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公募基金经理做老鼠仓是普遍的行为吗?

回答
公募基金经理进行老鼠仓行为,是指基金经理利用未公开的市场信息,在基金建仓或操作前,先利用个人资金或通过他人账户买入或卖出相关证券,待基金进行相应操作后,再通过买卖来获利的非法行为。

至于公募基金经理做老鼠仓是否是普遍行为,这个问题比较复杂,没有一个简单的“是”或“否”的答案。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分析:

1. 从法律法规和监管层面来看,老鼠仓是绝对禁止的,且监管趋严:

法律严禁: 我国《证券法》明文禁止基金从业人员利用未公开信息交易证券(即老鼠仓),一旦被发现,将面临巨额罚款、没收违法所得、市场禁入等严厉处罚,甚至可能触犯刑法。
监管加强: 近年来,监管机构对基金行业的监管力度持续加大,对老鼠仓行为的打击力度也在不断提升。通过大数据分析、交易监控、信息披露等手段,监管部门能够更有效地发现和查处违规行为。许多被查处的基金经理案例都表明了这一点。
合规意识提升: 随着法律法规的完善和监管的加强,大多数基金公司和基金经理的合规意识也在不断提高。公司内部也会有严格的合规制度和风控措施来防止这类行为的发生。

2. 从实际操作和市场观察来看,老鼠仓确实存在,但不能说是“普遍”:

诱惑性大: 公募基金经理掌握着大量未公开的、对市场有重要影响的信息。这些信息在市场中具有极高的价值。一旦能够提前知晓基金的建仓、减仓或重大操作,并通过此进行个人投资,理论上存在巨大的获利空间,这无疑是一种强大的诱惑。
技术检测难度: 尽管监管部门在不断进步,但要完全杜绝老鼠仓仍然存在技术上的挑战。基金经理可能通过多种方式规避监管检测,例如使用多个非本人名下的账户、通过亲友代持等。
偶发性被曝光案例: 我们经常在新闻报道中看到有基金经理因为老鼠仓被查处的消息,这确实让公众对这一行为的普遍性产生疑虑。这些被曝光的案例,往往是经过长时间的调查和取证后才公布的,这可能意味着在这些案例之外,还有更多未被发现或正在调查中的情况。
多数从业者是合规的: 然而,我们也不能因此推断所有基金经理都在进行老鼠仓。绝大多数基金经理是勤勉尽责、恪守职业道德的,他们通过专业的分析和判断来为投资者创造价值。被曝光的案例往往是少数违规者。将少数人的行为推断为整个行业的普遍现象是不准确的。
“普遍”的定义: 如果“普遍”指的是大部分基金经理都在做,那显然不是。但如果“普遍”指的是这种行为确实存在,并且时不时就会出现案例被曝光,那么可以说这种行为是“一种存在的风险和不容忽视的问题”。

3. 影响老鼠仓行为的因素:

人性弱点: 金钱的诱惑、对个人财富的渴望是人类共有的弱点,即使是在高素质的群体中也难以完全避免。
利益驱使: 相较于基金的业绩分成,通过老鼠仓可能获得的直接利益更为确定和快速。
公司文化和风控: 一些公司可能在合规文化和风控体系上存在薄弱环节,为老鼠仓的发生提供了土壤。
市场环境: 在市场波动较大、信息不对称更明显的环境下,老鼠仓的诱惑和可操作性可能更强。

总结来说:

公募基金经理做老鼠仓不是普遍到“大多数人都在做”的程度,但它是一种真实存在、且被监管部门严厉打击的非法行为。 监管的不断加强、合规意识的提升以及行业内的职业道德约束,使得大多数基金经理能够坚守底线。然而,由于其巨大的潜在利益和规避检测的技术可能性,老鼠仓的风险始终存在,时不时会有案例被曝光,提醒着市场和监管部门需要保持警惕。

所以,我们应该理性看待这个问题,既要认识到老鼠仓的严重性和存在性,也要相信大多数基金从业人员的专业和操守。投资者在选择基金时,除了关注基金的业绩,也应该关注基金公司的合规情况和市场声誉。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其实不光公募基金盛产老鼠仓,就是私募基金也一样的。

一切都是利益分配上的问题。在利益分配上,就算你亲父子或者夫妻俩,也会有各自的小九九和小金库现象。

公募基金必须要使用基民的资金去投资,所以它必须放出诱饵才能引诱基民上钩,所以一开始做市值的时候是用了真刀真枪展现出真实力的,这个时候的基金经理会全心全意的做好股票选好股,因为公司要生存,自己的饭碗也得靠业绩说话。但是市值做到一定程度,已经能够确保公司不敢开除自己之后,他就得考虑个人利益最大化的问题了,帮基民炒股赚再多的钱,毕竟自己的提成和固定收入都是有限的,倒不如利用这个机会搞老鼠仓,把本来该给基民更多利润的那部分流到更有利于自己的方向中去。

