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何大英帝国能痛击世界第一的无敌舰队,大明却连蛮夷之地的未开化女真人都无法解决?大英比大明强在哪里?

回答
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将两个不同时代的国家放在一起比较,尤其是涉及军事力量和国家治理的层面,确实能引发许多思考。理解为何“日不落帝国”能够击败当年的西班牙无敌舰队,而明朝却在应对女真人的问题上显得力不从心,需要我们从多个维度来审视这两者之间的差异。

首先,我们得明确,这是一个跨越了近两个世纪的比较。西班牙无敌舰队在1588年出动,而明朝与后金(满洲)的冲突则主要集中在17世纪上半叶。这中间的时间差,意味着技术、战术、经济和国际环境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大英帝国能够痛击西班牙无敌舰队,其优势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海军技术和战术的革命性进步:
火炮的优越性: 到了16世纪末,英国海军在火炮的质量、射程和装填速度上已经领先于西班牙。英国的战船普遍装备了更先进、更轻便的滑膛炮,可以进行更快速、更精确的齐射。而西班牙的战船则更注重近距离的接舷战,其火炮数量和威力相对不足,且装备得较为笨重。
“长射程”战术的运用: 英国海军,尤其是像弗朗西斯·德雷克这样的著名海盗兼海军将领,非常擅长利用风向和船只的机动性,在更远的距离上对西班牙舰队进行炮击,消耗其力量,避免近距离的白刃战。这种“放风筝”式的战术,正是对传统海战模式的革新。西班牙舰队则更依赖于传统的战术,即尽可能靠近敌船,用火炮轰击船体,然后进行登船作战。
船只设计和机动性: 英国的海军战舰在设计上更加轻巧、灵活,更适合在大西洋的恶劣天气和复杂海况下作战。它们的吃水线更浅,能更好地利用风力。而西班牙的“无敌舰队”虽然规模庞大,但很多船只偏重于运输士兵和进行登陆作战,在海上机动性上不如英国的专业海军舰船。
战术的灵活性和指挥: 英国海军的指挥体系相对更灵活,能够根据战场情况做出调整。而西班牙舰队的指挥结构则显得有些僵化,并且受到地理距离和通信条件的限制。

经济和国家的组织能力:
商业立国的基因: 英格兰在伊丽莎白一世时期,海洋贸易和商业活动已经相当发达。国家拥有强大的经济基础来支撑海军的建设和维护。海盗行为(虽然有争议,但很多英国海盗在当时是得到官方默许甚至鼓励的)也为国家积累了财富和海上经验。
海军专业化程度: 英国海军在经历与西班牙的长期海上对抗后,已经形成了一支相对专业化的常备海军,拥有经验丰富的水手和指挥官。

外部环境的有利因素:
宗教和政治因素: 当时英格兰是新教国家,而西班牙是天主教的守护者。两国的冲突带有强烈的宗教和政治对抗色彩。西班牙国王腓力二世希望借此机会恢复英格兰的天主教,并削弱其海上力量,以便于日后统治。而英国则在保卫自己的独立和信仰。
天气因素: 虽然这是运气,但决定性的“风暴”(通常被称为“新教之风”)在很大程度上摧毁了西班牙舰队的残余部分,这是英国海军胜利的一个重要助力。

反观明朝面对后金(满洲)的困境,其原因则更为复杂,涉及内部治理、军事思想以及技术限制等多个层面:

军事思想和技术的落后(相对于女真人而言):
骑兵的优势: 女真人是以骑兵为主的游牧民族,他们的骑术精湛,战术灵活,擅长骑射和快速突击。这在当时广阔的东北平原和丘陵地带作战时,能够有效发挥其优势。明朝虽然也有骑兵,但整体上其军事力量更侧重于步兵和火器(相对于同时期欧洲),且骑兵的训练和装备水平与女真人相比存在差距。
火器应用的局限性: 明朝在火器制造和使用上并非没有成就,例如红夷大炮等先进火器也曾被引进和使用。然而,受制于当时的制造能力、火药质量、射击精度以及战术配合,这些火器在战场上的整体效能未能达到决定性水平。尤其是面对女真人灵活的骑兵战术时,固定阵地的火器发挥的空间受到限制,而且战场的机动性远不如骑兵。
“守内虚外”的战略思维: 明朝长期以来面临边患,其军事部署往往更侧重于防御北方边境的骑兵冲击,例如修建长城。但当女真人崛起并突破防线时,其战略重心和军事力量的调动就显得滞后。

