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商品房预售制度何时可以被取消?

回答
商品房预售制度,这个与我们大多数人买房经历息息相关的词汇,其存废一直备受关注。要说它何时能被取消,这绝非一个简单的“日期”可以概括,而是一个牵涉到市场、法律、金融乃至整个经济体系的复杂博弈。简单来说,取消预售制度的时机,取决于中国房地产市场能否成熟到不再需要它作为发展工具,并且其潜在风险能被有效管控。

要深入探讨这个问题,我们得先明白预售制度是怎么来的,它解决了什么问题,又带来了哪些麻烦。

预售制度的“前世今生”:为何而生,又为何被诟病?

预售制度,顾名思义,就是商品房在未建成时就可以进行销售,购房者支付一部分款项(通常是首付款),开发商则利用这笔资金进行后续的工程建设。

在中国房地产市场高速发展的初期,这个制度的出现有着其历史必然性。

解决开发商资金难题: 当时的房地产开发,尤其是大型项目,需要巨额的启动资金。开发商自身的资本往往不足以支撑从拿地、规划、建设到销售的整个流程。预售制就像是给了开发商一个“活水”,让他们能够通过销售回笼资金,从而启动和推进项目。没有预售,很多项目可能根本无法开工。
降低购房门槛: 对于购房者而言,预售制意味着可以在房价相对较低、甚至尚未完全建成时就锁定房源。这使得很多原本一次性难以支付全款的家庭,能够通过分期付款(首付+贷款)的方式,提早拥有自己的住房,降低了购房的门槛,一定程度上加速了城镇化进程。
市场需求的拉动: 在房地产市场蓬勃发展、供不应求的时期,预售制也扮演了“预热”和“锁定”市场的作用,能够提前锁定一部分需求,减轻市场压力。

然而,正如任何制度都有其两面性,预售制度在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埋下了不少隐患,这些隐患正是导致大家呼吁取消它的主要原因:

烂尾风险: 这是最直接、最让购房者胆寒的问题。开发商一旦资金链断裂,或者经营不善,预售款项可能无法保证工程顺利进行,导致房屋烂尾,购房者钱房两空。
工程质量问题: 为了在有限的预售款项内完成建设,部分开发商可能牺牲工程质量,使用劣质建材,偷工减料,导致房屋质量难以保证。
信息不对称和欺诈风险: 预售的房屋只是图纸和沙盘,购房者无法直观了解实际的建筑质量、材料、环境等,容易被虚假宣传误导。
加剧金融风险: 银行向期房提供贷款,一旦出现烂尾,银行的坏账风险也会增加。同时,预售制也可能被用于过度融资,将房地产市场的风险传导至整个金融体系。
损害购房者权益: 购房者在支付了大部分款项后,在房屋交付前,对项目进度和质量的控制力非常弱,只能被动等待,一旦出现问题,维权成本极高。

取消预售制度,理想状态下的“终局”是什么样的?

如果预售制度真的被取消,房地产市场会变成什么样?最理想的场景应该是这样:

现房销售: 开发商必须先建好房子,验收合格后才能对外销售。购房者可以实地查看房屋的真实情况,包括房屋质量、配套设施、周边环境等,所见即所得。
购房者风险降低: 最大的风险,即烂尾的可能,将大大降低。购房者支付房款时,房屋已经存在,甚至可以立即入住。
市场更加健康理性: 市场竞争将更多地体现在产品质量、服务和价格上,而非依赖于“画饼”和“预期”。开发商需要更稳健的财务状况和更精细化的项目管理。
价格可能短期上涨: 由于取消预售会大幅增加开发商的资金压力,他们可能需要自有资金或银行贷款来完成项目建设。这笔资金成本最终可能会转嫁到房价上,导致现房销售的房产价格可能高于同等条件下的期房。
开发商洗牌: 资金实力较弱、管理能力较差的开发商可能会被淘汰,市场集中度可能提高。

那么,何时才能真正实现这个理想状态?需要具备哪些条件?