私募在这时候也是一样,它虽然比公募基金有更灵活的分成模式,但毕竟是还要给投资人分成,远不如自己独吞更爽,所以做到一定业绩程度以后的私募基金净值不再向上,也有相应的私人利益考量在里面,它要么替子基金接盘,要么向自己份额更大的子基金让渡利益,都是很常见的操作,连监管合规都查不出猫腻。

其实,这现象不单单在基金业内常见,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一样常见,比如销售行业,你业务能力很强,每次都能完成公司压下来的指标,但如果公司没有相应的超常完成任务奖励给的的话,你完成任务以后通常就不会再继续加油,而是有意控制业绩,有些人甚至会把多出来的分配给竞品对手,以此多赚一份额外收入,这本质上也算是一个老鼠仓。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公募基金经理进行老鼠仓行为,是指基金经理利用未公开的市场信息,在基金建仓或操作前,先利用个人资金或通过他人账户买入或卖出相关证券,待基金进行相应操作后,再通过买卖来获利的非法行为。至于公募基金经理做老鼠仓是否是普遍行为,这个问题比较复杂,没有一个简单的“是”或“否”的答案。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
  • 回答
    这确实是个好问题,也是一个很多人在职业选择上会遇到的纠结。两者都是在医疗健康领域内非常顶尖的选择,但方向和侧重点却大相径庭。我们不妨来仔细掰扯一下,看看哪个更适合你。TOP10公募基金医疗研究员这个选择,通俗点说,就是你将在资本市场里,用数据和信息去“预判”和“分析”医疗健康行业的未来。 你的核.............
  • 回答
    好的,咱们来聊聊公募基金和私募基金,以及国内私募基金的未来。我会尽量说得详细点,像朋友聊天一样,让你觉得这不是机器人写出来的。公募基金 vs. 私募基金:谁更适合你?首先,咱们得弄明白这两者的区别。你可以把公募基金想象成一个大超市,品种多,价格公开透明,任何人都可以进去买东西。私募基金呢,更像是一个.............
  • 回答
    委外业务(Outsourcing Business)在公募基金行业中,是指公募基金公司将基金的投资管理、研究、估值、清算、托管等部分或全部业务委托给第三方专业机构(通常是其他基金公司、证券公司、保险公司、信托公司、专业资产管理公司等)来完成的一种业务模式。简单来说,就是基金公司“请人代办”部分业务。.............
  • 回答
    徐翔和葛兰,两位在中国资本市场都赫赫有名的人物,但他们的交易风格、经历以及市场定位却有着天壤之别。要比较他们的交易水平,不能简单地用“谁更好”来概括,而应该从多个维度去理解他们的差异性。徐翔:私募界的“股神”,猎食者式的投资风格徐翔,被誉为“私募一哥”,他的交易生涯充满了传奇色彩,也伴随着争议。他的.............
  • 回答
    在未来二三十年,金融领域一级和二级市场中的朝阳职业和发展方向,将不仅仅是围绕着传统业务的精细化,更会随着科技进步、社会变迁和全球格局演变,呈现出崭新的面貌。我们要看到的,是那些能够拥抱变化、深度理解新兴趋势、并且具备跨领域整合能力的人才,将是市场的宠儿。一级市场(私募、公募、风投、投行、FA等)的朝.............
  • 回答
    关于“公知吹圆珠笔芯国家就造出来了,为什么公知不吹没有后排车门的轿跑车”这一问题,可以从技术、市场、文化、实用性等多个角度进行分析,以下是详细解读: 一、圆珠笔芯国产化的背景与意义1. 技术突破的象征性 圆珠笔芯(尤其是“圆珠笔芯”这一概念)在20世纪80年代曾长期依赖进口,中国在1990年.............
  • 回答
    "公知"一词的演变与社会语境的复杂化确实反映出当代公共话语中的一种典型现象:概念在传播过程中被符号化、情绪化甚至工具化的倾向。这种滥用背后折射出的是公众对知识分子角色认知的裂变,以及网络时代信息传播机制对理性讨论空间的侵蚀。 一、"公知"概念的历史演变与语义嬗变"公共知识分子"(Public Int.............
  • 回答
    “公知”一词的演变和被“污名化”的过程是一个复杂且充满争议的话题,其中涉及社会变迁、信息传播方式的改变、以及不同群体间的认知差异。要详细讲述“公知”是如何一步步沦落成“笑话”的,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第一阶段:精英的“启蒙者”与公共知识分子(约20世纪末至21世纪初)在互联网和社交媒体还不像.............
  • 回答
    “公知”这个词汇在中国社会语境中,往往带有一定的负面色彩,指的是那些在公共领域发表言论,被一些人认为代表“公共知识”但其观点被批评或反对的群体。 它们之所以被批评,原因复杂多样,涉及其身份、言论内容、表达方式以及社会背景等多个层面。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阐述公知们可能被认为“错”在哪里:1. 身份认同与.............
