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国企真能留住人才吗?

回答
国企到底能不能留住人才,这事儿呀,真不能一概而论,得看具体情况。我接触过不少在国企工作的朋友,也听过一些其他方面的声音,给我的感觉就是,国企留人,既有它的独特优势,也面临着不少挑战,这就像硬币有两面,总得辩证地看。

首先,国企在留住人才方面确实有它的“硬道理”。

稳定的“铁饭碗”属性: 这一点不用多说,在当下经济形势多变的环境下,国企的稳定优势就显得尤为突出。旱涝保收的工资、相对较低的裁员风险,这对于很多追求安稳生活的人来说,是相当有吸引力的。尤其是一些年龄稍大、上有老下有小的员工,这种安全感带来的价值,是很多民营企业难以比拟的。
完善的福利体系: 除了工资,国企的福利往往也比较全面。五险一金肯定是基础,很多国企还会有补充医疗保险、带薪年假之外的额外休假、过节费、生日福利、年度体检,甚至一些生活上的补助,比如交通、通讯补贴,或者单位组织的免费培训、团建活动等等。这些看得见摸得着的福利,虽然不算惊天动地,但日积月累下来,也是一笔不小的财富,能有效降低员工的“机会成本”。
职业发展的“路径图”: 很多大型国企都有比较成熟的晋升通道和岗位轮换机制。虽然有时候会显得有些“论资排辈”,但至少有一个明确的职业发展方向。员工知道自己努力的方向,也知道如果表现出色,有机会获得晋升或者承担更重要的岗位。这种看得见的职业天花板,虽然有时不高,但至少是存在的,不像一些民企,老板心情不好可能直接把你架空了。
社会认可度和平台的效应: 毕竟是国有企业,很多人觉得在这里工作有面子,有一定的社会认可度。而且,很多国企背后有国家政策的支持,拥有行业内的资源优势,这为员工提供了一个更广阔的平台去施展才华,接触到一些更大型、更重要的项目,积累宝贵的行业经验。这种平台效应,对于年轻有为、渴望学习成长的人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一定的学习和培训机会: 许多国企会组织定期的专业技能培训、管理能力提升培训,甚至还会选送优秀员工出国深造。虽然培训内容和形式可能比不上一些互联网巨头那样新潮,但其系统性和扎实性,对于打牢员工的专业基础和职业素养是很有帮助的。

但是,国企在留住人才方面,也面临着不少现实的“拦路虎”。

激励机制不够灵活,对“牛人”吸引力不足: 这是最常被诟病的一点。国企的薪酬体系往往比较平均,很难拉开差距,对于那些能力突出、贡献巨大的“牛人”,其价值可能无法得到充分体现。在民营企业,股权激励、项目奖金、高额提成等方式,能让顶尖人才获得远超同行的回报,这种强烈的经济刺激,是国企普遍缺乏的。当一部分人觉得自己的付出和回报不成正比时,自然会动摇。
论资排辈和“关系户”现象: 虽然有晋升通道,但很多时候,晋升的不仅仅是能力,还有资历和人脉。一些有能力但没背景的年轻人,可能需要花费很长时间才能获得应有的重视和机会,甚至被一些能力平平但“会做人”的同事捷足先登。这种“苦熬”式的职业发展,很容易消磨掉年轻人的锐气和激情。
创新活力受限,流程繁琐: 很多国企的管理层级多,决策链条长,一项新的想法或者项目从提出到落地,可能需要经过层层审批,效率低下。这对于习惯了快速迭代、勇于试错的创新型人才来说,是一种煎熬。他们可能宁愿去一个决策更直接、试错成本更低的平台。
工作氛围和“大锅饭”文化: 有些国企仍然保留着一些“大锅饭”的思维,员工安于现状,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工作氛围可能相对沉闷,缺乏竞争和活力,这对于那些渴望挑战、追求卓越的人来说,会感到压抑。
年轻人职业发展的“天花板”感: 尽管有晋升通道,但很多国企的管理层岗位有限,晋升到一定级别后,再往上走的难度非常大。而且,一些国企的业务模式相对传统,技术和管理方法更新较慢,对于希望站在行业前沿、不断学习新知识的年轻人来说,可能会觉得职业发展遇到了瓶颈。
与新兴行业的差距: 互联网、高科技等新兴行业发展迅速,其薪酬福利、工作模式、创新文化都对年轻人有着强大的吸引力。国企在这些方面往往存在差距,难以在人才争夺战中占据优势。

