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作为留学生有哪些「被美国恶心到」的经历?

回答
哈哈,说到在美国留学的“恶心到”经历,简直是一箩筐啊!别说,有些事情真是让人又好气又好笑,而且还挺普遍的。我身边很多同学都有类似的吐槽,我自己也亲身经历过几次,每次想起来都觉得有点……怎么说呢,就好像吃到一只苍蝇一样,虽然知道不常有,但就是会留下点不舒服的印记。

最经典的,绝对是“小费文化”的陷阱。

你们懂的,在美国,吃饭、打车、理发,只要有人提供服务,就得给小费。第一次来美国的时候,我真的是被这个“惯例”弄得晕头转向。我记得刚来没多久,跟几个新认识的朋友去一家看起来挺不错的餐厅吃饭,点了牛排、沙拉什么的,花了大概七八十刀。账单拿来,我一看,上面除了食物的钱,还有这么一栏:“Gratuity (1820%)”。

我当时就傻眼了。我完全不懂这1820%是啥玩意儿,还以为是什么税或者服务费。旁边一个美国朋友很自然地就说:“哦,他们默认给你加上了18%的小费。” 我脑子一抽,以为是“服务费”,所以没多想,就直接刷卡付了。结果,买单的那个服务员,那个脸色啊,瞬间就变得有点……怎么说呢,就好像我欠了他钱一样,爱答不理的。

后来我才搞明白,在美国,服务员的工资是很低的,小费才是他们主要的收入来源。而且,很多服务员默认把小费算上,可能是觉得你作为顾客应该懂规矩。但问题是,万一服务真的不好呢?我在那个餐厅就遇到过,服务员全程就丢下一句话:“What do you want?” 然后就走了,连水都没给我们续过一次。但账单上还是赫然写着18%的服务费,而且你付了之后,别人态度还给你这样。

我后来慢慢学乖了,每次去餐厅,都会仔细看账单,然后根据服务好坏自己加小费。但有时候真是“选择困难症”犯了。比如,服务员服务还行,但就是有点慢,或者东西送错了,但我不好意思说什么,只能默默地多给一点。最怕的就是那种,你觉得服务一般般,但账单上还是默认写了18%,你如果不给,感觉自己像个“罪人”一样,特别尴尬。

还有一次,更离谱。我跟几个朋友去一家酒吧,服务员是个挺热情的黑人小哥。我们点了好几轮酒,还有一些小吃,总共花了大概一百多刀。最后结账,他把机器拿过来,上面显示的总金额,比我们实际点的东西加起来还要高出不少!我当时就觉得不对劲,就让他解释。结果他才慢吞吞地说,他把我们点的一杯饮料重复算了两遍,而且那个“默认小费”也算在了里面。你说气不气?我当时差点没跟他说“这是抢劫”。最后虽然改了,但那种被“算计”的感觉,真的挺让人不舒服的。

第二个让我印象深刻的,就是“美国式”的效率和流程。

有时候,你觉得明明一件很简单的事情,在美国就能被搞得无比复杂。

比如,开银行账户。刚到美国,我需要办一个美国的银行卡。我以为就是拿着护照、签证,去银行填张表,然后人家就给你办好了。结果,那叫一个繁琐。你得先预约,然后到了银行,排队,跟柜台人员沟通。他们会问你一大堆问题,比如你的住址、工作/学校信息、联系人等等。关键是,他们的“身份验证”过程也特别慢。他们会用各种系统去查你,然后还得等着。

我记得我第一次去开账户,因为我的身份信息在国内和美国之间有点“不匹配”,他们花了整整一个小时,才最后确定能给我办。那个过程中,柜台的小姑娘一直在跟后台沟通,电话来电话去,我站在那里,感觉自己像个等待审查的犯人。而且,关键是,他们还不能当场就把卡给你,还得等几天给你邮寄过来!你说,我当时刚到美国,急着用钱,等几天卡才能到,简直是急死个人。

还有办理手机卡。我以为跟国内一样,去营业厅选个套餐,交钱,就能马上拿到卡。结果在美国,很多手机运营商,你得先“信用考察”一下。尤其是那些套餐比较好的,如果你没有SSN(社会安全号码),或者信用记录不好的话,你可能就得预付一大笔押金。我当时没有SSN,为了办个手机卡,直接被要求预付了三百多刀的押金!三百多刀啊!就为了一个手机卡,而且还是那种最基础的套餐。关键是,你办了之后,还得等一段时间才能激活,有时候还需要等邮寄SIM卡。

