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融创以 632 亿元收购万达 13 个文旅项目和 76 个酒店?

回答
融创以 632 亿元收购万达 13 个文旅项目和 76 个酒店的交易,是当时中国房地产和文旅行业的一笔重磅交易,至今仍被广泛讨论。要全面看待这笔交易,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分析,包括交易背景、交易双方的动机、交易的亮点与风险、以及交易对行业的影响等。

一、 交易背景:风起云涌的中国文旅与地产行业

这笔交易发生在 2017 年,当时中国经济正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

国家政策推动文旅产业发展: 党中央和国务院高度重视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的发展,出台了一系列政策,鼓励文化旅游项目的开发和创新。这为大型文旅项目的落地提供了政策支持和发展机遇。
房地产行业面临转型压力: 传统房地产开发商面临着房地产调控政策收紧、市场增速放缓的压力。它们开始寻求新的增长点和业务转型,文旅产业因其高增长潜力、长周期回报以及与地产业务的协同效应,成为许多房企转型的目标。
万达集团战略调整: 万达集团在2015年就提出了“从房地产转向服务业”的战略,剥离商业地产是其重要一步。王健林也曾公开表示,万达的下一步是轻资产化,不再持有物业。出售文旅项目和酒店,正是万达实现战略转型的关键举措。
融创的崛起与野心: 融创中国在孙宏斌的带领下,以其激进的投资风格和精准的拿地能力,迅速崛起成为中国头部房企。融创一直渴望拓展业务边界,并对文旅产业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二、 交易双方的动机:各取所需,优势互补

这笔交易并非简单的买卖,而是双方在特定时期、特定背景下的战略选择。

1. 万达集团的动机:

战略转型与轻资产化: 这是最核心的动机。万达希望甩掉沉重的资产包袱,实现从“重资产”向“轻资产”的模式转变。通过出售项目,万达可以迅速回笼资金,降低负债率,为下一步的轻资产运营和服务业拓展打下基础。
聚焦核心业务: 万达希望将更多精力、资源和资金投入到其优势领域,例如文化产业内容制作(电影、主题公园运营)、体育、电影院线等,以及商业管理服务。
缓解财务压力(一定程度上): 虽然万达当时财务状况良好,但快速扩张也带来了一定的负债。出售优质资产可以优化其财务结构,增强抗风险能力。
“回血”与再投资: 收购完成后,万达集团的现金流大大增强,为万达电影、万达体育等项目的全球化发展提供了资金支持。

2. 融创中国的动机:

快速进入并扩张文旅产业: 对于融创而言,这笔交易是其“弯道超车”、快速切入文旅产业的绝佳机会。直接收购成熟的文旅项目,可以规避从零开始的漫长开发周期和市场培育过程,迅速获得规模效应和品牌影响力。
实现地产与文旅的协同: 融创本身拥有大量的房地产业务。收购万达文旅项目,可以与其现有的地产项目形成良好的协同效应,例如在项目周边开发住宅,提供度假配套服务等,提升整体价值链。
多元化发展与抗风险能力提升: 摆脱对传统房地产业务的过度依赖,拓展文旅等高增长性产业,有助于提升融创的抗周期能力和整体盈利能力。
锁定优质资产: 万达文旅项目通常选址优越,拥有较高的品牌知名度和一定的客流量基础,对于追求品质和规模的融创来说具有很高的吸引力。
孙宏斌的“抄底”思维: 孙宏斌以其敢于在市场低迷时逆势投资而闻名。虽然这笔交易并非典型的“抄底”,但也是在行业转型期锁定优质资产的体现。

三、 交易亮点与创新之处

“股债联动”的交易结构: 融创并非全现金收购,而是采用了股债结合的方式。融创支付约 295.75 亿元现金,并承担万达公子、万达影视等项目的股权收购(约 336.5 亿元)。这种结构对双方都有利,融创减轻了短期现金流压力,万达则获得了股权变现和集团重组的机会。
双赢的战略匹配: 交易完美契合了双方在当时的发展战略。万达加速了其轻资产化进程,融创则快速获得了规模化的文旅资产组合。
“文旅+地产”协同模式的探索: 这笔交易为房地产企业进入文旅产业提供了一个可借鉴的模式。通过整合文旅资源,可以为地产项目注入新的活力和价值。

