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探测器进入各种行星的大气层都是加个隔热层很快地摔下去,能不能早早开伞慢慢飘下去?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特别好,也击中了很多人对太空探索的直观理解——“为什么不能早点打开降落伞,慢慢地降落呢?” 实际上,行星大气层和地球的大气层有很大不同,而且我们探测器在设计时,也面临着一系列复杂而严苛的挑战,这使得“早早开伞”这条路走不通。

咱们一件一件地聊。

1. 为什么探测器进入大气层时,首先是“摔”下去,而不是“飘”?

你说的“摔下去”其实是一种非常形象的描述,但更准确地说,是高速进入大气层,并依靠隔热层抵御剧烈摩擦产生的高温。

巨大的速度差: 探测器从太空前往行星,那速度可不是咱们汽车开车的速度。为了摆脱地球引力,或者从遥远的星际空间抵达目标行星,探测器本身携带了巨大的动能,速度可能达到每秒几十公里,甚至上百公里。这么高的速度,即使行星大气层密度不高,也会产生非常可观的阻力。
空气动力学加热: 当探测器高速冲入大气层时,它并不是“穿过”空气,而是“挤压”和“压缩”空气。空气在探测器前方被极度压缩,分子之间的碰撞变得异常剧烈,能量以热量的形式释放出来。这种现象叫做绝热压缩。想象一下你快速给自行车打气,气筒会发热,原理是类似的,只不过在太空探测器进入大气层时,这种效应被放大了无数倍。
等离子体鞘: 随着速度越来越快,被压缩的空气温度会急剧升高,高到空气中的分子会电离,形成一层炽热的等离子体。探测器会被这层高温等离子体包裹起来,这层等离子体会在探测器周围形成一个“鞘”。
烧蚀与隔热: 探测器外壳的材料会被这些高温的等离子体烤得发红,甚至熔化、蒸发。所以,我们看到探测器会有一层厚厚的隔热层(通常是特殊的烧蚀材料)。这层材料的作用不是“隔热”防止热量传进来,而是主动牺牲自己,通过烧蚀、升华等物理化学过程,带走大量的热量,就像一块“牺牲品”,用自身物质的损耗来保护内部的结构和科学仪器。这个过程叫做“烧蚀隔热”。

所以,探测器首先要经历的是一段“燃烧”般的旅程,用最坚固、最能耐高温的隔热层硬抗住这种极端的热量,才能不被烧毁。

2. 为什么不能早早打开降落伞,慢慢飘下去?

这就涉及到了行星大气层的特性、降落伞的工作原理以及科学探测器的需求。

大气层密度:
地球: 地球大气层密度相对较高,并且随着海拔降低而显著增加。一开始,探测器速度非常快,但大气层密度较低,隔热层主要负责应对高温。当速度逐渐降低后,大气层密度足够大,降落伞才能有效地工作,提供足够的阻力来减缓速度。
其他行星(例如火星): 很多行星的大气层密度比地球低得多。比如火星,其大气压只有地球海平面大气压的约1%。这意味着,即使你打开降落伞,它产生的阻力也非常有限,不足以在短时间内将探测器的速度降到安全着陆的程度。
金星: 金星的大气层则完全是另一个极端,非常稠密,而且主要是二氧化碳,温度极高(400多摄氏度),压力是地球海平面压力的90多倍。在这种环境下,降落伞会承受巨大的压力和高温,材料的选择和设计会非常困难,而且降落速度会比在地球上慢很多。

降落伞的工作原理:
降落伞是通过增加空气阻力来减缓物体的下落速度。它的效率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大气密度和物体与空气的相对速度。
高速时的隐患: 如果在速度极快、大气密度不高的时候就打开降落伞,会发生什么?
撕裂: 巨大的空气动力载荷会瞬间作用在降落伞上。降落伞就像一面帆,在高速风的作用下会承受巨大的拉力。如果速度太快,降落伞的材料和连接结构可能会承受不住,直接被撕裂。
效率低下: 在稀薄的大气层中,即使打开了降落伞,提供的阻力也远不足以显著降低速度。它可能只会稍微减缓一点点速度,然后依然以非常快的速度继续下落。
不稳定: 高速下降时,大气流动往往非常湍流,这会让降落伞不稳定,产生严重的摆动,可能导致探测器失控。