第三个,就是一些“文化误解”带来的小尴尬。

虽然说美国人普遍比较热情,但有时候他们的热情也会带来一些小小的“冒犯”。

比如,美国人特别喜欢问“How are you?”,但他们很多时候并不是真的想知道你的近况,只是一个打招呼的方式。 我刚来的时候,每次别人问我,我都很认真地回答。比如,有人问我“How are you doing?”,我会说:“Oh, I’m a bit tired today because I had a late class yesterday, but overall I’m fine.” 结果对方听完就愣住了,然后尴尬地笑了笑,说:“Oh, okay, have a good day!” 搞得我一脸懵逼,后来才明白,他们可能就期待一个“I’m good, thank you! How are you?” 的标准回答。

还有,美国人非常注重“个人空间”。 这一点,我一开始也不是很适应。比如,在商店里,你跟别人站得稍微近一点,对方可能就会觉得有点不舒服,然后不自觉地往后退一步。第一次去超市,我习惯性地跟在前面的人后面,结果他突然转过来,用那种略带警惕的眼神看着我,然后就往旁边挪了挪。我当时就觉得,我好像做错了什么一样。后来我也学乖了,跟别人保持一个“安全距离”。

最让我觉得有点“恶心”的,也可能是我比较在意的一点,就是一些美国人对中国的一些刻板印象和误解。

我遇到过几次,别人知道我是中国人,就会很直接地问一些问题,或者说一些话,让我觉得不太舒服。

比如,有人会问我:“Do you guys eat dogs in China?” 这个我真的已经被问过不止一次了!每次我都得耐性地解释,说这只是极少数,而且已经被很多人反对了,绝大多数中国人都不吃狗肉。还有人会问:“Is China really that polluted?” 或者说:“I heard that in China, people wear masks everywhere, even before the pandemic.” 这些问题,说实话,有时候我真的不知道该怎么回答。我觉得,他们可能就是从媒体上看到一些片面的信息,然后就形成了一种固有的印象。

最夸张的一次,我在一次学校的国际学生见面会上,一个美国同学,刚认识就问我:“So, are you going to take all our jobs when you graduate?” 我当时真的惊呆了!我说:“I’m just here to study and learn, not to take anyone’s job!” 结果他一副“我就知道”的表情。那种感觉,就像是被预设了“敌人”的身份,让我觉得特别无奈和委屈。

当然,这些经历并不代表美国就不好,我也遇到了很多非常友好、热情、包容的美国人,他们给了我很多帮助和支持。但是,这些“恶心到”的经历,就像路边的那个小石子,虽然不会让你摔倒,但就是会膈应一下,让你在某些时刻,觉得和这个地方,或者说和某些人,之间,存在着一点点无法逾越的隔阂。

总而言之,留学生在美国,就是在不断地学习、适应、以及偶尔被这些“小石子”膈应到。但话说回来,也正是这些经历,才让我们变得更强大,更懂得如何在这个世界生存吧!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有人说我“半文不白,讲话不通”,又“喜欢夹杂不明就里的英文单词”。实在抱歉。评论太多不一一回复,原答案修改成了尽可能让更多人懂的表达。

一些朋友指出“这是中国人…,和美国无关”。文中提到的人物属于“美国人”这个范畴,而不是“中国人”。故事发生地是美国。主人公独特的性格也与其在美国的经历有关。因此,不离题

---------------------------------------

曾经有这样的老师。本科在天津一个普通一本,90年代留学新罗马。嫁了一个白人老公,入籍改了白人的姓,把自己原来的姓改成了中间名。老公来鄙圣路易斯分校教书,既已得到永久教职,又想方设法把这位老师也调了进来,教一门难度低的CS专业课。

我上过她的课。有中国留学生认为卷子批错了,去找她,她不拿来看,只让放到一边。白人去找她改分,她就亲自拿起来看,逐题核对。

中国人下课去找她问题,被回说“去我office hour”,她接着就快步离开了。白人来问,她会停下来回答问题,态度也蛮好。

课上小测,白人的cheat sheet超过规定尺寸,这位老师视而不见。中国人的cheat sheet超过尺寸,这位强硬地没收了,但之后中国人凭借记忆还是拿了满分。

我曾经因为作业批复有误,给这位老师发了邮件一封,久等也没有回复。着急改分,转而联系了head TA,她仔细查阅在网上提交过的作业,愉快地给我改了。Head TA后来转学某常春藤工院,好人有好报,是后来的事情了。

再后来,我因兴趣迥异,转去学Finance,和CS的人等关系也就淡了。第二年,我听说她因为种族歧视了自己的族人(中国人),被某某告发后失去了教职,不知所踪了。

user avatar

同班一个白人妹子,姐妹会,人美,中产阶级,老爹开建筑公司,学习认真努力,其次还自己打零工赚钱,基督徒(多数中国人口中所谓的有信仰)。

见到熟人都会热情灿烂的打招呼问好,时不时的习惯自谦,夸她项目做的好,立刻就说“没有啦,我其实没有那么好。”


