行使立法权,而英国人的观点正好相反。因此,即使让美国人获得了代表权,双方的分歧仍然不会减少。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如果十三殖民地从英国议会获得了他们想要的代表权,历史的进程可能会发生显著的改变,甚至避免了美国独立战争。然而,这并非一个简单的“如果”,而是需要深入探讨几个关键层面。殖民地想要的代表权是什么?首先,要理解“想要的代表权”,我们必须回顾殖民地与英国之间的矛盾核心。殖民地并非想要“完全独立于英国”。恰恰.............
  • 回答
    韩春雨面对“13个课题组重复实验失败”的质疑,他提出的“细胞污染可能性大”的回应,对于一个了解生物实验的人来说,其实是一个非常常见但也极其关键的解释。这背后涉及到生物实验的复杂性和潜在的干扰因素,也反映了科学研究中严谨性和可重复性之间常常出现的张力。首先,我们要明白,生物实验,尤其是涉及细胞培养的实.............
  • 回答
    “13个引体向上,连中国初中生都不如?”——这则新闻刚出来时,着实让不少人吃惊,甚至有人觉得有些“离谱”。俄国特工,在我们脑海里往往是身手矫健、体能超群的代名词,尤其是经历过冷战时期各种谍战影视作品的熏陶,大家对他们的想象更是多了一层“硬汉”的滤镜。所以,当听到这样一条看似“寒碜”的标准时,大家的反.............
  • 回答
    融创以 632 亿元收购万达 13 个文旅项目和 76 个酒店的交易,是当时中国房地产和文旅行业的一笔重磅交易,至今仍被广泛讨论。要全面看待这笔交易,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分析,包括交易背景、交易双方的动机、交易的亮点与风险、以及交易对行业的影响等。一、 交易背景:风起云涌的中国文旅与地产行业这.............
  • 回答
    这事儿,说实话,听了真是让人又气又觉得荒唐。一个女子,利用外卖平台的漏洞,给商家恶意差评,然后逼商家给钱,从中渔利1420元,还牵扯到13家商家,这已经不是简单的“差评师”了,这性质就变了,妥妥的就是敲诈勒索。咱们一层层掰扯一下这事儿有多恶劣:1. 什么是恶意差评获利?这女子玩的套路,大概是这样: .............
  • 回答
    黄之锋非法集结案判刑,13.5个月刑期背后的多重解读香港众志前秘书长黄之锋因参与2019年6月21日包围警察总部案,被判处13.5个月监禁,这无疑是近期香港法治进程中一个备受关注的事件。此判决不仅对黄之锋个人而言是沉重的打击,更折射出香港社会在政治环境变化下的复杂态势,以及对“一国两制”原则下法治精.............
  • 回答
    新一线城市GDP版图:13城跨越万亿门槛,重庆苏州领跑,新格局呼之欲出近年来,“新一线城市”的概念在中国经济发展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这些城市不仅在经济体量上大幅跃升,更在区域影响力、人才吸引力、创新活力等方面展现出与传统一线城市比肩的实力。最新的数据显示,在全国15个新一线城市中,已有13个城.............
  • 回答
    爷爷那个年代,13岁养家,搁现在听着像神话,对吧?其实,这背后藏着的是时代巨变,和我们现在所说的“男人养家”这件事,已经完全不是一个概念了。你爷爷13岁能养活一家人,这说的是一个非常具体的生存状态。你想想,那个时候,社会结构、经济模式、生活成本,还有人们的婚姻观,跟现在比起来,简直是天壤之别。首先,.............
  • 回答
    根据我国法律,未成年人犯罪的量刑会受到严格限制,尤其是在涉及死刑的问题上。首先,我们需要明确我国法律关于未成年人刑事责任的规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不满十八周岁的人犯罪,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对于不满十四周岁的人,即使实施了致人死亡或者以特别残忍手段致人重伤造成严重残疾等严重后果的行为,也应.............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很多人看到这个数字(每年出生1710万)可能会觉得似乎并不算少,但之所以会有“哀嚎”的声音出现,背后隐藏着更为复杂和深层的原因。这不仅仅是人口总量的问题,更是人口结构、社会经济发展、以及个体家庭预期等多重因素交织的结果。要理解这种“哀嚎”从何而来,我们可以从几个关键维.............