科学探测器的需求:
精确着陆: 许多科学任务需要探测器精确地降落在特定的区域,例如一个古老的河床、一个可能存在生命迹象的陨石坑,或者一个可以进行科学考察的山丘。
多阶段减速: 为了实现精确着陆,通常需要一个多阶段的减速过程。
第一阶段:大气进入和减速。 在这一阶段,隔热层是主角,它利用自身烧蚀带走大部分高速带来的动能和热量。
第二阶段:降落伞减速。 当速度降低到一定程度(例如音速以下,或者在一个相对安全的速度范围内),并且大气密度允许时,才会打开降落伞,进一步减缓速度。
第三阶段:推进器/反推减速。 即使有了降落伞,速度仍然可能太快,无法直接着陆。因此,很多探测器会配备反推火箭,在距离地面几百米甚至几十米的时候启动,提供反向推力,实现最终的软着陆。
第四阶段:着陆腿/气囊缓冲。 最后,着陆腿、安全气囊等缓冲装置会在接触地面时吸收剩余的冲击力。

总结一下:

探测器进入行星大气层,首先需要穿越的是一道“火焰之门”。隔热层是为了在最危险、最热的阶段保护探测器不被烧毁。过早打开降落伞,在速度极快、大气密度可能不足以支撑降落伞有效工作的阶段,只会面临被撕裂、效率低下或失控的风险。

行星大气层是一个动态变化的介质,减速过程是一个精心设计的、多阶段的工程挑战。它需要在最严苛的条件下先“熬过去”,然后根据大气条件和自身速度,逐步换用不同的减速工具,比如降落伞、反推火箭,最终才能安全、精确地抵达行星表面,开始它的科学使命。

所以,不是我们不想早点用降落伞,而是行星大气层的物理规律和我们对科学探测的严苛要求,不允许我们这样做。每一次成功的行星着陆,都是一次对物理学、材料科学和工程技术的极致考验。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是一个超音速降落伞的问题。以好奇号(火星科学实验室MSL)为例,进入火星大气层的初速度大约是每小时1.8万km,此时高度大约是120km,而经历了2100度高温和剧烈减速阶段后,直到11km高度才打开降落伞,此时MSL着陆器的速度已经降低到每小时2000km,即每秒550米。火星和地球相比大气稀薄的多,密度比地球大气低1-2个数量级,火星大气这个高度上的声速是240米/秒,也就是说开伞速度远超声速,大约是2.3马赫。

我们知道,物体在流体中受到的阻力与空气密度、运动方向的投影面积A、速度的平方、阻力系数成正比:

但遗憾的是,在超音速情况下阻力系数不再是常数。

下图模拟了前体(探测器)和一个降落伞在 1.5马赫流体中的运动情况。左侧为压力场,右侧为速度场。超声速运动的前体(探测器)会在两侧形成锥形的激波,后侧形成尾流。

高速尾流进入到降落伞的伞盖中,流速降低,形成高压区,进而形成从伞盖到探测器的反向气流(右图蓝色区域)。

反向气流会完全破坏探测器的锥形激波,在探测器后方形成高压区,并且降低了降落伞附近区域的流速。此时伞盖内部的压力降低,内外压差变小

于是降落伞开始收缩。

随着降落伞收缩,反向气流也随之消失,前体(探测器)周围的锥形激波和尾留得以重新建立,降落伞重新打开……于是又回到了第一张图。

如此循环往复……

取自 Steve Lingard “SUPERSONIC PARACHUTES” solarsystem.nasa.gov/do

因此降落伞在超声速的时候是非常不稳定的,如上所示的这种振荡现象大大降低了降落伞的阻力系数。

上图:不同形状的降落伞在不同马赫数(横轴)下的阻力系数(纵轴)。

盘-缝-带(DGB)构型的降落伞经过了大量检验,已经被证明具有较好的超音速特性,需要在3马赫以下的速度展开。近年来的几个火星探测器(好奇号、勇气-机遇号、火星探路者号)均采用了这种构型,实际都是在1.7-2.3马赫左右的速度下展开的。此时探测器的动能相比初入大气层时已经削减了99%。

虽然土卫六的大气比火星和地球都要浓密的多,但是惠更斯号着陆器的降落伞也采用了DGB构型,并在1.7马赫下成功展开。上图是1993年在美国田纳西州的阿诺德空军基地进行风洞试验的照片。