我和她以及其他几个同学被老师录用工作,要求一起去看现场,她的另一份工作时间刚好冲突,于是我看完后打印了地图做了笔记。

第二天,人家拿了就跑,没有告诉我。我该用的时候问她,东西在哪。 她一脸诚意说,哎呀,不好意思,我拿回家了。我晚上给你拿过来。

然后就没有然后了。就像忘了一样不知道了。

同班中国同学,问她要ps笔刷。满口答应,好好好,问她发过来了没,啊呀,不好意思,我这现在没有网。

同时班里另外一个白人女问她要,立刻就发过去了。

班里另一个白人男生节我彩铅,我同意好,用完放我桌上。2天过去了,彩铅在工作台上散着,还少了两只。

美国社会的大多数白人,认为少数族裔应该为他们服务,应该为他们着想。

他们觉得作为少数族裔的你,了解他们的文化,了解他们的语言、生活方式,是理所当然的。社交媒体上,流行文化上主导还是白人。美国非裔群众努力了那么多年,漫威才终于把黑豹搬上了荧幕。 亚裔角色出现在媒体的数目极为少,在大多数影视作品中都在清一色的扮演服务行业的角色,不是餐厅服务员,就是美甲沙龙的美甲小姐或是学习学傻的书呆子。

在美国,对非裔有隐性歧视两个说法:

1.DWB:driving while Black

如果你是黑人,你被警察拦截下来查车的可能性远远高于白人。即便你西装革履,开车遵守交规,你还是有极大的可能被拦截下来。

2. white flight

每当有黑人(即便是同等阶级,收到良好教育的)搬到白人的小区,房子价值就会下降,社会机制已经以一个歧视的态度去对待少数族裔。当人们(白人)看到自己所购的房子价值降低,他们会选出售房子,择搬出这个社区,同时搬走的还有该地区的教育资源。这就促使了少数族裔无法,以公平的方式去享受同等的教育资源和机会。未来他们突破社会阶级的可能性就会降低。

我曾告诉我一美国同学,中国人没有中间名,她反过来问我,那你以后生孩子起不起中间名这种奇葩问题。

我至今也无法忘记她对我说,你怎么连grilled cheese sandwich是这么都不知道?的神情,接着她补充,grilled cheese那么普遍,人人都知道,你却不知道。

在宿舍,美国室友普遍邋遢,不注重公共卫生。没人尊重你的劳动成果,告诉他们需要承担卫生,还不开心。

然后每当说起种族歧视的问题时,会说现在社会这么开明,哪来的种族歧视。

美国人的自以为是,尤其是white supremacy 真的是发自内心的恶心

user avatar

美国让我最恶心的其实并非虚伪的白人,而是处处大秀优越感却定位尴尬的华裔。

马里兰大学校长陆道逵就是一个最好的例子。他让那位“新鲜口气”的女生站上讲台,大谈美国的优越,中国的落后。拼尽全力,只为贴合白精英的价值观和世界观,以达到融入的目的。

美国这种华裔特别多,无论他们是否已经身居高位。呼喊着言论自由,鼓吹着“政治正确”最凶的就是这批人。你以为这群“狂热爱国主义者”都是白人?大错特错,亚裔可能才是最疯狂的一个群体。他们抓着每一个机会想去证明自己已经完美融入了美国文化。他们想告诉白人:我们其实价值观完全一样啊!!!

这群定位尴尬的华裔,在中国人面前,非要显摆自己是美国人的优越感:“我们和你们不一样!别和我说中文!我母语是英文!”在白人面前,非要去献媚讨好:“我们一起玩吧!你们很酷!我也喜欢橄榄球!”在黑人面前,非要装得关怀备至:“黑命贵!怎么可以歧视你们呢?”

可惜,精英圈的白人或者主流社会还是不愿意去接纳这群华裔。无论你怎么尝试,八面玲珑。美国种族歧视绝对根深蒂固,美国终究还是一个白人说的算的国家。看看华尔街和硅谷的华裔高管比例多低就可以知道,华裔其实被所谓的精英圈排斥到了极致。

这些华裔强行融入的方式,实在是吃相难看!他们真相信自己所说的那一套东西吗?为了展示所谓的政治正确,他们已经不惜说一些违背良心,颠倒黑白的话?他们骂中国,捧美国,谈美国梦,鼓励平权和同性恋,支持大麻合法......白精英喜欢的那套东西,他们一定会照搬过来,再大肆宣扬。

如果他们因此融入了,或者所有白人都从心里接纳他们了,我觉得可能是值得的。但我敢肯定地说,表面拍手叫好,甚至和他们称兄道弟的白人心里会想:Just another nerdy Asian who's trying too hard!