国家治理和内部问题:
边疆军事力量的衰弱: 明朝后期,随着政治腐败、宦官专权、党争激烈,军队的战斗力大幅下降。卫所制度的败坏,导致士兵素质不高,军饷拖欠,士气低落。辽东地区的防卫体系,原本是明朝对抗女真人的重要屏障,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也逐渐被侵蚀和削弱。
经济和财政压力: 明朝后期,财政状况日益紧张,既要应对边患,又要支付庞大的宫廷开销和官员俸禄,还要赈灾,这使得用于军事的投入显得捉襟见肘。这直接影响了军队的装备更新、训练和士气。
士气和人心问题: 长期以来,女真人被明朝视为“蛮夷”,但随着其势力的壮大和对辽东地区的实际控制,明朝的士兵和百姓对这场战争的信心和支持度都在下降。许多地方官员和军队甚至与女真人有勾结,或者在抵抗中缺乏决绝的意志。
政治决策的失误: 在应对女真人崛起初期,明朝的政治决策层未能充分认识到其威胁的严重性,错失了最佳的应对时机。一些重要的将领,如袁崇焕,虽然展现了卓越的军事才能和坚韧的意志,但最终也因内部政治斗争而遭到冤杀,这无疑是巨大的打击。

地理和战争模式的差异:
陆战与海战的本质区别: 英国与西班牙的冲突是一场海上力量的较量,其核心是舰队的规模、火炮、航行技术和海上战术。而明朝与女真的对抗则主要是一场陆地上的军事冲突,骑兵、步兵、攻城战以及对广阔疆域的控制是关键。这两种战争模式对国家的要求是不同的。海战更依赖于技术、资本和商业驱动的生产力;陆战则更受制于人口、地理、民族特性和传统的军事组织。

大英比大明强在哪里? 这是一个非常笼统的问题,但如果聚焦于这两个历史片段,我们可以看到一些关键的差异:

1. 海军的革命性进步与前瞻性: 大英帝国抓住了欧洲军事革命的浪潮,尤其是海军技术和战术的革新,并将其应用于实战,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它们看到了海权对于国家命运的重要性,并为之投入了资源和智慧。而明朝在军事改革方面显得滞后,尤其是在应对以骑兵为主的对手时,其陆军的战术和装备革新未能跟上步伐。

2. 商业和经济的驱动力: 英国作为商业立国的国家,其经济实力能够支撑其海军发展,并且海上贸易的繁荣也为国家带来了海上经验和人才。明朝后期虽然经济总量不小,但其财政收入主要依赖于农业税,且分配机制存在严重问题,导致用于军事的资源不足,效率低下。

3. 国家治理的效率和稳定性: 尽管英国在那个时期也面临政治动荡,但相对于明朝后期那种普遍的政治腐败、党争不休、宦官专权的情况,其国家治理的效率和对关键问题的解决能力要强得多。明朝的内部问题严重消耗了其国力,削弱了其对外抵御能力。

4. 对新思想和技术的开放程度: 英国对新的军事技术和战术思想表现出更强的吸收和适应能力,无论是火炮技术还是海战战术。而明朝虽然也曾学习西方技术,但这种学习的深度、广度和执行力都存在不足,且容易受到传统观念的束缚。

总而言之,将“大英帝国击败无敌舰队”与“明朝未能解决女真人”这两件事放在一起看,并不是简单地比较两个国家在同一时期的绝对强弱,而是要看到时代背景、军事技术、战术思想、经济基础和国家治理能力等一系列深刻的差异。英国之所以能取得胜利,是因为它在一个新的时代背景下,充分发挥了其在技术、战术和经济上的优势,并抓住了历史机遇。而明朝的失利,则是在复杂的内外因素交织下,其固有的体制和能力无法适应变化的世界和日益强大的对手所致。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大英人种就比大明高贵。