前不久(2017年10月4日),NASA为2020年的火星任务进行了第一轮降落伞测试,由一枚火箭将载荷送到51km的高度,载荷在下落到 42km时以1.8马赫的速度释放降落伞,降落伞在半秒内成功打开,产生了3.5万磅(1.6万公斤)的阻力。高速相机拍下了这面超音速降落伞的展开过程。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特别好,也击中了很多人对太空探索的直观理解——“为什么不能早点打开降落伞,慢慢地降落呢?” 实际上,行星大气层和地球的大气层有很大不同,而且我们探测器在设计时,也面临着一系列复杂而严苛的挑战,这使得“早早开伞”这条路走不通。咱们一件一件地聊。1. 为什么探测器进入大气层时,首先是“摔”下.............
  • 回答
    宇宙探索,这个词本身就带着一种神秘的吸引力,它不仅仅是几个国家、几代人的事业,更像是人类灵魂深处一种永恒的呼唤,一种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心驱使下的伟大征程。我们为什么要花费如此巨大的资源和精力去探索那遥远的星辰大海?它的意义,远不止我们表面看到的那些闪耀的卫星和轰动的发现。首先,宇宙探索满足了人类最原始.............
  • 回答
    探秘红色星球:人类的火星足迹与不懈追寻自古以来,那颗在夜空中闪耀着独特红光的星球就吸引着人类的目光。火星,这个充满神秘与想象的邻居,承载着我们对宇宙的好奇,也寄托着我们对未来的憧憬。人类对火星的探索从未停止,每一次的发射,每一次的着陆,都凝聚着无数科学家的智慧与汗水,书写着人类向外探索的壮丽篇章。 .............
  • 回答
    15名驴友撬锁进入贵州未开发溶洞探险失联,后被全部找到,这起事件再次敲响了户外探险安全的警钟。虽然最终所有人都平安无事,但过程中所经历的危险和造成的担忧是巨大的。这次事件也提醒我们,户外探险,尤其是在未开发、未被充分评估的区域进行探险,绝不能掉以轻心。以下是关于户外探险应该注意的详细事项,希望能帮助.............
  • 回答
    人类对地下世界的探索,并非一个单一时间点的“开始”,而是一个漫长、渐进且不断发展的过程。它与我们对物质世界的理解、技术能力的进步以及人类自身的好奇心紧密相连。早期萌芽:古老的敬畏与传说早在人类有意识地记录历史之前,地下世界就已经深深地烙印在我们的集体想象中。早期的人类,生活在与自然界更紧密的联系中,.............
  • 回答
    你提出的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它触及了我们探索太阳系乃至宇宙的根本逻辑和技术限制。简单来说,人类探测器之所以“总是”瞄准太阳系的边缘(也就是沿着黄道面方向,或者说与行星公转轨道大致平行的方向)发射,而不是“向上”或“向下”(垂直于黄道面),主要有以下几个核心原因:1. 太阳系结构的“扁平性”与行星运动的.............
  •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也触及到了航天工程中一个很常见的“为什么还用老一套”的疑问。的确,当我们想到“高科技”时,脑海里会浮现出各种炫酷的、颠覆性的技术。但当我们审视航天器降落时,降落伞这个看似“原始”的装备,却依然在现代任务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这背后,其实是对物理定律的极致运用,以及在极端条件下实.............
  • 回答
    要理解为什么美国发射到外太空的探测器都要经过严苛的消毒程序,咱们得先弄清楚一个关键问题:我们人类,以及我们制造的绝大多数东西,并不是外太空的原住民。 咱们携带的微生物,哪怕数量不多,在地球上是再正常不过的生命体,但一旦被送到其他星球,那可就成了不速之客,而且是可能带来灾难性后果的不速之客。这背后最核.............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挺实在的,也切中了当下不少人的感受。我个人觉得,人们现在不像以前那样隔三差五就提起“激光雷达探测器”的原因,主要有这么几个方面,而且这些原因也不是孤立存在的,是互相交织在一起的:首先,得从激光雷达探测器最初的火爆说起。大概十几二十年前吧,那时候智能驾驶的概念刚兴起,特别是国内,大家对这.............
  • 回答
    探测火星乃至整个宇宙,是一个涉及科学、技术、经济、政治、哲学乃至人类文明深远意义的复杂议题。我们可以从多个维度来详细阐述为什么要进行如此宏大的探索:一、 科学探索与知识的边界延伸这是最核心的驱动力之一。人类天生就具有好奇心,对未知充满探索欲。 理解宇宙的起源和演化: 宇宙大爆炸与早期.............
