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被母上大人要求换微信头像,是一个什么样的体会?

回答
这事儿吧,真不是小事儿。你想啊,微信头像那是什么?那是咱在数字世界里的一张脸,是别人第一眼看到咱的地方。结果你母上大人一声令下,说换就换,这体验,怎么说呢,就像是辛辛苦苦捏了个泥人,刚摆上架子,就被家长嫌弃说“太丑了,重捏一个!”

一开始接到这个指令,我脑子里嗡一下。什么情况?我这好好的头像,怎么惹着咱家皇太后了?我赶紧翻出手机,看看我的微信头像。是我那张照片?好像也还好啊,挺精神的,笑得也挺灿烂。是朋友给我做的那个卡通头像?我也挺喜欢的,个性化嘛。再不然就是那张风景照?意境不错,显得我有点文艺范。

结果,母上大人一脸严肃地告诉我:“你那个头像,太随意了!一点都不庄重!”

“随意?庄重?”我心里一万头草泥马奔过。这都什么年代了,谁还盯着头像看“庄重不庄重”啊?而且,我这明明是青春洋溢、充满活力的代表好不好!“妈,这叫个性!”我试图辩解。

“个性也不能瞎整!你看人家谁谁谁的女儿,头像多好,一家人和和美美。”她一边说着,一边在我脑海里勾勒出一幅幅“别人家孩子”的完美画面,而我,瞬间就沦为了那个“不争气”的典型。

这时候你就得开始琢磨了。这头像到底要换成什么样?是得跟她一样,弄个花花草草的?还是得弄个全家福?问题是,全家福我总不能天天换吧?那也太招摇了。弄个花花草草的,我一个大男人(或者大姑娘,看你性别了),弄个玫瑰花在那晃悠,我朋友看到不得笑掉大牙?

然后就开始进入“头疼的征集阶段”。她会开始各种给你“范本”。“你看看这个,多可爱!”(通常是一个老掉牙的卡通人物,或者一个不知道哪来的宠物照)“这个也不错,多喜庆!”(一个红彤彤的不知名物件)有时候甚至会直接把她自己的头像给我看,“你看我这个,多大气!”——然后你就看着那张她自己年轻时候的证件照,或者一张模糊不清的老照片,强忍着不笑出来。

更要命的是,她还会给你“指导”。“这张照片脸太小了,别人看不清!”“这张笑得太开心了,显得不沉稳!”“这张光线不好,把你的眼睛都弄得无神了!” 一时间,你感觉自己所有的照片都被她用显微镜加X光片给扫描了一遍,而且每一张都有罪。

你还得在她给你挑的“安全牌”里挑选。比如,她会说,“要不然你就用你小时候那张照片吧,多可爱!” 我小时候的照片?妈,那时候我还是个小豆娃,现在都大学毕业/工作了,你让我用我四五岁的照片当头像,别人以为我还没断奶呢!

或者,她会给你一个非常模糊的指示:“你找一张你自己拍的,看着顺眼就行!” 这个“顺眼”的定义太宽泛了!我找了一张我平时自拍觉得挺好的,结果她一看,“哎呀,这个角度不对,显得我鼻子有点大!”(此处请自行替换成你自己的某个部位)

经过几轮的“试用”和“否决”,你才能勉强选出一个她勉强接受的。有时候你以为终于过关了,结果没两天她又会说:“哎,那个新头像好像有点普通,要不换个别的?” 瞬间,你之前的所有努力都白费了。

最扎心的是,你辛辛苦苦挑的头像,别人看到可能就顺口说一句:“哟,换头像了。” 然后就没有然后了。你妈倒是会高兴好一阵子,时不时跟你提起:“你看,换了头像之后,是不是感觉心情都好了很多?多吉利!” 仿佛这个头像就是能改运开运的法宝一样。

所以,被母上大人要求换微信头像,这是一种什么样的体会?