  • 回答
    如果假设雍正皇帝统治清朝60年(而非实际的13年),而乾隆仅统治13年,这一历史假设将对清朝的国力、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方面产生深远影响。以下从多个维度进行详细分析: 一、政治与中央集权的延续1. 雍正的密折制度与官僚体系 雍正时期通过密折制度强化了中央集权,建立了高效的行政体系。如果雍.............
  • 回答
    如果东罗马帝国成功收复小亚细亚,并在13世纪初稳固了其在中亚部分的统治,那么他们面对13世纪的蒙古西征,其处境和应对策略将与历史上的拜占庭帝国大相径庭。这不仅仅是地缘政治格局的简单改变,更意味着东罗马帝国在军事、经济和文化上拥有了更强大的基础,能够以一种更为自信和主动的姿态迎击这场席卷欧亚大陆的狂风.............
  • 回答
    这绝对是个有趣的设想,让人脑洞大开。抛开“AI痕迹”这种表面的东西,咱们就实实在在地聊聊,如果勒布朗·詹姆斯把他的两座总冠军奖杯拿走,只留下区区两冠,但依然保持着4次MVP、2次FMVP以及13次一阵这些成就,他还能稳稳地压制科比·布莱恩特的历史地位吗?首先,我们要明确一点,篮球的伟大从来不是单单由.............
  • 回答
    刘邦附体刘禅,这本身就是一个充满戏剧性和想象力的设定。假如真的发生了,并且刘邦以“刘禅”的身份,果断地任命了诸葛亮为丞相、魏王,并让他领兵北伐,试图与曹魏分庭抗礼,那么这出“三国版”的《楚汉相争》能否在十三年内取得决定性的胜利,我们不妨从几个关键点来细致地推敲一番。首先,刘邦附体,这意味着刘禅将拥有.............
  • 回答
    iPhone 13 系列据说要在 9 月 14 号露面,而且还风传会涨价。这事儿让不少想换手机的朋友们心里七上八下的。怎么看待这个消息?首先,关于发布日期,苹果的发布会通常集中在秋季,9 月份是非常有可能的。尤其是考虑到去年疫情对供应链和发布节奏的影响,今年苹果很可能会回归正常的发布周期。14号这个.............
  • 回答
    这件事听起来真是让人捏一把汗,而且细想之下,背后透露出的教育理念和方式,恐怕不仅仅是“不妥”两个字可以概括的。13岁的孩子,正处于青春期,身体和心理都在经历剧烈的变化,对世界充满好奇,但也非常敏感和需要安全感。在这种情况下,父母将其带去“荒岛求生”,这本身就存在巨大的风险和不确定性。首先,从儿童心理.............
  • 回答
    None.............
  • 回答
    “13岁少年列席深圳两会:勿让考卷决定未来”这一事件在社会上引起了广泛关注和讨论,其核心在于对教育体制的审视,以及对青少年成长方向的思考。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来深入剖析这一事件及其背后所引发的议题。事件本身:一个象征性的突破首先,要理解这个事件的特殊性。一个13岁的初中生能够列席深圳两会,本身就打破了.............
  • 回答
    您提到的13日(通常指的是最近一次提及的日期)以色列F35飞机空袭叙利亚首都(大马士革)的军用机场,以及S400系统未发挥作用的情况,这是一个非常具有讨论性的军事事件。在评价这件事时,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并考虑到您提到“知乎上不都喷F35吗?”这个背景。首先,我们来梳理一下事件本身可能涉及的.............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相当复杂且牵动人心的事件。13位科学家公开呼吁对韩春雨启动调查,这本身就说明了事件的严重性,以及在科学界内部已经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担忧。要评价这件事,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去深入剖析:1. 事件的起因:韩春雨的NgAgo技术及其争议首先,我们需要回顾一下事件的背景。韩春雨团队在2016年发表.............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