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公蜘蛛知道自己会被母蜘蛛吃掉吗?

回答
关于公蜘蛛是否知道自己会被母蜘蛛吃掉,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但复杂的问题。答案并不是简单的“是”或“否”,而是涉及到蜘蛛的感知能力、行为策略以及生存本能的综合考量。

让我们从几个方面来详细探讨:

1. 蜘蛛的感知能力与对危险的认知

视觉和化学信号: 蜘蛛主要依靠视觉和化学信号来感知周围环境和识别其他蜘蛛。母蜘蛛通常比公蜘蛛体型更大、更强壮,在某些种类中,它们会散发出特定的信息素。公蜘蛛能够感知到母蜘蛛释放的信息素,这可能对它们与母蜘蛛互动的方式产生影响。
嗅觉和触觉: 蜘蛛的触觉非常灵敏,通过腿部的毛发感知振动和化学物质。当公蜘蛛接近母蜘蛛时,它会通过触觉感受到母蜘蛛的存在和身体的振动。
学习和记忆: 尽管蜘蛛不像哺乳动物那样具有复杂的大脑,但它们确实展现出一定的学习和记忆能力。这意味着它们可能通过过去的经历(无论是自己的还是观察到的其他公蜘蛛的经历)来“学习”与母蜘蛛互动的风险。

2. “吃掉”行为的普遍性与特定性

性食同类(Sexual Cannibalism): 母蜘蛛吃掉公蜘蛛的现象在蜘蛛界被称为“性食同类”。这种行为在许多蜘蛛物种中是存在的,但并非所有物种都如此,甚至在同一物种中也不是每一次交配都会发生。
原因多样: 母蜘蛛吃掉公蜘蛛的原因有很多,包括:
营养补充: 交配消耗母蜘蛛大量能量,吃掉公蜘蛛可以为母蜘蛛提供宝贵的营养,用于产卵和抚育后代。
确保后代质量: 有些理论认为,母蜘蛛吃掉公蜘蛛是筛选机制,确保只有最强壮、最有价值的公蜘蛛才能成功交配并留下后代。
抑制公蜘蛛逃跑: 对于某些物种,吃掉公蜘蛛可以防止公蜘蛛在交配后立即逃跑去与其他母蜘蛛交配。
意外: 有时可能只是因为母蜘蛛在交配过程中过于激动,或者公蜘蛛的行为不当,导致母蜘蛛将其误认为猎物。

3. 公蜘蛛的应对策略:避免被吃掉的本能和行为

公蜘蛛并非完全被动地走向死亡,它们发展出了一系列复杂的策略来增加自己成功交配并生存的机会:

侦察与评估: 公蜘蛛在接近母蜘蛛之前,通常会进行侦察。它们会观察母蜘蛛的状态,例如是否饥饿、是否刚捕食过猎物、或者是否已经产卵。如果母蜘蛛看起来非常饥饿或具有攻击性,公蜘蛛可能会选择暂时放弃。
展示求偶信号: 公蜘蛛会用一种特殊的“舞蹈”或“节奏”来吸引母蜘蛛的注意,并通过足部触碰或丝线振动来传递信息。这种信号的目的是让母蜘蛛知道它是“同类”而不是“猎物”,并且它是有意前来交配的。
“礼物”策略: 一些种类的公蜘蛛会在求偶前捕食猎物,然后将猎物作为“礼物”献给母蜘蛛。这有两个作用:一是让母蜘蛛忙于进食而减少对公蜘蛛的攻击性,二是如果母蜘蛛接受了礼物,也表明它对这只公蜘蛛有一定的好感或接受度。
谨慎接近与固定: 公蜘蛛会非常小心地接近母蜘蛛,并且通常会从母蜘蛛的侧面或后方靠近,避免正面对抗。在交配过程中,有些公蜘蛛会利用其腿部的特殊结构将母蜘蛛的步足固定住,增加稳定性和减少被攻击的机会。
快速交配与逃离: 一旦开始交配,公蜘蛛会尽可能快速地完成过程,然后迅速逃离。它们会寻找母蜘蛛的弱点或注意力分散的时机。
“牺牲”的策略: 在某些物种中,公蜘蛛似乎已经进化出一种“自我牺牲”的倾向。例如,有些公蜘蛛在交配结束后,会主动靠近母蜘蛛,甚至用身体缠绕住母蜘蛛,为母蜘蛛提供“点心”。这似乎是一种极端化的“礼物”,旨在确保交配成功并为后代提供最大利益,即使牺牲自己的生命。

4. 公蜘蛛是否“知道”被吃掉?