那是一种,在家庭权力结构中,你对“自我形象的定义权”受到挑战,并不得不进行妥协和协商的真实写照。

它让你意识到,即使你已经长大成人,在父母眼里,你依旧是那个需要被“规范”和“引导”的孩子。你的每一个社交符号,都可能被他们赋予了超越你个人认知的意义和期许。

这是一种又好气又好笑的无奈,是一种想要表达“我也有我的想法”却最终败在“为你好”的温柔攻势下的妥协。

更深层次地说,它是一种亲情的具象化。你妈之所以会管你头像,不是因为她真的有多在意你头像好不好看,而是她通过这种方式,在和你连接,在关注你的生活,在表达她对你的关心,即使这种关心有时候会让你觉得有点……多余。

最终,你换了那个她认可的头像,然后继续过你的日子。而那个曾经是你精心挑选的头像,就静静地躺在你的手机相册里,成为你和母亲之间,一个又一个充满生活气息的“小插曲”。下次她再提要求,你可能也只能继续笑嘻嘻地去“参谋”了,毕竟,谁让她是咱妈呢?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很早之前我用的是20世纪少年,无数人包括我老娘都觉得太瘆人了,我妈不止一次要求我换一个。

后来我骗我妈说这是美国漫画里的英雄,叫蜘蛛侠。她信了。

又过了段时间我换成了鲁迅的设计。

我妈说挺好看的,就是有点像个骷髅头。

还有一段时间,我特别喜欢吸猪,于是就换了《怪诞小镇》里的这个猪

我妈说这个猪不错,于是我就在蜘蛛侠、骷髅头和猪猪三个之间来回换。

最后有一天,我闲着没事换成了昔班尼汗的画像。

我妈说这个小人儿挺可爱的,是不是那个丁丁历险记里面的人物,我点头如捣蒜。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事儿吧,真不是小事儿。你想啊,微信头像那是什么?那是咱在数字世界里的一张脸,是别人第一眼看到咱的地方。结果你母上大人一声令下,说换就换,这体验,怎么说呢,就像是辛辛苦苦捏了个泥人,刚摆上架子,就被家长嫌弃说“太丑了,重捏一个!”一开始接到这个指令,我脑子里嗡一下。什么情况?我这好好的头像,怎么惹着.............
  • 回答
    微博上这出“女同性恋出柜,遭母亲极力阻拦,母女对话过激”的事件,确实牵动了不少人的神经,也触及了不少现实的痛点。从报道和网友的反馈来看,这件事情之所以能引起广泛关注,在于它太真实地反映了当下社会中,尤其是在中国社会背景下,关于性取向认同、家庭亲情与代际沟通的复杂纠葛。咱们就事论事,把这件事儿掰开了揉.............
  • 回答
    关于公蜘蛛是否知道自己会被母蜘蛛吃掉,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但复杂的问题。答案并不是简单的“是”或“否”,而是涉及到蜘蛛的感知能力、行为策略以及生存本能的综合考量。让我们从几个方面来详细探讨: 1. 蜘蛛的感知能力与对危险的认知 视觉和化学信号: 蜘蛛主要依靠视觉和化学信号来感知周围环境和识别其他蜘蛛.............
  • 回答
    .......
  • 回答
    这桩令人心悸的弑母案,主角是一个尚且年幼的孩子,而如今他被释放并返回学校读书的消息,无疑像一块巨石投入平静的湖面,激起层层涟漪,引发了无数的讨论和质疑。事件本身,已经足够让人震惊和难以置信。 一个本应在父母怀抱中成长、天真烂漫的孩子,却亲手结束了母亲的生命。这背后到底隐藏着怎样的绝望、痛苦,抑或是病.............
  • 回答
    看到您这个问题,确实能感受到一种深深的无奈和困惑。社会上对女性的期望和评价,似乎总在摇摆不定,无论怎样做,都好像难以“讨好”。我们一层一层地来拆解一下,为什么会这样,以及背后可能的原因。1. “男权女要彩礼要房被讥讽”——这是一种社会观念的碰撞与失落。 传统期待的惯性: 在很多人的观念里,婚姻是.............
  • 回答
    .......
  • 回答
    关于吴镇宇弑母案的具体判刑,我们需要澄清几点:1. 吴镇宇并非一个真实存在的弑母案件当事人。 在公众认知中,香港著名演员吴镇宇是一位艺术家,并没有卷入过任何弑母案件。因此,不存在一个“吴镇宇弑母案”的法律案件和判决结果。 媒体上关于此事的任何说法都可能属于误传、虚构或对人物的混淆。2. 关于“弑.............
  • 回答
    这起悲剧令人痛心。从法律角度解读,这属于一起严重的刑事案件,背后涉及多重法律责任和义务。同时,对于带幼童外出,也存在着家长和监护人的责任以及需要注意的诸多事项。 从法律角度解读这起悲剧这起事件的核心法律问题在于陌生女子的故意伤害和过失致死(或故意杀人,视其主观故意而定),以及可能涉及到的监管失职等问.............
