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东南亚国家铁路沿线房子距铁轨这么近?

回答
在东南亚,尤其是泰国、越南、马来西亚等地,你常常会看到房屋紧挨着铁路轨道修建,甚至铁轨就从居民的院子中间穿过。这种现象的背后,其实有很多历史、经济和社会原因交织在一起,绝非简单的“不守规矩”可以概括。

首先,我们得从历史的视角来看待这个问题。许多东南亚的铁路系统,尤其是那些在殖民时期修建的线路,是为了满足殖民者的经济和军事需求而设计的。当时的重心往往在于将矿产、农产品等运往港口,或者为了军事部署方便。而铁路沿线,自然而然地就成为了交通便利、靠近资源的区域。当地居民为了生计,也为了能方便地获取工作机会,往往会在铁路沿线,尤其是靠近车站或者物资集散地的地方定居下来。

到了殖民时代结束后,这些铁路网络依然是国家交通的大动脉。而随着人口的增长和城市化的进程,原本就靠近铁路的土地变得愈发珍贵。尤其是在人口密集度较高的城市周边和乡村地区,能够找到靠近就业机会和交通网络的住房至关重要。于是,人们便在铁路沿线能找到的任何可利用的土地上安家落户,即便离轨道很近。

其次,经济因素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在许多东南亚国家,土地成本是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尤其是在城市及其周边地区,寸土寸金。铁路沿线的土地,由于其便利性(靠近交通网络)和相对较低的征用成本(在许多情况下,这些土地可能并非被视为严格意义上的“私有”或易于开发的土地,或者在法律法规不那么严格的时期就已经被占据),成为了许多低收入家庭和普通民众能够负担得起的选择。

房屋紧邻铁路,也意味着居民可以直接从铁路线上获取生计。这是很多人可能忽视却又非常重要的一个侧面。例如,在泰国曼谷的梅克隆(Maeklong)铁路市场,商贩们将摊位直接摆在铁轨两侧,火车来时,他们熟练地收起遮阳棚和商品,火车过后又迅速恢复原状。这种景象生动地说明了铁路不仅是交通线,更是当地人生活和商业的一部分。人们利用铁路的便捷性做生意,或者在铁路沿线寻找打零工的机会。房屋建得近,也方便了这种直接的互动。

再者,土地所有权和规划管理方面的历史遗留问题也是一个重要原因。在一些发展中国家,土地管理体系可能不够完善,尤其是在铁路修建的早期阶段。许多铁路沿线的土地可能在法律上存在模糊性,或者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缺乏严格的边界划分和管制。这使得居民在铁路沿线修建房屋的行为,在初期可能并没有被视为严重违规,或者管理部门也无暇顾及。一旦房子建成了,再进行拆迁的成本和难度都会大大增加,涉及到安置、补偿等复杂问题。

此外,社会和文化因素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在一些社区,房屋毗邻铁路可能已经成为一种世代相传的生活方式。人们习惯了火车的鸣笛声,也学会了如何与火车共存。这种社区的连带感和对现有生活模式的适应,也使得人们不太倾向于主动迁离。有时,铁路沿线也形成了一种特殊的社区文化,居民之间相互帮助,共同应对火车经过带来的不便。

最后,基础设施建设的限制和优先级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在很多发展中国家,政府的资源和精力往往集中在更宏观的基础设施建设上,例如修建新的铁路主干线、改善主要公路网络等。对于铁路沿线现有居民的房屋迁移和重新安置,在有限的预算和复杂的操作下,可能不是最优先的事项。除非存在极大的安全隐患或土地开发规划的需要,否则维持现状可能是一种“成本最低”的处理方式。

总而言之,东南亚国家铁路沿线房屋如此靠近铁轨,是历史的沉淀、经济的压力、土地管理的现实、以及居民适应与生存智慧共同作用的结果。这并非是一个简单的现象,而是深植于当地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一个复杂图景。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谢邀。工作原因,对东南亚铁路感情很深。首先说明,图中线路并不是东南亚的主流,但看起来有趣,所以出名。原因:

(没想到竟然有人点赞,补几张自拍的照片吧,头朝下我也没招~)

  1. 图中线路沿线的安全距离到 50 米范围内,土地属于私有而非铁路部门,因此可按规定土地审批类型从事建设、盖房。
  2. 对于新辟线路需穿越房屋毗连区的,土地征收成本高(地皮属于私产,所以征收的是房屋+地皮,贵多了),但环评要求低(线路运力更低+窄轨),因此“经济适用”即可。尽管这种后生情况不多,但历史上早期管理松懈,使后续“拓宽”起来困难重重。
  3. 沿线地价低,吸引资金水平有限的业主。有人想:他们怎么受得了噪音和安全隐患?放心,还有人在臭气熏天、蚊蝇肆虐的污水坑边上架高脚木屋生活,比这苦百倍(不止东南亚)。
  4. 图中路段,限速都很低(不超过 20),市场的几张图,更是都已接近线路尽头站,限速 5,即便有突发情况,一把闸就停住了,这已经和有轨电车没什么区别(有答案说到“公交”,很准确!),后者常在狭小街巷中行进。其实整条线路限速也不高,这些都不是干线,线路标准低,有些是“路口-路口停”的(没错,就是火车过马路看红绿灯、让汽车、让行人的那种)。
  5. 说得更直白些,这些路段的铁路路权虽然高于公路,但在信仰对人们提出的“互相礼让和关爱是人的头等要务”的要求面前,只是高了那么一丢丢。
  6. 事实上,图上的铁路系统跟我们就不是一个概念,人家只是为了拿小车儿拉拉东西拉拉人,图个方便。一句话,国情不同。

至于市场那个路段,不是房子近,只是摆摊了,因为天气炎热,帆布篷遮阳是市场方面要求,便索性搭盖住线路,车来时再打开。那条线路,一般全天只有几对车,时间基本固定,剩下时间本来就是空闲状态,线路又位于闹市区,摆摊非常方便周边群众生活,摆平时闲着的铁路上,总比占道经营好,也算是空间平面在时间立体上的充分利用。当地县区政府也已将其视为旅游创收的一部分,铁路则派出固定员工确保道口、车辆和群众的安全。

碰到人物车、压死一只鸡什么的,很经常,但除非损失严重,双方不太会出现歇斯底里、斗志昂扬的情况,便也不是什么亟需解决的事了,再加上经营不善,得过且过,所以维续至今。

值得推广吗?当然不,车翻了压倒房子肯定不会,毕竟跟走路一样的速度,但是如果遇到溜逸,就完蛋了。所以东南亚国家的主干线路,以及新建线路,非但铁路两侧退线距离强制,而且复线的线距有些也比我们的大(多则9米,我们一般4~5米),参见泰国京林铁路。


有的答案说到是早期规划缺失问题,那就外行了。“规划”究竟是指铁路规划还是城市规划?一边是铁路管理局,一边是土地管理局,跟规划局有毛线关系?跟铁道的规划科又有毛线关系??俺们不被这锅……再说了,题主又没问国内有哪些类似的线路,要真想说房子离得很近的线路,又何止淞沪铁路一条