基于以上几点,我们可以推断:

不是完全的意识,而是本能的趋避和风险评估: 公蜘蛛不太可能像人类一样拥有“我知道我要被吃了”这样清晰、理性的意识。它们的行为更像是高度进化的本能反应和风险评估的组合。
遗传的经验与学习: 公蜘蛛的行为模式是通过遗传信息传递下来的,也可能包含一定程度的学习。如果一只公蜘蛛在过去与母蜘蛛互动中被吃掉了,其后代如果同样暴露在类似环境下,更有可能表现出更谨慎的行为。
信号的解读: 公蜘蛛能够接收到母蜘蛛发出的信号(信息素、振动、姿态等)。当这些信号指向“危险”或“攻击性”时,公蜘蛛的本能就会促使它采取规避或防御措施。
生存概率的计算(无意识): 公蜘蛛的种种行为,如观察、侦察、赠送礼物、谨慎接近等,都是在最大化其成功交配并生存的概率。它们可能没有“思考”说“这样我就不会被吃了”,而是通过执行一套行为流程,这套流程在进化的过程中被证明是有效的,能够提高生存和繁殖的几率。
某些情况下可能是“知道”的: 对于某些物种的公蜘蛛,尤其是那些表现出高度“牺牲”行为的公蜘蛛,它们似乎是在进行一种“有意识”的(或者说是非常高级的近似意识)的权衡。它们可能“知道”自己被吃的风险很高,但为了确保基因传递下去,它们会做出这种选择。这更像是一种生物学上的“权衡利弊”,而不是一种哲学上的“知道”。

总而言之,公蜘蛛不太可能拥有人类意义上的“意识”和“知道”。但它们能够通过高度发达的感知能力、学习能力(有限的)以及一套复杂的本能行为,来评估与母蜘蛛互动的风险,并采取策略来最大化其生存和繁殖的机会。在一些极端情况下,它们似乎是基于一种进化赋予的“权衡”,选择在交配中承担极高的风险,甚至以生命为代价,以确保基因的传递。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至少对于奇异盗蛛(Pisaurina mira)来说,雄蜘蛛是知道自己被吃掉的,因为它们在交配之前,雄性会把雌性绑起来……(谁说动物不懂SM的


蜘蛛交配,对于雄性蜘蛛来说,是一件非常危险的事,因为搞着搞着被吃掉是一件司空见惯的事情。

至于什么节点被吃掉,可能是交配前,可能是交配中,也有可能是交配后,完全看雌性蜘蛛的心情。

你可以说同类相食这种现象,对雌性来说是有好处的,多点营养总是好的;对于整个族群来说也是有好处的;但对于当时被吃掉的雄蜘蛛来说,没有好处,谁还不想活久点呢?

所以雄性蜘蛛进化出了各种方法来避免死亡。有的会给在交配前供上食物,乘着对方吃东西的时候,乘火打劫。


下面这位就比较奇特:

奇异盗蛛,雄性蜘蛛交配前会用蜘蛛丝,把对方的腿绑起来,让她动弹不得。


上面那只是雄性,下面那只是雌性

你没看错,上面那只雄性蜘蛛正在捆绑它,雌性身上的白色丝状物正是捆绑用的蛛丝……


当然,你可以说:

哎,也许人家就喜欢捆绑play呢,你怎么知道捆绑是避免被吃掉呢,如果就是一种独特的性癖呢……

所以,为了验证雄性捆绑play是避免被吃掉,2014年,科学家找来了奇异盗蛛做实验[1]

科学家把雄性蜘蛛分了两组,一组正常的,没有动任何手脚;一组不正常的,把吐丝器的口用硅胶堵住了,这组就不能捆绑了。

然后给它们随机分配了体型大小不同的雌性蜘蛛来交配。

果然,吐不出丝来,不能绑住雌性的那组雄性蜘蛛,被吃掉的概率大大增加。

不管是交配前:

还是交配后:

不能捆绑的雄性沦为雌性的盘中餐概率大大增加。换言之,奇异盗蛛搞捆绑play就是为了保护雄性的。

而且科学家还发现,雄性蜘蛛在交配中会尝试二次交配(一夜几次?),会捆绑的雄性盗蛛二次插入的概率比不会捆绑的大多了。

二次交配的好处在于,增加受精的成功率。

要知道在自然界,一只雌性蜘蛛可能会和多只雄性蜘蛛交配,如果自己多射出一次精子,那精子进入雌性体内的数量大大增加,自个儿的精子数量比竞争对手的精子数量多,那么生出别家小孩的概率自然就低了。