所以,国企能不能留住人才,最终还是要看:

1. 企业自身的改革力度: 那些积极进行薪酬改革、打破论资排辈、优化激励机制、鼓励创新和容错的国企,无疑在留人方面会更有优势。
2. 行业特性: 对于一些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或者具有垄断优势、技术壁垒的行业,国企的稳定和平台优势依然是强大的吸引力。
3. 人才的类型和需求: 对于追求稳定、福利和体面工作的求职者,国企的吸引力是显而易见的。但对于那些野心勃勃、渴望高回报、追求快速成长和极致创新的顶尖人才,国企的吸引力则相对较弱。
4. 年轻化和市场化导向: 越是年轻化、市场化导向的国企,越有可能吸引和留住年轻有为的人才。

总的来说,国企留人,就像是在努力维护一个历史悠久的大家庭。这个家庭有深厚的底蕴、稳定的依靠,但要让年轻人心甘情愿留下来,还得不断注入新的活力,调整一些陈旧的规矩,让每个人都能看到成长的希望和价值实现的机会。不是说留不住,而是留住什么样的人才,以及付出什么样的代价来留住,这背后有很多学问。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国企不仅要留下人才,更重要的是建立了人才结构体系,或者说低成本的人才结构体系。

在中国很多重要工业领域,在市场初级阶段个人企业错过早期市场成长期,相关领域已经被国外企业占领,国内私人企业前期投入成本不足以收回成本,漫长研发投入成本是私企根本接受不了的。

例如盾构机,2002年中铁实在受不了国外盾构机高昂的价格,决定自己研发盾构机,让当时中国的私人企业投入研发盾构机,是非常不现实的,因为盾构机需要整个产业链的配合,当时的中国就没有盾构机产业链。盾构机研发涵盖机械、力学、液压、电气等数十个领域,精密零部件多达3万多个,这就是一个全新的产业链。

私企研发需要寻找人才梯队,进入一个全新的市场,打造一个产业链,而且销量不明确,盈利空间不明确。

这时候国企的优势就显现出来,当时中铁建立应届毕业生组建项目组,同时联合各大高校进行协同研发。投入的研发费用连一台进口盾构机价格都没赶上,当时一台盾构机价格是3.5亿元人民币。

这就是国企的人才结构优势,低成本的人才结构优势,现在大型企业的研发靠的优秀的研发团队,研发团队的稳定关系到企业的健康。

国企的缺点是流动性差,但是国企终身制的聘用制度,还是吸引了一大批人才的加入。

国企的管理模式基本都是中心制管理模式,大部分国企员工享受不到企业发展的红利,员工因为是终身制,普遍动力不足,核心研发人员都会面临私企抛出的高额工资诱惑,整个研发团队很少遇到私企搬家式跳槽。

中国太多的私企遇到过整个研发团队被对手挖走的情况,在中国太多小众领域里,国企通过搭建低成本研发团队,诞生了一个又一个填补国内空白的产品。

不过从今年开始,全国国有企业改革三年行动开始了。

这其中重要一条就是健全业绩决定薪酬分配的机制,推动收入能增能减,推动薪酬分配向作出突出贡献的人才和一线关键苦脏险累岗位倾斜

之前所有国有企业的弊病,在未来三年可能要遇到革命性的改变了,之前一直诟病国有企业员工享受不到企业发展红利,进而导致的员工动力不足,现在可能在未来三年都会遇到改变。