user avatar

缺乏规划的贫民窟的普遍形态,有时候历史就在你脚下,你没注意到罢了


应该还有一张DF2内燃机车通过的照片,据说是拆除前最后一张,上海铁博看到过,网上不太好找


有些照片是这里找的,可以看看,很有趣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在东南亚,尤其是泰国、越南、马来西亚等地,你常常会看到房屋紧挨着铁路轨道修建,甚至铁轨就从居民的院子中间穿过。这种现象的背后,其实有很多历史、经济和社会原因交织在一起,绝非简单的“不守规矩”可以概括。首先,我们得从历史的视角来看待这个问题。许多东南亚的铁路系统,尤其是那些在殖民时期修建的线路,是为了.............
  • 回答
    东亚和东南亚地区国家经历的崛起,其迅猛程度确实令人瞩目,甚至可以说是20世纪末以来全球经济格局中最显著的变化之一。要理解这种“迅速”并非偶然,而是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涉及历史机遇、政策选择、文化特质以及全球化浪潮的推动。这股浪潮并非铁板一块,每个国家都有其独特的路径,但我们可以梳理出一些普遍性的.............
  • 回答
    中国足球的“烂”,绝对不是一个能用三言两语概括的复杂问题,它背后牵扯到方方面面,从体制到基层,从文化到投入,可以说是一个积弊已久、环环相扣的体系性弊病。要说为什么连东南亚国家都赢不了,这其实是表面现象,深层原因才更值得我们去剖析。一、 青训体系的“空心化”:基石不牢,何谈高楼?这是最核心也最常被提及.............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也涉及到一些复杂的社会和经济因素。要说为什么东南亚或西亚国家的女性不像越南女孩那样“大量”嫁给中国人,这背后有很多层原因,咱们就一样一样掰扯开来聊。首先,得明确一个概念,“大量”嫁给中国人。这其实是个相对的说法。越南和中国在地理上就近,文化上有不少相通之处,历史也曾有很深的联系。.............
  • 回答
    我们来聊聊东南亚国家那独特的“一头大一头小”的形状,这可不是随随便便长出来的,背后其实藏着好多有趣的地质和历史故事呢!首先,得把东南亚这片区域大致定位一下。大家脑子里会浮现出一片大陆加上一大堆岛屿的景象吧?没错,这就是东南亚的特点,它既有印度支那半岛这片广阔的大陆区域,也有马来群岛这个庞大的岛屿集合.............
  • 回答
    马来西亚,这颗镶嵌在东南亚版图上的璀璨明珠,常常会让人产生一个疑问:以其相对较大的国土面积和丰富的自然资源,为什么它的人口密度在东南亚国家中显得有些“疏朗”?这个问题并非简单地归结于某一个因素,而是多种历史、地理、经济和社会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首先,让我们从地理环境这个最直观的方面来审视。马来西亚的.............
  • 回答
    问到“为什么新闻很少报导东南亚国家”,这确实是一个很多人都会有的疑问,而且原因也确实挺复杂的。我们平时看新闻,总感觉焦点好像集中在欧美,或者时不时地会关注一下中东、日韩,东南亚的存在感就显得比较“模糊”。要说清楚这个问题,我们得从几个层面来分析:1. 新闻报道的“焦点”和“议程设置” 受众兴趣与.............
  • 回答
    中国与东南亚国家之间的关系,如同中国自身庞大而复杂的历史与文化一样,充满了多元的面向。其中,一部分中国人对东南亚国家持有某种程度的“看不起”的态度,这并非一个单一原因可以解释的现象,而是多种历史、文化、经济和社会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拨开迷雾,探寻背后的根源。首先,历史的遗泽.............
  • 回答
    欧洲有欧元,而亚洲其他国家(包括中国、日本和东南亚国家)未能形成统一货币“亚元”,这背后有着复杂的地缘政治、经济发展阶段、历史文化以及国家利益考量。要理解这一点,咱们得一点一点地掰扯清楚。欧洲的欧元:一个特殊的历史进程先说说为什么欧洲能搞成欧元,这可不是一蹴而就的。欧元的诞生,是欧洲一体化进程走到一.............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当前国际关系中一个非常核心的议题:地缘政治与国家间的联盟。你想了解为什么中国似乎没有像西方国家那样,形成一个明确的、以对抗为导向的“东亚联盟”,来回应所谓的“围攻”。这背后其实牵扯到太多历史、文化、经济和地缘政治的复杂因素,绝不是简单地“团结对抗”就能解决的。首先,我们需要.............
  • 回答