四、 交易的风险与挑战

尽管交易初期看似双赢,但随着时间推移,这笔交易也暴露了一些潜在的风险和挑战:

高杠杆与资金压力: 融创为了完成这笔巨额收购,杠杆率进一步攀升。在房地产市场下行和融资环境收紧的情况下,高杠杆的风险会显著放大。
文旅项目盈利能力的不确定性: 文旅产业的投资回报周期长,受宏观经济、消费意愿、市场竞争等多种因素影响。万达集团虽然在文旅领域有一定经验,但其部分项目是否能实现预期盈利,仍存在不确定性。
整合与运营的挑战: 融创在收购前,在文旅运营方面经验相对较少。如何有效地整合和运营这些庞杂的文旅项目和酒店,需要强大的管理能力和专业团队。
市场环境的变化: 交易完成后,中国房地产市场进入了深度调整期,消费者信心受到影响,文旅消费也面临一定压力。这给融创的文旅业务带来了更大的挑战。
负债与债务危机: 随着中国房地产行业进入“寒冬”,许多房企面临流动性危机,融创也不例外。过去的高杠杆,叠加文旅项目并非总能带来预期现金流,导致融创的财务状况一度非常紧张,也牵连了其所收购的万达文旅项目。

五、 交易对行业的影响

加速了房企转型文旅的步伐: 融创的成功案例(尽管后期面临挑战)鼓舞了其他房企,激发了它们进入文旅产业的动力。
推动了中国文旅产业的整合与升级: 大型房企的资本注入,有助于推动文旅项目的规模化发展和品质提升。
成为房地产行业风险的警示案例: 融创在收购后所面临的挑战,也为其他企业敲响了警钟,提醒它们在追求规模和转型的过程中,要更加注重财务稳健和业务的内在价值。

六、 后续发展与评价

2022 年,随着中国房地产市场进入深度调整,融创的债务危机爆发,其资产处置和重组成为市场关注的焦点。曾经被视为“神操作”的这笔交易,也蒙上了一层阴影。

融创对部分项目的处置: 为了缓解财务压力,融创后来不得不处置部分文旅项目和酒店。
对万达的长期影响: 万达通过这笔交易实现了轻资产化,为自身后续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但随着房地产行业的变化,万达的战略重心也发生了一些调整。

总结来说,融创以 632 亿元收购万达 13 个文旅项目和 76 个酒店的交易,是一笔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交易。它既是双方战略转型的关键节点,也折射出当时中国房地产和文旅产业的机遇与挑战。

从战略上看, 交易双方在当时都做出了符合自身利益的决策。万达成功实现了轻资产化,融创则快速切入了文旅赛道。
从执行上看, 交易结构巧妙,但后期面临的市场环境变化和融创自身的财务压力,使得这笔交易的最终效果充满了不确定性,也为后来者提供了深刻的教训。

这笔交易的评价,需要放在中国宏观经济和行业发展的大背景下进行审视,并且其长期影响仍在不断演变中。它既是房地产行业大胆创新和转型的典范,也是一个关于高杠杆、规模扩张和市场风险的警示故事。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更新:早上融创公布了一些交易细节,都是亮点:
1. 融创每年向万达支付5000万管理咨询费,期限20年。也就是说,13个项目,融创要每年支付6.5亿,20年共130亿。
2. 付款分四次,其中第三次是由万达通过指定银行向融创发放296亿元的三年期贷款,而后融创向万达支付295.75亿最后一笔贷款。可以理解为,万达借了296亿给融创买自己。