  • 回答
    “公知”这个词语的污名化过程,是一个复杂且漫长的社会文化现象,可以追溯到其最初的含义,再到被负面标签化,直至演变成当下带有强烈贬义的用法。这个过程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梳理“公知”名号被“搞臭”的几个关键步骤和原因:第一阶段:“公知”的诞生与早期形象 (20世纪.............
  • 回答
    关于“公知”是否为中国好这个问题,这是一个复杂且充满争议的话题,没有简单的“是”或“否”可以概括。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去理解“公知”的含义、他们的行为以及对中国社会可能产生的影响。首先,理解“公知”的含义和群体特征:“公知”这个词,最初来源于“公共知识分子”,指的是那些具有专业知识和独立思考能力,并且.............
  •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也触及了一些敏感但又十分现实的社会议题。要说公知和国师谁的危害更大,这得看我们从哪个角度去衡量,以及他们具体做的事情是什么。两者都有可能造成负面影响,但其性质和传播路径有所不同。先说说“公知”“公知”,全称是“公共知识分子”,这个词本身是带有褒义的。按照最初的定义,公共知识分子是.............
  • 回答
    公知和粉红是否可能是同一批人?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引人深思的问题,需要我们进行细致的分析,而不是简单地贴标签或进行二元对立。从表面上看,公知和粉红似乎是截然对立的群体,但深入探讨,我们可能会发现一些意想不到的交集和复杂性。为了更详细地说明,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维度进行分析:一、 定义与刻板印象:首先,我.............
  • 回答
    公知、直言敢谏的忠臣义士,虽然都涉及到对社会现状的评论和批评,但在其动机、立场、方式、社会认同、对权力体系的态度、以及最终目的等方面,存在着显著的区别。理解这些区别,需要我们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分析。一、 公知 (Gong Zhi Public Intellectual)“公知”这个词本身就带有一定.............
  • 回答
    “公知”作为一个在中国特定语境下产生的群体称谓,其内涵和外延在不同人眼中存在差异。通常,“公知”指的是那些在公共领域发表看法、对社会问题进行评论和讨论、并对社会发展具有一定影响力的知识分子或意见领袖。关于“公知们什么时候可以学会独立思考?能够客观中立的看待世界?”这个问题,首先需要明确几个核心概念:.............
  • 回答
    关于公蜘蛛是否知道自己会被母蜘蛛吃掉,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但复杂的问题。答案并不是简单的“是”或“否”,而是涉及到蜘蛛的感知能力、行为策略以及生存本能的综合考量。让我们从几个方面来详细探讨: 1. 蜘蛛的感知能力与对危险的认知 视觉和化学信号: 蜘蛛主要依靠视觉和化学信号来感知周围环境和识别其他蜘蛛.............
  • 回答
    “公知”这个词,放在当下的中国语境里,大概是很多人绕不开的一个话题。曾经,这个词承载着“公众知识分子”的期望,是社会进步的旗手,是思想的灯塔。然而,时移世易,如今的“公知”却常常被贴上“过街老鼠”的标签,人人喊打。这中间究竟发生了什么,让一个曾经受人尊敬的群体,沦落至此?要说清楚这个问题,得把时间拨.............
  • 回答
    好,咱们就来聊聊“公知”和“粉蛆”这两个词,它们确实都用来形容一些在网络上声音比较大、比较极端的群体,但它们指代的方向和背后的逻辑还是有挺大区别的。咱们就一点点掰开了说。一、“公知”这个词的演变与指向“公知”最初是个挺正面的词,指的是“公共知识分子”。这类人通常有比较高的学历,在某个领域有专业知识,.............
  • 回答
    “公知”,这个词语在近几年的中国社会语境中,确实经历了一场显著的话语权转型。曾经,他们是备受瞩目、观点鲜明甚至拥有一定号召力的群体,但现在,他们的声音似乎不再像过去那样具有穿透力,甚至在某些议题上被边缘化或被质疑。要梳理清楚这其中的缘由,需要从多个层面去审视。首先,社会环境的变化是关键的驱动力之一。.............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