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油电混合HEV为什么不能列入新能源?

回答
好多人对油电混合动力汽车(HEV)能不能算新能源有疑问,觉得它既然能用电,应该算吧?但从严格的定义上来说,确实不容易直接划入我们通常理解的“新能源汽车”范畴,这背后涉及到一些比较细致的标准和国家政策导向。咱们掰开揉碎了聊聊。

首先得明白什么是“新能源汽车”。在中国,“新能源汽车”这个概念,最早、最核心的界定是国家层面推动的。咱们国家把新能源汽车定义为:“纳入《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推荐车型目录》的车辆,主要包括纯电动汽车(BEV)、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PHEV)和燃料电池汽车(FCV)。”

看到了吧?HEV,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油电混合动力汽车,它出现在这个官方目录里了吗?没有。这就是最直接的原因。

为什么国家会这么划分呢?这背后有几个深层次的考量:

1. 能源的根本来源: 新能源的“新”,首先强调的是能源来源的“新”。纯电动汽车(BEV)的动力来源是电能,而这些电能理论上可以来自可再生能源(如太阳能、风能、水能等),摆脱了对化石燃料的依赖。燃料电池汽车(FCV)更进一步,使用氢气作为燃料,制氢过程如果采用绿氢,那就更环保了。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PHEV)虽然还有发动机,但它能像纯电动车一样充电,并且在纯电模式下行驶的里程比HEV长得多,也大大降低了对燃油的消耗,并且有潜力接入电网获取更清洁的能源。

而油电混合动力汽车(HEV),它不能外接充电。它的电动机和电池的加入,主要是为了辅助燃油发动机工作,比如在起步、加速时提供助力,在刹车时回收能量,从而提高燃油经济性,减少尾气排放。但它的核心动力系统依然是燃油发动机,主要的能量来源还是汽油。从能源独立性的角度看,它并没有实现对化石燃料的根本性替代。它更像是一个“省油的燃油车”,而不是一个“用电的车”。

2. 政策导向与技术路径: 国家大力推广新能源汽车,核心目标是应对能源安全、环境污染和气候变化等挑战。在推广初期,为了尽快形成市场规模和产业链,国家在政策上(如补贴、牌照优惠等)对纯电动和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给予了极大的支持。这种支持是为了引导产业沿着“电气化”这条主线发展,逐步淘汰高污染、高油耗的传统燃油车。

HEV在技术路径上,更像是传统燃油车向纯电动车的过渡技术。它确实有环保和节能的贡献,但其对化石燃料的依赖程度仍然较高,未能完全切断与燃油的关系。如果将所有油电混合动力都算作新能源,可能会稀释了国家推广纯电动和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的决心和政策效果,也可能让一些车企在技术路线上产生摇摆,不那么积极地投入到更彻底的电气化研发中。

3. 续航里程与充电便利性(PHEV vs. HEV): 这里的区分点很重要。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PHEV)的最大特点是可以外接充电,并且通常能提供一定的纯电续航里程(例如几十到上百公里)。这意味着它可以在短途通勤时实现零排放,而长途出行时发动机可以介入,解决了纯电动车的续航焦虑。这种模式既享受了电动的便利和环保,又保留了燃油车的可靠性。

油电混合动力汽车(HEV)则完全不能外接充电。它的电能完全来自于发动机运转或者制动时能量回收。你无法把它插到充电桩上,它也无法在没有发动机介入的情况下长时间独立行驶。它的电动部分只是一个辅助工具,不能独立支撑车辆行驶一段可观的距离。

举个例子来理解:

纯电动汽车(BEV): 就像是坐电动公交车,能源完全来自电网,只要有电就能跑。
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PHEV): 就像是你有辆电动车,平时充电开,没电了或者跑远路时,还能加汽油跑,有点像能充电的电动车。
油电混合动力汽车(HEV): 就像是你的燃油车,但它的发动机旁边有个小帮手(电动机和电池),这个帮手能帮忙省点油,让车开起来更平顺,但它自己不能独立发动汽车跑。