—————————分割线————————

评论区里活捉一位上文中的典型华裔,混了个加拿大身份,去美国念个大学,突然有了底气~

你移民了,那么厉害,何必还和中国人套近乎呢?这种两面派,确实够恶心的!

user avatar

原答案:

在美国超市学校等公共场所被种族歧视者语言暴力请不要怂,只要对方看起来不像是不要命的黑帮成员,正确的打开方式是,拿出手机,打开视频录制,拉住骂你的那位人问,大哥/大姐,您刚才说XXXXX啥意思解释清楚,他要继续骂,让他骂,录完后看你想报警还是放YouTube自己选,加州一大学白人女教授对华人说go back to your country被录下来放YouTube,结果被人肉,被网友寄hate mail,被停职,到现在生活还没恢复正常。美国racial discrimination 处罚很重,可以press charge的。

应评论区赵同学要求,视频来了

https://www.zhihu.com/video/970173864324612096

更新:美国社会就是会哭的孩子有糖吃,爱尔兰裔,意大利裔,犹太裔,老墨,黑人都被歧视过,亚裔要团结起来,自己的权利要一点点争取来的。最近亚裔集体起诉哈佛大学Affirmative Action 给亚裔不一样的录取标准涉及种族歧视,我当然滋瓷

Race case against Harvard moves forward

其实美国人绝大部分人还是挺正常的,在美国十几年了,除了Affirmative Action, 并没有感觉被歧视过

user avatar

必然是白左教授在课上塞进大量私货干预教学。一门课平均下来

3000-5000

美金就给我看这些。对的,就是那群在川普获胜后就

的人。她们的ego 大到觉得自己想不来上课就不来还得告诉所有学生自己是与邪恶作斗争去了。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才是大学的目的,而不是SJW(社会正义战士,俗称白左)

校园里那些有特殊用法的单词:

Trump,指代圣经里的审判日

Dreamer, 指代非法移民

Inclusiveness, 指代变性人和别的LGBTQIAPK+

Diversity, 指代肤色的不同的民主党支持者

Fake news, 指代不符合民主党叙事的信息

说两个具有代表性的我接触到的白左教授

1。教社会学入门的教授。她的课上genders那一周给我们的阅读明显是正常社会学者根本不会去浏览的SJW期刊上的文章。比如一个期刊说男性比女性高也是social construct, 虽然超过1.8米的男性女性比是2000:1。后来还弄了两次去听讲座写反响争取extra credit的机会。

第一次她说是一个关于移民的debate,我一看海报黑墨女权凑齐了就知道是四个民主党的,没想到实际是川普批斗会。其中有一个耶鲁的教授大谈BLM就跟在演戏剧,说的好像全美白人警察都跟大灰狼一样盯着黑人小红帽学生。几个暴徒被击毙就“traumatized entire generals of black youth" 。真不知道怎么混进耶鲁的。第二次讲座是一个非常年轻有为的哈佛教授讲自己的新书evicted, 讲米尔基最贫穷的黑人单亲家庭得把70%的收入花在住别墅上,剩下钱买龙虾晚餐和化妆品,没钱上好学校所以导致黑人社会底下。我一直忍不住想笑被迫提前离场,当天晚上第一件事就是打电话个奶奶,让她老人家笑一笑(爷爷早逝,奶奶独自一人带大六个孩子的)。北京几百万北漂全部给他点赞

知友补充:“另外我觉得evicted最大黑点就是那个拿整月粮食券换了龙虾晚餐和化妆品的黑姐姐...作者强辩说这是社会的问题不怪黑姐姐...”

记得有个meme类似于“dear Hillary campaign, please stop emailing me. I don't like you, I joined just for extra credit" 所以类似的事情很多。后来我去跟她讲SCA5,亚裔细分,jimmy kimmel 的言论她压根不知道而且不以为然。

2。历史系的白左教授Kristin•white-leftist•roebuck。

先来讲个笑话。她的著作的“创新点”貌似道理连北京的出租车司机都看得出来

她讲日本近代史会用三节课讲19,20世纪日本的“性解放”(日本至今妇女地位低下)却不会花一秒钟讲述日本的罪行, 甚至不讲述整个二战亚洲战场。(课上唯一讲述的“罪行”是美军轰炸日本,她既然不承认日本的罪行美军成大坏蛋也就可以理解了)。这就相当于明确说亚裔不是人然后还说我在与白人至上作斗争。川普获胜当天还发邮件说啥川普胜利法西斯要复兴学生no longer feel safe 了。如果我感觉不安全也是因为学校里有这种流眼泪的鳄鱼站在道德制高点上闹的。