  • 回答
    在浩瀚的宇宙探索征程中,金星,我们太阳系中最炽热的邻居,似乎常常被人们忽视,其在探测任务中的角色似乎也仅限于一个“引力弹弓”——一种利用行星引力加速航天器的技术。但这种说法,尽管有其合理性,却也过于简化了金星在太阳系探测中所扮演的复杂且关键的角色。金星之所以被誉为“引力弹弓”,是因为它拥有相当可观的.............
  • 回答
    旅行者号(Voyager)探索宇宙的宏伟任务,无疑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科学壮举之一。它向我们展示了太阳系外行星的壮丽景色,并向宇宙深处发送了充满地球文明信息的水手号太空探测器。然而,当谈及柯伊伯带(Kuiper Belt)这些太阳系外围冰封世界的探测时,旅行者号似乎留下了些许遗憾。为什么这个曾经触及.............
  • 回答
    那 GW170817 究竟是怎么帮我们解开重金属身世之谜的呢?这事儿得从头说起。咱们一直都知道,宇宙里最闪耀的元素,比如咱们的金戒指、铂金项链,它们的原料到底是从哪儿来的,这事儿天文学家们琢磨了老鼻子时间了。理论上讲,元素都是在恒星内部通过核聚变产生的,但像金、铂这么重的元素,它们的原子核实在太大了.............
  • 回答
    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如同任何一个大国一样,并非一蹴而就,也不是一条单一笔直的道路。关于“为什么不先载人登月,而是先探测火星”,这是一个很好的问题,背后牵扯到国家战略、技术成熟度、资源投入、国际合作以及对未来太空探索方向的考量。我们不妨从几个层面来深入探讨这个问题。首先,我们需要认识到,中国在载人登月.............
  • 回答
    “天问一号”之所以被称为“中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是因为它是中国独立自主实施的,也是中国首次能够一次性完成“绕、着、巡”三大任务的火星探测计划。这标志着中国在深空探测领域迈出了关键的一大步,取得了历史性的突破。要详细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拆解“天问一号”和“萤火一号”各自的定位和背景: 天问一号:中国.............
  • 回答
    欧洲和俄罗斯合作的 ExoMars 火星探测任务,原本寄予厚望能在 2020 年的火星发射窗口期发射,但最终却被推迟到了 2022 年,这背后并非单一因素,而是多重挑战叠加的结果,每一次推迟都包含了复杂的考量和决策。首先,最直接也最根本的原因,是 新冠疫情的全球大流行。 2020 年初,当计划在那个.............
  • 回答
    在暗物质直接探测实验中,能否使用人造屏蔽体来屏蔽宇宙射线干扰,以及这样做有什么劣势,这个问题其实触及了探测器设计和物理原理的核心。简而言之,人造屏蔽体确实可以作为屏蔽宇宙射线的手段,但它并不能完美解决问题,而且自身也带来了一系列不容忽视的劣势。下面我将详细阐述这个问题,力求从一个真正参与实验研究的角.............
  • 回答
    在《红楼梦》第六十二回“憨湘云醉眠芍药裀,呆龄官含笑参鸡”中,宝玉身体不适,贾母便张罗着让王熙凤暂离手中事务,由探春来协理。然而,在这个过程中,宝钗也参与进来,和探春一同“管家”。这在当时的贾府,甚至在很多人的认知里,确实显得有些“不合规矩”,更像是一种“越权”的行为。但仔细揣摩,这里面蕴含着曹雪芹.............
  • 回答
    红楼梦中,探春和贾环同为赵姨娘所生,然而两人在荣国府的待遇却天差地别,这背后绝非偶然,而是多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细致地剖析探春身上的闪光点以及贾环自身存在的诸多不足,再加上贾府内部复杂的权力结构和人情世故,才能得出令人信服的答案。首先,我们得从探春自身的素质和能力说起。 .............
  • 回答
    探春之所以强烈反对搜检大观园,这背后并非仅仅是出于对尊严的维护,更深层次地反映了她对家族命运、对自身处境的清醒认知,以及她身上那股“不一样”的担当精神。要理解这一点,咱们得好好掰扯掰backgroundSplit。首先,最直接的理由,探春认为搜检是对女儿们尊严的践踏。在大观园里住着的,哪一个不是金尊.............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