这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而不是一蹴而就的变革。以下几个关键条件的成熟,将是判断预售制度能否被取消的重要依据:

1. 开发商资金状况的根本性好转:
自有资金充足: 开发商不再过度依赖预售款作为主要融资手段,而是拥有更充足的自有资本和更可靠的融资渠道。这意味着房地产企业的利润率和现金流要足够健康。
融资渠道多元化且稳定: 除了银行贷款,债券发行、股权融资等多元化渠道能够为开发商提供稳定的建设资金,且不会因为市场波动而轻易中断。
杠杆率的有效控制: 整个行业,特别是头部企业的杠杆率要降到一个相对安全的水平,降低对外部资金的依赖。

2. 金融体系的配套和支撑:
健全的工程贷款和担保体系: 银行能够为已经开工但未完工的项目提供更加稳定、可靠的工程贷款,并且有有效的担保机制,确保项目能够顺利完成。
独立的资金监管账户升级: 现有的预售资金监管账户需要进一步完善,其监管的独立性、透明度和有效性要能真正保障购房者的资金安全,即使取消预售,也能为市场提供一定的平稳过渡。
金融风险防范能力提升: 金融机构和监管部门有能力应对因开发商破产或项目烂尾而可能引发的金融风险,不至于对整个金融系统造成系统性冲击。

3. 房地产市场自身的成熟和稳定:
供需关系的结构性变化: 市场不再是过去那种“普遍性供不应求”的状态,而是更加供需平衡,甚至在某些区域出现阶段性过剩。这样,开发商的销售压力会减轻,不至于为了回笼资金而冒险。
房价预期趋于理性: 房价的上涨预期减弱,投机性需求大幅下降,市场更多回归居住属性。这会降低开发商对快速销售、快速回款的依赖。
市场监管体系的完善: 市场监管部门能够有效识别和防范潜在风险,对开发商的资质、资金、诚信等方面有严格的审查和持续的监管。

4. 法律法规的完善和配套:
《民法典》和相关法律法规的落地执行: 现有的法律法规已经为商品房买卖提供了基础,但可能还需要更细致的配套法规来规范现房销售流程,明确各方权责。
有效的业主权益保障机制: 建立一套高效、低成本的业主维权机制,让购房者的权益得到切实的保护。

现状与未来展望:我们现在在哪里?

目前,中国许多城市已经在尝试“现房销售”试点,或者在部分区域、部分类型的项目上推行。这是一种探索,也是一种信号: 预售制度并非“一刀切”就能取消,而是在市场和风险可控的前提下,逐步向更健康的模式过渡。

可以说,完全取消预售制度,走向全面现房销售,是一个长期、复杂、系统性的工程。它不是取决于一个政策文件,而是取决于整个房地产市场生态系统的进化。

当开发商不再“缺钱”,不再“急着卖”,而是更专注于“建好房子”,并且购房者能够“安心购买”,金融体系也足够稳健,能够承接这种转变带来的影响时, 预售制度才有可能真正退出历史舞台。
在此之前,我们很可能会看到更多“预售+现房”并行的局面,或者在风险较高的地区、对预售制度的监管会越来越严厉,直到市场条件允许其被更稳健的销售模式所取代。

所以,与其问“何时能取消”,不如问“市场和监管将如何引导和促成这种转变”。这是一个需要时间、耐心和审慎推进的过程,关系到亿万家庭的安居乐业,也关系到金融稳定和经济健康发展。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从商品的制造及销售环节分析,这是一个很简单的逻辑:

1、商品房不预售,从规划设计、工程监理到竣工验收,开发商自身会严格把关,因为房子造得不好,想买的人就不多,价格也上不去。正如一个工厂的老板,会担心自家的产品不过关,销路不好。

2、商品房预售了,说明产品还没生产出来就已经有了买家,而且已经付钱了。开发商对工程质量的把控肯定也就不那么严,承建商更加是得过且过,至于所谓的竣工验收环节……都是公关来的。得到业主收房的时候发现房子一堆问题,然后剩下的烂摊子就交给物管公司了……

总体而言,预售制度是有一定的欺诈性质的。销售人员夸大开发商无法承诺的产品品质,利用客户的心理弱点,诱使客户在大部分情况下,投资百万买到了一套与自己期望值相差甚远的房子,最后客户也只能吃哑巴亏了。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