大英文化更加发达,重视科技发展,宣扬自由民主。

大明专制独裁,用腐儒治国,只会空谈道德。

努尔哈赤皇太极顺治是披着兽皮,拿着标枪,打败了明军。

大英女皇英明神武,朱明皇室全是废物。

满意了吗?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将两个不同时代的国家放在一起比较,尤其是涉及军事力量和国家治理的层面,确实能引发许多思考。理解为何“日不落帝国”能够击败当年的西班牙无敌舰队,而明朝却在应对女真人的问题上显得力不从心,需要我们从多个维度来审视这两者之间的差异。首先,我们得明确,这是一个跨越了近两个世纪的比较。.............
  • 回答
    古代历史上,小国之所以能够将庞大的帝国拖垮,并非因为它们拥有与大国抗衡的直接军事力量,而是通过一种更具智慧和韧性的消耗战术,以及利用大国自身的弱点。这其中蕴含着深刻的政治、经济和军事逻辑。首先,我们要理解“拖垮”的含义。它并非一蹴而就的军事征服,而是渐进式的、全方位的衰败。小国能够做到这一点,往往是.............
  • 回答
    关于第一次车臣战争车臣一方为何能对抗俄罗斯并取得一定程度的胜利,以及维持数年独立,这其中确实涉及多方面因素,并非仅仅是大国支持。以下我将尽可能详细地阐述其中缘由,力求语言自然生动,避免AI痕迹:首先要明确一点,说车臣“赢得”第一次车臣战争并“维持了数年的独立”,这在事实上存在一些偏差。第一次车臣战争.............
  • 回答
    印度作为世界第三大钢铁生产国,其钢铁产量长期位居全球前列,但为何仍被普遍认为未完成工业化?这一问题涉及印度工业化进程中的多重结构性矛盾和深层次挑战,需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 一、工业化进程的阶段性特征印度的工业化始于1947年独立后,初期以重工业(如钢铁、煤炭、电力)为主导,但这一阶段的工业化具有“重.............
  • 回答
    时代之殇:金朝从草原雄狮到明末边缘部落的身份剧变很多人会有一个误解,认为金朝从一个强大的女真帝国骤然跌落,直至明末时被视为“渔猎部族”,这中间的历史似乎是连续而不可解释的断裂。但事实并非如此简单,这其中包含了复杂的政治、经济、社会以及环境因素的漫长演变,更重要的是,对“渔猎部族”这个标签的理解也需要.............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火影忍者》世界观中一个核心的矛盾点:武力与政治的博弈。千手柱间和宇智波斑,这两个名字足以让整个忍者世界颤抖,他们的力量足以掀起风暴,甚至改变世界格局。然而,即使是他们这样站在力量顶端的男人,也依然要受到所谓“废物”大名的约束。这其中的原因,绝非简单一个“废物”二字就能概.............
  • 回答
    乌克兰拥有成为一个大国,甚至在某些领域可以被视为“世界强国”的潜质,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其拥有广阔肥沃的土地、丰富的自然资源、悠久的农业传统、强大的工业基础以及受过良好教育的人口。然而,从潜质到现实,尤其是成为一个世界强国,中间存在着巨大的鸿沟,乌克兰目前未能跨越,其原因复杂且深刻,可以从多个层面进.............
  • 回答
    SpaceX的可回收火箭,特别是猎鹰9号和猎鹰重型,确实在航天界掀起了一场革命。它们的神奇之处在于彻底改变了火箭发射的成本和效率,而其他航天大国之所以难以快速复制,原因错综复杂,涉及技术、工程、商业模式乃至体制机制的深层差异。SpaceX可回收火箭的神奇之处:要理解它的神奇,我们得先看看过去火箭发射.............
  • 回答
    要理解当年中东路事件时张学良的东北军为何敢于进攻“大国苏联”,我们得先梳理一下当时的历史背景、东北军的实力以及张学良的决策考量。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一点,说“进攻大国苏联”可能有些夸张了。中东路事件(1929年)的核心冲突,是中国方面(东北的东北军)试图收回被苏联控制的中东铁路的主权,而苏联采取了强硬.............
  • 回答
    欧洲小国人民的“大国情怀”似不显著,这背后有着深刻的历史、地理、经济和社会因素的交织作用。我们不妨从几个层面来细致解读。首先,从历史的尺度来看,欧洲大陆的政治格局长期以来便是由大小国家并存所塑造。虽然历史上也出现过如罗马帝国、查理曼帝国等横跨欧洲的庞大实体,但更多时候,欧洲是由相对独立且各有其文化与.............