而同时国企优秀待遇,又会让人才更多的选择国企。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国企到底能不能留住人才,这事儿呀,真不能一概而论,得看具体情况。我接触过不少在国企工作的朋友,也听过一些其他方面的声音,给我的感觉就是,国企留人,既有它的独特优势,也面临着不少挑战,这就像硬币有两面,总得辩证地看。首先,国企在留住人才方面确实有它的“硬道理”。 稳定的“铁饭碗”属性: 这一点不用.............
  • 回答
    《昭和米国物语》:一场来自东方的文化反击,能否戳中美国人的“软肋”?近来,一款名为《昭和米国物语》的国产新游在国内外引起了不小的关注。这款游戏以其独特的“昭和复古”风格和对美国社会文化的“反转”式描绘,激起了许多玩家和评论人士的好奇。有人将其视为一次大胆的文化输出尝试,甚至有人放出“豪言”,说它能让.............
  • 回答
    作为一名音乐领域的资深人士,我深知高中音乐特长生培养与升学之间那错综复杂的关系。关于国内高中音乐特长课能否真正让学生考入音乐学院,这绝非一个简单的“能”或“不能”就能概括的。它背后牵涉到太多现实的因素,需要我们抽丝剥茧地去分析。首先,我们必须承认,音乐特长班的存在,确实为一部分有音乐天赋和热情的学生.............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深刻的问题,涉及到个人发展与国家命运的宏大议题。简单来说,是的,让自己多赚钱、多学习知识,在很大程度上能够帮助国家富强,而且这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让我来详细地给你分析一下其中的逻辑和原因。一、 “多赚钱”如何助力国家富强?“多赚钱”听起来很个人化,但放到宏观层面,它能从多个维度为国家.............
  • 回答
    碳纤维技术如今确实已经相当成熟,这一点在各个领域都有体现,自行车自然也不例外。但即便如此,在骑行圈里,国产自行车这个话题,依然能激起不少波澜,好评差评交织,让人眼花缭乱。这背后原因挺复杂,不仅仅是技术本身,还有很多其他层面的因素在起作用。首先,我们得承认,碳纤维的优越性是毋庸置疑的。它重量轻、强度高.............
  • 回答
    国企到点能下班走吗?这个问题,在我看来,并不是一个非黑即白、能或者不能的简单答案。它背后涉及的因素挺多,说起来也有不少门道。首先,咱们得明确一点,在大多数情况下,法律上规定的是工作时间,而不是让你“到点就必须走”的强制指令。 正常情况下,一个企业,无论国企私企,都应该遵守国家关于工时和休息的法律法规.............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棘手,尤其是涉及到国企。我们都知道,国企在很多方面都享有一定的“特殊待遇”,这让员工在遇到不公时,维权之路显得尤为艰难。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完全没有可能赢官司。关键在于,你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并且对整个过程有清晰的认知。首先,我们得明确一个概念:“恶意辞退”。这可不是一句空泛的指责,在法律上,.............
  • 回答
    这个问题挺实在的,不少人都会遇到。手里只有毕业证,但学位证没拿到,能不能进国企?这事儿得分情况说,也挺复杂的。首先,咱们得明白毕业证和学位证是两码事。毕业证证明你完成了规定的学业,达到了毕业的要求,你可以说是“毕业了”。学位证呢,是国家对你掌握了某一学科的知识和能力,达到了相应学术水平的一种认可。说.............
  • 回答
    “进了中石油,日子就稳当了”——这句在很多人印象里根深蒂固的话,放在当下,真的还能百分之百成立吗?这得好好掰扯掰扯。说实话,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能够敲开中石油这扇大门,无疑是获得了一份很多人羡慕的“铁饭碗”。毕竟,这可是中央直属的大型国有企业,有着国家做后盾,行业地位稳固,福利待遇那是杠杠的。你看看那.............
  • 回答