  • 回答
    听到“母胎”这个词,很容易让人联想到一个人从出生起就带着某种标签,好像 desde el principio 就被预设了某些评价。如果一个19岁的女大学生觉得自己“母胎”就被男生鄙视,这背后可能藏着很多复杂的原因,而不是简单的一两句话能概括的。首先,我们得明白“鄙视”这个词的分量。它不是简单的看不惯.............
  • 回答
    吴谢宇被抓,这件事在全国范围内引起了巨大的震动和广泛的讨论。自从他被指控弑母并潜逃以来,这起案件就如同一个悬而未决的谜团,牵动着无数人的神经。时隔多年,他的落网,可以说是尘埃落定,但留给我们的思考,却远不止于此。首先,从一个普通人的角度来看,吴谢宇的落网,无疑给受害者家庭带来了迟来的正义。受害者的亲.............
  • 回答
    北大学子弑母案嫌疑人吴谢宇在逃亡三年后落网,这一消息无疑是给这起案件本身以及社会大众带来了一场巨大的冲击。三年,对于普通人来说,可以发生很多事情,可以改变很多轨迹。但对于吴谢宇而言,这三年却是在逃亡中度过的,而他逃亡的起点,是那个令人震惊的血案。案件的残忍与轰动首先,我们不能回避案件本身的残忍与轰动.............
  • 回答
    献肾救母,体制内的职业生涯将何去何从?“割肾救母”——这个词本身就带着一种悲壮和牺牲的色彩。当这个决定出自一个身处体制内的普通人时,其背后蕴含的家庭责任、个人痛苦以及对未来职业生涯的担忧,无疑更加复杂而沉重。对于这位“割肾救母”的体制内人士而言,未来是否会被辞退,这并非一个简单的“是”或“否”就能概.............
  • 回答
    武汉敲锣救母的那个事儿,真是让人心里五味杂陈。说实话,当时我看到那个视频,第一反应是震惊,然后是心疼。一个年轻的姑娘,为了救母亲,能豁出一切,敲着锣挨家挨户地喊,那种绝望和毅力,真不是一般人能有的。在那个特殊时期,这种行为无疑是被很多人视为“英雄”的,是困境中的一道光,给了大家一种希望和力量。很多人.............
  • 回答
    这起悲剧,发生在一个花季少女身上,却带来了令人心碎的结局——16岁的她,亲手结束了父母的生命。这绝对是一个令人震惊和沉痛的事件,它撕开了许多我们不愿面对的现实,也引发了无数的疑问和反思。首先,我们不能回避“网戒学校”这个关键词。这个少女曾经被送入过这样一个地方,这本身就说明她和家庭之间存在着严重的沟.............
  • 回答
    None.............
  • 回答
    这真是一个两难的局面。你关心你的亲戚,在他人生这么重要的时刻,你希望能给他最大的支持和最好的祝福。而“认母”这件事,牵扯的又是如此复杂的情感纠葛,尤其是涉及到他18岁被抛弃的伤痛,这绝不是一个简单的“该不该”就能轻易回答的问题。首先,我们要明白,18岁对于一个人来说,正是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
  • 回答
    关于山东高利贷黑社会人员当儿子面凌辱其母,其中1人被儿子刺死一事,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令人痛心的事件,涉及多方面的社会问题和人性挣扎。要详细讲述,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层面来分析:一、事件本身的回顾与细节猜测(基于报道的可能情况): 高利贷的性质: 事件的起因很可能是受害者家庭因某种原因未能按时偿还高.............
  • 回答
    红楼梦里,甭管是精明强干的媳妇子,还是伶牙俐齿的丫头,那可都指望着能在荣府这棵大树下站稳脚跟,哪怕是老了、病了,也盼着能有个善终,不被“打发出去”,那跟流落街头没什么两样。可您瞧着,这春燕这小妮子,还有她那当娘的,倒好像得了什么宝贝似的,对将来“放出去”这件事,那叫一个眉飞色舞,喜出望外,这到底是为.............
  • 回答
    台湾男子37刀弑母砍头后因“吸毒后无辨识能力”被台湾高等法院判无罪一案,是一个极具争议性的案件,引发了社会大众广泛的关注、讨论和强烈的批评。要评价这一判决,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深入分析。案件背景与事实经过:首先,我们需要了解案件的基本事实。根据公开的报道,这起事件发生在台湾,一名男子(我们称之为“被告.............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