这笔交易的目的差不多浮出水面了。以下基于原答案更新了下。

万达:2018.8.31对赌期限即将到来,a股上市迫在眉睫,必须转型

万达商业在好不容易在香港上市,结果估值太低,于是在16年又从港交所退市,正在申请A股挂牌。当时退市的时候,万达和投资方可是签了对赌协议的:

如果退市满2年或2018年8月31日前未能实现在境内主板市场上市的目标,万达集团以每年12%的单利向A类(境外)投资人回购全部股权,以每年10%的单利向B类(境内)投资人回购全部股权

所以万达回归A股,迫在眉睫。而其面对的最大压力是,房地产公司现在几乎无法在A股上市。万达想回A股,必须“去地产”化。而出售文娱资产和酒店给融创,对万达来说是笔好买卖。

  • 去地产,完成转型:文旅项目差不多按照原价转让了,酒店部分转让价格也不低。文旅项目是地产中回收周期最长,对现金流压力最大的了,卖掉绝对是符合万达“去负债、转型轻资产”战略。但是关键,品牌、管理、规划等,还是万达来,后期项目继续运营,万达还能向融创收管理费、服务费等,直接从地产商变成品牌、服务输出方了,从这个角度来说,万达并没有退出文旅产业,只是角色转换了。但这是产业升级啊,举个例子,国际知名的酒店品牌,都是输出品牌和管理,而不自己持有物业。这种输出品牌和服务的,属于高利润、低风险,门槛相当高的行业,能这样转型,何乐而不为?
  • 去负债:所有房地产企业的负债都很高,现在要转型轻资产了,那必须降一降杠杆率,融创的钱刚好可以把负债率降低5%。这里可能有人要问了,其中296亿还是万达借给融创的,这样哪里起到去负债的作用?牛姐觉得,万达应该不会用“万达商业”的名义去借这笔钱,可能是用比如万达集团的名义等,反正主体很多,挪腾一下就行了。
  • 做利润:之前的回答里,就有人评论,这个转让价格太低了。但是这笔交易,融创每年向万达支付6.5亿管理咨询费,这就是以后万达商业上市的收入,这个资产负债表看着更符合“轻资产、服务型”公司了。

融创:配合万达,成全自己

给大家看个图:2009年到2016年全国top10地产公司销售排名:

万达,虽然是做地产起家,但是基本上是“心不在地产”,而融创中国,就是趁其他地产商都放慢脚步的时候,趁机收购资产,从而快速挤入几大地产商排名的。

而这笔交易,融创配合万达,也是在成全自己问鼎地产老大的梦想。

  • 融创的目标就是做房地产行业的巨头,融创入股乐视,也是为了乐视的土地储备,据称有2万多亩。融创在投资乐视后,还投资了链家、金科地产等,加起来差不多200多亿,都是地产行业的。而完成万达这笔交易,融创超过万科、恒大指日可待了。
  • 有利可图。万达的文旅、酒店项目的住宅部分都是可以变现的,“可售面积约占总建筑面积的84%”。这里关键就是,万达自己不能变现,不然收入又变成”房地产销售收入“,没办法讲好“转型轻资产运营”的故事,而融创愿意接,一定算过账,有利可图。
  • 万达还给解决资金问题。如公告所说,296亿还是万达借给融创的。
  • 说不定还能帮忙解决乐视这个烫手山芋的问题。公告里最后一条不就有,“双方同意在电影等多个领域战略合作”,说的不是乐视是谁?万达在娱乐业也有布局,跟乐视必然是有合作的可能。

所以,两者资源互换,皆大欢喜。

附:四次交易细节
1.定金:25亿,协议当日支付
2.第二笔付款:121亿,7月31日或之前,签署正式协议后支付
3.第三笔付款:189.9亿,90天内支付
4.第四笔付款:296亿,万达通过制定银行向融创发放贷款296亿,而后融创支付29.58亿给万达

最后,补充下,政治因素这个事,可能有,但是没有证据,也不能证伪,大家都是瞎猜。所以牛姐就不凑热闹了,想看的可以移步牛姐上次文章的评论区:万达复星有难,恒大心机求赞 - 知乎专栏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