另外,科学家发现在交配过程中,雌性还是会试图挣脱蛛丝捆绑,这说明雌性并不是特别享受play,想吃掉雄性蜘蛛的冲动一直都有。


不知道你注意到没有,雄性奇异盗蛛的腿要比雌性长很多,这主要是为了方便捆绑。所以要区分雄性和雌性盗蛛,其实很简单,看哪个腿更长,腿长的就是雄性。

奇异盗蛛只是其中一种试图打破“交配被吃定律”的蜘蛛,虽然打破的方式有些独特,但起码还算可以理解的。

下面这位就有些变态了。


雄性黑寡妇(Latrodectus hasselti)在交配过程中,同样也会面临被吃掉的风险。

但和前面奇异盗蛛不同,它不会捆绑的技术,所以为了避免被吃掉,他选择了另一种方法:恋童癖。这在人类世界要坐牢的。

选那些未成熟的雌性进行交配,理由很简单:未成熟的雌性个子比较小,同类相食技术比较差,雄性被吃掉的概率自然就降低了……

但,这样的交配也是有潜在的问题,因为雌性的生殖器可能并不“合适”,这意味着交配过程会很不顺利。雄性为了交配就不得不撕开保护年轻雌性生殖器的外骨骼。

不过,根据2017年对红背蜘蛛交配的研究表明[2],这种看似伤害一样的交配过程,并不会影响雌性的寿命或者生育能力。这意味着,这可能不是一种“强迫性”的交配过程。


结论:

公蜘蛛知道自己会被母蜘蛛吃掉吗?

公蜘蛛:知道啊!


附:

只有雌性吃雄性吗?不,还有一种蜘蛛,叫M. sociabilis(蚁蛛属)这种雄性蜘蛛会在食物不足的时候,吃掉老一代的雌性[3]