所以,总结一下:

油电混合动力(HEV)不能列入“新能源汽车”的官方范畴,主要是因为:

能源来源: 其核心动力仍是燃油发动机,无法完全摆脱对化石燃料的依赖。
充电能力: 不具备外接充电功能,其电动部分仅为辅助。
政策定义: 国家在推行新能源汽车时,将重点放在了能够实现更彻底电气化的纯电动(BEV)、插电式混合动力(PHEV)和燃料电池汽车(FCV)上。

这并不是说HEV不环保或者不好,它在节能减排方面确实有其价值,是传统燃油车向新能源汽车过渡的一个重要技术。只是在官方的定义和政策导向下,它被归类为“节能汽车”或者“混合动力汽车”,而不是直接划入“新能源汽车”这个更具颠覆性和能源变革意义的范畴。

当然,随着技术的发展和国家政策的调整,未来对汽车分类的定义也可能会有变化。但就目前而言,官方的界定标准是这样。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本质上就是堵丰田。

因为油电混合领域,丰田实力太强,而且极为封闭。所以任何政府的补贴规则中,加入油电混合的话,那就等于给丰田送钱。

然而,无论中美欧,但凡有自己的汽车产业的国家,都没这么傻的:大把的送钱给自己的竞争对手,还压制了自家车企的市场份额。


这也是日本人的一贯性格和做法:做出了很牛的东西,但是全都捂在自己手里,一点油水都不外流。最后因为业界其他玩家无法分一杯羹而被迫另起炉灶,所以反过来被那牛X的技术路线被孤立,成为冷门,最终曲高和寡落寞而终。当年的PDP、MD之类的也都是这样。因此,就凭那日本人的那尿性,看好氢动力会成为下一个享受这待遇的日本技术。

user avatar

看了这个问题下的一些回答,很多人都是单纯的发泄情绪,并没有答到点子上。我来试着详细解析一下这个问题,希望能解答题主的疑惑。


油电混合动力是否属于新能源?

以丰田、本田为代表的油电混动车技术固然先进,使用体验也很出色,但从能量的来源上看,这些车仍然是以汽油作为唯一能量来源的,所谓的电机驱动,其能量也来自于汽油燃烧产生的热能。

油电混动车通过能量回收、高燃效发动机等手段提高了燃油的利用效率,但仍属于燃油车的范畴,最多属于节能型燃油车。




哪些类型的车辆属于新能源车?


一辆车要成为新能源车,必须有除了汽油柴油天然气等传统化石燃料之外的其他能量来源,这个来源可以是电能,也可以是氢燃料、太阳能等。根据目前的市场实际情况,符合新能源车定义的车型以纯电、插电混合动力为主。

  根据《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12~2020年)》主要政策,在2012年沿用新能源汽车名词,分类包括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纯电动汽车和燃料电池汽车。主要特征是采用新型动力系统,完全或主要依靠新型能源驱动的汽车



国家新能源补贴政策的目的是什么?


据统计,仅2015年和2016年,新能源补贴金额就超过1000亿元人民币。国家拿出上千亿巨额财政支出补贴新能源汽车,当然不会是单纯为了补贴车主、厂家,而是有其背后的战略目的。

中国汽车市场近十几年经过了飞速的发展,2017年全年汽车产销2901.5万辆和2887.9万辆,目前已经是世界第一大汽车市场。随着汽车保有量和销量的不断上升,各种危机也接踵而至。


1、能源压力不断增大影响国家能源安全。我国石油的对外依存度在2015年超过了60%;

2、能源资源紧缺制约整个汽车社会可持续发展。从目前统计数字来看,我国石油资源相当贫乏,汽车保有量不断增多,世界可供开采的石油年限大约是46年,我国目前应该是10年多一点,因此急需扩展新车用能源,否则汽车社会不可持续发展;