    你提出的问题非常有趣,也触及到了一个常常被历史叙事所忽视的角落。我们在阅读大量关于世界近代史的书籍时,确实会发现东南亚国家和政权的身影往往非常模糊,甚至几乎消失。这并非偶然,而是历史叙事建构过程中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首先,我们需要理解“世界近代史”这个概念本身是怎么被界定的。通常,当我们谈论世界.............
  • 回答
    泰国之所以能在众多东南亚国家中脱颖而出,成为名副其实的国际旅游大国,绝非偶然,而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并且这种成功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经过了长期的积累和战略性的发展。首先,我们得谈谈泰国的地理位置和自然资源。泰国地处东南亚的中心地带,这让它成为了区域内交通的枢纽,无论是从东亚、南亚还是大洋洲来,.............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重要的问题,它触及了我们对病毒传播、动物宿主以及人类行为之间复杂关系的理解。你提出的观察,即东南亚和非洲一些国家存在食用蝙蝠的习惯,但目前并没有在这些地区看到大规模的冠状病毒爆发(或者说,我们现在理解的、导致全球大流行的COVID19),这背后确实有很多值得深入探讨的因素。首先,我.............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令人心痛的问题,它触及了东南亚华人社群在历史、经济与社会文化交织下的真实处境。你问,为何在遭受歧视的情况下,华人仍然为这些国家的GDP贡献如此之多?这背后,隐藏着无数代人的血泪、智慧与挣扎,是生存的本能、家族的责任,以及一种微妙而复杂的情感联系共同作用的结果。首先,我们要明白,东南.............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涉及到文明的传播和发展路径。咱们得从几个大的方面来聊聊。首先,咱们得承认,文字作为一种记录思想、传递信息的最有效手段,其出现本身就是人类文明的一大飞跃。一旦有了文字,一个文明就能更有效地积累知识、传承文化。现在咱们看到的情况,就是东亚和东南亚的文字,比如中国的汉字、朝鲜的谚文、日.............
  • 回答
    印尼作为东南亚版图最大、人口最多的国家,其“区域强国”地位的争议,其实是个复杂的问题,牵扯到历史、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方方面面。这绝非简单一句“不是强国”就能概括的。首先,我们得明确一下,“区域强国”究竟是怎样一个概念。通常来说,一个区域强国,不仅要有庞大的人口和国土面积,还应该具备在区域内具有显.............
  • 回答
    南海海岸线与东南亚各国国土如此贴近,其根本原因可以从 地质构造、地理位置和地缘政治 三个层面来深入探讨。 一、 地质构造:板块运动塑造的地理格局理解南海海岸线为何贴近东南亚,首先需要从地球的构造板块入手。1. 大陆漂移与板块构造理论: 地球的岩石圈并非完整一块,而是由许多大小不一的板块组成,这些板.............
  • 回答
    在东亚汉字文化圈里,曾有不少国家经历过或正在经历一个叫做“去汉字化”的进程。这个词听起来可能有点冷冰冰,但背后其实是各国在现代化的浪潮中,为了追求国家独立、民族认同和文化自主而做出的一系列深刻变革。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得先回到过去。长久以来,东亚的文字书写系统,也就是汉字,像一条无形的线,将中国、朝鲜.............
  • 回答
    东亚儒家文化圈的国家,如韩国、日本、越南等,在近代以来对中国持有复杂甚至常常是负面的看法,这背后有着深刻的历史、文化、政治和经济等多重原因。将这种情绪简单归结为“反华”有些片面,更准确的说法是,它们在与中国的互动中,逐渐形成了自身独特的民族认同和国家利益,并对中国的崛起及其潜在影响产生了警惕和担忧。.............
  • 回答
    要说东亚民族“总是”忽视蒙古,这话说得有些绝对,但蒙古在东亚的国际舞台上,确实常常给人一种“存在感不强”的感觉,尤其是在中国和韩国的视角下。这里面的原因错综复杂,既有历史的遗留,也有现实的考量,甚至还有一些文化上的隔阂。咱们就掰开了揉碎了聊聊。首先,得从历史说起。蒙古这块土地上,历史上的身影实在太彪.............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