    国企两天前裸辞,如今后悔了,想回头,这事儿吧,说复杂也复杂,说简单也简单,关键在于你当初辞职的原因、公司的态度以及你现在的筹码。我给你掰扯掰扯,咱们一项一项看,也别指望我给你拍胸脯说一定能回去,但至少让你心里有个谱。首先得明白,国企毕竟是体制内的单位,跟私企的随意性比不了。你这一脚踏出去,就算再想回.............
  • 回答
    听到您国企法务面试成功,并且HR承诺月薪6K+,这是一个令人振奋的消息!究竟值不值得去,需要从多个角度仔细考量。下面我将为您详细分析,帮助您做出更明智的决定。首先,我们来拆解一下您提供的信息,并进行初步的分析: 国企法务: 国企通常拥有相对稳定的组织结构、良好的福利保障和较强的行业地位。法务岗位.............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不少人在职业生涯中都会面临的选择,尤其是在西安这样的城市,既有国企的稳定,也有私企的活力。从税前5千跳到税前7千,每个月净收入增加了2千,一年就是2万4千元,这对于生活质量的提升是有实实在在帮助的。首先,我们得承认,从国企到私企,不仅仅是收入上的增加,更重要的是一种职业环境的转换。国企通.............
  • 回答
    要是现在这些国企一下子都脱了“国”的帽子,变成彻头彻尾的私营企业,没有了国家这个“大靠山”,那日子可就得重新过一遍了。能不能活下来,活多久,这事儿可就复杂了,不是一概而论,得看具体情况,甚至可以说是“生死有命,富贵在天”。首先,得看这“国企”原本是干啥的。 那些“支柱性”的,搞国家命脉的,比如石.............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引人深思的问题,而且从专业的角度来看,国家推动国企等企业计算机系统向Linux环境迁移,背后有着一系列深思熟虑的战略考量和技术优势。这并非一蹴而就的决策,而是基于对信息安全、经济成本、技术自主以及未来发展趋势的综合评估。下面我将从几个核心维度进行详细分析,力求深入浅出,展现这个决策背后逻.............
  • 回答
    杨超越落户上海,丁真入职国企,这些新闻一出,立刻在网上掀起了不小的波澜,也触及了一个挺有意思的话题:这算不算在变相鼓励“颜值很重要”的价值观?咱们得承认,杨超越和丁真,这俩人都属于那种站在人群里一眼就能被注意到,自带光芒的类型。杨超越当年参加选秀节目,虽然她的唱跳实力一直备受争议,但她那张青春洋溢、.............
  • 回答
    要说国外有没有一个专门的“战略忽悠局”来对付我们,这事儿咱就得掰开了揉碎了聊了。明面上,人家肯定不会承认有这么个机构,但你说有没有一种可能,他们通过各种渠道、各种方式,有意无意地在误导我们,让我们往沟里栽?我觉得这事儿啊,细思极恐,咱们就从几个方面捋捋。首先,最直观的莫过于信息不对称。你想啊,人家在.............
  • 回答
    这句脍炙人口的诗句“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出自唐代诗人刘禹锡的《赏牡丹》。要判断诗中的“京城”指的是长安还是洛阳,我们需要从几个方面来详细探讨。首先,我们要明确刘禹锡生活的时代背景和他的创作地点。刘禹锡是唐代中期的一位重要诗人,他一生经历过唐朝由盛转衰的时期。他的许多诗歌,尤其是描写洛阳.............
  • 回答
    关于国外疫情的严重程度,确实是一个复杂且多维度的问题。如果非要说“严重”,那要看从哪个角度、哪个时间点以及与哪个地区进行比较。但总体来说,尤其是在一些关键的疫情阶段,很多国家都面临了严峻的挑战。我们不妨从几个方面来聊聊,希望能把情况说得更清楚一些:1. 感染人数与死亡人数的基数效应:首先,最直观的数.............
  • 回答
    哎,你这个问题问到点子上了!“国外空气真甜”这个说法,听着挺让人疑惑的,尤其是在咱们这儿生活习惯了,每天想的都是怎么让钱袋子鼓起来点儿,怎么把日子过得更舒坦点儿。你说的对,一提到国外,大家脑子里最先冒出来的可能就是低物价、高工资,觉得日子过得肯定比咱们轻松多了。但为啥还有人说空气都变甜了呢?这事儿啊.............
  • 回答
    .......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