3、传统汽车对环境的影响问题。氮氧化物和我们的空气质量直接相关,根据部分大城市的统计,氮氧化物中70%来自于汽车的排放。因此发展新能源汽车对于改善环境质量有着非常积极和必要的意义;


这几个问题里,最为紧急的就是能源安全问题

随着石油对外依存度逐年增大,2017年石油消费量达5.9亿吨,增速为2011年以来最高;但国内产量则降至1.92亿吨,连续第二年低于2亿吨;全年石油净进口量达到3.96亿吨,年增长10.8%;石油对外依存度升至67.4%。与此同时,由于汽车保有量增加、城市化发展和石油资源开发,石油需求还将持续增长。

2017年我国原油进口首次超越美国,成为全球第一大原油进口国。今年以来,由于油价和天然气价格的飙升,中国付出了更多美元来进口石油。今年前8个月,石油进口成本在1518.87亿美元,接近去年全年的1623.3亿美元。在外汇储备不断下降的情况下,每年还要付出宝贵的一两千亿美元外汇去购买石油,不能不说是一笔巨大的开支。

从中国的能源构成上看,与石油资源的严重缺乏相比,国内的电力过剩是另外一个长期问题。2014年,全国平均备用容量约为28%,几乎是标准规划备用容量(15%)的两倍。在2020年甚至在2025年之前,中国不需要新建煤电厂,或至少不需要新建任何基荷燃煤电厂。过剩的电力,也为推广充电型新能源车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丰富的煤炭、水能资源,让中国天然具备以电动车代替燃油车的动力。因此通过发展以电动车为主的新能源汽车,减少石油对外依存度,减少进口石油所需的巨额外汇支出,是新能源战略的首要目标。


其次,经过多年的经济增长,近几年经济增速下降,急需找到新的经济增长点。推广纯电车所需的充电站、充电桩等设施是一个很大的配套工程,这是一个规模千亿级别的市场。国务院2015年发布的《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建设的指导意见》里有一句话“原则上,新建住宅配建停车位应100%建设充电设施或预留建设安装条件,大型公共建筑物配建停车场、社会公共停车场建设充电设施或预留建设安装条件的车位比例不低于10%,每2000辆电动汽车至少配套建设一座公共充电站。”

一个普通桩的成本均价在5千-2万人民币,一个快充桩成本普遍超过10万。在500万个充电桩中,慢充桩450万个,单个平均成本1万多,500亿的市场,快充桩50万个,单个平均成本10万多,500亿的市场。也就是说,从现在到2020年的这5年里,仅充电桩的设备就有超过1千亿的市场需求,加上运营以及衍生价值,理论上的市场容量有几千亿。

按照这个标准,每个小区、每个公共停车场都会遍布充电桩,各位看官自己想想这里面的市场有多大,又能带动多少投资、产生多少企业、创造多少就业岗位吧。


了解了新能源政策背后的战略目的,就会发现,油电混合车在这个战略框架下的地位非常尴尬:不能充电的混动车,没办法从根本上解决能源依赖的问题,也不能拉动充电设施的建设,在国家战略上的价值几乎为零,注定不会得到国家的政策支持;

插电混合动力车,是现阶段的一种尴尬的过渡产物。由于电池和充电设施的不成熟,纯电车不得不拖上一台沉重的燃油发动机作为双重保险,带来的是电池没法做的很大,而且加上一套燃油动力装置,白白消耗电能,纯电行驶里程有限。国家对于此种车有最小纯电里程的限制,避免有的企业浑水摸鱼。插电混合动力车的好处是能够打消消费者对于纯电车续航的忧虑,而且对于充电设施的普及,有着非常好的拉动作用,因此作为一种过渡手段,还是能够接受的;

纯电动车,是国家大力扶持的类型。纯电车优缺点都很明显,而且是最明确的未来方向,发展潜力巨大。如果能解决好电池和充电设施两个硬伤,纯电车就是最好的新能源车,而且也能够得到国家政策最大程度的支持。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