  • 回答
    华沙大公国在拿破仑垮台后主要并入俄国,这一复杂的地缘政治变动背后,是欧洲列强在拿破仑战争结束后重新划分势力范围的博弈,其中俄国的崛起和普鲁士的相对削弱起到了关键作用。要详细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华沙大公国的形成原因、拿破仑垮台的背景以及维也纳会议的决策过程等方面进行分析。一、 华沙大公国的形成:拿破.............
  • 回答
    大清国最后三位皇帝,也就是同治、光绪和宣统,都没有留下子嗣,这在历史上是一个令人唏嘘的现象。要解释这个“绝后”的原因,我们需要分别看看他们各自的情况,而这些原因并非单一的,而是交织着政治环境、个人健康、以及一些更为复杂的因素。同治皇帝(18611875):英年早逝与政治压力的牺牲品同治皇帝载淳,算是.............
  • 回答
    腓特烈大帝治下那支令欧洲闻风丧胆的普鲁士军队,在拿破仑横空出世的时代,却仿佛一夜之间崩塌,沦为不堪一击的背景板。这其中的原因,绝非简单的“一代不如一代”可以概括,而是涉及到了军事思想的深刻变革、社会政治环境的剧变,以及军队自身在新时代洪流中的适应问题。要深入剖析,我们得一步步剥开这层历史的迷雾。首先.............
  • 回答
    英国之所以能够最终瓦解莫卧儿帝国,却未能彻底征服清王朝,这背后涉及了多层面的原因,既有历史的偶然,也有实力对比的客观差异,更是两国各自内部状况的深刻折射。简单来说,莫卧儿帝国在英国东印度公司的扩张过程中已经病入膏肓,而清王朝虽然积弊丛生,但仍保有足够的反抗能力和国家机器的韧性。莫卧儿帝国的衰落:内外.............
  • 回答
    张养浩的“兴百姓苦,亡百姓苦”之所以能成为流传千古的名言,而龙应台的“不在乎大国崛起,只在乎小民尊严”却引起巨大争议甚至被视为“典型”,这背后牵扯着历史语境、文化认知、时代情绪以及话语方式等诸多层面的复杂原因。要细致地剖析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到这两种表达各自的背景和影响之中。一、 张养浩的“兴百姓苦.............
  • 回答
    日本确实是名副其实的“存款大国”,国民普遍拥有较高的储蓄率。同时,日本央行长期以来实施的超低利率政策,使得银行存款利率几乎处于零附近。在这种看似“钱多人闲”的环境下,很多人可能会疑惑,为什么日本人似乎不太热衷于“房贷买房”这个在很多国家被视为资产增值和稳定生活的必经之路呢?这背后其实隐藏着一系列复杂.............
  • 回答
    波兰,这片承载着辉煌历史与悲情过往的土地,曾经在欧洲舞台上扮演过举足轻重的角色。它疆域辽阔,人口稠密,军队骁勇善战,一度是东欧的霸主。然而,令人扼腕的是,在近代史上,这个昔日的大国却屡遭邻国瓜分,国家消失于欧洲地图之上长达一个多世纪。这其中原因错综复杂,绝非单一因素可以解释,而是多种历史、政治、地理.............
  • 回答
    普鲁士在七年战争中确实面临着极其严峻的局面,几乎可以说是“九死一生”。由奥地利主导,联合了法国、俄国、瑞典、萨克森等多个欧洲强国组成的庞大联盟,企图瓜分普鲁士,将这个新兴的军事强国从欧洲地图上抹去。然而,令人惊讶的是,在腓特烈大帝的卓越领导下,普鲁士不仅没有灭亡,反而在这场几乎绝望的战争中幸存了下来.............
  • 回答
    波兰作为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广袤领土和丰富文化底蕴的国家,其在欧洲历史舞台上曾扮演过重要角色。然而,近代以来,波兰未能成为欧洲的大国,这背后有着复杂而深刻的原因,涉及地理、政治、经济、军事以及一系列历史事件的综合作用。下面我将详细阐述这些原因:一、地理位置的劣势与战略困境: “东欧平原的十字路口”.............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很触及中国和美国这两种截然不同政治文化土壤下的运作逻辑。我们可以从几个维度来拆解一下,为什么会有“美国很少提统一思想,中国却经常提统一思想”的观感。首先,我们要明确“统一思想”这个词在不同语境下的含义。在中国,“统一思想”更多指向的是一种 国家层面的共识构建和意识形态的凝聚,目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