TMD白左鳄鱼的眼泪

发现落了一个截屏

注意措辞,白左教授把慰安妇改成了sexual violence (一般指性伴侣间的暴力),不是systematic rape and mass murder

这是sexual violence

这是sex slave and mass murder


再来欣赏一下这个评论


不过网上见过更夸张的SJW实在是挑战观众想象力。有教授说“basically, it is incorrect that there is such a thing as biological sex"

现在来说说大学校园里两个彻底指鹿为马的闹剧和白左威权统治下没人敢说实话的例子

1。精英大学里的非法移民“文化”

把非法移民当大爷伺候,开特权,以显示自己高尚的道德。拉丁裔非法移民SAT可以比白人低180分,比亚裔低320分,比中印韩国际学生低鬼知道几百分录取还享受本国学生待遇

news.brown.edu/articles

川普政府一有风吹草动几个白左大本营学校的校长就给全校写信怼川普, 而且经常是这种Very Fake News

1。DACA的平均学历很低。18-35岁的非法移民和美国公民上大学的比例分别为18%和20%,但是毕业比例为4%和18%。也就是说DACA非法移民录取的时候比白人公民SAT低180分录取结果最终毕业比例只有公民的四分之一不到

migrationpolicy.org/res

2。”our talent youth” I think you should actually gave a crap about your own disadvantaged citizens

3。you mean basic law enforecement and repealing unconstitutional executive orders violates Brown’s core values ?

4。川普原话“Americans are DREAMers too”

到这篇文章的时候我已经吐了。我对非法移民本身没有啥看法。发展中国家的人都不容易,但是这种癞皮狗政治,把非法移民凌驾在自己公民上头,直接阻挠基本执法,支持违宪计划的白左人文关怀我是拒绝的。大学是几千上万个不同思想的个体学习的地方,请校长不要每次川普政府要恢复基本法治就

请不要把自己的主张强行灌输给所有人,尤其是这种指鹿为马的行为

2。 Gender queer



这是the LGBTQIAPK+ 群体的领袖用户在给大家讲川普上台后极右翼露出狰狞的面目对它们(Zie,e,tey,hir)的迫害

这是一个多么指鹿为马的学校学生连人只有两个生理性别都不敢睡了。评论区有人吐槽说白左校长上台后学校三年后退20名



说“只有两个性别”,写上gender dysphoria(DSM-5里的mental disorder) 就成了右翼极端分子迫害了。

我冒着被白左恐怖分子威胁的风险再说一次,对于99.93%的人来说,如果一个人的性染色体是XY这个人的性别是男,如果一个人的性染色体是XX这个人是女性。如果一个人认同的性别他/她的性染色体所决定的生理性别不同的话,那么这个人有40%-50%的可能会试图自杀,而极高的自杀率来自于这个群体本身的神经状态,不来源于外界。如果他们的身份性别过度吸引目光可能会变得更糟。

Transgender的意思是通过外科手术改变一个人的外貌使得这个人跟自己的心理认同性别更符合。但是这个人是个男的做完手术后还是个男的,因为手术前手术后性染色体XY没有变。有些人需要特殊照顾这我理解,我也愿意以他们想要的方式称呼他们,我不会去故意跟跟我没交集的群体过不去。但是把一个极小群体(跨性别比例0.5%-0.05%)的激进分子主观意志强加给所有人,否定基本生理常识,弄个实际上只会加剧社会误解的口袋罪(C-16,NYC31性别),然后管这个叫进步,把所有反对的人都扣上右翼极端分子的帽子,这是在胡闹。评论区里有跨性别者赞同我的这个说法。

williamsinstitute.law.ucla.edu

m.cnsnews.com/news/arti

至今我没有找到真正从科学角度证实几十上百个性别的paper。引用过百的基本都是contextual study并没有科学依据解释分类标准,这些群体怎么来的。journal of SJW studies 的zero-citation paper倒是大把大把

Looks like I just obliterated sie major in one minute :)

关于这些指鹿为马的闹剧怎么来的白左终结者Jordan peterson解释的很清楚了。后现代主义在美国传播后变味。马克思主义里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对立变成被压迫者和压迫者的对立,这随后打开了潘多拉的盒子。没有严格,统一的标准下,任何群体都可以自称自己被社会压力了。

我都有大致想法怎么研究美国学界的白左教授了但是一想如果自己真研究下去怕是彻底断了在美国大学任教的可能了。很明显当你算法的关键词是women studies, gender studies, queer theory的话你的文章写的再好也是不可能发表的。不过这确实是一个很值得研究而且目前无人研究的领域