凡事都没有唯一。


蜘蛛这种生物,果然不只是外形让人觉得可怖……

参考

  1. ^ https://royalsocietypublishing.org/doi/full/10.1098/rsbl.2015.0957
  2. ^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98-017-17524-6
  3. ^ https://www.nationalgeographic.com/news/2013/5/surprise--male-spiders-eat-females--too/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关于公蜘蛛是否知道自己会被母蜘蛛吃掉,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但复杂的问题。答案并不是简单的“是”或“否”,而是涉及到蜘蛛的感知能力、行为策略以及生存本能的综合考量。让我们从几个方面来详细探讨: 1. 蜘蛛的感知能力与对危险的认知 视觉和化学信号: 蜘蛛主要依靠视觉和化学信号来感知周围环境和识别其他蜘蛛.............
  • 回答
    .......
  • 回答
    关于“公知吹圆珠笔芯国家就造出来了,为什么公知不吹没有后排车门的轿跑车”这一问题,可以从技术、市场、文化、实用性等多个角度进行分析,以下是详细解读: 一、圆珠笔芯国产化的背景与意义1. 技术突破的象征性 圆珠笔芯(尤其是“圆珠笔芯”这一概念)在20世纪80年代曾长期依赖进口,中国在1990年.............
  • 回答
    "公知"一词的演变与社会语境的复杂化确实反映出当代公共话语中的一种典型现象:概念在传播过程中被符号化、情绪化甚至工具化的倾向。这种滥用背后折射出的是公众对知识分子角色认知的裂变,以及网络时代信息传播机制对理性讨论空间的侵蚀。 一、"公知"概念的历史演变与语义嬗变"公共知识分子"(Public Int.............
  • 回答
    “公知”一词的演变和被“污名化”的过程是一个复杂且充满争议的话题,其中涉及社会变迁、信息传播方式的改变、以及不同群体间的认知差异。要详细讲述“公知”是如何一步步沦落成“笑话”的,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第一阶段:精英的“启蒙者”与公共知识分子(约20世纪末至21世纪初)在互联网和社交媒体还不像.............
  • 回答
    “公知”这个词汇在中国社会语境中,往往带有一定的负面色彩,指的是那些在公共领域发表言论,被一些人认为代表“公共知识”但其观点被批评或反对的群体。 它们之所以被批评,原因复杂多样,涉及其身份、言论内容、表达方式以及社会背景等多个层面。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阐述公知们可能被认为“错”在哪里:1. 身份认同与.............
  • 回答
    “公知”这个词语的污名化过程,是一个复杂且漫长的社会文化现象,可以追溯到其最初的含义,再到被负面标签化,直至演变成当下带有强烈贬义的用法。这个过程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梳理“公知”名号被“搞臭”的几个关键步骤和原因:第一阶段:“公知”的诞生与早期形象 (20世纪.............
  • 回答
    关于“公知”是否为中国好这个问题,这是一个复杂且充满争议的话题,没有简单的“是”或“否”可以概括。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去理解“公知”的含义、他们的行为以及对中国社会可能产生的影响。首先,理解“公知”的含义和群体特征:“公知”这个词,最初来源于“公共知识分子”,指的是那些具有专业知识和独立思考能力,并且.............
  •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也触及了一些敏感但又十分现实的社会议题。要说公知和国师谁的危害更大,这得看我们从哪个角度去衡量,以及他们具体做的事情是什么。两者都有可能造成负面影响,但其性质和传播路径有所不同。先说说“公知”“公知”,全称是“公共知识分子”,这个词本身是带有褒义的。按照最初的定义,公共知识分子是.............
  • 回答
    公知和粉红是否可能是同一批人?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引人深思的问题,需要我们进行细致的分析,而不是简单地贴标签或进行二元对立。从表面上看,公知和粉红似乎是截然对立的群体,但深入探讨,我们可能会发现一些意想不到的交集和复杂性。为了更详细地说明,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维度进行分析:一、 定义与刻板印象:首先,我.............
  • 回答
    公知、直言敢谏的忠臣义士,虽然都涉及到对社会现状的评论和批评,但在其动机、立场、方式、社会认同、对权力体系的态度、以及最终目的等方面,存在着显著的区别。理解这些区别,需要我们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分析。一、 公知 (Gong Zhi Public Intellectual)“公知”这个词本身就带有一定.............
  • 回答
    “公知”作为一个在中国特定语境下产生的群体称谓,其内涵和外延在不同人眼中存在差异。通常,“公知”指的是那些在公共领域发表看法、对社会问题进行评论和讨论、并对社会发展具有一定影响力的知识分子或意见领袖。关于“公知们什么时候可以学会独立思考?能够客观中立的看待世界?”这个问题,首先需要明确几个核心概念:.............
  • 回答
    “公知”这个词,放在当下的中国语境里,大概是很多人绕不开的一个话题。曾经,这个词承载着“公众知识分子”的期望,是社会进步的旗手,是思想的灯塔。然而,时移世易,如今的“公知”却常常被贴上“过街老鼠”的标签,人人喊打。这中间究竟发生了什么,让一个曾经受人尊敬的群体,沦落至此?要说清楚这个问题,得把时间拨.............
  • 回答
    好,咱们就来聊聊“公知”和“粉蛆”这两个词,它们确实都用来形容一些在网络上声音比较大、比较极端的群体,但它们指代的方向和背后的逻辑还是有挺大区别的。咱们就一点点掰开了说。一、“公知”这个词的演变与指向“公知”最初是个挺正面的词,指的是“公共知识分子”。这类人通常有比较高的学历,在某个领域有专业知识,.............
  • 回答
    公募基金经理进行老鼠仓行为,是指基金经理利用未公开的市场信息,在基金建仓或操作前,先利用个人资金或通过他人账户买入或卖出相关证券,待基金进行相应操作后,再通过买卖来获利的非法行为。至于公募基金经理做老鼠仓是否是普遍行为,这个问题比较复杂,没有一个简单的“是”或“否”的答案。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
  • 回答
    “公知”,这个词语在近几年的中国社会语境中,确实经历了一场显著的话语权转型。曾经,他们是备受瞩目、观点鲜明甚至拥有一定号召力的群体,但现在,他们的声音似乎不再像过去那样具有穿透力,甚至在某些议题上被边缘化或被质疑。要梳理清楚这其中的缘由,需要从多个层面去审视。首先,社会环境的变化是关键的驱动力之一。.............
  • 回答
    在探讨“公知”为何会“首先嘲讽反对”中国的好事坏事,即使可能犯错,这背后其实牵涉到复杂的社会心理、信息传播机制以及身份认同等多个层面。要详细解析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入手:1. 认知失调与确认偏误(Cognitive Dissonance and Confirmation Bias)首先,.............
  • 回答
    “公知”这个词,在当下语境下,已经成了一个比较复杂的标签,不同的人用它时,可能指向的对象和内涵都有所不同。但如果我们抛开一些负面联想,尝试去理解那些被贴上这个标签的人们,他们所“向往”的国家,可能并非一个单一的、刻板的形象,而是由一系列他们所看重的价值观和制度所构建的理想状态。想象一下,他们所憧憬的.............
  • 回答
    公奶牛产不产奶?这个问题,很多人可能都会疑惑。简单来说,公奶牛是不产奶的。我们日常喝的牛奶,或者用于制作各种乳制品(比如酸奶、奶酪、黄油)的奶,都来自于母奶牛。那么,为什么只有母奶牛产奶,而公奶牛不产奶呢?这跟它们的生理构造和生殖功能有直接关系。母奶牛为何能产奶?母奶牛,和所有哺乳动物的雌性一样,拥.............
  • 回答
    “公知”这个词在中国境遇的转变,从一个被尊重的称谓,到一个如今常常被挂在嘴边予以嘲讽、甚至唾弃的贬义词,这背后折射出的社会心态变化、舆论环境演变以及信息传播方式的迭代,是一个复杂且值得深究的过程。初期的荣耀:启蒙者与时代的声音回溯到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公共知识分子”(Public Intellect.............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