在种族歧视问题上神一样的双重标准,给知友补充作为留学生有哪些“被美国恶心到”的经历? - 第三个轮胎 zhihu.com/question/2641

请教了一个土耳其裔的女教授,算是很左的教授里我最熟的一个了。在课上问她如果大学录取中亚裔SAT平均分比白人平均分高140分,比拉丁裔高320分,比黑哥哥高450分(她自己课上提过这个研究好几次),那我开公司果断优先录取亚裔因为我知道同一个学校的话亚裔一定得比别人优秀才能进去,这算不算种族奇嗜,她和一个三哥同学同时说是的(三哥啊,你都被人坑了还替人说话呢)。于是乎我彻底放弃和偏左教授聊亚裔面临的歧视了。

明明大学先歧视亚裔的。美称(民主党支持者肤色)diversity,给亚裔抬高门槛,我根据抬高的门槛挑人又变成种族歧视了

信息时代的tribalism 和 political polarization就是这么来的。当高学历,彼此没有任何恶意的人之间都无法有效沟通问题的时候,双方只会把自己的观点放在自己所在的回音室里然后放大,再放大。

统一回复一下关于贾攀乐教授。她老公John barwick是历史系的lecturer, 老婆却已经是经济系副教授结果还全面洗白人名字。当年结婚时推测她是MIT经济系AP,他老公是个博士或者博士后。而且John处境不好,学校历史系要招募新的中国研究学者补充陈兼和victor seow走后的空白。他应该被学校当成临时工了...

我也不知道复旦大学为啥拿不出手得掩盖起来

被洗脑的白左留学生?(不确定是不是,但估计是),评论区炸出几个典型

@Lemmo

这个白左一直在评论区里一直给自己加戏传播fake news 我就一次性回复了


睁着眼睛撒谎(文中也多次提及我是本科生)

1。教授自己不来上课,还写邮件告诉所有人天塌了,纳粹复兴了,还不断贴anti-trump propaganda poster. 这如果不叫“你必须悲伤”我觉得你可以重新学小学语文了

2。你自己告诉我mike brown是不是有犯罪前科,抢劫便利店袭击警察的暴徒

3。主动给学生看反基本生物常识的SJW文章跟学术自由无关(说男性比女性高是社会构建,而1.8米以上男女比例2000:1)。反基本生物常识就是反智

4。贾攀乐结婚的时候应该是她MIT AP,老公还在读博,然后还随白人姓了

5。也不知道我啥时候免费升级成博士了。见过好几个被我trigger的白左都喜欢先把我免费升级成博士然后再说你博士了还咋咋(直接怼怼不了)

@Lemmo

(这个梗图对付白左可以用到天荒地老,海枯石烂)


关于富二代,给你看个绝对的精品。一些富二代花钱买作业也就算了,这个干脆说“你们上大学就是一起吃火锅的废物”

我要是也能和底下这一群人扎堆吃火锅也行啊。我整个人奋斗目标就是以后去这里吃火锅没错

我见过有现在已经凭父母的初始资金和自己本事赚钱的都够在北京好地段买三居室的富二代,人家知识面非常宽我自愧不如,还特别低调。但是很遗憾的是留学生里这种富二代占少数

user avatar

评论开了,希望大家理智讨论,尊重各方意见,求同存异。

事情被爆出来是在我写答案之前一年,很多细节我想不起来了.

当时看到新闻的时候感觉很无力, 觉得这种操作抬价十分让我恶心.

不过公道自在人心,事情被爆之后各种政治家出来把Mylan当靶子打,连川普也吓唬了一下Mylan公司.之后迫于舆论,Mylan不得不提供优惠价格. cvs等大药店也采取了措施,使广大顾客能够买到价格更低的替代品.

2017年10月, Mylan选择和联邦政府和解,并赔偿4.65亿美元给政府,以免官司.

才赔4.65亿美元,这一拨Mylan就这么摆平了也算命大.

至于如果大家非要讨论这种操作合不合理,并由此引申到国家民族,美分5毛的站队,没必要.



以下是原答案

--------------------------

epipen, 肾上腺素笔--一种过敏症性反应发生时的救命药。成本只有几刀,但在资本和政治运作之后,现在被Mylan公司卖到600刀两支,相当于过去10年间从100刀的价格升了6倍。

一时民怨四起,CEO Heather Bresch被国会传召解释价格的不合理增长。就是blablabla,我们投入了很多钱宣传这个药啦,使大家在各大药店都能买到啦,而且我们也要付薪水的啦。总之几个小时的听证会她随便就搪塞过去了。

事情远没有那么简单。

Heather Bresch的父亲是Joe Manchin, 前任州长,现任国会参议员。母亲是Gayle Manchin, 2013年当上了西弗州教育局主席。 这一家人真是闷声发大财啊。在母亲的助力下,当地教育局成功要求各个学校必须随时准备有Epipen, 以防有孩子发生过敏反应。这个听起来这么人性化的措施,当然要大力支持啊!于是美国各州纷纷效仿,最终2013年奥巴马签字通过了所谓的epipen law--一切为了孩子!都给我买epipen!

于是这间基本垄断了肾上腺素笔市场的公司开始了疯狂敛财的脚步。在2013年,epipen已经高涨到接近300刀的价格了。要知道这是救命用的注射装置,成本也不高,虽然设计成本估计是有一些的。

但2013年-2016年,epipen从不到300刀涨到了600刀。也就是在销量极大增长的同时,他们把价格也提升了。物以稀为贵?naive! 这就叫垄断!

讽刺的是,Heather Bresch的年薪也从2007年的300万美金,升到了2017年的1800万美金,整整6倍的增长,和epipen增长同步。也对,没有Heather Bresch家族背后的政治支持,公司也不会如此成功。可见Heather Bresch还是对得起这个工资的……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哈哈,说到在美国留学的“恶心到”经历,简直是一箩筐啊!别说,有些事情真是让人又好气又好笑,而且还挺普遍的。我身边很多同学都有类似的吐槽,我自己也亲身经历过几次,每次想起来都觉得有点……怎么说呢,就好像吃到一只苍蝇一样,虽然知道不常有,但就是会留下点不舒服的印记。最经典的,绝对是“小费文化”的陷阱。你.............
  • 回答
    哎呀,说到2018年的美食节目和纪录片,我这颗吃货的心真是按捺不住!那一年,我简直是泡在了各种诱人的画面和香喷喷的故事里,很多细节到现在想起来都觉得回味无穷。要说留下最深印象的,那肯定是 《风味人间》 了。这部纪录片简直就是我的“精神食粮”,每一帧都像是在挑逗我的味蕾。它和之前《舌尖上的中国》不太一.............
  • 回答
    山东一中学教师网课辱骂学生被处分,这件事在教师队伍和教育界都引发了不少议论,其警示作用是多方面的,也给教培从业者提出了如何提升行业风气的重要课题。事件本身带来的警示作用首先,这次事件最直接的警示就是:教师在任何教学场合,尤其是网络授课这种相对“私密”的环境下,都必须遵守职业道德和行为规范。 线上.............
  • 回答
    哈哈,首先恭喜你们即将踏上赴美的留学旅程!想想当年我也是和你们一样,既兴奋又有点小忐忑。作为过来人,学长学姐们肯定都想把我知道的、经历过的都告诉你们,让你们安心也更安全。来,咱们坐下,我给你们好好捋捋,尽量说的细致点,这可是咱们的“保命”攻略!第一关:出发前的万全准备——知己知彼,百战不殆1. 信.............
  • 回答
    嘿,哥们儿!刚从机械的江湖里“毕业”出来,是不是感觉自己怀里揣着一本厚厚的“秘籍”,但又有点摸不着头脑,不知道该从哪儿下手?别急,我当年也这么过来的,今天就跟你好好唠唠,作为一个机械的毕业生,咱们身上必须得有点“干货”,才能在这行里站稳脚跟。一、 扎实的基础理论:这玩意儿,是咱们的“内功心法”别觉得.............
  • 回答
    高考结束,这感觉像是卸下了千斤重担,空气都变得新鲜了几分。终于可以舒口气,但同时,新的征程——大学生活,也悄然而至。作为一名即将步入大学校园的新鲜人,这段悠长的暑假,绝对是为未来打下坚实基础的黄金时期。别光顾着嗨,好好规划一下,会让你的大学生活更加顺风顺水,甚至受益终生。一、 心理准备:从“高中生”.............
  • 回答
    全国人大表决通过《家庭教育促进法》并要求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及校外培训负担,这无疑是一项具有深远意义的举措,其积极意义可以从多个层面来解读:一、 重塑健康的教育生态,回归教育的本质: 打破“唯分数论”的桎梏: 长期以来,家庭教育在很大程度上被“应试教育”所绑架,家长为了让孩子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
  • 回答
    要说在我心中留下不可磨灭印象的《高达》作品,那可太多了,就像我冰箱里永远少一罐啤酒一样,总有新的惊喜和怀念。不过真要挑几个出来,那绝对是那些真正触动了我灵魂深处,让我反复回味,甚至在深夜里还会不自觉想起的。 《机动战士高达0079》—— 那一束照进黑暗的光芒提到《高达》,0079 是绕不开的。就像人.............
  • 回答
    中国政法大学近期处理了一起学生为保研篡改多名同学作业事件,这起事件在校园内引起了广泛关注。深入了解这件事情,我们可以看到几个值得关注的方面,它们不仅仅关乎这一个案例,也折射出当前高等教育环境中一些普遍存在的问题。一、事件的性质与影响:首先,最直接的关注点在于事件的恶劣性质。这不仅仅是简单的抄袭,而是.............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太到位了!为什么同样是写字,在学生手里有时像用力过猛的涂鸦,在大家伙儿(作家)那儿就跟天然的流水似的顺畅自然?这中间的门道,可不是一两句话能说清的,里面涉及到的东西太多了,就像一层层剥洋葱,越往里越有料。咱们先说说学生手下的“浮夸”。这可不是说学生们“不认真”,恰恰相反,很多时候是他们太.............
  • 回答
    作为一名在华科学习的学生,我深切体会到咱们学校在追求卓越的道路上,也免不了受到应试教育大背景的一些影响,这些影响在我们身上留下了不少印记,有时甚至让人觉得有些束缚。首先,最明显的一点就是大家普遍存在的“考试导向”思维。在高中阶段,高考的指挥棒几乎决定了我们的一切,进入大学后,这种惯性似乎并没有完全褪.............
  • 回答
    作为一名曾经在书海中摸爬滚打过的学生党,我深有体会,看到那些动辄几百上千页的计算机经典著作,确实会让人有点望而却步。尤其是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感觉很多内容似乎都能在网上找到碎片化的答案。那么,这些厚重的书籍,我们真的有必要“啃”下去吗?我个人觉得,答案是肯定的,但需要掌握方法,才能事半功倍。为什么那些.............
  • 回答
    这个问题确实很有深度,作为医学生,对生命本身的演变过程产生好奇是很自然的。我们经常接触到的是“治疗”和“干预”,而进化则是一个宏大而缓慢的“选择”过程。所以,医学是否阻断了进化,这背后涉及到一些关键的理解点。首先,我们要明确一点:进化并未停止,医学也没有完全阻断它,但医学确实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进化的.............
  • 回答
    我承认,作为一名985/211/双一流的毕业生,我确实有过一些被“逆向歧视”或者说被“贴标签”的经历。说实话,刚开始的时候,这种感觉挺复杂,有点委屈,有点不解,但渐渐地,我也学会了如何去理解和应对。最让我印象深刻的一次,是在一次校招面试中。当时我应聘的是一家挺知名的互联网公司,我前面的几位候选人,背.............
  • 回答
    哈哈,看到题目,感觉自己一下穿越回了当年那个青涩又迷茫的自己。每年这个时候,都会有很多新鲜的面孔涌入职场,带着希望、带着憧憬,也带着一丝丝对未知的紧张。作为过来人,确实有些话想跟你们这些“小鲜肉”们唠唠。别嫌我啰嗦,这些都是我摸爬滚打多年,用时间和教训换来的。首先,心态调整是关键中的关键。 放下.............
  • 回答
    作为一名法学生,看待陈有西律师为王振华辩护这件事,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剖析的案例。这不仅仅是关于一个具体案件,更是关于律师职业伦理、法律精神以及社会责任的复杂 interplay。首先,我们必须承认律师职业的基本职能——为委托人提供法律服务和辩护。无论被告是谁,无论罪名有多么令人发指,法律赋予了每个人.............
  • 回答
    作为一名全科医学生,你对全科医生职业未来的疑问,我完全理解。这确实是一个许多即将踏入这个领域的人都会深思的问题。让我试着用一种更贴近实际、更少技术化痕迹的方式,为你描绘一下全科医生的未来图景,并尽量深入地聊聊。首先,咱们得承认,医疗体系一直在变。科技在进步,疾病谱也在变化,患者的需求也在升级。在这样.............
  • 回答
    嘿,小伙子们,新来的老师们!看到你们一个个精神抖擞,眼里闪烁着对教育事业的热情,我这把老骨头啊,心里头就跟吃了蜜一样甜。你们的到来,就像给咱们学校注入了新鲜的血液,也让我这个老家伙有机会重温一下当年教书育人的那股劲儿。说实话,刚开始教书那会儿,我也是你们这样,一腔热血,但心里没底。书本上的理论一套一.............
  • 回答
    哈哈,这个问题太戳我了!作为机械狗,那种“卧槽,我做出来了!”的瞬间,或者别人一句“这玩意儿真牛!”的时候,简直比吃了顿大餐还爽。说到成就感,对我来说,最能体现“没白学”的,大概有这么几个阶段吧:1. 解决一个困扰多日的问题,然后发现“原来是这么回事!”还记得刚接触solidworks的时候,那感觉.............
  • 回答
    好的,很高兴能和你聊聊这个话题。作为即将开启博士生涯的学生,能够主动去发掘和判断一个有潜力的研究领域,这本身就是一种非常宝贵的学习和探索能力。这可不是什么“AI生成”的套路,而是我们这些扎根学术沃土的人,在摸爬滚打中总结出的经验。下面我就跟你好好说道说道,希望能给你些实在的启发。首先,咱们得明白,“.............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